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開展臨朐縣“家電百億補貼”“以舊換新”活動的通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商務部、省委、省政府“2024消費促進年、以舊換新行動”高端智能家電助力工作要求,推動全縣家電市場消費,提升生活品質,擬定于4月20日(星期六)上午9點-晚上10點在臨朐全福元負一樓家電開展“家電百億補貼”以舊換新活動。
本次活動由全福元聯合各品牌家電廠家共同舉辦,共投入300萬元,對空調(包括中央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煙機灶具、集成灶、熱水器、凈水機、小家電、電腦等家電進行消費補貼,優惠力度空前。全場品牌均參加本次活動,所售產品為正品行貨,服務與售后執行國家標準“三包”政策。
附件:全福元臨朐店“家電百億補貼”“以舊換新”活動方案
臨朐縣商務局 2024年4月12日
附件
全福元臨朐店“家電百億補貼”“以舊換新”活動方案
一、活動時間
2024年4月20日(星期六)早9點-晚10點
二、活動地點
臨朐全福元負一樓家電
三、活動內容
(一)補貼、以舊換新產品及機型、數量、金額
全場商品(空調、冰箱、冷柜、洗衣機、彩電、廚電、電腦、生活電器等)各大品牌,均按活動價格基礎上每臺補貼200-2000元,小家電補貼每臺10%以上。“以舊換新”在補貼價基礎上再優惠10%以上。
(二)服務保障
參加活動補貼的家電,低價惠民,保證正品行貨,嚴格執行國家“三包”制度,市內免費送貨上門安裝。
四、報名方式:4月19日(星期五)前通過一下方式報名(逾期不再辦理)。
1.現場報名:到單位辦公室(或全福元家電)報名并領補貼卡。
2.電話報名:劉經理:15908032023 陳經理:13963667505
3.掃碼報名:
全福元負一樓家電報名二維碼
五、部分商品補貼、以舊換新價格表
品 牌 | 型號及功能介紹 | 活動價 | 網購價 | 補貼價 | 以舊換新價 |
空 調 | 1.75p變頻空調 | 2399 | 2099 | 1899 | 1599 |
空 調 | 3p變頻圓柱空調 | 4799 | 4399 | 3999 | 3599 |
空 調 | 1.75p變頻一級節能掛機 | 2599 | 2399 | 2099 | 1699 |
中央空調 | 5p一拖四中央空調 | 22999 | 20999 | 18999 | 18599 |
手 機 | 蘋果15Pro 256G | 8999 | 7999 | 7699 | |
手 機 | 華為Nova12Pro 256G | 3999 | 3799 | 3399 | |
手 機 | 華為WathcD | 2599 | 2099 | 1999 | |
TCL電視 | 75吋4K智能 | 3999 | 3599 | 3299 | 2999 |
創維電視 | 70吋4K智能 | 2899 | 2699 | 2399 | 2299 |
長虹電視 | 85吋4K智能 | 4999 | 4599 | 4399 | 4199 |
創維電視 | 98吋4K智能 | 12999 | 11999 | 9888 | 9688 |
海爾冰箱 | 400+立升對開門冰箱 | 2999 | 2599 | 2399 | 1899 |
海爾洗衣機 | 10公斤洗烘一體機 | 2399 | 2199 | 2099 | 1899 |
海爾電視 | 75吋4K智能電視 | 3999 | 3599 | 3199 | 3099 |
海爾冷柜 | 100立升節能冷柜 | 999 | 899 | 799 | 699 |
海爾空調 | 海爾出品變頻掛機空調 | 2999 | 2599 | 2099 | 1999 |
海爾空調 | 海爾出品變頻柜機空調 | 4999 | 4699 | 4399 | 3999 |
海爾煙灶套餐 | 大吸力煙機+灶具套餐 | 1799 | 1599 | 1399 | 1299 |
海爾熱水器 | 60升速熱熱水器 | 899 | 999 | 699 | 599 |
小天鵝洗衣機 | 十公斤水魔方洗衣機 | 3699 | 2999 | 2899 | 2599 |
澳柯瑪冷柜 | 203立升單溫冷柜 | 1299 | 1099 | 999 | 899 |
名牌滾筒洗衣機 | 十公斤洗烘一體機 | 2499 | 2199 | 1999 | 1699 |
海信冰箱 | 500+對開門冰箱 | 2899 | 2499 | 2199 | 1999 |
澳柯瑪冰箱 | 501立升零嵌新款白色冰箱 | 4999 | 4299 | 3999 | 3599 |
西門子冰箱 | 十公斤新款變頻滾筒洗衣機 | 4999 | 4799 | 4299 | 3999 |
容聲冰箱 | 400+立升十字對開門 | 3999 | 3299 | 2999 | 2499 |
方太煙灶套餐 | 煙機+打火灶2件套 | 4799 | 4699 | 3999 | 3799 |
美的煙灶套餐 | 煙機+打火灶2件套 | 2599 | 2399 | 1999 | 1799 |
老板燃氣熱水器 | 川系列智恒溫燃氣熱水器 | 4980 | 4680 | 2680 | 2480 |
海信煙灶套餐 | 煙機+打火灶2件套 | 2499 | 2299 | 1399 | 1199 |
美的破壁機 | 美的低音破壁機 | 599 | 549 | 399 | |
電 腦 | 聯想拯救者筆記本 | 8999 | 8699 | 8499 | 8299 |
電 腦 | 戴爾靈越16 | 5299 | 4999 | 4699 | 4399 |
以上為補貼、以舊換新商品,活動當天現場全品牌品類參加,歡迎進店選購。
舊家電以舊換新價格補貼標準:
冰箱:補貼200-2000元不等; 空調:補貼200-2000元不等;
電視:補貼200-2000元不等; 廚衛:補貼200-2000元不等;
中央空調:補貼500-2000元不等;凈水設備:補貼500-2000元不等。
2024年山東省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暨濰坊品質生活煥新季,高端智能家電助力舊家電免費上門收舊,最高補貼200-2000元不等。
紹志
《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時,在山東大地上有兩個臨朐縣。分別是位于齊郡保留至今的濰坊市臨朐縣,另一個是時屬于東萊郡,現為萊州市的臨朐縣。
《地理志》載:“齊郡。秦置。莽曰濟南。屬青州。……縣十二:臨淄,師尚父所封……。臨朐,有逢山祠。石膏山,洋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定。莽曰監朐。北鄉,侯國……。”又說:“東萊郡,高帝置。屬青州……,縣十七:掖,莽曰掖通……。臨朐,有海水祠。莽曰監朐。”這兩個臨朐均以“縣”的身份出現。但根據《史記》所列《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和《漢書》所載《王子侯表上》知,元朔二年,漢武帝分封淄川懿王子劉奴為臨朐侯。其中兩個“臨朐”中當有一個“侯國”才是。
這個侯國的地望何在呢?觀《王子侯表》臨朐侯條下標注“東海”。按此說,東海郡也應該有“臨朐”,顯然與事實不符。這是誤將東海之“朐縣”作為“臨朐”了。
清代學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說:“《索隱》謂《表》在東海,今本無。而臨朐有二縣,一屬齊郡,一屬東萊。據《水經?巨洋水注》,此侯封于東萊。‘東海’乃‘東萊’之訛。”此說對錯各半。“東海”乃“東萊”之誤是對的。但引《水經》中“巨洋水”為據卻是張冠李戴,因為巨洋水在齊郡之臨朐而非東萊之臨朐。
按下兩個臨朐是怎么來的,哪一個是侯國等問題不表,先看一下由“巨洋水”引出的齊郡“臨朐”名稱之來歷。
“臨朐”一名的由來,在所有舊志中均認為是因臨近縣城東南側的朐山得名。但齊郡臨朐為秦縣,這樣臨山說就有問題了。以“臨”開頭的秦縣未能確考,但漢縣可知。筆者查閱《漢書·地理志》帶“臨”縣34個。其中臨水21個,可能臨水6個,其余均為臨鄉、臨邑,無一臨山之縣。西漢尚且如此,秦縣就更不可能違背這一規律了。雖然秦漢之時不乏因山得名的郡縣,但均不用“臨”字。因為“臨”是一個會意字。金文字形,右邊是人,左上角是人的眼睛,左下角象眾多器物,整個字形似人俯視器物的樣子。本意是從高處向下察看,即所謂“自上憑下謂之臨”。雖然秦漢之時臨字已經有了“靠近”的引申義,但未作建縣命名之用。所以靠山不能稱臨,靠水流川谷才稱臨。明末文人傅國在《昌國艅艎》一書中,開篇即指出:“應劭曰:臨朐山,非,山不可言臨。歷稽輿圖,未有以山名臨者”。成為否定“臨山說”的第一人。
另外,臨朐在新莽時改為“監朐”。監、臨同義,但也是區別。《說文》云“監,臨下也”。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監是一個人睜眼往下看器皿,器皿上一橫,表示皿中有水。古人以水為鏡,監的本意為俯身以水照鏡。臨有靠近之意,監卻沒有。名曰“監朐”,所“監”之“朐”怎么可能是高高在上的朐山?
“臨山說”不成立,可臨朐境內沒有稱“朐”的水流川谷,問題似乎無解。后發現青州市沿彌河一村,名曰“巨彌”,得到啟發。查證典籍,彌河最早以“巨洋水”之名見于桑氏《水經》:“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又北過臨朐縣東,……又東北過壽光縣西,又東北入于海。”現臨朐境內當時存在臨朐、朱虛兩縣。故酈道元道:“東泰山蓋漢人高大沂山之辭。所謂巨洋者,即彌水也。”并云:“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之‘巨眛’,王韶之以為‘巨蔑’,或曰‘朐彌’,皆一水也”。證實彌河本名就是三個字。所謂“巨”“朐”“具”和“眛”、“蔑”、“彌”均因讀音相近,通假而來。古代稱“河”為“水”,所以眾多名稱其實就是一個——“朐彌河”。其中,“洋”與“彌”不是通假關系,是“(mi)”與“洋”的關系(此不展開論述)。朐,勾也,曲也。彌河是一條特別彎曲的河流,民諺有“縣城到九山(彌河源頭),彌河過九遍”之說。朐彌河因此而得名。它是流經縣城的重要河流,縣城下“臨”此河,天經地義得“臨朐”之名。
回過頭來看兩個臨朐的關系。筆者于2005年去萊州之臨朐故城朱旺村探訪。此臨朐于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撤銷,至今已逾兩千年,當地居民并不了解曾有臨朐縣一事。只是延續老輩人知哪里是城里,哪里稱城外,原因不明。詢問史志辦、地名辦均未得要領。1996版《萊州市志》載:“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在今市境置掖、當利、陽樂、陽石、臨朐、曲成6縣。均隸青州東萊郡,郡治掖縣城。”西漢時沒有僑置之說,兩個臨朐的關系一直未明了。
后查閱周振鶴先生《中國行政區劃通史》,解釋這一現象時引馬孟龍先生觀點:“漢武帝封臨朐侯國,屬齊郡。齊郡改王國后,臨朐侯國徙往東萊,齊國之臨朐仍然保留”。詳讀馬孟龍先生《西漢郡國更置與侯國遷徙》一文,獲更細致論述:“通過對臨朐、畢梁、高平等侯國地理方位變動的考證,揭示出在郡國更置過程中,西漢政府會以侯國遷徙的方式來保證‘王國不轄侯國’制度的執行。”文章分析:“《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齊厲王立五年死,無后,國入于漢。’按齊厲王元光四年(前131)嗣,五年薨,無后國除,故齊國除國于元朔二年。同年分封淄川王子劉奴為臨朐侯,時齊國已國除為郡,故臨朐侯國當如周振鶴先生所言由淄川國別屬齊郡。但元狩年間齊郡復置為王國。《漢書·武帝紀》:‘(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廟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初作誥。’元狩六年(前117),漢武帝分封皇子劉閎為齊王,更齊郡為王國。而這時的齊郡轄有臨朐侯國,根據‘王國不轄侯國’的定制,臨朐侯國當別屬他郡,而這時與臨朐侯國相鄰唯有淄川國。因此,無論臨朐侯國繼續留在齊國,還是回屬淄川國,都會出現諸侯王國轄有侯國的狀況。如果我們理解了元狩六年臨朐侯國所處的特殊態勢,則東萊郡之臨朐應當是臨朐侯國遷徙后的方位所在。即,元狩六年漢廷為了保證‘王國不轄侯國’定制的執行,將原本地處齊郡的臨朐侯國遷往東萊郡,原臨朐侯國恢復為臨朐縣仍屬齊國。”由此明確了兩個臨朐的來龍去脈:齊郡臨朐在秦時即為縣,漢初仍是縣制,屬齊郡。因淄川懿王子劉奴封于臨朐,遂成侯國,仍屬齊郡。后齊郡成為劉閎的王國,為遵守“王國不轄侯國”的規制,臨朐侯國轉為縣制,復于東萊郡置劉奴之臨朐侯國。馬先生分絲析縷,條理分明,論據翔實,結論令人信服。
對于與此觀點相左的幾個問題,分析如下:
一、時間上的齟齬。按馬孟龍先生觀點,元狩六年析出了東萊郡臨朐侯國。這與《漢書?地理志》“高帝置”和《萊州市志》所言“漢高祖四年”東萊郡已有臨朐縣的記載不符。如果《志》載確切,在元朔六年東萊郡的臨朐已經存在80多年了,也就否定了兩個臨朐的成因是因“王國不轄侯國”的緣故。
筆者于2019年聯系到今版《萊州市志》主編楊宏俊先生。楊先生述當年曾為此查閱過較多資料,所載均有出處。但時過20多年,難以確記。遍查萬歷、康熙、乾隆《萊州府志》均無高帝置郡之記載。
唐人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云:“漢高帝四年,韓信虜齊王廣,分齊郡置東萊郡,領縣十七,理掖縣,屬青州。”宋《太平寰宇記》承襲此說:“漢高帝四年,韓信虜齊王廣,分齊郡,因置東萊郡。”推測今本《萊州市志》所論濫觴于此。王國維先生在《漢郡考》中對東萊郡的始置時間做過詳細考證,用翔實的資料否定了“高帝置”,證實了東萊郡乃景帝四年所置。
問題是即使景帝四年置東萊郡,若如《萊州市志》所言,始置時即有臨朐,也與元狩六年析出臨朐侯國相悖。清代學者葉圭綬在《續山東考古錄》中有“漢青州,東萊郡,治掖縣及曲成縣、臨胸縣、當利疫、陽樂縣、陽石縣。”可見,今《志》確有所本。但是,《漢書·地理志》所載的郡縣等設置,是漢成帝元延、綏和時的情況,這已是共識。高帝六年立庶長子劉肥為齊王,領今山東東部全境七郡七十三縣,那時并沒有兩個臨朐縣,否則就是七十四縣了。據《中國行政區劃?秦漢卷》載,東萊郡初置時有掖、腄、黃、東牟、曲城、當利6縣,而非《志》載含臨朐的6縣。東萊郡最多時多達21縣(侯國)。其中“元狩六年,置平度、臨朐二侯國”。至公元前十年保留了17個縣。可見,東萊之臨朐既非高帝置,也非景帝置,而是武帝置。所謂“秦置說”更是將齊郡臨朐誤為東萊臨朐。王兆亮先生撰有《臨朐封泥考略》一文。對此有詳述。而“高帝置”疑為“景帝置”的錯訛。類似現象在《漢書》中并不鮮見。
二、先賢之異見。唐初經學家顏師古在漢書的注解,特別是地名學方面貢獻巨大。其注《漢書》時說到:“齊郡已有臨朐,而東萊亦有此縣,蓋各以所近為名也,斯類非一。”即認為兩個臨朐都是以“各自”的“近地”得名,而非侯國遷移所致。齊郡臨朐是就“近地”朐彌河命名,東萊郡臨朐的“近地”又是什么呢?筆者到此地海邊,發現那段海岸線非常曲折。考慮到古代“朐”字使用頻繁,此臨朐因下臨彎曲之海得名,似不無道理。
但細究起來,此說亦難以成立。其一,齊郡臨朐所臨有具體實物,即下臨“朐彌河”。但東萊郡臨朐雖所臨海岸曲折,但無含“朐”之山、水等實物,所“臨”無落腳點。雖然《續山東考古錄》中有:“縣西北二十五里有諸(朱)旺城,南臨淇水,疑淇水即朐水音轉,而諸旺城即臨朐城也,備考。”的猜測,但顯然太過牽強。因為淇水在萊州是一條小河(現已基本斷流),地位、作用、知名度均不高,古籍涉及較少,無音轉假借之必要,更無此記載和傳說;其二,海岸曲折是常見現象,未有他處以之建名者。若東萊之臨朐因于海岸之形,那就是“孤例”。師古乃大賢,孤證的東西絕不會說“斯類非一”。那么這個既普遍又就近所指為何呢?筆者推測亦是將東海之朐縣誤為東萊之臨朐。所指乃朐縣之朐山。憑心而論,限于古代的綜合條件,唐人對漢事因由的考察缺乏資料,導致魯魚不分是大概率事件。況且因秦始皇東游朐縣,眾多學者,甚至今人每每張冠李戴。師古之混淆實在情理之中。
三、未注侯國。《漢書》中一般將縣和侯國區分,即將侯國標出。但兩個臨朐均在“縣”下,隱約體現存在兩個“臨朐縣”,而非一縣一侯國。現實是《漢書?地理志》在后來的傳抄中脫漏較多。跟《侯表》對照即能明了。清人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專有一篇《侯國考》涉此問題。其中:“瑯琊郡:……臨朐。淄川懿王子奴,表在東海,志失注。”“東萊郡:……平度。淄川懿王子行,志失注。”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直到清朝,即使乾隆學派的代表人物,仍然把東萊郡的臨朐誤為東海之朐縣;二是類似失注侯國現象非常普遍,不足以成為“兩縣”的依據。
四、地名的雷同引發的猜測。東萊郡之臨朐城在朱旺村,齊郡臨朐的五井鎮也有朱旺村(明朝改稱大樓村)。難免讓人產生齊郡臨朐人因謀生等原因,東遷至東萊郡,沿用故土縣名的聯想。若果如此,同樣對“王國不轄侯國”的觀點提出挑戰。分析起來,有四點理由不支持這種觀點。其一,一個縣級政權的建立和命名是官方的權力和嚴肅的事情,民眾自發取名的可能性不大;其二,如果確有聯系,移民應以朱旺村及周圍居民為主。但此地為山區,是農耕社會的“穩定區域”,也是荒災之年流民的避難之地,發生集體外移的可能性較小;三是據了解萊州朱旺村是明末四川楊姓人家所立。而且全國多處(如安徽旌德縣蔡家橋鎮)有朱旺村,應是取“朱門興旺”之嘉意,佐證二者應無關系。四是王漢衛先生在《兩漢同名縣的形成與朝廷的處置方略》一文中總結道:“西漢時期存在的同名縣共有 56 組 114 個,占西漢 1587 個縣份的7%。在 114個同名縣中,包括63個縣、47個侯國、3個道、1 個邑。兩縣同名的有 54 組108 個,三縣同名的有2組6個。……造成侯國與縣(道、邑)同名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按照西漢的規定,推恩分封的王子侯國要劃歸漢郡管理,故容易出現兩個郡國內兩縣同名的情況。這主要發生在同名兩縣所屬郡國相鄰相近的情況之下。……其二,侯國封地發生變化,遷徙后始封地仍保留為縣。” 說明在西漢時重名縣(侯國)是一種普遍現象,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不涉及移民遷址問題。
五、侯國遠距離遷徙。如果是因為規制遷徙,臨朐侯國為什么要遠遷至萊州之地?而不就近遷徙呢?分析當時山東中東部的建制情況,答案就清楚了。元狩二年,齊郡復為王國,根據“王國不轄侯國”的原則,其境內宜成、龍丘、繁安、被陽、臨朐、平度等6個侯國需要外遷。外遷考慮就近、郡國中侯國數量等因素。齊國周圍有10個郡國。西部平原郡8縣11侯國,將宜成侯國就近改隸。西南部濟南郡有8縣1侯國,繁安、被陽兩侯國就近改隸。南部泰山郡9縣6侯國。東南為瑯邪郡,11縣8侯國,將龍丘侯國遷入。齊國之東為甾川國。又東為北海郡,5縣7侯國,且甾川懿王子侯國4個;再東為膠西國、膠東國。往東就是東萊郡,5縣2侯國,將臨朐和平度兩侯國遷入。由此可見,排除了不能入遷的“國”,能夠入遷且離原址最近、侯國最少的“郡”,實非東萊莫屬。
綜上所述,“王國不轄侯國”導致兩個臨朐同時出現在齊魯大地的證據充分、結論可信。
注:本文承蒙許孝義先生深度參與、襄助,馬孟龍先生審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朐呂姓尋祖
作者 | 呂浩
我的老家臨朐縣東城街道董家崖村,呂姓占總戶數的三分之二左右,而臨朐縣呂姓人口大約在一萬人左右,占全縣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且分布廣泛,大約分散在一百多個村莊,只帶呂字的就有如呂家廟、呂家樓、呂家油坊、呂匣店子、呂莊、呂匣、呂家河、呂家洼、呂家后門等。據我村呂氏族譜提供,本村呂姓系清乾隆年間自臨朐縣呂家后門(今山旺鎮鳳凰山社區)遷入。那么,遷入之前本姓又是從哪里來的,她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由此聯想到臨朐縣呂姓的淵源。本人現已退休,有時間有興趣愿對這些追根尋源,探個究竟。
于是,趁今年端午節放假期間,攜妻帶孫,去臨朐縣東城呂家油坊村,拜訪臨朐縣對呂姓歷史比較有研究的人士、呂家油坊宗親聯誼會會長呂永生宗親,呂永生先生和該村村委會計呂傳民先生熱情接待了我。同永世傳學,廷科嗣繼之,是我們臨朐一帶祖輩傳下來的比較規范的近代的輩份,按輩份我為傳字輩(21世),呂永生應是我的爺爺輩,傳民為同輩兄弟,所以雖未曾謀面,畢竟同宗同祖,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他們兩人先領我去村東的一個平地凸起的小山崗參觀,這里被稱為黑山子,系不知多少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在山頂可見一些火山爆發巖漿噴出的黑石頭,故稱為黑山子。這里離國家自然重點保護區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區,直線距離約不到10公里,大概與山旺古生物化石屬于同時代的產物吧?
黑山子下立有我們呂姓祖先、明隆慶進士呂三才簡介和介紹呂三才長子呂應卜等情況的“忠烈匿蹤 盛世團圓”兩塊石碑。登上山頂,但見一座石亭,亭內有“山岳并存”兩塊石碑,一塊原碑字跡已經模糊,一塊復制碑正面用隸書刻制,為原石碑的復制品,碑文是民國十一年刻制,簡要介紹“山岳并存”碑的來歷:洪武年間青山祖自直隸棗強遷居駢邑城南朐山之陽立村,傳至三才祖,三才祖以進士身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期間乞休歸里,建別墅于呂家油坊村,購山地數百頃,以“為春秋佳日游憩之所”,并在土崗上植松八株,旁立石碣;民國九年,“有指該樹歸公有致興訟于府”,后陳判令明確判決,該土崗為呂氏所有。呂氏維權打贏了官司,特勒石以記。
復制石碑背面刻有《碑亭記》,記載了2018年修復碑亭的過程。這些都是呂家油坊宗親聯誼會近年建立的,可見該村對呂氏文化傳承保護的良苦用心,也是臨朐呂姓祖先明隆慶進士呂三才,在呂家油坊購地建房,后開設油坊,繁衍至今的鐵證。
站在小黑山頂,俯瞰周圍,呂家油坊村全貌盡收眼底,但見呂家油坊村坐落在一個小盆地之中,村的正北方向和西邊都有一座小山,這座小黑山在村的東偏北方向,其村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敞開,真可謂風水寶地村,人杰地靈處。
下得山后,宗親呂永生又專門安排飯店用餐,傳民老弟作陪,利用這個機會,永生會長侃侃而談,比較詳細的介紹了臨朐呂氏的來龍去脈,使我等茅塞頓開,獲益匪淺。回來后,我又通過查閱有關《臨朐文史資料》和《臨朐呂氏人物志》等,對臨朐呂姓的淵源有了較清晰的了解:
臨朐呂姓始祖為呂青山(一世),字秀峰,祖籍河南新蔡,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詔由北直隸正定府棗強縣,遷居駢邑城南朐山之陽立村,村址即今臨朐呂家廟村。
經過二到八世后,至九世 ,出生了呂姓值得驕傲的先祖,明隆慶5年(1571)辛未科2甲52名進士呂三才,是臨朐縣科舉制度共出了39名進士之一。三才 ,字位吾,號子參,約生于1548年,約卒于1598年,明隆慶四年(1570)中舉,辛未年(1571年)參加會試、殿試連捷,中張元忭榜2甲第52名進士。
三才祖初任南京戶部江西司主事(正六品);二任戶部貴州司主事;三任本部福建司署員外郎(從五品);四任司署郎中(正五品);五任本司郎中兼蘇淞兗,任內,江南大水,奏請改折減賦,民感之;六任西安知府(正四品),值歲荒,多方賑恤,活人無數;以最佳政績七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治大同衛,修堡練兵,屹為雄鎮,被賚賜金一鎰,又上《安邊十策》;八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巡冀北道兼按察司僉事(從三品);因政績卓著,明萬歷二十二(1594)年,御頒“三世誥命”圣旨,予以褒獎,并建石雕牌坊一座,陽書《恩光三世》、陰書《呂氏牌坊》,立于縣城南門外。后朝廷擬起用為陜西左布政使,適病卒,年約50歲。
三才祖亦能詩文,可惜多散失,現僅存《沂山瀑布》一詩:
鎮宇名山靄瑞煙,白龍倒掛絕崖前。
飄搖素練翻提海,錯落銀河瀉自天。
滿谷清風吹不斷,盈眸飛玉響相傳。
愿分爽氣為霖雨,當潤東方萬頃田。
可見先祖呂三才,為官不僅是良臣,政績突出,詩書文章寫的也很好,而且胸有為民情懷,“當潤東方萬頃田”,真可稱得上“三才”。
三才祖有三子,其長子呂應卜,字占吉,萬歷丙午(1606)年貢生。發妻馮氏,是馮子履(明隆慶進士,父惟重,嘉靖十七年進士,叔父惟敏,祖父馮裕,正德三年進士)之三女;續妻遲氏,是遲鳳翔(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兵部侍郎)之孫女;再續妻朱氏,為青州衡王府新樂王朱翊镕之女,應卜祖為王府儀賓(即女婿)。清順治三年(1646),清廷將衡王府朱氏滿門抄斬,應卜祖受株連蒙難。
應卜亦生三子,其長子大可一支,始居呂家洼村,后徙居他處失聯待查。其次子大循、三子大悅避難隱居于臨朐小竇家洼村,清順治八年(1651年),大循祖與其弟大悅移居呂家油坊村,為呂家油坊始祖。
其后裔居呂家油坊村和周邊村莊及臨朐、諸城、濰坊乃至全國十余省市。
據此推斷,臨朐呂姓尤其是“呂家油坊村和周邊村莊”,大多應是三才祖長子應卜之次子大循和三子大悅的后裔。
董家崖呂姓家譜稱呂姓是“清乾隆年間,從呂家后門遷入”,而呂家后門呂姓族人,應是清順治后自呂家油坊村遷出;由此可以推斷,董家崖村呂姓亦為呂三才先祖長子應卜之次子或三子的后裔。而呂家后門村呂姓族人,幾百年來炫耀“祖上出了個名人呂布政,在南京做大官”,此處所指非青山九世三才祖莫屬;另,清中期轟動一時的呂、候訟案,就發生在呂家油坊村,也有力的佐證了這一推斷。
三才祖次子應昌,字兆盛 ,現已查明,因其兄應卜蒙難,恐遭株連,避難至沂水呂家西山村隱居,今沂水等地呂姓多為其后裔;三子應嘉,字兆美,萬歷己酉(1609)舉人,恐其兄被株連后隱居青州南山,其后人移居青州申明亭、譚家坊、臨朐呂家洼等地。
以上《尋祖》文,若有不當之處,請呂姓族人或各位方家提出指正。
寫于2022年6月12日
呂浩,男,臨朐縣東城街道人,中國人民大學干部專修科畢業,曾在濰坊市直機關工作,自幼愛好文學,已出版《呂浩詩詞選集》,近年來多次在《齊魯文學》等刊物發表作品,現為濰坊市作協會員,《齊魯文學》副主編,中國文化進萬家濰坊交流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