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是計算機里非常重要的一個硬件,是電腦的內部存儲器,也叫主存。一般你打開購買網站,看到它的參數基本是8G,16G 32G這樣的字樣,內存條的數據是臨時存儲的,它可以隨時讀寫,而且速度非常快,當計算機關閉或重啟時,內存條中的數據就會被清空。
與內存條不同,固態硬盤是一種永久性儲存設備,它的存儲容量相對較大,可以達到數百GB或TB級別,目前512G、1T 固態成主流。固態硬盤的存儲速度比傳統的機械硬盤要快得多,而且它的數據也是永久性存儲的,即使計算機關閉或重啟,固態硬盤中的數據也不會丟失。除了存儲速度和存儲容量的區別,內存條和固態硬盤還有其他的不同之處。
除此之外,由于接口的不同,固態硬盤的外觀尺寸也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固態硬盤的外觀形狀可大概分為盒裝(塊狀)和條狀的,比如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是盒裝的,也就是塊狀的,而NVMe接口的固態硬盤是條狀的,看起來跟內存條一樣,所以好多人都分不清內存條跟條狀的固態硬盤。
如下面兩圖對比,m.2 NVMe和普通m.2固態硬盤也是不一樣的。
NVMe固態硬盤樣圖
普通m.2固態硬盤
這兩大存儲硬件還有著一些重要的區別
首先,在功能方面不同,內存條主要用于暫存正在運行的程序和數據,而固態硬盤則用于永久性存儲文件和數據。
其次,在價格方面不同:由于內存條的存儲容量相對較小,所以它的價格相對較低。而固態硬盤的存儲容量較大,價格相對較高。
再次,使用壽命不同:內存條的使用壽命相對較短,一般只有幾年。而固態硬盤的使用壽命相對較長,可以使用多年。
最后,安裝方式不同:內存條是直接插在主板上的,而固態硬盤則需要安裝在計算機的硬盤槽中。
以上就是關于內存和固態硬盤的區別,希望能對大家在選購筆記本時有幫助。
(8164756)
存就是的長方形“卡片”,也叫內存條。它是臨時儲存數據的區域,軟件和系統文件經常調用它!雖然它有存儲數據的功能,但是它只是暫時性的存儲一些數據供CPU使用,因此內存決定電腦硬件速度的重要配件之一。
內存(Memory)是計算機的重要部件,也稱內存儲器和主存儲器,它用于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盤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它是外存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在內存中進行,內存性能的強弱影響計算機整體發揮的水平。只要計算機開始運行,操作系統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從內存調到CPU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CPU將結果傳送出來。
只讀存儲器(ROM)
ROM表示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在制造ROM的時候,信息(數據或程序)就被存入并永久保存。這些信息只能讀出,一般不能寫入,即使機器停電,這些數據也不會丟失。ROM一般用于存放計算機的基本程序和數據,如BIOS ROM。其物理外形一般是雙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塊。 現在比較流行的只讀存儲器是閃存(Flash Memory),它屬于 EEPROM(電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的升級,可以通過電學原理反復擦寫。現在大部分BIOS程序就存儲在 FlashROM芯片中。U盤和固態硬盤(SSD)也是利用閃存原理做成的。
隨機存儲器(RAM)
RAM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表示既可以從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寫入數據。當機器電源關閉時,存于其中的數據就會丟失。我們通常購買或升級的內存條就是用作電腦的內存,內存條(SIMM)就是將RAM集成塊集中在一起的一小塊電路板,它插在計算機中的內存插槽上,以減少RAM集成塊占用的空間。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內存條有4G,8G,16G,32G等。
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
Cache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概念,也就是平常看到的一級緩存(L1 Cache)、二級緩存(L2 Cache)、三級緩存(L3 Cache)這些數據,它位于CPU與內存之間,是一個讀寫速度比內存更快的存儲器。當CPU向內存中寫入或讀出數據時,這個數據也被存儲進高速緩沖存儲器中。當CPU再次需要這些數據時,CPU就從高速緩沖存儲器讀取數據,而不是訪問較慢的內存,當然,如需要的數據在Cache中沒有,CPU會再去讀取內存中的數據。
內存條是否能以完整的存儲體(Bank)為單位安裝將決定內存能否正常工作,這與計算機的數據總線位數是相關的,不同機型的計算機,其數據總線的位數也是不同的。內存條通常有 64MB、128MB、256MB等容量級別。從這個級別可以看出,內存條的容量都是翻倍增加的,也就是若內存條容量為512MB,則意味著再往下發展就將為1024MB了。 目前,8GB,16GB內存已成了主流配置。SDRAM內存條有雙面和單面兩種設計,每一面采用8顆或者9顆(多出的一顆為ECC驗) SDRAM芯片。
故障修復
1、開機無顯示由于內存條原因出現此類故障一般是因為內存條與主板內存插槽接觸不良造成,只要用橡皮擦來回擦試其金手指部位即可解決問題(不要用酒精等清洗),還有就是內存損壞或主板內存槽有問題也會造成此類故障。 內存由于內存條原因造成開機無顯示故障,主機揚聲器一般都會長時間蜂鳴(針對Award Bios而言)
2、windows系統運行不穩定,經常產生非法錯誤出現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內存芯片質量不良或軟件原因引起,如若確定是內存條原因只有更換一途。
3、windows注冊表經常無故損壞,提示要求用戶恢復此類故障一般都是因為內存條質量不佳引起,很難予以修復,唯有更換一途。
4、windows經常自動進入安全模式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主板與內存條不兼容或內存條質量不佳引起,常見于PC133內存用于某些不支持PC133內存條的主板上,可以嘗試在CMOS設置內降低內存讀取速度看能否解決問題,如若不行,那就只有更換內存條了。
5、隨機性死機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采用了幾種不同芯片的內存條,由于各內存條速度不同產生一個時間差從而導致死機,對此可以在CMOS設置內降低內存速度予以解決,否則,唯有使用同型號內存。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內存條與主板不兼容,此類現象一般少見,另外也有可能是內存條與主板接觸不良引起電腦隨機性死機,此類現象倒是比較常見。
6、內存加大后系統資源反而降低此類現象一般是由于主板與內存不兼容引起,常見于PC133內存條用于某些不支持PC133內存條的主板上,即使系統重裝也不能解決問題。
7、windows啟動時,在載入高端內存文件himem.sys時系統提示某些地址有問題此問題一般是由于內存條的某些芯片損壞造成,解決方法可參見下面內存維修一法。
8、運行某些軟件時經常出現內存不足的提示此現象一般是由于系統盤剩余空間不足造成,可以刪除一些無用文件,多留一些空間即可,一般保持在300M左右為宜。
9、從硬盤引導安裝windows進行到檢測磁盤空間時,系統提示內存不足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用戶在config.sys文件中加入了emm386.exe文件,只要將其屏蔽掉即可解決問題。
10、安裝windows進行到系統配置時產生一個非法錯誤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內存條損壞造成,可以按內存維修一法來解決,如若不行,那就只有更換內存條了。
11、啟動windows時系統多次自動重新啟動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內存條或電源質量有問題造成,當然,系統重新啟動還有可能是CPU散熱不良或其他人為故障造成,對此,唯有用排除法一步一步排除。
12、內存維修一法出現上面幾種故障后,倘若內存損壞或芯片質量不行,如條件不允許可以用烙鐵將內存一邊的各芯片卸下,看能否解決問題,如若不行再換卸另一邊的芯片,直到成功為止(如此焊工只怕要維修手機的人方可達到)。當然,有條件用示波器檢測那就事半功倍了),采用此法后,因為已將內存的一邊芯片卸下,所以內存只有一半可用,例如,64M還有32M可用,為此,對于小容量內存就沒有維修的必要了。
們都知道,NAND閃存是一種比機械硬盤內的磁盤更快、更安全、更穩定的存儲介質,并已攻陷了包括硬盤、閃存盤、存儲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內置存儲空間的設備(市場)。
問題來了,既然都是將NAND作為存儲單元,為何存儲卡和SSD硬盤之間的讀寫性能會存在極大的差異呢?
簡單來說,存儲卡、手機和SSD固態硬盤內置閃存芯片的封裝標準各不相同,比如SSD內的閃存芯片表面積就已經和一些閃存盤的大小相當,存儲卡內置的閃存芯片尺寸則更迷你。
一般來說,同容量但封裝尺寸更大(所以SSD性能先天占優)或單芯片容量越大(內部可組成類似雙通道的工作模式)的閃存芯片具備更好的性能潛力,性能越好。
此外,NAND閃存自身也是在不斷迭代進化的,2021年主流閃存的性能肯定要比幾年前的閃存強很多。
影響閃存自身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制程工藝、閃存架構、3D堆疊技術等。其中,閃存架構即我們熟悉的SLC、MLC、TLC和QLC,目前中高端閃存均以TLC為主,而QLC雖然性能有所降低但憑借成本優勢正在逐漸蠶食TLC閃存的市場。制程工藝和3D堆疊技術相輔相成,最新工藝+96層或144層的3D NAND技術可以將1TB容量封裝進一顆NAND閃存芯片里。
如今很多1TB SSD的PCB主板上僅需1顆閃存芯片
下面,咱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存儲卡的速度之謎,如果你對閃存盤感興趣,可以關注CFan的后續報道。
存儲卡的速度之謎
存儲卡包含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SD)、Micro SD Card(又稱TF)、Compact Flash(CF)、Memory Stick(MS)等諸多形態,但如今依舊流行的則只剩下了SD和MicroSD(TF),并逐漸衍生出了SDHC(SD2.0)、SDXC(SD3.0)和SDUC(SD7.0)標準。
雖然存儲卡輕巧迷你,但它也算“五臟俱全”,除了裸露在外的金手指外,內部還同時封裝了主控芯片和閃存芯片。
不過,存儲卡的主控只需要實現最基礎的功能即可,并不像SSD硬盤那般需要針對閃存顆粒進行讀寫優化、寫入策略優化等,所以尺寸和功耗極低,沒什么存在感。
一款存儲卡的性能,主要看它采用的SD規范標準以及總線接口。以通用性最好的MicroSD存儲卡為例,目前市面上多以SDXC+UHS-I為主,讀取速度普遍在100MB/s~170MB/s之間。
采用UHS-II或UHS-III總線標準的存儲卡速度可以媲美SATA SSD,但它們的價格昂貴,而且采用了雙排金手指,兼容這類存儲卡的設備也多以專業單反相機和攝像機為主。
SD7.x是最新的SD卡規范標準,它們引入了PCIe總線和NVMe協議,讀取速度理論可達985MB/s,目前威剛已經推出了符合該標準的Premier Extreme SDXC SD Express存儲卡,但SD7.x存儲卡的價格更是嚇人,兼容這種存儲卡的設備也是鳳毛麟角。
總的來說,存儲卡是NAND介質存儲產品中速度(相對)最慢的,其性能更加依賴終端設備(如手機、相機、筆記本)身上的的讀卡器以及控制芯片,而相關的OEM廠商并不愿意在這方面增加預算,所以哪怕存儲卡已經有了超高速的SD7.x標準,但至今連UHS-II還未大規模普及,普通用戶更是很難接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