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郵件是—種用電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換的通信方式,是互聯網應用最廣的服務。通過網絡的電子郵件系統,用戶可以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不管發送到哪里,都只需負擔網費)、非常快速的方式(幾秒鐘之內可以發送到世界上任何指定的目的地),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網絡用戶聯系。
電子郵件可以是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形式。同時,用戶可以得到大量免費的新聞、專題郵件,并輕松實現輕松的信息搜索。電子郵件的存在極大地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起源
對于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電子郵件已被使用是什么意思,根據資料,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據《互聯網周刊》報道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時間應該是1969年10月),這條消息只有兩個字母:“LO”。 K.教授因此被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電子郵件
K.教授解釋,“當年我試圖通過一臺位于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和另一臺位于舊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計算機聯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從一臺計算機登錄到另一臺機。當時登錄的辦法就是鍵入L-O-G。于是我方鍵入L,然后問對方:‘收到L了嗎?’對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鍵入O和G。還未收到對方收到G的確認回答,系統就癱瘓了。所以第一條網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
第二種說法
1971年,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阿帕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參加此項目的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機,每個人的工作對別人來說都是沒有用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借助于網絡在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方法。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把一個可以在不同的電腦網絡之間進行拷貝的軟件和一個僅用于單機的通信軟件進行了功能合并,命名為(即Send )。為了測試,他使用這個軟件在阿帕網上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另外一臺電腦上的自己。盡管這封郵件的內容連本人也記不起來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備了十足的歷史意義:電子郵件誕生了。選擇"@"符號作為用戶名與地址的間隔,因為這個符號比較生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名字當中,而且這個符號的讀音也有著"在"的含義。阿帕網的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了這個石破天驚般的創新。他們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現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難以覺察--速度來與同事共享了。許多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阿帕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當中,電子郵件功不可沒。(這個說法也是較為廣傳的。)
發展歷程
雖然電子郵件是在70年代發明的,它卻是在80年才得以興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當時使用網絡的人太少,網絡的速度也僅為標準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網絡速度的限制,那時的用戶只能發送些簡短的信息,根本別想象那樣發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個人電腦興起,電子郵件開始在電腦迷以及大學生中廣泛傳播開來;到90年代中期,互聯網瀏覽器誕生,全球網民人數激增,電子郵件被廣為使用。
簡史
使電子郵件成為主流的第一個程序是電子郵件已被使用是什么意思,是由史蒂夫·道納爾在1988年編寫的。由于是第一個有圖形界面的電子郵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為各公司和大學校園內的主要使用的電子郵件程序。
然而的地位并沒維持太長時間。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微軟相續推出了它們的瀏覽器和相關程序。微軟和它開發的使逐漸走向衰落。
在過去5年中,關于電子郵件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基于互聯網的電子郵件的興起。人們可以通過任何聯網的計算機在郵件網站上維護他們的郵件帳號,而不是只能在他們家中或公司的聯網電腦上使用郵件。這種郵件是由推廣的。如今已經成為一大熱門網站,微軟在8月宣布,郵件服務的用戶已經達到了1.1億。但微軟在1998年收購此網站的時候卻僅用了4億美元,這個價格后來令的創建者沙比爾·布哈蒂爾后悔不迭。
的成功使一大批競爭者得到了啟發,很快電子郵件成為門戶網站的必有服務,如雅虎,,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電子郵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