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上方關注,訂閱雷科技
CPU處理器對于電腦而言就如同人的大腦,性能越強勁,電腦的運算能力就越強,系統運行速度也就越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CPU的性能幾乎決定了一臺電腦的整體性能。
因此在買電腦的時候,臺式機倒還好,要是覺得性能不夠,大不了花錢升級,但筆記本電腦就不一樣了,大部分筆記本電腦的CPU都是焊死在主板上無法更換的。
那么買電腦時怎么選處理器呢?有些機友也許會說認準i7買肯定沒錯,因為i7的性能肯定比i5和i3強。然而,i7就一定強過i5嗎?顯然沒那么簡單,Intel的套路那可是玩的一套一套的,要是不搞清楚Intel的套路,估計要被坑慘。
首先所謂的i5、i7這些都不過是Intel對CPU型號的一個大致的分類,它們并不代表處理器性能的絕對排名。因為Intel的處理器針對不同的設備分為多個系列,不同系列之間的性能、功耗差別都是巨大的。這里,小雷(微信ID:leitech)以最新發布的Kaby Lake架構處理器為例子。
S系列是針對桌面級的CPU產品,也是機友們俗稱的“滿血版”。
比如,該系列的頂級型號i7-7700K擁有4.2GHz的基礎頻率,并可以自動超頻到4.5GHz,內部擁有8MB的三級緩存和完整的4核心8線程架構。并且K字母后綴證明了這是一款沒有鎖定倍頻的產品,可用于超頻,性能十分強悍,但其TDP功耗也高達91W。
除了頂級的i7-7700K,S系列的桌面級處理器還包括i7-7700和i7-7700T等型號,前者針對的是普通桌面用戶,后者針對的是部分低功耗的一體機。
除了旗艦級別的i7,S系列還包括了主流的i5系列。與i7相比,i5系列同樣擁有完整的四核心架構,但缺少超線程技術,也就是說i5系列為4核心4線程架構,同時三級緩存也縮減為6MB。
桌面級S系列型號一覽
說完了桌面級CPU,小雷(微信ID:leitech)再來給大家說一說筆記本電腦專用的型號,相對于桌面級的S系列,筆記本電腦用的CPU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先來說一說性能最強的H系列,也就是機友們俗稱的“標壓版”。
H系列是Kaby Lake的移動高性能版,它采用BGA1440封裝,全系功耗為35-45W。相比桌面級的S系列功耗要低一些,但性能卻損失不大。
另外,除了最低端的i3-7100H,其它型號都采用4核心架構。比如頂級的i7-7920HQ系列擁有4核心8線程架構,三級緩存也是8MB,只是頻率會稍低,為3.1GHz,性能已經超越桌面級S系列的i5,和S系列的i7差距也不大。
該系列的筆記本電腦CPU也是性能最接近于桌面級S系列的。目前,戴爾的XPS15和外星人的筆記本電腦都采用H系列處理器。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同為H系列的處理器,在細節上還是有許多區別的,比如:
i7-7700HQ就只有6MB三級緩存,而7820HQ以上的型號則是完整的8MB緩存;
自動超頻的頻率也有所區別;
該系列的i5處理器,雖然于i7同為4核心設計,但不具備超線程技術;
高性能H系列型號一覽
U系列是Kaby Lake的移動低功耗版本,主要針對的是超極本市場。
U系列采用BGA1356封裝,功耗最低的版本TDP為15W,最高的型號是28W。由于需要控制功耗,U系列的處理器全系列都采用了雙核設計,即使是最頂級的i7系列也沒有采用4核心設計,三級緩存最大也僅僅為4MB,雖然頻率并不算低,但性能與H系列相差不小。
低功耗U系列型號一覽
需要注意的是U系列分為28W功耗和15W功耗兩種版本,28W版本的性能會好于15W版本的,其內置的顯卡性能也比較好。
目前,28W的U系列處理器主要是蘋果13英寸MacBook Pro在采用;
而15W的則被各個廠商的超極本廣泛使用,例如微軟的Surface Book系列;
不過即使是性能較好的28W版本依舊不能和H系列相提并論,其頂級i7型號的性能甚至不如H系列的i5。
Y系列其實就是之前的Core M產品,面向的是平板電腦以及追求極致輕薄的超便攜機型。
Y系列采用BGA1515封裝,它的主要訴求是低至4.5W的超低功耗水平,這讓它可以保持無風扇運行,也是Y系列的設計初衷和它最大的賣點。
Y系列全部采用雙核心4線程設計,但因為受到功耗限制,其基礎頻率大都維持在1GHz左右。即使是該系列頂級的i7型號,頻率也不過才1.3GHz。性能比U系列最低端的i3還差一些,和H系列的根本沒法比……
超低功耗Y系列型號一覽
目前使用這一系列CPU的代表機型有蘋果的MacBook系列和戴爾在CES2017上發布的XPS13 2in1系列,還有一些二合一的平板電腦。一般來說Y系列的處理器只能應付一些輕量級的日常任務。如果運行大型軟件或是后臺任務過于繁重會顯得力不從心。
看到這里,各位機友對于Intel處理器性能的優劣心里已經大概有數了吧,所謂i7的性能一定比i5強這個結論是不嚴謹的。
對于Intel的處理器,不能只通過i5、i7這些前綴來判斷其性能,我們首先應該首先看這款處理器屬于什么系列,確定了系列之后才能通過具體型號來判斷性能。所謂“i5比i7強”這個說法僅僅是對于同一系列的型號而言的。不同系列之間的性能差異巨大,原則上不具備可比性。
如果要按照性能從強到弱排名的話,小雷認為應該是S系列>H系列>U系列(28W)>U系列(15W)>Y系列。
那么該如何識別和區分這些型號以及判斷它們彼此的性能差別呢?其實也不難,小雷(微信ID:leitech)可以教機友們幾個簡單的技巧快速辨別。
首先看后綴來確定系列。如果型號后面沒有字母或是字母為K和T的就是桌面版的S系列,其中K后綴的性能強于無字母后綴的,而T后綴的性能為最弱的。例子:i7-7700K>i7-7700>i7-7700T。
其次后綴為HQ或是H的則是高性能的H系列,其中字母“Q”代表4核心,不帶“Q”的則是雙核心設計。例子:i7-7920HQ>i7-7700HQ>i3-7100H。
而型號后綴字母為U的則是低功耗的U系列處理器,目前28W版本的僅蘋果13寸的MacBook Pro在使用,喜歡的直接買即可,不會有什么套路。至于15W版本則可以根據i7>i5>i3這一準則進行判斷。
最后是超低功耗的Y系列,這個系列很好識別,因為其所有型號里面都包含字母Y。而且一共就4款,同樣是i7>i5>m3。
看到這里,機友應該完全搞清楚Intel的套路了吧?真的不是像很多機友簡單的認為i7一定比i5性能強。小雷最后再次強調,一定要先看清除CPU的系列再看具體型號!不同系列之間的處理器性能相差巨大!!!基本不具備可比性!小雷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各位機友搞清楚Intel處理器的套路,不要再聽商家忽悠一句“這款電腦搭載了i7處理器”就買買買。
多朋友在安裝電腦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該買主流的i5處理器,還是咬緊牙關給i7處理器加錢,這個過程非常糾結。
然后我在這里說,一般的i5處理器已經足夠日常使用了,因為多年來處理器的改進太小了。
以十年前的旗艦處理器i7 990X為例。這個“老牙”處理器仍然很好。不談功耗,現在很多朋友都在使用i5 8400。它比現在強大得多。如果鎖得太緊,i7700k就不會有任何干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處理器的開發過程中,英特爾多年來一直在擠壓牙膏,讓這個“老手”現在繼續戰斗。
那么讓我們看看同樣重要的顯卡?十年來最好的顯卡應該是GTX295。如果這張牌現在正在使用,它可以使用傳奇牌。根本不能玩。天還熱。問題。
其次,處理器確實非常有價值,因為它只銷售質量非常穩定的芯片。顯卡的質量怎么樣?顯卡上有各種各樣的散熱片,PCB板上的各種電容器只斷了一個,像mining這樣的高負荷顯卡報廢的概率很大,但你不應該聽說處理器,讓我們高負荷報廢吧
最后,很少有應用程序場景允許我們每天都獲得處理器的性能。專業級計算?普通用戶不能用它玩游戲嗎?今天的大多數游戲都需要高顯卡。好吧,如果你每天正常瀏覽網頁,你就不會對處理器的性能感到滿意。當然,如果你想駕駛幾十顆藍月亮,我不會說的。
總之,如果你在購買新電腦時遇到這種情況,我的一般建議是選擇一個好的平臺和主板,然后開發一個好的顯卡。處理器只需要主流的i5。在預算足夠之后,升級i7處理器就沒問題了。
朋友在買電腦時有這樣的問題嗎?你如何選擇自己?
編每天都能收到很多網友的來信,咨詢筆記本電腦應該如何選。其中,有一類問題很有代表性,就是需不需要跳過酷睿i5咬牙選擇搭載酷睿i7的高配版?
關于這類問題,小編的答案是:輕薄本酷睿i5足矣,游戲本視預算可一步到位升級酷睿i7。至于原因?咱們慢慢往下看。
輕薄/游戲本需區別對待
如今筆記本領域逐漸衍生出輕薄本(包含二合一設備)和游戲本兩大陣營,由于兩類產品在形態和定位上的差異,所以它們分別搭載的是低功耗版處理器,以及更高性能的標壓版處理器。
以英特爾平臺為例,輕薄本普遍選擇15W TDP的U系列(如酷睿i5-8250U),而游戲本則青睞45W TDP的H系列(如i5-8300H)。
對了,英特爾還有針對極致輕薄設備定制,僅有4.5W TDP的Y系列酷睿M(如酷睿M3-7Y30),該平臺雖然犧牲了性能,但卻具備無需風扇輔助散熱的優勢,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壓縮輕薄本或二合一設備的身材。但考慮到Y系列性能一般,就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中了。
如今,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平臺已經升級到“八代目”,無論是U系列還是H系列都較前輩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從搭載八代酷睿的新品角度出發,輕薄本和游戲本在酷睿i5和酷睿i7的角逐結果上將出現變化。
回顧輕薄本的“心臟”
輕薄本專用的U系列八代酷睿處理器隸屬于“Kaby Lake Refresh”平臺,它無論是制程工藝還是核心架構上都與七代酷睿Kaby Lake-U(如酷睿i5-7200U)基本相同,但憑借從“雙核”到“四核”的進化,在性能層面出現了質變,哪怕是八代酷睿i5-8250U也能輕松超越七代酷睿i7-7500U,堪稱輕薄本的夢幻之心。
U系列八代酷睿家族主打i5-8250U、i5-8350U、i7-8550U和i7-8650U四款型號,其中i5-8350U和i7-8650U除了主頻優勢外還支持英特爾博銳技術,屬于專門為商務本定制的存在,在消費類輕薄本中鮮有獵裝。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普及度最高的酷睿i5-8250U和酷睿i7-8550U都采用了四核八線程設計,并集成了相同的UHD620核芯顯卡,二者的差異僅限于頻率,以及i7-8550U具備更大的高速緩存而已。
理論上,更高頻率的酷睿i7-8550U足以將i5-8250U遠遠甩下。但是,現實世界并非理論世界,從小編測試過的多款輕薄本數據來看,這兩顆處理器的真實性能差距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偶爾甚至還會出現i5-8250U反超i7-8550U的案例。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輕薄本的瓶頸在于散熱
答案很簡單,現在的輕薄本都在追求更性感的機身設計,特別是窄邊框元素和全面屏概念的流行,讓輕薄本對機身內部空間的“壓榨”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個趨勢的背后,就是輕薄本們不可能配備太過豪華的散熱模塊,只能通過改進扇葉的數量和材質(如金屬扇葉),提升風扇的風量;增加超薄熱管的寬度提升導熱效率。但無論如何改進,都難以保證讓處理器可以長時間保持在“滿血”運行的狀態上。
在高負載的使用環境下,無論是酷睿i7-8550U還是i5-8250U,它們所能長時間穩定運行的主頻多在2.2GHz到2.5GHz之間,i7-8550U并沒有太多機會跑出更高的頻率。
這意味著,在其他配置相同時,搭載i5-8250U的輕薄本在實際體驗上的效率其實是和武裝i7-8550U的版本差不多的。如果遇到散熱設計有瑕疵的輕薄本,搭載i7-8550U的高配版反而會比配備i5-8250U的低配版更容易撞上“溫度墻”而觸發降頻,實際體驗更加縮水。
因此,小編才會說,在選購輕薄本時搭載酷睿i5-8250U的版本足以。用省下來的錢(普遍可以節省500元到1000元)升級到更大容量的PCIe SSD硬盤,可以更大限度提升輕薄本的實際體驗。
回顧游戲本的“心臟”
游戲本專用的H系列八代酷睿處理器隸屬于“Coffee Lake-H”平臺,它在工藝層面升級到英特爾了英特爾第四代14nm工藝(14nm++),擁有更好的能效比。
而Coffee Lake-H平臺最令人欣喜之處,則是為酷睿i5賦予了超線程技術,將酷睿i7的核心數量從四核提升到了八核。于是,哪怕是八代酷睿i5-8300H也能具備超越七代酷睿i7-7700HQ的性能,而八代酷睿i7-8550H更是具備媲美桌面七代酷睿i7-7700K的實力!
H系列八代酷睿家族主打i7-8850H、i7-8750H、i5-8400H和i5-8300H四款型號,其中i5-8400H和i7-8750H額外支持英特爾博銳技術,也是專門為商務本定制的存在。
和U系列相比,H系列八代酷睿i5與i7之間主頻相近,但酷睿i7卻擁有額外的兩個物理核心,超線程數量也增加了四條,從而讓二者之間出現了質的差異。還是以Cinebench R15測試為例,酷睿i7-8750H和i5-8300H的單核性能接近,但多核性能前者卻可呈現大幅度的領先。
游戲本的爆發源于顯卡
和輕薄本相比,游戲本即便也引入微邊框和全面屏的概念,其內部空間依舊相對充裕,絕大多數游戲本都配備了雙風扇+多熱管的散熱模塊,講究一些的產品甚至會在機身兩側和后部提供四個散熱通風口和四組散熱鰭片,散熱效率有了大幅提升。雖然仍然不足以讓八代酷睿長時間滿血運行,但在高負載環境下也很難出現降頻的隱患,最多就是睿頻加速頻率不算太高而已。
在這種環境下,搭載酷睿i7-8550H的游戲本,往往可以獲得比i5-8300H更為強悍的運算能力,所以小編才推薦大家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優先挑選武裝i7的高配機型。
需要注意的是,同樣是搭載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的游戲本,在價位相近時獨顯的優先級要高于處理器。比如,某品牌在6000元價位的游戲本提供了2個子型號,前者采用i5-8300H+GTX1050 Ti,而后者則選擇i7-8750H+GTX1050的組合。此時,前者憑借GTX1050 Ti獨顯之威,對游戲性能的增益效果要遠遠高于更高端的處理器!
小結
當筆記本全面過渡到八代酷睿處理器平臺時,無論是低功耗的酷睿i5-8250U還是高性能的i5-8300H,其實都已經足夠絕大多數用戶的“折騰”了。只是,輕薄本多花錢挑選搭載酷睿i7的高配版太過浪費,不像游戲本追求酷睿i7那般有著更加實際的性能改善。因此,記住輕薄本選i5,游戲本上i7準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