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聲明:只是記錄個人對市場的理解,僅作為分享和交流,切勿盲目跟隨。文中所有觀點, 僅代表個人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不具有任何指導作用!據此操作,風險自負!
一、熱點前瞻(3.22)
熱點一:算力
邏輯概述:21日下午,月之暗面旗下大模型應用kimi的APP和小程序均無法正常使用。在此之前,月之暗面發布情況說明:從2024.3.20 9:30開始,觀測到Kimi的系統流量持續異常增高,流量增加的趨勢遠超對資源的預期規劃。這導致了從2024.3.20日10點開始,有較多的SaaS客戶持續的體驗到429:engine is overloaded的異常問題,并對此表示深表抱歉。
點評:隨著各類AI大模型產品性能的提升,用戶規模和使用量的增加也推動推理側的算力需求還會繼續增長。
相關公司:恒為科技、拓維信息、中科曙光、亞康股份、潤澤科技;
熱點二:氫能源
邏輯概述:隨著國家對氫能源產業扶持力度的加大,一些相關生產企業的信心也大增。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氫能源車產銷量分別約5600輛、5800輛,同比分別增長55%、72%左右,隨著各種政策支持,氫能源車將進入放量提速期。
點評:未來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大背景下,氫能將在諸多領域形成商業化應用,成為由舊能源向新能源轉型的重要途徑。
相關公司:
美錦能源——氫能源領域的先行者和全產業鏈布局者。
昇輝科技——氫能源產業鏈兩端發力的新興力量。
京城股份——氫能氣體儲運裝備制造的領先企業。
康普頓——氫能源領域的積極參與者。
熱點三:AI電腦
邏輯概述:3月21日,AMD在北京召開AIPC創新峰會,AMD方面表示,正在推動芯片之外的創新,包括一個開放的端到端的軟件生態系統,使其ISV合作伙伴能夠利用數千個AI模型。
點評:機構認為,AIPC可在離線條件下實現AI功能,具備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多種功能,有望成為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工具。
相關公司:
豪鵬科技——主營鋰離子電池業務,受益于AI PC電池容量增加;
光大同創——主營消費電子防護性及功能性產品,廣泛應用于個人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及其組件。
熱點四:超清視頻
邏輯概述:深圳發改委等四部委聯手發布《深圳市關于推動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點評:隨著超高清大潮來臨,視頻處理設備地位將更核心化。
相關公司:
卡萊特——視頻處理算法為核心、硬件設備為載體,為LED顯示屏廠商提供顯示控制系統
數碼視訊——國內布局超高清視頻領域最早的廠商之一。
會暢通訊—— 專注于軟件SaaS視頻會議和硬件視頻會議終端的研發與服務,會暢通訊在超高清視頻會議解決方案領域具有領先地位。
二、操作策略
近期,股市一波強勢反彈行情,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上漲之后,兩市指數目前呈現出橫盤整理的態勢,指數攻勢顯得相對謹慎。在這樣的背景下,20日均線成為短期投資者關注的焦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均線逐漸靠攏,預示著市場可能即將迎來新的方向選擇,也就是所謂的“變盤”。
我們只要時刻注意短期均線排列變化以及市場情緒變化即可,如果短期均線呈現出多頭排列,就可以認為市場的上漲趨勢尚未結束。如如果大部分個股能夠保持穩定,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拋售現象,這表明市場情緒依然積極,投資者對于后市持有樂觀態度。從昨日數據觀察連板數量24只,連板高度13連板,71只漲停,3只跌停,這組數據顯示短線情緒依然積極。
綜上所述,盡管市場目前處于橫盤整理階段,但只要短期均線保持多頭排列,且個股情緒穩定,投資者就有理由繼續看好市場,并采取積極的操作策略。
免責聲明:只是記錄個人對市場的理解,僅作為分享和交流,切勿盲目跟隨。文中所有觀點, 僅代表個人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不具有任何指導作用!據此操作,風險自負!
文回答以下問題:
1、今天的AI熱潮是否和當年的互聯網熱潮一樣,有很大的泡沫成分?
2、為什么要回看計算機的發展史?
3、人工智能未來會怎樣?
4、寶玉型性格是什么性格?
5、寶玉型性格和計算機發展,和人工智能的聯系。
作者:小角落
2024年3月上旬,著名芯片企業英偉達股價暴跌,單日跌幅達1285億美元,創下美股歷史上最大的單日市值蒸發記錄之一。雖然隨后又有了大幅的回調,但這一個大跌足以吸引了全世界投資者的目光。各種猜測和評論也眾說紛紜。
有觀點表示,這僅僅是投資者為了套現獲利,是正常的金融領域的操作。
有人則認為,這是市場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心,市場對未來該領域的發展有所擔憂。
還有人認為,這跟中國取消訂單的市場舉措有關。顯然,這種觀點更愿意站在自己的角度,更愿意將自身的影響力放大。
發生過的事情就是這樣,無力的任由大家解釋,各種也許都能自圓其說,但對未來沒有絲毫影響。
不過有一件事情可以一說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這個頭部公司的股價波動成功的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將一個深刻又平凡不過的問題再次擺在了人們的面前,那就是:
今天的人工智能熱潮,是不是和以前的互聯網熱潮一樣,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金融泡沫呢?
從1995年開始到2001年,全球各個主要經濟體的股市中的互聯網型企業股價飆升。這是美股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一輪牛市。納斯達克指數從1990年的322.98上漲到了2000年的5132.52點,上漲了24倍。
2001年3月,投資者由于各種原因,開始紛紛拋售互聯網企業股票。由于大量的拋售,引發了連鎖反應。僅僅6天時間納斯達克就損失了將近900點。本以為只是指數的回調波動的投資者,沒想到見證的卻是剛剛拉開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序幕。
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40%的掛牌公司退市,納斯達克下跌至1619.58點,跌幅高達68.44%。
在整個泡沫的破滅過程中,兩年共蒸發掉8萬億美元,僅2002年就蒸發5萬億美元,而當年中國的GDP才1.25萬億美元。身處其中的人們,心理經歷了何等的過山車大家根據這個數字的對比可想而知。
事后,關于泡沫興起的原因和泡沫破滅的具體原因不同層面,不同立場的人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但是如果拋開所有具體因素和事件來看,這是資本市場投機性質的必然。
關于資本市場泡沫的形成和破滅,任何具體原因的總結,對未來的指導意義都不大。
因為新的危機會幻化成新的形象卷土重來。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就是這種危機的新形象。
唯有找到本質的規律才能更好的理解資本市場的這種周期性的運行方式。
金融資本市場的周期性大幅波動最深層次的成因就是資本的自我增值屬性和自由流動性,而這種波動的唯一動力就是人們的貪婪。
貪婪是人的本性,隨著人類數量的增多,人類壽命的增長,人類貪婪的整體增長是必然,如今這個指數也是不斷上升的,這可以視為是正常的,是一切人類社會周期性震動的動力,也是人類社會向上發展的動力。
當貪婪有了資本工具之后,貪婪變得如虎添翼。他通過資本可以附著在任何可交易的事物上。郁金香可以有泡沫、南海可以有泡沫、互聯網自然也完全可以被貪婪的資本附著變成泡沫。
(我們的情況略有不同,我們的資本在自由流動性上由于歷史的原因,要差于西方經濟體。所以,我們的財富有了流動性差的土地和房產做錨定后,我們的泡沫最終都能夠在時間的拉長下緩慢下降而不是急速破滅。)
至此,我們就可以總結出規律,人類的貪婪是雙向的,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人類社會混亂的根源,不僅如此,貪婪此時此刻正在隨著人類數量的增長和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而不斷增大。
貪婪會最迅速的和資本結合,讓資本成為它有力的工具,然后它再利用資本工具,附著在一切可以加快資本自我增值的事物上。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AI會不會是新的泡沫,可以說完全有這個可能。
因為是否被炒作,是否會炒出泡沫,要看多重因素的結合。如果AI的被關注度、AI的可被資本附著的程度、AI資本的流通程度,還有相關抑制手段(監管)的發展程度,幾個維度都合適的話出現泡沫絕對是大概率事件。
這和AI本身的發展沒有太多的聯系。
我的觀點是,金融的歸金融。事物本身的發展歸事物的本身。
和任何人類的產業發展緊密相連的是人類對這個產業的需求。炒作貌似給發展帶來了積極效果,但起消極影響同樣巨大,前后抵消,正向為零。
所以,關于AI的發展,我們要從另一個本質的問題說起,那就是計算機的發展。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對,根據我的經驗,小姑娘并沒有那么好對付。我認為歷史是躺在入殮師前面的尸體,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任人打扮。
既然如此,我今天就打扮一下計算機的歷史。一家之言。
這一階段的計算機真的就是為了計算。
人類對運算有了需求后,就要借助相關的工具來提升自身的計算能力。各個文明都出土過各自祖先的運算工具,我們的算盤、算籌就是。但是這些應該還算不上計算機,因為稱的上機器的應該有更高的自動化水平,自然也要更復雜。
有人說是最早的就算計機是英國人為了破解德國人的密碼發明的,也有人說是美國人發明的。我認為這個并不重要。
在這里我重點討論的是計算機本身,和人類是如何運用的。
無論是誰先誰后發明,這個時候的計算機還是機械原理或者模擬機械原理。人類必須用機械的方式向輸入,經過機械的運算加工后,在輸出機械的結果。在二戰諜戰片里,大家經常會看到人們將紙帶輸入機器,然后再由通過機器吐出的紙帶讀出運算結果。同樣,中國在制造原子彈時,由于沒有類似的機器,只能用人工拿算盤計算。這就說明,這時的計算機只是提高人類的計算速度而已。
如果計算機僅僅是提升人類的計算速度,那么是不會有后來的發展的。
在計算機誕生之初就曾有人說過類似的話,“這個東西(計算機)全世界有兩臺就足夠了,一個放在倫敦,一個放在紐約。”
哪曾想,這個東西在不到一百年間,竟然發展到了全世界人手一個的程度。
是什么讓這個因計算而產生的機器發展的如此迅猛呢?
答案是——通訊。
相對于計算,人類對通訊的需求更為巨大和迫切。
對于地球上的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小學數學的運算能力足以應付一生的運算需要了。個人確實不太需要一個巨大的計算工具。
但是,對于傳遞信息這件事,人們的需求變得無限大了。人類沒有運用電力之前,口頭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最常用的通訊手段。在人們發現電波并能運用電波傳遞信息后,事情發生了變化。電波的承載方式是機械的,這時,編碼和解碼的工作小學數學水平的普通人就完成的吃力了,計算機的優勢出現了,通過編碼和解碼,計算機進入了人類社會的又一個領域——通訊領域。在這個領域,計算機有了自己施展自己才華的空間,它的發展上了快車道。
這時的計算機技術應該更準確的叫做計算機信息技術,這個時代的主流是將人類的信息通過計算機編碼,通過電信號傳播,在通過計算機解碼和儲存。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先后實現了對人類的文本編碼、傳輸和解碼和儲存;對聲音編碼、解碼和儲存;對圖片的編碼、解碼和儲存問題;以及以上的綜合,對動態影像的編碼、解碼和儲存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著名的企業應運而生。在文本傳輸階段,IBM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抓住了時代的機遇,IBM讓計算機成了工作上的重要通訊工具。在圖像傳輸階段,微軟則是一個開創者,他們不僅讓枯燥的DOS磁盤操作系統,變成了更加易于人們視覺化操作的視窗操作系統,還開啟了計算機的個人娛樂時代,讓計算機走進了普通家庭。在移動信息傳輸階段蘋果、和華為則成了這一領域的引領者,由于這些企業的開創性工作,計算機走進了每一個人的口袋。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回顧一下1990年,那時的世界和現在的世界,在信息傳輸上有多大的不同。那時的聲音和影像都是可以通過電信號傳播的,但是還都屬于模擬信號。由于當時的編碼和解碼計算能力有限,大家只能接受同樣的信號,進行同時的解碼。電視的節目沒有即時的互動,只能靠給電視臺寫信來反饋消息,因為個人沒有這個編碼的計算能力。而如今,我們只要想,甚至可以直播,這些,都是計算機的編碼解碼能力暴增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誕生的平臺企業,如百度、阿里、騰訊等平臺企業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真正改變的是整個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而已。我們有了一個可以處理文本、聲音和圖片的新平臺,這個平臺為我們的交流和交易帶來了極大的便捷。
如今我們依舊在這個過程之中。
有了第二階段的數據積累,人類已經產生了海量的數據。
對于海里數據的處理,人類的需求產生了。
首先就是理解和甄別這些信息的需求。
隨著信息的公開平臺化,各個公開的平臺是需要對其收到的信息要審核后發布的,畢竟,人類社會是建立在一定規則上的,無論什么新的空間出現,都要有人類社會的規則,網絡信息空間也是。
但是,由于計算機在這個階段的初期還只是進行對信息編碼,傳輸、存儲和解碼的過程,對其處理的信息無法理解。所以要有大量的人工參與進來。他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對這個巨大信息系統里的傳輸的信息用人類社會的標準進行審核,然后決定公開的程度。
人類傳遞信息無非通過以下幾個手段,文本、圖像、聲音還有就是圖像和聲音的集合就是視頻。這些對信息對于人類是有巨大作用的,但在計算機系統的眼里,它們只是字節而已。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知道,人類的需求產生了,而且這個需求是十分具體的。
那就是讓機器理解人類的信息傳播系統,而不是僅僅的將人類的信息系統分解成機器傳輸在組合。這時的人類需要更強大的機器來幫助自己。
OCR光學符號識別技術和NLU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在巨大的需求下產生了。
OCR技術是通過一層層的解構圖片,將圖片內的信息按人類的理解一點點的分解出來。也就是說,讓計算機分析出,圖片上記錄的什么信息是人類能夠理解和感興趣的。
NLU技術更多的是對人類的文本進行分解和歸類,說通俗些就是讓計算機知道把特定的文字展示給人類,人類會有什么反應。
OCR和NLU是高度結合的。因為人類的信息加工也是如此,人類的信息絕大多數來源于視覺信號,當然聽覺也占一部分。視覺和聽覺的信號要和二維符號結合起來,這樣的信息組合才具備傳輸價值。
計算機的發展是滿足人的需求,自然也要像人類一樣發展。所以,計算機要想學習理解人類的信息,也同樣要從圖像和文本開始。
就如同一個嬰兒,先是張開雙眼看看這個世界,慢慢的建立其對外界的認識,然后再將看到的和一些人類社會的符號結合,如同孩子識字一樣。計算機現在就如同一個嬰兒,它現在正在讀取它系統里的大量數據,當然圖像數據是巨大的。慢慢的它會找到規律,慢慢的還會將這些信息和同樣在它系統里的文本信息結合,形成和人類一樣的認知。
在轉回一下英偉達,英偉達的主要競爭優勢是在GPU。如果說信息傳輸時代CPU中央處理器的這個時代的先鋒的話,那下一個時代AI的時代,GPU顯卡就是時代的先鋒了。CPU處理傳輸計算機的語言是好手,而GPU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理解人類的信息傳輸手段,比如圖像和自然語言。
這也就是在人工智能時代英偉達成為資本市場新的寵兒的原因,當然也是增加了這個企業成為炒作目標的可能。
回到這一節的主題,計算機發展的歷史。
其實說到對復雜事物的理解,遇到瓶頸時,只要反觀自身就可以了。研究好人類自身就能理解好這個世界,畢竟,我們的世界只是人類眼里的世界。
人類對外界的認識是以視覺為主,聽覺輔助的。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也是建立在對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的抽象符號的建立上的。
計算機的發展過程也將是如此,計算機世界已經自成體系,現在每天都有大量的存儲設備和計算設備加入到這個系統中,同時這個系統也消耗著巨大的能量,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電力,一方面是在這個系統驅動下,投入的大量的人力。比如現在,我在打字就是電力和人力向這個系統內的輸出。
這些硬件和能量的大量輸入,對于這個系統本身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和人類的學習一樣,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海量的積累和漫長的時間的。人類的語言發展了幾萬年才成熟,同樣,計算機的理解人類的發展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不僅取決于技術本身的發展,也取決于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人類在新生事物面前還是謹慎的,這就決定了人類數據開放和共享的程度。
就能文本來說吧。中文的一個字大概2-4字節,漢字常用3000個,全加一塊就算5萬吧,也不過20萬個字節,就算組成詞,古往今來的詞都算上,100萬個詞夠多了吧。這些信息在計算機眼里不過400萬個字節,大概和一張下面的照片大小相當。就算把中文所有的成熟文本都放在計算機系統里,對這個系統來說都不是個太大的量。問題是在我們想明白之前,敢不敢把所有的信息都開放給計算機去重新結構。
比如四庫全書,我們可以將其電子化,但我們愿不愿意讓計算機去用它們自己的方式去分析理解和傳播呢?如果人工智能重新解釋了四庫全書,并按照它們自己的理解傳播出,我們似乎無法把握未來的走向,在其巨大的傳播和影響力下,原來是信息是否會被證偽和湮滅,我們是否一定要抹去歷史才能重塑歷史?這些都是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互聯網的基礎邏輯構架還是掌握在西方思維手里的時候。
我們研究歷史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預見未來。
現在在金融熱潮推動下的AI已經興起。大家都在開始建模訓練自己的孩子了。一個個人工智能嬰兒都開始牙牙學語了。
這里我們先說另一個問題,信息傳播的局限。
信息傳播是有局限的,局限源于阻隔,只有有物理的,有社會的,有個體的,有心理的。
技術的發展是可以打開物理阻隔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是用技術打破物理阻隔的體現。
但信息的傳播還有社會的阻隔,在技術實現互聯互通的時代,還有一種無形的阻隔是存在的。在互聯網界,就有中文互聯網和英文互聯網之說。造成這個區域差別的原因有很多,政治因素也好、商業利益也罷,還有歷史的原因、還有現實的原因。但是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兩個社會的思想體系的差異,還有就是語言的差異。
這個技術上可以做到信息自由傳播的時代,還是有各種原因限制了信息的傳播。這是人類社會的性質決定的,信息的區域性,分級傳播。
既然在信息互聯的時代我們都是各自在信息孤島上進行信息有限的傳播,那么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不是同樣呢?
是的,人工智能也是在由各個信息孤島獨立訓練完成的。
首先技術是相同的,但是數據不是。數據是個性化的,是無法全部共享的。
比如,平臺會發展出平臺類的人工智能。術業有專攻,媒體類平臺能夠學會識別用戶提供的文字、圖片和視頻信息,然后對其進行加工和應用。制造類組織則是更多的需要人工智能學習和整理制造相關的信息。傳統的車企會對車輛傳回的道路信息進行學習,然后培養出能夠甄別復雜道路環境的人工智能。
總之,未來的人工智能也是細分的,也是專業的,也是要和人類配合的,是人類的工具而已。
還有一個對未來的推測,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回到人類交流的根本,除了聲音和圖像,我們還有其他的交流方式,氣味和觸覺。目前來說,無論模擬技術還是數字技術都無法完成對氣味和觸覺的遠距離傳輸。所以在現在這個網絡通訊發達的時代《不如見一面》會流行起來,因為氣息和觸覺變得十分稀缺了。
人類總是要挑戰自己的,既然能夠實現音視頻的遠距離傳輸,下一個挑戰就是氣息和觸覺了,我們在嘗試著慢慢的接近我們心中的神,因為說實話,這個神也是人造的,就是人類的最高理想而已。
但是如果照原來的技術路線,對信息解碼——傳輸——儲存——編碼輸出,恐怕不行。因為目前來看,對音視頻進行的這個過程,計算量是巨大的,能耗也是巨大的。如果加上對氣息和觸覺的運算那會讓系統越來越笨重,應該不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
人類的大腦能耗僅二十瓦,如果考慮上能耗比這個因素,人工智能和人類的大腦還是遜色的。
但是,早就有另辟的先行者了,他們更關注人類本身,他們的研究方向是充分理解和運用大腦自身的力量,他們研究的領域是腦機接口。
大腦本身有強大的優化信息處理能力,他可以快速的抓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然后僅對有用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傳遞,所以在同一場景下,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同,計算機則不太擅長這一點,他要將所有信息解析后才能分析出有效的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算力被浪費了。圖像處理已經如此,要是加上氣息和觸覺傳感器的數據,那更大的算力將被浪費,肯定不是最優的技術路線。
所以,要讓計算機在最初的環節學會取舍才行,只有這樣,才能深度有效的思考和學習。
能夠借鑒和利用的看來只有人體本身了。對人腦的研究應該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信息抓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人腦的預處理功能,或者模擬出類似的預處理功能。這樣算力的電力才能有效的利用。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是一部經濟史,能夠有效的利用資源才能生存下來,這是宇宙的大規律。這個規律同樣適應于人工智能的發展。
綜上所述,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建立在數據所有者的基礎上的。誰擁有數據,誰就擁有未來的人工智能,誰用自己的數據訓練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來就為誰服務。
人工智能的未來第二個階段一定是和人體生物工程結合在一起的。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進化,我們很多人前臂的血管已經比一百年前的人類多了一條靜脈,這和我們現代人手指的使用是有直接關系的。那么一百年后,我們的視覺聽覺信號直接可以輸入網絡,我們直接可以從網絡獲取信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一百年前誰能想到現在的人們可以隨時和遠處的人視頻通話呢?
是嘩眾取寵嗎?是借用《禪與摩托車維修》的套路嗎?
是,也不是。
我覺得用寶玉性格來形容人工智能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首先說寶玉性格。要說寶玉性格就要簡單說說《紅樓夢》。
人類的一切活動最后都會凝結成文物和文本被記錄和流傳下去。文物保存的信息穩定,但傳播有局限。文本會被改動和重新結構,但是相對來說更易于傳播。
《紅樓夢》這部書可以說在中文文本方面是個對前現代中國社會集大成的總結。在《紅樓夢》成書后的百年時間,中國開始進入現代化社會,而之前這是古代社會。這個劃分是按生產能力劃分的,現代化生產和古代的農業生產是有很多不同的。
因為《紅樓夢》處在這個關鍵節點,同時作者又有過豐富的社會經歷,他反映的情感和情緒最大限度地貼近了現實真實。所以,他的文本和其他的在權利制約下的官員記錄者留下的文本,還有迎合市場和大眾的娛樂性記錄者留下的文本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留下的都是權衡利弊,后者留下的都是文本技巧。《紅樓夢》還算有些性情。
寶玉是紅樓夢的男一號。他的命運是貫穿全書的。他的性格是全書重要的表達。
那么他是什么性格呢?
對美好事物的極致熱愛和追求——寶玉懂得欣賞美,特別是女性之美,同時他采取了行動,去追求美好。
對傳統的叛逆——叛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沒有叛逆就沒有進步,寶玉是個無力的叛逆者。
人工智能呢?
人工智能是專注的,他只專注于自己的領域,收集了該領域所有的信息,然后對其整理。
人工智能同時也是顛覆性的,在大量的信息加持下,人工智能會有產生新的事物,會讓人進入新的境界。
所以說,人工智能如同數據大觀園里的寶玉,他會將自己的傾向性發揮到極致,然后產生顛覆性的結果。
人工智能如今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和《紅樓夢》是一個時代的總結相反,人工智能則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寶玉是上一個時代的謝幕者,同時他也是新時代的開創者,因為任由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始終是舞臺上的主角,因為世界是人類眼中的世界,只有這樣的世界才有意義。
人知道,說話是有藝術的,會說話的人處處受待見,往往工作生活比較順遂,而不會說話的人,看誰都不順眼,自己也不被別人看好,生活處處疙里疙瘩。
關于說話的藝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放牛倌巧語得封》,說的是朱元璋當皇帝后,以前和他放牛的小伙伴跑到皇宮找他,想著老朱會念著舊情給個一官半職。但是到了金鑾殿上,看著高高在上的朱皇帝,還有威嚴的文武百官,心里發怵,不知該說什么好,怎么才能提醒皇帝咱們共同患過難吶。于是有了這樣一段話:
“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蔡將軍”。
朱元璋記起了這是一次偷豌豆的事,又見他說得那么巧妙,顧全了他皇帝的面子,一高興,就給來人封了個縣令。
沒多久,一塊兒偷豌豆的另一個小伙伴聽說了這好事,心想,老朱我還是你的救命恩人呢?你不也得給我個一官半職。于是也到了金鑾殿上,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一頓瘋狂輸出:
“萬歲,你不記得嗎?那時候咱倆都給人放牛,有一次,我們在蘆葦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也潑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下抓豆子吃,結果把紅草根卡在喉嚨里,還是我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紅草根帶進肚子里……”
還沒等他說完,感覺失去面子的皇帝,就把他推出去斬了。
這雖說是個民間故事,但是蘊涵的道理卻很是深刻,一定要會說話啊,掌握一定的說話藝術!
什么是“上位詞”,指的是概念上外延更廣的詞,比如“花”是玫瑰花、梅花、菊花的上位詞,“猛獸”是老虎、獅子、雪豹的上位詞。
上位詞可運用于正面、負面的多個場合。
比如,說負面的、不好的事情時,用上位詞。在一些場合不可避免的要提到自己或他人曾經犯過的錯誤,這時盡量用一些更宏觀詞句來一帶而過,最好不要太過具體。
比如,在一些求職的場合,為了表明自己學習經歷、工作經歷更符合新崗位的標準,不妨使用一些上位詞,用計算機類專業、財會類專業等代替具體專業名稱,用某科技企業、某醫藥企業等代替具體企業名稱。
當然,上位詞要用的恰如其分,不可太過。比如,可以用“鮮花”代替玫瑰花,但是如果用“植物”來代替,就不太合適。
不管對領導,還是對同事,不管對成人還是對孩子,都應該及時給予贊美和表揚。但是贊美和表揚不可太宏觀,那會讓人感覺假,感覺敷衍。而應該適當具體,說清美在哪里,哪里美,優秀在哪里,哪些工作干得好。
對于批評的話務必慎重,把握住大原則,不輕易給人定性,尤其是書面語言中更是如此。比如,某人工作中出現了失誤,但已及時補救,在開會總結教訓時,或者書面說明中,最好不要出現“性質惡劣”這樣的詞句,但也不能不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原則,可以運用“教訓深刻”“非常痛心”“令人惋惜”這樣表達情感的詞句來表述對錯誤的看法或態度。
這樣不留后遺癥。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很多時候,人們是需要說一些善意的謊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