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天腦子里突然閃過一句廣告語;只要2880元 神舟筆記本電腦抱回家!神舟電腦的這個廣告當年可是在電視報攤以及雜志上鋪天蓋地,轉眼間已經過去十幾年了。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下這個當年火爆的神舟電腦。

    復古的外觀



    在2007年,只要2880就可以擁有一款筆記本電腦,這對大多數品牌來說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神舟電腦這一年將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在當年的暑期大促期間,神舟電腦將旗下兩款電腦天運700C和天運700S降價銷售,

    這個配置當年是能滿足你看大片的需求的

    神舟天運F700C采用了采用VIA C7 處理器,主頻為1.5G,VIA C7的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的功耗和安全性上,他的功耗不超過25W。標配256M內存、20G硬盤、CD-ROM光驅、集成顯卡、14寸寬屏。搭配3個USB2.0、VGA輸出、音頻和網絡接口等,標配6芯4400毫安鋰電池


    神舟天運F700S 當年無疑是2K市場的開拓者,2999元寬屏實用筆記本,采用VIA處理器C7 1.5GHz、COMBO光驅、集成顯卡、內置威盛PadLock安全引擎。14.1寸的高亮寬屏液晶,1280*800的標準分辨率,16:10的比例,標配6芯4400毫安鋰電池

    前幾年有個朋友買了一臺神舟筆記本依然是2999,我記得是Intel-I5的處理器,當時借給我用了一段時間;我就在想如果神舟筆記本加上聯想戴爾的售后再加上惠普蘋果的品控,維持那么高的性價比,其他友商還有存在的必要么?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不經意間就會被傷害,然后我們漸漸認清了這個世界,也一層層在內心設定各種屏障,話說這就是通向成熟之路必須要交的學費。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以何種原因選擇的方便面嗎?我可是深深牢記或者說一輩子都忘不了,因為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被這個世界所欺騙,滿懷憧憬的期待著方便面中的大排骨、大蝦仁、嫩綠的蔬菜、濃濃的湯汁,可等來的確是干癟的面餅外加一個銀色小包,不夸張的說,我大哭了一場,可能今天每個人都當笑話來看,但當年真是一種深深被騙的滋味。

    相信70后以及80年代初期出生的朋友有相同經歷的不在少數,直到后來慢慢長大了才意識到這是廣告的一種夸張手法,但在我看來任何事物都要張弛有度,尤其是消費品,到今天為止我其實都無法理解方便面的廣告宣傳手法,雖然誰都知道你花三塊錢怎可能買到排骨和蝦仁要相對望的食物呢!

    被方便面封面圖騙過的同學請舉起你的雙手(圖片來源:bing)

    客觀來說,只要涉及到宣傳都或多或少的沾染夸張、美化這樣的詞藻,畢竟你發個朋友圈還需要美美顏、修修圖呢,對于商家來說不拼命堆砌自家商品的好,消費者肯定不會輕易的掏腰包,但很多時候消費者又會被這些華麗的詞藻或者看似真實的數據迷惑了雙眼,那么今天我的任務就是來擠一擠PC宣傳語中的水分,讓大眾能夠看清真相。

    漢語博大精深,稍不留神就可能會誤入歧途,甚至還會被嘲笑一把。

    比如去年某家廠商的發布會文案就被深深吐槽了一把,機器的厚度與一元硬幣、一角硬幣、一分硬幣比了個遍,目的自然就是凸顯機器薄嘛,但拜托你選的是硬幣直徑啊,一元硬幣直徑25mm、一角硬幣直徑20mm、一分硬幣直徑18mm,就算比它們薄也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啊,這就好比我站著肯定比躺著的姚明高是一個道理啊!

    用硬幣直徑比厚度等同于站著的你比躺著的姚明還要高(圖片來源:bing)

    之后這似乎發酵成了一則娛樂事件,杜蕾斯、三星、索尼等文案大廠紛紛緊隨其后,貢獻了自家的智慧,而頗令筆者感到氣憤的是我們竟被外國人挑戰了中文的專業度,畢竟筆者是個有深深民族自豪感的愛國青年。

    廣告語水分十足 被赤裸裸嘲笑(圖片來源:bing)

    我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 但它們家文案真的是好(圖片來源:bing)

    大法也來湊熱鬧(圖片來源:bing)

    客觀來說,用硬幣的直徑表現機器“薄”也并不是個新鮮事,多年前就有廠商這么干,到今天依然如此,甚至不少商家還發明出了“至薄處xx毫米”的說法,利用文字游戲掩蓋產品并不是那么薄的現實,畢竟一個紀錄的誕生會大大增加搜索機會,有更多的搜索才可能有更多的銷量轉化,以至于對于廠商來說自然需要創造一個個有水分的詞藻。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一直都是“唯輕論”的鑒定支持者,薄不薄意義不大,只要夠輕即可,因為當你植入所有產品可能出現的場景,地鐵、公交、候機大廳、火車站、咖啡廳,你會發現只有輕才是必要的,比如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兩個小時的上班路程并不少見,在這樣的情況下10mm厚和20mm厚其實意義不大,但要是900克和1800克的重量差可就意義重大了,畢竟你雙肩最直接的感受是重量,尤其是長途跋涉,但大家的書包基本不太會對10mm的厚度差探測的這么敏感。

    厚度其實意義不大 輕才是重中之重(圖片來源:bing)

    其實機器過薄還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接口欠缺,我曾經拿著一個U盤在一款超薄本面前不知如何下手,雖然擴展塢愈發成為標配,但這也是實打實的負擔,萬一遺忘是很耽誤事的,畢竟很多高端人士對于把文件放在云端這件事非常缺乏安全感。

    我的建議是,在自身預算范圍內選擇最輕的那一款,而薄則要適度,從易用性角度你要考量和接口的平衡度,兩個標準USB接口、一個TYPE-C接口、TF卡槽以及耳機麥克風插孔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有多薄!

    在我看來考慮任何技術細節要學會場景帶入才有意義,所以從場景帶入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今天各家廠商極力比拼的續航時間這項數字游戲,并沒有那么大的價值了,如果你想反駁我那請先說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你不得不扔下那根電源線,讓愛本裸跑個10小時?

    我的的確確是遙想不出這樣的場景,單位、家、酒店等這樣的固定場所首先排除,而移動化的應用場景大多數都是收發郵件這樣簡單的事情,所以你能裸跑8小時和它能裸跑6小時基本沒什么區別,勉強能表現出數據上優勢的場景是你遺忘了電源線,那可能裸跑8個小時才會有點意義。

    在續航這件事上廠商的宣傳數據和實際還是相差不少的(圖片來源:bing)

    關鍵是大多數廠商在這件沒意義的事上又干了一件沒意義的事——玩續航時間的數字游戲,其實稍微有點技術知識儲備或者經常看我們文章的朋友都會知道,現實中筆記本電腦的續航時間和廠商在文案中所宣稱的是有很大出入的,比如你會氣急敗壞的抱怨“不是說好的一天待機時間嗎 怎么還不到4個小時就熄火了?”當然這并不是筆者編造的情節,而是身邊一位朋友的真實遭遇。客觀來說有這樣遭遇的朋友并不在少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難道是廠商的虛假宣傳嗎?

    確切來說虛假宣傳倒談不上,只不過廣告語中夾雜了不少水分,畢竟所有廠商都不會告訴你理論和現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官方宣稱的續航數據是怎么來的呢?實際上這是在屏幕亮度最低、節能模式下,關閉WIFI藍牙這樣最低條件下所獲得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通過漂亮的數據吸引消費者的眼球,然而你在這樣的測試條件下根本什么也干不了。

    華碩靈瓏所具有的快速充電功能 因此對于廠商來說,未來考量的應該是如何讓充電變得快速、便捷

    既然如此,那在選購中其實就沒有必要再去看這些夾雜著不少水分的數字,很多朋友肯定會問,續航真的就不考慮了嗎?當然不是,考量還是要考量的,只不過我們需要從一個更加有意義的方向。那什么技術細節在續航這件事上更有意義呢?我的觀點是反向思維,考慮充電的表現,什么意思?舉兩個簡單的例子,第一個是華碩旗下一款名為靈瓏的商務本,雖然在續航的宣傳上也祭出了“10小時、長效”這樣的字眼,但這并不吸引我,真正吸引我的是半小時可充電50%的字眼,盡管這里也或多或少有些水分,但最起碼證明了能夠快速充電這個事實,顯然這個技術細節對于應對一些突發事件來說完全夠用了。

    隨身攜帶的充電寶就可以給三星最新Notebook 9充電

    另一個就是三星最新的Notebook 9系列,可能和很多朋友不同,這款產品最吸引我的并不是799克的重量,而是能夠隨時隨地充電,你用隨身攜帶的充電寶就可以給其充電,解決了很多人移動應用下的后顧之憂。

    因此對于廠商來說,未來考量的應該是如何讓充電變得快速、便捷,而不是費勁巴力的去提升那幾小時的續航時間!

    在我看來,這些年來英特爾對于市場最大的貢獻除了技術的提升,另一個就是大幅提升了認知度,什么意思?我先舉個例子,你能告訴我Q6600、E8400、Q8200的性能排序嗎?我相信90%的人能無法給出正確答案,除非你是個硬件技術控。我一直認為營造品牌形象最佳的方法并不是炫技,而是把晦澀難懂的技術包裹在每個人都能識別的外衣下。

    要說做的最成功的我會把這一票投給汽車廠商,它們用1系、2系、3系列、5系、7系以及X1、X3、X4、X5、X6這樣的數字標號詮釋著最晦澀難懂科技,畢竟沒有誰愿意去聽差速器、軸承、超選四驅、發動機工作原理這些技術細節,對于消費者來說你只要告訴我怎么區分不同級別的產品就可以了,畢竟高端產品肯定比低端產品技術要出色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

    七代酷睿平臺在保持最低端的酷睿m3系列命名不變的基礎上將酷睿m5/m7命名改成了酷睿i5/i7(圖片來源:notebookitalia)

    只有讓更多人了解才能形成廣泛的傳播通路,英特爾悟出了其中的真諦,在2010年推出了酷睿i系列處理器,它最大的進步并不在于架構的升級、制程的進階,而是在于讓普通老百姓能夠真正讀懂產品等級的劃分,i3入門、i5中端、i7高端,在這之后的這些年,我們對于英特爾處理器級別劃分已經形成了比大小的慣性思維。

    一些廠商正是抓住了大眾比大小的慣性思維,如果放在過去無需多言,但放在今天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廠商這么說可就有些水分了,為什么?因為在英特爾第七代陣營中,酷睿M被升職了加薪了,此次在保持最低端的酷睿m3系列命名不變的基礎上將酷睿m5/m7命名改成了酷睿i5/i7,屬于Kabe Lake-Y系列,正式掛上了酷睿i性能銜。

    Kabe Lake-Y系列

    雖然“被提干”,但像酷睿i7-7Y75的Kabe Lake-Y系列實際主打的仍然是低功耗,性能不是強項。優點是無風扇設計專用,采用它的筆記本可以做得非常輕薄,功耗也非常低,適合長續航要求人群。缺點就是原本就有限的性能加之受散熱制約不能長時間保持睿頻的因素,綜合性能會比同代的i5低壓要弱一些,跟標壓i5和標壓i7更是相距甚遠。

    所以當你看到某家廠商打著高性能酷睿i7處理器的廣告語,但產品又十分便宜,注意:千萬別上了這種注水廣告語的圈套!

    自從戴爾XPS 13掀起了筆記本電腦微邊框或者說窄邊框的風潮后,跟隨者是絡繹不絕,如今已經成為了考量一家廠商是否用心的行業標準,基本上打上窄邊框標簽的產品你都會多看幾眼。

    很多人認為廠商極力推崇窄邊框,把它變成行業標準,是從視覺角度出發的,這點我不否認,但在我看來根本原因并不在此,而是小型化的趨勢,比如通過窄邊框你可以把14英寸屏幕塞進12英寸機身里,甚至有一天你可以把14英寸的屏幕塞進11、10英寸的機身里,所以說便攜實際上是最直觀的感受,也是大眾更為期望得到的。

    這么厚怎么能大言不慚的說成是窄邊框?

    有一點窄邊框產品的精氣神嗎?

    從獨樹一幟到行業共享,窄邊框如今已經成為各家廠商都不能慢待的標簽,有大部隊的沖鋒陷陣,就一定會有濫竽充數,因為窄邊框的設定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多少稱之為普通邊框厚度?多少又稱之為窄邊框厚度?實際上我們根本無理可依,只能憑借著感覺和視覺去綜合評定這件事,這樣做的弊端就是濫竽充數者甚多。

    假定常規邊框是10mm,那比常規邊框薄1mm、2mm就能稱之為窄邊框嗎?這顯然有很大的水分空間,不過很多不負責任的廠商卻在鉆這個漏洞,比如上述這兩款產品能夠稱為窄邊框嗎?我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它們稱之為窄邊框的理由,然而你在商家宣傳的廣告語中卻赫然林立著“窄邊框”的字眼,其水分含量大家心知肚明。

    窄邊框的本本必須要滿足三個邊框都瘦身這條標準(圖為戴爾XPS 13)

    邊框厚度在6mm下才能稱之為窄邊框產品(圖為華碩靈瓏商務本)

    那窄邊框如何界定呢?我本人的方法論(僅代表本人觀點)是要稱之為窄邊框的本本必須要滿足三個邊框都瘦身這條標準,也就是說左右兩邊和上部都要是窄邊框設計,如果僅僅是左右兩個邊框瘦身并不能叫完全窄邊框的產品。

    作為一款高性能游戲本采用5mm窄邊框設計尤為不易(圖為技嘉(GIGABYTE)贏刃Aero15)

    說完了形態,接下來再來說說數據,以現在的技術標準來看,只有邊框厚度在6mm以下才能稱之為窄邊框,客觀來說當今市場中能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產品寥寥,除了耳熟能詳的戴爾XPS 13,另兩個就要數華碩的靈瓏系列和技嘉(GIGABYTE)贏刃Aero15了,后者作為一款游戲本的確為如今的市場樹立了一桿標桿。而如果要從便攜的角度來看,首推三星最新款的Notebook 9,因為799克的重量讓任何人都難以拒絕。

    如今,各家游戲筆記本的比拼已經從過去單純的性能轉向綜合表現,近幾年,音質已經被提升到了一個重點比拼的項目,有點像中國菜色香味俱全的評判標準,游戲本也愈發以全能標準來要求自己。

    我們在宣傳頁面看到最多的就是各家產品與知名音箱公司的合作,主要包括JBL、哈曼卡頓和B&O這三家。鑒于這三家廠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凡是和這三家廠商合作的產品,那在音質的描述上毫不吝嗇的使用著各種華麗的詞藻,然而透過浮躁的風花雪月,事實果真如此嗎?

    對于筆記本電腦來說 談音效真的是勉為其難

    客觀來說,搭載JBL、哈曼卡頓和B&O音箱的筆記本在外放上,相對于普通筆記本的單元肯定是有一定提升的,音質和聲音響度橫向對比也是不錯的。不過對于筆記本內置單元而言,無論采用哪一家音箱廠商的產品或者是認證,它最多只能滿足普通用戶的使用需求。原因在于筆記本電腦內置單元本身功率不高,單元尺寸有限,在功放電路規模上的設計也遠不如桌面音頻系統。而更尷尬的事情在于,很多人極少使用筆記本外放,耳機才是王道。

    對于筆記本內置單元而言,無論采用哪一家音箱廠商的產品或者是認證,最多只能滿足普通用戶的使用需求(圖片來源:digit)

    所以說,像“身臨其境”“給你帶來置身于影院的現場感”這類給音效大吹特吹的形容詞,顯然是水分十足。以至于對于真有音質需求的筆記本用戶來說,這種宣傳上的噱頭完全不用考慮,最好的方法就是買一套外置的2.0音箱,具體品牌根據自己的預算來選,在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了。

    對于那些極度討厭繁雜線纜的用戶來說,他們可能會選擇檔次不低的藍牙音箱,那么在系統上最好使用Mac OS和Windows 10,因為目前只有這兩種系統支持藍牙APTX,可將藍牙音頻的音質提升一個檔次,這是其它版本的系統做不到的。

    以至于買本你別太把音箱上的標簽當回事,這個標簽可能會讓你多花1000元或者更多,那這個錢買個檔次較高的外置音箱豈不是更好?

    一句廣告詞說的好,叫別看廣告看療效,這一句話切中了用戶痛點,畢竟這些年由于過度相信廣告造成經濟損失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此對于大眾來說也行成了一個刻板印象——廣告水分多多。

    尤其對于需要數據化表現的產品,比如筆記本電腦,一些重要數據在宣傳頁面中字體巨大非常顯眼,同時在犄角旮旯不起眼的地方標注上“理論數據”,這有點像方便面的包裝,包裝袋上圖畫讓你垂涎三尺,但最終食物與宣傳畫相距甚遠,當你非常氣憤的想要找廠商理論,一行“以實物為準”的小字瞬間讓你冷靜下來。

    為了驗證筆記本電腦中的廣告宣傳語到底有沒有水分,我們特意對新晉推出的惠普新戰X銳龍版進行了全方位測試。

    能否真正不帶電源工作

    對于如今的生產力工具來說,全場景應用是高素質的代名詞,對于全場景應用來說,除了便攜這個選項之外,續航能力也是重中之重,作為一款高素質全能商務本,惠普新戰X銳龍版官方宣稱的續航數據達到了17小時30分鐘。

    這個成績堪稱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當然,理論和實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我們針對惠普新X銳龍版的續航能力進行了實際測試。

    從一天的辦公內容來說,視頻會議、Office應用、高清視頻播放、視頻剪輯等這些項目幾乎可以囊括普通辦公一天的工作核心,而從最終成績來看,使用8小時10分鐘后,惠普新戰X銳龍版還剩下49%的電量,經過實測的總成績與官方給到的數值幾無差異。

    線上會議能否讓臉不出畫

    在如今的線上會議使用過程中,痛點不少,最受詬病的莫過于線上會議過程中參會人臉部經常出畫,造成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尷尬。

    惠普新戰X銳龍版宣稱有自動跟隨技術,在視頻時,攝像頭可以自動跟蹤面部,參會者不需要一直正面面對著攝像頭也可以使面部一直居中。例如我們下面的實測,攝像頭會自動實時追蹤人臉、聚焦于人臉。這顆攝像頭實現了攝像頭找人而不用人再遷就攝像頭,使用者在開會時可以更隨意一些。

    除了視頻,音頻方面也有改善,惠普戰X上的麥克風為雙向降噪麥克風,通過HP Audio Control可以對麥克風降噪模式機型調整,使用者還可以通過降噪測試功能檢測降噪效果,可以說是相當之貼心了。

    惠普戰X的揚聲器還是由惠普的老合作伙伴,來自北歐的頂級高端視聽品牌Bang&Olufsen調校,4個揚聲器外放效果很不錯,哪怕是高音量下也不劈不失真。

    除了視頻會議方面,戰X內置了惠普閃傳軟件HP QuickDrop,可以在手機和電腦之間輕松傳送各種文件、資料、圖片或者視頻,也可以當作是備忘錄,實時記錄。

    惠普戰X可選4G LTE的機型版本,隨時隨地享受更加私密、快速的網絡連接,實時在線不離線。

    軍標是否名如其實

    如今,筆記本電腦的應用場景不再是辦公桌那一畝三分地,各種各樣的場景中都有其身影,這就對筆記本電腦的結實程度提出了考驗。

    惠普戰X系列自推出之時就宣稱有19項軍標為其保駕護航,包含跌落、震動、高低溫、濕度等測試,從名詞解釋的角度解讀,軍標本和三防本并不屬于同一類,而為了驗證惠普戰X系列軍標加持的實力,去年同期我們帶著上一代戰X在地表溫度高達70度的沙漠里摸爬滾打。

    高溫烘烤、沙子侵入、猛烈撞擊之下惠普戰X依然完好,這意味著經過全面升級的惠普新戰X銳龍版在整體安全性上將更上一層樓,日常辦公中的跌落、水濺對于惠普新戰X來說都是小Case。

    高強度機身、出眾的質感、順滑的磨砂打磨、完全足夠的硬件性能以及超持久的續航能力,在主流價位中能夠找到滿足以上特點的純正商務本已然不是什么簡單的事情了。與此同時,為了適配當下靈活的辦公形式,新戰X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加強,攝像頭面部居中功能、光線感應功能,惠普快傳軟件,使得這臺戰X的功能更加豐富,提升了用戶在日常辦公時的使用體驗。而性能的全面升級也拓寬了作為一款輕薄筆記本的使用場景,不得不說惠普新戰X銳龍版是一款閉眼就能入的全能高效率神器。

    (7953240)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