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主流內存肯定是這種單條24G、48G的,因為它比單條16G、32G的內存多了三個很大的優點。
·第一、超頻更加簡單。XMP上去的概率更高,因為它使用的是新生代海力士M-die顆粒,對電壓的要求很低,6800赫茲超頻到7800赫茲,簡簡單單,不需要像A-die顆粒一樣手動調時序和電壓,而且因為所需的電壓低,所以它的發熱量也很低。唯一的缺點就是極限超頻頻率沒有A-die顆粒那么高。
·第二、更大的容量。A-die顆粒內存條目前單條支持最大32G,D5內存又不能插4根,所以插兩根只能得到64G的內存容量,對高端生產的用戶來說很可能不夠。而M-die顆粒目前可以做到最高單條48G,插兩根就快頂到主板的上限了,對生產力用戶會更加的友好。
·第三、價格優勢。目前16G、32G價格斷層沒有過渡,很多用戶用雙16G太小了,雙32G太貴又用不上,雙24G就是一個折中的選擇。比如我手里的這一塊金百達刃,它的價格就只要一千出頭。
今年準備配電腦的同學可以著重看一下單條24GM-die顆粒的內存,性價比很高,但是AMD的用戶謹慎購買,因為這個內存條是隨著13代CPU上市的,就連12代的CPU都是經過BIOS的更新之后才可以使用的,AMD很可能不兼容,當然具體得看BIOS的版本,這里只是給大家提個醒。
這里是好奇心數碼,如果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再見。
前DDR5內存已經成為裝機首選,而在搭建生產力工具主機時,大容量內存是必須的。今天分享的是國產品牌阿斯加特推出的大容量女武神·瓦爾基里 DDR5 6000 64GB(32GB×2)CL30內存,64GB容量,CL30時序,帶有幻彩燈效。
產品開箱
開箱部分,來自嘉合勁威旗下阿斯加特的女武神系列內存,規格為DDR5 6000 32GB x 2 CL30。內存包裝方面較為精致,正面有內存簡圖及北歐女武神瓦爾基里的圖案,左上角有瓦爾基里英文字樣和產品特征,右上角有阿斯加特的logo,下方標注了OC特性及白色配色。
包裝背面,是詳細的規格說明和設計語言說明。
獨立的黑色內盒,包裝相當精致。打開后,內附了一雙白色防靜電手套,內存上方蓋有一張磨砂質感的設計稿圖。
內存本體一覽,整體白色,采用汽車烤漆工藝,右下角有阿斯加特的logo。
散熱片非常厚實,馬甲厚度達到2mm。
內存背面,有銘牌貼紙及防偽貼紙,標注了內存容量、時序和電壓等信息。
頂部的導光帶,霧面效果,能提升燈效的品質,此套內存支持幻彩燈效和神光同步,內置8組獨立LED區域,4組存儲模式,預設12組燈效,可自定義1680萬色,能實現多種燈效。
“X”造型。
測試平臺
內存安裝到主板上的效果。
各角度展示。
測試平臺:
處理器:AMD 銳龍9 7950X
主板:華碩 ROG STRIX X670E-I GAMING WIFI
內存:阿斯加特 女武神·瓦爾基里 DDR5 6000 64GB(32GB×2)CL30
顯卡:索泰 GeForce RTX 4070Ti-12GB X-GAMING OC 歐泊白
固態硬盤:宇瞻 AS2280Q4X 1TB
散熱器:華碩 ROG STRIX 飛龍二代 280 ARGB
電源:追風者 Revolt SFX 850W
機箱:SSUPD Meshroom S
AMD 銳龍9 7950X。
華碩 ROG STRIX X670E-I GAMING WIFI,主板正面,采用ROG斜向拼接設計風格。
帶有ROG logo貼紙的插槽保護罩,信仰滿滿。
供電及散熱模塊,表面覆蓋有銀灰漸變色的點陣裝飾片。
CPU供電采用加固型的單8Pin供電接口。
兩條DDR5內存插槽,標稱支持最大64GB(2x32GB)的DDR5-5600內存,超頻支持度最大為6400MHz+,支持EXPO和XMP 3.0標準,以及華碩AEMP II技術。
M.2存儲模塊以及芯片組散熱模塊部分。表面散熱片采用了金屬拉絲工藝,右側采用了漸變點陣裝飾片,在特定角度下可以呈現波浪紋效果。
位于內存插槽邊上的兩個Type-C樣式ROG FPS-II子卡專用連接接口。
安裝上的效果。
主板背部,AM5插座背板。
供電對應位置的金屬導熱板,表面繪制有ROG logo和ROG Strix的字樣。
WiFi的相關信息貼紙,型號為MTK MT7922A22M,支持Wi-Fi 6E和藍牙5.2。
主板I/O接口,包括1個HDMI 2.1接口、3個USB 2.0、5個USB Gen2、2個USB 4(兼容核顯輸出)、1個2.5Gbps有線LAN、網線網卡天線接線端。
宇瞻 AS2280Q4X 1TB。
索泰 GeForce RTX 4070Ti-12GB X-GAMING OC 歐泊白,顯卡正面,采用三風扇設計,散熱風扇罩采用了白色基底色,并進行了多重特殊工藝處理,能呈現歐泊變彩效應的視覺效果,并印有涂鴉元素,增加了趣味感。
顯卡背面,采用了金屬材質的背板,表面采用白色噴漆,同樣有涂鴉元素。
顯卡立起來的效果。
索泰logo的信仰燈,右側為GEFORCE RTX字樣。
16pin 12VHPWR供電接口。
三風扇設計,采用X-GAMING系列的暗影疾風扇葉,減少空氣摩擦和風噪,提升風量風壓和風流。
顯卡前部的對流穿透設計,能迅速帶走熱量,提升散熱效能。
接口部分,包括3個DP 1.4a和1個HDMI 2.1。
整機效果
細節展示。
內存頂部燈帶,霧面效果讓燈光相當柔和。
燈效展示
利用Armoury Crate,可以對內存燈效進行設置。
純色燈效展示,適合各種主題配色。
幻彩燈效。
性能測試
首先是默認EXPO配置,進入BIOS后直接開啟EXPO。
開啟EXPO后,CPU-Z里面顯示頻率運行在6000MHz了。
AIDA64內存信息。
魯大師內存信息。
魯大師性能測試,內存得分267686。
開啟預設EXPO后,6000MHz下AIDA64內存性能測試,讀取速度為78477 MB/s,寫入速度為80921 MB/s,復制速度為71018 MB/s,延遲為71.0ns。
小結
此次開箱分享的大容量 阿斯加特 女武神·瓦爾基里 DDR5 6000 64GB(32GB×2)CL30內存,采用原廠海力士A-die顆粒,具備CL30低時序,默認XMP/EXPO能穩定在6000MHz,并且具備不錯的超頻潛力,帶有幻彩燈效,用來搭建生產力工具或電競主機是不錯的選擇。
購 | 明白消費拒絕被忽悠
歡迎訂閱2017年紙質電腦報,了解并訂閱
內存這東西一度是電腦配件中的“硬通貨”,炒內存賺錢在遙遠的2000年左右時不少奸商的賺錢謀生手段,雖然近年來內存多少有些白菜價的趨勢,可接連兇猛漲價在人民幣有些貶值的今天顯得格外刺眼。電腦到底需要多大內存?內存真是越大越好嗎?小獅子今天將和大家侃侃這個話題。
——從MB到GB,小獅子有幸見證內存歷史
回想當年,筆者的第一臺計算機只有8MB的內存,應付一般游戲還沒問題,規模稍大的游戲就麻煩了,輕則延遲,重則根本不給進入,一整個凄慘。然而現在就不同了,目前的計算機存儲器至少是4GB,高端的計算機存儲器大小則是動輒破8GB,甚至是16GB以上。
這張骨灰級的Apple IIe內存容量僅有1MB
操作系統的內存支持度同樣驚人,64位的Windows 8支持到了128GB,Pro版更支持高達512GB內存,這是Windows 95時代絕對想象不到的。而在內存售價方面,當年1MB內存容量的售價在100元左右,而現在8GB的內存條即使漲價過后也基本在400元內。如果讓當年的筆者目睹這種價格差,拿絕對是郁悶到死。
即使經歷了持續漲價,8GB內存售價也在400元上下
——內存容量越大,電腦運行速度越快?
雖然內存非常廉價,可是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內存嗎?更重要的是,內存大小真的和效能成正比嗎?
許多人認為有容乃大,內存容量越大,效能就會越快,這種說法在某些情況下是成立的。早期計算機的內存很昂貴,操作系統傾向于使用虛擬內存,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內存雖不會改變處理器的運算方式,卻能夠降低操作系統對虛擬內存的倚賴,間接提升效能。
系統根目錄的pagefile.sys體積頗大!
當實體內存容量被占用完后,操作系統就會利用硬盤來模擬內存,也就是所謂的虛擬內存。如果你選擇顯示Windows的隱藏檔案,就能看見虛擬內存的交換檔案“pagefile.sys”或“swapfile.sys”出現在系統盤根目錄。
虛擬內存是早期系統一種妥協辦法
在內存爆滿的情況下執行新的應用程序時,操作系統將展開檔案置換操作,將硬盤當成虛擬內存,把資料從內存與虛擬內存之間來回傳輸,讓應用程序得以順利執行。可是虛擬內存的速度遠低于實體內存,系統效能跟著受到影響,該現象在速度較慢的機械硬盤(尤其是5400轉速機械硬盤)上尤其明顯。
固態硬盤提升了虛擬內存的效能
時間回到2000年初期,當時的計算機清一色是32位操作系統,內存理論上可加到4GB,不過受限于內存價格的高昂,即使是高端的計算機,內存也只有區區的256MB。加上Windows XP的內存需求頗高,不足的部分就使用緩慢的虛擬內存,使用者經常被迫等待漫長的資料傳輸操作,浪費不少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加裝內存的確能夠有效提升系統效能。
如今,內存變得十分便宜,新的計算機動輒安裝數GB的內存。既然內存容量夠多,重做系統得以降低虛擬內存的需求,資料傳輸的機會大幅降低。后來固態硬盤普及,虛擬內存的效能更加迅速,資料置換的等待總算沒有過去那般難以忍受。
使用固態硬盤的虛擬內存仍然不比真正的存儲器。高端固態硬盤的傳輸速率高達每秒600MB,可是DDR3內存的速率為1333MHz(大約每秒10GB),是SSD的15倍以上。
與DDR2相比,DDR3速度較快,較省電,而且針腳位置略有差別
——4GB似乎夠用了,貪吃的SuperFetch機制
自從Windows Vista問世后,新機制“SuperFetch”能夠預測使用者所使用的應用程序,趁系統閑置時預先進行資料置換,將需要的資料預先載入內存,加快程序的執行效能。計算機的內存越大,就可以將越多應用程序的資料預先載入內存內,讓應用程序執行起來跟飛的一樣快。
4GB的存儲器即可應付大部分的應用程序
SuperFetch的缺點是不知道何時該停手,經常將無用的資料載入內存,造成無謂的資料置換。預先載入內存并非萬靈丹。即使內存容量無敵大,足以預先載入所有應用程序,載入內存的動作還是得花上許多時間。若將用不著的應用程序一并載入內存,等于是另類的資源浪費。換句話說,內存不需要加到非常大,只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有必要的話,使用者可以手動關閉SuperFetch的功能
——內存到底多大才夠用呢?
每個使用者的工作環境不盡相同,存儲器需求也不一致。我們永遠不知道,今天的內存容量拿到明天是否夠用。然而我們并非對此束手無策,有許多方法可以評估自己的內存需求量。
任務管理器可以監控存儲器使用狀況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Windows內置的任務管理器,能夠以實時曲線圖呈現系統使用內存的狀況,界面簡單卻十分實用。任務管理器無法監控SuperFetch所支配的快取內容,所以其監視結果并非真正的系統效能,但是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已經很具參考價值了。
事實上,依照一般使用者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即使開啟數個應用程序,使用到的內存容量也不到4GB。既然內存夠用,Windows就不至于用到虛擬存儲器。在這個狀況下,既然4GB都夠用了,那現在市場上出售的8GB標配內存完全可
同時開啟 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Media Player、畫圖板這 3種程序,Windows 10內存使用量沒超過1GB
當然,如果你經常撥放4K影片、3D繪圖、存取超龐大的數據庫,8GB的存儲器顯得力不從心,16GB雙通道內存就是你的考慮方向了,至于是否要上32GB,小獅子覺得三思的好。
內存雖然便宜,但沒必要動不動32GB、64GB的當“土豪”
編輯:張毅
電腦報新媒體矩陣優秀微信號推薦
看鈦師父文章并留言,留言點贊數最高的
可獲贈鈦師父定制游戲鼠標墊
或電粉俱樂部限量版金屬徽章一枚
天天抽獎!歡迎關注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