在一段 47 分鐘的視頻中,Noki 講述了他制作這款設備的過程。Noki 完成了超過 29 個復雜的步驟,每個步驟本身都是一項重大任務。他首先測量了 Macintosh Plus 的每一個表面和角度,在 AutoDesk Fusion 360 中對其進行建模,然后打印部件、將它們拼接在一起、填補縫隙、打磨和紋理處理。
他改裝了一個 10 英寸的廉價商店屏幕,使其具有 LED 背光和調光旋鈕,他還制作了一個電源組件,內置連接器、揚聲器和其他硬件,并使用 Linux 設計了一個 Mini vMac 模擬器。整個過程令人目不暇接。
Mac Plus 的大小和質地都非常合適,它支持 3.5 英寸磁盤,支持適當的蘋果鍵盤和鼠標,并擁有你所期望的真正 Mac 的所有其他細節。部件的打印耗時超過 48 小時,整個項目耗時 40 周。
說蘋果iMac電腦憑借其獨特的設計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一度認為這就是個人一體式電腦的天花板了,直到今天我逛設計論壇的時候看到這貨,這就是超級工作站FLOW,應該是概念產品,我沒找到量產信息,但是其概念真的讓我大為震驚。
它是有底座和屏幕兩部分構成,對比imac的大下巴,這種布局更實用
這里可以使用墨水屏幕,顯示一些信息,天氣或者是微信什么的,要是apple的化,這里是touch bar的可能性更大,這個細節的添加,智能氛圍一下就上來了,即使不開機,這部分還能單獨的運作(類似小米鬧鐘)
無線快速充電的功能安排在,完全不違和。
固定的方式,用過顯示器支架的小伙伴,完全不陌生。
關鍵的來了,這里是一個兩段式的支架,加上傳統的360支架,實現基本功能,但是有留意到哪些軌道么,
上下移動右移動(用背部的軌道)
俯仰就不用說了,不是很魔幻,接下來的開始魔幻了,
除此之外,如果嫌棄屏幕太小不夠用的話,兩邊還可各自增加一塊顯示屏。
觸點連接直接拓展屏幕,
連接方式
總之,看著這樣一個方案的時候,感覺不是很遠了,庫克努把力,下一代mac我肯定不失望,
上一篇《更高效地操作桌面和窗口》中,學習了如何在有限桌面之中,盡量高效地使用多窗口、觸控板和聚焦等功能,來提高操作效率。結合第一篇內容,我們基本掌握了 Mac 桌面的使用技巧。
然而除了桌面的使用,如何快速上手一個不熟悉的應用,也是 Mac 新手需要掌握的技巧。
「Mac 新手想知道」系列的第三篇,我們就來探究常見的 Mac 應用布局,并借此來了解 macOS 的文件系統。
這一篇我們先不關注具體的使用技巧,而是專注于 macOS 中不同于 Windows 的一些概念,相信當你理解了這些概念,會對 macOS 理解更上一層樓。
對于 Mac 新手來說,一下子想要上手各式各樣的 Mac 應用,難免不知所措。其實應用的功能、設計雖各不相同,但實際上應用的界面布局都是相似的。只要我們找出其中的規律,便可以舉一反三,快速上手其他應用。
需要說明的是,相比 iOS 平臺有著嚴格的設計規范和審核機制,Mac 應用的開發框架五花八門,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們學習的難度。所以本文所介紹的常見界面布局,聚焦在基于蘋果原生開發框架的應用上。
提到 Mac 應用的布局,一定要了解一個名詞:三欄式布局。
我們用 macOS 自帶的備忘錄應用舉例。所謂的「三欄」指的是:
邊欄用于展示不同存儲位置的文件夾,列表展示文件夾內的備忘錄文件,編輯界面則是應用的核心功能。除了三欄,Mac 應用通常還在界面頂部有工具欄,用于放置各種常用功能。
備忘錄采用經典的三欄式布局
三欄式的布局是 Mac 應用最基礎的界面布局范式,其他應用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簡或者優化。例如訪達的界面中去掉了中間的列表,只有邊欄和文件界面;語音備忘錄界面則是去掉了邊欄,只有文件列表和錄音界面。
語音備忘錄的界面
相比 Windows 應用常見的「菜單 + 編輯界面」的大一統布局方式,可能你會疑惑,Mac 應用為什么要分成三欄,而且還額外需要菜單和工具欄?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呢?
應用的本質就是處理文件的工具。在計算機誕生之初,應用是沒有圖形界面的,都是直接調用應用地址,以打開文件進行處理。進入圖形界面時代之后,蘋果希望用戶改變「在文件管理器找到文件后雙擊打開」的使用習慣,改為「打開應用后再選擇文件」的使用邏輯,認為這樣更加節省心智成本(這一點在 iOS 上曾經被推行到極致,iOS 壓根不提供文件管理器,逼迫開發者和用戶適應)。
郵件應用的界面
這種設計理念的優劣暫且按下不表,但是根據這種理念,應用內就必須有相應的界面,來承擔選擇文件的作用,這便是邊欄的作用。并且由于文件通常是多層級的,僅一欄很難合理地呈現,所以不少應用還要設計專門的一欄,來展示文件列表。例如在郵件應用中,邊欄展示的是郵箱的不同文件夾,中間一欄是郵件列表。
打開 Keynote 時會顯示文件選擇窗口
但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會發現并非所有的應用都有邊欄,例如蘋果出品的 Keynote 講演,就和 Windows 上的 Word 一樣,都是打開應用后會彈出文件選擇窗口,在應用界面內反倒沒有文件選擇的界面。這里就涉及到文件的歸屬和存放位置問題,我們在這里不做展開。 目前我們只需要明白,邊欄和列表是用來選擇文件的。
除了三欄式布局,另一個 Mac 特色的應用界面元素就是工具欄。工具欄的作用也體現著 macOS 和 Windows 應用設計哲學的區別。
隨著硬件的發展,應用的功能也逐步豐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讓用戶快速的找到某項功能呢?工具欄便應運而生。將用戶常用的功能在工具欄上,并且提供極高的自定義權限,這樣用戶就不用去菜單欄搜索。
訪達的工具欄 | 圖片來源:蘋果
其實類似的思路也在 Windows 應用中運用,Word 中的「開始」欄就是經典案例。原本不同的功能根據它的屬性和使用場景,被分在「格式」、「設計」和「引用」等頁面中,但是為了用戶能快速找到常用的功能,就將它們聚合在「開始」頁中。
當然,由于 Mac 應用將菜單完全放在系統層級的菜單欄中,工具欄就可以獨占應用界面的頂部區域,而不用和「開始」也一樣,和其他菜單擠在一起。
最后,Mac 應用中還會常見到「檢查器」。為了直觀地了解檢查器的作用,各位可以打開 Keynote 講演,檢查器就在界面的右側。
Keynote 右側
應用的核心功能還是處理文件,檢查器的作用就是顯示文件的屬性,并且能便捷地修改文件屬性。以 Keynote 為例,檢查器就分別為「格式」、「動畫效果」和「文稿」。當用戶選擇幻燈片內的元素,檢查器還會根據元素不同,展示更具體的屬性。例如點擊圖片,「格式」下就會顯示「樣式」、「圖像」和「排列」等屬性,來調整圖片的展示效果,陰影效果和位置等屬性;選中文字,則展示文字的字體字號等調整選擇。
簡單來說,檢查器可以讓我們直接地修改文件的內在屬性。在生產力工具中,檢查器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大多數生產力工具(例如 Adobe 系列軟件)的目的,就是便捷地對某類文件進行編輯。而在一些展示類的應用中,檢查器可能只是用來顯示文件屬性(例如訪達),甚至直接干脆取消掉。
在上文講解界面布局時,已經提到 macOS 的文件系統對應用設計的影響。其實文件系統看似簡單,認為不就是文件夾套文件夾嗎?但其實經過云服務時代的洗禮,以及 iOS 的激進改革,有不少新手可能對 macOS 的文件管理系統沒有整體性的認識。
而要理解 macOS 的文件管理系統,就要從 macOS 的前輩——Unix 系統的文件系統聊起。
在 Unix 系統中,所有的文件組成了一個樹狀結構,任何文件/文件夾都有父級文件夾,除了系統的根目錄。這個設計也被帶到了 macOS 中。
Unix 的文件系統 |來源:uc.edu
打開訪達應用的偏好設置 > 邊欄(快捷鍵 ?Command - ,),確認「位置」中的「用戶名 + Macbook Pro」這一選項有勾選上,然后點擊訪達邊欄上的圖標,再點擊「osx」的硬盤圖標,就進入了 macOS 文件系統的根目錄。使用快捷鍵 ?Command - ?Shift -.,就能看到文件夾中的隱藏文件。仔細看會發現,其中不少文件夾的命名,還沿襲了 Unix 根目錄中文件夾的命名。
查看文件系統根目錄
當理解了 macOS 的文件,都與系統的文件樹(File Tree)相關聯時,就能看破不少軟件界面上的障眼法(在 macOS Catalina 之后,出于安全考慮,重要系統文件都被轉移到單獨的文件樹中,與一般文件隔離開來。這一機制有些復雜,這里不做展開,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 這篇文章)。
在訪達的側邊欄上,最上方是一列個人收藏,其實都是這些文件夾快捷方式,免去用戶要從文件根目錄找起的麻煩。例如「應用程序文件夾」,就是根目錄下的文件夾(使用快捷鍵 ?Option - ?Command - P 可以在訪達底部顯示選中文件的路徑)。
不僅是這些本地文件,甚至 iCloud 云盤中的文件,都同樣位于系統的文件樹之中。打開「終端」應用,拖動 iCloud 云盤中的文件到終端界面中,就會顯示出文件的真實路徑。可以看到,iCloud 云盤文件其實位于/Users/用戶名/Library/Mobile Documents文件夾之下。
在上文討論 Windows 與 macOS 打開文件的邏輯之分時,曾留下一個疑問:為什么有的應用是直接打開應用,在邊欄選擇文件;而有的應用則是在文件管理器中選擇文件,這兩個設計模式的區別在哪?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區別呢?
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解「資源庫」這個概念。
之前說過,應用的本質是處理文件的工具,而文件又都占據著系統文件樹中的一個位置,這自然就產生一個問題,應用應該如何管理自己要處理的文件。一種方案是「不管理」,就是放任文件在文件樹中的不同位置,通過文件夾來整理文件。例如攝影師需要管理他的照片,就根據拍攝日期不同,把照片文件分門別類地放置進去。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心智成本低,適用于所有不同類型的文件。但壞處是找起文件來太麻煩了,如果是按拍攝日期分類,那如何快速找出同一個地點的照片呢?總不能人工把每個文件夾看一遍吧?因此一種補充手段是給文件加標簽,給照片打上地點標簽,就能快速找到。但標簽一多,標簽本身管理起來就非常有挑戰性。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文件,文件管理器只能以圖標或文件名的形式展示,可以呈現的信息非常單一。
照片應用 | 圖片來源:蘋果
因此,資源庫作為另一種文件管理的方案被設計出來,它將應用所用到的文件,組合成一個資源庫。以「照片」應用為例,它是典型使用了資源庫的應用。所有照片被導入到「照片」應用之后,就不再以單個文件的形式存在,而是成為資源庫的一部分。導入之后,照片文件就可以刪除以節省空間,「照片」應用的照片不會受到影響。「照片」內的所有照片,存放在「照片圖庫」這個文件中(文件路徑是 /Users/用戶名/Pictures/Photos Library.photoslibrary)。類似的,「音樂」應用內所有的音樂文件,都存放在「Music Library」資源庫中。
資源庫的好處是能配合應用的功能,便捷地管理文件。例如「照片」應用有根據地點、拍攝時間甚至拍攝對象來自動分類圖片。不同應用可以為自己的資源庫,設計專門的展示效果,例如「音樂」應用,就能顯示歌曲的歌詞。
但這一方案的缺點同樣明顯,就是文件管理的靈活性非常差。如果用文件夾來管理文件,想要分享給朋友,直接傳輸文件即可。而到了資源庫這里,首先要看應用支不支持導出某個文件,如果不行只能通過應用內的分享功能。其次一個應用的資源庫,通常只能管理特定類型的文件,例如「照片」應用不能導入音樂文件,反之亦然。
所以即使 macOS 和 iOS 推動資源庫這一概念多年,文件夾為核心的管理方案還是頑強地存活了下來,甚至在 iOS 上,蘋果不得不逐步融入文件夾的概念,先是推出了「文件」應用,后來又為第三方應用提供「File Provider」等功能,算是對用戶習慣的妥協。
照片圖庫內的文件夾結構
最后要說明的是,macOS 同樣繼承了 Unix「一切皆文件」的設計哲學,資源庫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文件夾。選中照片圖片點擊右鍵,點擊「顯示包內容」,就能看到資源庫內部的文件夾和文件。
本篇文章我們首先了解 Mac 應用最常見的三欄式布局,知道了工具欄和檢查器的作用。其次了解了 macOS 文件系統的結構,最后通過對資源庫的探討,更近一步理解 Mac 應用的一些設計取向和文件管理方式。
理解這些概念看似簡單,但其實任何 macOS 的使用技巧,都在圍繞這幾個概念做文章。
如果你對它們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評論區中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