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比爾蓋茨感嘆:“如果他能夠完成戰略轉型,世界上可能就不會有微軟了。”
他以一己之力,對抗世界電腦巨頭IBM公司,時任老板忌憚他的創新,曾被嚇到暈厥。
他手握40項發明,橫掃美國科技界,身家居全球富豪榜第五名,創造了強大而繁榮的電腦帝國。
他叫王安,被譽為“電腦大王”。
然而,偌大的事業,從鼎盛到衰敗,僅僅持續了六年,以破產收場。
王安的電腦帝國,如曇花一現,背后有著怎樣的曲折呢?
1920年出生的王安,從小酷愛讀書,癡迷無線通電技術,經常自己動手制作儀器,進行實驗,16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
王安的優秀初露端倪。
誰知,他剛上大學,便遭遇淞瀘會戰,上海淪陷。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在抗戰時期,王安和幾位同學,從事軍用無線電設備的制造,為國家效力。
1945年,抗戰勝利,25歲的王安,因戰時表現優異,被政府公派至美國留學深造,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王安選擇到哈佛大學計算機專業做研究生,繼續提升自己。
在哈佛大學,王安的表現,不同凡響,第一個學期的課程全部是A+,教授驚奇不已,同學們贊譽有加,他躊躇滿志。
第二個學期開始,王安想勤工儉學,無意中在大街上看到IBM公司的招聘廣告,他覺得是一個小試牛刀的機會。
然而,最有把握的希望,結果往往終于失望。
筆試第一名的王安進入面試環節,面試官瞅著黃皮膚的王安,揚言IBM公司是美國一流的企業,不適合他,建議去汽車修理廠試試運氣。
年輕氣盛的王安,受此歧視,激憤填膺,他暗暗發誓:要向美國人證明,中國人不僅僅會開餐館和洗衣房,在科技領域也一樣能夠做出巨大成就。
此番招聘的經歷,埋下了王安與IBM公司纏斗半個世紀的伏筆。
有起伏的道路,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
回到哈佛的王安,憋著一股氣,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不僅拿到了高額獎學金,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拿到了應用物理專業碩士和博士兩個學位。
他有幸以編外人員的身份,加入了哈佛大學的計算機實驗室,跟隨世界上第一臺大型計算機的發明者霍華德·艾肯做研究。
當時艾肯負責實驗室,正被計算機存儲問題所困擾,他希望能夠通過縮小存儲系統,將電腦小型化。
艾肯和他的團隊,多方嘗試,始終沒有解決,他把這個難題丟給了王安。
沒想到,進入實驗室不到3星期的王安,根據磁場振動的原理,輕松地解決了電腦存儲體積過于龐大的問題,成功發明了可以裝進電腦里的磁芯存儲器,而且申請了專利,從此使計算機邁入了商用領域。
艾肯又意外又吃驚,他立刻幫王安轉正,年薪提高到5400美元,希望留住這個人才。
面對導師的招攬,別人都夢寐以求,而王安卻拒絕了,他一心想著揚眉吐氣,讓IBM悔不當初。
1951年,王安離開了哈佛,帶著全部的身家600美元,踏上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王安在美國哥倫布大道296號,租了一間地下室作為辦公室。
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部電話,一項發明,王安實驗室成立了,生產和出售磁芯存儲器。
盡管創業條件非常艱苦,但王安對自己的發明很有信心。
然而現實并非如王安所愿,當時計算機并沒有普及,客戶的需求量不大,新產品一直處于一種無人問津的狀態,所以他的生意并不好。
然而,王安的發明,卻讓敏銳的IBM聞訊而來。
IBM邀請王安做企業顧問,付薪酬1000美元,條件是IBM可以在3年內不受專利限制,自由選購王安的存儲器件。
IBM的誠懇,讓王安有點疑惑,但眼前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便答應了合作。
很快地,IBM公司不滿足于合作,他們想買下王安的專利,以王安的磁芯存儲器為媒介,大規模推動計算機應用的商業化。
而王安的實驗室舉步維艱,磁芯存儲器除了IBM公司之外,其他公司沒有洽談的意向,時勢比人強,王安忍痛同意了。
雙贏的合作,各取所需。
不料,IBM公司出爾反爾,最初答應付給王安的250萬美元的專利費,卻改口降為50萬美元。
王安來來回回和IBM交涉無果,當初應聘時的侮辱歷歷在目,現在更是擺明了趁火打劫,王安忍無可忍,和IBM公司對簿公堂。
奈何官司曠日持久,王安實驗室新的研究項目亟待開發,拓展公司規模刻不容緩,思忖再三,王安被迫接受了IBM公司50萬美元的白嫖價。
虎落平陽被犬欺。
然而,50萬美元,對于年收入只有1萬美元的王安來說,不僅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而且也讓他有了資本去搞研發。
1955年,他創立了王安電腦公司。
隨后10年內,王安電腦公司的發明如雨后春筍,一項接一項,包括紙孔式記錄儀、角度編碼器,半自動排字機等,這些劃時代的產品,引領著公司業績,一路高歌猛進。
1964年,成立13年的王安電腦公司,年銷售額達到100萬美元。
好事接踵而來。
1965年,王安電腦公司推出了“洛賽”臺式計算機,操作簡單,體型袖珍,功能強大,上市后大獲好評,用戶趨之若鶩。到了1967年,公司銷售額高達690萬美元。
然而“洛賽”的成功,并沒有讓王安松口氣。
原來,為了和IBM一絕高低,王安持續擴充業務,在研發上不做預算,不計成本;加之他所發明的許多新鮮事物,在當時只是調劑品,并非剛需品,幾番折騰,公司的資金鏈隨時都會斷裂。
看上去很風光的王安電腦公司,其實已經負債累累。
1967年,王安迫于銀行債權的壓力,決定發行250萬美元的股票來償還債務。
無心插柳,柳成蔭。
王安的無奈之措,竟然促成了公司的騰飛。
王安電腦的股票上市時,開盤12.5美元一股,收市時則變成了40.5美元一股,數小時內,40萬股被搶購一空。
一夜之間,王安身價暴漲5000萬美元,成為了超級富豪。
突如其來的身價倍增,并沒有讓王安得意忘形,他比之前更忙碌了,廢寢忘食,時刻關注著計算機市場的動態。
上世紀70年代,隨著英特爾芯片的問世,計算機市場競爭激烈,利潤大幅度下降,王安電腦公司也遭受到了沖擊。
在王安的心中,危機就是機遇,他決定另辟蹊徑,在小型機之外,找尋新的戰場對抗IBM。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他深入研究市場發現,當時美國經濟正加速轉型,第三產業不斷攀升,但是所使用的辦公設備卻跟不上步伐。
王安認為辦公系統,是未來計算機的主流,他開始集中資金和精力研發。
終于在1971年,王安電腦公司推出了1200型計算機,這是一款自帶檢索功能的自動打字機,功能甚于原先的電動打字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同樣和王安的預見一致的當時IBM董事長小托馬斯·沃特森,驟聞此消息,當場暈厥。
王安再接再勵,在1200的基礎上,于1976年研發出了 WPS(文字處理系統),在紐約展覽會上展示時,與會者都被它的魔力驚呆了。
此后,WPS系統成為最熱門的科技產品,勢如破竹,席卷了美國,上至白宮辦公室,下至企業單位,都開始了更換。
帶著 WPS,王安電腦碾壓著原本屬于IBM的領地。王安信心百倍,甚至還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試試我們的產品,忘了IBM。
王安屢戰屢勝。
1986年,王安擊敗了包括IBM在內的一眾大型科技企業,簽下了美國空軍基地的信息管理系統4.8億美元的合同。
同年七月,王安從總統里根手里,接過了“總統自由獎章”;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接見。
那是王安人生中最輝煌的一年。
王安公司年營收30億美元,個人身家20億美元,位列美國富豪榜第五,全球華人首富。
1988年,王安被列入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王安和王安電腦公司如日中天。
然而科技市場瞬息萬變,另一家科技大佬正在悄悄地崛起,意圖超越WPS帶來的便捷。
這便是如今大家被大眾熟知的蘋果公司,他們專攻PC(個人電腦),王安不為所動,認為是件荒唐的事情。
直到1983年,PC的功能越來越強,王安電腦公司的小型機和文字處理機,失去了優勢,市場占有率減少,王安感到了壓力,才開始關注PC。
誰曾想,王安堅持要走自己的技術路線,不與IBM為伍,研發的PC產品與IBM研發的產品不兼容,甚至他還嘗試聯合英特爾、微軟都不與IBM聯盟。
英特爾、微軟皆因自身規模問題,沒有答應王安。
王安的不兼容無疑是投卵擊石,因為老奸巨滑的IBM早已經團結和培養了一批PC兼容的設備廠商。
王安只能孤軍奮戰。
屋漏偏逢連夜雨。
王安電腦公司,不僅被外部競爭圍剿,內部也出現了重大危機。
王安在公司的時候,王安就是公司,自始至終由他一人控制公司,他一再強調, “我愿為我自己的冒險承擔風險,只要我在公司,我就對公司的失敗負責,我不主張開放投資,因為我不愿讓外來的投資者牽累。”
他雖然在美國生活,但不喜歡美國的那套公司制度,子承父業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王安曾多次表示,“作為創始人,我對公司有完全的控制權,我的子女也有機會證明他們管理公司的能力。”
1986年11月,王安因病退休,不顧董事會成員的反對,讓并不精通計算機市場的大兒子王烈接手公司。
創業艱難,守業更難。
王烈作為接班人,雖然已經做足了準備,但他生性優柔寡斷,又沒有父親的領導力,不僅沒有進一步將WPS做大做強,也沒能讓PC殺出重圍。
王烈上任不到兩年,王安電腦在電腦業的命運便被改變了,1988年的虧損額高達4.24億美元。公司股價也隨之大跌。
為了緩解急劇惡化的財務狀況,王烈提高了軟件費用,從之前的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收取老客戶技術咨詢的服務費,175美元一次。
這一荒唐舉措,眾說紛紜,致使王安的公司,骨干離職,人心渙散,客戶流失。
王安電腦公司每況愈下。
病危之際的王安換掉他的兒子,聘用了素有“企業修理工”之稱的愛德華.米勒掌管企業,上任后的米勒,將公司債務從近6億美元降低到1,200萬美元,但他不懂電腦技術,并沒有組織人力進行新產品的研發。
米勒并沒有成為王安電腦公司的大救星,致命的債務,決策的失誤,反而將王安電腦公司逼進了絕境。
1990年3月24日,70歲的王安帶著遺憾去世。
在王安去世兩年后,米勒為了使公司能夠經營下去,申請了破產保護,公司重組,更名為王安全球。
只是這樣的舉措,已無力回天。
1999年,王安全球被荷蘭的一家公司收購了。
從此世上,再無王安與王安電腦。
王安與王安電腦,如耀眼的彗星一般,在科技領域里一閃而過。
回顧王安的一生,他是華人的驕傲,藉藉無名,孤身一人闖蕩美國科技界,躋身世界豪富和頂級發明家行列,讓人敬佩。
可是,他卻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堅持虎父無犬子的思想,將蒸蒸日上的事業推向了絕境。
如果,他能敞開胸懷,不固執己見,一笑泯恩仇,也未必不能延續著華人在科技領域的傳奇。
然而,一切都沒辦法改變。
王安的大起大落,讓人驚嘆的同時,也唏噓不已。
不過,王安的電腦帝國雖然已經隕落,但有關他的傳奇,卻至今無人能復制。
-END-
作者:無彥
編輯:青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85后入殮師:每年處理5000具遺體,從不參加婚禮,親媽嫌棄不吉利
2007年毛岸青病逝:李敏李訥、劉思齊前來追悼送別,邵華哭成淚人
華人首富王安,被譽為“電腦大王”,他在傳統電腦領域叱咤全球的時候,微軟和蘋果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
(王安)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安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創造了財富神話,對抗美國巨頭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
可這樣一位傳奇華人,卻因為一念之差,錯判了市場的未來,被微軟和蘋果超越,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在電腦領域敗下陣來……
而本期文章要帶來的內容,便是前華人首富王安,從巔峰跌落到谷底。
關于王安的傳奇一生,要從1920年說起,他是江蘇昆山人出生在上海,入學就讀于新式學堂,次次考試都名列前茅,1936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考上了國立交通大學。
放在那個時代來說,王安屬于是典型的高級知識分子,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
王安入校之后,對無線電產生了濃厚興趣,或者說在那個救亡圖存的年代,知識分子都在思考,如何報效國家。
據說,在抗戰期間,王安身為青年大學生,為國家做出過很多貢獻。
日本投降后二戰宣告結束,25歲的王安遠赴美國,進入了哈佛大學讀書。
放在當時來說,美國吃盡了二戰紅利,經濟開始騰飛,正是年輕人闖蕩的大好時代,并不像今天這樣實體空心化,反而是制造業和科技領域的黃金時代。
(五十年代的美國)
王安恰恰在最好的年紀,遇上了那個時代最好的上升空間,他在學校里刻苦學習認真讀書,珍惜每一寸光陰,拿到了全校名列前茅的成績,獲得了學校給的全額獎學金。
他僅僅花了三年時間,就成為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他想著自己能憑借高學歷,能一輩子享受上層社會的生活。
然而王安自信滿滿去“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求職的時候,卻因為膚色問題飽受歧視。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身為科技巨頭,卻根本就瞧不上華人,不僅打斷了王安的自我介紹,甚至建議王安去工廠做體力活,學學修車或者刷刷盤子。
人生遭遇挫折,因為膚色遭受羞辱,王安退而求其次,于是投入到“電腦之父”霍華德·艾肯門下,在實驗室謀了一份差事。
(電腦之父:霍華德·艾肯)
艾肯僅僅是看王安成績好,所以才讓這個中國年輕人,來實驗室處理一些雜亂的日常事務,并沒有意識到這位中國年輕人,將改變未來的電腦領域。
艾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腦,但因為數據存儲問題,體積有幾間屋子那么大,他正在艱難攻關,想著如何為幾十噸的電腦“減肥”。
萬萬沒想到,王安在實驗室呆了不到一個月,就研發出“磁芯儲存器”,當場震驚了艾肯,直接解決了電腦體積過大的問題。
或者說,如果沒有王安的磁芯儲存器,當場震驚了艾肯。
這時候問題來了,電腦原本靠著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設備來儲存數據,倘若轉而使用王安的儲存器,將會擠走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市場份額。
王安雖然在實驗室升職加薪,但他決定離開艾肯,放棄年薪五千美金的工資,帶著六百美元告別實驗室的朋友們,獨自去創業打拼。
他事業的起點,位于哥倫比亞的一處地下室,他在那里苦心搞研發,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推出了第一款智能產品。
緊隨其后的,便是走街串巷推廣產品,王安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但對于新鮮的科技產品來說,時代還沒有做好迎接準備。
王安四處碰壁,有一天他總算等到有人敲門,可開門一看才知道,居然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
對方直接拿著四十萬美元,想要購買王安價值五百萬美元的專利技術,而且態度很強硬。
王安一聽四十萬美元,感覺自己受到了羞辱,但這一專利除了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之外,很少有誰愿意購買。
思前想后,王安強壓心中的怒氣,拿自己的專利技術,從對方手中換到了四十萬美元。
道理也很簡單,王安雖然有宏圖大志,但卻需要一筆啟動資金作為人生支點,而他僅有的優勢便是大腦,僅有的變現途徑,便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他認為自己被對方接連羞辱,暗暗發誓一定要狠狠回擊,須知少日拏云志,曾許人間第一流!
王安拿著自己創業得來的第一桶金,到處購買新式設備,提升實驗室的研發實力,創立屬于他自己的電腦公司,他發誓要擊敗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王安在三十四歲那年,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商用電腦,為人類的電腦時代,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憑借這一科技產品,王安實現了當初的夢想,頭一年便獲得了百萬美金的銷售額,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復仇之路正式開始。
王安到三十七歲那年,電腦公司掛牌上市,他發誓要讓全世界,都使用王安推出的商用電腦。
股票市場青睞王安的電腦公司,市值一路猛漲到七千萬美元,一路將王安推到了科技領域的風口浪尖。
在王安看來,這還僅僅是個開始而已,他緊隨其后推出新型文字處理機,獲得了美國各部門的大筆訂單。
緊接著,公司接連推出新產品,刷新了辦公領域的一個個銷售榜單,商業電腦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與此同時,美國的微軟和蘋果,還處在茫茫人海當中名不見經傳,王安已經登頂商業領域的科技巔峰。
到1986年,王安的事業到達頂峰,年收入高達三十億美金,在美國五百家大企業當中,排到了第一百四十六位,在世界各地擁有三萬多名員工。
王安本人,成為世界著名的“電腦大王”個人財富高達二十億美金,成為美國十大富豪之一,同時也是華人首富。
王安實現了當年的夢想,從IBM的手中,搶奪大批市場份額,又被美國評為最杰出的移民之一。
1986年10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企業家,跟王安握手的時候,他說:“你在美國很出名,現在是家大業大。這可是你自己奮斗出來的啊!”
美國的里根總統,為王安頒發了“總統自由獎章”表彰王安在科技領域的突出貢獻。
因為王安在電腦領域貢獻巨大,所以入選了美國的科技名人堂,是第六十八位進入發明家名人堂的科學家,但凡是能進入這一領域的,很多都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科技巨擘。
也因為王安在美國獲得了巨大成功,所以黃皮膚的亞洲人,在西方的地位隨之上升。
正應了那句話,知識改變命運,科技改變生活,在電腦時代的初期,王安成了弄潮兒。
王安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并未忘記身為企業家的責任,也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王安也曾在上海投資辦廠。
可就在王安電腦公司蓬勃發展的時候,市場則在悄然變化,他當初的死對頭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已經悄然跟微軟結盟,另外蘋果公司也在發展壯大,開發PC個人電腦領域。
王安剛開始的時候,認為PC沒有未來,電腦的市場在政府單位在大公司,而不是在個人用戶那里。
直到微軟和蘋果斬獲巨額利潤的時候,王安才意識到這一領域大有可為,公司里的高層也建議進入PC賽道。
可實際上,王安在個人電腦領域的業務,進展不甚理想,完全跟不上微軟和蘋果的腳步。
另外,那時候弱小的英特爾,也曾求助王安共同發展,但王安的態度很差,猶如是當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趕走他一般,他用同樣的方式,拒絕了英特爾。
王安公司在轉型這一方面,遭遇了巨大的困難,他本人又患上了食道癌,等于是事業和健康的雙重打擊。
恰恰公司的接班人,又是他的兒子王烈,引起了公司高層的反感。
王安需要接班人帶公司走出危機,很顯然王烈并不是那個拯救公司的人,王安偏偏又不信任外人來接管公司。
1990年,王安敗給了病魔在波士頓去世,他七十年來大起大落的傳奇生涯,就此落下了帷幕。
到1992年,王安電腦公司的盈利,只剩下十九億美元,四年銳減三分之一以上,員工也只剩下八千多人。
他猶如奇跡一般崛起,又好似悲劇一般落幕。
而王烈則喊著激動人心的口號,要帶公司重登巔峰,可大家更愿意相信那慘淡的數據。
即使王烈辭職,換米勒接手公司,但米勒擅長的是處理債務,對于公司業務卻知之甚少。
公司在工業軟件的研發方面,進度又遠遠低于預期。
王安電腦公司的股票,從巔峰時期的42.5美元,跌落到37.5美分,無奈申請破產重組。
在商業領域,王安成了反面教材,很多的分析機構,羅列了他破產的各項原因。
首先是王安的優點,便是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畢業于交大和哈佛,為他日后的發明創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通過發明“磁芯記憶體”,獲得了科學界的認可,天賦是他攫取人生第一桶金的關鍵所在。
王安在管理方面,也有他的獨到之處,啟用大批有才華的科技人員,忍受書呆子的缺點,讓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盡情發揮聰明才智。
當公司三劍客“考布勞、斯加爾、考爾科”爭斗時,王安根據三人的特點,分配到三個不同的部門,全部都加以重用,實現了公司產品的革新,和財富的騰飛。
從心理來說,王安擁有執著的追求,和超越大多數人的堅強意志。
普通人拿到四十萬美元的巨款,往往會存到銀行吃利息,想著如何通過金融操作,維持一輩子體面的生活。
當王安拿到四十萬美金的巨款,并沒有用于自身的享受,而是全部用來研發新產品,倘若他以普通人的思維,想著往后余生如何過上安穩生活,也就不會有王安電腦公司的橫空出世。
據公司內部人員回憶,王安始終有良好的情緒,他作為公司的領導,總能感染身邊的大多數人,所以公司的氛圍一直都很好。
當公司內部人員爭權奪利,尤其是實驗室的那“三劍客”相互爭斗之時,王安沒有開除任何人一人,反而利用他們的強項彼此競爭。
在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王安并沒有偏安一隅,反而爆發出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積極創新開發新產品,擁有超越多數人的開拓精神,這讓他穩壓IBM。
(王安年輕時)
這便是他從六百美元,發家到五十六億美元的主要原因。
至于失敗原因,則是他對傳統電腦領域的執著,認為市場以后的發展,會集中在文字處理機、對數電腦、或者是小型化的商業電腦,而不是PC個人計算機。
或許是因為擁有電腦領域的霸主地位,王安站得太高了,忽視了PC機背后的巨大利潤,以至于錯失了發展先機。
危機明明已經來到,可王安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危機意識。
尤其是微軟和蘋果,推出初代產品的時候,王安依舊沒有放在心上,并未把握住未來的發展方向。
當王安開始追趕的時候,公司規模越大,轉型卻越是困難,甚至是舉步維艱。
隨著公司逐年虧損,債務越來越高,王安腦子里想著的,并不是改進產品工藝,升級電腦的性能,反而是提高了服務費用,通過維修和養護,從老用戶的身上薅羊毛。
王安電腦公司的這種做法,等于是推著老用戶往外走,自然也傷害了各地代理商的感情。
商界提起王安,往往會提起他的兒子王烈,任人唯親是王安的幾大昏招之一,他越是到晚年,就越是相信自己人,不肯相信家族以外的人。
當王安的思維,拐入到家族企業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公正和寬大,兩個兒子都進入到公司的重要部門。
王安確診食道癌之后,他把家里三十六歲的大兒子,當做了公司的接班人,而不是去請職業經理人。
家族觀念破壞了公司團結,這是近代許多大公司在轉型之時,都遭遇過的困難。
而原先那些有能力的公司高層,又得不到王烈的重用,于是一怒之下遞交辭職信憤而離職,這對于公司來說損失巨大。
王安進入老年之后,他開發新產品的時候,失去了往日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公司偏向于保守,他本人的性格也變得執拗,并未把握住用戶的實際需求。
偏偏在這個關鍵時期,那些沒有能力的職員,抓住了晉升的機會,于是緊隨王烈的步伐,從而獲得了重用。
王安遭各界質疑的時候,他非但沒有聽取建議,卻反過來駁斥說:“我是公司的創始人,我要保持我對公司的安全控制權,使我的子女能有機會證明他們有沒有經營公司的能力。”
王烈做了公司總裁,公司也是從他這里開始,逐年走向了下坡路。
時代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拋棄落后公司的速度更快。
王烈上任兩年,公司虧損四百多億美元,王安這時候才意識到,兒子并不能帶公司走出危機。
王安思考的重點是債務,是讓公司活下去,而不是研發順應時代的產品,所以米勒才會上位,債務倒是處理得很好,公司卻迅速垮臺。
王安用二十年的時間,創造了華人暴富的“神話”,公司卻在最后的兩年時間里跳崖一般墜落。
當王安電腦公司,這個行業巨無霸倒下時,讓人唏噓感嘆。
總結王安電腦公司破產的原因,首當其沖的便是王安沒有現代化管理思想,家族觀念成了破壞團結的“毒藥”。
公司失去了創新能力,并未認清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如果公司無法適應社會,就注定會被社會拋棄。
也有人分析說,公司真正的價值在于服務消費者,可王安電腦公司為了扭轉虧損,卻從消費者的身上壓榨價值,失去了服務意識和誠信意識。
后記:
王安順著時代的風潮崛起,卻沒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被消費者拋棄。
學習他成功的優秀品質,也要吸取他失敗的教訓。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2 月 7 日,在 1834 年的今天,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德米特里·門捷列夫誕辰。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后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在計算機歷史上的 2 月 7 日,這一天還發生過哪些改變世界的關鍵事件呢?
1920 年 2 月 7 日:華裔“電腦大王”王安出生
我國第一個計算機研究所建立于 1957 年,這意味著中國計算機事業的起步比美國晚了 13 年;但你是否能想象,就在 20 世紀 50 年代,一位華人獨自來到美國,他創立的公司從一個年收入只有 1 萬美元的私人作坊成長為年收入超過 20 億美元的上市企業集團,他發明的“磁芯存儲器”技術在計算機界壟斷了二十年,一直是計算機主存儲器的首選,直到集成電路問世……這位華人,就是王安。比爾·蓋茨曾說:“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戰略轉型,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微軟,我也將在某個地方做教師,或是一位律師。”
時間回到 1920 年 2 月 7 日,在民國時期的上海,一名叫王安的孩子呱呱落地;王安的童年時代在昆山度過,他的父親在上海郊外的一所小學教英語,而他的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1933 年考入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6 年,又以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
二戰期間,這位天才少年帶著一支小組,藏身桂林研究軍用無線電,為抗日戰爭做后援。戰后,在戰時表現優異的王安加入了政府的計劃,被派遣至美國學習先進技術;為了支撐起自己在哈佛大學生活的費用,王安決定找一份工作,于是他前去了 IBM。
1945 年,操著一口蹩腳的英語的王安來到了 IBM 進行面試,結果面臨著這位天才的卻是種族歧視和一番言語羞辱。面試官說:“IBM 是美國最好的企業,這里不適合你,你還是找個汽車修理廠試試吧。”從此,王安對 IBM 記恨在心。1946 年,由于國內再次爆發了戰爭,王安失去了每個月 100 美元津貼費用,于是他更加刻苦學習,在三年內完成學業,獲得了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學位。
圖源:維基百科
王安畢業后,他被世界上第一臺大型計算機 MarkⅠ的發明者霍華德·艾肯招入了哈佛計算機實驗室。艾肯希望發明一臺全電子型計算機,并保證這臺新型計算機的便攜性,存儲設備因此成了關鍵。正當艾肯的團隊一籌莫展的時候,初入實驗室的王安便從理論上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王安發現,磁場振動原理可以應用于電腦存儲系統,并據此發明了磁芯存儲器。
隨后,王安與中國同學共同發明了脈沖傳輸控制裝置,這個設備使磁芯存儲器的誕生成為可能。艾肯欣賞王安的才華,希望可以讓他轉正,成為了實驗室的正式研究員;然而,哈佛在 1951 年減少了對計算機研究的經費投入,這一事件讓王安意識到,哈佛很快就要放棄基礎計算機研究,以符合其遠離具有商業應用領域的政策。于是王安婉拒了艾肯,離開哈佛,自己單干。1951 年 6 月,王安在美國波士頓南區創辦“王安實驗室”(Wang Laboratories),實驗室最初的幾年很艱難,王安通過將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出售給機床制造商 Warner & Swasey Company 以籌集 5 萬美元的營運資金。王安電腦的故事,就此正式開始。
圖源:維基百科
成立公司后,王安開始有條不紊地給大學、政府和工業界的每個人打電話或寫信,他認為這些群體可能對購買磁芯存儲器感興趣。王安從此開始生產出售自己研發的磁芯存儲器,單價 4 美元;在 1951 年的最后六個月里,他賺了 3253 美元,比他在哈佛賺的 2700 美元要多一些。1952 年秋天,王安開始受到各大實驗室的注意,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咨詢合同來設計專門的數字設備,從而開發了他的數字電子設備。這些合同還讓他了解了市場和經營企業的基本要素。
1953 年,IBM 找了過來,以豐富的條件誘惑仍處于創業期的王安,邀請他成為企業顧問。羽翼未豐的王安別無他選,簽訂協議,同意為 IBM 提供咨詢,并授予他們三年的產品選擇權,以購買他的磁芯存儲器;由此產生的每月 100 美元的收入使王安實驗室的財務走向穩定。到了 1955 年,磁芯存儲器專利正式發布時,IBM 決定買下王安的磁芯存儲器專利;王安一看 IBM 報出了 250 萬美元的高價,最終決定賣出這項專利。然而,IBM 卻出爾反爾,否認之前和王安的口頭協議,聲稱“即使 250 萬美元的一半也太高了”。最終,王安以 50 萬美元的價格將專利賤賣給了 IBM ,并與幾位同樣看不慣白人作風的中國同學們合并成立了王安電腦公司。
王安電腦公司持續發展著,在十年的光陰里推出了一項又一項發明,包括紙孔式記錄器、自動打字機、無線電打字機和磁帶識別機。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 1964 年發布的“洛賽”臺式電腦(LOCI),“洛賽”能快速運算復雜的數學公式,并且可以進行編程;它的體型袖珍,操作簡單,功能更為強大,迅速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成為了小型計算機企業的剛需。在“洛賽”的帶動下,王安電腦的營收猛增,從 1964 年的 100 萬美元銷售額達到了 1967 年的 690 萬美元。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同樣是在 1967 年,由于十年以來投入了太多成本進行發明創造,王安電腦公司迎來了債務危機。盡管王安喜歡自己承擔風險并完全控制,但他決定將公司上市,籌集資金以償還他的短期債務;1967 年的夏天,王安電腦公司上市,股票的發行價起初是 12.5 美元,到當天收盤時,已漲至驚人的 40.5 美元,一夜之間,王安的身家大漲 5000 萬美元,這個中文名字震驚了華爾街。到 1970 年,該公司的銷售額為 2700 萬美元,擁有 1400 名員工。王安已經做好了對 IBM 復仇的計劃,而在當時,IBM 的市值是王安電腦的三百多倍。
1976 年,王安電腦推出了電子文字處理機(Word Processing System),創造了 WPS 這個詞匯。當時的美國白領太需要這么一個新型辦公設備了,這個神奇的機器甚至傳進了白宮,成為了那個電腦最熱門的科技產品,其對于文字處理系統的空前概念一直影響著今天的計算機世界。王安通過 WPS 一舉成名,正式向 IBM 宣戰;20 世紀 80 年代,王安電腦達到頂峰,王安也成為美籍華人首富,并一度成為美國第五大富豪。1986 年他回到了祖國,領導人接見了他并向他賀喜,這一年的 11 月,王安因身體問題退休;王安一生始終維持著中國人的行事作風與生活態度,不屑于美國的管理制度,而他將這份情懷帶到了退休之后,促使了王安電腦公司的滅亡。
1986 年,當王安希望從積極經營自己的公司中退休時,他不信任公司的那些美國精英,而是堅持將公司的控制權交給他的兒子,王烈。公司的艱難時期接踵而至,大量員工辭職,1989 年,王安最終被迫革職了他的兒子。1990 年 3 月 24 日,王安因食道癌在麻省總醫院逝世,享年 70 歲。王安逝世后,王安電腦公司迅速解體,一代傳奇就此結束;事實上,王安的兒子并不全是王安電腦走向滅亡的原因,在當時,蘋果公司橫空出世,微軟的比爾·蓋茨也做好了完全準備,而王安卻不認為個人電腦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始終發展大型機行業。你認為王安電腦的失敗是必然的嗎?王安電腦解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歡迎參與本期投票,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1941 年 2 月 7 日:文件排版系統 LaTeX 的開發者 Leslie Lamport 出生
萊斯利·蘭波特(Leslie B. Lamport)出生于 1941 年 2 月 7 日,他是一名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以他在分布式系統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是文檔排版系統 LaTeX 的最初開發者和第一本手冊的作者,并因此獲得了 2013 年圖靈獎;蘭波特設計了許多重要的算法,并開發了形式化建模以及提高真實分布式系統質量的驗證協議。這些貢獻提高了計算機系統的正確性、性能和可靠性。
圖源:維基百科
蘭波特 1941 年出生于紐約,是歐洲移民的兒子。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學士學位以后,蘭波特到布蘭戴斯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到佛蒙特州一所小型文科學校——萬寶路學院教授數學。之后到麻省計算機協會做兼職工作,做 ILLIAC 設計。1972 年,獲博士學位,蘭波特繼續研究 ILLIAC;他最終得出證明,分布系統中的相對次序與其觀察者有關。
蘭波特的研究貢獻奠定了分布式系統理論的基礎,蘭波特還以他在時間邏輯方面的工作而聞名,因為他發現了動作的時間邏輯(TLA)。他在 2014 年獲得了 2013 年圖靈獎,以表彰其“對分布式和并發系統的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貢獻,特別是對因果關系和邏輯時鐘、安全性和活性、復制狀態機和順序一致性等概念的發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1956 年 2 月 7 日:發明“上網沖浪”一詞的 Mark McCahill 出生
圖源:維基百科
你是否曾以為“上網沖浪”是一個中文詞匯?事實上,“上網沖浪”是對“Surfing the Internet”這一英文詞匯的巧妙翻譯,其中的“Surfing”一詞指的便是“進行沖浪運動”;而發明“上網沖浪”的人,則是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和互聯網先驅馬克·麥卡希爾(Mark Perry McCahill)。麥卡希爾出生于 1956 年 2 月 7 日,自 1980 年代后期以來,他開發并推廣了許多因特網技術,包括 Gopher 協議、統一資源定位器(URL)和POPmail。
1979 年,麥卡希爾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化學學士學位,花了一年時間做分析環境化學,然后加入明尼蘇達大學計算機中心擔任程序員。在 1980 年代后期,McCahill 在明尼蘇達大學領導團隊開發了 POPmail,這是最早流行的 Internet 電子郵件客戶端之一。大約在開發 POPmail 的同時,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 Steve Dorner 開發了 Eudora,在這些早期努力中發現的用戶界面約定仍然在現代電子郵件客戶端中使用。隨后,與蒂姆·伯納斯-李、馬克·安德森、Alan Emtage 和 Peter J. Deutsch(Archie 的創建者)和 Jon Postel 等其他先驅合作,麥卡希爾參與了 URL 標準的創建和編纂工作。
2007 年 4 月,麥卡希爾離開明尼蘇達大學,加入杜克大學信息技術辦公室,擔任 3-D 學習和協作系統的架構師,從此開始研究虛擬世界。據說,麥卡希爾創造或普及了“上網沖浪”這個詞。然而,在麥卡希爾于 1992 年 2 月首次使用該短語之前,該類比也曾在 1991 年 10 月由早期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之一出版的漫畫書《互聯網船長和中央應急基金男孩歷險記》中使用。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計算機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
《新程序員003》正式上市,50余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云原生和數字化的開發者們的一本技術精選圖書。內容既有發展趨勢及方法論結構,華為、阿里、字節跳動、網易、快手、微軟、亞馬遜、英特爾、西門子、施耐德等30多家知名公司云原生和數字化一手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