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這些年,那些消失或重新改頭換面的“它們”,都在提醒著我們,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老地方
九龍電影院
二零一一年九龍電影院被拆除,只剩舊址尚存。
2019年4月27日,九龍電影院太平樓邊上開始拆除門頭標識,九龍電影院徹底沒了....
依稀記得,小時候在九龍電影院看暖春首映,生平第一次的記憶有好奇、有激動、也有對電影情節的感情流露...
雖說后來外出求學感受過更好的環境,卻始終找不到九龍的刻骨!
鼓樓電腦城
鼓樓電腦城,一座樓高不過三層,卻充滿了寶藏級的地方,所有電腦配件,電子產品它這絕對是第一家上新。沒有太多的花哨,也沒有太多的套路。一城搞定!
小時候家人不給買電腦,但是還是喜歡來逛逛,不為別的,在那個個別有,大多無的年代,你懂得多也會讓他人投來羨慕的眼神。
大富翁
大富翁商場成立于2005年1月22日,原由大同航空集團開發2007年4月1日與臺灣三商行合資成立了亞新大富翁。曾在百盛、萬達沒有入駐大同的年代,在與藍天遙相呼應,滿足大同人不同需求。
這家在大同開了近13年的商場,近年來由于受到,新崛起的一站式購物連鎖商場的沖擊而沒落了,各種原因導致大富翁將2018年2月10日停止營業,昔日繁華的古城重要商圈,在尋找新的定位和出路之時關門了....
如今兩年之后,終有動向,確實徹底轉型,大富翁僅成后綴...
云岡國際
因為大同整體改造,地標性建筑云岡國際已無法匹配古城整體風貌。于2018年12月18號被整體拆除,這座大同地標式建筑物,可眼觀古城之內千年古寺的云岡國際酒店落下帷幕!
云岡國際帥府街夜市兔頭成為了所有70-90后最有味道的回憶!
鳳臨閣
大同美食界的標桿,地域性代表招牌,別具一格的百年老店——鳳臨閣(古城店) 在近日摘牌,這個充滿傳奇色彩,大同古城之內的老店落幕了...
曾經獨具特色的標識性建筑已變得不再生動,那悠長的古琴聲也戛然而止.....
回不去人人說大同話的日子了
大同涵蓋四區6縣方言皆不相同,不過大多數的老城區人都還是說大同方言。
雖然大同方言少說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現在會說越來越少。年輕一代的我們已經把普通話作為日常用語,大同話只用來跟家人交流。我們的“同普”說得越來越流利,卻逐漸忘記了我們從小講到大的方言土話,甚至沒有教下一代講方言話。
再也嘗不到的“老”味道
| 云岡啤酒 |
云岡啤酒是真正的大同老品牌,大同消費者的本地化情結十分強烈。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喝云岡啤酒,關鍵云岡啤酒真的很好喝!云岡啤酒配兔頭,那滋味....大多數大同人見證了云岡品牌曾經的輝煌及沒落。
有很長的時間在市面上已經看不到云岡啤酒,后來青島啤酒收購云岡啤酒品牌,市面上的云岡啤酒才得以重現,但是味已不是那個味,牌子也不是原來那個牌子了....
再也回不去的那些年......
這些老地方、老味道的消失,令我想起小時候,再也回不去的那些年——
小時候問爸媽要的零花錢還是幾毛錢,過年丟了個10塊錢的紅包能哭一天;
大家都住在一條街上,夏天的午后會一起坐在樹下聊天;
街頭流行的還是喇叭褲、學生頭和花襯衫;
“打邊爐”用的是還是蜂窩煤;
……
這些都是80后、90后的曾經,這些街景、物件、味道組成了我們的生活和記憶。
我年少不經事的時候,看到它們消失不見,亦或是大變樣也不覺得傷感,但如今回憶起來,倒是覺得它們一個接著一個悄然地消失,是在提醒我們,人生已去這幾十年,回不去了。
長大成人的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和記憶注定要成為過去,不可追。畢竟大同這座城市在成長,每分每秒在逝去,未來大同人注定還將會迎來各種各樣的“告別”,當離別來臨時,希望你可以做好準備,珍藏好此時此刻。
所幸我們還有這些共同回憶,還有再也回不去的過去…
人工檢票到刷臉進站,
從窗口排隊到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等
多種支付方式購票
從硬板車票到電子客票
進站、檢票、出站,旅客出行
只需帶上身份證就全部搞定……
“
車票更新換代讓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排隊等候的時間縮短了,百姓的幸福感自然就提升了。
”
“硬板車票是我國鐵路的第一代火車票,多年來一直在使用。進入21世紀后,
隨著互聯網售票的出現,百姓購票再也不用排隊了,網上購票成功后,旅客只需帶上身份證到自助終端取票就可以了,
10秒鐘就可以拿到車票,但進站、檢票的時間仍然和以前一樣,車站進站口排長隊等候的現象仍然屢見不鮮?!鄙鲜兰o90年代末就在大同火車站從事客運工作的馬立華對當年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麗、宜居鄉村、鞏固脫貧成果探索出一條新路。2019年7月
滬寧城際開始試點運營電子客票
同年12月30日大張高鐵開通運營
大西動車全線貫通
電子客票首次在大同南站亮相
我市正式進入“無票時代”
“電子客票實在太方便了!進站、檢票、出站只需刷身份證就可以?!睆氖码娔X配件生意的耿忠對記者講,他2000年大學畢業后先是在原鼓樓電腦城做電腦配件生意,平時半個月就得跑一趟北京中關村進貨,坐火車是他出行的首選。
說起坐火車,耿先生遭遇到很多鬧心的事情。“記得前兩年有一次出行,提前在12306網站買好了車票,可到了車站后發現車票找不到了,當時距離列車開行也就20多分鐘的時間了,問完客運人員后才知道,必須到車站再買張同一日期同一席別的車票方可乘車,上車后再找列車長辦理掛失補手續,到達目的地車站后再退票款。最后緊趕慢趕來到檢票口卻被告知已經停止檢票,沒辦法最后只能辦理了退票手續后打道回府?!边@次因車票丟失導致誤車的經歷至今讓耿先生記憶猶新。
“現在大同已經駛入‘高鐵時代’了,最重要的是電子客票已經開始啟用。今年6月20日起,普速鐵路也施行電子客票,這標志著鐵路全面開啟無票時代,旅客便捷購票、乘車的愿望如今成為現實。”
大同站有關人士說,“以往買票、取票、候車等繁瑣的事情總是困擾著老百姓,電子客票不僅不用隨身攜帶,而且不怕丟失,不久的將來,多數一二線城市也將陸續開通刷臉進高鐵站,即使旅客沒帶身份證,進站前在刷臉快速通道對著人臉識別機器看一眼就可以直接進站乘車?!?/p>
從小小的硬板車票發展
到現在的電子客票
一張小小的車票
將鐵路與萬千旅客緊緊相連
電子客票的全面推廣
進一步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
同時也更好地滿足了廣大百姓
對美好出行體驗的需要
?大同日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監制:劉雙英
審核:鄧琳
責編:王宇
記者:賈曉龍
所刊發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轉發
但是一定要注明出處呦~
章來源ID:jkt7966076
【南 街】
北起四牌樓,南至鼓樓,稱為【大南街】。北起鼓樓,南至西門街,稱為【小南街】。北起小南街南端,南至南關北街北口,稱為【南門街】為通往南關要道。
?世說詳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東西南北四大街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社會角色,南街,主打土產日雜。所以我記得有一年夏天突下暴雨冰雹,南街滿街都飄著掃把簸箕……九十年代華林、永和、鼓樓電腦城帶熱了一條街,名品服飾才登上舞臺。南街變洋氣了,老商店,老土產店,老理發店,甚至連鼓樓西北角的老肉鋪、賣炸油條、麻葉的副食店,壽終正寢了。那些到路東廢品收購站賣廢報紙、路西副食店打散酒買零食、北頭兒理發、南頭兒買膠卷兒洗照片兒的歲月,一并去了。
▼
【九樓巷】
位于大西街之南側,北起大西街,南至鼓樓西街。相傳,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 年}大同富豪王龍在此蓋有九座樓房,因此得名。此巷駐有著名的“鳳臨閣”飯店,{即傳說中的明正德皇帝戲鳳之處}和回族小學、清真寺等。因擴建清真寺,此巷不復存在。
?世說詳語:拿大同話說“九樓巷”,特別像“九龍巷”,80年代的時候,鳳臨閣在路東,碰上好日子,家里經常去買燒麥回來打牙祭。離得不遠的路西就是清真寺,回族小學在對過兒。
▼
【禮拜寺巷】
九樓巷路西,并入九樓巷。
【西羊市巷】
位于善化寺之北。東起南門街,西至教場街。清朝時,該巷為交易羊的市場,因在南門街之西,與東羊市巷相對,故名【西羊市巷】。后并入教場街。
?世說詳語:這條街上我曾經進過好幾個規制非常齊整的院落,80年代的時候四合院還沒有變成大雜院,私搭亂建也少,那幾個院子進去就有一種奇妙的寧靜感。這些珍貴的民居古建,早在2008年之前,就在發展商業市場經濟之中消失了。
▼
【貴兒寺街】
位于歡樂街之南,北起縣角西街西口,南至教場街與西羊市巷交匯處。相傳,該街未形成前,曾有人在此棄一怪胎,后居民增多,形成街道故取名“怪兒市”后因此名不吉利,改稱“貴兒市”后演變為今名。因蓋樓拆除。
?世說詳語:好吧,寫到這條街,就要說一說這條街上的人和事。街不長,三百米左右吧,有一個沿街的公共水龍頭,沒有公用廁所,廁所要到鄰近的南籸籽巷或縣角西街上,大概六七個電線桿{古城舊民居內普遍存在的現象。更早一點,公廁都很少,都是院內男女混用廁所,尷尬之事常有}。以13號院為界,以北院落成群,以南是一堵高墻加墻下的供水點加零星一兩個院落。
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這條街上男孩子數量明顯多過女孩子,后來這批孩子散落社會各階層,黑白之間、好惡之間皆有。有一家人甚至上過央視,而且是90年代,但這次上鏡不是光彩,而是慘痛。在改革初期富起來的一家,因為吸毒而家破財散。也許每一條街都有這樣的悲歡離合、曲折蜿蜒,市井故事,太多,但是這條街的故事,是我看過最清晰的。
▼
【姚家角東、南、西、北街】
位于段市角之南,樓房巷之北{疑為段市角,樓房巷之西},東起教場街,西至邱家角西街。北接賜福庵街。相傳,晚清有姚姓在姚家角西街路北開設當鋪,該街逐以姚姓取名。以十字路口為中心,分東、南、西、北四街。東、西街并入教場街,南、北街因蓋樓現無存。
?世說詳語:姚家角的孩子們當時基本上都在五中上學,一個字,亂。這里的家庭是普通的工人家庭居多,孩子們繼承了家庭的豁達和火爆氣質,游戲往往伴隨著打架,每當我看到《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或是《你是我兄弟》這樣帶有強烈時代感的片子時,就會想到和姚家角的孩子們沖突、交往,直到消散不見的過往。
▼
【邱家角南、西、北街】
位于棋盤街之南。北起棋盤街,南至復興營盤,東起姚家角西街西口,西至新建南路。相傳,曾有元寶山{今青瓷窯}邱姓者移居于此,因后人逐漸增多,便以十字路口為中心,分南、西、北三處居住,形成三條街道。因蓋樓現無存。
?世說詳語:邱家角當前的記憶,就是中國銀行在這里有一棟家屬樓。
▼
【趙大豆巷】
位于段市角之西。南起姚家角東街,北至巷底{不通行}相傳,趙姓人家住此,炒、賣大豆,酥脆可口,享有盛名,巷因此得名。
?世說詳語:趙大豆巷在半坡上,路北,巷口沒有院子,所以釘在墻上的街道銘牌也還是很顯眼的,我四五歲的時候路過,就一下子記住,一直沒有忘記,也一直沒有進去。
【段市角】
位于樓房巷北口。北起唐市角,南至樓房巷。相傳,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為與突厥貿易,在此開設綢緞市場,因名“緞市”。后突厥內部分裂,貿易中斷,市場停頓。“緞”字演變為“段”字。因此得名【段市角】。因擴寬仿古街此巷消失。
▼
【樓房巷】
位于段市角之南。北起姚家角東街,南至小西門北街,西至姚家角南街。呈不規則形。相傳,該巷6號院,原系遼代肖太后梳妝樓舊址{早已湮滅}。逐以此而得名。現已面目全非。
?世說詳語:一句話,樓房巷里是樓房。尤其,現在。
【唐市角】
位于一萬貫廟街與太寧觀街交界處之南。北起下寺坡,南至段市角。相傳,唐代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與突厥互通貿易,在此開設市場,以成交畜牧為主,故稱“畜市”。清代大同知府嫌此名不雅,改名“唐市角”。因擴建仿古街此巷消失,只留有樓房后幾戶人家。
?世說詳語:八九十年代的南街辦事處就在這街上,辦事處門口有好幾個井蓋兒,下雨天經常有騎車的人摔倒,這里也是那個時代我們放學一起回家分手或聚合的一條街。
▼
【下寺坡】
位于大西街中段路南。北起大西街,南至唐市角。此地原系高低不平的坡地,因下華嚴寺{俗稱“下寺”}在該街南段路西,故名。擴建仿古街消失。
?世說詳語:下寺坡的北口上,80年代曾經有個破鐵皮房子,在那個買書基本上只能去新華書店的年代,這個小書屋的書就顯得十分另類?!稊祵W故事》、我買的第一本鄭淵潔童話《牛王醉酒》,都是從這里交進去幾張不吃早飯省出來的鈔票,一路邊走邊看。走過當年城區三中的門口,下寺的高臺階下往往聚集著各色老頭兒,有的是擺攤賣《少林太祖長拳》之類武術教材的(是不是很像《功夫》里忽悠童年周星馳的橋段?),有的是扎堆聊天的,還有就是誰也不理,自己個兒發呆曬太陽的,和如今老頭們都扎堆四牌樓類似,不過當年的四牌樓,是板兒車扎堆的地方,當年的出租車集散地,哈哈。
▼
【上寺東巷】
位于下寺坡中段路西。東起下寺坡,西至海會殿。因位于“上華嚴寺”之東而得名。
?世說詳語:前面說的那個“丁”字的一橫。院落不多,但都是大院,院落有些也不是很規矩的南上北下,東西房為主的打橫的院子里,居然還有兩個花壇,很奇怪。
【海會殿】
位于上華嚴寺之東。北起上寺東巷,東至巷底{不通行}呈拐角形走向。遼代在此巷南建有皇室祖廟,與上。下華嚴寺相連,后為十大方丈住所。海會云來集{各地賢達居士每到大同均集于此處}。故名“海會殿”?,F殿基尚存,在華嚴寺內。因該巷在海會殿之北,故名。
▼
【財神廟街】
位于牛角巷之南。東起一萬貫廟街,西至青龍閣前街。據《大同縣志》載:“財神廟在三皇廟旁,康熙初建”。廟在本街中段路北(原城區第二小學址),故名。因擴建華嚴寺此巷拆除。
?世說詳語: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記憶中的“棋盤街”,從方位上,很像,一萬貫廟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而青龍閣前街是南北走向的。這一帶的街道很多,院子更多。教堂,寺廟,集合了佛、道、基督的多種宗教文明,同時還有很多回族市民居住在這里,我第一次吃清真特色民族飯就是在一個回族同學家里。很奇妙,這里的文化氣場集中在華嚴寺周圍的這些街區里,形成了大同文化的一部分。
【張鐵匠巷】
財神廟街路北,并入財神廟街。
▼
【牛角巷】
位于圓通寺街之東。西起圓通寺街,南至財神廟街,呈拐角形走向。相傳,有一屠戶宰牛,牛脫韁,驚奔入巷,適迎面又來一牛,兩牛角斗,一牛致死,兩牛之主爭訟,經裁決,將兩牛變價,二牛主均分了事,故名“牛角巷”。另一傳說,此巷很像一根彎曲的牛角,故名。因擴建華嚴寺,此巷拆除。
【娘娘廟前、后街】
位于青龍閣前街之南。北起青龍閣前街,南至復興街。該街南端西,原建有娘娘廟{已拆除},故取名娘娘廟前、后街。因蓋樓已消失。
▼
【南倉街】
位于善化寺(俗稱“南寺”)西側。北起教場街,南至南寺街。清代此地建有倉廒十八楹,儲備救濟糧,名“保義倉”。后大同地區干旱成災,儲糧用盡,后繼不接,逐空鎖多年,桓倒房塌,成為廢墟,標價賣出,建成民房,形成街道,。因地處城西南,故取名“南倉街”。駐有金屬工藝廠,尤以銅火鍋,在省內外享有盛名。因擴建南寺,消失。
?世說詳語:南倉街是一條細細的街巷,也許不是大同最窄的胡同兒,也估計也可以排進前五名。我記得有個同學家冬天拉炭,車只能停在巷口,三輪車勉強可以進去。這里的金屬工藝廠過去門沖南開,旁邊就是南寺和五中。南寺的墻上被人為地敲打出了很多豁口,孩子們會從這里攀爬到里面玩耍,從南面的土坯城墻穿行過去,可以進入五中的操場,緊挨操場的,是實驗室,那時的校園,簡單,簡陋,簡約。
▼
【院巷】
位于大西街中段路南,與帥府街相對。北起大西街,南至鼓樓西街。相傳,明正德年間,該巷是大同富豪王龍產業,南北兩口均設有木柵欄門,每日啟閉有時,整個巷形成院落,故名。因建華嚴寺廣場,此巷拆除。
?世說詳語:院巷連通的是南街和西街,因此是大人小孩上班上學的必經之路,這條路上在80年代最多的就是發廊和裁縫鋪,第一批在大同扎根的所謂“溫州商人”,很多從此地發家。最輝煌的時候,我記得冬天過年前會有一溜兒的燙頭玻璃罩子立在馬路上,好幾十個婦女們或抱怨等待,或燙著頭手里也不閑著還織著毛衣,蔚成景觀。
▼
【北籸籽巷】
位于鼓樓西街路南。北起鼓樓西街,南至縣角西街。相傳,原黨留莊村楊家兄弟二人,先后在此巷和相對的南籸籽巷開設磨坊,逐名為“北籸滓巷”,后演變為“北籸籽巷”。因擴建純陽宮只留南端一段。
【南籸籽巷】
位于縣角西街路南。北起北籸籽巷,西至貴兒寺街,南北轉東西走向,(名稱來歷、含義見“北籸籽巷”)因該巷北口與北籸籽巷南口相對,故名。因蓋樓已不存在。
?世說詳語:簡單說,拐彎兒胡同兒。窄,臭(一條街上有兩個公廁),很符合大多數人的老街道記憶。
▼
【府學門】
位于馬王廟街之東。東起柴家園,西至馬王廟街。據《大同縣志》載:“大同府儒學,在城內東南隅,舊學在府治東,即元魏中書學,遼西京國子監,京時之太學,元之大同縣學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為府學,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學代藩府第,改云中驛為府學,即今{清代}府學也”?!案畬W”亦稱“文廟”以該街在原府學門前,故名。因“文廟”擴建,整條街所剩無幾。
【云路街】
位于府學門之南。北起府學門,南至雁塔前街,東起缸角,西至東油店巷,十字形走向。相傳,明代當地進士,在殿試后如中狀元,榮歸原籍,先由府城南門外南廟之龍門登上天橋,越城墻經雁塔,到城內文廟參拜孔子。天橋凌空而過,形似螮蝀{古書上指虹},故稱“云路”該街為云路(天橋)之終點,故名?,F已拆除。
▼
【黌門南東、西巷】
位于大東街東端路南。北起大東街,南至石人街,呈不規則形走向。相傳,原名“敞坡街”明初改成“黌宇門”簡稱“黌門”?!包Z宇”是學舍,為延納四方游學之士而設,東、西城門內都設之,東指“青龍”西指“白虎”。為預祝游學之士登龍門,上虎榜。該二巷在“東黌門”南側之東,二巷平行,故名。因建東城墻,拆除。只留西巷一面。
魅力大同綜合出品,轉載請先至后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朋友圈
文章你喜歡嗎?有什么意見盡可留言.......
魅力大同不定時更新原創文章,共分【滄海桑田記】,【文化錦集錄】,【名家會客廳】,【古都暢游感】,【茶余飯后談】,【覓食記】等六大板塊,每天和我一起來感受文化的魅力吧!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NDEzNTY2OA==&mid=503353706&idx=1&sn=6840f64b135414cffa492f0ebe50be5f#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