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度機箱側板上有一個CPU導風管,就像是一個導風筒。但是目前機箱內的溫度更多聚集在顯卡附近,所以在機箱側板的顯卡散熱孔上再裝一個導風管,讓顯卡的散熱更順暢。
有效針對散熱死角
38度機箱實際上是為了解決高功耗CPU的散熱而發明的,當時CPU的發熱量特別大,普通機箱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所以英特爾就設計了全新的38度機箱。這種機箱的設計與普通機箱的最大差別,就是在側板上對應CPU的位置開出了一個CPU散熱風道,并在上面加裝了導風管。由于CPU散熱風扇向著散熱片吹風,所以會產生一股對風扇上方空氣的抽動力。這樣可將機箱外部的冷空氣通過導風管直接抽入到機箱內部,并產生一股氣流直接吹向CPU。
不過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低功耗CPU時代,反倒是顯卡的功耗更大一些。有鑒于此,筆者將參考38度機箱的原理,在機箱側板的顯卡散熱孔上再裝一個導風管。這樣一來,顯卡的散熱就不再是問題了。
顯卡導風管不宜過長
有了思路就可以動手了,顯卡在機箱內的高度通常都會高于CPU風扇。所以為顯卡加裝的導風管不宜過長,否則的話就會與顯卡PCB板無法兼容,導致機箱側板無法蓋上。筆者在一個報廢機箱上找到了稍短一些的導風管,用鋸條切割下去一小段長度正好。
顯卡散熱孔加裝風扇
考慮到顯卡風扇的吹風方向與CPU風扇并不相同,為了讓顯卡導風管擁有更好的抽風效果,筆者還在機箱側板的顯卡散熱孔位置加裝了一個風扇。之后再把切割好的顯卡導風管加裝上去,“雙筒”機箱就打造成功了。從此以后,顯卡的待遇就比CPU更好了。即便是長時間游戲,也不會再出現死機了。
小結
經過了上述改造之后,顯卡的溫度得以大幅降低。以前玩半個小時游戲之后,打開機箱側板觸摸顯卡上的散熱片,就會極度燙手,甚至都無法停留幾秒。而現如今,雖然有些燙手,但卻已經可以停留片刻了。不過由于是在機箱側板上加裝了一個風扇。所以板材較薄的機箱,就極易出現機箱共振問題。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在螺釘部位加裝橡膠緩沖墊,這樣共振和噪音問題便可大大緩解。
heree2015-05-21 23:24●開箱曬物
不是我想做廣告哦!這里請各位注意一下, 瑞哥是個比較講究性價比的人,所以不少配件是馬云家買的,這里請大家自己睜大小眼睛
注意鑒別哦!瑞哥以前從來不曬單,因為瑞哥覺得曬單是閑的蛋疼才干的事,但瑞哥今天真的很閑啊!
之前配過若干臺電腦,但說實在的沒有一個是完全滿意的,因為很多都是手里既有的配件拼湊的,各種妥協的產物。
這么大都沒怎么玩過游戲,所以配了套想玩玩游戲,之前手里有一個電源,一個散熱器,剛好又特價買了一塊顯卡,于是拼拼湊湊就出了下面這樣一臺主機。
配置上這一套實際上還是比較滿意的,但各位可能發現主板機箱什么的并不是怎么配,這就是因為之前手里有配件,又向價格妥協的結果。
玩了幾天游戲,發現根本就玩不下去了,FPS玩玩就
,感覺蛋都碎了
。本來想整機賣了,但是賣了幾天都沒人要,算了,拆賣了,只留下了必要的配件。
因為之前買了一個耳放一體機,所以就想找一個搭配一點的小機箱,看了不少,終于找到了比較符合心理預期的機箱。淘寶搜索鏈接
于是當當當當就有了下面的這一套
有木有很搭配的感腳,這個機箱的大小可能沒有參照物大家看不出來到底有多大,放了張A4紙在上面大家就知道了。
整個機箱的設計還是比較緊湊的,機箱板材的厚度真的是很感人啊!
前面板
后面板
側面的板懶得量了,上一張圖對比一下大家也就心理有數了
上下蓋板和背板厚度是一樣的,側板的厚度更厚
說到現在為大家展示一下內部配件和細節
調整后整機的配置
因為使用了直插,即使沒有使用定制線機箱走線也比較干凈、清爽。在3.5寸硬盤下面還有一塊筆記本拆下來的2.5寸盤。
因為PCHIFI本來想弄一個G大定制的,但是價格。。。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品質不錯的直插,肯定有人認識。這個直插X寶只有一家賣,而且還不是全新,但是個人感覺還是比X寶那些DIY的看起來要靠譜很多。
直插電源在國外比較成熟,國內比較少,基本是DIY的產品,這一款直插的型號是picoPSU-160-XT,官網介紹(鏈接), 感興趣的朋友X寶直接搜型號就有了。
CPU、主板、內存都是之前電腦留下的,PCHIFI用技嘉這個主板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原因,就尼瑪為了屁股后面那一個USB接口,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效果。主板和鎂光矮馬甲還是比較搭的,用的人應該很多。
固態硬盤也是在X寶買的,懶得海淘了,反正海淘也沒保修,不如馬云家買一個快還省事。大家都認識的一個馬甲,圖就不單獨上了,測試了一下性能還是可以的。需要的對照型號搜也就有了~
這里說到散熱器,超薄散熱的選擇還真不多,綜合考慮選了喬思伯HP-400。說實話,整機最不滿意的就是這個散熱,喬思伯機箱做的不錯,散熱器簡直就跟渣一樣,做工太爛,風扇更爛,和開飛機一樣,早知道買IS40了。不過有人說IS40也不咋的。。。不要和我說貓頭鷹,貓頭鷹我買不起。。。
好了,就到這吧!不扯了,總體來說這機子還是比較滿意的,比較隨意的曬單,大家隨便看看。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本人和什么值得買共同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內容分享或是對文中觀點有不同見解,值客原創歡迎您的投稿。點此投稿
已贊+1已有53人贊過
評論(63)
63樓
05-23 20:21
1
手再多也不經剁:
個人傾向于用卡不用硬盤的系統 上專門的播放器操作系統,用手機遙控也很方便
舉報頂(0)踩(0)@TA回復
2
Cheree(作者):
本來以為這個主板后面帶的那個usb口能有點效果,但實踐發現的確不咋的,底躁還是比較明顯,剛好買了個DX90后面就用那個當音源,應該也比PC好很多
舉報頂(0)踩(0)@TA回復
3
tokaku:
DX90我也在用,用同軸數字輸出跟我臺式機火線輸出到同一個解碼器比較,沒有想象中的一耳朵差距。而且dx90應該是做了內部升頻,16/44.1的普通專輯從DX90輸出到解碼器就變成24/192了,效果還是一樣…不過隨身來說DX90確實很不錯的一個選擇
舉報頂(0)踩(0)@TA回復
→_→那就隨身聽聽算了,搭配SE535LTD聲音還不錯,我機子磨過了
62樓
05-23 20:20
1
tokaku:
何慶華的一體機,LZ怎么買的?他家貌似到現在都只支持銀行匯款郵購不支持淘寶之類,雖然老外貌似還是吃這一套…
舉報頂(0)踩(0)@TA回復
老外好像習慣銀行轉賬,公司國外訂單都是直接打款給我們
61樓
05-23 17:43
DX90我也在用,用同軸數字輸出跟我臺式機火線輸出到同一個解碼器比較,沒有想象中的一耳朵差距。而且dx90應該是做了內部升頻,16/44.1的普通專輯從DX90輸出到解碼器就變成24/192了,效果還是一樣…不過隨身來說DX90確實很不錯的一個選擇
60樓
05-23 17:37
何慶華的一體機,LZ怎么買的?他家貌似到現在都只支持銀行匯款郵購不支持淘寶之類,雖然老外貌似還是吃這一套…
59樓
05-23 12:44
這個,能解釋下hifi在哪里嗎
58樓
05-23 09:50
跟HIFI有毛線關系?
57樓
05-22 17:04
小機箱散熱大問題,合適的散熱太難找了,昨晚我的is40扇子壞了,cpu飆到105度
,今天果斷買了一個臺達9015,準備開飛機…
56樓
05-22 14:56
用的喬思伯的U2機箱 機箱風扇真是開飛機
55樓
05-22 14:56
@Cheree 這樣啊
54樓
05-22 13:06
文中有鏈接的啊!
53樓
05-22 13:05
沒有啊!我玩使命召喚OL都沒有問題的
52樓
05-22 13:00
這機箱溫度太高了 夏天都開蓋的
51樓
05-22 12:50
牛,全箱空氣內循環。坐等你超溫報告
50樓
05-22 11:51
買了個DX90了,PCHIFI底噪聽起來是不舒服。
49樓
05-22 11:50
很爛,千萬不要買。
48樓
05-22 10:41
哥 這散熱怎么樣
47樓
05-22 09:27
機箱是什么型號?
46樓
05-22 09:07
折騰折騰更好玩,不想太投入、只想做一個輕度聽音者的我買了intel的nuc(還在路上),配合稍好的解碼耳放一體機,戴個大耳美美噠
45樓
05-22 09:06
g大在chh論壇有個電源版塊出現。在那可搜到他淘寶店。
44樓
05-22 08:42
老老實實上usb轉盤吧
43樓
05-22 08:27
本來以為這個主板后面帶的那個usb口能有點效果,但實踐發現的確不咋的,底躁還是比較明顯,剛好買了個DX90后面就用那個當音源,應該也比PC好很多
42樓
05-22 08:02
裝下來一共多少錢。。也想搞一個一樣的
41樓
05-22 07:54
好專業的樣子
40樓
05-22 07:30
要聽歌,果斷貓頭鷹啊
39樓
05-22 07:29
淘寶明顯搜到有兩家嘛!
38樓
05-22 07:13
chh里的電源diy大神,設計合理,用料足,價格不低
37樓
05-22 07:11
為啥需要改電源?
36樓
05-22 06:55
額 懂了,謝謝啦
35樓
05-22 06:50
hifi 在哪?不過這弄的也可以了
34樓
05-22 06:44
breeze。。。。。讓我想起面巾紙
冷離大眾有些遠,SSD散熱又太細枝末節了一些,在這個炎炎夏日,小伙伴們有關注過自己的機箱散熱風道的搭建沒呢?昨天看到鈦師父有小伙伴提出了這個問題,今天,小獅子就整理了一篇關于機箱散熱風道設計的,有用的話一定要轉發哦!
機箱風道千萬別弄反了
早期38℃機箱水平風道比較常見,采用水平風道的機箱,一般在頂部和底部沒有散熱孔,符合風道流向單一的原則,應付目前主流的中低端平臺壓力不大,但是機箱前上方和后下方會出現散熱盲區,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點。目前市場上居于絕對主流地位的38℃以及TAC 2.0規范機箱都是采用的這種風道設計。
水平風道的風從機箱一側吹向另一側,空氣流向比較單一。相對而言,這個多出現在國內品牌中端機箱上的立體風道就復雜多了,機箱上有多組進出風道,從而形成多種空氣對流。關于這種風道的效果究竟如何還存在爭議,其好處是散熱盲區小,而且風量較大。相應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機箱內風道多了,很有可能導致風道之間互相干擾,產生亂流,反而影響散熱效果,這也給用戶組建風道增加了難度。
此外,正壓風道和負壓風道也是需要注意的兩大風道類型。正壓風道多見于高端機箱以及HTPC機箱,其中銀欣的產品最有代表性。2008年,銀欣推出烏鴉機箱,其采用的是垂直風道,就是將水平風道旋轉90°,進氣口改到機箱底部,通過大尺寸風扇將冷空氣吸入箱體,再通過頂部的風扇排出。
在烏鴉2機箱上,銀欣又將這一風道改進為正壓風道。就是通過機箱底部3個180mm風扇將空氣吸進機箱內,只通過頂部1個120mm風扇將空氣排出去,因此進入機箱內的空氣多于排出的空氣,使得機箱內的壓力高于機箱外,熱空氣就會從所有散熱孔、縫隙排出機箱之外。這種風道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灰塵進入機箱的唯一途徑就是底部進風口的風扇,如果在這里加上過濾網,就不用擔心灰塵的問題了。
負壓風道與上面提到的正壓風道剛好相反,其原理就是讓機箱內排出的空氣多于吸入的空氣,使得箱內的空氣壓力小于外部,從而讓更多的冷空氣能夠從散熱孔、縫隙中進入機箱內,將熱量帶走。
這種風道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灰塵進入得比較多,需要經常進行清灰。目前一些結構比較緊湊的小機箱,以及部分高端機箱都是采用的這一設計。在購買時只要看到機箱上沒有進氣風扇,或者排氣扇比進氣扇多,那這就是負壓風道。
做完基礎科普,說點現實點的問題,機箱風扇的加裝,比如底部和前面板,這兩個地方如果加裝風扇的話,一定是進風的,而機箱頂部和尾部一般是抽風。問題在于機箱側面,需要加裝風扇嗎?
小獅子這里要慎重提醒大家的是,多風扇設計中,機箱側面加風扇的話,很容易擾亂機箱內部風道,本身機箱多風扇已經有很多風道了,而處理器與顯卡也都有各自的風扇,如果機箱側面加裝風扇,整個風道流通就容易被擾亂。所以,側面風扇的安裝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散熱科技要充分利用好
現在控制風扇轉速的方案很多,比較新的主板搭載了不少玩風扇的黑科技。比如ROG STRIX Z370-F GAMING專門為風扇提供了4個4pin插座,搭配Fan Xpert 4,能對主板上連接的機箱風扇、顯卡風扇以及水冷風扇實現智能操控。
為了保證對溫度監控的準確性,整個主板上板載板載5個溫度偵測點,還可以通過擴展卡提供額外的風扇接口和4個溫度偵測點,為整機提供全方位的散熱支持。
在另一家主板大廠技嘉的產品上,提供的是Smart Fan 5智能風扇技術,與華碩的風扇技術差不多,在這里就不多做介紹了。
有趣的風扇集線器
機箱內部風扇多了,室內很多時候也有空調,加上夜晚,不想開啟太多風扇的時候能否調控呢?
早先,安鈦克 CUBE機箱一類產品在內部提供了1個6插座的風扇集線器,只要將風扇插在這個集線器上,就能通過機箱頂部的風扇調速按鍵控制機箱內風扇的轉動。對于玩家來說,這個功能用起來很方便:當主機處于高負荷應用時,點擊風扇調速按鍵,提升風扇轉速,增強散熱性能;當主機發熱量不大時,就降低風扇轉速,獲得安靜的使用體驗。
如果你的機箱不帶風扇轉速調節功能也別擔心,不少RGB風扇自帶控制器,上面就有轉速控制功能,使用起來也很簡單,跟用機箱自帶的轉速調節功能是一樣的。
實際上,如果機箱沒有配備這類集線器,在萬能的某寶上也是能買到的,基本上30元左右,不過調節功能的確沒有機箱原裝的好,而另一個好玩的是將機箱風扇插到顯卡上。
按照傳統的風扇安裝方法,將風扇連接到主板上,風扇轉速只會由CPU的溫度來決定的話。遇到前面提到的,在游戲中顯卡發熱量更高,但因為CPU溫度并不高,風扇轉速上不去,機箱內熱量堆積而無法及時排出的情況。
針對這個問題,華碩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在顯卡上提供了風扇接口。比如在華碩 ROG-STRIX-RX580-O8G-GAMING上,提供了兩個4pin的風扇接口用于連接機箱風扇,當GPU溫度升高時,就能讓機箱風扇的轉速一起提升,加強機箱的散熱。
這樣的玩法小伙伴還有新的創意嗎?不妨留言讓小獅子也漲漲姿勢吧!
(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