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于在材料上大做文章的蘋果,在今年的iPhone上整了新的花活。
早前,供應鏈爆料稱,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將首次采用鈦金屬中框。而最新消息透露,這兩款新機型上配備的鈦金屬中框,是五級鈦合金,硬度為330~390 HV。這種材料常見于鐘表、航天和工程領域。
(圖源:Apple)
從iPhone 12 Pro開始使用的「手術級不銹鋼」邊框,終于在三年后正式被鈦金屬取代。面對新材料的應用,業界也冒出了不少質疑的聲音:鈦金屬會比不銹鋼耐用嗎?抗摔能力如何?防劃痕能力有提升嗎?
別著急,我們一一解答。
蘋果公司最早應用鈦金屬材料,是在PowerBook G4上。
(圖源:mattjfuller)
發布于2001年的PowerBook G4筆記本電腦,得益于鈦金屬材料的應用,這款電腦精致且輕盈,耐用性也更上一個臺階。但或許是因為制造成本太高,且鈦金屬在筆記本領域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迭代機型全部更換回鋁合金外殼。
鈦合金是一種兼顧輕巧與耐用于一身的金屬材料,常見于工程、航天領域。在消費市場里,不少鐘表產品都會選擇鈦合金,因為這種材料能夠顯著地降低表殼重量,提升佩戴舒適度。
相對而言,鈦合金比起一般的鋁合金要更加有質感,且不易損傷。
因此,自Apple Watch Series 5起,鈦金屬表殼的選項就牢牢「釘死」在蘋果智能手表的產品線上。不過,去年發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8不再提供鈦金屬表殼,蘋果將這個材料留給了定位更高的Apple Watch Ultra。
(圖源:Apple)
2019年,蘋果發布了旗下首個金融產品——Apple Card。為了讓一張平平無奇的信用卡看起來足夠高大上,蘋果選擇了鈦金屬作為Apple Card的材料。
(圖源:Apple)
先是Apple Watch,再是信用卡,在蘋果的理念中,將「鈦金屬」放在絕對高端的定位上。這意味著,用上鈦金屬邊框的iPhone 15 Pro也即將變得更加「高端」。
(圖源:Mac Rumors)
與前代產品的手術級不銹鋼相比,鈦金屬具有更強的抗腐蝕性,硬度更高的同時還更加輕薄。得益于鈦金屬中框,iPhone 15 Pro的重量僅為191g,iPhone 14 Pro則是206g。
鈦金屬的處理方式一般都是細磨砂工藝,正如Apple Watch Ultra所呈現的那樣。至少iPhone 15 Pro不會因為邊框沾滿指紋和油污,而看起來十分廉價。
拋開所謂的產品理念,鈦金屬至今沒有普及的原因,還是因為制造成本太高。目前采用過鈦金屬中框的智能手機并不是太多,大多都是定位高奢的產品,例如8848、Gresso Meridian等。這些手機起售價動輒上萬元,一些特別定制版本甚至高達數百萬人民幣,自然有選擇更高制造成本的權利。
這樣看來,鈦金屬才是iPhone 15 Pro漲價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蘋果并不是最早一批選擇鈦金屬造手機的廠商。
2010年,酷派發布了一款型號為「N930」的智能手機。該機整個背部、中框都采用了鈦金屬材料,而屏幕下方的按鍵則是選擇了觸感溫潤的陶瓷材料。在那個塑料、玻璃「橫行」的年代,酷派N930絕對是罕見的「高端產品」。
采用了鈦金屬的酷派N930,起售價達到了驚人的3650元。
(圖源:Essential Phone Official)
安卓之父Andy Rubin在打造其首款智能手機產品時也將目光鎖定在鈦金屬這種材料上。由他設計的Essential Phone,發布于2018年,定價699美元,約合人民幣4760元。Andy Rubin在采訪中也曾透露,鈦金屬的制造成本過高,極大地壓低了Essential Phone的利潤空間,間接導致了后續機型的計劃「流產」。
為何鈦金屬中框的制造成本會如此高昂呢?
雖然鈦并不是貴價金屬,但鈦合金原材料散熱效果并不好,在加工過程中容易出現「黏刀」的情況。如此一來,CNC刀片的磨損速度加快,壽命變短,必須頻繁更換工具。更關鍵的是,鈦合金加工風險高、精度把握差,良品率非常低。
研究機構艾邦高分子在報告中提到,目前利用鈦合金制造智能手機中框的良品率為30%-40%,而鋁合金則是高達80%。
(圖源:Mac Rumors)
對比下來,鈦合金不受歡迎的原因其實還是付出的生產成本太高,但應用到實際的產品上,消費者可感知到的變化不大。「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廠商自然是不太愿意做的。
在iPhone 15 Pro的帶動下,鈦金屬邊框或許會重新獲得業界關注,進而提升產線良率,降低生產成本。不久之后,可能會有大批智能手機跟進應用鈦金屬材料,成為新的流行趨勢。
數碼博主@數碼閑聊站透露,小米正在著手研發采用鈦金屬材料的新機型,包括小米14系列和Redmi部分產品。
年初,韓媒也曾提到,三星將在S24系列中選擇鈦金屬打造手機中框,主要目的是降低手機整體重量,提升耐用性。
不難看出,鈦金屬在未來一至兩年時間里,都會是手機市場里熱門的金屬材料。
(圖源:Tech Everyday)
與主流的鋁合金中框相比,鈦金屬強度高、耐高溫,甚至抗腐蝕效果也更好。但客觀來說,鈦金屬應用在智能手機中框、甚至是作為機身的主要架構,跟鋁合金呈現出的實際效果并不會有非常大的差距。
雖然效果差不多,但鈦金屬還是會成為未來手機市場里的「香餑餑」:
一方面,智能手機行業陷入創新瓶頸期。對于手機廠商而言,同質化嚴重的核心配置,已經無法使其在市場中突出重圍,應用新材料,在造型設計上創造差異化,是最劃算的一種「創新」。
另一方面,鈦金屬能夠創造「稀缺性」。前面我們提到,鈦金屬原材料并不昂貴,只是生產成本較高,隨著蘋果將這種金屬再一次帶到消費者面前,以討論度、業界關注度推動產業進步。產業鏈成熟后,鈦金屬成本下降,而蘋果已將「鈦金屬=高端」的形象打出去,其他廠商采用同款材料,也有助于提升其產品的影響力。
誠然,鈦金屬當前起到最大的作用,就是營銷。
對于蘋果而言,「傳承」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產品更新策略之一,但這樣的策略也會使其逐漸失去新鮮感。在前幾代iPhone里,相同的直角邊框、同樣的方框鏡頭組、同樣的磨砂/亮面玻璃,消費者們只能感受到它們在顏色上有變化。
iPhone 14系列中賣的最好的是「暗紫色」,這足以說明果粉們看重新款機型在外觀上的變化。如此看來,在同樣的設計下,即便不停增加新配色,也很難繼續給消費者們足夠的新鮮感,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應用新材料或新工藝。
(圖源:Apple)
比如iPhone 7系列上的「亮黑色」,蘋果為了將金屬打磨出鏡面光澤,不惜選用九道精密工序+拋光工藝打造,成本比磨砂金屬高出不少。
盡管「鋁合金」與「鈦金屬」之間呈現的實用價值差不多,但后者滿足了蘋果在iPhone 15 Pro上的營銷需求,進一步刺激消費者購買。但這小小的變化,看起來誠意并不太夠。
周二,蘋果秋季發布會就要來了,iPhone 16 系列也會一同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給神秘打上引號,是因為這臺還未發布的設備,已經被曝光得七七八八:藍綠粉新顏色、拍攝新按鍵、豎向排列新鏡頭、新的鈦合金顏色。
可能大家最期待的,就只剩下價格,以及終于更新的 AirPods 和 Apple Watch。不過,一條 MacRumors 的最新爆料,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iPhone 16 Pro 及以上型號,將配備 5 倍變焦。
去年 iPhone 15 Pro Max 發布后,專屬的 5 倍變焦,成了各大媒體影像評測的聚焦點。一年過去了,雖然對 5 倍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正面反饋還是居多,畢竟焦距長一段,玩法多一點。
那這顆 5 倍長焦真的給 iPhone 的影像帶來了質的飛躍?為什么它能成為 16 Pro 的專屬鏡頭?焦段的擴充又不止蘋果一家,為啥就它的討論度最高?
這一切還得從一項技術說起:四重反射棱鏡。
先說結論:15 Pro Max 升級長焦后,拍照效果有了顯著地提升。
過去一年,我身邊買了 iPhone 15 Pro Max 的朋友和同事,很多都開始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 iPhone 終于能拍月亮了。比起 14 在晚上拍出的大燈泡,15 Pro Max 拍的月亮細節更豐富,也和真的更貼合。
圖片來自:Reddit.
很多喜歡航空展和打鳥的網友,用新 iPhone 記錄了一些轉瞬即逝的精彩時刻,即使沒有專業的設備,也能拿起手邊的蘋果救救急。
去年我們在首發評測時,發現這顆 5 倍長焦鏡頭,暗光下也能正常開啟拍照,也支持夜間模式。憑借強大的算法,在噪點滿滿的預覽框按下快門,你能得到一張色彩真實、清晰干凈的照片。
雖說蘋果的長焦更新進度相較于同行,好像又慢了半拍,但也算拉齊進度,給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在蘋果終于想起在長焦距上下功夫的時候,手機鏡頭的發展,其實已經經歷了好幾個階段,而且幾乎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更新趨勢:
2021 年,超廣角越來越強,超長焦風光不再;
2022 年,底大一級壓死人,計算攝影新賽道;
2023 年,高像素潛望式申請出戰,玻塑混合鏡頭恐成未來;
今年,軟硬件攜手發展,一手堆料,一手 AI,風格化攝影開始出圈。
長焦鏡頭也在這幾年里,經歷了「重視-失寵」后,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VIVO 甚至直接把潛望式鏡頭作為了 X100 Ultra 的核心賣點。
那為何手機需要更長的焦距?值得我們展開講講,而且也能幫助我們理解 iPhone 四重反射棱鏡這項「黑科技」。
聊長焦鏡頭,就得先了解焦距對成像的影響。「焦距」在傳統相機中,指透鏡中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而在手機上,則是鏡片光學中心到 CMOS(或 CCD)等成像平面的距離。
圖片來自:Google
焦距的長短,會直接影響成像目標的大小。短焦距對應大視角,畫面中所包含的元素也就越多;長焦距對應窄視角,畫面會聚焦在某個或某幾個對象上,不過相應的也可以把遠處的物體拍清楚。
圖片來自:Google
傳統相機上的變焦鏡頭,就是通過鏡頭的伸縮調整焦距,以此來適應不同的拍攝要求。變焦鏡頭相較于定焦,適用的場景更廣。多勞者多能,多能者也更壯實——體積較大,不便攜帶又成了變焦鏡頭讓攝影師抓狂的煩惱。
而手機上的長焦鏡頭,其實是變焦技術制約和發展的共同結果。
一方面,技術進步了,能把鏡片、傳感器等元件造得更小巧,使得更多碩大的傳統鏡頭技術,能縮小尺寸走上手機。
但另一邊,又因為手機體積的限制,和對便攜性的追求,不得不把原來一個變焦鏡頭,拆分成若干個焦距不同的定焦鏡頭,來間接實現光學變焦的效果。
鏡頭的分工搞定了,體積也縮小了,但是另一個難題也相應出現:光在手機鏡頭里的折射路徑變短了,焦距就不夠了,達不到長焦鏡頭對焦距的要求。
所以在手機數個鏡頭中,最難搞定的,往往是焦距和光路最長的長焦鏡頭。如果采用傳統相機上的直立式長焦,的確會更省工夫,但會帶來兩個棘手的問題:
現在看起來「渾身毛病」的直立式長焦方案,正是手機上的第一代長焦,由 iPhone 7 Plus 率先使用,后來華為 P20 Pro 等機型上也用過,最后礙于要好的成像就要縮短焦距、要拉長焦距就會有很多衍生問題等,最后逐漸被廠家放棄。
大家放棄的是方案,但對長焦的探索從未止步,第二代長焦——潛望式鏡頭,也就是在這個節點,開始走上智能手機。
潛望式長焦,是通過兩塊三棱鏡(有些是一塊),讓光線進行一次或數次反射,把光路在手機縱向的傳播,改成橫向傳播,從而增加光路行程,進而增加了長焦鏡頭的焦段。
因為這種方案參考的是潛水艇上潛望鏡的工作原理,因此也就有了「潛望式」的說法。
說「潛望式是為了解決直立式的短板」其實也不為過,因為在橫向空間的拓展,使其解決了一代長焦的煩惱:
當年華為 P30 Pro 在搭載了潛望式長焦鏡頭后,擁有了 5 倍光學、10 倍混合和 50 倍數碼變焦的能力,影像也成了華為手機的最大賣點之一。
后來幾乎每家的旗艦機型都陸續跟進了潛望式長焦,但是主攝鏡頭最大 48mm 的焦距和長焦 120mm 中間的跨度太大,導致在 3 倍、4 倍變焦拍攝時的成像效果不佳,切換到 5 倍長焦的視角又太小。
針對這些向著更好前進的反饋,廠家又在初代潛望式長焦的基礎上優化出了兩條技術路線:潛望式光學變焦鏡頭,和雙長焦。
先說明一點,現在幾乎所有廠家在宣傳的「光學變焦」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連續光學變焦,而更像是數碼變焦,只有在 0.6 倍、1 倍、5 倍這些特定焦距下,鏡頭相互切換工作時,才算是光學變焦。
索尼 Xperia 1 IV 是市面上為數不多在手機上實現真正光學變焦的機型,它的潛望式長焦就支持了等效 85-125mm 的連續變焦。
OPPO Find X7 Ultra 走的則是雙長焦的路線,用更多的定焦鏡頭,間接實現了長焦距多焦段的拍攝能力。
如果潛望式是一個趨于完美的方案,也不會有廠家逐漸對其無感、放棄,甚至冷落了長焦鏡頭。因為體積、大底、焦段,是手機潛望式鏡頭的又一個不可能三角——無法同時滿足三者。
即使強如索尼做到了真·光學變焦,受限于成本問題,也沒辦法成為大多數的選擇。而 iPhone 15 Pro Max,去年火就火在這一點上。
我們來捋一下上面的邏輯:
手機追求更全面的拍攝效果必須要有長焦鏡頭→長焦需要有更大的空間來延長光路從而提升焦距→潛望式比直立式更適合長焦鏡頭因為手機的橫向空間更寬敞。
但從目前旗艦機型的重量,和鏡頭模組的厚度看來,潛望式仍然不是最優解。
剛才講到,潛望式鏡頭是通過一個或兩個三棱鏡,讓光先偏轉 90° 與手機橫向平行,通過光學系統的矯正后再偏轉 90° 打到傳感器上完成成像(有些品牌只有一個三棱鏡,光只偏轉了一次,所以傳感器是垂直放在手機里面的)。
iPhone 15 Pro Max 走出了另一條路:四重反射棱鏡。
傳統潛望式中的每個棱鏡只能讓光發生一次偏轉,但蘋果運用了光在棱鏡中在一定入射角能實現全反射的原理,把入射光打到一塊四棱鏡的內部,讓光線在棱鏡中發生四次偏轉反射。
從傳統潛望式 90° 的反射,改為單棱鏡四次反射,有幾個顯而易見的好處:
當然這里只是簡單地把大致原理概述了一點,棱鏡當中還有很多復雜的工藝,比如鍍膜防漏光、開槽防眩光等技術,都是四重反射棱鏡里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我們翻閱這份專利文件時,發現了另一個有意思的事兒。四重反射棱鏡的發明人,不出意外的也不是蘋果,而是一位名叫 Takeyoshi Saiga 的日本光學工程師。蘋果在早些年就動用鈔能力將這項技術收入麾下,不得不再次感嘆這家公司的超前眼光和技術布局。
而且,Takeyoshi Saiga 還在另一篇專利文件里面,對四重反射棱鏡進行了升級。
光看這張專利圖,不難發現棱鏡的主體還在,但不一樣的是新方案將反射棱鏡一分為二,而且中間斷開的部分不是平整切割,而是凹凸不平的球狀表面。
沒錯,之前放在棱鏡正上方的棱鏡模組,和棱鏡完全融為一體,原來偏厚的鏡片組合,現在就只剩下一塊鏡片了,手機的厚度也可以在新設計下,變得更薄。
不得不佩服改良版四重反射棱鏡的腦洞,真巧妙。
不知道即將發布的 iPhone 16 Pro 會不會用上相同的技術,不過從已經曝光的參數來看,16 Pro 和 15 Pro 的厚度完全一致(8.25mm),估計這項黑科技離真正商用,還有一定距離。
而且這種結構的長焦鏡頭,也不都是優點。比如四重反射棱鏡的確能讓手機平衡好焦距和厚度,但是多次反射后的到達 CMOS 的進光量會衰減得更多,如何解決夜景拍攝噪點過多的問題,可能是 16 Pro 的一道大題。
另外,單棱鏡是一個很新的創意,但還談不上先進,因為這是蘋果為了重量厚度長焦焦距「既要又要」的妥協技術。為了這顆棱鏡和厚度控制,15 Pro Max 的底,相較于其他品牌,還是偏小了。
而且,眾多 iPhone 15 Pro Max 的用戶在過去一年陸續反饋,這顆長焦鏡頭的觸發距離,實在是過于嚴謹,要離目標將近 90cm 才會切換到長焦鏡頭,小于這個距離 iPhone 大概率會自動切換成主攝拍攝。
長焦微距是今年的新趨勢,看看下個星期,蘋果會怎么做。
雖說這些問題通過堆料換個大底、加個模組就能輕松解決,但我們得記得智能手機是平衡的技術和藝術,在追求性能和手感的路上,總有人要讓讓步。
不過能確定的是,iPhone 16 Pro 和 Max,都將采用四重反射棱鏡。作為消費者,一般很少去關注技術過程,我們更在意的是新技術在結果上會帶來哪些提升。
起碼從 iPhone 15 Pro Max 近一年的使用反饋來看,四重反射棱鏡讓手機的長焦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特別是今年也開始大談特談 AI 的蘋果,應該會把硬件的新技術和軟件的新算法,結合得更加緊密,期待通過四重反射棱鏡技術的加持,iPhone 16 Pro(Max) 的人像再有新突破,長焦還有新體驗。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愛范兒|原文鏈接· ·新浪微博
源:新浪科技 06-28 08:29
對12英寸的MacBook來說,今年看起來并不是大年。這款產品已經更新三代,回憶下它們的賣點:前年、也就是第一代的賣點是輕薄的機身;去年則是玫瑰金新配色;今年仿佛平淡:只是升級了處理器,顏色,接口等等均未變。
但簡單直接的“換處理器”恰好彌補了MacBook最大短板,在WWDC之后那篇上手文我們就提起過,蘋果對這代Mac系列電腦的定位很直接,就是提升速度。
輕薄依舊
用過2015年MacBook的人都會知道“打字卡”是什么意思,這是種很糾結的感覺:你在用著世界上設計最漂亮的筆記本,但處理多任務時候因為沒有散熱風扇,它居然打字快了會卡……
到了2016款,蘋果換上了Skylake處理器,MacBook的表現正常了一些,但仍偶有卡頓現象。
于是到了第三年,除了打字不卡,曾經被視為輕薄是唯一之選的MacBook,在換了英特爾新架構處理器之后,已經可堪大任。
機身三圍跟去年一致機身三圍跟去年一致
2017版MacBook的外觀設計跟前兩代毫無區別,三維尺寸沒有變化,長寬各是28.05x19.65厘米,高是0.35–1.31厘米(因為它前后厚度不平均)。
在三年前,我們說它是輕薄唯一之選,到了今年,這個名號實際已經不在了。在6月這場發布會之前,微軟的Surface Laptop、華為的MetaBook X相繼問世,各有各的美,也各有各的輕薄。甚至,華為已經號稱在體積上超越MacBook,成為12寸最輕薄產品。
側面弧度設計
這話不假,但僅體現在賬面數字上。
MetaBook X是一款Windows陣營的優良產品,但在做工上,MacBook仍然更勝一籌,喬納森艾維的設計依舊漂亮,他將視覺重心分攤到MacBook側面那條1毫米不到的線上,這樣,即便MacBook最厚之處有13.1毫米,但仍比華為平均分配厚度的產品顯得輕巧。
更關鍵的是,MacBook的做工依舊精致,手感也更好。
性能提升
Ok,回來說說重點,MacBook的配置部分。
仍然是三種不同配置,英特爾Core m3、i5和i7處理器;我們拿到的評測機是Core m3版本,搭配8GB RAM,256GB ssd硬盤,新MacBook的入門配置。
新MacBook
英特爾這顆Core m3-7Y32處理器采用第七代Kaby Lake,基礎頻率為1.2GHz,可以超頻到3GHz。
如果跑分,通過GeekBench 4在電池供電,開機2小時的情況下,單核3400分左右,多核6800分左右。
新MacBook跑分新MacBook跑分
Kaby Lake這架構的新處理器改進可以描述成“在同等能耗下,效率更高;在同等效率下,能耗更低”。從跑分可以看出來,去年我們寫12寸玫瑰金MacBook時候,它的得分是2500分,多核跑分為5000分。
看跑分2017款提升20-30%,電池表現也有所提升,41.4Wh,加上處理器功耗低了,續航時間提升了1小時,官方標稱“最長可達10小時的無線網絡瀏覽,最長可達12小時的iTunes 影片播放”。
我們在實際辦公狀態時候,WiFi聯網,亮度調到80%,微信不停,不斷用Safari和Chrome打開各種新網頁狀態下,使用時間7小時上下。
當然,MacBook可以處理Final Cut Pro這樣耗硬件的的“大活”,只是渲染比較慢,并且因為沒有風扇主動散熱,在處理器升溫時候降頻會降低流暢性,但Final Cut Pro僅是一種極端嘗試。它可以做,但不意味著這是它的常規狀態。
另外一處有提升是硬盤,這兩年MacBook的硬盤讀寫提升仿佛成了慣例,并且頻頻打破記錄,這次,這個慣例也覆蓋到了12寸產品上,用讀寫軟件AJA測試它的讀寫性能,寫入在1000MB/s,寫入在1400MB/s,雖不像MacBook Pro的2000MB每秒那么夸張,但已經是足夠好的成績,MacBook的這方面提升則主要服務的是整體體驗,更快的硬盤帶來更快的讀寫流暢度,對一款電腦來說,這是實打實的好處。
讀寫部分的測速讀寫部分的測速
其他方面,MacBook并沒有升級,依然為8GB或16GB的LPDDR31866內存,單個USB 3.1的USB-C接口,以及一個耳機口。屏幕色域覆蓋也如去年一樣。
鍵盤
之所以將這部分單獨拿出來,因為它是自MacBook出生就帶有爭議的部分。
第一代蝶形鍵盤出世時候曾鍵程短被吐槽,到了去年,蘋果在新MacBook Pro上換上了第二代蝶形鍵盤,如今這個鍵盤延伸到了12寸產品線上,目測鍵程是1.5毫米,比之前的深一點,手感稍微柔和了一點。蘋果公司仍對中國用戶做了一點小細節改變,比如在大寫鍵上標注了中英切換,使用了中文句號等。
第二代蝶形鍵盤
第一次摸蝶形鍵盤的人都以為自己在敲桌子,難以接受,但這個過程在2周后會明顯好轉,比如我隔壁同事,雖然他是個機械鍵盤愛好者,但也同樣能接受MacBook的鍵盤,并且那還是第一代產品。
目前除了臨近已退休的MacBook Air,蘋果筆記本全線都換上了蝶形鍵盤,看起來是要將這種鍵盤推廣到底。
最后還是落實到買不買吧
早幾年曾有傳聞說,蘋果會制造一種采用ARM架構處理器的筆記本,以此實現無風扇靜音筆記本的夢想,這事微軟其實真試過,然后我們見到了surface RT的悲劇。
在現有科技下,功耗、散熱與實用性依然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電子廠商們能做的,是盡量讓各方達到一種均衡的狀態。MacBook是這種狀態的最新表現,經歷三年之后,終于變得成熟。蘋果想要的性能足夠但又不需要風扇的理想情景開始一步步實現。
在實用的這幾天,當主力機日常辦公已經不成問題(聊微信,寫文檔,同時開幾十個網頁,偶爾PS)。前兩年為了輕薄而對性能做的妥協痕跡進一步減少,這是新處理器的功勞。
iPad Pro朝筆記本方向轉變,蘋果已經讓原本的“業余選手”取代了11寸MacBook Air的位置。MacBook成了顏值代表。雖然現在MacBook在賬面數字上看已經不是最輕薄筆記本,但就像我們上文所講,綜合各方面來說,即便是2年前的設計,但這個外觀依然出色,性能也算合理。蘋果又一次顯示出了軟硬合一的優勢,macOS在功耗優化及實際體驗中功不可沒。(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