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自媒體視頻分享 VLOG已經取代已圖片成為當下最主流的社交娛樂方式,如今在街頭、景點、交通樞紐等地方,你會看到不少人在使用手機拍攝視頻或直播。還會把有趣的短視頻上傳到快手、抖音等短視頻APP。手持穩定器已經是拍攝視頻的必要設備,雖然比專業的相機更小巧輕便易攜帶,但多數重量在300G-500G左右,加上手機的重量,長時間拍攝還是會有酸痛疲勞感。
這次小編推薦手持穩定器號稱全球最輕的浩瀚 iSteady X 三軸掌上穩定器(以下簡稱iSteady X),它的重量只有區區的259G,重量幾乎是同類產品的一半,那么到底體驗如何,除了輕便之外,防抖等其功能是否能達到行業標準,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外觀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包裝,表面是比較傳統的白底透明配產品圖設計,打開外包裝后還是比較簡潔的,里面是一個白色的硬海綿材質收納盒,具有較高的防震效果。除了穩定器本身外,內部還有三角支架、Type-C數據線、說明書以及保修卡。iSteady X附贈的收納袋還是很實用的,方便我們隨身攜帶。
拿出iSteady X 實體,第一感覺非常精致,做工更加扎實,而且充滿科技感。外表采用了親膚塑膠材質,能有效防止滑動。同時,云臺和手柄均采用鎖扣式設計,在關機狀態下可以折疊到手握位置,避免了對云臺機械軸的損壞。
傳統兩軸穩定器在轉向的時候,因為只有俯仰和橫滾兩個電機,容易出現轉向晃悠的情況,而iSteady X 在兩軸的基礎上多加了一個航向電機, 在穩定器左右轉向運動時,整機可以實時有效修正。
中控區操作面板方面,iSteady X 設計極為簡介,中間圓盤是四向調節,采用內凹設計,貼合大拇指觸感在上面,操控非常精準、舒適,左鍵是切換拍照和攝影,右鍵長按3秒開關穩定器,短按是切換手機橫豎屏,側按鍵則是用來放大或縮小畫面。并排三個指示燈顯示電量,右邊則是功能指示燈。熟悉鍵位功能后,便可以配合自己的創意拍出各種酷炫大片。充電則采用TYPE-C接口,大多數手機充電器均可通用。
室外體驗
將iSteady X 拿到手里,一個字“輕”,重量只有259g,比VLOG pocket2還要輕13g,,這是我評測過最輕的手機穩定器,而且握感非常舒適,折疊長度只有,外出拍攝,可以直接裝褲兜里,隨取隨拍,就算是長時間拍攝視頻也不用擔心重量問題。
開機前要將臂桿垂直擰至180度,順時針擰緊,這樣拍攝時才能避免機械軸以及手機造成的損壞。
頂端手機夾內的底部采用了硅膠墊,能較好的保護手機避免劃傷,上下卡扣也有硅膠墊保護,能穩定的固定手機。卡扣拉伸后能容納寬度為60-88mm,重量在280g內的手機,幾乎覆蓋了市面大多數手機,固定還是比較緊的,安裝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安裝手機后,垂直握住穩定器后必須讓手機保持水平狀態,這樣拍攝起來才會更加穩定。
自帶三腳架整體比較小巧輕便,下方的3個支架可以展開和收攏,想固定手機拍攝時,展開三腳架放置在水平地面即可。每個支架底部都設有防滑膠墊,能較好的穩定放置在光滑平面。
安裝操作熟練后,在應用商店下載官方Hohem Pro APP,安裝后打開藍牙并開啟穩定器進行簡單注冊。
注冊后進入APP主界面,操作非常簡單,共分四大類:主頁、相冊、個人資料、和進入拍攝,相冊和個人資料不用多說,首先我們要學習主頁里的視頻教程,我的建議是每段視頻都要看,它可以讓你成為VLOG達人。
性能測試
學習教程后進入拍攝界面,你就可以使用Hohem Pro App進行拍攝。
App里也提供了常用的四種工作模式:航向/俯仰跟隨、航向跟隨、全鎖定、POV全跟隨。
而iSteady X 主打智能跟蹤、 moment模式(全景、盜夢空間、希區柯克等)、延時攝影、等娛樂模式,作為一款全球最輕的三軸穩定器,那么它的實際平穩性如何呢?下面我跟大家講一下iSteady X 實際測試體驗:
穩定性測試
首先測試iSteady X 的穩定性,工作模式調到航向跟隨,測試水平拍攝時的穩定性,之所以不用航向/俯仰跟隨模式的原因是此模式的俯仰拍攝手機會隨著拍攝角度低頭或者抬頭,無法在一個平面橫向拍攝。
視頻測試時編輯使用的蘋果11手機,拍攝急速下樓梯的畫面進行對比。
用戶將穩定器向下舉,此時云臺會自動進入低角度拍攝模式。雖然我是彎腰拍攝,但是根據視頻可以看出,使用iSteady X 拍攝的畫面很平穩。做環繞運鏡拍攝時,穩定器同樣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抖動,
智能追蹤
當一個人拍攝視頻的時候例如跳一段舞 做一頓美食或者來來一段VLOG自拍,由于傳統的固定式拍攝無法移動手機,所以畫面動作過大的時候經常拍攝不到主體,導致視頻無法突出主體。
人臉追蹤
iSteady X 智能追蹤模式分別有人臉追蹤和物體追蹤。當你想為自己拍一段VLOG,只需開啟人臉追蹤,點擊錄像,穩定器會一直追蹤你的位置,不用擔心主體脫離畫面。
另外浩瀚 iSteady X還支持手勢識別,喜歡自拍的朋友們可以好好利用呢。
物體追蹤
當你拍一個小樣,或者為某個物品來一段特寫視頻,這時候就需要iSteady X的物體追蹤功能,開啟后,在畫面中框選你要追蹤的物體,點擊拍攝即可。
moment模式
說完iSteady X追蹤功能,我們來玩一玩moment模式,在這個模式下,Hohem Pro App提供了多種有趣的玩法。例如:全景環拍 盜夢空間 希區柯克 移動延時攝影等。我們挑幾個試試吧。
智能移動延時
盜夢空間
全景拍攝
iSteady X 的玩法還有很多,創意源于想法,想法在于實踐,在拍攝過程中,如果能融入自己的創意,不僅會讓拍攝過程更有趣,往往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些都是我選擇iSteady X 的原因。以上評測我陸陸續續用了幾天的時間,中間只充了一次電,根據實際使用,充滿電差不多用了7個小時左右,這個結果我已經很滿意了。
總結
其實拍視頻、錄VLOG大多數是室外場景,方便攜帶才是穩定器基礎要求。iSteady X本身重量259 g,出行負重感低,我外出拍攝,是直接裝褲兜里,隨取隨拍,不管是日常拍攝VLOG還是出門旅游,有了力氣能夠拍出清晰穩定的視頻,總的來說iSteady X既可以滿足日常拍攝,也能進行一些專業視頻的拍攝,便于攜帶、功能齊全、玩法多、很適合家用或視頻工作室拍攝者使用。
六款國家出品的寶藏神器,絕了!真的,你永遠可以相信國家隊
湃新聞特約撰稿 王若鴻
美國空軍“下一代空空中主宰”戰斗機(NGAD)概念圖。
近日,在一張美國“51區”的衛星圖片上,出現了一架神秘飛機的模糊身影。外界猜測,這架飛機很可能就是美國空軍第六代戰斗機,也就是所謂“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的原型機或者技術驗證機。那么,從這架飛機的外形特征上,我們可以對美國空軍第六代戰斗機發展獲得什么新的認識呢?
衛星照片顯示,一架神秘戰機現身美國“51區”。
或為六代機技術驗證機
從衛星圖片上看,這架神秘飛機采用了翼身融合的一體化設計,已經無法具體區分機翼和機身,這也符合當今的高度隱身化以及升力體結構的要求。而且,該機的主機翼采用了大后掠角加拓展外翼段的雙三角翼設計。在美國航空史上,唯一采用類似設計的就是當年通用動力公司研發的F-16XL技術驗證機。
當時,通用動力公司在F-16基礎上進行大幅改進,研制了F-16XL技術驗證機,并以該機來競標美國空軍的雙重任務戰斗機項目。但是,經過對比試飛后,美國空軍最終選擇了在F-15D基礎上改進而來的F-15E“攻擊鷹”。不過,F-16XL作為一款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技術驗證機,不僅成為了美國航空史重要的技術儲備之一,其兩架原型機還被NASA用于超音速層流控制研究的試飛。事實上,在冷戰時期,美國各大航空企業以及NASA進行了大量氣動布局設計的探索性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時至今日,仍是美國航空工業的寶貴財富。
F-16XL技術驗證機的試飛結果表明,除了持續轉彎能力較差以外,橫側機動性和大迎角機動飛行能力都很出色,而且高空高速飛行性能也有所提高。那么,“51區”這架神秘飛機采用了類似的氣動布局,應當是兼顧了隱身性能、高空高速飛行性能以及機動性能等幾個方面的需求。而且,翼身一體化設計也能夠為機身內布置彈艙提供很大的便利條件。
F-16XL技術驗證機。
此外,我們也可以注意到,這架神秘飛機很可能是一架真正意義上的無尾翼飛機,也就是既沒有水平尾翼,也沒有垂直尾翼。事實上,在常規的飛機結構設計中,水平尾翼主要負責飛機俯仰,而垂直尾翼主要負責控制航向。在一些飛翼布局的飛機設計中,比如B-2隱身戰略轟炸機以及X-47B無人機也完全取消了尾翼。不過,這些飛翼布局的飛機并不強調具備很高的機動性能,其俯仰和航向通過副翼、擾流板在飛控計算機的精密控制下來實現。B-2隱身戰略轟炸機在起降時,甚至要依靠主起落架艙門的配合來提升穩定性。
那么,這架神秘飛機如果是作為美國空軍第六代戰斗機的原型機或者技術驗證機,其機動性能要求必然會很高,至少要與第五代F-22A“猛禽”戰斗機相當。所以,這架神秘飛機在完全取消尾翼的情況下,如果還能夠具備很高的機動性能,那么很可能將采用依靠引流來實現飛行姿態改變的直接力控制技術。
激光武器或成為六代機的機載武器之一。
采用多項前沿航空技術
所謂直接力控制,就是依靠高速氣流的反作用力,而不是氣動翼面的氣動力來實現飛行姿態迅速改變的技術。這一技術之前在導彈的設計上應用很廣。比如強調高機動性能的防空導彈、空空導彈以及某些反坦克導彈等,都會在彈體的預定位置安裝大量的微型火箭發動機。在彈載計算機的控制下,這些微型火箭發動機適時點火,利用產生的高速氣流來快速改變導彈的飛行姿態。
不過,這些微型火箭發動機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并不合適應用在飛機上。所以,在飛機上所應用的直接力控制技術,可以考慮從噴氣式發動機的壓氣機引出氣流,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控制系統,輸送到機身以及機翼各部分預定的噴嘴。那么,在飛控計算機的精密控制下,具有一定轉動范圍的噴嘴噴出預定壓力和速度的氣流,其反作用力直接作用在機身和機翼上,再配合以主發動機的矢量噴口,將可以實現某些匪夷所思的機動動作,比如不改變機頭方向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或者保持航向的同時迅速改變機頭方向。
直接力控制技術如果能夠達到工程應用的成熟度,則完全可以代替尾翼的作用,甚至實現飛機機動性能的成倍提高。但是,這一技術的研發難度,尤其是控制系統的研制難度也是相當高的。至少從目前看,還沒有美國某一公司或者研究機構研發成功這一技術的報道。
另外,從“51區”這架神秘飛機的弧形主機翼前緣、后緣以及同樣采用弧形的外翼段翼尖,筆者猜測該機很可能還應用了另一項當今世界頂尖的飛行控制技術,這就是可變彎度機翼。
為了進一步提升隱身性能,無尾翼布局很可能是六代機的重要技術特征。
所謂可變彎度機翼,又稱為自適應機翼。這種先進機翼的主翼面連續、光滑、沒有任何開縫或者附加機構,而機翼的前后緣又是柔性的。在飛行過程中,通過飛控計算機的控制,可變彎度機翼的外形和彎度能夠根據不同飛行高度、馬赫數、迎角和升力變化,進行連續的調整,使得機翼在任何飛行先狀態下都能夠獲得盡可能最優的升阻比和升力系數。
可變彎度機翼對于飛機飛行性能的提升是全面的,包括大幅提高機動性能、增加航程、降低結構重量、延長疲勞壽命等。而且,由于可變彎度機翼本身就是光滑一體的結構,取消了傳統的襟翼和副翼,事實上也進一步增強了隱身性能。當然,可變彎度機翼技術的實現難度也是很大的。
目前,先進的第五代以及第四代戰斗機已經采用的空戰機動襟翼已經應用了部分可變彎度機翼的原理,但是距離真正的可變彎度機翼還差得很遠。在幾大技術難關攻克之前,可變彎度機翼技術還只能是設想,包括:一體化柔性蒙皮技術、多級調節的作動機構(體積足夠下、重量足夠輕)以及控制技術等。如果美國航空企業在直接力控制技術和可變彎度機翼技術上獲得了實質性的突破,那么無疑將是世界航空技術發展新的里程碑。
美國第六代戰斗機很可能采用變循環發動機,圖為YF120變循環發動機。
變循環發動機走向成熟
從衛星圖片上,我們很難看得出這架神秘飛機的進氣道及發動機設計。不過,筆者傾向于該機有可能采用機背進氣設計。而飛機中線的脊背設計表明,其采用的應該是單臺發動機設計。
機背進氣設計的飛機其實很早就出現了,首開先河者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研制的HE162“火蜥蜴”噴氣式戰斗機。冷戰中,美國也研發過幾款機背進氣戰斗機,比如F2Y“海標槍”、F-107A等。不過,在實際飛行中人們發現,機背進氣戰斗機由于存在機身遮蔽作用,進行大迎角飛行時,發動機的進氣效率會大幅下降,極易發生飛行事故。所以,各國在有人戰斗機上便不再采用機背進氣設計。
近年來,新一代噴氣式無人機紛紛采用機背進氣設計,這其中除了有隱身方面的考慮,還有利于保障維護和便于在機身中前部布置任務載荷、彈艙。所以,這架神秘飛機如果采用機背進氣設計,也就意味著該機應當是一架無人機。那么,作為一架要進行高強度空戰的無人機,必然要面對大迎角機動的情況。美國航空技術人員很可能會采用機腹輔助進氣道的辦法,來保證發動機的進氣效率。
至于該機所裝備的發動機,筆者認為很可能是美國正在研發中的最先進的變循環噴氣式發動機。在這一技術上,美國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早在上世紀70年代,GE公司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種變循環噴氣式發動機YJ101,以及世界上第一種經過實機飛行試驗的變循環噴氣式發動機YF120。所以,在變循環噴氣式發動機技術上,美國航空企業有著長期的積累和雄厚的儲備。
目前,美國國防部已經計劃在未來生產的F-35 Blcok4批次上換裝最先進的變循環噴氣式發動機,以替換現有的F135發動機。GE公司和普惠公司正在全力研制自己的變循環噴氣式發動機,以競標這一項目。所以,美國空軍第六代戰斗機采用變循環噴氣式發動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責任編輯:謝瑞強 圖片編輯:張同澤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