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被企業微信搶勁風投之后,微信企業號終于也按耐不住,開始絕地反擊。在今天微信企業號官方推送的新聞中,宣布“滴滴企業出行”即將上線。
“滴滴企業出行”怎么玩?與滴滴企業出行是啥關系?
早在2015年1月,滴滴就已經推出了企業版,主打企業商務用車市場,提供互聯網時代企業用車解決方案。當時滴滴的新聞通稿是這樣介紹的:
滴滴出行企業版服務價格透明,該服務與企業采取公對公結算形式,系統可自動記錄行程單,并設立一對一客服和后臺對賬系統,免除了企業員工在出行時打車難、報銷繁瑣等困擾;在費用方面,價格透明化,用車前系統會預估費用,并自動記錄行程單,在后臺也可實時查詢財務明細。
用戶在使用滴滴企業出行服務時,無需安裝App和索要發票,可通過滴滴企業版PC端網站入口,實現一鍵式約車、代叫車、異地預約或實時叫車功能。滴滴平臺系統可針對企業用戶實行最優化派單,保證叫車后5分鐘內就有車輛應答。
此次推出的“滴滴企業出行”應用是滴滴出行基于微信企業號打造的企業用車服務,也就是說,微信企業號用戶在管理后臺完成授權后,員工在企業號就能看到滴滴出行應用,從而可以實現因公叫車、支付、開票和報銷服務等服務,而不需要下載單獨的APP。
滴滴企業出行有啥特點?
1.叫車服務,官方說“會優先個人打車30%,享有高星級司機服務,還有免費的乘車保險”。目前許諾的很好,不過真正的服務還需等到真正去使用的時候體驗。
2.在線報銷,統一開票。企業員工可在微信企業號內勾選因公行程記錄,在線提交報銷審批,同時支持為企業統一開具用車發票,企業管理員可在后臺進行發票管理。
3.企業支付,主要是指企業管理員在企業賬戶內預存一定金額,被添加在企業賬戶內的企業員工,在使用滴滴出行客戶端呼叫專車、快車時,就可以選擇企業支付,員工無需付款及報銷。
4.因公用車。企業管理員可以通過在后臺設置規則,諸如公司位置、車型、出行的時段、車費限額等,來進行因公用車管理。
機會大嗎?
的確,行業有多火,就有多大的競爭,移動辦公領域早已成一片紅海。有人說,OA與ERP是移動辦公的兩大入口;有人說,IM才是入口。其實,回頭想想,都是劃分的方式不同罷了,一個是總體來看,一個是更細分。在移動辦公領域,目前有來自三股的力量在集結,一個是不差錢的互聯網公司,一個有傳統經驗的傳統軟件廠商,還有一個是出生牛犢不怕虎的初創企業。
微信企業號則屬于背靠干爹,不差錢的那一類。從血統來看,它與企業微信、企業QQ、RTX都是騰訊系,是騰訊面向企業這個風口拋出來重磅,但是它一直不溫不火的屬性,也奠定了它在企業用戶心中的位置。
此次企業出行領域的涉足,是微信企業號再發力企業服務的一次體現,不止如此,微信企業號還與攜程商旅、眾安保險、心福利以及名片天下等企業達成合作。我們可以看到每次合作的背后,都圍繞企業支付展開,或許這才是微信與微信企業號的野心。
但是,微信企業號也得看到這樣一個行業現狀,釘釘、云之家等平臺以開放的模式經營,目前都與多家企業達成合作,而紛享逍客這種則主導自建模式,也算是各有特色。微信企業號此時才開始打通與各方的合作,時間上顯然晚了一步,不過“滴滴企業出行”,在目前來說,還是行業第一家,能否把握住優勢,就看自身發展咯。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南舒123授權虎嗅網發表,并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9009/1.html
未按照規范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關注微信公眾號虎嗅網(huxiu_com),定時推送,福利互動精彩多
7日,滴滴專車正式推出企業出行服務,主打企業商務用車市場。在正式上線前近一周的測試中,已有騰訊、蒙牛、中國移動、電通、普華永道、華爾街英語、大陸汽車俱樂部、北京經開等企業與滴滴合作。據滴滴所說,目前合作企業已超過千家。
滴滴企業出行服務的目標用戶主要以國內中小企業為主,目前該服務已經在北京全面開通,其他專車上線城市也將陸續開通。滴滴企業出行服務與企業采取公對公結算形式,用戶在使用企業出行服務時無需再安裝app和索要發票,可直接通過滴滴企業出行服務PC端入口,實現一鍵式約車、代叫車、異地預約或實時叫車功能。目前,滴滴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具體包括:接送客戶、高管用車、員工出行、差旅服務、會議活動、團建出游等。
專車上線以來爭議不斷
滴滴專車自上線以來就飽受爭議,甚至還遭受官方的“黑車”大棒。早前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楊小溪回應滴滴專車是否屬于黑車時回答“是黑車,營運不合法”,曾激起千層浪。上海開始查扣專車,沈陽、南京、濟南等地陸續出現出租車司機罷工的情況。
就在專車成了眾矢之的岌岌可危時,交通部表態:“專車”服務對滿足運輸市場高品質、多樣化、差異性需求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交通部也聲明了一點,那就是不允許私家車接入專車。這一表態等于間接承認了滴滴專車等專車軟件的合法性。
即便如此,目前在一些城市,地方交通部門對滴滴專車等專車服務仍保持“禁止”態度。從去年8月19日推出滴滴專車服務以來,近日,山東淄博和濰坊都相繼把專車定位成“黑車”。已經有幾個地方的交管部門出來表態和行動:上海交通委定性是“黑車,營運不合法”,且一次性查扣了12輛車;山東淄博定性說“通過任何打車軟件從事出租客運均屬非法行為”;重慶索性查處Uber(優步)培訓點,定為從事黑車經營。
北京更為嚴厲。北京市交通執法總隊新聞發言人梁建偉表示,目前執法人員查到的所有使用滴滴打車、易到用車以及快滴打車軟件來提供專車服務的,全部屬于“黑車”運營。
政策法規亟待出臺
梁建偉介紹,依照《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4條,利用網絡平臺和手機軟件預約租車屬于未取得運營資格擅自從事非法運營。根據2014年發布的《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運輸管理局關于嚴禁汽車租賃企業為非法營運提供便利的通知》,嚴禁把私家車輛或其他非租賃企業車輛用于汽車租賃經營。
根據這兩項法規,北京市認定,滴滴打車、易到用車、快的打車等公司的專車服務屬于“黑車”,并做出處理規定。對此,各打車公司都很委屈。
滴滴打車公司副總裁朱平豆表示,不能說他們是“黑車”。朱平豆認為,“黑車”有“四無”,即司機和乘客之間信息不透明、價格不透明,沒有任何組織管理,無法進行監管。而滴滴專車屬于創新模式,車輛、司機、乘客之間信息透明,通過信息平臺、計價系統,實現計價和付費。
易觀國際分析師徐昊認為,“專車服務沒有運營資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因為專車服務這一市場本身就缺少相應的政策規定,如果以運營資質來限制,那么專車服務就需要直接取締。其實這個服務更主要的是在于限制私家車或“黑車”的介入,因為這些車輛的安全很難被保障。
滴滴專車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剛開始飽受爭議在所難免。當下亟需做的是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加入專車的合法營運車輛進行統一、詳細的界定,對專車合作的汽車租賃公司和勞務派遣公司進行相應的整頓規范。此外,在用戶乘車和司機駕駛安全保險等方面也要出臺統一的標準。
大勢所趨 滴滴急流中勇進
據悉,我國出租車行業主要有三種模式,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和溫州模式,其中北京模式是產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模式,即承包經營模式;而上海模式則是產權和經營權統一并由公司規模經營,即公車公營模式;而溫州模式則是產權和經營權統一并由個體經營的模式,即個體經營模式。
作為業內資深人士,賈新光表示,目前傳統的出租車服務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消費者出行需求,而監管部門仍舊是原有的管理方式,使得不管是司機還是乘客,都對目前的傳統出租車行業有不滿意的地方,包括司機質疑最大的“份子錢”以及乘客抱怨的“打車難”問題。而針對目前出現的互聯網專車服務,賈新光認為,監管部門不能一概否定,畢竟是一個新鮮事物,雖然對傳統出租車業有沖擊,但互聯網現在對各行各業都有沖擊,這是一個趨勢。
專車服務是出行服務升級優化的大勢所趨,符合也順應人們日漸升級的出行需求。從目前的用戶反饋來看,滴滴專車也確實解決了人們出行難的問題,民意接受度很高。
此次滴滴專車順勢推出企業版出行服務,在與企業對公結算等方面更加透明公開。在結算方面,滴滴系統可自動記錄行程單,并設立一對一客服和后臺對賬系統。在費用方面,實行價格透明化,用車前系統會在企業用戶預約專車時給出預估費用,并自動記錄行程單,在后臺也可實時查詢財務明細。
從C端走向B端,是滴滴專車等專車服務從燒錢補貼模式轉向盈利模式的一大節點。一方面從企業端入手可以進一步大規模地挖掘潛在用戶、黏住已有用戶。另一方面對企業來說,企業版專車服務可大大緩解原來企業用車使用效率低,閑置狀態嚴重的問題,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滴這次難脫身了!
7月2日,國家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對“滴滴出行”啟動網絡安全審查。如今過去8天,對滴滴采取的措施也是接連不斷。從禁止新用戶注冊,到下架滴滴出行APP,到如今下架“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
并要求各網站、平臺不得為“滴滴出行”和“滴滴企業版”等上述25款已在應用商店下架的App提供訪問和下載服務。
可見,滴滴這次犯得的事不小了。那么,滴滴到底犯了什么事?后續還將面臨那些麻煩?
1、滴滴到底犯了什么事?
在2021年3月31日,美國SEC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規定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即PCAOB)負責對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的審計機構進行監督。PCAOB的審查權限很大,比如說檢查組可以自主選擇檢查對象,查閱所有工作底稿,甚至是現場檢查。這其中會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數據。
而滴滴明知美國會要數據,卻依然選擇在6月30日偷偷的在美國掛牌上市。為什么說是偷偷呢?因為對于很多公司上市無疑是高光時刻,恨不得敲鑼打鼓,舉世皆知。但是滴滴不一樣,既沒有為此舉行對外媒體發布會,也沒有敲鐘儀式,連慶祝都沒有。
而滴滴之所以偷偷的,是因為國內很多人是反對去美國上市的。因為在美國上市,如果美國要審查滴滴,滴滴就得交數據,滴滴不給,就得退市,就像去年的三大運營商一樣。
滴滴知道美國的規定,難道滴滴會不知道其數據的重要性嗎?
2、滴滴還將面臨那些麻煩?
首先是國家的進一步審查。從國家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這幾天的公告來看,對滴滴的態度是極其嚴厲的:“滴滴出行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要求各網站、平臺不得為“滴滴出行”和“滴滴企業版”等上述25款已在應用商店下架的App提供訪問和下載服務”。
如此嚴厲的措辭,發生在任何一家公司身上,都足以讓其夜不能寐。這次滴滴被審查也是《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實施以來的第一案,這也是一個標志,意味著以后的出海企業告別了單向合規時代,邁入了雙向合規時代。雖然目前對于“滴滴”的調查結論尚未公布,但無疑這次事件,給諸多互聯網巨頭重重敲響了一記警鐘。在此,也希望“將數據打包到美國”這一最壞的情況還沒有發生。
其次就是面臨退市風險,以及投資者的起訴。滴滴6月30日上市的時候一度暴漲,股價達到18美元,市值超過800億美元,短短幾天時間,蒸發了數百億美元的市值。
所以,有華爾街的消息稱,滴滴可能會退市,招股收入全數退返投資者,否則引發重大集體訴訟。并且已經有一家律師事務所—羅森律師事務所(Rosen Law Firm)宣布,正式代表股東調查滴滴潛在的證券索賠。
羅森律師事務所表示,如果投資者購買滴滴證券,可能有權通過應急費用安排獲得補償,而無需支付任何自付費用或成本。羅森律師事務所正在準備集體訴訟,以追償投資者的損失。
3、滴滴或早就知道今天的困局
滴滴在招股書中提到,我們的平臺上接收、傳輸和存儲大量個人身份信息和其他數據。所以我們的業務面臨眾多法律和監管風險,可能對我們的業務和未來前景產生不利影響。
還提到,如果中國發現建立我們在中國運營部分業務的結構的協議不符合與相關行業相關的中國法規,或者如果這些法規或對現有法規的解釋在未來發生變化,我們可能會受到嚴厲處罰或被迫放棄我們在這些業務中的利益。
那么,明知面臨今天的情況,滴滴為何還在急著去美國上市?無非就是因為各個股東的利益。但為了利益,而可能損害消費者利益,甚至可能危害國家“安全”。這樣的企業還值得同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