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里坐下,拿出一臺筆記本電腦,邊喝咖啡邊工作,早已成為都市人的日常。
盡管總有人不喜歡這個舉動,但從未影響這個隊伍日漸擴大。那句“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在不少人那里,已經進化為“不是在咖啡館對著電腦,就是在背著電腦去咖啡館的路上。”
尤其是在遠程辦公越來越普遍的今天,許多人厭倦在自家公寓里工作,更需要一個相對開闊、溫暖,能同時提供咖啡和穩定電源的地方。
不過,如今在巴黎的咖啡館里,拿出一臺筆記本電腦,可能是一個冒險舉動。因為有一些咖啡館老板為了保護“咖啡館文化”的精髓,禁止顧客在店內使用電腦。在他們看來,使用筆記本電腦的顧客是“擅自占地者”。
除了對“咖啡館文化”的捍衛,經濟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每逢月底,眼見本月KPI還未完成,鋪租、水電和員工工資仿佛“三座大山”,再看著有人叫上一杯咖啡,在店里敲幾小時鍵盤都顧不上喝兩口,連續杯錢都掙不著,那可真是“佛都有火”。
雖然以上場景是我小人之心幻想出來的,但商家考量成本,不愿把自己的店變成別人的辦公室,應該是普遍心態。
也有許多巴黎咖啡館老板不反對筆記本電腦的存在,而是將之視為“咖啡館文化”走向現代化的證明。還有一些老板選擇“居中路線”,在咖啡館里開辟“無筆記本電腦專區”,顧客可以自由選擇區域。
這種分歧,在中國城市里遠沒有這般激烈。在咖啡館辦公是不少人的習慣,尤其是自由職業者,在一些大城市,他們甚至是咖啡館的主流,經營者樂意將“遠程辦公空間”這個概念作為自身的賣點。
也有人并不喜歡這樣,我一位朋友就說過:“每次走進咖啡館,大家都在看電腦,只有我一個人在認真喝咖啡,顯得自己特別傻”,但這樣的聲音小得多。
有人認為,這與咖啡文化進入國內的時間較短有關。我倒是覺得,更關鍵的因素是“流派問題”——巴黎咖啡館堪稱歐洲咖啡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和美國咖啡文化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前者崇尚“慢”,將咖啡館視為聚會和分享想法的空間。后者崇尚“快”,更喜歡標準化生產的連鎖店模式,匆匆打包帶走是常見選擇;將咖啡館作為辦公空間,也是商業社會“忙”的體現。
中國對咖啡文化的接受過程,恰恰與經濟高速騰飛的發展期重合。對快節奏的需求,使得中國咖啡文化最先選擇了標準化模式。這幾年,個性化、慢節奏的歐式咖啡館越來越多,但人們“咖啡館辦公”習慣丟不掉。這就像,在擁有全世界最多咖啡館的上海,上班路上買一杯咖啡,不是休閑和小資,而是打工人為了讓自己快速打起精神,迎接一天的繁忙工作。
不僅僅是巴黎人,歐洲人都喜歡聊天多于對著電腦。咖啡館如此,餐廳也如此。我有一次在比利時布魯日的餐廳吃飯,當我問侍者WIFI密碼時,他做了個鬼臉,說“我可不能告訴你,因為你有了WIFI就不跟我聊天了。”我見過不少這種特意不提供WIFI、希望顧客少用手機專心享用食物的餐廳。
相比美式連鎖咖啡的千篇一律,歐洲咖啡館確實被賦予了更多文化層面的意義,幾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百年咖啡館,承載著許多故事與歷史。1887年,巴黎花神咖啡館開業。它的傳奇在二戰期間達到巔峰。巴黎淪陷后,花神咖啡館的溫暖火光不但撫慰人心,也讓眾多反法西斯人士——尤其是作家們——聚在一起,捧著一杯熱巧克力,期盼著勝利。此后四年時間里,薩特和波伏娃在此相聚,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寫作或暢談。
花神并非唯一,也并非只屬于文化人。對于每個巴黎人來說,咖啡館都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場域。在這種慣性下,巴黎人對筆記本電腦的分歧是正常的。
我也喜歡咖啡館的純粹與個性化,但是否在咖啡館里使用筆記本電腦,是個人自由,“咖啡館不是工作的地方”這說法似乎絕對化了一些。
薩特與波伏娃,還有卡夫卡等許多作家,都習慣在咖啡館里寫作。如果他們穿越至今日世界,會不會放棄紙筆改用電腦呢?
匯區天平街道永嘉路上,有著不少網紅咖啡店。DayDreaming(白日夢)的店長、“95后”咖啡師楊魯鵬卻對做網紅不感興趣,他更傾向于開一家充滿溫暖人情味的社區咖啡店。
經營理念就是“把產品做好”
走進DayDreaming,一邊是操作區和點單區,另一邊是咖啡座。面積不算大,但做到了最大化利用空間。一盆一人多高的龜背竹郁郁蔥蔥,“霸占”著店內中心的位置,巧妙地營造出了一個隱私空間。
楊魯鵬說,DayDreaming的經營理念很簡單,就是把產品做好,“產品才是一切的核心。”
DayDreaming的主打產品是咖啡和法式甜點。店長楊魯鵬已經從事這個行業近十年。他們家的咖啡豆都是工廠直采,經歷過反復的測試、篩選,品質和來源都有保障。甜點采用最新鮮的食材,純手工自制,且當天制作,當天銷售。每一種產品,都經過幾十上百遍的測試和調整。
原味可露麗是店里的招牌之一。這是一種來自法國波爾多地區的傳統點心,外表看上去有些“丑丑的”,但吃起來口感驚艷。裹著焦糖的黝黑外皮酥脆可口,乳黃色的內餡疏松多孔,咬一口,朗姆酒的特殊香味溢滿唇齒之間。
另一款招牌產品——榛子拿破侖蛋糕,造型十分“華麗”。烤得香脆可口的酥皮,夾著奶香濃郁的起司,灑滿了裹著焦糖的香脆榛子和各種堅果,再插上一片烤制的菠蘿花,咬一口,口感豐富,讓人回味無窮。
即使是普通的蛋撻,DayDreaming家的產品也別出心裁,酥皮多達幾十層,造型宛如一朵盛開的花。吃起來比一般的蛋撻更加酥脆,奶香、蛋香更加濃郁。
希望給顧客的感受是“日常”和“親切”
工作日早晨7:30,DayDreaming就開始營業了,在節假日則是9:00開門。楊魯鵬說,現在白領吃早餐是個難題,把店開得早一點,早起上班的人可以順路買份咖啡和面包,帶到公司去吃。
不少從事創作、設計之類職業的年輕人,帶著一臺筆記本電腦,來到店里,一邊喝咖啡一邊工作,可以從上午坐到下午。在DayDreaming,你可以找到許多溫暖的小細節:座位下的充電插座、鋪著藏藍色絨布坐墊的木椅、墻壁上專門做的掛衣鉤……楊魯鵬表示,希望自己的店能夠為年輕人們提供一個既可以工作,也可以休閑、放松的場所。
DayDreaming已經開業三年多,目前,楊魯鵬正在籌備第二家店,店址在襄陽南路。楊魯鵬坦言,他去外區考察過,但最后還是選擇了天平街道。他喜歡天平街道,因為在這里“很舒服”。開店時,天平街道的營商辦給了他不少支持,經常會主動詢問他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為了和永嘉路所在的衡復風貌區統一風格,街道還幫他們重新設計了店鋪的外立面。幾年下來,他和周圍的居民也處出了感情,店里有些小修小補缺工具,就去居民家里借;他們也會把自己積攢的紙板箱送給社區的老奶奶。店里也累積了一批忠實的顧客。楊魯鵬指著店門口那個小小的圖書角說,這也是在顧客的建議下設立的,里面的書并不是他們的,是周邊的顧客和居民放在他們這里的閑置書籍,顧客可以隨意借閱,點上一杯咖啡,看著書,度過一個悠閑而又充實的下午。
“像在自家庭院或客廳一樣輕松舒適的用餐體驗,日常、親切、無需拘謹。”就是DayDreaming希望帶給顧客的感受。如果你因工作而焦慮、困擾,或者因天氣不好而心情郁郁,不妨來永嘉路上的DayDreaming咖啡店坐坐。也許,捧著一杯咖啡,適度地放放空、發發呆,就可以讓你恢復怡然的心境。
記者:殷志軍、李瑾琳、徐喆衎、陸翔
編輯:沈淑敏
校對:耿潔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