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在平板上能運行賽博朋克2077?我眼睛沒有看錯吧?如今的平板能不能代替電腦?有類似想法的不止我一個。早在四年前iPad Pro2020的宣傳語上就說過: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但是后來事實證明它好像并沒有做到。正巧前段時間我的電腦壞了,送去了售后,導致這些外設沒了,電腦都在吃灰。于是我拿我的平板插上拓展塢,連接這些外設,看看它到底能不能代替電腦。
但這樣看起來也不像電腦。別急,點開它的桌面模式,是不是有點意思啦?我姑且叫它computer pad。這臺平板派可以做什么?相信大部分人購買電腦無非就是充當生產力或者娛樂,所以先來看看這臺電腦派的生產力如何。
·首先這臺電腦運行office三件套是完全沒有問題,因此可以使用它來寫文檔、做表格和PPT等。
·視頻方面,剪映可以輕松勝任。
·然后就是這個軟件,簡直是PS和AE的平替,用它來處理圖片、做多動畫都是沒問題的。甚至如果有手繪需求,直接取下它上面的筆對著屏幕畫就可以。電腦還需要勾入一個手繪板。
怎么樣能滿足你的工作需求嗎?工作完肯定是要娛樂一下,看視頻就沒有什么好說的,有個屏幕的都可以播放,直接快進到游戲。
什么在平板上能運行賽博朋克2077?我眼睛沒有看錯吧?關鍵這還是高畫質不卡頓的。這種頂級3A大作在平板上運行真的是給我不一樣的體驗。不過我好像嫌2077在車輛駕駛擬真度方面差點意思,要不換一個游戲極限競速8。這是我最近經常玩的游戲,這堪比現實的畫面和擬真的駕駛,再搭配xbox手柄的震動,真的是給我一種在現實中開賽車的感覺。
震撼吧?在平板上運行如今的3A大作,不過很遺憾它做不到。這些都是通過電腦傳輸給平板的畫面。
電腦派真的就玩不了大作了嗎?no,移動端也是有大作的,比如圣安地列斯,怎么樣經典吧?這個是前兩年才在PC端發布的重制版,雖然它的畫面和2077相比有點差距,但是總體玩法上來說都是差不多的,就算2077的平替。
然后就是移動端最擬真的賽車游戲,超級房車賽,雖然它的畫面和震動與極限極速8有點差距,但是在駕駛擬真度方面可一點都不比它差。
所以電腦派最后成功代替了電腦嗎?答案是不行的,因為它本質上就是個安卓,這就意味著除了需要筆以外的功能是臺手機都可以做到,這就充分體現了平板如今尷尬的位置。
和電腦相比不能說是一模一樣,只能說是毫不相干,和手機相比又有太多相同的功能,同質化太嚴重,有點像大號的手機。但平板真的就一無是處嗎?那倒也不是,例如它可以完成無紙化的學習和繪畫,玩虐手機的觀音體驗較好的便攜性等。
但如果你沒有以上的需求而購入平板,你大概率剛到手把玩兩天就把它放著吃灰了。
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
這一句俗語,道盡以前用戶對平板設備的各種糾結心情。在 2010 年,平板作為科技產業一個全新的事物出現,曾被視為科技產業的發展新方向,用戶體驗的全新天花板,更一度被外媒冠以“上帝平板”之名。但當時大家卻沒有注意到:
“平板到底是什么?”
數年后,平板無法給予用戶新鮮感。這時消費者難免開始質疑,平板到底有何用?當用戶一直無法找到花錢買平板的理由,平板再也不是那臺上帝平板。
(注:平板英文為 Tablet,與石板同義。基督教的傳說里,摩西從上帝手中取得的十誡石板,也叫 Tablet。因此,外媒把 iPad 稱為“上帝平板”,暗示 iPad 能挽救平板市場。)
因此,一眾終端廠商也不得不反復嘗試解答“平板到底是什么?”
但多年來,終端廠商一直都無法給出一個讓用戶信服的答案,這使平板一直活在筆記本電腦與智能手機的陰影之中,并在生產力與愛奇藝的夾縫里反復折騰。
直至十年后,當大家都只能待在家中對著手中的平板,最終才被逼找出真正的答案。
很多人都以為平板設備是蘋果的創舉,以為第一臺平板設備就是 iPad。但其實第一個在消費級市場全力推動平板設備發展的公司偏偏是蘋果當時的死對頭微軟。
2001 年,微軟推出了“Microsoft Tablet PC”,定位就是一臺觸控屏筆記本。但由于當時 Wintel 系統功耗嚴重,不得不搭配偌大的電池,導致當時的微軟平板既笨重、體驗又不好,并不受用戶歡迎。當蘋果吸取了微軟平板“電腦”的失敗經驗后,在2010 年推出了 iPad。
當時,蘋果放棄了把平板當成觸控筆記本的想法,反而通過iPhone級別的系統和硬件,在 iPad 上實現了輕巧的體積以及更佳的續航,因而大受歡迎。但也由于 iPad 借鑒了iPhone 的關系,使當時的用戶對這些新式的平板有著刻板的印象,那就是:
平板,就是一臺放大了的智能手機。
大眾有這樣的印象,其實并不意外。自從智能手機誕生以來,用戶一直渴望有一臺能帶來更加優質觀賞體驗的大屏手機。2010 年,三星第一代 Galaxy S 手機就是因為采用大屏設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另一方面,三星在2010年反而推出了Galaxy Tab 平板,改用了遠比iPad 要小的7.7 寸屏幕。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用戶想要大屏手機的需求,但 iPad 顯然是太大、不夠便攜。
因此,當時的平板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定位之下,那就是“過大的智能手機”。直至 2012 年,三星推出了俗稱“平板手機”(Phablet)的 Galaxy Note,5 寸大的屏幕尺寸剛好成為手機與平板之間的平衡點,因而大受歡迎。
最終,平板設備遭到廠商冷遇。而iPad最初那“放大了的智能手機”的身份,也因此受到大眾質疑。
當一眾終端廠商和用戶還在糾結,到底平板設備是不是偽需求、到底平板手機是否能取代平板設備的時候;他們其實在不經意間,走進了一個思維誤區:
手機和平板兩者互不排斥。用戶擁有手機,不代表他就不需要平板。
輕便的手機無疑是用戶的剛需,但在一些特定場景,大屏的需求還是更重要。用戶在床上玩游戲、旅途中在航班上看電影,在這類型的場景下,平板不是比手機更為合適嗎?手機屏幕不夠大,平板不夠便攜?我兩臺都要不行嗎?我在家中用平板、外出用手機,這不更香嗎?
當大眾還在為平板是“放大了的手機”而迷惘之時,華為就準確地識別出當時的市場需求,突破了這個盲點。他們在音頻和影音大屏化率先發力,通過持續構建高質量的屏幕顯示效果以及最好的音質,把平板設備打造成家庭影音娛樂時代的核心。
MediaPad M1
2014 年,華為推出了他們第一臺正式面對消費者的平板設備 MediaPad M1,并加入華為 SWS音效增強技術,主打家庭影音娛樂。2015年推出的 M2,加入SWS 2.0音頻增強技術,并與知名音響設備公司哈曼卡頓合作調音。一年后推出的 M3,隨著引入 SWS 3.0音效及智能場景切換技術,也成為首款支持 Hi-Fi 芯片的平板設備。
與此同時,華為也在加強平板的屏幕顯示效果,以滿足用戶的“愛奇藝”需要。由 2014 年的 M1 平板開始,華為在短短 2 年間把屏幕從 1280x800 的準高清分辨率,提升至2K 的超高清分辨率,并引入了獨有的ClariVu顯示增強技術,讓畫質更出彩。
但在另一邊廂,那些被“平板是大屏手機”盲點困住的終端廠商,卻選擇嘗試通過重新定義平板來挽救這個市場。既然平板打不過“放大版的智能手機”的話,那就把平板作為生產力工具存在;這樣就能與智能手機劃分界線,實現細分市場了吧。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當時坊間開始流傳“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的說法,使平板設備再次陷入新一輪的身份危機:它到底是生產力工具、還是娛樂設備?
這樣的質問,不但證明把平板定義為單純的“生產力”是個完全錯誤的決定,也再次證明了華為對消費者的洞察,是多么的敏銳。
但無論終端廠商怎樣吹噓平板的生產力有多強,自2015 年開始,平板設備的大盤銷量就不斷下滑。
由于當時的終端廠商在進入平板市場時,就抱著賺熱錢、做快消品的心態,當市場稍有頹勢,他們自然將之視如棄屐,紛紛退出平板市場。盡管當時華為的影音平板大受用戶歡迎,但在這種情況下,華為也難以單靠一己之力阻止平板設備市場的跌勢。
雖然市場在走下坡路,但華為在接下來的數年中仍然堅持開發新的平板設備,并推動產業持續關注平板的發展;他們相信這個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所以不易被外界變化左右。當中的關鍵,在于那些輕言撤退的終端廠商,其實再次走進了另一個思維誤區:
為什么“生產力”和“愛奇藝”,兩者只能活一個?
為啥用戶能把平板設備當作娛樂工具,就不能把它當作生產力工具?
為什么用戶和終端廠商會掉入這樣的思維誤區?這是因為大眾對生產力有著強烈的刻板印象,辦公就應該在電腦前面正襟危坐,操作鍵鼠、輸入文字、正經八百地撰寫報告。
但作為通信產業上有著深厚積累的華為,很清楚地知道現代科技已經永久地改變了我們的辦公形態,永久地改變了生產力的定義。
所以,他們對于如何通過平板設備來實現生產力的構想,有著最清晰的想法,才讓他們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堅持開發平板產品。
這就是近年我們常說的“輕辦公”。
平板設備作為一臺生產力設備,它的角色并不是用來取代電腦,它也不是作為放大版的手機,它們各安其職,沒有誰要取代誰。因為在科技發展下,智能設備的功能已經較為完善,能夠流轉于多個場景。場景化匹配的需求催生出許多未來辦公的新特性,其中包括生活化、沉浸化等新的未來辦公特征。
“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是個偽命題。
“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只是電腦?”才是那個真正的答案。
今天的辦公場景與以往很不相同,不少自由工作者可以在家工作,也有公司鼓勵員工在家工作,當然我們有時也不得不在家中加班。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在飯桌上一邊吃早餐,一邊把平板架在飯桌上開會;也可以半躺在沙發上,抱著平板在公司群里群聊。
此外,今天我們的工作性質也出現巨大的改變。以往我們必須面對面開會,但現在可以通過網絡遠程開會。以往我們的報告只有枯燥的文字和圖表,但現在的報告,卻可以通過各種多媒體方式實現。以往我們做實地考察,必須自己親自到現場,但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直播視頻甚至是虛擬實境形態體驗。
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你根本不必老是在同樣地點、使用同樣的工具、并保持同樣辦公形態。你需要的并不僅僅是一臺高性能電腦,而是需要多臺性能穩定、安全可靠、適應多種場景、擁有多種功能、但又足夠輕便的辦公設備。
因此,華為開始開發針對“輕辦公”場景的平板設備,在 2018 年推出了文件跨端傳輸及一碰傳等新功能,強化不同設備之間的信息流轉。
在隨后的2019 年,華為首次推出能在平板上進行多任務作業的“平行視界”。由于當時大部分平板應用僅支持豎屏,但平行視界能把這些豎屏應用良好地以橫屏展開,以左右分屏的方式在平板上顯示,真正解決了平板的橫屏生態問題,標志著平板設備首次具有生產力屬性。
同年12月,華為發布的MatePad Pro更加入了多屏協同能力,打破了與手機等設備間的隔閡,幫助用戶增加其在辦公等場景下的可用性,獲得市場的充分肯定。
但盡管如此,華為還有另一個堅持開發平板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們很清楚,只有與供應商共同進退,才能開發出新時代的平板。
華為與其他終端廠商最不相同的特點,是他們成立甚早。因此他們在科技界的積累雖深,但行業羈絆更深。2009 年,華為就與京東方深度合作,研發包括全面屏、曲面屏、柔性屏等多項顯示技術。同樣地,立訊精密在 2011 年也與華為合作,提供連接器等基礎元器件。
畢竟對于供應鏈合作伙伴來說,華為所提供的訂單能支撐他們的業務,合作研發也能提高競爭力。后來京東方能打破三星的壟斷,成功進入 iPhone屏幕供應鏈也受益于此。
所以華為很清楚,如果自己中途撂挑子,不繼續支持供應鏈研發,即便自己對平板的未來充滿信心,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法打造屬于新時代的優質平板設備。當他們想通過新世代的平板設備,把握輕辦公這個重要的機遇,就更需要供應鏈伙伴的有力協助。
而華為的持續投入,結果證明是有價值的。他們最終在 2019 年推出了新世代平板設備 MatePad Pro,其厚度從最初的 7.9mm 縮減至 7.2mm,屏占比也從最初的 80% 提高至驚人的 90%。MatePad Pro能實現如此極致的屏占比,全因華為聯合生產供應商共同在大屏/平板上落地COF技術,才能攻克屏占比難題。
華為對于輕辦公的愿景,最終通過這個新世代的平板設備取得階段性成果。根據IDC發表的報告,2019年第三季度,華為依舊憑借新旗艦機型的 M6 和從低到高全價格段的平板產品覆蓋,登上中國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第一位。
2020 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在疫情的影響下,不少地區也選擇了在家辦公或在家上課,整個世界發生了巨變。
而華為剛好拿著新世代的平板,站在這個風口位的前方。
在突然出現的居家辦公需求下,不少消費者才發現傳統的電腦設備與這種新式的輕辦公形態并不匹配;因此,大眾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需要怎樣的設備。因此,平板設備在突然而來的輕辦公浪潮下扭轉了以往的頹勢,銷量不但從谷底反彈,更達到自 2016 年以來的新高峰。
先前那些已經退出平板市場的終端廠商,這時才發現平板市場再現光芒,不得不匆忙地再次開發平板產品搶占市場。盡管他們嘗試從華為身上學習輕辦公的理念,但畢竟已經闊別平板市場數年之久,無論在技術,還是消費者洞察都已落后了數年。因此他們只能跟隨華為,加入多屏協同、文件一碰傳等各種的輕辦公能力。
然而,做得到和做得好是兩回事。
要知道現在要的不再是愛奇藝,穩定、可靠才有真正的生產力。舉例說,其他廠商的多屏協同功能,本質還是一套 Wi-Fi 和藍牙傳輸的外掛功能,不僅有時會連接失敗,而且長時間的穩定性也難以保證。但華為的多屏協同基于鴻蒙系統分布式技術,從系統層級實現,一拉即合穩定且流暢。
2022年,隨著基于鴻蒙生態的成長,新一代的MatePad Pro首發搭載 PC應用引擎,將PC上最好用的生態(例如 WPS以及今年在MatePad Air上首發的CAJ Viewer)移植到了平板產品之上。正式破解了平板生產力瓶頸,標志華為平板正式引領了全新生產力時代。
華為通過與 PC 應用產業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協助業界拓展產品的邊界,讓合作伙伴快速進入輕辦公的市場,抓住平板的新機遇。但另一方面,華為也能通過這些應用開發者的合作,構建更豐富的第三方生態,增加了輕辦公的場景,也使平板有著更多的可能性,用戶也能獲得更好的體驗。
但只能從背后跟隨的其他終端廠商,在設備性能缺乏足夠的可靠性、并缺乏應用開發者的支持,根本難以滿足這一代消費者對于輕辦公的新式需求。因此到了 2023 年 Q2,華為已經是市場上僅有的超過 20% 市場份額的2家平板設備廠商之一,與蘋果一起瓜分了逾一半的市場。
疫情已經遠離我們,但目前平板設備的銷量仍然比疫情前要高。可見,輕辦公的習慣早就在這三年之間,滲透入職場文化之中,平板設備的未來仍然可期。
2023 年,也是華為推出平板的第十年。在這十年間,華為平板設備累計出貨量達一億臺。
盡管平板設備在這十年來遭遇多次身份的危機、用戶的質疑、終端廠商的不信任,但光是華為這一億臺的累積出貨量,就可以知道平板仍然能為用戶帶來重要的價值。如果用戶覺得平板真的不好用,并不可能累積到如此巨大的出貨量。
然而,盡管目前華為的平板已經相當好用,但人總是貪心的。重視“生產力”的用戶,多年來早就習慣了不少于 13 寸的筆記本電腦上的大屏幕;但平板卻不是筆記本,它更是一臺拿在手上的觸控屏幕。但當屏幕變大,重量也自然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要不就是讓眼睛累一點,才能讓單手輕松拿著辦公;要不就是讓手腕累一點,才能讓用戶雙眼看得更舒服。就是因為“屏幕大小與重量”的世紀級兩難局,才導致平板一直在“愛奇藝”與“生產力”的矛盾之中備受質疑。
然而,關于平板設備在“屏幕大小與重量”的世紀級兩難局,卻有望被華為所解決。
在9月19日的華為新品的海報信息中,我們知道華為準備推出一臺能滿足雙眼需求、大小與筆記本電腦相近足有13.2英寸屏幕的全新MatePad Pro。但當我們還在擔心要單手拿著筆記本電腦級別的屏幕太累人時,海報里的平板卻是纖薄得難以置信,并且單手也能輕松握持。
不僅如此,全新MatePad Pro還首發支持NearLink星閃技術,星閃技術是新一代無線短距通信技術,融合了藍牙和WIFI等傳統無線技術的優勢,相比傳統無線連接,星閃功耗降低60%,數傳速率提升6倍,時延降低至1/30, 組網連接數提高10倍等,為鴻蒙萬物互聯提供強大連接能力。
如果真的有這樣能突破平板世紀難的平板設備,華為會否進一步帶來更豐富的輕辦公場景?就讓我們靜待 9 月 25 日的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看看華為是否能為平板找出一個新的身份,再為用戶帶來新的價值。
多朋友對平板電腦與筆記本電腦缺乏了解,以為平板電腦可以當作筆記本電腦使用,本篇文章說說兩者的差別。
答案是“否定”的,平板電腦雖然帶有“電腦”兩個字,在搭配外接鍵盤和鼠標之后,用法看似與筆記本電腦相類似,但它們并不屬于同一類設備,大多數能夠通過筆記本電腦實現的操作,根本無法通過平板電腦來完成,與筆記本電腦完全是兩回事。
筆記本電腦是真正的“電腦”,它是由臺式散件電腦進化而來,在功能上、需要的部件上幾乎相同,與臺式電腦相比,其內部零件更加集成化,且額外配置了備用電池作為供電電源,但這只是增加了筆記本電腦一項“便攜”的功能,本質上還是一臺純正的電腦,有硬盤、有內存、有顯卡,算是臺式電腦的迭代機型。
平板電腦雖然帶有“電腦”兩個字,但嚴格來講,它并不是“電腦”,電腦的另一個名稱是“計算機”,與其叫“電腦”,不如叫大屏手機,大多數平板電腦搭載的是IOS、Android等智能移動操作系統,與手機是通用的,在根本不具備運行主流應用的能力,比如PS、AE、端游、單機游戲等,但它卻可以當作一部手機使用,購買特定機型,甚至可以用來接打電話。
結束語:如果只是社交或最基本的應用,平板電腦外置鍵盤和鼠標之后,可以實現電腦的某些功能,但這不代表它可以當作電腦使用,它與電腦完全是兩回事,與筆記本電腦的差距更是大到沒邊。
注:文中內容不涉及任何硬件型號、系統版本,以及軟件版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