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機在當今社會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不僅為人們帶來娛樂,還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生產力和就業機會。
但計算機的知識很復雜,許多網民認為只需要會上網就萬事大吉,實則不然,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或者從業人員,計算機知識是基本功,對于其他朋友來說,雖不用掌握得十分透徹,基本的計算機基礎還是要掌握的。
為了讓更多朋友了解計算機基礎,為大家分享一份《計算機基礎知識總結》,干貨滿滿,全面的基礎上,十分通俗易懂,新手也能輕松讀懂。
【文末有領取方式!!】
【領取方式見下圖!!】
者:文哥的學習日記
來源:https://www.jianshu.com/p/ceb6e149e0cb
為了使不同計算機廠家生產的計算機能夠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圍內建立計算機網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78年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將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通信協議劃分為七層,自下而上依次為:物理層(Physics Layer)、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網絡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話層(Session Layer)、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層完成數據傳送服務,上面三層面向用戶。
除了標準的OSI七層模型以外,常見的網絡層次劃分還有TCP/IP四層協議以及TCP/IP五層協議,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下圖所示:
TCP/IP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由網絡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因特網的每一臺聯網設備規定一個地址。
TCP協議中有著名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規則,如下圖所示:
注:seq:"sequance"序列號;ack:"acknowledge"確認號;SYN:"synchronize"請求同步標志;;ACK:"acknowledge"確認標志";FIN:"Finally"結束標志。
TCP連接建立過程
首先Client端發送連接請求報文,Server段接受連接后回復ACK報文,并為這次連接分配資源。Client端接收到ACK報文后也向Server段發生ACK報文,并分配資源,這樣TCP連接就建立了。
TCP連接斷開過程
假設Client端發起中斷連接請求,也就是發送FIN報文。Server端接到FIN報文后,意思是說"我Client端沒有數據要發給你了",但是如果你還有數據沒有發送完成,則不必急著關閉Socket,可以繼續發送數據。所以你先發送ACK,"告訴Client端,你的請求我收到了,但是我還沒準備好,請繼續你等我的消息"。這個時候Client端就進入FIN_WAIT狀態,繼續等待Server端的FIN報文。當Server端確定數據已發送完成,則向Client端發送FIN報文,"告訴Client端,好了,我這邊數據發完了,準備好關閉連接了"。Client端收到FIN報文后,"就知道可以關閉連接了,但是他還是不相信網絡,怕Server端不知道要關閉,所以發送ACK后進入TIME_WAIT狀態,如果Server端沒有收到ACK則可以重傳?!埃琒erver端收到ACK后,"就知道可以斷開連接了"。Client端等待了2MSL后依然沒有收到回復,則證明Server端已正常關閉,那好,我Client端也可以關閉連接了。Ok,TCP連接就這樣關閉了!
為什么要三次握手?
在只有兩次“握手”的情形下,假設Client想跟Server建立連接,但是卻因為中途連接請求的數據報丟失了,故Client端不得不重新發送一遍;這個時候Server端僅收到一個連接請求,因此可以正常的建立連接。但是,有時候Client端重新發送請求不是因為數據報丟失了,而是有可能數據傳輸過程因為網絡并發量很大在某結點被阻塞了,這種情形下Server端將先后收到2次請求,并持續等待兩個Client請求向他發送數據...問題就在這里,Cient端實際上只有一次請求,而Server端卻有2個響應,極端的情況可能由于Client端多次重新發送請求數據而導致Server端最后建立了N多個響應在等待,因而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所以,“三次握手”很有必要!
為什么要四次握手?
試想一下,假如現在你是客戶端你想斷開跟Server的所有連接該怎么做?第一步,你自己先停止向Server端發送數據,并等待Server的回復。但事情還沒有完,雖然你自身不往Server發送數據了,但是因為你們之前已經建立好平等的連接了,所以此時他也有主動權向你發送數據;故Server端還得終止主動向你發送數據,并等待你的確認。其實,說白了就是保證雙方的一個合約的完整執行!
定義
進程是具有一定獨立功能的程序關于某個數據集合上的一次運行活動,進程是系統進行資源分配和調度的一個獨立單位.
線程:當一個進程內有多個線程時,線程的程序是其所屬進程的一部分,表示進程中的一個控制點,執行一系列的指令。同屬一個進程的其他的線程共享進程所擁有的全部資源(包括地址空間)。它是比進程更小的能獨立運行的基本單位.線程自己基本上不擁有系統資源,只擁有一點在運行中必不可少的資源(如程序計數器,一組寄存器和棧),因此,它的創建、撤銷、切換所需要的時空開銷比進程要小。線程的引入可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并發性。
區別
進程和線程的主要差別在于它們是不同的操作系統資源管理方式。進程有獨立的地址空間,一個進程崩潰后,在保護模式下不會對其它進程產生影響,而線程只是一個進程中的不同執行路徑。線程有自己的堆棧和局部變量,但線程之間沒有單獨的地址空間,一個線程死掉就等于整個進程死掉,所以多進程的程序要比多線程的程序健壯,但在進程切換時,耗費資源較大,效率要差一些。但對于一些要求同時進行并且又要共享某些變量的并發操作,只能用線程,不能用進程。
調度分派:線程是可調度分派的工作單元,它包括處理器上下文環境和棧中自己的數據區域。線程順序執行,并且可以中斷,這樣處理器可以轉到另一個線程。在有線程的系統中,進程不再是可調度分派的工作單元。
資源擁有:進程是一個或多個線程和相關資源的集合。線程基本不擁有資源,它的運行資源取決于其所屬的進程。
地址空間:不同進程的地址空間是相互獨立的,而同一個進程的各線程共享同一地址空間。
一個進程可包含一個或多個線程,反過來則不然。一個進程中的線程在另一個進程中時不可見的。
通信關系:進程間的通信必須使用操作系統提供的進程間通信機制,而同一個進程中的各線程間可以通過直接讀寫數據段來進行通信。當然,同一個進程中的各線程間的通信也需要同步和互斥手段的輔助,以確保數據一致性。
(1)先來先服務(FCFS,First-Come-First-Served): 此算法的原則是按照作業到達后備作業隊列(或進程進入就緒隊列)的先后次序來選擇作業(或進程)。
(2)短作業優先(SJF,Shortest Process Next):這種調度算法主要用于作業調度,它從作業后備隊列中挑選所需運行時間(估計值)最短的作業進入主存運行。
(3)時間片輪轉調度算法(RR,Round-Robin):當某個進程執行的時間片用完時,調度程序便停止該進程的執行,并將它送就緒隊列的末尾,等待分配下一時間片再執行。然后把處理機分配給就緒隊列中新的隊首進程,同時也讓它執行一個時間片。這樣就可以保證就緒隊列中的所有進程,在一給定的時間內,均能獲得一時間片處理機執行時間。
(4)高響應比優先(HRRN,Highest Response Ratio Next): 按照高響應比((已等待時間+要求運行時間)/ 要求運行時間)優先的原則,在每次選擇作業投入運行時,先計算此時后備作業隊列中每個作業的響應比RP然后選擇其值最大的作業投入運行。
(5)優先權(Priority)調度算法: 按照進程的優先權大小來調度,使高優先權進程得到優先處理的調度策略稱為優先權調度算法。
(6) 多級隊列調度算法:多隊列調度是根據作業的性質和類型的不同,將就緒隊列再分為若干個子隊列,所有的作業(或進程)按其性質排入相應的隊列中,而不同的就緒隊列采用不同的調度算法。
什么是死鎖
在兩個或多個并發進程中,如果每個進程持有某種資源而又都等待別的進程釋放它或它們現在保持著的資源,在未改變這種狀態之前都不能向前推進,稱這一組進程產生了死鎖。通俗地講,就是兩個或多個進程被無限期地阻塞、相互等待的一種狀態。
產生死鎖的原因
死鎖產生的原因主要是:1、 系統資源不足;2、進程推進順序非法。
產生死鎖有四個必要條件:
(1)互斥:一個資源每次只能被一個進程使用;
(2)不可搶占進程已獲得的資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強行剝奪;
(3)占有并等待一個進程因請求資源而阻塞時,對已獲得的資源保持不放;
(4)環形等待若干進程之間形成一種首尾相接的循環等待資源關系。
這四個條件是死鎖的必要條件,只要系統發生死鎖,這些條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條件之一不滿足,就不會發生死鎖。
如何避免死鎖
理解了死鎖的原因,尤其是產生死鎖的四個必要條件,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預防和解除死鎖。所以,在系統設計、進程調度等方面注意如何不讓這四個必要條件成立,如何確定資源的合理分配算法,避免進程永久占據系統資源。此外,也要防止進程在處于等待狀態的情況下占用資源。因此,對資源的分配要給予合理的規劃。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死鎖解決方法:
設置加鎖順序
當多個線程需要相同的一些鎖,但是按照不同的順序加鎖,死鎖就很容易發生。如果能確保所有的線程都是按照相同的順序獲得鎖,那么死鎖就不會發生。看下面這個例子:
如果一個線程(比如線程3)需要一些鎖,那么它必須按照確定的順序獲取鎖。它只有獲得了從順序上排在前面的鎖之后,才能獲取后面的鎖。例如,線程2和線程3只有在獲取了鎖A之后才能嘗試獲取鎖C(譯者注:獲取鎖A是獲取鎖C的必要條件)。因為線程1已經擁有了鎖A,所以線程2和3需要一直等到鎖A被釋放。然后在它們嘗試對B或C加鎖之前,必須成功地對A加了鎖。
按照順序加鎖是一種有效的死鎖預防機制。但是,這種方式需要你事先知道所有可能會用到的鎖,但總有些時候是無法預知的。
加鎖時限
另外一個可以避免死鎖的方法是在嘗試獲取鎖的時候加一個超時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在嘗試獲取鎖的過程中若超過了這個時限該線程則放棄對該鎖請求。若一個線程沒有在給定的時限內成功獲得所有需要的鎖,則會進行回退并釋放所有已經獲得的鎖,然后等待一段隨機的時間再重試。這段隨機的等待時間讓其它線程有機會嘗試獲取相同的這些鎖,并且讓該應用在沒有獲得鎖的時候可以繼續運行。
死鎖檢測
死鎖檢測是一個更好的死鎖預防機制,它主要是針對那些不可能實現按序加鎖并且鎖超時也不可行的場景。每當一個線程獲得了鎖,會在線程和鎖相關的數據結構中(map、graph等等)將其記下。除此之外,每當有線程請求鎖,也需要記錄在這個數據結構中。
當一個線程請求鎖失敗時,這個線程可以遍歷鎖的關系圖看看是否有死鎖發生。例如,線程A請求鎖7,但是鎖7這個時候被線程B持有,這時線程A就可以檢查一下線程B是否已經請求了線程A當前所持有的鎖。如果線程B確實有這樣的請求,那么就是發生了死鎖(線程A擁有鎖1,請求鎖7;線程B擁有鎖7,請求鎖1)。
當然,死鎖一般要比兩個線程互相持有對方的鎖這種情況要復雜的多。線程A等待線程B,線程B等待線程C,線程C等待線程D,線程D又在等待線程A。線程A為了檢測死鎖,它需要遞進地檢測所有被B請求的鎖。從線程B所請求的鎖開始,線程A找到了線程C,然后又找到了線程D,發現線程D請求的鎖被線程A自己持有著。這是它就知道發生了死鎖。
下面是一幅關于四個線程(A,B,C和D)之間鎖占有和請求的關系圖。像這樣的數據結構就可以被用來檢測死鎖。
那么當檢測出死鎖時,這些線程該做些什么呢?
一個可行的做法是釋放所有鎖,回退,并且等待一段隨機的時間后重試。這個和簡單的加鎖超時類似,不一樣的是只有死鎖已經發生了才回退,而不會是因為加鎖的請求超時了。雖然有回退和等待,但是如果有大量的線程競爭同一批鎖,它們還是會重復地死鎖(編者注:原因同超時類似,不能從根本上減輕競爭)。
一個更好的方案是給這些線程設置優先級,讓一個(或幾個)線程回退,剩下的線程就像沒發生死鎖一樣繼續保持著它們需要的鎖。如果賦予這些線程的優先級是固定不變的,同一批線程總是會擁有更高的優先級。為避免這個問題,可以在死鎖發生的時候設置隨機的優先級。
Cache的原理
Cache,即高速緩存,是介于CPU和內存之間的高速小容量存儲器。在金字塔式存儲體系中它位于自頂向下的第二層,僅次于CPU寄存器。其容量遠小于內存,但速度卻可以接近CPU的頻率。
當CPU發出內存訪問請求時,會先查看 Cache 內是否有請求數據。
如果存在(命中),則直接返回該數據;
如果不存在(失效),再去訪問內存 —— 先把內存中的相應數據載入緩存,再將其返回處理器。
提供“高速緩存”的目的是讓數據訪問的速度適應CPU的處理速度,通過減少訪問內存的次數來提高數據存取的速度。
Cache 技術所依賴的原理是”程序執行與數據訪問的局部性原理“,這種局部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時間局部性:如果程序中的某條指令一旦執行,不久以后該指令可能再次執行,如果某數據被訪問過,不久以后該數據可能再次被訪問。
空間局部性:一旦程序訪問了某個存儲單元,在不久之后,其附近的存儲單元也將被訪問,即程序在一段時間內所訪問的地址,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是因為指令或數據通常是順序存放的。
時間局部性是通過將近來使用的指令和數據保存到Cache中實現??臻g局部性通常是使用較大的高速緩存,并將 預取機制 集成到高速緩存控制邏輯中來實現。
Cache替換策略(頁面置換算法)
Cache的容量是有限的,當Cache的空間都被占滿后,如果再次發生緩存失效,就必須選擇一個緩存塊來替換掉。常用的替換策略有以下幾種:
(1)最佳置換算法(Optimal):即選擇那些永不使用的,或者是在最長時間內不再被訪問的頁面置換出去。(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算法,性能最好,但在實際上難于實現)。
(2)先進先出置換算法FIFO:該算法總是淘汰最先進入內存的頁面,即選擇在內存中駐留時間最久的頁面予以淘汰。
(3)最近最久未使用置換算法LRU(Least Recently Used):該算法是選擇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頁面予以淘汰,系統在每個頁面設置一個訪問字段,用以記錄這個頁面自上次被訪問以來所經歷的時間T,當要淘汰一個頁面時,選擇T最大的頁面。
(4)Clock置換算法:也叫最近未用算法NRU(Not RecentlyUsed)。該算法為每個頁面設置一位訪問位,將內存中的所有頁面都通過鏈接指針鏈成一個循環隊列。當某頁被訪問時,其訪問位置“1”。在選擇一頁淘汰時,就檢查其訪問位,如果是“0”,就選擇該頁換出;若為“1”,則重新置為“0”,暫不換出該頁,在循環隊列中檢查下一個頁面,直到訪問位為“0”的頁面為止。由于該算法只有一位訪問位,只能用它表示該頁是否已經使用過,而置換時是將未使用過的頁面換出去,所以把該算法稱為最近未用算法。
(5)最少使用置換算法LFU:該算法選擇最近時期使用最少的頁面作為淘汰頁。
之前面頭條的暑期實習生時曾經考過這道題,因此這里整理一下。
思路分析
對一個Cache的操作無非三種:插入(insert)、替換(replace)、查找(lookup)。
為了能夠快速刪除最久沒有訪問的數據項和插入最新的數據項,我們使用 雙向鏈表 連接Cache中的數據項,并且保證鏈表維持數據項從最近訪問到最舊訪問的順序。
插入:當Cache未滿時,新的數據項只需插到雙鏈表頭部即可。時間復雜度為O(1).
替換:當Cache已滿時,將新的數據項插到雙鏈表頭部,并刪除雙鏈表的尾結點即可。時間復雜度為O(1).
查找:每次數據項被查詢到時,都將此數據項移動到鏈表頭部。
經過分析,我們知道使用雙向鏈表可以保證插入和替換的時間復雜度是O(1),但查詢的時間復雜度是O(n),因為需要對雙鏈表進行遍歷。為了讓查找效率也達到O(1),很自然的會想到使用 hash table 。
具體的實現代碼如下:
對于上述代碼的解釋如下:
get:通過get方法得到一個頁面之后,要將這個頁面先從鏈表中進行刪除,然后放入到鏈表的頭部。
remove:執行刪除一個頁面的操作,此時要判斷刪除的key是頭部節點和尾部節點的兩種情況。
setHead:設置頭節點。要注意的情況是當鏈表為空時,要同時設置head和end的值
set:更新緩存,如果key已經存在,則進行替換并放到鏈表的頭部,如果key不存在,則插入到鏈表中,此時又要區分緩存的容量是否已滿兩種情況。
、軟件系統
軟件系統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等。應用軟件中電腦行業的管理軟件,IT電腦行業的發展必備利器,電腦行業的erp軟件。
二、硬件系統
硬件系統包括:機箱(電源、硬盤、磁盤、 內存、主板、CPU-中央處理器、CPU風扇、光驅、聲卡、網卡、顯卡)、顯示器、UPS(不間斷電源供應系統)、鍵盤、鼠標等等(另可配有耳機、麥克風、音箱、打印機、攝像頭等)。
家用電腦一般主板都有板載聲卡、網卡,部分主板裝有集成顯卡。
1、CPU
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 Processor Unit",翻譯成中文就是“中央處理器單元”,它一條一條鍍金的材料做的。它在PC機中的作用可以說相當于大腦在人體中的作用。所有的電腦程序都是由它來運行的。
注意:千萬不要觸碰cpu上的金屬條,不然會導致接觸不良,開不了機。
主板又叫Mother Board(母板)。它其實就是一塊電路板, 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各種電路。它可以說是PC機的神經系統,CPU、內存、顯示卡、聲卡等等都是直接安裝在主板上的,而硬盤、軟驅等部件也需要通過接線和主板連接。
2、主機
主機一般將放置在機箱中的電腦部件總稱為"主機"。它是電腦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主板、CPU和硬盤等主要部件均在主機內。
3、內存
內存與磁盤等外部存儲器相比較,內存是指CPU可以直接讀取的內部存儲器,主要是以芯片的形式出現。內存又叫做“主存儲器”,簡稱"主存"。
一般見到的內存芯片是條狀的,也叫"內存條",它需要 插在主板上的內存槽中才能工作。還有一種內存叫作"高速緩存",英文名是"Cache",一般已經內置在CPU中或者主板上。
一般說一臺機器的內存有多少兆,主要是指內存條的容量??梢栽陔娔X剛開始啟動時的畫面中看到內存的容量顯示,也可以在DOS系統中使用命令來查看內存容量,還可以在Windows系統中查看系統資源看到內存容量。
4、顯示卡
顯示卡是連接顯示器和PC機主板的重要元件。它是插在主板上的擴展槽里的。它 主要負責把主機向顯示器發出的顯示信號轉化為一般電信號,使得顯示器能明白PC 機在讓它干什么。
顯示卡上也有存儲器,叫做"顯示內存",它的多少將直接影響顯示器的顯示效果,比如清晰程度和色彩豐富程度等等。
5、顯示器
顯示器是電腦的輸出設備之一,早期的顯示器外形與電視機相似都是顯像管的,即CRT顯示器?,F在的顯示器大多是LCD或LED的。
6、磁盤和磁盤驅動器
磁盤是PC機的外部存儲器之一,分為硬盤和軟盤兩種。 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使用磁介質來儲存數據,所以叫"磁盤"。想要讓PC機使用磁盤,必須將磁盤放置在特殊的裝置中,也就是磁盤驅動器里。
硬盤的英文是Hard Disk,直譯成中文就是“硬的盤子”。由于硬盤是內置在硬盤驅動器里的,所以一般就把硬盤和硬盤驅動器混為一談了。
硬盤的外觀大小一般是3.5英寸。硬盤的容量一般以M(兆)和G(1024兆)計算。平常見到的硬盤容量從幾十兆(幾十M)到幾千兆(幾G)都有。
平常所說的C盤、D盤,與真正的硬盤不完全是一回事。一個真正的硬盤術語叫作“物理硬盤”,可以在DOS操作系統中把一個物理硬盤分區,分為C盤、D盤、E盤等若干個“假硬盤”,術語叫作“邏輯硬盤”。
7、電腦電源和機箱
電腦當然要有電源了,不過電腦的電源可不能直接使用220伏的普通電壓。電腦的電源內部有一個變壓器,把普通的220V市電轉變為電腦各部件所需的電壓,比如 CPU 的工作電壓,一般只有幾伏。
為了安全起見,一般把電腦各部件(當然除了顯示器)合理放置在機箱內部。機箱的外殼上有許多按鈕,如電源啟動按鈕、RESET按鈕(用于電腦的重新啟動)等等。
機箱上還有一些指示燈,如電源指示燈在電腦工作時應該是亮的,硬盤指示燈在對硬盤進行操作時會閃爍等等。軟驅和光驅在機箱前端可以直接使用。
8、擴展卡和擴展槽
當需要用電腦看VCD、聽音樂時,就需要配置聲卡了。聲卡不是PC機的必備部件,它是PC機的一種功能擴展卡。
所謂擴展卡,就是指這種卡可以擴展PC機的功能,比如聲卡可以使PC機發聲、傳真卡可以使PC機具備傳真功能、網卡可以讓您聯入網絡等等。
擴展卡是直接插在主板上專為擴展卡設計的擴展槽中的。顯示卡其實也是一種擴展卡,因為從計算機的基本原理來說,“顯示”實際是一種額外的功能,只是為了使計算機的工作過程能在人們的直接可視的監控之下。
雖然現在顯示器已經是電腦的基本設備之一了,但由于習慣原因,顯示卡仍然被視作一種擴展卡。當然,聲卡、傳真卡、網卡都是標準的擴展卡。
9、鍵盤和鼠標
鍵盤和鼠標是PC機的輸入設備,當敲擊鍵盤時,被敲擊的鍵就向PC機的主板發送一個信號,并繼續傳送給CPU,由CPU來根據操作系統中的有關程序來確認按下的鍵將會引起什么反應。
比如在做文字處理時,如果沒有啟動漢字輸入系統,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會直接輸入英文,敲擊"a"鍵就會顯示"a"。
而當啟動漢字輸入系統后,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后,就不會直接輸入英文,而先判斷所敲入英文是否符合漢字輸入方法中的規則,如果能夠表達某個或某些漢字,就會輸入漢字。反之則無法輸入漢字。
又如在DOS系統中,同時按下"Ctrl"、"Alt"和"Del"將會使電腦重新啟動。 而在Windows 95/98系統中就不會使電腦重新啟動,而會彈出一個"關閉程序"的對話框。目前的鍵盤一般有101或106個鍵,有的鍵盤還有3個Windows 95功能鍵。
10、DVD/CD ROM
即數字通用光盤。DVD光驅指讀取DVD光盤的設備。DVD盤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于CD-ROM光盤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鐘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
DVD盤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目前的DVD光驅多采用EIDE接口能像CD-ROM光驅一樣連接到IDEas、SATA或SICI接口上。
擴展資料:
筆記本電腦與臺式電腦的區別:
1、首先是兩者的外觀上。臺式機體積較大,線材雜亂,而且主機和顯示器是分體的。筆記本則小巧,內有多余的線材,顯示屏和機身是一體的。
2、性價比上,同樣價格的臺式機性能明顯要強于筆記本,或者說同樣性能的話筆記本要更貴。
3、同樣型號的硬件,臺式機要明顯強于筆記本。比如說,CPU都是i5(差別是筆記本的型號后有個M),臺式機的是四核四線程,筆記本的是雙核四線程。
同樣是GT650顯卡(筆記本是GT650M),臺式機的性能是筆記本的一倍。另外,臺式機機械硬盤一般都是7200轉,筆記本是5400轉。
4、再就是臺式機由于各個配件都是插在主板上的,維修更換比較容易,維修費用也小一些,而且升級硬件也很方便,筆記本則由于很多硬件是集成在主板上的,維修麻煩費用較高,而且升級很困難(尤其是顯卡)。
散熱問題是臺式機和筆記本的另一大差別。臺式機散熱較好,而且除塵涂導熱硅脂都很簡單,筆記本則硬件溫度明顯較高,清灰涂硅脂非常麻煩。
電腦配置取決的因素:
1、CPU,這個主要取決于頻率和二級緩存,頻越高、二級緩存越大,速度越快,未來CPU將有三級緩存、四級緩存等,都影響響應速度。
2、內存,內存的存取速度取決于接口、顆粒數量多少與儲存大?。ò▋却娴慕涌?如:SDRAM133,DDR233,DDR2-533,DDR3-800),一般來說,內存越大,處理數據能力越強,速度就越快。
3、主板,主要還是處理芯片,如:筆記本i965比i945芯片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芯片在處理數據的能力又更強些,依此類推。
4、硬盤,硬盤在日常使用中,考慮得少一些,不過也有是有一些影響的,首先,硬盤的轉速(分:高速硬盤和低速硬盤,高速硬盤一般用在大型服務器中。
如:10000轉,15000轉;低速硬盤用在一般電腦中,包括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電腦一般用7200轉,筆記本電腦一般用5400轉,這主要是考慮功耗和散熱原因。
5、顯卡:這項對運行超大程序軟件的響應速度有著直接聯系,如運行CAD2007,3DStudio、3DMAX等圖形軟件。顯卡除了硬件級別上的區分外,也有“共享顯存”技術的存在,和一般自帶顯存芯片的不同,就是該“共享顯存”技術。
需要從內存讀取顯存,以處理相應程序的需要。或有人稱之為:動態顯存。這種技術更多用在筆記本電腦中。
6、電源,這個只要功率足夠和穩定性好。
7、顯示器:顯示器與主板的接口也一樣有影響(請查閱顯示設備相關技術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電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筆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