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和大家分享了《為什么我拍的照片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了?》,很多同志感同身受,看來這確實是個普遍性的問題~
而今天要討論的話題與不同設備之間的差異沒有關系,只是單純地讓自己發(fā)朋友圈的照片更高清!
放心,今天的文章比起之前讓朋友圈的視頻更高清短多了,但也會涉及求證測試的過程,可以靜下心來看哈,文章最后也有總結(jié) ~
和之前的思路一樣,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得找到朋友圈發(fā)照片變糊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變糊是因為微信的壓縮,那具體微信對圖片干了什么?從哪些維度對圖片進行了“摧殘”?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
I 分辨率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既然圖片變糊了,那第一個懷疑的目標自然是分辨率。至于論證的方法,真的很簡單!大家也可以試試 ~
首先,我們分別上傳了兩張分辨率不同的照片,一張為4164x2759 ,另一張為8000x4500。
然后分別下載回本地,在電腦上查看照片,發(fā)現(xiàn)分辨分別變成了1630x1080與1920x1080...
從上面兩組對比來看,微信似乎會把圖片一個方向的像素壓縮至1080,但具體是哪一邊,還需要進一步確定。
于是,我們新挑選了一張縱向畫幅的照片,再來一次!
在上面兩張圖中,改變是縱向的像素,而這次改變的是橫向的像素,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改變的是原圖中較短的那一邊的像素量
至此,我們可以很快地得出 第一個有效結(jié)果:
不管你的照片像素有多高,發(fā)布到朋友圈后,原圖中較短的那一邊會被固定壓縮至1080像素!
大家都知道,圖片可以分兩種:位圖與矢量圖。
矢量圖一樣無論怎么放大縮小,圖片都是清晰的;但我們?nèi)粘J褂玫膱D片是位圖,其像素信息是固定的,不會平白消失或者減少...
“矢量圖”示意
“位圖”示意
所以在壓縮像素時,從高分辨率壓縮到低分辨率,就會發(fā)生“降采樣”(downsampled翻譯不同,也有人叫“下采樣”)
由于壓縮前后的像素一般并非整數(shù)倍的點對點對應關系,因此如果沒有特定的優(yōu)化,縮小分辨率會導致圖片較為嚴重的模糊...
關于降采樣,這里有一個公式:
對于一幅圖像尺寸為M*N,對其進行s倍的下采樣,即得到(M/s)?(N/s)尺寸的分辨率圖像,當然,s應該是M和N的公約數(shù)才可以...
如果考慮是矩陣形式的圖像,就是把原始圖像s?s窗口內(nèi)的圖像變成一個像素,這個像素點就是窗口內(nèi)所有像素的均值
當然有很多基于降采樣時避免畫質(zhì)過于損壞的優(yōu)化方式,近兩年,微信的壓縮算法效果比過去也有很明顯的提升~
說個題外話,既然有降采樣,當然也有「升采樣」(upsampling,也叫上采樣)
簡單來說,上采樣(upsampling)就是當你需要放大圖片,把原本低像素的照片放大至高像素,然后通過采用內(nèi)插值方法在放大圖像憑空填出一些像素信息來,從而可以顯示在更高分辨率的顯示設備上。
I 色域標準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關于色域的知識,我們之前在 《為什么我拍的照片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了?》中已經(jīng)分享過了,大家也可以復習一下~
總之 ,Adoble RGB色域與P3廣色域的圖片其色彩覆蓋的范圍是大于目前最常見的sRGB的。
那么朋友圈的照片色域空間會不會被降級壓縮呢?
這里的測試方法和上面一樣,三步走:上傳,下載,查看數(shù)據(jù)。
我們只需要通過上傳一張Adoble RGB的圖片,再下載回手機,我們查看對比兩者的色域差異。
可以看到顏色描述文件這里沒有變化,而其他的exif信息因為壓縮全部被抹去了。
那么P3色域又會如何?
除了exif信息,色域依然沒有變化,所以色域沒有影響嗎?
不!直覺告訴我沒那么簡單...
我忽然想到我這是一直在iPhone上測試的,還記得我們曾經(jīng)說過蘋果的色彩管理嗎,如果用安卓手機下載出來看,還會不會是這個結(jié)果?
安卓手機從朋友圈下載的圖
你沒看錯,從安卓手機下載的圖片色域標準也發(fā)生了變化,同樣的Adoble RGB圖片,變成了sRGB
了解了色域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xù)看看其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壓縮呢?
I 圖片格式的差異
我們上次也分享過,不同格式的圖片所包含的色深等信息不盡相同。
我們分別把一張照片存為png、jpg、gif三種格式,然后依次上傳朋友圈~
當下載回本地時,全部已經(jīng)變成了jpg格式,同時,分辨率都降為統(tǒng)一的1080x1080。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
放大后看細節(jié),三者在觀感上差距并不大... 和原圖相比,細節(jié)與純凈度都被壓損了~
I 安卓與iOS有沒有差別
凡是涉及到圖片與色彩的問題,我們總是會考慮安卓與iOS的差異,這是無法回避的測試項。
當然,這次也不例外,我們用一臺安卓手機與iPhone11分別在朋友圈上傳同一張照片,然后下載回本地查看~
上傳的圖片
放大其中微小的一個局部,肉眼來看,應該沒有什么偏差。
如果一定要挑個刺,那也許是紅色標注區(qū)域,底部黃色墻面有兩扇窗,而iPhone這張右手邊的哪一個窗戶“十字”更加明顯一點,僅此而已~
看來這次兩者并沒有什么不同,但就當我放棄時,隨便看了眼天空,結(jié)果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點不同...
注意看兩者的天空,上面這臺安卓手機出現(xiàn)了明顯的色彩斷層,而iPhone這邊情況稍好一些。
總的來說,iPhone和安卓雖然會有點差距,但前期是必須是放到好多倍,而且貼著臉看才能找到明顯差異~
話說,除了我誰這么無聊會這么干啊
究竟如何才能避免被過渡壓縮?
基于上面的論證,我們知道了微信壓縮到底壓縮了什么,那么想要尋找答案只需要順藤摸瓜就可以咯 ~
既然,一張圖片的短邊像素超過1080就會被壓縮到1080,那我們不如主動降低像素,避免和微信壓縮算法硬碰硬。
這一思路就和我們在“朋友圈發(fā)視頻更高清“那期內(nèi)容中主動降低碼率是一樣的, 通過主動降低、迎合標準來繞過壓縮!
我們先在電腦上測試:打開Photoshop,點擊左上角菜單“圖像”,選擇圖像大小,然后先把這張照片的短邊設定為1080。
這還不夠,往下看我們就能輕易找到一個「重新采樣」的選項,選擇“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
注意:這個采樣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降采樣的范疇,知識同樣是調(diào)整分辨率降采樣也有很多種壓縮方式,導致的圖片質(zhì)量也會有不小的差異~
這里選擇“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就是一種可以在壓縮時盡可能保留一些細節(jié)的降采樣壓縮方式。
如果你的照片中紋理細節(jié)比較多,比如建筑、衣服織物等等,那么還可以繼續(xù)下面的操作:
點擊“濾鏡—銳化—智能銳化”,簡單調(diào)整一下就行。但是一定需要注意力度,因為過多的銳化會顯得圖像“很臟”,適得其反,尤其不適合人像。
OK,然后導出,去發(fā)朋友圈吧!
來看具體的對比:
因為上傳公眾號后臺也會有壓縮,大家這樣也許還看不出差距,我們接著放大來看~
看到地上的紋理細節(jié)了嗎,主動壓縮后上傳的圖片,在這些細節(jié)上會保留更多~
下面再來對比人臉的細節(jié),大家應該對著最關心了吧
這里是個小哥,膚質(zhì)比較糙 如果是小姐姐會更好~
可以看到,人的臉部、衣服線條、鞋底紋理,主動壓縮的圖片每一項都會比微信壓縮更加豐富!
所以這一點毫無疑問,是可行的~
如果你沒有使用Photoshop的習慣,手機上也有很多應用可以調(diào)整分辨率,比如手機版Lightroom~
手機版Lightroom不僅可以選擇導出尺寸,同時還能在導出前選擇圖片格式、色彩空間(色域標準)等~
前面既然已經(jīng)得知,微信在分辨率方面的壓縮是以短邊壓縮至1080px為準,那是不是意味著橫幅構(gòu)圖的照片更有優(yōu)勢?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大家來看下面這個實驗!
我們將一張原尺寸為8000x4500像素的圖按照2.35:1的畫幅裁成了橫幅圖片,然后分別上傳朋友圈。
結(jié)果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因為壓縮機制是以短邊1080為準,原尺寸的照片長邊被等比例壓縮至1920px,而主動裁剪后的照片長邊壓縮后達到了2538px!!
有意思有意思
這就意味著,主動裁剪的上傳照片相比前者整體像素量多了近1.3倍,而畫面內(nèi)容卻幾乎少一半。
這就造成了一個十分簡單且明朗的結(jié)果,那就是 —— 主動裁剪上傳比前者更清晰!
可放大對比
舍棄部分畫面內(nèi)容,換來主要內(nèi)容適當?shù)漠嬞|(zhì)提升,這個就看你自己的選擇了~
我們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多人都提到了一種方法:先收藏然后分享至朋友圈。
這方法到底靠不靠譜,我們也進行了一次測試!
這個方法大概的流程就是發(fā)送原圖給自己,然后點開圖片收藏,隨后在收藏中找到這張圖片,長按選擇分享至朋友圈。
步驟示意圖
測試開始,我們將一張8000x4500分辨的圖片發(fā)送原圖給自己,自己收藏,然后先從收藏夾中先保存一次至本地,然后再選擇分享至朋友圈。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將原圖收藏后,圖片依然是原始分辨率8000x4500,但從收藏分享至朋友圈后,圖片的分辨率依然被壓縮至了1920x1080。
這個結(jié)果和直接發(fā)朋友圈一樣, 所以通過收藏再分享并不可行。
除了以上的這些方法,網(wǎng)上還有一個“充滿靈性”的方法... 來自貼吧某位網(wǎng)友~
其實這個方法的本質(zhì)也是主動減小照片的分辨率來避免微信壓縮~
只要短邊的像素低于3240,那么當照片變短分成三份,自然也就低于1080了~
最后,老樣子,為大家?guī)硇〗Y(jié)要點~
總 結(jié)
1/ 微信朋友圈上傳的照片主要是被壓縮了分辨率與exif信息等,iPhone設備不影響照片的色域/色彩描述文件,而安卓一般都會改變成sRGB(目前只測試了3臺手機,歡迎大家也測試一下自己的,告訴我們結(jié)果);
2/ 分辨率的壓縮,主要是將照片短邊的像素壓至1080px,而長邊等比例壓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自己主動壓縮(把短邊改成1080px,長邊等比例自動調(diào)整)來避免微信的壓制,同時記得改變采樣模式為“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實際效果可觀;
3/ 同樣根據(jù)微信對照片分辨率壓縮的機制,可以嘗試主動裁剪圖片變成寬幅(2.35:1的電影畫幅就很不錯~),舍棄部分畫面,換來更高的像素密度,讓畫面更清晰,效果也相對可觀,但需要根據(jù)照片來判斷,有的照片內(nèi)容豐富無法裁剪;
4/ 先收藏再分享至朋友圈,該方法幾乎不可行,無突出效果。
5/ 目主動壓縮和裁剪可以通過Photoshop或者手機端Lightroom等各種App實現(xiàn)。
ok,本期內(nèi)容就到這里了咯 ~
經(jīng)過《你拍的視頻為什么糊》、《讓朋友圈發(fā)視頻更高清》、《我拍的照片為什么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等這些內(nèi)容,以及今天《發(fā)朋友圈照片更高清》,大家應該多少能get到攻攝在研究這些主題時的想法和求證思路~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我們自己也可以通過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去解決或者搞明白~
如果大家還有類似的問題都可以直接在留言中告訴我們哈!
在這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分享照片清晰與否重要嗎?
重要!但或許也沒那么重要。
因為現(xiàn)在的壓縮技術與方式,其實并不會出現(xiàn)崩潰式的畫質(zhì)損失,在前面的對比中大家也都能看到~
如果只是記錄與分享生活,那么藏在你分享畫面里的那份情緒記憶與故事,才是你最萌生分享動機的源頭不是嗎~
看著18年前的自己,也許老照片是模糊了、褪色了,可你不想遺忘的事,始終就在那里
學會今天分享的防壓縮方式避免不被微信過度壓縮,然后好好關注我們鏡頭前的故事吧 ~
等春天的腳步,待疫情的消逝,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好好拍照啦!
感謝深夜還在看文章的你,如果喜歡攻攝的分享,還記得幫我們點個在看或分享,這會對社里會很大的幫助
周末愉快,晚安!
I 參考資料與文獻
1、CSDN@wanttifa:
https://blog.csdn.net/wanttifa/article/details/86064191
2、CSDN@殘月飛雪:
https://blog.csdn.net/majinlei121/article/details/46742339
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微信LH_AYY
次和大家分享了《為什么我拍的照片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了?》,很多同志感同身受,看來這確實是個普遍性的問題~
而今天要討論的話題與不同設備之間的差異沒有關系,只是單純地讓自己發(fā)朋友圈的照片更高清!
放心,今天的文章比起之前讓朋友圈的視頻更高清短多了,但也會涉及求證測試的過程,可以靜下心來看哈,文章最后也有總結(jié) ~
和之前的思路一樣,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得找到朋友圈發(fā)照片變糊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變糊是因為微信的壓縮,那具體微信對圖片干了什么?從哪些維度對圖片進行了“摧殘”?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
I 分辨率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既然圖片變糊了,那第一個懷疑的目標自然是分辨率。至于論證的方法,真的很簡單!大家也可以試試 ~
首先,我們分別上傳了兩張分辨率不同的照片,一張為4164x2759 ,另一張為8000x4500。
然后分別下載回本地,在電腦上查看照片,發(fā)現(xiàn)分辨分別變成了1630x1080與1920x1080...
從上面兩組對比來看,微信似乎會把圖片一個方向的像素壓縮至1080,但具體是哪一邊,還需要進一步確定。
于是,我們新挑選了一張縱向畫幅的照片,再來一次!
在上面兩張圖中,改變是縱向的像素,而這次改變的是橫向的像素,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改變的是原圖中較短的那一邊的像素量
至此,我們可以很快地得出 第一個有效結(jié)果:
不管你的照片像素有多高,發(fā)布到朋友圈后,原圖中較短的那一邊會被固定壓縮至1080像素!
大家都知道,圖片可以分兩種:位圖與矢量圖。
矢量圖一樣無論怎么放大縮小,圖片都是清晰的;但我們?nèi)粘J褂玫膱D片是位圖,其像素信息是固定的,不會平白消失或者減少...
“矢量圖”示意
“位圖”示意
所以在壓縮像素時,從高分辨率壓縮到低分辨率,就會發(fā)生“降采樣”(downsampled翻譯不同,也有人叫“下采樣”)
由于壓縮前后的像素一般并非整數(shù)倍的點對點對應關系,因此如果沒有特定的優(yōu)化,縮小分辨率會導致圖片較為嚴重的模糊...
關于降采樣,這里有一個公式:
對于一幅圖像尺寸為M*N,對其進行s倍的下采樣,即得到(M/s)?(N/s)尺寸的分辨率圖像,當然,s應該是M和N的公約數(shù)才可以...
如果考慮是矩陣形式的圖像,就是把原始圖像s?s窗口內(nèi)的圖像變成一個像素,這個像素點就是窗口內(nèi)所有像素的均值
當然有很多基于降采樣時避免畫質(zhì)過于損壞的優(yōu)化方式,近兩年,微信的壓縮算法效果比過去也有很明顯的提升~
說個題外話,既然有降采樣,當然也有「升采樣」(upsampling,也叫上采樣)
簡單來說,上采樣(upsampling)就是當你需要放大圖片,把原本低像素的照片放大至高像素,然后通過采用內(nèi)插值方法在放大圖像憑空填出一些像素信息來,從而可以顯示在更高分辨率的顯示設備上。
I 色域標準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關于色域的知識,我們之前在 《為什么我拍的照片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了?》中已經(jīng)分享過了,大家也可以復習一下~
總之 ,Adoble RGB色域與P3廣色域的圖片其色彩覆蓋的范圍是大于目前最常見的sRGB的。
那么朋友圈的照片色域空間會不會被降級壓縮呢?
這里的測試方法和上面一樣,三步走:上傳,下載,查看數(shù)據(jù)。
我們只需要通過上傳一張Adoble RGB的圖片,再下載回手機,我們查看對比兩者的色域差異。
可以看到顏色描述文件這里沒有變化,而其他的exif信息因為壓縮全部被抹去了。
那么P3色域又會如何?
除了exif信息,色域依然沒有變化,所以色域沒有影響嗎?
不!直覺告訴我沒那么簡單...
我忽然想到我這是一直在iPhone上測試的,還記得我們曾經(jīng)說過蘋果的色彩管理嗎,如果用安卓手機下載出來看,還會不會是這個結(jié)果?
安卓手機從朋友圈下載的圖
你沒看錯,從安卓手機下載的圖片色域標準也發(fā)生了變化,同樣的Adoble RGB圖片,變成了sRGB
了解了色域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xù)看看其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壓縮呢?
I 圖片格式的差異
我們上次也分享過,不同格式的圖片所包含的色深等信息不盡相同。
我們分別把一張照片存為png、jpg、gif三種格式,然后依次上傳朋友圈~
當下載回本地時,全部已經(jīng)變成了jpg格式,同時,分辨率都降為統(tǒng)一的1080x1080。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
放大后看細節(jié),三者在觀感上差距并不大... 和原圖相比,細節(jié)與純凈度都被壓損了~
I 安卓與iOS有沒有差別
凡是涉及到圖片與色彩的問題,我們總是會考慮安卓與iOS的差異,這是無法回避的測試項。
當然,這次也不例外,我們用一臺安卓手機與iPhone11分別在朋友圈上傳同一張照片,然后下載回本地查看~
上傳的圖片
放大其中微小的一個局部,肉眼來看,應該沒有什么偏差。
如果一定要挑個刺,那也許是紅色標注區(qū)域,底部黃色墻面有兩扇窗,而iPhone這張右手邊的哪一個窗戶“十字”更加明顯一點,僅此而已~
看來這次兩者并沒有什么不同,但就當我放棄時,隨便看了眼天空,結(jié)果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點不同...
注意看兩者的天空,上面這臺安卓手機出現(xiàn)了明顯的色彩斷層,而iPhone這邊情況稍好一些。
總的來說,iPhone和安卓雖然會有點差距,但前期是必須是放到好多倍,而且貼著臉看才能找到明顯差異~
話說,除了我誰這么無聊會這么干啊
究竟如何才能避免被過渡壓縮?
基于上面的論證,我們知道了微信壓縮到底壓縮了什么,那么想要尋找答案只需要順藤摸瓜就可以咯 ~
既然,一張圖片的短邊像素超過1080就會被壓縮到1080,那我們不如主動降低像素,避免和微信壓縮算法硬碰硬。
這一思路就和我們在“朋友圈發(fā)視頻更高清“那期內(nèi)容中主動降低碼率是一樣的, 通過主動降低、迎合標準來繞過壓縮!
我們先在電腦上測試:打開Photoshop,點擊左上角菜單“圖像”,選擇圖像大小,然后先把這張照片的短邊設定為1080。
這還不夠,往下看我們就能輕易找到一個「重新采樣」的選項,選擇“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
注意:這個采樣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降采樣的范疇,知識同樣是調(diào)整分辨率降采樣也有很多種壓縮方式,導致的圖片質(zhì)量也會有不小的差異~
這里選擇“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就是一種可以在壓縮時盡可能保留一些細節(jié)的降采樣壓縮方式。
如果你的照片中紋理細節(jié)比較多,比如建筑、衣服織物等等,那么還可以繼續(xù)下面的操作:
點擊“濾鏡—銳化—智能銳化”,簡單調(diào)整一下就行。但是一定需要注意力度,因為過多的銳化會顯得圖像“很臟”,適得其反,尤其不適合人像。
OK,然后導出,去發(fā)朋友圈吧!
來看具體的對比:
因為上傳公眾號后臺也會有壓縮,大家這樣也許還看不出差距,我們接著放大來看~
看到地上的紋理細節(jié)了嗎,主動壓縮后上傳的圖片,在這些細節(jié)上會保留更多~
下面再來對比人臉的細節(jié),大家應該對著最關心了吧
這里是個小哥,膚質(zhì)比較糙 如果是小姐姐會更好~
可以看到,人的臉部、衣服線條、鞋底紋理,主動壓縮的圖片每一項都會比微信壓縮更加豐富!
所以這一點毫無疑問,是可行的~
如果你沒有使用Photoshop的習慣,手機上也有很多應用可以調(diào)整分辨率,比如手機版Lightroom~
手機版Lightroom不僅可以選擇導出尺寸,同時還能在導出前選擇圖片格式、色彩空間(色域標準)等~
前面既然已經(jīng)得知,微信在分辨率方面的壓縮是以短邊壓縮至1080px為準,那是不是意味著橫幅構(gòu)圖的照片更有優(yōu)勢?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大家來看下面這個實驗!
我們將一張原尺寸為8000x4500像素的圖按照2.35:1的畫幅裁成了橫幅圖片,然后分別上傳朋友圈。
結(jié)果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因為壓縮機制是以短邊1080為準,原尺寸的照片長邊被等比例壓縮至1920px,而主動裁剪后的照片長邊壓縮后達到了2538px!!
有意思有意思
這就意味著,主動裁剪的上傳照片相比前者整體像素量多了近1.3倍,而畫面內(nèi)容卻幾乎少一半。
這就造成了一個十分簡單且明朗的結(jié)果,那就是 —— 主動裁剪上傳比前者更清晰!
可放大對比
舍棄部分畫面內(nèi)容,換來主要內(nèi)容適當?shù)漠嬞|(zhì)提升,這個就看你自己的選擇了~
我們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多人都提到了一種方法:先收藏然后分享至朋友圈。
這方法到底靠不靠譜,我們也進行了一次測試!
這個方法大概的流程就是發(fā)送原圖給自己,然后點開圖片收藏,隨后在收藏中找到這張圖片,長按選擇分享至朋友圈。
步驟示意圖
測試開始,我們將一張8000x4500分辨的圖片發(fā)送原圖給自己,自己收藏,然后先從收藏夾中先保存一次至本地,然后再選擇分享至朋友圈。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將原圖收藏后,圖片依然是原始分辨率8000x4500,但從收藏分享至朋友圈后,圖片的分辨率依然被壓縮至了1920x1080。
這個結(jié)果和直接發(fā)朋友圈一樣, 所以通過收藏再分享并不可行。
除了以上的這些方法,網(wǎng)上還有一個“充滿靈性”的方法... 來自貼吧某位網(wǎng)友~
其實這個方法的本質(zhì)也是主動減小照片的分辨率來避免微信壓縮~
只要短邊的像素低于3240,那么當照片變短分成三份,自然也就低于1080了~
最后,老樣子,為大家?guī)硇〗Y(jié)要點~
總 結(jié)
1/ 微信朋友圈上傳的照片主要是被壓縮了分辨率與exif信息等,iPhone設備不影響照片的色域/色彩描述文件,而安卓一般都會改變成sRGB(目前只測試了3臺手機,歡迎大家也測試一下自己的,告訴我們結(jié)果);
2/ 分辨率的壓縮,主要是將照片短邊的像素壓至1080px,而長邊等比例壓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自己主動壓縮(把短邊改成1080px,長邊等比例自動調(diào)整)來避免微信的壓制,同時記得改變采樣模式為“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實際效果可觀;
3/ 同樣根據(jù)微信對照片分辨率壓縮的機制,可以嘗試主動裁剪圖片變成寬幅(2.35:1的電影畫幅就很不錯~),舍棄部分畫面,換來更高的像素密度,讓畫面更清晰,效果也相對可觀,但需要根據(jù)照片來判斷,有的照片內(nèi)容豐富無法裁剪;
4/ 先收藏再分享至朋友圈,該方法幾乎不可行,無突出效果。
5/ 目主動壓縮和裁剪可以通過Photoshop或者手機端Lightroom等各種App實現(xiàn)。
ok,本期內(nèi)容就到這里了咯 ~
經(jīng)過《你拍的視頻為什么糊》、《讓朋友圈發(fā)視頻更高清》、《我拍的照片為什么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等這些內(nèi)容,以及今天《發(fā)朋友圈照片更高清》,大家應該多少能get到攻攝在研究這些主題時的想法和求證思路~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我們自己也可以通過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去解決或者搞明白~
如果大家還有類似的問題都可以直接在留言中告訴我們哈!
在這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分享照片清晰與否重要嗎?
重要!但或許也沒那么重要。
因為現(xiàn)在的壓縮技術與方式,其實并不會出現(xiàn)崩潰式的畫質(zhì)損失,在前面的對比中大家也都能看到~
如果只是記錄與分享生活,那么藏在你分享畫面里的那份情緒記憶與故事,才是你最萌生分享動機的源頭不是嗎~
看著18年前的自己,也許老照片是模糊了、褪色了,可你不想遺忘的事,始終就在那里
學會今天分享的防壓縮方式避免不被微信過度壓縮,然后好好關注我們鏡頭前的故事吧 ~
等春天的腳步,待疫情的消逝,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好好拍照啦!
感謝深夜還在看文章的你,如果喜歡攻攝的分享,還記得幫我們點個在看或分享,這會對社里會很大的幫助
周末愉快,晚安!
I 參考資料與文獻
1、CSDN@wanttifa:
https://blog.csdn.net/wanttifa/article/details/86064191
2、CSDN@殘月飛雪:
https://blog.csdn.net/majinlei121/article/details/46742339
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微信LH_AYY
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
相信不少人對“筆記本電腦”這個概念還停留在輕辦公時代,認為它只是一個重辦公、輕娛樂并且出門還要帶著大體積適配器的“不情之選”。其實,如今筆記本電腦隨著技術與設計兩方面的不斷進步,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便攜式多用途工具,論辦公,誰能代替桌面系統(tǒng)?論影音,誰又能拒絕便攜的大屏呢?
在過去兩周中,筆者詳細體驗了華為最新發(fā)布的MateBook X Pro產(chǎn)品,居家辦公、在線開會、便攜出行甚至游戲娛樂,幾乎將其融合到了各個場景。華為MateBook X Pro表現(xiàn)出的續(xù)航時間、屏幕以及性能表現(xiàn),都讓人非常滿意。
外包裝
在產(chǎn)品的外包裝設計中,華為將筆記本產(chǎn)品線與手機產(chǎn)品線之間的設計語言已經(jīng)逐步統(tǒng)一起來,純白色+金色的色調(diào)以及不做任何多余修飾的產(chǎn)品型號展示,形成了品牌的獨有風格,讓人產(chǎn)生一種“看一眼包裝,就知道是華為”的感覺。
櫻粉金
此次鈦媒體拿到的機型是櫻粉金配色,乍看之下,一個1米85的大個子拿著一個粉色筆記本感覺還有些“反差萌”。不過仔細看這個顏色的表現(xiàn),卻覺得它更加趨近于“中性配色”雖然顏色偏粉,卻不顯得十分艷麗,反而有一點樸素和大方的感覺,搭配金屬的質(zhì)感,顯得商務范兒十足。
底部窄邊框
在整體的ID語言設計上,華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也很偏向于商務風,機身線條十分簡單,并且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做到了硬件排布的合理性。初次打開筆記本,肯定會被這塊3K分辨率的窄邊框顯示屏所吸引,在手機倡導全面屏的時代,其他的顯示設備也要積極跟進,否則就會在視覺效果上形成“代差”。
側(cè)邊框
這塊屏幕的屏占比達到了91%,可以看到其四邊都已經(jīng)做了盡量的收窄,分辨率為3000×2000像素,達到了260 PPI。另外,它的長寬比是3:2,不同于傳統(tǒng)產(chǎn)品的16:9,在進行文字編輯工作的時候,可以看到上下都多出了一些文字的內(nèi)容,這對于辦公場景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
畫面效果
在色彩的表現(xiàn)上,它的亮度與色域同樣表現(xiàn)出色,華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搭載的13.9英寸LTPS屏,其sRGB色域達到100%,對比度為1500:1。在這段時間的體驗當中,屏幕的色彩還原與室外工作下的亮度水平令人十分滿意,中間用Adobe Light Room對照片進行過后期處理,最終呈現(xiàn)的照片效果與手機觀看的效果幾乎沒有差異。
8K影片播放
除了在辦公中可以體現(xiàn)屏幕的視覺優(yōu)勢,日常在家也可以勝任影音播放的功能,對于愛奇藝以及這里鈦媒體選用了8K的片源進行播放,大家可以看到高分辨率帶來的細節(jié)刻畫以及屏幕出色的色彩表現(xiàn)力。
厚度
在整體的尺寸方面,產(chǎn)品的長和寬分別為304和217mm,厚度為14.6mm,這里放了一枚1角硬幣作為參考,就可以看到輕薄設計帶來的便攜性提升。如果將其放入包中,傳統(tǒng)的12.5~13英寸筆記本隔層就可以容納下華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的體積,同時,1.33Kg的重量長時間背負也不會覺得沉。
指紋按鍵
其他的體驗細節(jié)上,首先是上一代產(chǎn)品搭載的彈出式隱藏攝像頭得到了延續(xù),指紋識別與電源鍵二合一設計也得到了保留。在NVMe PCIe高速固態(tài)硬盤的加持下,不僅可以做到3秒內(nèi)快速開機、也可以實現(xiàn)快速進入系統(tǒng),對于日常采訪或者會議記錄有著很大的幫助,可彈出的隱藏式攝像頭也可以很好地保護隱私。
兩側(cè)接口
對于經(jīng)常外出的人而言,出差所攜帶的行李數(shù)量與重量都十分重要,甚至會直接影響到出差上一路的體驗。在接口方面,華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搭載一個USB3.0兩個Type-C以及3.5mm麥克風/耳機混合接口,充電可以直接從Type-C口進行,在保持緊湊的同時也滿足了日常使用,如果還不夠,那可以帶一個Type-C擴展塢,同類產(chǎn)品體積也十分小巧。
配件盒
其搭載的充電器規(guī)格為20V/3.25A,充電功率可以達到65W,同時向下兼容5V/2A、9V/2A、12V/2A以及15V/3A的充電規(guī)格,出門在外只用攜帶一個充電適配器就可以給手機、電腦甚至平板設備進行充電,還可支持部分華為手機的超級快充。
觸控板
華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的觸控板面積也非常大,對于經(jīng)常在不同場景辦公的用戶同樣有利,首先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桌子”,相信很多人都和筆者一樣有過在交通工具上辦公的經(jīng)歷,此時根本沒有地方可以放置鼠標,大面積觸控板可以讓操作的精度和空間更大一些,此外,大觸控板也可以勝任簡單辦公免用鼠標的能力,出門攜帶的物件也會減少。
右上角有酷睿十代i5標識
在性能上,此次華為升級到了第十代酷睿處理器,采用英特爾i5-10210U/ i7-10510U +英偉達MX250的組合。此次鈦媒體拿到的是英特爾i5-10210U的版本,具備4核心8線程規(guī)格,基礎頻率1.6GHz,最高睿頻達到了4.2GHz,TDP為15W,作為日常辦公完全可以輕松勝任,對圖片、視頻進行簡單后期處理也沒有問題。
多屏協(xié)同
另外一項軟件上的性能升級則是此次搭載的“多屏協(xié)同”系統(tǒng),這一套可以說是“用了就回不去”的大小屏交互系統(tǒng)。在鍵盤的右側(cè)可以看到一個NFC的區(qū)域,此時通過華為手機進行貼靠,就會在電腦上彈出配對界面,選擇進行配對就會發(fā)現(xiàn)電腦右側(cè)多出一個手機界面的浮動窗口。
電腦上打開手機App
在完成連接后,滑動手機的界面,會看到電腦上的界面也會跟隨畫面同步,同理也可以通過華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的十點觸控屏對手機進行操作,所以可以在小屏和大屏之間自由切換,真正體驗一把用電腦刷抖音的感覺。
伴隨EMUI10.1的升級,華為也帶來了“多屏協(xié)同”的功能性拓展,連接“多屏協(xié)同”后,PC和手機可以相互調(diào)用攝像頭、麥克風、音響等硬件,通過觸控屏幕進行操作,直接接打手機電話或視頻通話。目前,該功能目前已支持運營商和主流第三方應用的音視頻電話,包括:微信、QQ、騰訊會議、企業(yè)微信、WeLink等。
一碰傳
除此之外,文件互傳也是辦公場景最常用的功能之一,比如外出看到需要拍攝記錄的場景,用手機拍下,傳統(tǒng)的傳輸是上傳網(wǎng)盤或者用QQ/微信傳輸,而在華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上,只需用手簡單的拖拽就能完成文件、視頻互傳。
在這段時間的體驗內(nèi),給人的感覺總結(jié)起來就是“輕便”與“快捷”,既可以滿足出門辦公的續(xù)航與背負攜帶需求,也可以在講究效率的工作中解決不同的硬件需求。
華為MateBook X Pro 2020款作為一款主打高端商務場景的筆記本產(chǎn)品,同時兼顧了顯示、硬件性能與辦公傳輸/多屏協(xié)同等多個體驗維度,為多地點、場景變化的商務人士,帶來了更好的使用感受。(本文首發(fā)鈦媒體,作者/鄧劍云、編輯/項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