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明的英語蘋果之旅。

    小明是個好奇的孩子,他想知道蘋果的英語怎么說。媽媽告訴小明,蘋果的英語是apple,他覺得很神奇。小明決定去果園里找一個真正的蘋果,看看它是不是叫apple。在果園里,小明看到了很多蘋果,他興奮地大喊:"apple!"果農叔叔聽到小明的喊聲,笑著走過來,給了他一個大蘋果。

    小明高興地拿著蘋果回家,路上一直念著"apple,apple"。回到家,小明把蘋果給媽媽看,并告訴她這是apple。媽媽笑著點點頭,夸小明學得真快,他心里美滋滋的。

    第三天,小明帶著蘋果去學校,想和小伙伴們分享他的發現。小明把蘋果拿給老師看,并自信地說出"Thisisanapple."老師夸獎小明英語說得好,還獎勵了他一朵小紅花。小明把小紅花和蘋果放在一起,覺得這是他最寶貴的收獲。從此以后,小明更加喜歡學習英語了,他覺得英語很有趣。

    源:【公眾號】

    Python技術

    上次說到蘋果發布了第一款自研芯片 Apple Silicon(M1),這款芯片與 intel 的芯片完全不兼容,從而導致直接不能再裝 Windows 雙系統,甚至也不能使用虛擬機,不過自從 Parallels 發布了與 M1 Mac 兼容的 Parallels 16 的技術預覽,終于可以使用 Win 10 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下如何使用。

    下載安裝 Parallels 16

    首先我們要到 Parallels 的官網,然后注冊并登陸進去。

    通過這里(https://my.parallels.com/desktop/beta?_ga=2.6438512.355990851.1609334860-1928235924.1609334860)下載 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 Technical Preview,目前只有預覽版,不過預覽版是免費安裝的。

    上面這個 Activation key 要記下,一會安裝還有用。

    安裝的時候和其他軟件安裝沒什么區別,安裝完成后打開 Parallels 會有下面的安裝助手提示。

    下載 Windows 10 ARM64 Insider Preview

    裝好了虛擬機,下面就來下載 Win 10 的鏡像,下載地址(https://www.microsoft.com/en-us/software-download/windowsinsiderpreviewARM64),這個也需要先注冊Windows Insider 才能下載。

    目前 Windows 10 on ARM Insider Preview 也是預覽版,也是免費下載的。

    虛擬機安裝 Win 10

    好了,都下載完下面我們就開始安裝 Win10,正常打開 Parallels 后會自動發現 Win10 鏡像,如果沒有發現就把鏡像文件拖到 Parallels 上,然后開始安裝前會彈出下面需要輸入激活碼,找到上面那個 Activation key輸入進去。

    單擊激活按鈕,開始 Win10 的安裝。

    整個安裝過程還是挺快的,基本上就是幾分鐘的事。

    等待配置初始化完成,終于進入了 Win10 的桌面,因為是預覽版,所以只有英文的。

    試用了下感覺運行還是挺快的,雖然是預覽版但運行還算穩定,安裝了平時用的軟件都能正常使用,平時用來臨時應急也可以(期待正式版盡快發布)。

    總結

    總的來說目前這個都還只是預覽版,可能會存在一些不穩定性,不過用來嘗鮮還是很不錯,網上有試著用 Win10 虛擬機玩游戲的,說是效果也不錯,這我沒試過,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試試。OK,今天就聊這些,如果你喜歡記得點贊。

    蘋果MacBook采用自研的ARM架構M1處理器有一年多時間了,其間,蘋果還推出了M1 Pro和M1 Max兩顆新處理器用在MacBook Pro上。而M1每次發布都伴隨著“一波猛吹”,很多報道甚至照抄蘋果的廣告話術,“領先X倍”“超越Y倍”,拿出來當既定實時猛吹,營造出了一種“M1蘋果本逆天而行,打破了自然界和科學界規律”的宏偉格局,也讓我這個二十年的媒體人瞠目結舌——還可以這樣操作???


    另外,這幫吹文都有個特點,就是只拿M1 MacBook對比英特爾處理器的老款MacBook,完全無視占據市場95%份額的x86處理器+Windows系統筆記本;而且,基本只對比視頻剪輯這一個應用。按這邏輯,英特爾11代酷睿U的Gigapixel AI圖像放大/智能細節重塑效率是競爭對手的十倍左右(實測數據),那英特爾就可以宣傳自家的處理器十倍效率吊打競爭對手咯?這顯然是偏頗且嚴重失真的。


    但偏偏這些簡單粗暴、以點代面、偷梁換柱的宣傳,讓很多不懂行的消費者激動萬分,躍躍欲試,欲入手MacBook體驗這種它的神奇。而因為價高止步的消費者,大多也對這種“革命性的技術和產品”充滿好奇。

    為了給消費者呈現M1處理器MacBook的真實表現,以及它和x86處理器Windows筆記本(下文簡稱x86本)的差異(含優勢和劣勢),我們找來了M1處理器新款MacBook Air(16GB內存,256GB SSD),來給大家做全面的解讀。同時,我們還找來了價格相仿的x86機型華為MateBook X Pro,方便在某些方面進行對比。


    要特別說明兩點:

    1.之所以等這么久才做這種文章,其實M1發布之初我就解釋過:我們要等到M1生態盡可能成熟再進行解讀和對比,這樣更公平;


    2.為了讓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小白讀者看得懂(其實即便是電腦老鳥,大多數也沒接觸過MacBook生態),我們放棄了傳統的“評測軟件跑分”形式(兩個生態對比也不容易實現),轉而從“一個普通用戶,一個非專業、僅日常應用的用戶”角度切入去談它們的差異。同時,本文采用了QA形式,效率更高!


    Q:M1處理器的MacBook真的是革命性的存在嗎?

    A:并不算!M1、M1 Pro和M1 Max這三顆處理器,都是ARM架構的,也就是大家手機里用的處理器的架構。相對于個人電腦常用的x86處理器(也就是酷睿、銳龍等),ARM架構處理器最大的優勢就是“功耗低”。另外通過深度的優化,可在某些應用方面具備更好的表現,比如說視頻剪輯(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后文會提到)。


    而蘋果的M1系列處理器,在ARM架構處理器中,的確算是性能很強的,可理解為“高性能版ARM處理器”。雖然它的功率較一般的手機ARM處理器要高不少,但相對于放在筆記本里的x86處理器,它的功耗還是更低。


    因此,M1處理器的MacBook(系列機型)其實也不神奇,更談不上“革命性產品”。比如市面上也有采用高通ARM處理器的筆記本產品,本質上它們是一類產品。當然,還是前面說的,M1的應用性能的確很強,是ARM處理器中的翹楚。


    Q:相對x86本,M1 MacBook最直觀的優勢是什么?

    A:安靜,功耗低,續航更長。續航部分,你這樣理解:就好像用ARM處理器的平板和x86筆記本對比,肯定是平板贏(電池相同情況下)。


    我們沿用同一標準測試續航(功率):滿足室內光線環境的觀影需求,全屏播放720P MKV格式電影《LUCY》。M1MacBook Air的環境設置是50%亮度+40%音量,播放器采用Elmedia Video Player(Mac OS系統自帶的播放器放不了MKV格式,必須用第三方播放器),整機功率只有4W~4.5W,而同樣分辨率的x86處理器+Win系統筆記本(下文中簡稱x86本),功率的確要高一截。下面有個詳盡的對比表▼。

    注意看這個表。由于ARM架構處理器的基礎功耗低,日常應用功耗也明顯比x86處理器低,所以,在視頻播放這種輕量級應用上優勢很明顯。要特別提到的是:在線視頻播放,騰訊視頻也好,B站視頻也好,M1 MacBook Air具備質的功耗優勢——其整機功耗相對于本地視頻播放并無多大區別。但x86本的在線視頻播放功率則高很多。你可以說蘋果針對視頻網站優化做得好(的確如此,B站電影用M1 MacBook播放甚至支持杜比音效),也可說x86體系針對視頻網站的優化還不到位——但無論如何,這就是事實!


    也正因為在線視頻播放這種常見應用的功率差異極大,所以M1 MacBook用戶總是驕傲地說“我們根本不為續航發愁”——這是真的!目前x86本還無法在日常應用功率上和M1 MacBook匹敵!


    不過這里有個轉折:x86本功率相對高,但并不等于續航就一定輸給M1 MacBook——這和電池容量有關!如今有超大電池容量的輕薄本(比如70Wh+),更有90Wh+容量的游戲本。在集顯模式下,它們在本地視頻播放時,其實和M1 MacBookAir有得一拼。


    Q:視頻剪輯M1 MacBook無敵?有什么不足或問題?

    A:牛大叔本人并不專精視頻剪輯,但鑒于在此領域,M1 MacBook風頭太盛,且被瘋狂吹捧,所以我們有責任驗證并告訴大家真相!為此,我們請教了很多“x86平臺和Mac平臺雙修的視頻編輯”,得到的答復如下:


    ●M1 MacBook配合Final Cut Pro,在一般性的視頻剪輯時,的確非常流暢,導出效率較x86輕薄本(含MX獨顯輕薄本)也有很明顯的優勢,甚至GTX 1060顯卡以下規格的獨顯本都不是對手。


    但,和采用RTX 3060及以上檔次顯卡的x86處理器平臺相比,至少M1這顆處理器(不含M1 Pro和M1Max)還是有差距——這也是為什么一幫猛吹M1的人只用它比較老款的英特爾處理器MacBook的主要原因。


    說得再直觀點就是:視頻剪輯方面,采用高端獨顯的x86處理器平臺(當然都指的移動平臺)還是比M1平臺厲害。然而目前有個特殊情況——由于數字貨幣挖礦潮,NVIDIA的獨顯價格被抬得奇高,所以暫時來說,M1的MacBook的確是視頻剪輯領域的“性價比利器”!


    ●但大家也要明白,在商業視頻領域,M1 MacBook其實并不能完成“全鏈條工作”,依然需要x86平臺配合。舉個例,After Effects的部分特效插件,M1 MacBook版沒有,所以還得靠x86平臺——后者可實現的“上限”和“功能”更高、更全面!另外,真正要進行8K超清視頻剪輯時,M1也是不夠看的。


    ●就好像Pr不是絕對穩定一樣,M1 MacBook上的Final Cut Pro也有不穩定的情況。很多有個人用戶和商業機構都抱怨Final Cut Pro總是崩潰。


    實際上,別說是Final Cut Pro容易崩,Mac OS的Beta版也比較容易崩掉。B站上就有UP主表示M1果本的“出狀況幾率太高了”。


    ●還有就是,視頻制作中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工作,M1 MacBook也不是在所有項目上都能碾壓x86輕薄本。比如視頻轉碼。還是我們熟悉的4K《烤鴨》轉碼到FHD@24fps,都采用Media Encoder 2022,M1 MacBook僅小勝i7 1165G7的集顯成績,但輸給了11代酷睿U+MX450的組合(這一組合機型也就5000元左右,對比用的M1 MacBook Air現價要8599元,還只有256GB SSD)。


    Q:聽說MacBook有“兩個無敵”——觸控板操控體驗無敵,揚聲器音量無敵,真的嗎?

    A:早就不是這樣了!十年前或許能這樣說,但如今體驗好的x86本比比皆是。

    蘋果的MacBook很早就引入了頂級的毛玻璃材質觸控板,當時,的確是筆記本中無敵的存在。但這十年,越來越多的x86本開始采用毛玻璃觸控板,如今甚至5000元級機型就有(比如ThinkPad X13),操控體驗同樣舒適優雅。


    更深入的說,MacBook所謂“觸控板體驗無敵”,其實主要是大量應用針對觸控板操作進行了優化,甚至很多專業軟件也可通過觸控板進行操控——這一點上,的確比x86本要強,但同時也需要一定時間學習。


    但是,x86本的觸控板如今也早就支持各種多指手勢,而且還有不少優于MacBook觸控板的日常操控體驗,比如說:兩指輕觸,調出右鍵菜單速度更快;又比如說,拖拽窗口更輕盈更優雅(在窗口上邊欄上,單指兩次輕觸觸控板,第二次不抬手就能拖拽窗口了;而M1 MacBook雖也能單指拖拽窗口,但需要用點力按壓觸控板,不抬手拖拽)。


    另外,部分做得好的x86本,其觸控板功能在日常操作層面已經超越MacBook了,最好的例子就是MateBook X Pro,沿觸控板左、右側邊緣上下滑動可調節音量和屏幕亮度,沿觸控板上邊緣左右滑動可快速調節播放進度。還有更多功能不贅述了,看下面視頻吧▼。


    <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再說說揚聲器表現。MacBook的揚聲器功率一直很大,拿M1 MacBook Air為例,聲音比較高亢,臥室內,流行音樂女聲,SIA的《Alive》,副歌部分近機身聲壓最高可達104dBA。但如果說它揚聲器體驗無敵,那也不對——因為華為、榮耀、戴爾、華碩等廠商的不少中高端機型的揚聲器,都能達到這個功率,便宜的如華碩無畏Pro 14、榮耀MagicBook V14,都能匹敵MacBook Air;如果算上大尺寸x86本,更有不少“轟炸機”級別機型,音量大不說,而且渾厚得多,體驗遠優于MacBook Air??傊?,無論是MacBook Air,還是大尺寸的MacBook Pro,都談不上“揚聲器無敵”。


    小結來說,無論觸控板體驗還是揚聲器體驗,MacBook家族只能說“出色”,但x86本觸控板好的、揚聲器好的也已比比皆是。


    Q:M1 MacBook能運行移動應用,x86本有這本事嗎?

    A:x86本從“雙11組合”開始,也能運行移動APP了!比如刷抖音、上拼多多都沒問題。

    M1 MacBook因為采用的是ARM架構處理器,所以運行iOS的移動應用,比較輕松就實現了(不過我發現功率也很高,開個抖音都14W了)。但x86本,要運行移動應用,似乎很難。不過,益于微軟對Win11的全新設計,以及英特爾在底層上的Bridge技術打通了系統壁壘,現在x86本也能在一定的條件下運行移動APP了(要求至少是11代酷睿+Win11,也就是所謂的“雙11組合”)。

    提示:A家的x86處理器結合Win11也能有條件運行移動應用,但效率相對較低。


    華為則讓這種體驗更上一層樓:部分2021年和2022年發布的MateBook機型(含MateBook X Pro),通過安裝“華為移動應用引擎”,就能在應用商店里看到“移動應用”分類了——在這里直接下載移動應用就能基本流暢地運行。我們測試了抖音和拼多多,體驗還不錯!而結合MateBook X Pro的觸屏,甚至可以玩《崩壞3》——相反,沒有觸控屏的MacBook則缺少了這種樂趣。


    當然了,目前x86本運行移動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但隨著持續的優化和不斷的完善,未來體驗應該會更好。


    Q:MacBook有AirDrop、接力、屏幕擴展等協同應用,x86本能比過嗎?

    A:多設備協同,x86平臺正處于蓬勃發展期,其中,華為、榮耀本的多設備協同生態已更勝一籌。

    很多人都知道蘋果設備可使用AirDrop功能進行文件無線傳輸,比較典型的應用就是iPhone發照片給iPad或MacBook。而實際上,蘋果還有“接力”功能,可在不同設備上進行相同的接續操作。另外,還有“隨航”功能,用iPad給MacBook當擴展屏使用。


    但坦率說,除了AirDrop,其他功能的實現都比較麻煩,小白用戶可能搞不定。即便是老鳥也得到處找教程,而且還是有可能搞不定。比如“隨航”功能,前提就是要iPad和MacBook用相同的ID登錄iCloud,還要啟用“雙重認證”——但多用戶不愿意使用iCloud(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弄丟照片或通訊錄),且厭惡雙重認證,麻煩不說,還給人感覺是“被綁架了,你必須使用更多的蘋果設備”,令人反感。

    ▲MacBook的多設備協同還存在用不了的情況。


    而在x86陣營中,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進入筆記本領域,它們都引入了多設備協同生態。其中華為和榮耀的尤其出色,一碰啟動、一碰傳、屏幕擴展(平板給筆記本當擴展屏)、無線擴屏、三屏應用(手機屏可同時顯示三個在筆記本屏幕上)……相當豐富實用。如果算上游戲本,甚至還有一碰錄制精彩游戲片段并分享的功能。不僅是功能層面的全面超越MacBook,在易用性上,也甩MacBook幾條街那么遠。

    ▲華為和榮耀的多設備協同功能比蘋果體系要強得多。

    ▲x86平臺的多設備協同生態正在蓬勃發展,在功能和易用性上已超越蘋果體系了。更重要的是,“雙11組合”面對的受眾群是那95%!


    Q:購入M1 MacBook后,最初遇到的問題是什么?

    A:若你從未使用過MacBook電腦,那么你買后,得花相當多的精力去學習每一種操作——因為它絕大部分操作都和Windows系統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通常,這個學習過程在1個月左右。不排除用更多時間。


    可能有部分果粉覺得我“危言聳聽”,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去買一臺MacBook自己感受。只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我得事先提醒你。


    我之前還看過一個民間調查,說國內市場的MacBook,近90%都裝了Windows系統,甚至很多用戶只使用Windows(當時MacBook還是英特爾處理器,可安裝Windows系統(雙系統))。即便我周圍使用MacBook的專業用戶,也都安裝了Windows。而如今使用M1處理器后,裝Windows幾乎不可能了,那么,直面操作上的差異是必須的。


    當然,大部分用戶拿著MacBook用Windows系統,操作不適應只是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請繼續往后面看),但這種操作不適應的確有可能讓很多人感到崩潰——你若是徹頭徹尾的電腦菜鳥,從未使用過電腦反而還好點,如果你熟悉了Windows操作,那上手MacBook多半會感到非常痛苦。


    隨便舉幾個例:

    ●最基礎的文字輸入部分,功能按鍵和Windows鍵盤名稱不同。另外,由于沒有“一鍵快速進入英文大寫鎖狀態”的設計(有對應按鍵,但要長按才行,且事先還得進入設置菜單去設置),所以在以中文為主的文字輸入,又要涉及到大小寫混合的英文單詞輸入(如ThinkPad、EliteBook、3DMarkTime Spy等)時會非常麻煩,效率趕不上Win鍵盤。

    ▲M1 MacBook Air的鍵盤布局按照很多“挑剔人士”的標準來說并不合格,比如說:半高光標鍵。另外,按鍵非常容易沾染指紋上的油漬。


    ●沒有“剪切”操作,這是很多人不適應的;另外,Windows里的“復制/粘貼”,在MacBook上叫“拷貝/粘貼”。如果你點了“復制”就慘了——你會發現過幾秒鐘,一個同樣的文件副本出現在同一個目錄中——我至今不能理解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


    ●窗口界面的“最大化、最小化、關閉”三個按鈕在窗口左上角而不是右上角,并且小得離譜,生怕你看清楚了。


    ●硬盤沒分區概念,也沒有清晰明了的“路徑”概念(有路徑,但大部分用戶都不知道在哪里查看)。以至于很多人買了MacBook后不知道文件應該放哪里——這就是為什么海量的MacBook用戶都只會在桌面上新建文件夾,把文件一股腦塞進去的原因。


    Q:除了學習成本高,M1 MacBook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呢?

    A:不僅是M1 MacBook,整個蘋果Mac體系都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生態封閉,應用少,且獲取不易!游戲應用就更少了,國服《英雄聯盟》都玩不了。

    前面我們提到了,入手MacBook你得花很長的時間去學習操作——這還僅僅是操作層面。接下來,你將面臨一個永久性的問題:應用少,且獲取不易。


    這是個很大的話題,為方便閱讀,我們“高度精簡”:

    先說游戲。由于蘋果電腦全球市場占比小,平均只有5%左右,部分國家占比只有2%左右(但2021年出貨量占比是8%),加之集顯本是蘋果電腦的主力,所以大量游戲開發商根本不關注蘋果平臺,精力主要放在x86電腦平臺和各種游戲主機平臺上。已經上線12年多的全球最熱游戲《英雄聯盟》,至今國服都沒有Mac版!


    而在行業領域,某些行業Mac體系也是處于“基本空白”狀態,比如工業設計,和Mac體系基本沒什么關系。


    實際上,即便是日常應用,在MacBook自帶的App Store(應用商店)里,你也很難找到熟悉的面孔,比如全球知名的壓縮軟件WinRAR你就找不到Mac版;好用的萬能播放器Potplayer貌似很久也沒有更新Mac版了,老版也很難下載到;另外,部分軟件即便有Mac版,在App Store里也找不到,比如Adobe的Photoshop、PremierePro、After Effects等——Adobe將這些軟件放在了自家的Creative Cloud上。


    總體來說,Mac電腦上每一款軟件的獲取都得付出艱辛的勞動,這對于電腦小白來說完全是噩夢,也是很多人買了MacBook只會瀏覽網頁、聊QQ微信和在線看劇的原因!“電腦很好,聽說還有其他不少功能,但是沒用過”——這是我這些年見得最多的“MacBook用戶評價”。


    Q:既然有應用的不足,那為什么很多音樂人、攝影師人手一臺蘋果電腦呢?

    A:蘋果電腦的發展就是靠著“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攻陷”成長起來的,部分是“真有價值”,也有部分是“圈子文化”。

    具有藝術家氣質的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一直認為微軟和PC是沒有品味的產品,正因為如此,蘋果電腦從設計之初,就非常重視設計師和藝術類人群,這其中的主要構成就有平面設計師、攝影師、音樂人等。為此,蘋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說:蘋果一直比較注重電腦的色彩一致性、準確性(但并不絕對,這里不贅述了),而且花了大量精力和平面設計師、攝影師、服裝設計師、出版行業從業人員等進行互動和溝通,在這些領域,蘋果軟件生態很完善,再加上“圈子文化”,所以在某些領域,MacBook是“入門配置”,要不就用iMac一體機。“哪怕現在很多復雜的渲染工作需要用x86+Win的組合,你也得有一臺MacBook,哪怕舊款都行,面子需要!”——某位有百萬粉絲的專業攝影師如是說!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無論哪種場合,DJ都是用MacBook。


    另外,蘋果電腦也一直在進行“領域拓展”,最兇猛的“攻堅活動”就是“學生電腦”市場。在歐美國家,從常青藤學校開始攻入,大量的大學開始“必須使用蘋果電腦”。而到了國內,蘋果首先瞄準的是上海和北京的名校,以及各種國際學校、貴族學校,同時,提供學生機折扣,將iPad和MacBook打入學生采購市場(注意不是零售市場)。


    Q:MacBook有明顯的“體驗遺憾”嗎?

    A:人無完人,機無完機,和Windows存在體驗不佳的設計一樣,MacBook(無論新老),和它采用的Mac OS系統也存在各種設計問題。不用多復雜的研究,你上手幾天就會發現一堆問題,且有些設計堪稱奇葩!


    隨便舉幾個例:

    ●如果你嫌Win10、Win11的初始化過程啰嗦,那MacBook的Mac OS系統初始化過程一定會煩死你,讓你做大量的選擇題——Win系統問的問題你至少看得懂,Mac OS的提問你有可能根本不不明白是啥意思(基于都是菜鳥的情況下)!


    ●21世紀都22歲了,MacBook觸控板竟然默認不開啟輕觸響應功能,只能按壓!用戶得進入設置菜單進行設置才能啟用輕觸功能——Win本觸控板N年前就已默認輕觸操控了,這簡直是搞笑和諷刺(難道某東給我的不是新機?)。


    ●M1 MacBook有環境光傳感器,在環境光較弱時會自動調節鍵盤背光亮度——這很智能。但鍵盤上卻沒有關閉鍵盤背光的按鍵,組合鍵也沒有!要關閉背光,也要進入設置菜單進行設置,這就很弱智了!


    ●蘋果筆記本也發展幾十年了,至今沒有單獨的截屏按鍵!非要用組合鍵,而是三個按鍵組合!我不相信小白用戶記得?。ㄆ鋵嵥慕仄凉δ艿共蝗酰?!


    ●拖動一堆文件到一個文件夾中,有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被拖動的文件“亂七八糟呈一坨狀堆在新文件夾窗口的一個角落里”,窗口還不會自動縮放,所以你可能不知道拖過去的文件已經到目標文件夾了,于是你又拖一次,又拖一次……幾次操作后,文件夾窗口的角落就藏了好幾坨文件——但你依然沒看到。而且這些文件一坨坨相互疊加擠在那里完全無法使用,要排序,還得鼠標右鍵菜單手動選擇“排序方式”——這是什么奇葩設計啊!


    ●雙擊打開一個目錄里面的某張圖片,然后想看另一張,卻發現無論如何切換不到下一張!我當時就懵了——難道Win10自帶的《照片》APP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正常切換瀏覽下一張圖是跟Mac OS學的?急問“老鳥”,告知,要選擇一組圖片,打開后,才能瀏覽這里面的下一張!但正確答案是:用空格鍵瀏覽,就能順利切換下一張了!這設計……啥目的呢?


    ●我點開一個視頻播放,暫停后,發現聲音還在繼續響,懵了!最后發現“預覽圖”模式在自動播放,相當于“一個視頻兩處都在播放”——請問設計師你想表達什么?老用戶告知:Mac OS就這個鳥樣。


    ●最后聊個絕大部分MacBook用戶都不知道答案的奇特事件,大家來猜猜答案!

    初上手M1 MacBook Air時,看到桌面底部的Dock欄有“照片”項,可將網站下載的精美圖片保存在“照片”目錄中——這符合蘋果喜歡分門別類的設計,照片放一起,文檔放一起。其實這種分類方式多少有問題,因為工作電腦最好按照時間或項目類型分設文件夾——這是后話了!


    安裝Ps很不容易,前面說了,App Store里是找不到Ps標準版的。好不容易裝上了,總得用用吧!于是,我打開了“照片”目錄中的圖片,打算微調色彩!但當我把這些圖片打開后,傻眼了——這些圖片全部自動變小了(比如4K的原圖,變成1100多分辨率了),而且文件名變得亂七八糟▼。

    這是咋回事呢?問了度娘,問了必應,都沒找到答案!問了多個MacBook用戶,也都沒有遇到過類似問題!這里,請各位來猜猜原因,在留言區留言!


    總結:

    ●蘋果的M1處理器的確在特定的領域有非常好的表現,也正因為這樣,搭載它的MacBook筆記本在視頻剪輯領域有強悍的表現。尤其是在NVDIA獨顯價格瘋狂上漲的特定環境中,M1 MacBook成了視頻剪輯的性價比利器。另外,它安靜,續航超長。以上,是M1 MacBook最大的賣點。

    ●結合Mac OS系統,MacBook的確有出色的人機交互體驗,尤其是針對觸控板的應用程序優化,做得比x86本更徹底。以至于很多人在沒有仔細研究x86本觸控板體驗的前提下,得出“MacBook觸控板比x86本體驗好得多”的偏頗結論。真實情況是:有鼠標還是更方便,而且x86本中也有海量機型觸控板體驗相當出色(這里指通用操控體驗),只是你沒有接觸到,或者接觸到了,但用鼠標去了,沒認真體驗觸控板而已。

    ●M1 MacBook的“上手難度”較大。準確說:MacBook體系的上手難度都較大。而且還面臨一個更大的掣肘:應用生態匱乏,只在特定領域內能大展拳腳。對于小白用戶、普通用戶,甚至可說是“每一款稱手軟件的獲得都要付出艱辛努力”,過程有些痛苦——這也是我們一直不推薦小白用戶和普通用戶購買MacBook的主要原因。至于游戲,國服《英雄聯盟》都沒有,這一句話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當然,如果你只是用來打字和在線看片兒,那我還是推薦的!

    ●M1款MacBook也好,英特爾款MacBook也好,也就是設計不錯,交互體驗出色,特定功能出色的筆記本電腦,和x86筆記本一樣,MacBook也有設計Bug,也有體驗不好的地方,也會“失去響應”——而且這種失去響應的頻率好像還不低。

    ●客觀來說,像“雙11組合”(11代酷睿+Win11,不過馬上是12代酷睿了)這樣的x86平臺與Windows系統的組合能夠實現的應用、功能、性能上限都更高(算上桌面平臺,甚至是高得多)!而且其通用性更強,上手更容易。另外絕大部分應用上,投入的成本也更低。

    ●“雙11組合”中也有很多體驗出色的筆記本,它們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已超越MacBook。而且如今以x86本為核心打造的多設備協同生態正澎湃崛起、快速發展,已超越了Mac體系。

    這篇文章到這里就結束了!因為“話題太宏大”,所以無法顧及太多細節,每個方面都只能“高度概括”或舉例說明。但相信對大部分用戶還是有幫助的,應該已經對M1,對M1 MacBook有了系統的認識和了解。

    哦對了,12代酷睿馬上登場了,目前來看處理器性能暴增不少,M1(家族)的壓力又大了……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