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顯示屏幕真的越大越好?
現在手機的屏幕越做越大了,沒想到現在顯示器的屏幕也越做越大了,我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明基的SW270C,屏幕尺寸為27英寸,之前市面上推出的產品主流尺寸也是一直以27英寸為一個邊界,在網上則是32英寸到34英寸了,沒想到近幾年電腦顯示器的尺寸也開始增長,往45英寸,60英寸上靠近。
相應的越往上大尺寸的顯示器越來越不好做,盲目的增長尺寸并不會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于是開始往帶魚屏幕的方向發展。帶魚屏指長寬比大于21:9顯示器,因其又細又長,形似帶魚,所以被調侃為“帶魚屏”。
帶魚屏的屏幕越長顯示的內容越多,購買的用戶多用于辦公、炒股、打游戲等場景,可以獲得文檔顯示范圍、股票信息顯示內容及游戲中視野的提升。市面上常見的筆記本幾乎都是16:9寬屏,少數型號為16:10。
我之前一直沒有體驗過帶魚屏幕,想嘗試一下帶魚屏幕會不會給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這次我就立刻入手了innocn家的45C1R顯示器,44.5英寸的超大屏,32:9超寬屏,搭配5K超清分辨率,還擁有120Hz高刷,可以說配置絕對是位居中高端顯示器中,我就來好好體驗一下它的魅力。
安裝體驗如何?
到貨時我沒想到INNOCN 45C1R顯示器還是挺重挺長的,一個人安裝著實有些費力,尤其是將產品取出放在桌面上。我個人建議先取出支架等配件,將配件支撐好以后再將顯示器取出平放在較大的桌面上,然后再將支架安裝到顯示器上,如果有兩個人配合安裝更好,可以節省點力氣和時間。
外觀:三面窄邊框 44.5寸高曲率帶魚屏
INNOCN 45C1R顯示器全體采用黑色設計,噴涂的黑色啞光漆讓它看起來十分低調,整個顯示器的外觀設計典雅精巧,流暢順滑,線纜還能完全收納進支架里,讓我的整個桌面都顯得干凈整潔。
屏幕正面,INNOCN 45C1R顯示器采用的是三面窄邊框的設計,息屏狀態下整塊屏幕帶著微微的曲率,讓我覺得有種屏幕像中間靠近的錯覺。我個人第一感覺很好的是INNOCN正面增加了5個實體按鍵,分別是拍照按鍵,語音按鍵,開關按鍵,音量增減按鈕。另外讓我沒想到的是,頂部居然還增加了一枚按壓式的攝像頭,雖然像素只有200W,但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直接收納進顯示器內,完全不用擔心會破壞顯示器的一體性。
INNOCN 45C1R顯示器的尺寸為1083.4mm*193.3mm*554.5mm,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長,這個長度確實需要桌面大于1.2m的桌子才能放下,因此在購買前一定要考慮好自己的桌面是否能放的下。
INNOCN 45C1R的支架十分精致細長,但其支撐力確實不錯,三角支撐是最穩固的支撐。
支架支持顯示器的左右旋轉,上下升降,以及俯仰等多種姿態的調節,能夠滿足你全方面的使用角度需求。
我有時候娛樂放松時,就會選擇降將顯示器微微下移,向下“低頭”,從而達到一個舒適的觀看角度。使用支架的升降轉動功能時十分輕松,無需太費力即可輕松變換姿態。
接口:豐富且實用
INNOCN 45C1R顯示器背后自帶2個HDMI 2.1,一個USB-B3.0,兩個USB-A3.0接口,一個DisplayPort 1.4接口和一個電源接口。
最關鍵的是它提供了一個支持90W反向供電的Type-C接口,支持“一線通”功能。也就是說我只需要一根USB Type-C數據線連接我的筆記本,就能同時獲得高速充電,高速數據傳輸,以及高分辨率視頻輸出等功能。我還可以使用顯示器USB 3.0接口上所接插的所有外設,包括鍵盤鼠標,有線網絡,U盤等等,配置上十分齊全。
Part.2 屏幕素質
INNOCN 45C1R顯示器是一款44.5英寸,5K分辨率級別的超高清顯示器,分辨率達到了5120*1440,根據官方的描述,相當于雙2K分辨率,也就是兩個24.5英寸的顯示器拼在一起。而它的比例也達到了32:9。同時擁有3000:1的靜態對比度,178°超廣可視角度,超16.7百萬色彩,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曲率數值越小,屏幕彎曲程度越大,1500R曲率可謂是剛剛好,讓用戶有一種被全面環繞的感覺。同時曲面屏可有效減少屏幕反光,更沉浸的工作或者學習。
INNOCN 45C1R顯示器采用IPS面板,支持100% sRGB色域,還支持100% Rec 709,甚至覆蓋電影工業級別的95% DCI-P3廣色域,呈現出電影級豐富色彩,無論是設計修圖還是觀影娛樂,都能滿足專業色彩需求;色準方面Delta-E<2。并且支持HDR400,并支持400nits局部峰值亮度。
45英寸屏幕是否合適?
買屏幕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來去豐富我們的視野,那么45英寸的屏幕究竟適不適合消費者?結合前面的硬件參數來看,這款產品無疑是很有吸引力的,那么我將結合工作、娛樂、以及產品的細節處來跟大家聊聊我使用后的主觀感受。
工作體驗
32:9的顯示器相較于18:9的優勢顯而易見,寬屏的優勢是瀏覽網頁時可以雙頁甚至多頁同時瀏覽,也適合用來網購比價之類的,或者邊聊天邊追劇,多任務同時進行。超寬的屏幕具有更大的顯示面積,可以平鋪2-3個窗口,一邊對照資料一邊編寫文件,這樣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了,16:9的普通顯示器因面積有限,只能顯示一個面積的內容。因此顯示的面積更多了。
這種工作流自然在像炒股、文檔工作中體驗比較明顯。像我父親做期貨、股票交易,45C1R 32:9的帶魚屏剛好可以在左邊屏幕打開excel記錄交易數據,右邊實時查看匯率變化,之前需要來回切換不同的軟件,現在顯示則更加直觀,是更加符合他們的工作流。
另外一個工作流則體現在視頻編輯軟件中剪片時,橫向可以顯示的內容更多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很長的時間軸也能一屏顯示完,效果能夠提升不少。另外,用PS等軟件時,各種菜單不會遮擋圖片,不用像以前一樣拉來拉去,在電腦配置足夠的情況下,可以一邊修圖,將修好的圖再丟進剪輯的片段中,時間軸也變得更長,剪輯起來游刃有余。由于屏幕更寬,分辨率也高,再搭配上178°的可視角度,即使是從側面或者俯視的角度看過去,色彩及亮度方面的表現與正面直視區別不會太大,那么在展示給客戶看最終成片時,也可以實現一邊剪輯,右側查看實際成片,對比哪些細節需要調整。
這塊帶魚屏還有絕招——PBP分屏和PIP畫中畫,在菜單中進行設置,就可以將屏幕一分為二,供給兩個設備使用。比如我使用的是一個Mac電腦,素材也在其中,可以把筆記本通過Type-C連接,通過分屏則可以將畫面同步到顯示器上,或者采用畫中畫的形式,一邊通過臺式機查找素材,一邊用電腦來剪輯,無縫同步工作。
INNOCN 45C1R還自帶兩百萬像素按壓式高清攝像頭并內置四陣列立體聲收音麥克風。這個隱藏式攝像頭像素有點偏低,在室內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結合騰訊會議進行視頻直播,或者開展線上授課講解等,還是比較方便的。但我更喜歡的則是四陣列立體聲收音麥克風,在最高音量下,聲音完全從顯示器上播放出來,工作時真的相當方便,不過它更多的體現則在娛樂環節。
電影體驗
現在無論是院線大片還是國內主流媒體,主要適配的比例則是16:9顯示器,但大部分觀看時做不到滿屏,上下都會有黑邊,用帶魚屏來播放橫向縱橫會更長,在觀看像愛奇藝、騰訊視頻、嗶哩嗶哩國內主流的視頻軟件,1080P的模式下畫面則會更鋪滿整個屏幕,加上45C1R的色彩、亮度,對比度表現得都相當出色,超大尺寸近在眼前,而環繞的屏幕則增加了這種沉浸感,同樣沉浸的還有2個5W高音加10W低音喇叭組成2.1聲道立體聲音響,普通的顯示器聲音會較小,比較平,缺乏層次感,而45C1R在看電影時,聲音的效果則會更加立體。
剛剛也說了,主流的媒體支持16:9居多,同樣也會支持4:3,播放4:3的比例的電影或電視時,畫面則只會有中間那一塊的區域播放視頻,這反而讓帶魚屏觀感不那么好。
游戲體驗
我個人日常工作完后,就會玩游戲時。如果你是多人競技類的游戲,左右能看到的視野則會更寬廣,比如像英雄聯盟,英雄聯盟可以看到更多的兵線,FPS這類游戲在橫向時則可以看到周圍一圈的視野,吃雞可以更早發現敵人。
如果你是一名單機游戲愛好者,很多游戲支持16:9或4:3,那畫面則會比較奇怪,尤其是早期的那種老游戲,畫面則會比較扁平,無法鋪滿屏幕,只有中間區域。比如說像最近新出的生化危機4重置版,游戲界面沉浸感拉滿,結果一到過場動畫,就變成只有中間區域有畫面,周圍是黑邊,體驗不是那么好。還有一點就是為了給底部增加音響和按鈕,在實際游玩時,頂部和底部的畫面會有輕微的裁切,如果畫面的內容不重要,那影響不大,如果剛好需要顯示上下內容,那這點就比較重要了。
但45C1R立體聲音響相對而言體驗上是比較好的,尤其是重低音,像游戲中爆炸聲音,人聲也挺突出,它剛好解決了額外購買音響的需求,同時減少長時間戴耳機對于耳朵的傷害,但實際用起來感覺還是不錯的,看個電影,打個游戲都能勝任。音質上雖然無法與HIFI音箱相比,如果你有更高的需求,可以額外購買音質更好的音響。
多大的電腦尺寸最合適?
我個人一直使用的都是27英寸的顯示屏幕,因此45英寸的屏幕對我來講也是一次新的體驗,我花了一天的時間來適應。
很多好奇,那我為何不繼續選擇一款27英寸的顯示器?為何一定要45英寸?需不需要攝像頭、麥克風?相較于傳統的顯示器有什么優勢?
1、它不會給我帶來任何新鮮感
2、34英寸的曲率不夠,提升不明顯,45英寸以上的顯示器太大太長,對于桌面的要求比較高,同時安裝也會比較費力,而45英寸剛好兼顧32:9這個寬屏比例,在畫面顯示上剛好,如果適應了45英寸這個尺寸的畫面,同時對更大尺寸有需求,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則可以上更大的尺寸。
3、我個人比較推薦這款INNOCN 45C1R顯示器的點就在于它采用了按壓式攝像頭,用了按下攝像頭就會彈出,而麥克風的音質對日常需求不高的情況下十分有必要。對于經常進行線上會議,攝像頭和麥克風則十分必要,希望攝像頭的像素和清晰度能有所提升。
4、畫面橫向比例更多,對于炒股、文檔、視頻等工作流的幫助更大,可以實現左邊文字工作、右邊視頻剪輯,將多任務的切換簡化為一步,其實工作就更方便一大步。而Type-C充電和一線直連,則無縫銜接了筆記本等工作流,讓多設備通過一個屏幕就解決了。而在日常娛樂方面,麥克風的幫助則更大,起碼節省了一個買音響的錢,桌面也不用額外的線材堆積,簡化了桌面。
近,各大手機品牌卷完芯片卷屏幕,曲面屏、墨水屏、折疊屏紛紛登臺“亮相”,諸如此類創新性的顯示屏真的好用嗎?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市面上令人眼花繚亂的顯示屏是“智商稅”嗎?萬物可顯示的時代,未來顯示技術的極限在哪里?
8月16日周五晚19點,氪星直播間邀請到了撲浪量子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張志寬、光舟半導體合伙人兼CMO張學禮、賽富樂斯半導體戰略副總裁申辰,一起來聊聊未來顯示技術。
在這場直播中三位嘉賓主要討論了以下問題:
1.未來顯示技術應用在哪些場景?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顯示技術,LCD、LED、OLED、MiniLED、MicroLED、量子點、光波導,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
2.顯示器這個行業,已經有幾十年歷史,之前做顯示面板的都是大廠,創業公司該如何跟巨頭競爭?
3.目前我們廣泛使用的顯示產品,如手機、電腦、ARVR可穿戴設備,未來終極形態可能會是什么樣的?
4.三位剛好分別處于產業鏈上中下游,各自在行業中目前面臨最大的困難或挑戰是什么?
5.未來顯示技術與人工智能AI結合,會帶來哪些驚喜?
以下為三位嘉賓和36氪的對談,部分內容經過整理編輯:
張學禮:顯示技術在多個應用領域中非常重要,因為人眼攝入的信息占我們所有信息的70%至80%。我們追求的顯示效果是即時反應,即“所見即所得”,并且顯示內容能夠根據需求隨時出現或消失。我們希望輔助顯示的設備是無感的,與日常佩戴的眼鏡相似,但能通過光學技術疊加顯示內容。目前,我們與理想中的顯示技術還有一定差距。打個比喻,我們可能還在早期發展階段,類似于卡爾·本茨制造第一輛汽車時的狀態。未來的AR和VR設備應追求無感體驗,外觀和使用上與普通眼鏡相似,但能提供增強現實或虛擬現實的顯示內容。例如,通過眼鏡上的攝像頭拍攝題目,然后通過計算顯示解題思路。這需要快速的網絡傳輸和運算能力,以減少延時和眩暈感。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所有設備的無感體驗,與現有的可穿戴設備或功能性眼鏡無縫結合。
首先,我們來聊聊光波導。光波導,英文叫wave guide,它利用了光的波動性質。就像申總之前比喻的,光波導有點像幕布,Micro LED則是投影儀本身。我們在家里看投影儀時,會發現把鏡頭放得越遠,投影出來的畫面就越大。這是一個放大過程,利用了光的波動傳播特性。光波導的原理就是讓光沿著特定的路徑傳播并放大。比如,我眼鏡中間的一點綠光,雖然原始光源很小,但通過光波導,可以在眼鏡上顯示出來,讓你感覺像是在五米外看一個120寸的屏幕。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實就是在玻璃上壓印了特定的光柵,光在玻璃里經過無數次反射和折射,按照設計好的路線傳播,最后從眼鏡正前方直射入你的眼睛。
現在,光波導的應用還比較有限。一方面,它可以用于智能眼鏡等可穿戴設備。另一方面,由于光波導形成的是虛像,有一定的成像距離,理論上可以把成像距離放到無窮遠。這意味著,雖然你看到的內容就在你眼前,但當你想看清楚時,眼睛的狀態和看遠處的山一樣放松,而不是看近處的東西。這對眼睛的舒適度有很大提升,比如在看Pad或電腦屏幕時,眼睛不會那么疲勞。如果把光波導應用到兒童教育上,家長可能就不用擔心孩子長時間看屏幕導致近視了,因為孩子的眼睛是放松的。此外,光波導還可以應用在汽車上。現在只有高檔車才有HUD(抬頭顯示),因為現有的HUD系統體積很大,占用空間多。但光波導可以讓HUD小型化,以后即使是便宜的車,也可以裝上HUD,沒有任何問題。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加入這個行業,貢獻自己的想法。也許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就能創造出我們之前沒想到的新產品形態,利用光波導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驚喜。
總之,光波導技術有很大的潛力,無論是在智能眼鏡、教育、汽車HUD等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期待這個行業能不斷進步,帶來更多創新。
申辰:讓我們把LCD、LED和OLED這些顯示技術說得更通俗易懂一些。首先,LCD,也就是液晶顯示屏,你可能在電視或者筆記本電腦上都見過。它的工作原理其實挺簡單的:背后有一塊背光板發出白光,然后前面有液晶格柵來控制這些光,通過改變電壓來讓不同顏色的光通過,比如藍色、綠色或紅色。如果你想要紫色,就讓紅光和藍光通過,把綠光過濾掉,這樣就能顯示紫色了。這是一種從90年代就開始流行的成熟技術,甚至更早,比如老式的計算器,雖然它們是黑白的,但也是用液晶顯示數字的。然后是LED,它的發光原理和LCD完全不同,是直接發光的。想象一下,如果LCD的背光是一整片白光,那LED就是每個像素點里都有三盞小燈,分別是紅、綠、藍。這樣,如果我只想點亮某個像素,就可以只讓它亮起來,旁邊的像素保持暗,這樣既省電,又能提供很高的對比度,讓顯示效果更清晰。OLED,也就是有機發光二極管,它用的是有機材料。通過一種叫做蒸鍍的技術,把有機材料做成小點,然后通過電流激發它們發光。OLED可以做成很大的屏幕,但通常不會超過100寸。而且,OLED的制造成本相對較高,因為它需要特殊的生產線。
最后,我們來說說Mini LED和Micro LED。Mini LED是LCD的一種升級版,它在屏幕背面安裝了很多小的LED燈珠,這樣只點亮需要的區域,既省電又提高了對比度。而Micro LED則是LED的升級版,它使用更小的晶片,可以做出更精細的顯示屏,甚至可以用于手機等小型設備。
總的來說,這些顯示技術各有千秋,適用于不同的場景和需求。無論是家庭娛樂、商業廣告還是個人設備,都有合適的選擇。
張志寬:量子點是一種半導體納米材料,它最近在顯示技術領域非常火。就像孫總提到的,量子點現在主要用于提升液晶顯示屏的性能。液晶屏有兩個主要缺點:一是背光不均勻,導致對比度不高;二是色彩還原能力差,因為它通常使用藍色和黃色的背光源。量子點材料的加入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即使是普通的液晶屏,只要加上量子點,色彩表現就能超越價值兩三萬的OLED電視。正因為這個原因,量子點技術去年還獲得了諾貝爾獎。頒獎詞簡潔地指出,量子點是首次讓納米材料展現出光電特性。
在過去幾十年里,納米材料領域有很多熱門話題,比如碳納米管和石墨烯,但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的問題。首先,很難實現大規模生產。全球能夠量產這些材料的廠家并不多,盡管在大學實驗室里用試管做出來是可能的,但要達到公斤級或噸級的量產就非常困難了。其次,這些納米材料大多只能利用其機械物理特性,比如散熱、導電或潤滑,而很難利用其光學和電學特性。再者,盡管納米材料已經出現很多年,但很難找到一個產品是必須使用納米材料的。它們的理論特性很神奇,但實際應用中往往變化不大。例如,石墨烯常用于電池的負極,理論上可以大幅提升電池性能,但實際上提升可能只有1%。
量子點之所以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它不僅讓納米材料的光電特性得到了實際應用,而且它在產品端能夠展現出90%以上的量子效應,這是其他納米材料所不具備的。量子點是目前能夠量產的、性能最好的半導體納米材料,它的光效可能是OLED的5到10倍。量子點還有一個神奇的特性,就是通過調整粒徑,可以改變其物理特性。例如,2納米的量子點可以發出藍光,4納米的發出綠光,8納米的發出紅光。這意味著量子點可以覆蓋從可見光到不可見光的整個光譜,應用范圍非常廣泛。
短期內,量子點可以幫助液晶、Mini LED和Micro LED實現高性能、成本效益高的量產。中長期來看,我們的團隊正在承擔國家的重大專項,致力于開發完全自發光的量子點技術,這有可能取代OLED和LED。在最近的美國SID展會上,三星也展示了類似的技術。我們與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合作伙伴一起,希望在五年內實現這一技術的量產。到那時,我們相信量子點自發光技術將能夠取代現有的顯示技術,因為它是一種成本效益高、應用范圍廣泛的純半導體顯示屏技術。現在的LED和OLED應用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OLED主要用于手機,LED主要用于大屏幕和照明。而量子點自發光技術的應用將不受這些限制,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張志寬:我們創業的初衷相對簡單。我與合伙人孫老師都認為,研發多年的技術應該走出實驗室,成為消費者可以使用的產品。同時,我也希望通過創業,開發出中國人自己的材料和裝備,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創業之路并不容易。雖然技術和產品緊密相關,但將技術轉化為產品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許多創業公司直接從學院出來,技術上很強,但技術到產品之間的轉換并非直接等同。技術到產品的過程需要考慮合理的成本和其他實際因素。產業思維與學術思維存在差異,產業更關注公差、誤差和不一致性,而學術研究往往基于理想化的邊界條件。 產品開發不僅要考慮技術特性,還要考慮市場、環保、材料回收、碳足跡等多維度因素。成功的產品開發是一個多維度、全生命周期的復雜過程。技術是產品開發的基礎,但最終能否成功,取決于對技術多維度應用的理解和實現。希望分享這些經驗,幫助大家快速理解技術到產品的轉化過程,真正將技術應用到產品中,實現其價值。
張學禮: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并不落后于西方,但創新型技術的起源往往來自西方社會。例如,光波導技術的早期發展主要來自以色列和芬蘭的公司,以及行業內的Magic Leap。許多公司在這個領域嘗試后失敗,只有少數如微軟成為行業的先驅和學習典范。
作為創業公司,光舟公司致力于在技術上尋找差異化和創新點。我們發明了使用單一光機為兩只眼睛提供顯示的技術,這一創新減少了成本、功耗和體積,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我們相信,通過堅持創新而非模仿,解決行業痛點,我們能從跟隨者變成領導者。一旦我們的價值被大公司發現,我們可能面臨兩種選擇:加入他們或與他們競爭。我們的目標是成為行業領導者,與全球知名企業如Amazon、Google同臺競技。
申辰:在科研和產業轉化中存在差異。科研類似于奧運會單項競技,追求單一指標的優化,如LED領域的電光轉換效率(WPE)。科學家通過提升這一指標超越世界紀錄,即可發表高水平論文。然而,產業轉化不僅要考慮技術優化,還要考慮工藝復雜性、良率、設備成本等因素,以實現商業價值。對于創業公司而言,資源有限,不能全面鋪開,而應專注于自身獨有的優勢點,深入做精做透。例如,光機發光最初是藍光,盡管公司CTO和核心團隊有外延工程師背景,但考慮到成本和商業合理性,選擇融入現有供應鏈,購買而非自行生產藍光外延片。創業公司應專注于自身不可替代的環節,集中資源做深做透,這是創業成功的核心。
張志寬:顯示技術應用廣泛,從智能手表到大型戶外屏幕,液晶顯示因其成熟的供應鏈和成本效益仍是主流技術。盡管VR等新興技術在發展,但大多數產品,如與瑞典Varjo、國內PICO和美國Meta合作的產品,依然主要使用液晶加上量子點技術。量子點技術能顯著提升液晶顯示的色彩表現,且與現有液晶產線完全兼容,無需額外設備或工藝投資。這使得量子點成為顯示領域的潛在標準配置,尤其在色彩和成本效益方面具有優勢。新技術雖多,但能穩定高效量產的技術才是關鍵。量子點技術因其高效、簡潔的轉換效率,已逐漸成為多種顯示產品的標配,包括電視、顯示器、筆記本,以及VR設備。隨著成本降低,量子點的應用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在車載顯示市場中,它提供了比OLED等其他技術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穩定性。全球首款使用量子點技術的汽車顯示屏已經開始量產,預示著量子點技術在未來顯示市場中的巨大潛力和增量市場。
張學禮:VR和AR眼鏡被看作是進入元宇宙的門戶,它們構建了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時空。美國電影《失控玩家》和《頭號玩家》具體展現了VR和AR技術成熟后如何與人類生活結合。在VR中,我們能體驗一個虛擬世界;而在現實世界中,通過AR眼鏡,我們可以無縫地與虛擬內容互動,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 Meta推出的帶攝像頭智能眼鏡在全球銷售火爆,它象征著手機攝像頭功能的轉移至眼鏡,這是一項大膽的創新嘗試。這種轉變提示我們,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池、運算和顯示技術的提升,未來5到15年內,我們有望看到大規模普及的智能眼鏡產品。 AR眼鏡在設計之初就被構想為可能替代手機的設備。Meta的智能眼鏡展示了眼鏡電子化的可能性,并且如果功能到位,消費者是愿意接受并為之付費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將顯示功能集成到眼鏡上并實現手機的替代,在未來幾年內是可預期的。雖然顯示技術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發展以達到完全替代手機的水平,但目前的趨勢已經清晰可見。
申辰:顯示技術的終極形態被設想為“無處不在”。在科幻作品《三體》和《鋼鐵俠》中,未來世界展示了這一概念:所有表面,無論是平的還是曲面,都能變成顯示屏。這些屏幕可以根據穿戴者的情緒變化展示不同內容,如衣服隨著情緒變化而改變顯示圖案,墻面可隨時激活展示信息,甚至日常物品如煙盒也能作為屏幕使用。《鋼鐵俠》中的Jarvis智能助理,能夠實時提供飛行高度、速度、敵人位置和身體狀況等信息,這代表了AR技術的終極應用——與人工智能無縫結合。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類似ChatGPT水平的AI助理,將極大地提升效率和便利性。 AR技術的發展目標是使其更便宜、更輕薄、更高效,以便能夠被廣泛使用。這樣的AR設備將成為人類的“外腦”,幫助處理信息爆炸帶來的記憶負擔,通過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提高腦力工作者的生產力。
張學禮:我們主要將Micro LED技術應用于制造光機,即小型投影儀。盡管Micro LED技術已發展多年,但制造過程中的巨量轉移技術仍面臨挑戰。例如,一個400*500像素的面板中即使只有60個壞點,在幾十萬個像素中也非常明顯,這是不可接受的。 巨量轉移的復雜性導致Micro LED成本較高,目前尚未可控。我們感受到這一點,因為Micro LED的使用成本仍然昂貴。 我們在透明玻璃上進行光傳導,理論上大部分光應該直接透過,造成浪費。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通過技術提高光的利用率,減少在光柵上的傳導損耗,并確保光在傳輸過程中的衰減盡量小。 我們必須確保用戶在顯示設備上看到的圖像盡量均勻,明暗和顏色還原度一致,避免出現局部過亮或過暗的問題。 我們選擇的技術路線是隨著產量增加,成本可以指數級下降。這對于降低整體成本至關重要。 電池技術多年來沒有大的突破,如果顯示技術的光利用率低,對電池續航是一大挑戰。如果效率提升,電池的依賴將減少,可以為AI等其他功能提供更多電力。 目前,光波導顯示設備對于近視用戶來說存在適配問題。過渡方案是通過框架適配近視眼鏡,但這不是理想的解決方案。未來可能會實現度數與顯示晶片的融合,但這需要解決定制化和批量生產的問題。
申辰:目前,下游市場對設備的需求非常強烈,預計明年將達到百萬臺級的出貨量。這要求我們必須解決量產性問題。雖然制作演示樣品相對容易,但實現量產要復雜得多。 量產能力取決于多個因素,包括良率、人機協同、物料、方法和環境。良率尤其關鍵,它直接影響成本和市場接受度。我們認同使用半導體制造工藝來生產,而非傳統的LED制造方法。這意味著需要高精密的設備和高潔凈度的生產環境。目前,產品的研發階段已基本完成,技術迭代仍在持續推進。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將產品轉化為可銷售、可使用的形式。 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在保證合適良率和成本的前提下,提供百萬級甚至更高數量的產能。成本控制是核心問題,因為如果良率低,單個產品的售價必須覆蓋其他不良品的成本,這將影響市場競爭力。 如果能夠通過先進的半導體制造設備提高良率,比如提升到80%,那么成本將大幅降低,產品對消費者來說會更加可接受。
張志寬:量子點技術已在電視、手表等領域得到應用,甚至出口到歐洲飛機和汽車。在經濟緊張的環境下,增加成本對銷售構成挑戰。對于創業者而言,系統優化和產品在產業鏈中的清晰定位至關重要,需要識別并解決剛需問題。以AR和HUD為例,市場真正需要的是高性能、高透光率的透明屏,但目前全球缺乏高清晰度透明屏的制造方案。這限制了相關技術的發展,使得現有產品體積龐大且使用不便。個人認為,現有VR和AR技術不太可能成功,因為它們可能違反人性,缺乏長久生命力。盡管如此,AR因其符合未來趨勢而具有潛力,預計最終可能取代手機。然而,現有技術,尤其是Micro LED配合光波導的低效率,使得AR眼鏡難以成為便攜式產品。建議創業者專注于提升能源效率,解決行業核心問題,如提升光波導的效率,這比單純提升Micro LED性能更為關鍵。創業者應識別并解決行業最緊迫的問題,而非僅僅在現有技術上做表面改進。
申辰:我認為AI本質上是人類的外腦,它能夠幫助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集中精力處理那些非我們不可的任務。VR的終極形態可能更接近于游戲機,其市場規模可能與游戲機類似。而AR則是一種生產力工具,對于提升人類智力和效率至關重要。隨著人類知識體系的不斷增長,傳統的學習方式變得不夠高效。AI的意義在于輔助我們,讓學習過程更加集中于創造性勞動,而非重復性工作。 就像計算器取代了學習口算的需要一樣,AI也將在許多場景中減少我們所需的學習時間,使我們能夠專注于那些真正需要人類參與的創造性任務。AI的最終目標是解放人類從重復性勞動中,讓我們能夠更容易地專注于創造性勞動,這是AI的終極意義。
張學禮:AI首先是一個工具,它作為人類的輔助工具,特別是像外腦一樣幫助我們。AI能顯著提升我們的記憶和信息檢索能力,節省時間,并可能在某些方面將我們的能力提升到與記憶力超群的人相近的水平。 AI通過節省我們處理重復性任務的時間,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去思考和創新。這種時間的節省可能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空閑時間去探索新想法。 AI不僅改變個人生活,還可能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改變一個國家的整體定位。通過提升創新能力,AI成為國家發展和競爭力的重要工具。
張志寬:我個人一直在思考AI的作用以及它與我們人類的關系。從馬斯洛需求模型角度看,人的存在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尊重和社會認可。AI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輔助我們獲取知識,提供豐富的素材,幫助我們做正確的事。盡管AI能提供大量知識,但并非知識豐富就能解決問題。很多人學識淵博,但缺乏常識,這在解決問題時是不夠的。AI在這方面可以提供幫助,但人的判斷力是未來最關鍵的。人與人的區別將體現在判斷力上。AI雖可供大家使用,但素材永遠不會100%充分,這時就需要我們的判斷力。判斷力依賴于生活經驗、常識,以及將知識通過工具具象化的能力。互動,即溝通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除了顯示技術外,未來最重要的是各種傳感器,它們將帶來發展的巨大飛躍。沒有傳感器,想法無法落地,無論是具身智能還是其他AI應用,核心都是傳感器。我本身從事封裝工作,對傳感器非常感興趣。雖然現在主要從事顯示技術,但一直認為傳感器的接收(輸入)和顯示的發送(輸出)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維度,只有共同進步,才能真正利用好所有資源。
「CEO錦囊」硬科技專場是由36氪&中科創星共同策劃,接下來還有更多硬科技主題直播,我們希望嘉賓們的真知灼見和實戰經驗能為創業者們提供更多解法,也讓更多人感受到科技強國背后的技術進步。更多精彩內容,可點擊可觀看完整直播回放:
讀文章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小編將持續更新,感謝您的支持
導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選擇一臺電腦已經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特別是在2023年,當涉及到購買性能卓越的計算機,臺式機和筆記本之間的選擇已經變得更加復雜。雖然筆記本的便攜性令人著迷,但臺式機在性能、壽命和體驗方面卻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以幫助您在面對相同預算時作出明智的選擇。
文章架構已經重新構建,讓我們通過對原文的改動來展開對這個話題的深入探討。
性能差距
首先,讓我們關注性能。4060顯卡在臺式機和筆記本之間的性能差距是否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樣小?理論上,它們似乎相當,但實際上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臺式機在散熱和功耗管理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臺式機設計師不必擔心散熱問題,他們可以使用更強大的風扇,確保設備在運行時保持涼爽。
而筆記本卻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間內兼顧性能和散熱,這意味著它們往往無法充分釋放顯卡的潛力。雖然一些4060筆記本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峰值性能,但由于散熱問題,它們很快就會降溫,導致游戲幀率的不穩定性。
因此,盡管理論上性能相當,但實際上,臺式機在長時間高性能運行方面更為可靠。這使得臺式機成為游戲愛好者和專業用戶的首選。
生命周期
接下來,讓我們考慮設備的壽命。
一臺電腦的長壽命是用戶所期望的,畢竟購買電腦是一項不小的投資。
一般來說,臺式機比筆記本更長壽。有些人使用臺式機長達十年之久,而它們仍然能夠勝任各種任務。這一點的背后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可升級性。與筆記本不同,臺式機可以輕松地進行DIY升級。如果顯卡過時了,只需更換顯卡;如果內存不夠用,加點內存;如果不喜歡機箱外觀,可以輕松更換。然而,筆記本的升級空間有限,有些甚至不支持用戶自行升級。
這意味著它們的壽命往往較短。
體驗不同
除了性能和壽命外,用戶體驗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筆記本出于便攜性的考慮,通常配備較小的屏幕,一般只有16英寸左右。而臺式機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從24英寸到32英寸,乃至曲面屏和帶魚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屏幕。
這意味著在臺式機上,您可以獲得更大的屏幕,帶來更豐富的視覺體驗。這對于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的用戶來說尤其重要。
當然,這并不是說筆記本毫無用處。它們的便攜性令人難以抗拒,對于那些需要在辦公室和家之間頻繁移動的人來說,筆記本是理想的選擇。此外,筆記本通常作為整機銷售,穩定性較好,并且享有廠商提供的便捷售后服務。
結論
綜上所述,同樣的預算下,選擇臺式機還是筆記本,取決于您的需求和優先考慮的因素。如果您追求更高的性能、更長的壽命和更好的體驗,那么臺式機無疑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