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一、工程概況…………………………………………… 1
二、編制依據…………………………………………… 1
三、安全目標…………………………………………… 1
四、用電分布及計算…………………………………… 2
五、安全用電技術措施………………………………… 4
六、安全用電組織措施…………………………………12
七、施工現場預防電氣火災的措施……………………13
八、冬季用電措施………………………………………15
九、防雨措施……………………………………………15
一、工程概況:
二、編制依據:
1)公司關于施工現場電氣安全管理規定。
2)建設部《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
3)國家技術監督局《漏電保護器安裝和運行》。
4)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建筑工程施工現場供用電安全規范》GB50194-93。
5)建設部《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及實施指南。
6)《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33-86中的相關章節。
三、安全目標
1、杜絕重大傷亡事故和火災事故發生。
2、輕傷事故引起歇工率控制在1.5‰以內。
3、在各次檢查中安全達標。
四、用電分布及計算
根據施工建筑平面特點及現場情況,本工程施工用電由甲方提供的配電室,進施工現場總電箱,三相五線制電纜線地埋敷設到1個總配電箱,分布到指定位置,其中辦公用電為專設回路,現場周圍和施工面的照明由固定在專設燈架的探照燈提供照明,現場室內照明必須由二級電箱內專用照明插座或開關。內設用電線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機械設備一覽表序 號
(1)設備負荷,導線選擇:
開水箱P=20KW,則P=knp=0.8×20=16KW
Q=P?tB=16×0.75=12KW
Sx=√ Px2×Q×2=√162+122=20
Lx=Sx×103/√3×380=22.5A<63
由電工手冊查得,選取橡套電纜,安全截流量為63A>22.5A ,三根五線合格。
木工間、料工間:P1=9KW
需用系數 Kn=0.8 COSB=0.8
tgB×0.75KWP1=0.8*9=7.2KW
Q=P1×tgB=7.2KW
所視在功率:
Sx=√ P2×Q2=√7.22+7.22=11.4
(2)按發熱條件選取截面:
Lx=Sx×103/√3×380=20.5
選取Yc3×10+2×6橡套電纜安全截流量為63A>20.7A
按電壓降校核:取80米查表達式△U%=5%采用三相五線合格鋼筋加工場,切斷機P1=9KW,彎曲機P2=7KW,調直機P3=9KW需用系數Kn=0.8
功率因素:cog=0.65tg=1.17
PE2=KW×P=0.8(9+7+9)=20KW
QE2=PE2×tgB=20×1.17=23.4KW
加電焊機3臺B×330,由于電焊機是單相荷負,按6臺計算設備容量,又由于它的JC=60度,應換算到JC=100%時,額定功率根據式:
Pe=√Jc×se×cosB=√0.6×23.4×1=18kw
Pe1=b×18×0.45=48.9kw
Qe1=48.9×1.33=65kw
用線路計算負荷物,取同時系數=KN=0.85
pe=kn×(p1+p2+p3=0.85(48+10.4+14)=73.3kw
qe=kn×(q1+q2+q3=0.85(65+12.17+16.38)=79.5kw
Se=√73.3+79.5=108.41kw
按發熱條件選取截面:L=S×103/√3×380=164.3A
由電工手冊查得選取YC3×50+5×25橡套電纜線安全截流量為177A>164.3A采用三相五線合格。
對焊機專用線UN—100型P=100KW按二臺計算,由于電焊裝置設備易損,要統一換算到暫截率JC=100%的額定功率
如JC=100%則由公式:
Pe=√Jc×p=√0.2×100=44.7kw
CosB=0.7tgB=1.02
Qe=pe×tgB=44.7×1.02=45.6KW
Se=√ Pe2×ce2=√44.72+45.62=63.85kw
按發熱條件計算載面:
Ie=Se×103/√3×U=63.85×103/√3×380=97A
由電工手冊查得選擇型號Ye3×25+2×6 橡套電纜線,安全截流量為116A>97A,電壓降校,校核合三相五線合格
五、安全用電技術措施
安全用電技術措施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安全用電在技術上所采取的措施;二是為了保證安全用電和供電的可靠性在組織上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它包括各種制度的建立、組織管理等一系列內容。安全用電措施應包括下列內容:
1、保護接地
是指將電氣設備不帶電的金屬外殼與接地極之間做可靠的電氣連接。它的作用是當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帶電時,如果人體觸及此外殼時,由于人體的電阻遠大于接地體電阻,則大部分電流經接地體流入大地,而流經人體的電流很小。這時只要適當控制接地電阻(一般不大于4Ω),就可減少觸電事故發生。但是在TT供電系統中,這種保護方式的設備外殼電壓對人體來說還是相當危險的。因此這種保護方式只適用于TT供電系統的施工現場,按規定保護接地電阻不大于4Ω。
(1).接地裝置分類
接地裝置,就是接地線和接地體的合稱(總和),它包括接地線和接地體。
接地線,又分為接地干線和接地支線。
接地體,又分為自然接地體和人工接地體。
下圖是人工接地體的接地裝置示意圖:
(2).接地裝置的安全技術要求
1) 接地體或地下接地線,均不得采用鋁導體制做。
2) 垂直接地體,宜采用角鋼或圓鋼,不宜采用螺紋鋼材。
3) 接地線焊接塔接長度,必須符合以下技術要求。
4) 接地干線,通常要求其截面不得小于100mm2;接地支線,通常要求其截面不得小于48mm2。
5) 采用自然接地體時,可充分利用施工現場的主體金屬結構或基礎鋼筋砼工程的基礎結構,嚴禁利用易燃、易爆物的金屬管道作為接地體。
2、保護接零
(1)施工現場專用的中性點直接接地的電力路,必須采用TN-S接零保護系統(即三相五線制)。
(2)TN-S系統的保護零線應由工作接地線引至配電室的零線排和第一級漏電保護器電源側的零線進行重復接地。保護零線應單獨敷設,不得裝設任何開關與熔斷器。并在施工現場的總配電箱,兩級箱,三級箱等處進行重復接地。
(3)重復接地利用工程基礎底板的兩根主鋼筋與基礎梁焊接連通40×4鍍鋅扁鋼作接地線到落地柜外殼。
(4)TN-S系統中的所有用電設備、照明燈具、配電箱等金屬外殼及金屬構架均實行接零保護,不允許有部份設備采用保護接地。
(5)與電氣設備連接的保護接零線均采用不同截面的綠黃雙色BVR導線,與電氣設備相連的保護零線最小截面不小于6mm2BVR。任何情況下不準用此線作負荷線作用。
(6)施工現場的塔吊、提升機等大型機械設備及腳手架,均應裝設防雷裝置。防雷裝置的引下線及大型機械設備構架均應重復接地,接地電阻≤4歐。
(7)施工現場塔吊或提升機的避雷引下線采用不小于35mm2的BVR綠/黃雙線,避雷針應高出塔尖2米。
3、防雷措施
(1) 在土壤電阻率低于200Ω·m區域的電桿上可不另設防雷接地裝置,但在配電室的架空進線或出線處應將絕緣子鐵腳與配電室的接地裝置相連接。
(2) 施工現場內的起重機、井字架、龍門架等機械設備,以及鋼腳手架和正在施工的在建工程等的金屬結構,若在相鄰建筑物、構筑物的防雷裝置的保護范圍以外,并在下表規定范圍內,則應安裝防雷裝置。
(3) 若最高機械設備上的避雷針(接閃器)其保護范圍能覆蓋其他設備,且最后退出現場,則其他設備可不設防雷裝置。保護范圍可按滾球法確定。
(4) 各機械設備的防雷引下線,可利用該設備的金屬結構體,但應保證電氣連接。
(5) 機械設備上的避雷針(接閃器)長度應為1~2m。塔式起重機可不另設避雷針(接閃器)。
(6) 施工現場內所有防雷裝置的沖擊接地電阻不得大于30Ω。
(7) 做防雷接地的電氣設備,必須同時做重復接地;同一臺電氣設備的重復接地與防雷接地可使用同一個接地體,接地電阻應符合重復接地電阻值的要求。
(8) 安裝避雷針(接閃器)的機械設備,所有固定的動力、控制、照明、信號及通信線路宜采用鋼管敷設。鋼管與該機械設備的金屬結構體應做電氣連接。
4、配電室
(1)配電室內應保持無灰塵、無蒸汽、無腐蝕介質、無振動。
(2)配電室應能自然通風,西面墻上設通風窗。門向外開,并配鎖,下部裝百頁。門窗外部訂鐵絲網,防止小動物出入。
(3)配電室天棚距內地面應大于3.0m。
(4)配電室構筑物的耐火等級為3級,室內配置干砂箱和絕緣滅火器;
(5)配電室邊側設電工值班室一間;
(6)配電屏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a、配電屏的維護通道應大于1m;
b、配電屏側面維護通道應大于1m;
c、配電屏上端距頂棚應大于0.8m;
d、配電屏兩端應重復接地并與保護接零做電氣連接;
e、配電屏應裝有電流、電壓表、換相開關、短路過荷保護裝置和分路隔離開關及分路漏電保護器;
f、配電屏上的各配電線路均應編號,并標明用途標記;
g、配電屏或線路維護時,應懸停電標電,停、送電應有專人負責;
h、母線應涂有色絕緣油漆,涂色如下:
5、配電箱、開關箱的設置
(1)配電系統設配電屏、分配電箱和開關箱,實行三級控制,分級配電。
(2)動力配電箱和照明配電箱分別設置。
(3)每臺用電設備有一臺自己的開關箱,實行一機一箱一閘一漏保,嚴禁用一個開關電器直接控制兩臺及以上的用電設備。
(4)分配電箱裝設在用電設備或負荷相對集中的地方,分配電箱與開關箱的距離不得超過30m,開關箱與用電設備的水平距離不宜超過3m。交流電弧焊機變壓器電源線長度不大于5m,進線處必須設置防護罩,二次線宜采用YHS型橡皮銅芯多股軟電纜,電纜長度不大于30m。
(5)配電箱、開關箱裝設在干燥、通風及常溫場所,配電箱、開關箱周圍應有足夠兩人同時作業的空間,其周圍不得堆放任何有礙操作、維修的物品。
(6)配電箱、開關箱安裝應牢固、平穩,固定式配電箱的中心點的垂直距地應為1.4-1.6米,移動式的箱體應裝設在堅固的支架上,移動式配電箱的垂直距地為0.8~1.6m。
(7)配電箱、開關箱采用鐵板制作,厚度應大于1.5mm,底板用7.5 mm優質絕緣膠木電板。有防雨、防塵措施,箱頂有披水坡,兩側設通風百頁窗,箱體嚴密、端正,箱門松緊適度,導線進出口設在底面,進出口處設護口圈。
(8)箱體外殼油漆采用深藍色,門上噴有"五華一建"標志及警告符號。
6、電氣設備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配電箱、開關箱內的電器元件應按照負載電器的電壓等級、容量(電流),選用相應的開關、電器、熔絲等。先安裝在優質的絕緣電膠板上,應裝設平整、牢固,排列整齊,布置合理,然后整體緊固在箱體內,并且電器之間,電器與箱壁之間的距離應符合規定標準。
(2)配電箱內各元件的連接導線截面應符合各用電設備容量的需要,其最小截面應大于2.5mm2的絕緣銅芯線,連接線按規定分色,排列整齊、成束,導線接頭不得松動,不得有外露帶電部分。
(3)配電箱、開關箱進出線中護套成束,不得與箱體進、出口直接接觸。
(4)進入開關箱的電源線,嚴禁用插銷連接。
(5)移動式配電箱和開關箱的進出線必須采用橡皮絕緣電纜。
(6)配電箱的工作零線與保護零線,必須分設接線端子板,各自的導線連接通過各自的接線端子板連接。
(7)各種箱的金屬構架,金屬箱體、門、金屬電器安裝板以及箱內電器的正常不帶電的金屬底坐、外殼等必須做好保護接零。
(8)導線的剝削不應過長,不得損傷線芯,導線的壓頭應牢固可靠,多股導線不應盤圈壓接,用壓線端子(有壓線孔者除外)壓接,如必須穿孔用頂絲壓接時,多股線搪錫后再壓接(6mm2以上導線必須用端子壓接),不得減少導線股數。
7、設置漏電保護器
(1)配電和系統中的配電屏、分配電箱和開關箱內分別設置與容量相適應的漏電保護器,使之具有三級保護功能。漏電保護器應優先選用建設部推薦產品和電磁式漏電保護器,漏電保護器的選擇應符合國標GB6829-86《漏電動作保護器(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的要求。
(2)配電屏分路負荷側裝設額定漏電動作電流為100mA或以上的漏電保護器,額定漏電動作時間不大于0.1s的漏電保護器。
(3)施工現場所有分配電箱的電源隔離開關負荷側裝設與容量相適應,其額定漏電動作電流一般控制在50mA及以下,額定漏電動作時間小于0.1s的漏電保護器。
(4)開關箱內裝設的漏電保護器,其額定漏電動作電流不大于30mA,額定漏電動作時間小于0.1s。
(5)一般場所應選用Ⅱ類手持式電動工具。露天、潮濕場所及在金屬構架上操作時,應裝設防濺額定漏電動作電流不大于15mA,額定漏電動作時間小于0.1s的漏電保護器?包括潛水泵,水磨石機?嚴禁使用Ⅰ類手持式電動工具。
(6)狹窄場所?金屬容器、地溝、管道內等?選用帶隔離變壓器的III類保護手持式電動工具,把隔離變壓器裝高在狹窄場所外面,并加保護箱,防雨水、防潮、防觸電,工作時有人監護。
(7)漏電保護器安裝后,應操作試驗按鈕,檢驗漏電保護器的工作特性,確認能正常動作后才允許投入使用。
(8)漏電保護器安裝后的檢驗:
1)用試驗按鈕試驗3次,應正確動作。
2)帶負荷分合開關3次,均不得有誤動作。
(9)漏電保護器投入運行后,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建立運行記錄,每周需在帶電狀態下,按動試驗按鈕,檢查漏電保護器動作是否可靠。
8、安全電壓
安全電壓指不戴任何防護設備,接觸時對人體各部位不造成任何損害的電壓。國標 GB3805-83《安全電壓》中規定,安全電壓值的等級有42、36、24、12、6V五種。同時還規定:當電氣設備采用了超過24V時,必須采取防直接接觸帶電體的保護措施。
(1)在地下室內或潮濕場所施工或施工現場照明燈具安裝高度低于2.4米,必須使用36V以下安全電壓的照明變壓器和照明燈具。
(2)在潮濕和易觸及帶電體場所的照明電源電壓不得大于24V。
(3)在特別潮濕的場所,導電良好的地面、金屬容器內工作的照明電源電壓不得大于12V。
(4)照明變壓器必須采用雙繞組型(嚴禁使用自耦變壓器),一、二次側均應裝熔斷器,其金屬外殼做好保護接零。
(5)嚴禁將照明變壓器帶金屬容器,金屬管道和特殊潮濕的地下室使用。
(6)安全電壓照明燈具,采用有良好絕緣且而熱、防潮手柄的行燈,有保護罩,行燈的電源線采用三芯橡套軟電纜。
9、施工現場的電纜線路
(1)電纜干線采用穿管、埋地、沿電纜溝敷設,嚴禁沿地面明敷,并應避免機械損傷和介質腐蝕。
(2)電纜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設時采用鋼帶電纜,埋設深度不小于0.6m,并在電纜上下各均勻鋪設不小于50mm厚細砂,然后覆蓋磚等硬質保護層。
(3)電纜穿越建筑物、構筑物、交通要道、易受機械損傷的場所及引出地面從2m高度至地下0.2m處,加設防護套管,采用鋼管或PVC管保護。
(4)埋地電纜敷設盡量避免中間接頭,如必須接頭的應設在地面上的接線箱內,接線箱應能防水、防塵、防機械損傷并遠離易燃、易爆、易腐蝕場所。
(5)電纜接頭(應采用插接線式連接)應牢固可靠,絕緣包扎后接頭不能降低原來的絕緣強度,并不得承受張力。
(6)橡皮電纜架空敷設時,應沿墻壁或電桿設置,用絕緣子固定,嚴禁使用金屬裸線綁扎。固定點間距應保證橡皮電纜能承受自重所帶來的荷重,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2.5m。
(7)高層建筑的臨時電纜配電必須采用電纜埋地或穿保護管引入。電纜垂直敷設的位置可充分利用在建工程的豎井、垂直孔洞等,并靠近用電負荷中心,固定點每樓層不得小于一處,電纜水平敷設沿墻固定,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1.8m。
(8)施工現場的配電干線及使用220V/380V電壓的配電支線,必須敷設五芯電纜。
10、室內導線的敷設及現場照明裝置
(1)室內布線采用絕緣銅線,采用瓷瓶或塑料線夾等固定敷設,不得直接繞在毛竹、木頭和鋼管上。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2.5m。
(2)進戶線在室外處要用絕緣子固定,進戶線過墻穿套管。距地面應大于2.5m,室外要做防水彎。
(3)室內配線所用導線截面應按圖紙要求施工,銅線截面不得小于1.5mm2。
(4)室外燈具距地面不得小于3m,室內燈具不得低于2.4m。
(5)螺口燈的中心觸頭必須與相線連接,螺口燈頭的絕緣外殼不得有損傷和漏電。
(6)各種用電設備、燈具的相線必須經開關控制,不得將相線直接接入燈具。
(7)室內的照明燈具宜選用拉線開關,開關距地高度2~3m,與門的水平距離為0.2m,拉線出口向下。
(8)嚴禁將插座與扳把開關靠近裝設;嚴禁在床上裝設開關和床頭開關。
(9)裝設在室外大光燈的高壓包、觸發器,設防水與通風的防護罩。
(10)裝設在木工間的燈具應有帶防護罩的燈具。
(11)移動式碘鎢燈的連接導線,采用三芯的銅芯橡皮軟電纜。
(12)室內一般公共場所的燈泡控制在40W以下,職工宿舍照明燈泡不宜超過60W。
(13)在一個工作場所內,不得只裝設局部照明。
(14)施工現場移動式燈具嚴禁使用花線和塑料護套線。
11、電氣設備的操作與維修人
(1)施工現場內臨時用電的施工和維護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同時初級電工不允許進行中、高級電工的作業。
(2)各類用電人員必須掌握安全用電的基本知識和所用機械、電氣設備的性能。
(3)使用設備前,按規定穿戴和配備好相應的勞動的防護用品;并檢查電器裝置和保護設施是否完好,嚴禁設備帶故障運轉。
(4)所使用的設備停止工作、以及操作人離開崗位時,必須把開關箱里的隔離開關拉閘斷電,鎖好開關箱。
(5)負責保護所用設備的負荷線、保護零線、漏電保護器、開關箱等,發現問題及時維修或報告解決。
(6)搬遷或移動用電設備,必須經電工切斷電源并作妥善處理后進行。
12、電氣設備使用和維護
(1)施工現場的配電室、所按季度分四次停電清掃、檢查,所有配電箱、開關箱每月進行三次檢查和維修。檢查、維修人員必須是專業電工,工作時穿戴好防護用品和使用電工絕緣工具。
(2)檢查、維修時必須將其前一級相應的電源開關分閘斷電,并懸掛停電標識牌,嚴禁帶電作業。
(3)配電箱內盤面上應標明各回路的名稱、用途、編號,同時要作出分路標記。
(4)配電箱均應配鎖,指定專人負責,施工現場停止作業1小時以上,應將動力開關箱拉閘上鎖。
(5)各種電器箱內不允許放置任何雜物,保持清潔,不得掛接其它臨時用電設備。
(6)熔斷器的熔體更換時,應使用符合原規格的熔體,嚴禁用其他金屬絲代替。
六、安全用電組織措施
1、建立臨時用電組織設計和安全用電技術措施技術檔案。
2、建立技術交底制度。向專業電工、各類用電人員貫徹、強調臨時用電組織設計的總體意圖及安全用電的重點。
3、建立安全檢測制度。建立好臨時用電工程檢查驗收表、電氣設備的試、檢驗和調試記錄、絕緣電阻、接地電阻測試表和定期檢(復)查表的問題等。
4、建立電氣維修制度。施工現場的所有電氣設備,定人定期檢查、維修,定期檢(復)查出的問題,迅速及時整改、維修、并詳盡地做好 電工維修記錄。
5、建立安全用電責任制。臨時用電工程各部位,操作、監護、維修、分片、分塊、分機落實到人,專人負責,并輔以必要的獎懲。
6、建立安全檢查和驗收制度。施工現場的臨時用電工程,按照JGJ46—2005《建筑施工安全檢查評分標準》中的內容檢查、驗收。符合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
7、建立臨時電工程拆除制度。建筑工程竣工后或施工中,臨時用電工程的拆除,應有電氣技術人員編制拆除方案,經項目部技術負責人批準,才能進行,并必須有人監護。
8、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訓制度。上崗前必須對各類用電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和用電操作知識進行培訓,凡上崗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嚴禁無證上崗。
七、施工現場預防電氣火災的措施
(一)、施工現場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
1.電氣線路過負荷引起火災。線路上的電氣設備長時間超負荷使用,使用電流超過了導線的安全載流量。這時如果保護裝置選擇不合理,時間長了,線芯過熱使絕緣層損壞燃燒,造成火災。
2.線路短路引起火災。因導線安全部距不夠,絕緣等級不夠,電纜老化、破損等或人為操作不慎等原因造成線路短路,強大的短路電流很快轉換成熱能,使導線嚴重發熱,溫度急劇升高,造成導線熔化,絕緣層燃燒,引起火災。
3.接觸電阻過大引起火災。導線接頭連接不好,接線柱壓接不實,開關觸點接觸不牢等造成接觸電阻增大,隨著時間增長引起局部氧化,氧化后增大了接觸電阻。電流流過電阻時,會消耗電能產生熱量,導致過熱引起火災。
4.變壓器、電動機等設備運行故障引起火災。變壓器長期過負荷運行或制造質量不良,造成線圈絕緣損壞,匝間短路,鐵芯渦流加大引起過熱,變壓器絕緣油老化、擊穿、發熱等引起火災或爆炸。
5.電熱設備、照明燈具使用不當引起火災。電爐等電熱設備表面溫度很高,如使用不當會引起火災;大功率照明燈具等與易燃物距離過近引起火災。
6.電弧、電火花引起火災。電焊機、點焊機使用時電氣弧光、火花等會引燃周圍物體,引起火災。
(二)、預防電氣火災的措施
針對電氣火災發生的原因,施工組織設計中要制定出有效的預防措施。
1.施工組織設計時要根據電氣設備的用電量正確選擇導線截面,從理論上杜絕線路過負荷使用,保護裝置要認真選擇,當線路上出現長期過負荷時,能在規定時間內動作以保護線路。
2.導線架空敷設時其安全間距必須滿足規范要求,當配電線路采用熔斷器作短路保護時,熔體額定電流一定要小于電纜或穿管絕緣導線允許載流量的2.5倍,或明敷絕緣導線允許載流量的1.5倍。經常教育用電人員正確執行安全操作規程,避免作業不當造成火災。
3.電氣操作人員要認真執行規范,正確連接導線,接線柱要壓牢、壓實。各種開關觸頭要壓接牢固。銅鋁連接時要有過渡端子,多股導線要用端子或涮錫后再與設備安裝,以防加大電阻引起火災。
4.配電室的耐火等級要大于三級,室內配置砂箱和絕緣滅火器。嚴格執行變壓器的運行檢修制度,按季度每年進行四次停電清掃和檢查。
現場中的電動機嚴禁超載使用,電機周圍無易燃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設備正常運轉。
5.施工現場內嚴禁使用電爐子。使用碘鎢燈時,燈與易燃物間距要大于30cm,室內不準使用功率超過100W的燈泡,嚴禁使用床頭燈。
6.使用焊機時要執行用火證制度,并有人監護,施焊周圍不能存在易燃物體,并備齊防火設備。電焊機要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
7.施工現場的高大設備和有可能產生靜電的電氣設備要做好防雷接地和防靜電接地,以免雷電及靜電火花引起火災。
8.存放易燃氣體、易燃物倉庫內的照明裝置一定要采用防爆型設備,導線敷設、燈具安裝、導線與設備連接均應滿足有關規范要求。
9.配電箱、開關箱內嚴禁存放雜物及易燃物體,并派專人負責定期清掃。
10.設有消防設施的施工現場,消防泵的電源要由總箱中引出專用回路供電,而且此回路不得設置漏電保護器,當電源發生接地故障時可以設單相接地報警裝置。有條件的施工現場,此回路供電應由兩個電源供電,供電線路應在末端可切換。
11.施工現場應建立防火檢查制度,強化電氣防火領導體制,建立電氣防火隊伍。
12.施工現場一旦發生電氣火災時,撲滅電氣火災應注意以下事項:
(1)迅速切斷電源,以免事態擴大。切斷電源時應戴絕緣手套,使用有絕緣柄的工具。當火場離開關較遠需剪斷電線時,火線和零線應分開錯位剪斷,以免在鉗口處造成短路,并防止電源線掉在地上造成短路使人員觸電。
(2)當電源線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切斷時,一方面派人去供電端拉閘,另一方面滅火時,人體的各部位與帶電體應保持一定充分距離,必須穿戴絕緣用品。
(3)撲滅電氣火災時要用絕緣性能好的滅火劑如干粉滅火機,二氧化碳滅火器,1211滅火器或干燥砂子。嚴禁使用導電滅火劑進行撲救。
八、冬季用電措施
設備運轉記錄齊全,每月檢查維修及時,做好避雷,保護接地、接零保護檢查。
施工現場漏電保護安器應齊全有效,以防雷擊潮漏造成損失。
現場用電必須高標準、嚴格要求,所用線路無破損、無老化、絕緣好,配電箱防雨措施完善,所用絕緣膠帶,必須使用防水絕緣膠帶,外用防護膠帶。
工程接地避雷系完備有效,設備避雷設施齊全以防雷擊或側雷擊。
九、防雨措施
設備運轉記錄齊全,每月檢查維修及時,做好避雷,保護接地、接零保護檢查。
施工現場漏電保護安器應齊全有效,以防雷擊潮漏造成損失。
現場用電必須高標準、嚴格要求,所用線路無破損、無老化、絕緣好,配電箱防雨措施完善,所用絕緣膠帶,必須使用防水絕緣膠帶,外用防護膠帶。
工程接地避雷系完備有效,設備避雷設施齊全以防雷擊或側雷擊。
雷雨后做好檢查記錄。電工作業人員必須專業培訓,持證上崗。
分泌治療藥物尤其是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劑(AI),顯著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讓乳腺癌成為慢性病可期!
乳腺癌是威脅我國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惡性腫瘤”。據2019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乳腺癌新發病例占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17.10%,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首位,每年發病人數約為30.4萬[1]。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罹患乳腺癌,讓眾多患者一度踏入生死邊緣;所幸,乳腺癌預后相對良好,無疑又給了患者重生的希望。據全球癌癥生存趨勢監測報告CONCORD-3顯示,2010-2014年我國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83.2%[2]。
目前,越來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可獲得長期生存,乳腺癌正逐漸成為可以控制的“慢性病”。那么,獲得長期生存的乳腺癌患者會再復發嗎?如何更好地降低復發風險?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的里程碑式研究——ATAC試驗的10年結果為之揭曉答案。
“憶往昔”:ATAC試驗10年結果
ATAC是一項在全球21個國家381個醫學中心開展的雙盲、隨機、大規模的早期乳腺癌輔助治療試驗,共納入了9366例可進行手術治療的絕經后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評估比較他莫昔芬單藥與阿那曲唑單藥以及二者聯合治療5年的療效和安全性。
主要終點為無病生存(DFS)。次要終點為至復發時間(TTR)、至遠處復發時間(TTDR)、新發對側乳腺癌(CLBC)發生率、總生存和死亡。
初步分析結果(中位隨訪33個月和47個月)顯示,阿那曲唑組與他莫昔芬組相比,顯著延長DFS和TTR,并降低CLBC發生率。但是,聯合用藥組與他莫昔芬組相比沒有療效或安全性優勢,因此研究關閉了聯合用藥組。
圖1:2010年,ATAC試驗10年結果發表于《The Lancet Oncology》雜志
阿那曲唑降低早期乳腺腺癌
兩大復發高峰、四大事件風險
早在1996年,Thomas Saphner等的研究[3]顯示,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有2個復發高峰,即術后2~3年的早期復發高峰和術后8~10年遠期復發高峰。 ATAC試驗10年結果[4]顯示,阿那曲唑初始輔助治療顯著降低術后近期和遠期兩大復發高峰(圖2B)。在激素受體陽性患者中,與他莫昔芬組相比,阿那曲唑組的術后近期復發風險降低32%(0~2年HR 0.68);5年治療結束后,阿那曲唑仍能降低約20%的術后遠期復發風險(>5年HR 0.81,10年HR 0.79,表1)。
表1 在總人群和激素受體陽性患者中不同隨訪時間的療效終點
圖2 激素受體陽性患者的至復發時間曲線(A)Kaplan-Meier復發率曲線(B)風險比曲線
同時,在激素受體陽性患者中,與他莫昔芬治療相比,阿那曲唑治療降低4大事件風險:
與他莫昔芬組相比,阿那曲唑組的DFS顯著改善,事件(復發、死亡或新發乳腺癌)發生風險降低14%(HR 0.86,P=0.003),并體現出延續效應(5年事件發生率:16.5% vs 13.9%,絕對差異為2.6%;10年件發生率:33.7% vs 30.2%,絕對差異為3.5%)[5]。
與他莫昔芬組相比,阿那曲唑組TTR明顯延長,復發風險降低21%(HR 0.79,P=0.0002),復發率的絕對差異隨時間延長而增大(5年時阿那曲唑組絕對獲益為2.7%,10年時則為4.3%,圖1A)。
與他莫昔芬組相比,阿那曲唑組的TTDR明顯改善,遠處復發風險降低15%(HR 0.85,P=0.02),并體現出延續效應(5年遠處復發率:9.2% vs 7.9%,絕對差異為1.3%;10年遠處復發率:17.7% vs 15.1%,絕對差異為2.6%;圖2)。
與他莫昔芬組相比,阿那曲唑組的CLBC發生率明顯更低,CLBC事件風險降低38%(HR 0.62,P=0.003), 并體現出延續效應(5年CLBC發生率:1.8% vs 1.0%,絕對差異為0.8%;10年CLBC發生率:4.9% vs 3.2%,絕對差異為1.7%;圖3)。
圖2 激素受體陽性患者的至遠處復發時間Kaplan-Meier曲線
圖3 激素受體陽性患者的對側乳腺癌事件Kaplan-Meier曲線
阿那曲唑初始治療療效數據最完整
在關于AI輔助內分泌治療乳腺癌的研究中,BIG 1-98、TEAM和ATAC研究均證實,5年AI初始治療能夠改善絕經后激素受體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DFS。
BIG 1-98試驗在絕經后激素受體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比較他莫昔芬和來曲唑單藥或序貫治療的療效。中位隨訪12.6年更新數據顯示,來曲唑組與他莫昔芬組相比,DFS事件風險降低9%,0~5年和5~10年的CLBC發生風險分別降低38%和53%,而10年后CLBC發生風險未能繼續與前10年保持一致(HR 1.35),即10年后來曲唑降低CLBC的效果不如他莫昔芬[6]。未報告TTR數據。TEAM試驗在絕經后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評估依西美坦單藥與他莫昔芬序貫依西美坦輔助治療的療效。10年隨訪結果顯示,兩治療組的DFS無明顯差異[7]。未報告CLBC數據。
此外,MA.27研究和FACE研究均沒有達到主要終點,未能證明依西美坦和來曲唑輔助治療療效優于阿那曲唑。
基于以上研究數據說明,阿那曲唑是擁有最完整初始治療療效數據、擁有10年中位隨訪時間、被證實顯著持久降低CLBC事件風險的AI。
阿那曲唑治療的長期安全性可控
ATAC試驗10年結果顯示,阿那曲唑組與他莫昔芬組的非乳腺癌癥事件無明顯差異(425 vs 431,OR 0.98,P=0.8)。值得注意的是,阿那曲唑組的黑色素瘤(8 vs 19)和卵巢癌(17 vs 28)事件更少(表2)。
關于治療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總體上,阿那曲唑組較他莫昔芬組更為少見(223例 vs 369例,OR 0.57,P<0.0001),但在治療完成后兩組的情況相近(66例 vs 78例,OR 0.84,P=0.3)。
此外,兩治療組均未見新的安全性問題。
表2 兩組非乳腺癌癥事件發生情況
“再回眸”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重大事件
“飲水思源”,在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百余年的發展史上,有3大里程碑事件推動著乳腺癌治療進步和發展。
19世紀末,英國外科醫生George Thomas Beatson首次報道,切除雙側卵巢可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文章發表在《柳葉刀》雜志上并引起了業界的極大轟動,由此開創了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先河,樹立了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第一個里程碑。
20世紀70年代,最初被作為避孕藥研發成功的他莫昔芬,獲批用于治療絕經后晚期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并成為了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金標準”,樹立了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第二個里程碑。
20世紀90年代,第三代AI阿那曲唑、來曲唑和依西美坦先后問世。一系列臨床試驗證實,AI療效優于他莫昔芬,確立了AI在乳腺癌內分泌治療中的地位,動搖了他莫昔芬“獨領風騷20年”的地位。自此,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開啟了新的治療時代,樹立了又一個里程碑。
此外,AI治療已被寫入國內外乳腺癌診療指南,開啟了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臨床實踐的新篇章。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推薦,AI用于絕經后乳腺癌患者的初始輔助治療(IA級推薦)。這意味著,AI是我國絕經后乳腺癌患者臨床治療的首選輔助內分泌治療策略。
小結
在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長河中,第三代AI尤其是阿那曲唑,宛如一顆璀璨星星,集多般功效于一身——降低乳腺癌兩大復發高峰和四大事件風險,且具有延續效應,為眾多乳腺癌患者照亮了生命之路。相信,乳腺癌從“絕癥”變成“慢性病”未來可期。
專家簡介
崔樹德教授
崔樹德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河南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乳腺疾病培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學會乳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參考文獻
[1]鄭榮壽,孫可欣,張思維,等. 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 2019;41(1):19-28.
[2]Allemani C, Matsuda T, Di Carlo V, et al. Global surveillance of trends in cancer survival 2000-14 (CONCORD-3):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ecords for 3751302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ne of 18 cancers from 322 population-based registries in 71 countries[J]. Lancet. 2018 Mar 17;391(10125):1023-1075.
[3]Saphner T, Tormey DC, Gray R. Annual hazard rates of recurrence for breast cancer after primary therapy[J]. J Clin Oncol. 1996 Oct;14(10):2738-46.
[4]Cuzick J, Sestak I, Baum M, et al. Effect of anastrozole and tamoxifen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10-year analysis of the ATAC trial[J]. Lancet Oncol. 2010;11(12):1135-41.
[5]Cuzick J.Presented at 12th Milan Breast Cancer Conference June,2010.
[6]Ruhstaller T, Giobbie-Hurder A, Colleoni M, et al.Adjuvant Letrozole and Tamoxifen Alone or Sequentially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BIG 1-98 Trial[J]. J Clin Oncol. 2019 Jan 10;37(2):105-114.
[7]Derks MGM, Blok EJ, Seynaeve C, et al. Adjuvant tamoxifen and exemestane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early breast cancer (TEAM): 10-year follow-up of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J]. Lancet Oncol. 2017 Sep;18(9):1211-1220.
*僅供醫療專業人士參考
譯:任我行@血液科
來源:腫瘤資訊
Abstract 7500: BR或R-CHOP/R-CVP作為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或套細胞淋巴瘤的一線治療:BRIGHT研究的5年隨訪結果
背景:BRIGHT研究是一項3期的開放標簽的非劣研究,研究對比了苯達莫司汀聯合美羅華(B-R)與R-CHOP或R-CVP治療初治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或套細胞淋巴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一線使用B-R方案所取得的完全緩解(CR)率并不低于R-CHOP/R-CVP(研究發表于2014年的Blood雜志)。通過經過5年的隨訪,研究者對比了BR與R-CHOP/R-CVP的總體效果。
方法:iNHL或MCL的患者隨機接受6-8個療程的BR或R-CHOP/R-CVP,所有患者在完成治療接受之后接受系統評估,并定期隨訪。統計學上,使用分層的log-rank檢驗比較兩組之間的無進展生存(PFS)、無事件生存(EFS)、緩解持續時間(DOR)和總生存(OS)。
結果:在447例隨機的患者中,224例患者接受BR方案化療,104例患者接受R-CHOP方案、119例患者接受R-CVP方案。419例患者進入隨訪階段,BR組的中位隨訪時間為65.0個月,RCHOP/R-CVP組的中位隨訪時間為64.1個月。BR組和RCHOP/R-CVP組的5年PFS率分別為65.5%(95%CI 58.5-71.6)和55.8% (48.4-62.5),5年的OS率為81.7% (75.7-86.3) 和85% (79.3-89.3)。BR對比RCHOP/R-CVP, PFS、EFS、DOR和OS的風險比分別為0.61 (0.45-0.85; P=.0025)、EFS 0.63 (0.46-0.84; P=.0020)、DOR 0.66 (0.47-0.92; P=.0134)和OS 1.15 (0.72-1.84; P=.5461)。如果將iNHL與MCL分開分析,得出的結論類似,BR對比RCHOP/R-CVP的風險比為:iNHL [PFS 0.70 (0.49-1.01; P=.0582)]和MCL [PFS 0.40 (0.21-0.75; P=.0035)],而MCL的PFS從BR方案獲益最為明顯。兩組患者使用美羅華維持的比例相似,BR組為43%,而R-CHOP/R-CVP組為45%。在R-CHOP/R-CVP組的患者中,75例患者接受二線治療,其中27(36%)例使用含苯達莫司汀的方案。隨訪結果顯示,兩組的安全性結果與預期的結果接近。
結論:BRIGHT研究的長期隨訪顯示,BR組的PFS、EFS和DOR顯著優于R-CHOP/R-CVP組,OS無顯著差異。安全性結果與之前報道的一致。臨床試驗信息:NCT00877006
Abstract 7501: 苯達莫司汀聯合美羅華(B-R)對比R-CHOP作為惰性淋巴瘤的一線治療研究:StiL NHL1 研究9年結果更新
背景:這項多中心的隨機III期的研究對比了B-R與R-CHOP作為惰性淋巴瘤或套細胞淋巴瘤一線治療的治療效果,相關研究結果最早發表在2013年的Lancet雜志上。 最終的分析顯示,B-R較R-CHOP方案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無進展生存(PFS)(69.5 vs 31.2月)。在本項研究中,我們經過中位113個月的隨訪,研究者更新了關于總生存(OS),至下次治療時間(time-to-next-treatment, TTNT)以及繼發腫瘤(sNPL)的相關數據。
方法:447例患隨機接受最多為6個療程的B-R或R-CHOP方案的治療,主要研究終點為PFS,次要研究終點為OS,TTNT和sNPL.。
結果: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征非常一致;中位年齡為64歲。兩組患者間的OS沒有顯著差異,在B-R組中,共有60例患者死亡,而在R-CHOP組中共有68例患者死亡(HR:0.82, 95% CI 0.58 – 1.15, p=0.249)。 B-R組和R-CHOP組的10年生存率分別為71%和66%。B-R組的TTNT相對于R-CHOP組顯著延長(HR 0.52, 95% CI 0.38 – 0.69, p < 0.001),B-R組的中位TTNT沒有達到(95% CI 124.9月 –n年 ),而R-CHOP組的中位TTNT為56個月(95% CI 39.1 – 82.0月)。最初接受B-R方案的患者與接受R-CHOP方案的患者相比,接受的二線治療的比例更低(B-R 73 例 [34%] vs R-CHOP 106例 [52%]),對于B-R組的患者,26例患者使用R-CHOP方案作為二線治療(26/73, 36%),而對于R-CHOP組的患者,49例患者使用B-R患者作為二線治療 (49/106, 46%)。 B-R組共有36例患者出現sNPL,而R-CHOP組共有39例,兩組患者共出現7例血液系統腫瘤。
結論:相對于R-CHOP方案,B-R在PFS和TTNT方面具有顯著優勢(OS尚無優勢)。臨床試驗信息:NCT00991211
Abstract 7502: 來那度胺聯合美羅華及其維持治療難治復發NHL的IIIb期隨機對照研究:雙耐藥及早期復發的濾泡淋巴瘤患者結果分析
背景: 化療耐藥以及初始治療兩年之內進展的濾泡淋巴瘤(FL)預后極差,這強調了急需新療法的出現。
方法:MAGNIFY (NCT01996865)研究是一項IIIb期的多中心的隨機對照開放標簽的研究,研究對象為復發難治(R/R)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包括了1級-3b級的FL或轉化的FL(tFL)。所有患者接受了12個療程的來那度胺聯合美羅華(R2)治療,取得疾病穩定及更好療效的患者按1:1接受R2或者美羅華的維持治療。主要研究終點為無進展生存(PFS)。本分析集中在FL:雙耐藥(DR)是指對美羅華(單藥或聯合治療)和一種蒽環類藥物耐藥的患者,早期復發(ER)是指初始治療兩年內復發或進展的患者。
結果: 截至2016年7月19日,117例R/R的FL患者內包括32例DR(27%)患者和43例ER患者(37%), 中位年齡分別為64歲和65歲,絕大多數為1-3a級FL (94%; 91%),DR和ER患者中各有一例tFL,DR與ER中入組研究時分別有72%和49%的患者為IV期患者,所有患者的入組前接受了2種不同方案的治療(中位數,其中DR 為 3,ER為2)。在ER患者中,31例患者接受的美羅華聯合化療(R-Chemo)的一線治療,12例患者接受美羅華單藥或其他治療。本研究中的治療有效率如表一所示, DR組和ER組的中位至緩解時間分別為2.8個月和2.7個月。中位緩解持續時間沒有達到。FL患者1年的PFS率為66%,其中DR為66%,ER為45%。ER患者中,一線使用R-chemo 的患者1年的PFS率為50%,而其他患者為27%。DR組和ER組最常見的治療相關的3級以上不良反應分別為中性粒細胞減少(53%; 33%), 白細胞減少 (9%; 12%)和淋巴細胞減少(9%; 5%).
結論:R2序貫維持治療在雙耐藥和早期復發的FL患者中取得了不錯的療效,且安全性良好。MAGNIFY 試驗仍在入組患者。臨床試驗信息:NCT01996865.
表一. 療效相關數據
Abstract 7503: CALGB 10404研究:根據遺傳學調整的氟達拉濱/單克隆抗體治療初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2期組間研究。
背景:在新藥到來之前,對于非del(11q)缺失的患者,如何選擇最佳的免疫化療方案尚存在爭議。來那度胺的地位尚未確定。
方法: 初治的具有治療指征的患者隨機接受美羅華聯合氟達拉濱(FR)、FR聯合6個月的來那度胺作為鞏固治療(第一個月: 5mg 每天 d1-21/每28天,第二至六個月: 10mg 每天 d1-21/每28天)或FR+環磷酰胺的治療(FCR)。基于治療前的遺傳學結果,至少20%的細胞具有del(11q)的患者不納入分析,以檢測每組患者中非del(11q)的患者無進展生存(PFS)率是否獲得提高。每組患者中至少要納入103例非del(11q)的患者才能有至少84%的可能檢測PFS率的增長(60%至73%)。
結果:共有342例非del(11q)的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FR(n=123), FR+L (n=109)或FCR(n=110)的治療。三組患者間的基線特征相似。三種方案兩年的PFS率分別為64% (57-71%) (FR), 71% (63-78%) (FR+L), 和74% (66-80%)。FR組的中位PFS顯著低于FR+L組(p=0.03)或FCR組(p<0.01),中位PFS分別為43(95%CI: 33-50), 66(95%CI: 45-未達到),和 78 (95%CI: 58-未達到)個月。各種的中位生存(OS)均未達到。各組之間1,2,3年的生存率相似,盡管FR+L組在41個月后OS出現了平臺,而FR和FCR組持續有事件出現。最常見的毒性反應為血細胞減少和感染。
結論:FR+L 和FCR達到了方案所預期的研究終點. FR+L相對于FR延長了PFS,且與FR/FCR組不同的是,OS出現了平臺(無死亡事件再出現)。需要未來的研究來研究FR+L對比FCR的療效或含來那度胺的其他方案的療效。臨床試驗信息: NCT00602459.
Abstract 7504 GENUINE 3期研究結果公布:Ublituximab聯合伊布替尼治療遺傳學高危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背景:接受單藥伊布替尼(IB)的CLL患者若具有TP53異常或11q缺失則預后依然較差(O’Brien ASH 2016)。Ublituximab (UTX)是針對CD20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其經過特定糖基化修飾以提高ADCC作用。GENUINE是首個對比IB聯合UTX與IB單藥治療高危復發/難治CLL治療效果3期的臨床研究。
方法:具有中心實驗室確定的del17p (TP53缺失),del11q (ATM缺失)和/或TP53突變的難治復發的CLL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到IB單藥組(420mg QD)或IB聯合UTX(900mg 療程1 D1,8,15;療程2-6 D1;隨后的維持治療為每3個月一次)。入組患者時,對于之間的治療方案數沒有限制。之前使用過IB的患者被排除在外。研究的主要治療終點為總的治療反應率(ORR)(按照iwCLL 2008標準),次要研究終點為CR率、MRD陰性率、PFS、至緩解時間(TTR)和安全性。
結果:研究對來自美國及以色列126例患者進行了隨機,共117例患者接受了治療(59例接受了UTX+IB,58例接受了IB單藥治療)。中位年齡為67歲,中位前治療數為3(范圍:1-8),70%的患者為男性。高危的遺傳學因素經過了平衡,使得兩組的del17p的出現率均在50%左右。UTX+IB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輸注反應(44%,其中3/4級為5%),UTX+IB組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發生率為17% (3/4級 7%)與 IB單藥組的10% (3/4級 9%) 相當,其余不良反應的發生率UTX+IB組與IB單藥相近或UTX+IB組較低,包括疲勞(17% vs. 31%), 頭暈 (12% vs. 21%), 擦傷(12% vs. 26%),貧血 (10% vs. 16%),肌痛 (9% vs. 14%)。 中位隨訪12個月時,UTX+IB的最佳ORR為80%,而IB組為47%。盡管還不足以用于次要治療終點分析,UTX+IB在PFS和影像學的CR率上依然具有優勢。CR和MRD的相關研究依然在進行之中。聯合組與IB組的TTR分別為1.97個月和3.8個月。兩組中均有等待確認是否取得緩解的患者。
結論:在IB的基礎上增加UTX沒有增加毒性,但顯著提高了治療有效率。臨床試驗信息:NCT02301156。
Abstract 7505 新藥治療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發生的Richter’s 綜合征(RS)
背景:靶向B細胞受體激酶和BCL-2的新藥(NA)顯著提高了CLL患者的預后,但是,接受NAs治療的患者會出現RS,目前尚無對新藥情況下RS的研究。
方法:研究者回顧性分析了9個學術中心2011年至2016年間病理確診的RS患者。研究進行了描述性的統計,總生存定義為RS確診至死亡或末次隨訪。
結果:共有71例患者在使用NAs時出現RS。診斷CLL時的中位年齡為55歲(21-82),NA使用前中位治療方案數為3(0-12),68%患者為氟達拉濱難治的患者,5位患者(7%)為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CLL診斷至NA治療的中位時間為68.5個月(1.1-246.2)。在NA開始治療時FISH檢測的資料分別為:del(17p) 30/61 (49%), del(11q) 15/61 (25%), +12 15/61 (25%)。53例可分析核型的患者中,共40例患者為復雜核型 (75%)。52例患者進行IGHV檢測,46例患者IGHV無突變(88%),VH1-69的出現率為23% (10/43),VH4-39出現率為9% (4/43)。59例 (83%) 患者使用使用BTK抑制劑,6 例(8%) 患者使用PI3K抑制劑,6 例(8%)患者使用BCL2抑制劑venetoclax。組織學上,RS包括DLBCL(87%),漿母細胞淋巴瘤 (6%), 霍奇金淋巴瘤 (4%)及 其它(3%)。RS的 Ki-67%在90 以上的占23%, 75-90% 占25%, 50-75% 占25%,50%以下占28%。NA開始使用至RS診斷的中位時間為9.1月(范圍0.9-48.2),65%的患者在NA開始服藥12個月內出現RS。在有RS治療方案的56例患者中,共使用了19中不同的方案,包括R-EPOCH (36%),R-CHOP (20%),免疫檢查點抑制劑(9%),OFAR方案(7%)或使用另一種不同的NA (7%)。在可以評估療效的48例患者中,ORR為42% (15% CR, 27% PR)。在29例可以評估的接受R-EPOCH/CHOP的患者中, ORR為 48% (21% CR)。.中位隨訪10.6個月,中位生存僅為3.3個月 (95%CI 2.2-6.0), 盡管取得CR的7例患者均存活。
結論:研究者報到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使用新藥時出現RS的CLL隊列。這些患者通常都是高危的CLL患者,且復雜核型非常常見,且RS常在NA治療的最初1年內發生。治療方案的差別非常之大,對于不能取得CR的患者,預后非常之差。尋找RS的驅動基因異常以及更新的治療策略,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Abstract 7506 放療治療老年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PET陰性的大包塊病變(是否可省去):DSHNHL OPTIMAL>60 研究最初187例大包塊患者的中期結果分析
背景:放療(RT)治療大包塊部位提高了老年DLBCL患者的預后 [Lancet Oncol 2008; 9: 105-116; J Clin Oncol 2014; 32:112-1118]。在R-CHOP方案治療后,如果PET陰性,RT是否可以省去?前瞻性的OPTIMAL>60研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方法:61至80 歲的患者按照2*2的因素設計隨機接受6×CHOP-14 or 6×CHLIP-14 (脂質體長春新堿而不是傳統的長春新堿) 加8個療程的美羅華(375 mg/m2, 每兩周一次)或12次美羅華 (D -4,-1,1,4,14,28,42,56,91,126,175, 238)。具有大包塊(>=7.5 cm)的患者,如果6個療程化療后大包塊PET陽性,則接受39.6Gy的放療,如果大包塊PET陰性,則選擇隨訪觀察。
結果:187/505(37%) 的患者具有大包塊病變,與RICOVER-60試驗中的患者類似[117/306 (38%)],RICOVER-60試驗中38%的患者使用 6×CHOP-14+8R方案。OPTIMAL>60 的患者與RICOVER-60的患者相比年齡更大 (70 vs. 68 歲), IPI=3 (33% vs. 29%) 及IPI=4,5 (34% vs. 23%) 的患者更多。OPTIMAL>60的187例患者中共有166例接受了PET檢查(不做PET的原因:5例為早期死亡,3例為治療毒性過大,3例為方案違背,1例為患者不依從,6例為診斷有變化,2例為其他原因)。48% (80/166) 的大包塊在6個療程的化療后PET仍然陽性,78%(62/80)的患者接受了RT(不接受RT的原因為:8例為疾病進展;9例為其他的醫學原因;1例為活檢陰性),使放療的使用率RICOVER-60的67/117 (57%)降低到OPTIMAL>60的62/187 (33%)。 盡管患者的預后特征較差,187例大包塊患者的預后并不差于RICOVER-60試驗中的患者,即便在4個治療組中治療強度最弱的47例患者中(接受6xCHOP-14+8R,與RICOVER-60一致),OPTIMAL>60的2年PFS和OS率分別為79% 和88%,而117例RICOVER-60患者為75%和78%。 在多因素回歸分析中,經過IPI危險因素的調整,OPTIMAL>60 相對于RICOVER-60大包塊患者在PFS和OS方面的風險比分別為0.7 (95% CI: 0.3-1.5; p=0.345) 和0.5 (95% CI: 0.2-1.3; p=0.154)。
結論:對于大包塊的患者,如果化療后PET陰性,可以不使用放療。這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降低了42%的放療使用率。臨床試驗信息:NCT01478542。
Abstract 7507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臨床相關基因拷貝數改變的無創檢測
背景:在淋巴瘤中體細胞拷貝數改變(SCNAs)很常見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例如,MYC和BCL2基因的擴增與較差的預后相關(Quesada, ASH 2016)。 而PD-L1(CD274)的擴增與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效較好相關(Ansell, NEJM 2015)。然而,通過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這些異常依然很難。通過靶向高通量測序平臺CAPP-Seq,研究者開發了一種通過血漿檢測局灶性以及大片段SCNAs的方法。
方法: 研究者檢測了75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治療前的血漿標本以及48例正常對照的血漿標本。局灶性的SCNAs的檢測深度極高(~10,000x),這使得ctDNA的比例在1%時即可被檢測到。研究者通過調整設定陽性閾值,將假陽性率控制在1%左右。在另一組包含15例健康對照的隊列驗證中,該方法檢測的假陽性率為2.3%(而對于感興趣的基因為 0%)。研究者同時分析了特定區域外的測序數據以分析染色體水平的SCNAs。
結果:研究者檢測到了較高頻率的臨床相關的SCNAs,包括MYC (8.0%), BCL2 (24.0%), 和 BCL6 (14.7%)的擴增,以及TP53 (13.3%) 和 CDKN2A (9.3%)的缺失。特別有趣的是,26.7% 的病例同時具有PD-L1 和 PD-L2 (PDCD1LG2)的擴增。此外,13.3%的病例具有PD-L2但不具有PD-L1的擴增。有趣的是,PD-L1 擴增在復發的患者中較初治的患者中更為常見(43.5% vs 19.2%, p=0.02)。大部分PD-L1擴增是局灶性基因的擴增(65%)而其他的則累及9號染色體短臂超過80%的區域。相對應的組織標本的測序工作仍然在進行,且即將呈現。
結論:淋巴瘤ctDNA的檢測能夠很好地檢測到局灶的和大片段的SCNAs, 包括 MYC, BCL2以及PD-L1的擴增,這使得通過無創方法檢測淋巴瘤患者具有臨床意義的結構性基因改變不再是難題。
Abstract 7508 自體移植對比 (auto)對比同胞相合 (MSD)或全相合無關供者的(MUD)的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治療免疫化療早期免疫化療失敗(ECF)的濾泡淋巴瘤(FL):來自國際血液與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的分析
背景: 與大部分FL不同的是, 早期免疫化療失敗(ECF)的高危FL (一線免疫化療2年內復發的OS率僅為50%)預后較差 (Casulo, JCO 2015)。 研究者利用CIBMTR數據庫對比了autoHCT與MSD或MUD alloHCT作為首次移植方案治療早期免疫化療失敗的FL的治療效果。
方法:研究納入了2002-2014間接受一線基于美羅華的免疫化療方案的早期免疫化療失敗(治療開始2年內進展或復發)且接受autoHCT或alloHCT的成年FL患者。主要研究終點為OS,次要研究終點為進展生存 (PFS), 復發和非復發死亡(NRM).
結果:440例ECF 的患者納入研究(auto=240, MSD=105, MUD=95) (表 1)。 AutoHCT經過調整的5年的NRM(5%)顯著低于MSD (17%) 或 MUD HCT (33%)(p<0.0001)。MSD (31%)或MUD HCT (23%) 經過調整的5年復發率顯著低于autoHCT (58%; p<0.0001)。autoHCT,MSD 和MUD HCT PFS經過調整5年PFS率分別為38%,52% 和 43% (p=0.006)。autoHCT (70%) 或 MSD HCT (73%) 的5年生存率顯著高于MUD (49%; p=0.004).
結論: AutoHCT治療早期免疫化療失敗的FL患者NRM較低且5年的OS率(70%) 顯著高于歷史數據(50%). MSD HCT治療組復發率最低,生存率與autoHCT相似。 需要前瞻性的研究來探索早期免疫化療失敗的FL患者的移植方案選擇。
ASCO點評專家評選:歡迎對以上ASCO研究進行留言點評,我們將評選出最好的3位給予獎勵!
參考文獻
http://am.asco.org/abstracts
責任編輯:腫瘤資訊-宋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