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到隔壁鄰居家參觀新房的裝修風格,真的讓人感嘆裝修真是一件沒有“深淺”的事。有人裝修花費四五十萬,各種復雜的吊頂和墻面裝飾,結果反而令人覺得眼花繚亂般的復雜紛繁;有人僅用十多萬的裝修費用,卻能將房屋裝修的清新雅致,舒適宜人,如夏日清風般隨性舒適。
百思不得其解,但又不想在自己裝修房屋時成為“冤大頭”。所以,開始在網上提問和搜索答案,幾乎網友一致給出的答案是“軟裝”。沒錯,現代都市人越來越擅長于對房屋進行軟裝美化,用藝術的細胞點綴出生活的美好,最重要是經濟實惠,還能展現品味。
在軟裝的范疇內,桌面普遍選用花瓶花藝來進行裝點,地板用設計新穎的地毯來遮蓋瓷磚的“冷漠”,而空白的墻壁如果覺得太空曠,又或者是裝修的時候想避免雕刻式的固定風格,那么試試用下面這些高雅秀麗、意趣悠然的山水畫吧。不僅能讓居家環境有格調、有品位,還能凈化心靈,怡情養性。
林德坤最新力作四尺豎幅國畫作品《溪山積翠》作品來源:易從網
這幅林德坤老師的作品,春色盎然,青綠蔥蔥,清新雅韻,枝繁葉茂,用這些詞匯來形容林德坤老師的這幅作品最為適合。其中,山的層層遞進,似象征屋主步步高升,群山峰巒疊嶂,巍峨壯觀。山間云霧升騰,薄紗輕籠,美得沉醉。整幅畫用山石、溪流、樹木、小徑、人物組合,色彩以蔥郁翠綠為主,使作品清雅絕塵,滿是隨意不羈的自由生活。
林德坤最新力作斗方裝飾山水畫作品《春山圖》作品來源:易從網
春日煦風吹,山光悅鳥性。而這幅林德坤《春山圖》標新立異。小幅的斗方裝飾畫,更適合懸掛于新中式和現代風的家居環境中,能滿足年輕群體對新穎生活和創意設計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畫中景物,層次感和立體感極強,從而讓作品在小幅的局限景物中,也能擁有更深遠的意境。
山下的一汪清泉,清潤人心,蕩漾心靈。孩童戲水,將兒時的青蔥歲月拉近,滿是美好回憶,趣味叢生。雄偉厚重的山水,更增添一縷人文柔情,有豪邁大氣,有似水柔情,有生動氣韻,亦有無盡妙趣。
好了,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兩款空白墻壁掛畫,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裝修無深淺,但學會利用好軟裝,才能更懂得和生活“討價還價”,且別有一番美感。
流不息的馬路上,一名身穿騎行服的騎者忽然猛摔一下,隨后停在后方一輛正常行駛的機動車前方,距離車頭僅有兩米左右。電光火石之間,后車一個緊急左轉,才沒有讓悲劇發生。
這是一名車主發布的,來自行車記錄儀的真實畫面。
而河北日前發生的一起悲劇事件,再次將“騎行團”推上風口浪尖。來自河北的一名少年在隨團騎行的過程中意外倒在對向車道,與駛來的機動車發生碰撞,悲劇發生在一瞬間。
悲劇背后,是在城市中日益受捧的騎行運動,以及因此引發的關于安全性的爭議。在此之前,由于部分騎行團存在占據機動車道騎行、隨意違反交通規則、危險競速等問題,被一些人稱為“暴騎團”。
新京報就此采訪多地騎行團組織者。在部分騎行人士看來,隨著騎行文化在國內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這本是好事,但一些違規現象也隨之發生,“一旦摔過幾次后,自然就學會了敬畏速度,敬畏規則?!?/p>
“暴騎”行為背后,是法律盲區與監管缺失?!吨腥A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非機動車上路行駛應當遵守交通規則,不得有危害交通安全的行為。然而,對于騎行團組織者與參與者的法律責任界定模糊,導致違法成本低,難以形成有效震懾,這也是法律亟待填補的空白。
悲劇發生后
在知情人眼中,12歲少年的父親是當地騎行圈的“網紅”,平時喜歡在短視頻平臺分享自己與孩子騎行的視頻。視頻里,少年總是身穿專業騎行服,彎腰抬頭目視前方。
據鄰居回憶,少年大概從去年開始接觸騎車,已具備一定的騎行經驗?!捌綍r孩子都是跟爸爸一起騎,可能是想讓孩子鍛煉一下,順便減減肥?!?/p>
父子倆喜歡早上騎車,這也是多數騎行愛好者的習慣。鄰居曾遇到父子倆凌晨4點多就推車出去。當地曾與父子倆一起騎車的一位騎行愛好者告訴新京報記者,“騎行團一般早上5點多或者6點多開始騎,沒有固定時間?!倍馔獍l生時,也是早上6點多。
有媒體報道,事發時騎行團的速度一度達到37碼(每小時37公里)。正在備賽的業余賽騎行車手孫瀟(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37碼這個速度并不尋常,“這對于成年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多數騎行愛好者的平均車速都在30碼上下,偶爾下坡時才會超過35碼。
孫瀟說,專業的公路車騎行與日常出行騎車有很大區別,要達到均速37碼并非單純地使勁蹬腳踏板這么簡單?!耙驗閷I的公路車車身極輕,有些甚至不到20斤重,所以一旦路上有個小坑、壓上小石子、甚至一陣橫風都極易引發翻車事故。要想達到37碼的均速,其實非??简炣囀挚剀嚰夹g,你要有足夠的體力對抗風阻,有足夠的力量對抗微小的車身失衡,有足夠的經驗控制呼吸頻率,還要有極佳的心理素質保持鎮靜?!?/p>
在一段騎行視頻里,少年或許感知到風險,曾對前方領騎者大喊:“慢點!”但這并沒有阻止悲劇發生。8月11日早上6點12分左右,悲劇瞬間發生。最終,少年在送往醫院的路上去世。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事發路段是當地騎行者的網紅打卡地。一位常年在事發路段騎行的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每天傍晚與清晨,河堤上騎車的人總是絡繹不絕,汽車與電動自行車也會經過。但是,當地村民和南后臺村村委會成員均向記者表示,這是一條尚未驗收和正式通車的道路。此外,8月15日,事發路段正在施工的路政工人同樣表示,這是一條尚未驗收的道路。
事發路段為雙向兩車道,8月15日仍有汽車經過。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
“這幾年騎行團的安全事故太多了”
中國警察網公布的視頻顯示,一個千人騎行團在蘇州某公路上“自發組織公路賽”,橫沖直撞的騎行團,一度造成交通混亂。據報道,當天,涉事騎行團引發的大小交通事故共十余起。當地交警表示:“這么大的比賽我們甚至都不知道。”
最終,這一違規上路的騎行團被交管部門驅散。
來自山東的騎行團組織者蔡飛(化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幾年騎行團的安全事故太多了?!?/p>
“去年我曾經眼看著一位騎友摔倒后,又接連絆倒了后面的4輛公路車。”蔡飛說,自己作為組織者,此后許多天沒再組織騎行活動。蔡飛認為,一些騎友的速度過快了。
這并非個案。新京報記者此前曾在北京的城市道路上觀察發現,有騎行者以40碼的速度在山區公路上“狂奔”。這個速度讓那位騎行者與一些過往的車輛并行向前。在視頻中。記者感慨:如果前方有車輛違停,或者有違規逆行車輛,對這位騎行者來說都會相當危險。
來自北京的騎行團長沈南(化名)則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不止是速度過快,一些騎行者還存在隨意競速的現象。
“每次出發前都會在群里發布安全提醒的提示,但一上路,尤其是回來的路上,總會有騎友互相攀比速度,最終你追我趕地開始競速。”沈南說,在競速過程中,有騎友的平地速度甚至能超過40碼,一旦摔車就是重傷。
沈南團隊的曾有團員因為競速摔車而骨折住院?!鞍踩鹿拾l生后,團隊內對于競速現象做了嚴格規定,現在會安排一輛自行車在最前方領騎,其他騎友不能超過領騎?!?/p>
蔡飛同樣為團隊里不時出現的競速現象頭疼?!盁釔垓T車運動的一般都有好勝心,競速現象也由此催生。但是,不顧路況、車況、隊友情況盲目競速的,本質上僅僅是有些人為尋找刺激感而做出的不負責任的舉動,代表不了運動精神?!?/p>
此外,許多騎行團還存在路線規劃不專業問題。一位來自江蘇的資深騎行愛好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騎行團有時會選擇一些風景優美的路段,但這種路段往往在農村、野外等地,沒有專門的非機動車道,且路況復雜。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類似的騎行團安全隱患問題還有不少。比如并排騎車問題、長時間占用機動車道問題、隨意闖紅燈問題等。
專業騎行“不建議未成年人參加”
悲劇發生后,未成年人騎行的安全問題再次受到關注。
孫瀟自2015年開始接觸騎行。彼時,國內喜歡騎行的人還不多,許多人連公路車是什么都不知道。同年,彭于晏主演的電影《破風》上映,單車運動被搬上大銀幕,國內的單車運動迎來一次小高潮。
自2016年上半年,孫瀟逐漸開始接觸騎行團。他回憶,自從接觸騎行至今,看到的未成年人參加專業騎行的次數屈指可數。
“其實有個未成年人在車隊里不一定是好事?!睂O瀟說,因為身體未發育完全,未成年人騎行節奏與成年人有所差別,有時全團都要照顧一個未成年人,也會讓騎行者分心。
一些專業的騎行團在召集活動時,還會特意提醒“不建議未成年人參加”。
事發道路上設有限速15公里的提示牌。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
山東某騎行團團長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曾聽說過,有騎行團因未成年人騎行者發生事故。事情的起因是團隊中的未成年騎手因過于興奮,在路過村莊道路時候未減速,與胡同里出來的三輪車相撞。后面車隊因為來不及躲閃,被絆倒了一片。“受傷最嚴重的人摔斷了肩胛骨,休息了幾個月?!?/p>
上述騎行團長認為,不建議未成年人跟團騎行不僅僅是技術原因,還有心理素質的原因?!扒嗌倌晷闹前l育還不成熟,容易上頭,腎上腺素飆得比車速都快,一旦控制不住就非常容易釀成事故。”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每年暑假也是未成年人騎行事故的高發階段。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宣傳教育研究部助理研究員李君接受央視采訪時同樣表示,對新奇的事物,未成年人比較好奇,容易追求速度?!八赡芨偧嫉男睦頃容^突出,想要去追求速度,追求刺激等,可能會產生飆車、‘炸街’的現象?!?/p>
安全意識亟須提高
2023年是國內騎行運動蓬勃發展的一年,孫瀟注意到,從這一年開始,騎行群里的人明顯變多了。
孫瀟參加過專業的騎行團,也參加過不是那么專業的騎行團。對比兩者,他認為最大的區別就是:安全意識。
“專業的騎行團會格外注意車速和交通規則,遇到有車友‘上頭’競技,便會提醒對方慢點。在路線選擇上,專業騎行團會盡量選擇有非機動車道的路線,若看到有人在機動車道騎行,也會及時提醒。擔任領隊的騎手還會根據前方路況打手勢,控制隊伍的整體速度?!睂O瀟說,與此相反,越是不專業的騎行團,越不遵守交通規則。
近幾年,抱怨騎行團占用機動車道的機動車車主越來越多。有人據此認為,現在的騎行團,與多年前占道行走的“暴走團”沒什么兩樣,騎行團也因此成了許多人口中的“暴騎團”。
8月15日,南后臺村騎行者驛站處于非經營狀態。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
除了占用機動車道,騎行團在路上肆意競速、隨意變道、任意闖紅燈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7月25日,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發布消息稱,交管部門將查處自行車騎行人在城市道路上“競速行駛”,也就是賽車的情況,對相關違法行為將進行處罰。
北京交管部門通報說,市民對于部分自行車騎行人追逐競駛、隨意變道、闖紅燈等違法行為反映強烈。目前,很多自行車愛好者已把騎行作為日常的一種鍛煉形式。但是個別人盲目追求騎行運動的競技性,將市民通勤的道路當作了體育比賽的“競技場”,競速騎行,不僅擾亂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也為其他交通參與者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在孫瀟看來,近幾年隨著騎行文化在國內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騎行運動中,這本是好事,但參與人數暴增的另一面是騎行人員整體素質有所下滑。“其實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騎行團,大多是由新手組成的。新手往往容易追求高速狀態下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一旦摔過幾次后,自然就學會了敬畏速度,敬畏規則?!?/p>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非機動車上路行駛應當遵守交通規則,不得有危害交通安全的行為。然而,對于騎行團組織者與參與者的法律責任界定模糊,導致違法成本低,難以形成有效震懾。這不僅關乎騎行者自身安危,更關系到行人及其他車輛的安全,是法律亟待填補的空白。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亮律師表示,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目前只有針對電動自行車最高15公里的限速,對于人力自行車限速一直沒有明確規定。關于騎行團組織者,如果騎行團出現事故,那么組織者最多也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承擔民事責任,比如有證據證明組織騎行過程中有明顯逆行、超速等過錯。但是無論如何,組織者不會承擔刑事責任。
除此之外,我國對于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的交通事故,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非機動車的責任比例?!叭绻黄鸾煌ㄊ鹿守熑伪壤齽澐质侵鞔呜熑唛_,但肇事雙方是非機動車主責機動車次責,那么最終責任比例可能是四六開?!北本┦凶C信律師事務所律師韓浪對新京報記者說。
山東一名交通法專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不管是公共交通規劃變更還是相關法律完善,都有其滯后性?!皟烧叨际菭恳话l而動全身的動作,要確定兩者的變更是非偶發的、非小眾的普遍性需求之后,相關程序才會啟動,而這往往需要一個過程?!?/p>
新京報記者 隋坤
編輯 胡杰 校對 劉越
者:金澤剛 同濟大學法學院教授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鄰里可視門鈴糾紛案。因拍攝到鄰居日常進出信息,侵犯了鄰居的隱私權,法院判決業主拆除該可視門鈴。該話題隨即沖上微博熱搜,引發各方討論。
本文圖片均來自“法治日報”微信公眾號
可視門鈴、智能門鎖、攝像頭等安全設備在近些年走進千家萬戶,但是由于其可能會觀察、記錄并存儲其他業主的活動情況,常常成為鄰里紛爭的導火索。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國法律對此的規范尚不完善,安裝主體等仍處于空白地帶,導致因安裝可視門鈴等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問題屢見不鮮。
公民個人隱私大致可分為安寧性隱私和信息性隱私兩大類,鄰里間安裝可視等設備,“順其自然”地會對他人進行了監控,這一行為主要是容易被定性為安寧隱私權被侵犯。而在當今互聯網發達的時代,監控錄制下的視頻會成為個人信息的載體,拍攝后傳播監控內容還可能導致對信息隱私權的侵犯。
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币簿褪钦f,對于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予以侵害。
基于上述規定,除了權利人明確同意以外,如使用帶有監控、自動攝錄等設備,侵害他人私密空間、私密活動信息,就屬于《民法典》中關于隱私侵權和違反個人信息保護的情形。倘若業主門口安裝的可視門鈴正對的是樓道及電梯間等公共通道或區域,則業主的行為通常不屬于妨礙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一般而言,住宅內部被認為是純粹的私人空間,攝錄設備拍到該區域信息無疑會被認為侵犯了公民生活安寧的隱私權;而作為住宅這一私人空間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通道,即鄰居之間門對門的這部分區域,則可以看做是私人住宅空間的當然延伸,因為居家者出入的基本信息都承載于該空間內。
正因如此,在上述案例中,法院認定相鄰住戶的門口并非公共區域是合理的,可視門鈴記錄鄰居的日常進出信息有侵犯他人隱私權之嫌。
那么,該如何劃定自身隱私和他人隱私的邊界呢?可視門鈴和監控的位置、角度以及高度,都會直接決定其錄制范圍的大小,倘若攝錄范圍覆蓋了鄰居的必經通道或是內室空間,則可能被認定超出合理使用范圍,無疑侵害了他人隱私。
而在采取了必要遮擋措施的情況下,只要不會記錄其他業主出入信息及內室空間等,則可以認為可視門鈴或是監控的使用,對鄰里通行造成的影響并未超過合理的限度。對此,除了生產廠家要注意科學設計外,還需使用人主動證明自己家的攝錄設備處于合理范圍內。
換句話說,雖然當前法律并未對可視門鈴、智能門鎖、攝像頭等的安裝作出明確規定,但并不意味著個人使用這些設備不受到任何限制。業主在安裝和使用相關設備時,應采取合理的方式減少對他人隱私等合法利益的影響,并盡力征得相鄰業主的同意。在可能對他人隱私造成威脅且相鄰業主明確予以拒絕的情況下,則應當考慮安裝可視門鈴等設備的必要性了。
隨著智能家居產品的發展,可視門鈴等智能化產品的使用日益普遍。但使用者必須注意相關產品的日常使用不能侵擾他人的生活安寧,在安裝前應當盡到妥善的注意義務,并選擇合理的安裝方式和安裝位置以減少其不利影響,而不是“只用不管”。智能家居產品的設計生產者也應通過技術手段加以完善,避免智能家居產品的使用產生侵犯他人隱私權的風險。(金澤剛)
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