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我們的電源總是默默無聞地藏在機箱中辛勞工作,為主機上的其他配件提供能量。絕大多數(shù)的電源沒有絢麗的燈效和酷炫的外表,但是卻保障著整臺主機的安全。有些對電源并不上心的小伙伴隨便上了一個便宜的電源,結果功率不穩(wěn)導致硬件異常運行并受損的情況并不少見。再省不能省電源,那選擇主機電源又該如何入手呢?
可能有小伙伴會覺得根據(jù)TDF選一個不就完事了么?但是,二哥告訴大家這樣挑電源并不穩(wěn)。所謂TDP中文直譯是“散熱設計功耗”,它并不代表實際功耗,一旦超頻或者滿負荷運行時,實際功耗往往要大于TDP。
我們在挑選電源時,一般都會看到“額定功率”的參數(shù)。這個參數(shù)指的是電源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輸出的“能量”。小伙伴們在選擇好其他硬件后,可以在產品說明中得知各個組件的功率,也可以通過“魯大師”之類的硬件計算出功率,從而選擇合適自己使用的電源。
同時,電源的轉換率也相當重要。衡量轉換率最常用的標準就是80PLUS,也就是小伙伴們熟知的“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牌”等。不要小看了這個轉換率,當你留意到你累計的電費時,再想想自己嘴上說著要節(jié)能環(huán)保卻用實際行動打自己的臉,可能就會感嘆買一個轉換率高的電源多么重要。
80PLUS越高,轉換率越高,也就越省電。但是,二哥也要告訴大家,80PLUS只是衡量一個電源的轉換率的標準,并不能判斷出一個電源的做工和用料。因此一些商家總喜歡強調自電源的80PLUS多牛X并不代表其表現(xiàn)一定好,小伙伴們不要被套路了。
我們日常裝機可能使用到的電源共分為三大類:非模組電源、半模組電源、全模組電源。非模組電源在入門級電源產品中較為常見,其特點是各類線材數(shù)量固定,小伙伴無法根據(jù)實際使用需求拔掉多余的線材。但非模組電源價格相對實惠,因此更適合追求性價比的小伙伴選購;模組電源的價格相比非模組電源要高一些,更適合高端用戶選用。
二哥的建議是:一般的中塔機箱,只要沒有多卡多硬盤的要求,一般的非模組完全足夠使用了;小機箱則建議全模組電源,這樣既節(jié)省空間又改善散熱,還更美觀。
同時,不知道小伙伴有沒有聽過“卡吧”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紋波不穩(wěn)炸四方。我們通常說的紋波其實包括了紋波和噪聲。開關電源輸出的不是純正的支流電壓,里面有交流成分就是紋波造成的。紋波電壓是紋波的波峰和波谷之間的峰值,其大小與開關電源的輸入電容和輸出電容的容量及品質有關。這可能有點復雜,二哥在這里也只是作為一個拓展延申,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
此外,二哥在這里還要對電源的價格告訴小伙伴們:不少“明白人”通常按1w/元的概念來參照這個電源的品質,如果你看到所謂30多元300w額定的“全新電源”,仔細算算1w才1毛錢,這樣的電源百分之百是冒牌的假貨!
一般來說,如果是集成顯卡的電腦,那么裝配一個額定功率200W左右的電源就足夠了。如果雙核帶上一般的獨立顯卡,250W額定功率的能夠滿足需求;如果顯卡是獨立供電,而且處理器比較高端的雙核,那么額定280W到300W是足夠的。如果四核帶上強力獨顯,那么則應該配備額定功率350W以上的。由于現(xiàn)在顯卡取代了CPU成為”耗電大王“因此對應電源就要根據(jù)小伙伴們使用的具體顯卡型號進行選擇。
同時,電腦報官方企業(yè)店里也有各種二手主機電源,小伙伴們如果對自己的選擇不太放心,二哥也可以提供一款能滿足你需求的主機電源哦~
馬上開學了,
二哥給小伙伴們推薦一臺性價比超高的”愛瘋“手機~
原裝95新的IPhone7
玫瑰金256G全網(wǎng)通,
電池效能85%,
就底部一處小痕跡,
僅需2888元!!!
對,你沒看錯,
比今年的主流國產機還便宜。
適合什么東西都往手機里存而不喜歡刪的小伙伴~~~
搶購地址: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電腦報新媒體矩陣更多精彩
過使用新的前端架構、改良浮點與整數(shù)運算單元以及采用7nm工藝生產,IPC提升了15%的Zen 2顯然是近年來AMD最具威力的處理器架構。該架構不僅讓定位主流的第三代銳龍?zhí)幚砥黛陟谏x,在2019年末,AMD還將它應用到了面向HEDT平臺的AMD第三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上,并展示出了令對手難以企及的性能表現(xiàn)。32核心、64線程設計的銳龍Threadripper 3970X在SiSoftware Sandra中的算術性能達到1.1TOPS,是目前英特爾消費級處理器旗艦酷睿i9-10980XE的1.88倍;在《魯大師》處理器性能測試中的分數(shù)突破70萬分,單單一項處理器性能的分數(shù)就讓很多電腦的整機測試分數(shù)望塵莫及。
但AMD并不滿足,通過對內部架構的巧妙設計以及Infinity Fabric總線、7nm生產工藝的助力,AMD在2020年終于推出了第三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旗艦產品—擁有64核心、128線程配置的銳龍Threadripper 3990X。這也是消費級處理器首次擁有如此驚人的技術規(guī)格,甚至超過了很多服務器處理器。那么,將這么多的核心全部聚集在一起,它們是否能夠同心協(xié)力發(fā)揮出“團戰(zhàn)”的威力呢?對于用戶而言,使用多達64顆核心的處理器又是怎樣的體驗?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和其他銳龍Threadripper定位于消費級產品,但它們的應用環(huán)境與普通消費級處理器還是有所不同,主要針對的是對性能有很高要求的設計師、專業(yè)人士以及發(fā)燒友。它們不僅能幫助用戶快速完成那些依賴處理器多核心性能的專業(yè)工作,還具備較強的游戲性能,也能給用戶提供流暢的娛樂體驗。
與同級AMD EPYC霄龍?zhí)幚砥飨啾龋J龍Threadripper的工作頻率更高,同時擁有超頻能力、可以支持高頻內存,因此它的單線程性能更強,也更適合運行游戲。不過,銳龍Threadripper不支持組建多路處理器系統(tǒng),如果需要更強、更專業(yè)的多線程性能,AMD EPYC霄龍仍然是更好的選擇。所以,雖然銳龍Threadripper比主流處理器的核心數(shù)量多得多,多線程性能強得多,但仍舊具備很多AMD主流處理器的特性,是一款兼具多線程與單線程性能的產品。
采用Zen 2核心之后的第三代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擁有很多新特性,比如IPC提升了15%,支持PCIe 4.0總線技術以及對高頻內存提供了支持。其官方標稱最高內存支持頻率就達到了四通道DDR4 3200(在只使用4根內存插槽時),即便8根內存插槽全部插滿,內存容量達到256GB,它對內存的支持頻率也可以達到DDR4 2667。鑒于Zen 2核心的具體改進之處我們曾在第三代銳龍?zhí)幚砥靼l(fā)布時進行過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再贅述。下面我們主要談談第三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相對于上代產品其他的不同之處。
首先是核心、線程數(shù)大幅提高。在第二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發(fā)布時,AMD還推出了多款12、16核心的產品,而隨著7nm生產工藝的采用,現(xiàn)在主流銳龍平臺的核心數(shù)量就已經(jīng)達到了16顆。因此第三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起步配置為24核、48線程設計的銳龍Threadripper 3960X,定位中端的產品為32核、64線程設計的銳龍Threadripper 3970X,本次將要測試的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則直接采用驚人的64核、128線程設計。當然在價格方面,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看起來也很高,其零售價為29999元,但對比14999元的18核心、36線程的酷睿i9-10980XE處理器,顯然它的每核心成本并不貴。
第二是工作頻率大幅提高。同樣得益于7nm工藝的采用、能耗比的提升,雖然第三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核心數(shù)量有不小的增加,但銳龍Threadripper 3970X、銳龍Threadripper 3960X的最高加速頻率仍達到了4.5GHz。而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核心數(shù)量盡管達到了64顆,但其最高加速頻率也有4.3GHz。當然,最高加速頻率往往只應用在使用線程數(shù)較少的應用中,在與多線程應用相關的基礎頻率上,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基礎頻率還是明顯低于其他兩款產品,只有2.9GHz。原因很簡單,在核心、線程數(shù)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必須通過降低頻率來降低處理器在多核心運算時的功耗、發(fā)熱量。
第三內部架構大幅變化。在上代Threadripper處理器架構中,它由純計算核心與(計算+I/O)核心組成,后一種核心集成了內存控制器與PCIe控制器。這就造成純計算核心在讀寫內存、PCIe設備時必須在(計算+I/O)核心中去尋找數(shù)據(jù),這就意味著各計算核心訪問內存、PCIe設備的延遲是不一樣、不同步的。Zen 2架構的引入徹底將處理器核心和I/O模塊分離,計算核心本身不再提供I/O接口而專注于運算,I/O模塊成為連接各個計算核心和外部鏈接的中樞。
▲▼上圖為銳龍Threadripper 3970X的內部架構圖,下圖為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內部架構圖,可見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后者的I/O模塊擁有8條Infinity Fabric總線,其中四條穿過前排的CCD核心與后排的四顆CCD核心相連接。
如上圖例所示,在銳龍Threadripper 3960X、3970X內部,它們擁有四顆CPU Complex Dies,也被稱為CCD核心,每一顆CCD里包含6~8顆處理器核心。在四顆CCD的中間有一個總共集成64條PCIe 4.0控制器、四通道內存控制器的12nm I/O模塊。每顆CCD都通過一條讀取帶寬為51.2GB/s,寫入帶寬25.6GB/s的Infinity Fabric總線即IFOP單元與I/O模塊相連。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每顆核心都可以直接訪問PCIe設備、內存資源,每顆核心的級別、訪問延遲相同,也就意味著各核心能更好地協(xié)同工作,釋放出更多的性能。
對于銳龍Threadripper 3990X來說,要達成64顆核心,顯然需要8顆CCD核心,這又該如何排布呢?AMD在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發(fā)布之前早就展示過該處理器的一張實物照片——被開蓋的銳龍Threadripper 3990X顯示AMD在4顆CCD核心“身后”又增加了4顆CCD核心。可能很多人之前的猜想是AMD將之前連接4顆CCD的Infinity Fabric總線延長即可,增加的4顆CCD通過這4條總線與其他4顆CCD共同訪問I/O模塊。但這樣設計意味著每16顆處理器核心要共同使用一條總線,而單條Infinity Fabric總線的帶寬也就51.2GB/s,所以很可能會出現(xiàn)帶寬不足的問題。同時這也意味著增加的32顆處理器核心無法直接訪問內存、PCIe設備,延遲比前面的CCD高,再次出現(xiàn)上代Threadripper處理器各計算核心訪問內存、PCIe設備延遲不同的問題,造成處理器計算效率降低。
因此AMD采用了一種巧妙的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yōu)殇J龍Threadripper 3990X的I/O模塊設計了8條Infinity Fabric總線。前面4個CCD核心還是通過總線直接連接I/O模塊,而額外增加的4條Infinity Fabric總線則穿過前面的4個CCD核心與后面增加的4個CCD核心連接。這就實現(xiàn)了所有8個CCD、64顆處理器核心都能直接訪問PCIe設備、內存資源。當然在距離上增加的這32顆核心距離I/O模塊比原有的32核心要遠一些,但由于電子的高速運動特性,影響應該很小。
▲▼從實測來看,AMD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上圖)的內存與緩存延遲同銳龍Threadripper 3970X處理器(下圖)相比沒有明顯區(qū)別,增加的4條Infinity Fabric總線并未帶來額外的延遲。
從本刊實測來看,AMD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的內存與緩存延遲同銳龍Threadripper 3970X處理器相比沒有明顯區(qū)別,增加的4顆CCD、4條Infinity Fabric總線并未帶來額外的延遲。值得一提的是每個CCD核心擁有39億個晶體管,加上集成83.4億個晶體管的12nm I/O模塊,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晶體管總數(shù)達到395.4億個,而其硅片面積卻只有1008平方毫米,TSMC 7nm FinFET工藝的使用功不可沒。
▲借助TSMC 7nm FinFET工藝,AMD在1008平方毫米面積下,集成了64顆核心,這也使得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在外觀上與銳龍Threadripper 3970X、銳龍Threadripper 3960X相比沒有不同。
緩存方面,銳龍Threadripper 3990X還是保持了前兩款產品的設計,每顆核心擁有512KB二級緩存、64KB一級緩存,每4顆處理器核心即一個CCX(Core complex)共享16MB三級緩存,因此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緩存總容量達到(512KB×64+64KB×64)/1024+16MB×16=292MB。更大的緩存容量可以提高數(shù)據(jù)的命中概率,從而帶動處理器運算性能的提升,并減少內存訪問延遲。
此外,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內的I/O模塊也提供64條PCIe 4.0通道,其中56條可供用戶使用。同時AMD也同步將主板芯片組升級為支持PCIe 4.0技術的TRX40,因此其總共擁有72條可用PCIe 4.0通道、12個USB 3.2 GEN2接口,可為用戶提供多個M.2 SSD、PCIe 4.0 x16顯卡接口。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核心數(shù)量、緩存容量大幅增加,但其TDP熱設計功耗卻與銳龍Threadripper 3970X、銳龍Threadripper 3960X完全相同,均為280W,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這是不是意味著它擁有更高的能耗比呢?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測試來揭開答案。
規(guī)格參數(shù)
板型:E-ATX
處理器接口:Socket sTRX4
芯片組:AMD TRX40
內存插槽:DIMM×8(最高支持256GB ECC或普通內存,頻率最高可達DDR4 4733+)
擴展插槽:PCIe 4.0 x16×2、PCIe 4.0 x8×2、64Gb/s M.2×5、SATA 6Gb/s×8
網(wǎng)絡芯片:Intel I219-AT千兆有線網(wǎng)卡+AQC-107萬兆網(wǎng)卡+英特爾 Wi-Fi 6 AX200無線模塊
音頻芯片:ROG SupremeFX 8 聲道7.1音頻系統(tǒng)
背板接口:USB 3.2 Gen2 Type-C/Type-A+USB 3.2 Gen 2x2 Typc-C+USB 3.2 Gen1+10G網(wǎng)絡接口+RJ45+S/PDIF光纖+模擬7.1聲道音頻接口+2×2 Wi-Fi模塊
在AMD銳龍Threadripper 3970X發(fā)布時,ROG曾同時發(fā)布了一款高端TRX40芯片組主板:ROG ZENITH Ⅱ EXTREME。在我們?yōu)槠浜廊A的16相供電、主動散熱設計感到驚訝,以為這就是TRX40高端主板的終極產品時,沒想到為了銳龍Threadripper 3990X,ROG又發(fā)布了一款升級版產品——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相對于ROG ZENITH Ⅱ EXTREME,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在外觀上的變化不大,主要升級在它的供電部分。
首先考慮到第三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高達280W的TDP熱設計功耗,為了降低主板處理器供電電路的工作溫度,這款主板也通過雙雙并聯(lián)的設計達到了等效16相的規(guī)模。雖然在電感部分它依然使用16顆粉末化超合金電感,但在MOSFET部分,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進行了升級,從ROG ZENITH Ⅱ EXTREME支持70A電流的Infineon TDA21472升級為支持90A負載的Infineon TDA21490。這也就意味著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 16相供電電路理論上最高可支持高達1440A的電流,能輕松保證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的正常工作,甚至是超頻。從實際測試來看,在64核心的銳龍Threadripper 3990X滿載運行半小時后,主板供電部分的最高溫度也就68.9℃。
▲通過雙雙并聯(lián)設計,由高磁導率合金核心電感、Infineon TDA21490 Powerstage一體式MOSFET、日系10K黑金電容組成的豪華16相供電設計。
▲當銳龍Threadripper 3990X長時間運行同時開啟處理器、FPU、CACHE的AIDA64烤機測試后,盡管平臺功耗已經(jīng)達到456W,但主板供電部分的最高溫度也就68.9℃。
其他方面,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也采用了6 PIN+雙8 PIN的ProCool Ⅱ高強度電源實心接口,其內部采用了更粗的CPU供電插針,主供電接口外部覆蓋了金屬裝甲,從而降低阻抗與發(fā)熱量,讓電源的傳輸更有保障。散熱方面,除了仍為MOSFET配備大型熱管鋁合金散熱鰭片外,在散熱片的中層結構中,它還內置了兩個散熱風扇。這樣設計的目的很簡單,除了主動散熱可加速排出熱量外,像電感這些不太方便安裝散熱片的元器件也可借助風扇產生的氣流加速散熱。
▲主板供電部分的散熱模塊中配備了兩具散熱風扇,可加速熱量的排出。
內存供電上,該主板采用2+2相供電設計,每四根內存插槽就配備了由低內阻MOSFET、高磁導率合金核心電感組成的兩相供電電路。此外主板還采用了OPTIMEM Ⅲ技術,該技術采用了獨特的內存優(yōu)化走線,能夠提高信號完整性,減少干擾信號,提高內存兼容性和超頻空間。這也使得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主板的最高內存支持頻率可達四通道DDR4 4733+,內存總容量最高可支持256GB,且可以使用ECC內存。
▲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主板的PCIe 4.0 x4 M.2 SSD接口可以充分發(fā)揮出PCIe 4.0 SSD的最大性能,AS SSD BENCHMARK分數(shù)突破8200分。
同時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主板也配備了由鋁合金打造的ROG散熱裝甲,從I/O輸出輸入部分到M.2 SSD、PCH芯片組、音頻部分,以及性能強勁的Aquantia AQC107 10G網(wǎng)卡,它們都一一得到了ROG鋁合金裝甲的“庇護”。
▲主板不僅配備了性能強大的Aquantia AQC107 10G網(wǎng)卡,還配備了現(xiàn)在熱門的英特爾AX200 WiFi 6網(wǎng)卡,在5GHz@160MHz頻段下的理論傳輸帶寬可達2.4Gbps。
此外主板背板還配備了大面積的鋼制背板,這不僅能讓主板在搭載大型散熱器、旗艦級顯卡時不易變形,還能對主板元器件輔助散熱,讓主板工作得更加穩(wěn)定。而大型散熱模塊加16相供電電路的使用,也讓這款主板的重量直線攀升,達到了3公斤之多,算是主板里的“彪形大漢”了。
▲主板供電部分的散熱模塊中配備了兩具散熱風扇,可加速熱量的排出。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主板可與其他支持AURA SYNC的ROG產品或其他配件同步發(fā)光,帶來非常驚艷的視覺效果。
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主板不僅繼續(xù)沿用了Aquantia的AQtion AQC107萬兆有線網(wǎng)卡,更在無線部分搭配了支持最新WiFi 6技術(802.11ax)的英特爾AX200無線模塊。其不僅支持5GHz/2.4GHz雙頻和多用戶2×2 MIMO(MU-MIMO)技術,峰值傳輸帶寬更達到2.4Gbps。同時用來顯示系統(tǒng)溫度、CPU頻率、自檢信息、風扇轉速等信息的LiveDash OLED黑白顯示屏在 ZENITH Ⅱ EXTREME系列主板上也升級為“炫彩OLED”的1.77英寸OLED彩色顯示屏。
▲主板集成了祥碩USB 3.2 Gen 2×2主控芯片,使得其中一個Type-C接口的傳輸帶寬達到20Gbps。
其他方面,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主板可以支持連接多達五塊M.2 SSD,每個M.2 SSD的接口帶寬均可達到最高PCIe 4.0 x4即8GB/s。音頻部分,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主板也保持了ROG主板的最高水準,采用了高配的SUPREMEFX電競信仰音效系統(tǒng),其核心是一顆由瑞昱特供的S1220 Codec,該芯片提供了高達108dB信噪比(SNR)的音頻輸入和120dB信噪比的音頻輸出水準。同時SUPREMEFX電競信仰音效系統(tǒng)還為前置音頻輸出接口配備了一顆諧波失真(THD+N)僅-115dB的ESS ES9018Q2C整合式DAC/AMP(數(shù)模轉換與放大)芯片。
總體來說,在整體布局與功能設計、用料上,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與ROG ZENITH Ⅱ EXTREME主板幾乎完全相同,前者實質上就是后者的供電升級版。對于已經(jīng)購買了ROG ZENITH Ⅱ EXTREME主板的用戶而言,無需再升級主板,畢竟這款主板的技術規(guī)格也很強,由16顆Infineon TDA21472 Powerstage一體式封裝MOSFET組成的16相供電系統(tǒng)也能支持高達1120A的電流,保證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的正常工作也是綽綽有余。
測試平臺
主板: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主板
處理器:銳龍Threadripper 3990X 銳龍Threadripper 3970X 銳龍Threadripper 3960X 銳龍Threadripper 2990WX 銳龍Threadripper 2970WX 銳龍Threadripper 2950X
內存:芝奇Trident Z RGB DDR4 3600 8GB×4
硬盤:三星950 PRO 256GB、PCIe 4.0 SSD
顯卡:GeForce GTX 1080 Ti
電源:ROG THOR 1200W
測試點評:憑借64顆核心、128線程配置,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在多線程性能上顯然可以輕松壓制之前任何一款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與之前的銳龍Threadripper 3970X相比,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CPU-Z處理器多線程性能領先了45%,其CINEBENCH R20處理器多核心渲染性能也領先了37.8%。它更成為《微型計算機》評測室首款在默認頻率下就在《魯大師》處理器測試中,突破100萬分的產品。
當然,由于其加速頻率比銳龍Threadripper 3970X、銳龍Threadripper 3960X低,因此在處理器單線程性能上,它還是有所落后。此外,一些軟件并不能很好地支持128線程并行計算,如從wPrime的測試來看,它最高只支持64線程計算,因此在這個測試中,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無法戰(zhàn)勝銳龍Threadripper 3970X,屈居第二。
測試點評:從我們有限的應用測試來看,目前對超多線程運算支持最好的還是3D圖形渲染,它可以很好地調動128條線程同時運算,并帶來非常好的效果。如在Blender中渲染一幅產品級單幀動畫時,16核心設計的銳龍Threadripper 2950X需要花費1240秒,足足超過了20分鐘。而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只需要6分38秒,比32核心的銳龍Threadripper 3970X都少用了4分33秒。
同樣,在3D設計常用的V-ray渲染器、Corona渲染器中,銳龍Threadripper 3990X也擁有最短的渲染時間,可以有效提高設計師的工作效率。而在其他應用中,銳龍Threadripper 3990X也取得了領先,如在PCMark10電子表格計算性能、PCMark10圖片編輯性能、SPECwpc NAMD分子模擬性能它都奪得頭籌。畢竟在不少方程運算、圖片濾鏡處理中,程序能夠很好地使用多線程運算資源,只是說可能無法完全利用128線程,因此優(yōu)勢不會太大。
而在7-ZIP壓縮與解壓縮應用中,顯然該軟件可支持的最高線程數(shù)量也在64條左右,所以在這個測試中,銳龍Threadripper 3990X也無法戰(zhàn)勝銳龍Threadripper 3970X,位居第二。
測試點評:接下來,我們還通過測試軟件繼續(xù)研究了128線程在哪些應用中可能取得優(yōu)勢。從AIDA64測試中可以看到,銳龍Threadripper 3990X顯然非常適合用于AES加密計算。在該測試中,它一騎絕塵,AES加密速度明顯領先于銳龍Threadripper 3970X,領先幅度達55.4%;在雙精度光線追蹤運算中,銳龍Threadripper 3990X也位居第一,運算速度領先銳龍Threadripper 3970X達39.3%。同時在SiSoftware Sandra的財務分析(期權定價)運算,以及反映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性能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測試中,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測試成績也全面領先其他處理器。總體來說,在非常專業(yè)的應用中,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64核心、128線程運算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測試點評:當然在工作之余,憑借Zen 2核心,以及比服務器處理器更高的工作頻率,銳龍Threadripper 3990X也能提供給用戶足夠的游戲性能,在四款游戲中,它的游戲運行幀速與銳龍Threadripper 3970X、銳龍Threadripper 3960X非常接近。在《殺手6》中,盡管測試分辨率高達4K,但可以看到在這款嚴重依賴處理器性能的游戲里,幾款處理器還是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其中單核心性能最好的三款第三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在游戲中均領先第二代產品5~7fps,體現(xiàn)出了更好的游戲性能。
測試點評:功耗測試上,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帶來了非常令人滿意的結果。盡管在待機功耗上,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功耗與溫度的確高出一截,但在同時開啟CPU、FPU、CACHE的AIDA64烤機測試中,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在滿載狀態(tài)下的功耗只略高于銳龍Threadripper 3970X,溫度反而比兩款第三代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還要低,64顆核心完全沒有成為它在功耗與溫度上的負擔。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通過監(jiān)控我們發(fā)現(xiàn),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在64核心長時間滿載狀態(tài)下的工作頻率在2.9GHz~3.15GHz左右。而銳龍Threadripper 3970X的全核心滿載頻率在3.8GHz~3.9GHz左右,銳龍Threadripper 3960X的全核心滿載頻率在4.0GHz。因此盡管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核心數(shù)多得多,但由于全核心滿載頻率低不少,所以它的功耗并不高,在溫度控制上還更有優(yōu)勢。
測試點評:對一顆64核心處理器也要玩超頻?要求會不會太過分了?事實上是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確具備一定的超頻能力。專業(yè)超頻選手通過液氮對它進行極限超頻的話,可將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64顆核心最高超頻到5.5GHz,CINEBENCH R20突破3萬分。而對于使用水冷散熱的普通用戶來說,雖然達不到這樣高的頻率,但仍然可以體驗這款處理器在高頻率下的威力。
在普通水冷散熱環(huán)境下對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超頻很簡單,無需增加電壓(因為在高電壓、高頻率下64核心處理器會釋放出巨大的熱量),只需要調節(jié)處理器的倍頻即可。最終經(jīng)我們多次嘗試,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可完成CINEBENCH R20多核心渲染、V-RAY渲染測試,以及《魯大師》處理器性能測試的最高穩(wěn)定全核心頻率為3.8GHz。可以看到,在這個頻率下,處理器的CINEBENCH R20多核心渲染性能達到29000分,V-RAY渲染時間縮短至11秒,而其《魯大師》處理器得分更突破120萬分,在排名中穩(wěn)居第一位,將其他處理器遠遠甩在身后。
其他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超頻時由于處理器頻率的提升,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功耗有大幅上升,超頻后處理器滿載運行的整機功耗(不含顯示器)達到910W以上,因此如果你想要玩轉64核心超頻,那么選購一臺1200W~1500W的電源是必不可少的。
▲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超頻時的滿載平臺總功耗可以輕松突破910W,一臺高功率電源必不可少。
鑒于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超頻后的分數(shù)非常驚人,因此我們還找來GeForce RTX 2080 Ti顯卡、傲騰900P SSD等頂級硬件,在《魯大師》5.20中進行了一次綜合性能測試,看看采用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整機系統(tǒng)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分數(shù),我們還對處理器進行了更高幅度的超頻嘗試—將處理器外頻調節(jié)為101MHz,倍頻仍然保持x38,即處理器頻率達到3838MHz。
▲由銳龍Threadripper 3990X、GeForce RTX 2080 Ti顯卡、傲騰900P SSD各類頂級硬件組成的綜合性能測試成績細節(jié)。
結果令人瞠目結舌—綜合性能總分突破168萬分,具體數(shù)值為1686540,將也是采用銳龍Threadripper 3990X,但極有可能運行在默認頻率下的第二名甩開了足足有20萬分之多。原因很簡單,這套整機系統(tǒng)的配件實在太強—運行在3838MHz下的銳龍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分數(shù)提升到了1222554分,運行在默認狀態(tài)下的GeForce RTX 2080 Ti,以及傲騰900P SSD也輕松擊敗其他99%的同類硬件。因此能取得如此高的綜合性能分數(shù)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我們也歡迎大家向1686540這個分數(shù)發(fā)起挑戰(zhàn),早日在《魯大師》綜合性能測試中看到比這個分數(shù)更高的成績。
▲借助ROG ZENITH Ⅱ EXTREME ALPHA的進一步超頻,以及各款頂級硬件的助力,1686540的綜合性能分數(shù)可以輕松拿下第一,將第二名遠遠甩在身后。
從測試來看,毫無疑問,AMD銳龍Threadripper 3990X就是當今消費級處理器的王者—64核心、128線程發(fā)揮出的多線程性能將在很長時間內找不到對手,實際應用中能夠有效提升各位設計師、專業(yè)人士的工作效率。而Zen 2架構核心、較高的加速頻率則賦予了它不錯的單線程性能,使得它也能勝任各類游戲娛樂,展現(xiàn)出消費級處理器應有的功能。對于預算充足,需要多線程性能,但不想使用或沒必要使用多路服務器的專業(yè)用戶來說,它就是目前消費級處理器中的唯一選擇,畢竟競爭對手的同級消費級處理器核心數(shù)現(xiàn)在最高只有18顆。
我們認為AMD銳龍Threadripper 3990X上市的另一重大意義是,重新定義了消費級處理器的性能上限。可以說除了不能組建多路系統(tǒng)外,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出現(xiàn)意味著消費級處理器不論是在核心數(shù)量、工作頻率還是最終性能上,與各款服務器處理器相比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AMD銳龍Threadripper 3990X頂級處理器在設計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技術經(jīng)驗、智慧成果也必將應用在其他產品上,帶來消費級處理器的全面提升,這也意味著極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發(fā)布的AMD下一代Zen 3架構處理器將非常值得期待。
么樣的筆記本性能強大,這一直是個比較迷糊的問題,因為沒有一個比較耳熟能詳?shù)呐判小R话銇碚f,大家都會用魯大師測一下,跑跑分,但具體能排多少,也不是很清楚。就像下圖這樣,評價君配個電腦,跑跑分,完事。
不過,最近魯大師也較真了,給出了2021年上半年筆記本和臺式機處理器性能排行。臺式機就不用看,前幾名都是神話級的處理器。我們就來看看筆記本的處理器性能排行榜。
可以看到,第一名就是酷睿11代的8核處理器,i7-11800H,這款處理器還是比較常見的,在6500到萬元價位,這也說明,英特爾的10nm酷睿是相當強大的。
我們看到,這一系列還有11400H和11200H,也都是酷睿11,45W功耗,而11400H也排名第六,十分強大,超過了很多八核處理器。
接下來,我們比較常見的是R7 5800H,其排名第四,5800HS排名第五,一個45W,一個35W,看來功率并沒有阻擋八核R7的實力,強者就是強者。
接下來是15W低電壓系列,沒想到這樣的處理器也能排上榜,但就是排上了,5800U位列第八,十分強大。但另一方面,5700U、5600U都不在20名之內,其中5700U排名22名,看來ZEN 2架構與ZEN 3架構差距不小。
最后是英特爾H35系列,也就是35W標壓處理器。既然15W處理器都能排名靠前,那么35W,四核處理器是不是也能出奇跡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看到,i7-11370H排名第13,十分厲害,要知道這可是4核處理器。而i5-11300H也排名第20,很彪悍。
所以,結論很清晰了,就是H45系列,H35系列,AMD的ZEN 3架構處理器,都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并且其也都是功耗控制的高手。這正好印證了那句話,就是買新不買舊,在這個時間點,再買一臺相對低性能的筆記本,確實不劃算,還是從這些優(yōu)秀處理器中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