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與抖音這兩款產品有什么區別?本文筆者將從用戶進入APP觀看視頻的流程入手,分析:這兩者在產品設計以及運營策略上有何差異?
快手和抖音無疑占據了短視頻行業的半壁江山,但這兩款產品的區別究竟是什么,卻很難說清。之前有看到千篇一律的回答是:用戶屬性的差異,快手吸引的是草根用戶,而抖音是年輕人的潮流聚集地。
但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伴隨著兩款產品功能的日益同質化,我們很難通過現有的產品形態去判斷這種差異,本文希望從一個用戶進入APP觀看視頻的流程入手,看看兩者的真實差異究竟是什么。
先說說快手吧,快手剛上線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視頻剪輯工具。當時剪視頻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高難度技術活,需要在電腦上用較為復雜的軟件實現,但是那些電腦軟件其實專業性很高,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或者對視頻創作懷有極大的熱情,普通大眾很少會去使用。
所以,快手剛上線時,主打的就是讓用戶使用手機進行簡單剪輯,本質上是一個視頻加工工具。直到2013年開始,快手逐漸從工具轉型成為短視頻內容社區,從視頻加工轉變為視頻創作,可以說是非常早踏入短視頻這片藍海市場的。
而抖音,2016年下半年上線,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開始風靡,2018年更是抖音的爆發期,身邊基本沒有不玩抖音的。雖然抖音出現得比快手晚了很多,但出現的時機卻恰到好處,成功在2017-2018這段各大短視頻平臺爭相露出的時期迅速走紅,名列短視頻榜單的前列。
具體的發展歷程不在這里過多贅述,但一個app是否能脫穎而出,其實最終取決于其“產品體驗+運營手段”。
比較明顯的是,快手是一個輕運營的產品,早期的快手沒有KOL的概念,所有用戶都是平等的,只要發布內容就能在平臺上展示出來。
因此,用戶能否獲得關注完全取決于其生產的內容本身——也就是需要發布又多又好的內容。而這種公平性恰恰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工們缺失并追求的,據說快手創始人為了體驗三四線城市的人的生活,特意下鄉待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不知道真假,但是公平性確實是這些城市的用戶所追求的,用戶平等的價值觀在快手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抖音是一個重運營的產品,善于制造營銷事件。最開始邀請大量明星入住獲得粉絲流量,后來又扶持培養自家平臺網紅。當平臺擁有了大量具有名氣的用戶和海量內容后,再依靠強大的推薦算法,去做千人千面。
張一鳴有個觀點是:以前的互聯網是用戶主動搜索內容,那個時候的代表是百度;而現在的互聯網是內容主動尋找人,用戶會通過推薦獲得更多內容,代表就是頭條、抖音。
現在各種APP都充斥著用戶的碎片化時間,每個APP其實被分攤下來的時間也沒有多少,而能夠延長用戶停留時間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薦,這也是抖音能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到現在,快手其實也在向推薦靠攏,我們現在在快手上看到的內容也不再是全部的內容了,而是感興趣的內容。
但回歸產品上來看,快手和抖音有很多交互細節、功能點還是存在差異的,比如:播放快手的視頻時,點擊屏幕是無法暫停的,也不會顯示視頻的播放進度,只有點擊返回才能中斷。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持續播放視頻,減小手勢操作帶來的對視頻的完播率的影響。
因此,我想比較兩者的產品上的設計,去分析它們的差異。
用戶使用流程
我理解的“發現”其實是一個認知層面的東西——也就是用戶是否知道這個APP的定位是什么(這個APP是用來干什么的)。
為了提高用戶對產品的認知,抖音和快手都經歷了改名歷程。快手從“GIF快手”到“快手”,抖音從“A.me”到“抖音”,名字的改變也意味著產品戰略發生了變化。如果抖音到現在還叫A.me,可能大家都還不知道這是啥東西,直接把自己定位成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社區就清楚多了。
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看短視頻呢?
無論是在地鐵上、午休時、吃飯時還是排隊時,都是碎片時間,雖然我們無法挪出一大段空閑時間用來消遣娛樂,但這些碎片時間所產生的價值卻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那么,為什么用戶在“沒事可干”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想到看看快手或者抖音呢?
都說抖音“有毒”,一旦打開很難停下來,它正在悄無聲息的“吞噬”著用戶的時間。
最可怕的是,本想著利用碎片化時間消遣一下,但一不小心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還不自知,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它的精準推送。它會把內容大致分為幾大品類,通過你的瀏覽行為、觀看時長來確定你所喜歡的類別。對于剛進入抖音的用戶,它會精準推送同一類別的爆品,等你掉進這個品類的信息繭房里,再擴展邊界,把這個爆品所屬的大類繼續推給你,行之有效,又簡單粗暴。
抖音的火爆卻也讓大家開始思考起生活的意義,很多用戶發起了刷抖音就是浪費時間和生命的質疑。刷抖音一時爽,刷完后卻陷入了懊惱之中,因為你發現當你希望利用這點碎片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時,比如:了解時事熱點、看書,卻難抵抖音的誘惑。
快手其實也意識到了競爭對手的問題,創始人王欣曾說過:
“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增加時長,比如說加強沉浸感,加強視頻之間連續的體驗(這些都是抖音的產品特性),把觀看收益最大的東西往前放。如果這樣做,以我們現在的內容體量,每天再提升二三十分鐘的時長并不難。但關鍵是我不覺得這些手段跟記錄、分享生活這個目標很吻合,用戶只有24小時,你讓他沉浸在這里花了很多時間,他能獲得什么樣的成長和收益,這也需要去替他考慮的。”
因此,快手在迭代更新中依然保留了原來的產品邏輯,沒有效仿抖音去做沉浸式體驗,給用戶的感受就是我看快手但我不會沉迷。
抖音原來的slogan是“專注新生代的音樂短視頻APP”,去年改成了“記錄美好生活”,和快手的“記錄生活記錄你”很相似。
以前的slogan是為了體現產品的定位,“新生代”、“音樂”、“短視頻”很明顯地告訴了大眾這是一個針對年輕人的,可以使用潮流音樂拍攝自己想要的短視頻的產品。改了slogan后說明抖音的用戶群在慢慢擴大,不再局限于一二線城市的用戶,正在將“魔爪”伸向非一線城市的普通大眾,里面的內容也越來越大眾化。
其實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用戶發送內容的心態也會存在很大區別,三四線城市的用戶大多只是通過這個平臺,在內容上來博眼球。他們更注重日常生活的分享記錄,生活場景化很突出,所以快手很注重營造生活社區的氛圍。
而抖音最開始的用戶群,則是注重選音樂、加特效,強調個性創意的“潮”人,生活場景化少了些,多了一些技能的體現。抖音這次品牌標語的變化,想必就是為了吸引和普及那些潛在的用戶群體,拓展自己的市場。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快手的有個細節令我印象很深刻,對于剛進入APP的新用戶,快手的右上角會有一個引導提示,內容大致為:“喜歡農村主播的視頻的話,就為ta點個贊吧”(具體原話不記得了,來不及截圖)。會讓人覺得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應該被看見,不要因為他不是城市里的白領就瞧不起他,會讓我忍不住為他們點贊,這比很多短視頻平臺里千篇一律的雙擊點贊提示要有溫度得多。
(左)快手;(右)抖音
打開快手后,默認進入視頻列表頁,目的是為了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用戶,這樣用戶就能自主選擇內容;而打開抖音,默認進入的是播放頁,用戶可以上下滑動切換視頻,這樣做是為了減少用戶的自主選擇,希望用戶可以直接消費內容。
對比其他內容型app,抖音的滑動引導更加強烈,除了有“滑動查看更多”的手勢提醒外,頁面也會隨手勢自動上拉半屏,露出下一個視頻的半屏,這種強引導提高了用戶上拉頁面的預期,希望用戶盡可能地上滑查看視頻。
還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是搜索功能的位置,快手把搜索放置在了一個比較明顯的中心位,并帶有“搜索你想看的內容”的解釋,說明快手是希望用戶產生搜索行為的。
而抖音的搜索功能放在了右上角的位置,也沒有文字向用戶解釋這個搜索圖標的含義,原因有可能是用戶對搜索圖標是有明確的認知的,即使不過多說明也知道這是搜索功能。其次就是搜索獲得內容和推薦獲得內容完全是相反的邏輯,而抖音是重推薦的,不希望太多流量被分到搜索入口里。
左-快手;右-抖音
挑選內容也就是讓用戶主動選擇內容,常見的方式有搜索、展現海量內容。但是,現在大部分平臺都會把搜索和推薦結合起來,快手和抖音也是。
因為純搜索獲得內容的成本太高,用戶不一定能在平臺上找到感興趣的內容,很容易產生用戶流失,另外就是用戶不知道怎么去搜索到熱度較高的內容,需要自己去摸索,和互聯網時代下用戶越來越“懶”的特征是不相符的。
快手的做法是利用用戶的從眾心理,告訴用戶“大家都在看”的內容,其實也就是平臺里最熱的內容,評判標準可能是播放量或者點贊數。但是換了一種包裝,告訴用戶大家都在看這些相關主題,用戶就會有種心理,認為自己不了解這些就落后了,就會好奇地點開這些主題看是什么內容。
抖音的做法類似于微博,出了一個熱搜榜單,同時還自己做了一個人氣榜單,有音樂榜、品牌榜、好物榜,音樂榜可以理解為用戶在錄制視頻時最喜歡使用的音樂。抖音最初就是因為大量個性潮流的bgm受到廣大年輕用戶的喜愛的,而另外兩個榜單可以看出抖音在電商領域的部署。
快手在搜索入口里還有一個專題板塊,用戶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專題參與錄制視頻,刺激用戶生產內容。但這個板塊入口藏的比較深,只有已登陸的用戶才能看到,并且只在人氣榜單上留了一行自動輪播的專題入口。但是,我們都知道抖音短視頻最開始的幾個版本就是由推薦、話題、活動專題(比如:之前和摩拜合作的嘻哈音樂共享單車的話題活動)構成的,現在這種轉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抖音也有視頻列表頁,讓用戶挑選內容,但是入口較深,需要進入搜索里上滑頁面才能看到。而且點擊視頻列表不是跳轉至單個的視頻,而是跳轉至話題。在話題里去尋找單個視頻,在播放頁面也沒有可以直接進入列表頁的提示,在播放頁左滑進入的是作者詳情頁,右滑進入上傳視頻頁面,和常規理解中的進列表頁完全不一樣。
而快手就是進入播放頁后右滑就可以返回列表頁,更加證明列表頁并不是抖音希望用戶看到的。
左-快手;右-抖音
拋開功能區來說,消費內容層面涉及到在播放頁面的展示及交互。
從展示來看,兩者都有視頻類產品常見的點贊、分享、關注等加強用戶互動的功能。但評論功能的設置有所區別:快手是上滑獲得本條視頻的評論信息,抖音是點擊評論的icon后向上方彈出評論界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快手上滑屏幕是無法切換視頻的,通過評論的設置來解決用戶可能會不自覺上滑后看不到內容的尷尬。
另外抖音的展示元素明顯比快手多,包括作者、標題、bgm,而快手沒有這些信息,更希望用戶關注視頻本身。
而抖音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擁有豐富的背景樂庫,并且視頻特效卡點和音樂也會很貼合。所以,會把音樂名稱放在界面上,用戶聽到某首歌覺得很好聽就可以去音樂平臺搜索,我們看到抖音也是個網紅歌曲的生產平臺,有很多紅遍大街小巷的歌其實都來源于抖音。
在交互方面,快手右滑返回瀑布式的列表頁,左滑進入作者頁,上滑進入評論頁(用戶第一次進入播放頁的時候會漏出兩行左右的評論,是為了提示用戶上滑可以查看用戶對于本條視頻的評論)。而抖音是右滑發布視頻,縮短了用戶上傳視頻的路徑,左滑進入作者頁,上滑切換視頻,更符合移動端用戶的使用習慣。
左-快手;右-抖音
抖音的播放界面設置了很多引導因素,激發用戶的潛在消費欲望。
比如:視頻里出現了某個景區,在界面上就會有個風景圖標并標注了視頻所在地名稱,點擊后可以看到更多用戶在該景區拍攝的視頻,激發用戶去景區旅游的欲望。還有視頻里人物的穿著,在界面也會彈出衣服的鏈接,用戶點擊鏈接會跳轉至電商平臺(可能是抖音自己的,也可能是其他購物平臺),激發用戶購買衣服的欲望。
快手也在向電商邁進,前不久上線了快手小店功能,和微信的微店有點形似,但沒有大力宣傳推廣,只有已登陸的用戶在設置里才能看到快手小店的入口。
在視頻上嵌入商品信息和購買鏈接需要通過實名認證并且信用良好,如果想把快手小店放在個人主頁里還需要出示正規的營業執照。我大概連續瀏覽了十幾個快手的視頻,也沒發現一個帶有商品鏈接的視頻,主要就是因為目前用戶發布商品的門檻偏高,而且快手后臺有一定的限制,可以看出快手在不傷害用戶體驗的條件下,發展電商所做的努力。
但由于快手小店只是小量測試的探索階段,未來是否會像抖音一樣大力推廣還說不定,但是權衡用戶體驗和電商變現卻是很必要的,畢竟抖音上線電商功能后暴露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
兩者雖然都在嘗試電商變現之路,但是模式還是存在一定區別。
抖音初期采用的方式是給淘寶導流,在視頻播放界面上彈出商品信息,用戶點擊后跳轉至淘寶店鋪,產生的收益兩平臺進行分成。
很容易理解這種開拓方式,抖音目前的活躍用戶量已經達到億級,很多平臺都希望能從用戶規模如此龐大的平臺上獲取流量。
去年的雙十一,抖音開始電商初嘗試,開通購物車分享功能,相關賬號一天售出商品達10萬件,直接轉化銷售額突破2億,訂單增長1000%,這驗證了抖音的內容變現實力。但是,抖音是不甘心做一個倒量平臺的,這種變現模式比較受限而且單一,因此做起了自由店鋪,構建自己的電商體系,商家可以入駐放心購商城(頭條自己的商城),可以在抖音等多個字節旗下的平臺開設店鋪。用戶點擊視頻界面彈出的商品會跳轉至本平臺的店鋪,并且在本平臺查看訂單、物流等相關信息。
但也隨之而來暴露了比較多的問題,比如: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沒有售后保障等。
整體看下來,其實快手和抖音最明顯的產品邏輯的區別就是:快手重視讓用戶在海量內容里選取感興趣的;而抖音希望用戶不做選擇,直接觀看平臺推薦給他們的內容。
主動獲取其實是一種搜索邏輯,被動推薦是一種推薦邏輯,兩者能夠有效結合才能提高內容的利用率。不管是快手還是抖音,他們也都沒有為了其中的一種邏輯放棄另一種,而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將兩者結合起來,來提高用戶觀看視頻的效率。
快手圍繞去中心化做文章,不扶持網紅不做資源傾斜,讓所有用戶都有被發現的可能。
這一點有利有弊,利在于確實能夠吸引更多的大眾用戶,弊則在于紅人從快手紛紛出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跑到了抖音上去了。
反觀抖音,則選擇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從中心化出發,耗費了很多成本去邀請明星,扶持網紅主播,迎合都市年輕人追求個性、酷炫、好玩兒的生活態度,因此做電商也比快手要容易得多。因為年輕人的消費潛力是最無窮的,抖音正在培養很多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它的電商變現能力會比快手要強,道路也會更通暢。
短視頻平臺作為媒體或是社區運行的底層邏輯差別很大。媒體思路追求制造爆款內容,進而突破原本的用戶圈層,輻射到大眾。
這半年以來,抖音已經制造出多款內容爆款,從音樂舞蹈類的學貓叫、海草舞,到飲食攻略類的海底撈花樣吃法,以及各種翻轉頻出的情節式短視頻。
社區思路則更為追求關系層面的互動和沉淀,快手會更鼓勵互動,比如兩款產品的私信功能上有區別,在抖音給未關注人最多可發三條消息,若對方沒有關注或回復就無法繼續發送,快手則沒有類似限制。
但我們也會發現兩者其實都不會僅滿足于當前的現狀,抖音正逐漸向三四線城市擴展,“籠絡”快手的用戶,而面臨抖音帶來的挑戰,快手也在不斷優化自己的算法,提高自己的用戶的忠誠度和粘性。
本文由 @栗栗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機屏幕一向是手機廠商吸引消費者目光的重點之一,直屏、曲面,更大的尺寸以及更高的屏占比等等,而在2018年,“折疊屏”也正式闖入大家的視野,直到前些日子vivo首款折疊屏手機vivo X Fold的正式發布,意味著安卓陣營的主流手機廠商全面進入折疊屏時代。當然,對于個各大手機品牌來說,有沒有折疊屏手機是一回事,好用不好用又是另外一回事,雖然折疊屏是目前手機品類中,能讓消費者對屏幕形態最具感知力的創新,但也不乏一些遭受用戶詬病的產品,空有折疊屏這一大賣點,但實際使用起來甚至還不如普通直屏手機。那么,作為最新上市的折疊屏手機,vivo X Fold的使用體驗又是如何呢?
首先,在規格配置方面vivo X Fold有不少亮點,尤其是對于折疊屏手機影響最大的鉸鏈,vivo這次就將用于戰斗機、衛星、火箭等這些航空航天級材料放進鉸鏈中及手機部件上,數量多達六種,并且讓鉸鏈厚度降到了10毫米,創造了新的紀錄,同時也讓vivo X Fold成為全球首個通過萊茵三十萬次折疊測試的折疊屏手機。
從正面看上去完全感受不到折痕
在特定角度下才能看見折痕,但也沒有很明顯
vivo X Fold航空級的鉸鏈設計除了確保在產品生命周期內鉸鏈的耐用可靠外,對于折痕也有針對性的優化,比如鉸鏈中的浮動中板設計,當屏幕打開時浮動中板會緩緩上升“托起”中間屏幕,屏幕更平整;合起時浮動中板下降,為屏幕彎折提供充分空間,保護屏幕,手機更耐用。所以,除了在特度的光線與角度下,絕大多數角度都感知不到折痕的存在,在我看來應該算得上是目前折痕最輕、最不明顯的折疊屏手機。
除了先進可靠的鉸鏈外,vivo X Fold的屏幕配置也非常突出,外屏為6.53英寸微曲屏、展開后的內屏為8英寸,內外屏幕均采用了三星E5材質的120Hz高刷新率屏幕,這讓手機在切換使用形態的時候不會有很強的割裂感。尤其是在外屏尺寸上,做到了和主流直屏旗艦手機一致,單使用外屏也有非常優秀的體感,不需要額外再搭配一臺直屏手機。
120Hz外屏滑動頁面非常順滑
內屏與外屏除了屏幕尺寸不同外,配置與使用感受完全一致
vivo X Fold的8英寸4:3.55比例內屏,分辨達到了2160×1916,這在目前同類型手機產品中應該算是內屏尺寸行業最大之一,在觀看和操作體驗上基本上和使用平板電腦沒什么區別,也讓辦公場景下的使用,尤其是瀏覽、編輯文檔更方便從容。
看視頻不再需要支架
折疊屏更大的內屏在看視頻時的優勢已經不用我再多描述,而vivo X Fold多角度自由懸停幫我解決了日常使用時的不少麻煩。首先,在懸停狀態下手機上半屏可播放視頻畫面,下半屏則變為觸控板,可以拖動進度條、調整音量、屏幕亮度等;其次,以往如果在外拿手機看視頻,比如咖啡廳、高鐵等,要么自帶手機支架,要么肯定需要找一個物件來作為背靠支撐,但這樣又很容易讓手機滑倒,而vivo X Fold的自由懸停即便是60°-120°的懸停狀態也都十分平穩。
手機直接作為三腳架
多角度的自由由懸停功能也可以把手機直接作為腳架使用,在進行自拍或者多人合影時不再需要其他支撐配件的輔助,找一個合適的平臺把手機擺放好就行。另外,vivo X Fold自帶延時攝影功能,只需要手機本身就能拍攝出時光流逝或者車水馬龍的畫面。
外屏指紋解鎖
內屏也支持指紋解鎖
無論是鉸鏈還是屏幕,至少在“折疊屏”這方面,vivo X Fold給我的使用感受遠超預期,完全不像是首次涉足折疊屏手機領域,整體都已經做到了非常成熟。同時,在一些細節方面這款手機也遠比我要求的更周到更人性化,就比如算不上什么太先進技術的指紋解鎖,同樣是折疊屏手機,但vivo就讓內外雙屏都做支持3D超聲雙屏幕指紋,不僅解鎖速度快也更加安全,其實這對于其他手機廠商來說并不算難事,但vivo X Fold卻率先做到了這一步。
在人性化方面,vivo X Fold加入了實體靜音按鍵,可以在有需要時一鍵全局靜音,這個功能非常適合商務人士,開會或者與人交談時完全不需要點亮或拿起手機,只需輕松滑動按鍵就能直接讓手機靜音。而說到商務,折疊屏的功能、形態和注定了天生更適合商務場景,所以這款vivo X Fold在外型設計上也突顯商務氣息,雙色拼接的素皮后蓋從視覺到觸覺都非常高端大氣上檔次。
當然,核心性能上vivo X Fold也絕對不拖后腿,搭載的全新一代驍龍8移動平臺,以及增強版LPDDR5+超頻版UFS 3.1的組合,基本上就是目前頂級旗艦級手機的水平,所以在使用過程中無論是手機的流暢度還是各方面的反應都沒有什么能讓人擔心的。
在使用交互上,我認為vivo X Fold做到了不枉有折疊屏的“形”,更有折疊屏所帶來的“魂”,并不是粗獷的讓手機展開后只是一款超大屏的手機那么簡單。在實際使用后能明顯感受到vivo針對大屏做了不少優化。比如三指在屏幕底部位置從下往上滑,正在使用的軟件就會切換為半屏,另一半顯示桌面,打開想要分屏的應用即可左右分屏瀏覽,操作起來很方便。也可以通過側邊欄拖放應用實現分屏,分屏比例支持自由調節等。
分屏打開兩個不同的APP
來消息時會在屏幕右上角顯示小的圖標提示,在全屏觀看或使用當前應用時刻選擇懸浮小窗口顯示還是分屏顯示。無需返回桌面打開微信,回復完再點擊打開或者從后臺調出之前正在使用的APP。
一邊繼續正在運行的應用,另一邊則可查看與回復微信消息
可像筆記本電腦一樣打字輸入文本
在一些輕辦公的場景來說vivo X Fold顯然要比普通的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更有優勢,一方面是以為可折疊的形態讓其與生俱來就具備更加便攜的特點,在戶外辦公時無需既要攜帶手機又還要那是筆記本電腦;另一方面,折疊屏+大屏的組合方便我們進行資料查詢、文檔編輯等操作,加上可自由懸停的特點,甚至可以模擬筆記本電腦打字輸入的高效率。
圖片可直接拖拽至文本編輯頁面
另一方面,在Origin OS系統的支持下,vivo X Fold在應用交互上也更貼近傳統電腦,比如當我們需要把相冊中的圖片插入到正在輸入的文檔中,或者發送給微信好友時,只需通過將窗口內的圖片、視頻等文件長按拖拽至正在執行的窗口,即可完成粘貼或是發送,這確實為我省去了不少繁瑣的操作過程。
vivo X Flod在夜景拍照上的表現也完全是旗艦級水準
在影像方面,vivo X Flod也完全能滿足日常拍攝需求,即便是非常考驗相機硬件與算法的夜景也讓我十分滿意。手機采用了后置四攝鏡頭,分別為5000萬像素GN5主攝、1200萬像素IMX663專業人像鏡頭、4800萬像素IMX598 114°超廣角鏡頭以及一顆潛望式長焦鏡頭,并且還有蔡司T*鍍膜、蔡司自然色彩、vivo自研V1芯片等一系列技術的加持,在影像方面表現非常出色。
vivo X Flod實拍樣片
vivo X Flod實拍樣片
vivo X Flod實拍樣片
vivo X Flod實拍樣片
雖然在折疊屏手機領域,vivo來的是稍微晚了點,但從我使用vivo X Fold的這段時間來看,能感受vivo并沒有急于求成,為趕時間而降低對產品的要求,無論是在產品外觀、材質用料、鉸鏈設計以及屏幕和使用交互等,推出的是一款各方面都很成熟的“完全體”折疊屏手機。
目前vivo X Fold折疊屏手機已經正式開售,價格僅為8999元起,對于一款內外雙屏都達到旗艦級水平的折疊屏手機來說,非常超值,很適合喜歡嘗鮮以及商務人士選擇與使用。
你發送彈幕時,你有沒有發現過:有的網站會暫停播放,有的則繼續播放。而不同的處理方式背后,是由PC端/移動端等更多特性決定的。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看視頻時已經習慣了1.5倍速,遇到太泡沫的劇情干脆2倍速播放。而當遇到高能劇情有感而發時,發個彈幕算是一種不錯的發泄/表達方式。
本想潤色下語言發個彈幕,可視頻居然暫停播放了,用戶或許就因為耽誤這會時間便放棄發送彈幕了。
而抖音、微視這類短視頻應用在查看評論、發表評論時,視頻是繼續循環播放的。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暫停or不暫停?你的第一直覺是什么?哪一個才是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呢?作為設計師,在什么場景下適合把暫停的權利交給用戶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驗了幾個主流視頻APP在不同端、不同場景下的處理方法。
以彈幕鼻祖嗶哩嗶哩為例,在web端發送彈幕時,視頻正常播放;在手機端豎屏播放時,視頻正常播放;在手機端橫屏(全屏)播放時,視頻暫停播放。
這里面的細節還是蠻多的。
優點:
①移動端輸入效率不高,要留給用戶思考和文字潤色的時間,避免音、視頻對用戶的打擾。
②彈幕能夠與對應的畫面建立強關聯(同步),方便其他用戶針對特定畫面進行觀點交流。
③發表評論的往往是活躍用戶,且大概率對該條視頻興趣也更高。如果繼續播放,用戶發表彈幕后可能會回放錯過的視頻;另外用戶需要查看確認自己發的彈幕(已和畫面同步綁定),獲得成績感。
④手機屏幕大小有限,全屏播放時,發送彈幕喚起的鍵盤會遮擋大部分頁面,破壞沉浸式體驗,觀看效果不佳,不如不看。
缺點:
①信息爆炸時代,用戶很注重效率,暫停播放會耽誤觀看進度,淺度參與的用戶可能因此放棄發送彈幕的想法,影響活躍度與參與度。
②屬于“擅自”替用戶做決定,損害了用戶掌控感,有不尊重用戶之嫌。
總之,對手機端而言,“發送彈幕時,暫停播放”優勢是大于劣勢的。
而對于電腦端而言,則正好相反。其使用場景一般更為安靜,屏幕更大,鍵盤輸入效率和準確度也更高,適合“一心二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機端豎屏播放(半屏播放)時,可以參考嗶哩嗶哩的做法,允許繼續播放。
優點:
①提高觀看速度,讓用戶有更多時間去嘗試觀看其他視頻,尤其是娛樂性質的視頻,并不需要全程不眨眼的觀看。
②大部分彈幕都不是長評論,輸入并不需要太多時間,一般不影響對視頻的上下文理解。
③畫面和彈幕同步就一定好嗎?其實不然,我們極度討厭劇透黨,討厭“前方高能”的警告。所以,完全的同步是會影響到對劇情的理解的,適當的延后倒是可以加深理解。
缺點:
①優質彈幕的產生是需要時間成本的,發送彈幕時可能錯誤精彩畫面或情節。
②視頻臨近結尾處時,彈幕需要更快速的產生,繼續播放會導致彈幕發送失敗,以及視頻結尾處彈幕量的降低。
③視頻繼續播放會帶來一定的壓迫感,打斷靈感,影響優質彈幕從產出。
“查看彈幕”和“發送彈幕”的常規流程如下圖所示。
一般需要先打開彈幕開關,且彈幕的顯隱和輸入框的顯隱通常由同一個開關控制,個別產品會把彈幕輸入框外露。
彈幕的發送樣式設置和查看設置有前后關聯,比如根據位置和樣式進行屏蔽,需要結合起來進行設計。
可根據產品定位和視頻類型決定,如果是鬼畜視頻,當然默認開啟更好。
另外,可以根據用戶習慣(或記憶上次操作)決定是打開還是關閉。
另外,對不同的端不同的播放模式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半屏播放時顯示彈幕無法看清),不同網絡狀態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WiFi環境下開啟,移動網絡下關閉),對已下載/緩存文件和在線播放也能采用不同的方式。
該問題的完整表述為:控制彈幕的顯示/隱藏的開關和控制輸入框的顯隱的開關是否應該合二為一?
一般情況下,針對小屏的設計,彈幕開啟后才會顯示彈幕和彈幕輸入框,關閉后則一同關閉。
但是在大屏上,彈幕輸入框是可以常顯的,比如B站和優酷web端都是輸入框常顯的,允許用戶在彈幕關閉的情況下,直接通過輸入框輸入彈幕內容。
緊跟第二個問題,如果彈幕開關是關閉的,而用戶此時通過常顯的輸入框發送了彈幕。是否要反饋?該如何反饋?
建議做法:
①只顯示當前用戶發送的該條彈幕,且特殊標記,其他不顯示;
②發送后,特殊標記該條彈幕,且強制打開彈幕開關,顯示全部已有彈幕。
當然是方案①更柔和一點,方案②更能營造氛圍。
本文由 @張鵬濤TA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