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協同是一項可以讓你輕松完成手機和電腦之間的交互傳輸,以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完成跨系統的互動,提供更加便利的使用體驗。
多屏協同具體有什么作用呢?
啟用多屏協同后,你的手機屏幕內容直接同步到了電腦屏幕上,反過來,你可以在電腦上操作手機APP,此時你就可以在電腦上刷抖音、看小說、刷朋友圈。
提前條件
首先,你需要擁有一部Soc是麒麟980以上,系統是EMUI 10及以上(EMUI 11/鴻蒙)系統版本的華為或者榮耀手機,就能連接你的電腦,實現多屏協同了。
其次,電腦系統必須是Windows 10,而且有無線網卡和藍牙。筆記本電腦已滿足此條件(直接忽略);臺式電腦可以加一塊USB無線網卡和一個USB藍牙適配器解決。多屏協同無需NFC貼紙(藍牙/掃碼/有線即可)。
再次,電腦上安裝華為電腦管家。
下面教你在非華為電腦上實現“多屏協同”
軟件安裝
1、將電腦系統時間改為2020年7月16日(安裝完成后改回來就行)
輸入口令:F3DCC2,點擊安裝后,雙擊打開PCManagerMgr.exe軟件
PCManagerMgr.exe
注意如果提示口令錯誤,那么檢查一下右下角電腦日期是否被自動更正了,修改日期后繼續。
安裝完后,將version.dll復制到電腦管家的安裝目錄 C:\Program Files\Huawei\PCManager\下
電腦日期改回當前日期。點擊同意。
登錄華為賬號,手機掃碼
點擊“手機多屏協同”
點擊左上角的二維碼
打開手機相機,點擊相機界面左上角第1個圖標,切換到掃碼,手機上提示點連接
電腦端點擊“Always Allow”授權,總是允許
下圖就是已經連接成功了
多屏協同界面
電腦上最多支持2個APP窗口同時打開
窗口雙開
多屏協同其它廠商也有相似的產品,比如聯想lenovo one lite,但總體體驗上還是不如華為的多屏協同。
需要安裝包的,可以私信我。
在幾乎所有廠商的平板電腦都會強調“生產力”,其生產力屬性最直接的詮釋,也就是能夠滿足傳統PC的大部分應用需求。
在華為新一代MatePad Pro 11正式發布的時候,就打出了“是平板,也是電腦”的宣傳語,并且搭載了華為PC應用引擎,強調的就是在平板上就能使用PC級的應用程序。好消息是,該功能也正式開啟嘗鮮版測試招募,用戶馬上就可以用上這個功能了。
目前,華為已經在花粉俱樂部(華為論壇)的平板分區發布了嘗鮮報名入口,從現在到9月5日之前,都可以提交報名申請。官方會挑選3000名用戶進行嘗鮮,并為其推送測試版本。
參與測試的用戶需使用華為MatePad Pro11英寸版,并且將系統版本升級到基準版本(3.0.0.112)以上,并且保留10GB以上的內部存儲空間,否則會有升級失敗的風險。
據此前發布會上的信息顯示,在華為MatePad Pro 11英寸版上操作WPS Office時,支持多窗口堆疊排列以及尺寸縮放等,并且和在傳統PC上操作無異。而且在WPS Office中的界面布局,也幾乎和PC平臺一樣,并非觸屏版本的界面布局。
其實不僅僅是WPS Office,華為MatePad Pro 11英寸版使用其他應用也可以實現類似的效果,可見并非是針對WPS Office這一款軟件進行了定制優化。
另外,就算出門在外時,也可以使用華為MatePad Pro 11英寸版,通過遠程連接到家里的華為電腦,首先遠程操作軟件或者編輯文件,只帶平板,就和帶上電腦一樣,實現高效生產力。
在網友的討論中,也可以看到有不少其他機型的用戶在呼喚華為可以將該功能適配到更多機型上。有資深用戶回復,華為MatePad Pro的10.8/12.6等機型都會陸續升級,而其他機型可能會后續慢慢更新,應該都是有機會的。
想要嘗鮮的小伙伴可以抓緊時間提交申請,就算錯過了也不會等太久。從目前華為官方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該功能的公測版將在9月份上線,正式商用版預計會在10月15日前上線并且通過OTA直接推送給所有用戶。
那么,你會選擇用平板電腦作為自己的生產力工具嗎?
了拓展生態邊界,繼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智能電視之后,平板電腦也成為了各大傳統手機和PC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問題來了,平板電腦領域存在Windows、Android和iOS三大生態系統,我們又該選擇哪一個陣營?
三大平板電腦生態淺析
平板電腦看似是介于手機和筆記本之間的存在,但它卻有著更為復雜的操作邏輯——日常操作像手機一樣的簡單便利,手指輕點便能搞定一切;連接鍵鼠后又能瞬間變身筆記本,在辦公應用中釋放更強大的生產力。上述體驗說起來簡單,但卻對操作系統和軟件生態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比如需要適配更大的屏幕,支持分屏,并對手指觸控和鍵鼠操作都有深入的優化。
相對來說,預裝iOS系統的iPad最為完美,在App Store下載的應用均可保證良好的兼容性,可提供一致性的體驗,該生態體系下的專業生產力應用也是最多的。Android系統平板次之,各大品牌均需自行在原生Android系統的基礎上進行“魔改”,在對大屏和分屏的適配上都有自己的操作邏輯,只有在自家應用商店下載的APP For Pad版才能保證正確顯示。
不過,Android平板中的應用不存在惱人的彈窗廣告(開屏廣告不算),不會偷摸安裝“全家桶”,操控起來也簡單便利,無論手指還是鼠標都能輕松搞定。
Windows系統平板的體驗相對較差,這主要體現在它們對觸控操作的不友好上——只有在微軟商店下載的UWP應用才對觸控操進行了專屬優化,但我們熟悉的絕大多數軟件卻根本沒有UWP版,沒有鍵盤鼠標只是依靠手指點選時簡直“反人類”,效率低下不說還更易誤操作,哪怕是最新的Windows 11也沒能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
換句話說,想玩轉Windows系統平板就必須隨時搭配鍵盤(底座),而這又會嚴重影響此類設備的便攜性,失去了作為“平板”的先天屬性。
相對來說,在不考慮預算的情況下筆者建議大家首選iPad系列,其中搭載Apple M1芯片的iPad Pro更是在生產力方面足以挑戰專業PC的存在。
Android平板在娛樂方面堪稱無敵,與鍵盤鼠標的搭配,以及和手機/電腦投屏聯動方面的表現也越來越好,多屏協同時的生產力和體驗穩步提升。Windows平板在搭配鍵鼠時就是標準的PC,可與運行我們熟悉的所有exe程序(包括游戲),但在純平板形態下的操控體驗將大打折扣,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也難有太大的改觀。
下面的內容,我們將主要鎖定在Android和Windows生態的平板電腦身上。
Android和Windows平板之爭
Windows平板和Android平板的價位覆蓋區間相似,從800元+到10000元+都有涉獵。但是,低端的Windows平板和高端的Windows平板在硬件配置、性能和體驗上有著云泥之別,而Android平板的價格只要超過了2000元,它們和更貴產品之間的差距就沒有那么顯著了。
高門檻的Windows平板
目前,參與中低端Windows平板市場競爭的多為三四線品牌。其中,千元以內的Windows平板搭載的多為英特爾Atom X5 Z8300(隸屬于Cherry Trail平臺,2016年量產)這類超低功耗處理器,1000元~2000元價位的產品則搭載英特爾賽揚N4000系列(隸屬于Gemini Lake平臺,2018年量產)這類超低功耗處理器,并搭配4GB或8GB內存,64GB~256GB存儲空間(多為eMMC閃存,并非SSD)。
需要注意的是,別說Gemini Lake了,哪怕是它的接班人,被很多商家以“英特爾第11代處理器”宣傳的Jasper Lake平臺(賽揚N5000系列,常見于超低價位筆記本,Windows平板電腦暫時還未獵裝這個平臺)的性能都不太夠用,這意味著2000元以內的Windows平板在搭配鍵鼠后也僅僅是2年~4年前“上網本”的水平,上網辦公壓力不大,玩游戲或剪片修圖就非其所擅長的了。
Jasper Lake平臺暫時多見于超低價傳統筆記本
2000元~3000元價位可以看到部分搭載第6代或第7代酷睿M處理器的Windows平板。但是,上述酷睿M處理器由于架構較老,哪怕是酷睿M3-7Y30和Jasper Lake平臺的賽揚N5105在實際體驗上的差別其實也不是很大,而且還需要更好的散熱設計才能穩定輸出。如果你的預算不多,不妨等未來上市的2000元以內的搭載Jasper Lake平臺的新款Windows平板。
Windows平板在體驗上的分水嶺,是需要搭載第11代酷睿級別處理器的配置,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媲美傳統筆記本的運算動力。符合此標準的代表產品有酷比魔方iWork GT(搭載第11代酷睿i3-1115G4)、華為MateBook E 2022(搭載i5-1130G7)、微軟Surface Pro 8(搭載i5-1135G7)、聯想YOGA Duet 2021(搭載i5-1135G7)和ROG幻X(搭載第12代酷睿i5-12500H)等。其中性價比最高的型號是華為MateBook E 2022,但這款產品既沒有連體式的支架,還僅配備1個USB Type-C(USB4.0)接口,擴展能力是Windows平板陣營中最差的。
換句話說,想擁有一款用起來無限趨近于傳統筆記本體驗的一線(品牌旗下的)Windows平板,你至少需要6000元起步的預算。當然,你也可以考慮三線品牌如酷比魔方旗下的iWork GT,實際體驗也可以接受,只是需要承擔可能下降一個等級的良品率和售后服務。
酷比魔方iWork GT的主要賣點
低門檻的Android平板
受疫情影響,主打“上網課”的Android平板在最近2年呈現爆發趨勢,但網課體驗的好壞全靠系統UI和專屬教育資源的APP,操作的流暢性和性能就要對實際的硬件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2000元以內的Android平板也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千元級產品搭載的處理器多以紫光展銳虎賁T610、T618、聯發科HelioP90、高通驍龍662、麒麟710等芯片為主,性能還不及千元內的新款5G手機,只能說是“勉強夠用”。除非你只是想買個上網課、看視頻的產品,否則還是要盡量避開這個級別的Android平板為妙。
Android平板真正可以實現跨越門檻的配置,需要以搭載驍龍870級別移動平臺為基準。符合此要求的產品常見于一線品牌,包括聯想小新Pad Pro(11.5英寸)、小米平板5系列(11英寸)、榮耀平板V7 Pro(11英寸,搭載聯發科迅鯤1300T)和OPPO Pad(11英寸)、華為MatePad 11(10.95英寸,搭載驍龍865)等。
和Windows平板不同,Android平板賣的再貴,性能再強,在實際體驗層面的提升卻并不明顯。以三星Galaxy Tab S8 Ultra為例,這款售價超萬元的Android旗艦搭載高通新驍龍8移動平臺,雖然跑分秒殺驍龍870,但后者也已經足夠流暢流行《原神》了,換成新驍龍8,也不過是將平均幀數從50FPS提升到55FPS,談不上質變。GalaxyTab S8 Ultra之所以賣的更貴,主要還體現在它采用了高素質的14.6英寸超大AMOLED屏幕,擁有2960×1848像素分辨率和240Hz刷新率,同時還是首款支持Wi-Fi 6E的平板電腦,且配備四立體揚聲器、三麥克風、USB 3.2 Type-C接口、1200萬+1200萬像素雙前攝以及1300萬+600萬雙后攝的組合。
在Android平板領域,在視界上能與GalaxyTab S8 Ultra抗衡的還有聯想YOGA Pad Pro(13英寸,搭載驍龍870)、小新PadPro 12.6英寸版(搭載驍龍870)和華為MatePad Pro 12.6英寸版(搭載麒麟9000E)等,它們在搭配專用鍵盤保護套以及鼠標時,可以提供不遜于Galaxy TabS8 Ultra的視野和生產力表現,而且YOGA Pad Pro還額外搭配有HDMI輸入接口,可以作為手機、掌機、筆記本的外接顯示器,相當于買平板電腦送顯示器,實用性更高。
Windows平板在本質上僅僅是去掉了鍵盤只保留屏幕和主機部分的筆記本,在系統和軟件適配方面幾乎沒做任何優化。但Android平板則不同,它們的硬件雖然與智能手機類似,但卻在系統層面進行大幅度的優化和定制。
筆者之所以沒在Android平板部分推薦三四線品牌,就是因為這類品牌沒有對系統進行深入優化的實力。一線Android平板,特別是搭載驍龍870起步的新品,幾乎都在系統層面打通了(與各自品牌旗下)筆記本、手機、電視、耳機、手寫筆之間的聯動(跨屏互聯),實現智能生態和多設備間的無縫切換,不僅為日常應用、辦公提供高效便利。
就像iPad的蘋果生態一樣,在平板、手機、手表之間無縫融合,能隨心所欲的流暢使用。
不同價位Android平板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屏幕材質(OLED或更高分辨率會略貴一些)、揚聲器的數量和品質、是否內置X軸線性馬達和數量等,在預算一定時可以適當舍棄。
受限于版面,本文我們只講到這里。如果你想了解現在Android平板在搭配鍵鼠后是否可以取代Windows設備進行輕辦公,以及可以做到什么水平,請關注《電腦愛好者》的后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