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沐浴著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東風,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呼喚熱情高漲。各級黨委政府加強了對文化景觀的打造,修繕、復建、擴建、興建了大量的古建筑群、仿古建筑群和文化景觀。同時,邀請書法名家或名人題寫了牌匾對聯等,對承載一方文化、涵養一方百姓、增添一方景觀起到了獨特的作用,這是當地黨委、政府對傳統文化重視的體現。讓人遺憾的是放眼全國,在這些雕梁畫棟、精巧絕倫、美輪美奐、景色迷人的古建筑、仿古建筑、風景名勝區內居然出現了大量使用電腦字體制作而成的牌匾對聯,可謂泛濫成災。本可讓人賞心悅目的書法藝術之審美功能全部讓電腦字體代替,只剩下符號功能,如此不僅沒有對相應的建筑和景觀起到錦上添花、美觀美化的作用,相反破壞和降低了景觀景區的文化含量與審美品位,其帶給人們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愉悅功能無蹤無跡,總感美中不足。
我記得在前些年,大理市曾經要求大理古城的店招全部換成木板。其原因不言而喻,因為大理古城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內外游客眾多,是彰顯大理文脈的重要窗口,因此將當時各式各樣的招牌全部換成了木質,可謂是用心良苦。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沒有解決,那就是木質店招上的字體,只有極少數是書法家題寫或歷代名家書法集字,總體還是以電腦字體居多。在北京,當我們走進琉璃廠,就可以看到這條歷史悠久的老街上的店招全是知名書家題寫,如中國書店、榮寶齋、寶古齋、一得閣,還有附近的同仁堂、全聚德等等,時至今日成為北京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觀。
在此,筆者呼吁,在古建筑、仿古建筑、景點景區等重要場所涉及牌、匾、對聯等須題字的工作,建議要邀請學者會同專業書法人士參與作為書法藝術顧問精心策劃安排。不能再出現如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等為了提升當地文化內涵,便花重金修建了石牌坊、刻掛了匾額、對聯,重金買馬卻不愿花錢配鞍,直接上電腦字體,致使若干年后因為電腦字體的原因而很難定其為文物,也難彰顯其文物價值。
來源:大理日報
原標題:從景區景點的牌匾題字想到的……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如塵
審核:字丹瑤
日起,陜西師范大學20余位老教授,將以毛筆為4500余名新生書寫錄取通知書。“墨”守傳統十一載,毫尖傳情,實屬不易。中國書法,書寫漢字的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在繞梁余音中潛心品味,愿你讀完深深愛上這門國粹。
《漢字是什么?書法是什么?》
《開講啦》第217期演講者/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陳振濂
電腦手機打字,把書寫漢字的文化根基抽空了。
漢字
是什么?書法是什么?每一個話題的提出必須具有問題意識。第一個問題,我們的漢字是不是用筆寫出來的?大家應該覺得,漢字當然是用筆寫的。可是當我把這個問題倒過來問,如果你認為漢字是寫出來的,那么你今天在用電腦手機的時候,是在寫漢字還是在用鍵盤敲打漢字?
寫是一個什么樣的特征?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教學生寫字,先橫后豎,先撇后捺,筆順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這證明漢字的構字、書寫的過程是有規則的。可是在鍵盤上打拼音,你是在拼寫而非書寫。可以說,我們今天對于漢字的認知,拼寫其實已經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拼音里尋不見漢字的方寸之韻,承載不了漢字的文化內涵。
漢語
拼音對于中國的漢字普及、文化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有了拼音,大家讀音統一,進而開始認字,識字,寫字。到現在,這樣的貢獻有沒有負面問題?
我們今天看到所有孩子學完漢語拼音以后,就用漢語拼音認識漢字。漢字最早進入到你記憶里的要素成了“abcd”的字母,而不是點橫撇捺的筆順。這樣一來,漢字幾千年幾百代傳下來的遺傳密碼,會不會就此消失掉?
你現在認識漢字——只是結果是漢字而已。因為你對漢字構成的過程,逐漸推進的認知過程全部都經由拼音,全部都經由拉丁字母。
漢字,天然攜帶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基因。
以
古代的“臺”字,向大家解釋一下漢字之美。這個漢代的“臺”字像不像一個寶塔?上面是“土”,中間部分有“房梁”,有“屋檐”,下面有“柱子”、“地基”。這樣的字它僅僅是一個符號嗎?不是。從這個字里,你就能看到中國古人造字時的“意匠”。
第二個是唐代歐陽詢的“臺”字,四方。用毛筆在書寫的時候,中間這個“口”字是左邊虛右邊實,右邊的轉折筆畫粗,留下非常“著實”的印象。這個“一”(橫)比較細,呈現石刻的效果。然后把左右兩邊的“門窗”關嚴,中間的中軸線非常挺,在這個字里,你能“看到”健康、挺拔、穩重。
第三個鋼筆寫的繁體字“臺”,傳遞給我們的審美信息已經開始弱化。
第四個簡體“臺”字,因為要簡便,它原有的豐富的遺傳基因慢慢流失掉了。
第五張的“臺”,“人”的因素沒有了,都是機械線。
第六張的“tai”,文化背景完全被抽掉了。對一個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方式能夠培養起他對漢字的認知嗎?
古埃及文化是怎么被消滅的?就是因為方便。中國的傳統文化之所以到今天為止還是燦爛輝煌,其中有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漢字不滅,書寫筆順、筆劃的不滅。
其實拼音代表的就是西方文化,我們不是說拒絕西方文化,你可以選擇拼音,但是你有沒有認真地關注漢字筆劃構成,甚至對它表示敬畏?這是老祖宗多少代人傳下來的。漢字作為文化的承傳,非常重要,同時漢字里還天然地攜帶美的基因,這個美的基因里還包含很多國學倫理方面的要素。
書法是一種藝術,每一筆線條都是人格靈魂的外化。
孔夫子
說,“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里,也有強大的中國儒家文化內涵。
第一個“信”字,睡虎地秦簡的“信”字,下面的“口”很大,因為竹簡的幅寬窄,所以這個字就全擠在一起。武威漢簡出自西北,此時的毛筆一看靈敏度就很高,所以寫的“信”字比較疏朗。
第三個是馬王堆的帛書,因為是在絹帛上,所以筆畫上斑斑駁駁,這是一個帛書的寫法。第四個“信”字最好看,第二筆的“一”(橫),簡直就是一個舞蹈動作,像一個飄動的袖子,上下“三橫”和一個“口”縮得很緊,形成疏和密、寬和窄的交叉。
而第五個“信”字,就是非常淳樸的規范,在這字里能看到一個“莊重的人”。在先前這些“信”字上,你可以基于其字體追加各種各樣的想法,到了印刷體就不行了,到了拼音更是連字都沒有了。
通過這些范字,你要知道書法的魅力和寫字不一樣,它們血肉相連。沒有漢字,沒有毛筆字,就沒有書法。但是,書法又不僅僅是寫毛筆字,書法是一個表達,一個傾訴,一個傳遞我們審美的感覺。某一筆挑出去時的感覺,似京劇演員在揮手,在舞馬鞭,每一個人的表達都是不一樣的。
很多情況下,我們在寫書法看書法的時候,是看字不是“字”,把它當作一個很美的造型,很漂亮的一段舞蹈,很好的一段樂章,每一筆線條,都是我們欣賞一個字非常重要的切入口。
守護漢字,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必須肩負的使命。
對
我們來說,漢字是堅定的不可動搖的中華民族的精髓,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就是靠漢字承載下來的。漢字是我們的根基,是我們傳統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要守護的!
為什么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要去適應科技,能不能有一批科學家讓機器、電腦、互聯網來適應我們的漢字?到底是它為我們用,還是我們為它用?所以當下我們特別需要的是堅守。只有守護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它才千古不滅。
圖/除截圖其余皆出自視覺中國↑↑
飽覽名家書法之韻
整編自/中國書法家協會、人民日報等↓↓
緊而不拘,繁而不贅,寬而不松,方正圓潤,啟承呼應,勾連之間斂氣凝神聚魂。
橫平豎直,渾厚剛勁,蠶頭燕尾,生動瀟灑,包裹四海之氣象,馳騁古今之豪邁。
黑白相對,虛實相襯,動靜相宜,莊諧相映,于博大精深中掂量中華文明之凝練。
魏 ● 鐘繇 ● 《宣示表》
鐘繇,三國魏書家,人稱“鐘太傅”。其正楷書法獨步當時,自言精思學書三十年。所作秀美典雅,幽深無際。其傳世書作《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于自運”。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以宋刻宋拓本為佳。
東晉 ● 王羲之 ● 《蘭亭序》
《蘭亭序》原跡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其妍美流便的風神,被后世視為行書的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羲之書法,在得到《蘭亭序》真跡后,曾命當朝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以及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分賜臣下,以廣布揚。真跡據記載已隨唐太宗殉葬昭陵。存世的以馮摹的“神龍本”為最佳。
△馮承素摹《蘭亭序》故宮博物院 蘭亭特展 圖/視覺中國
△馮摹《蘭亭序》局部
東晉 ● 王獻之 ● 《中秋帖》
王獻之,字子敬,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于父羲之,卻不為其父所囿,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稱為“二王”。其草書《中秋帖》曾被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
唐 ● 歐陽詢 ● 《九成宮》
橫平豎直、結構嚴正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是歐陽詢的代表作,被譽為楷書之宗。《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征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原碑石在陜西麟游九成宮,但剜鑿過多,已非原貌。傳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舊藏宋拓本,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九成宮醴泉銘》 楷書 局部
唐 ● 顏真卿 ● 《顏勤禮碑》
顏真卿,字清臣,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楷書典范。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其晚年傳世書跡《顏勤禮碑》氣勢磅礴,用筆蒼勁有力,極具大唐盛世之氣象。
△《顏勤禮碑》局部
唐 ● 柳公權 ● 《金剛經》
柳公權,字誠懸,幼年嗜學,十二歲能為辭賦,由于擅長書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為翰林院侍書學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最著,其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為后世百代楷模。《金剛經》系其四十七歲時所作,原石早佚,1908年在敦煌石窟發現唐拓孤本,一字未損,極為稀罕,現藏于法國巴黎博物院。
△楷書作品《金剛經》局部
宋 ● 蘇軾 ● 《歸去來兮辭》
蘇軾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書法“北宋四大書法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他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曾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存世作品有《歸去來兮辭》、《黃州寒食詩》等帖。
△《歸去來兮辭》局部
宋 ● 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世稱“黃山谷”。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其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下筆平和沉穩,變化含蓄,意韻十足。
△《松風閣詩帖》局部
點擊「寫留言」
留下你最喜歡的一個漢字并說明原因
代人學書法,非常便利
比如“集字軟件”就是一例
不過,近期我們看了很多電腦集字
總感覺不是那么回事
問題出在哪呢?
看看十多年前的老版本集字系列
你或許能發現一些端倪
顏楷集聯——書齋雅室篇
廣西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
經典原版,建議收藏
?
?
圖片內容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