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有用了,自己有電腦的不看后悔一輩子

    ●如何制作網頁

    ●教你建一個別人打不開的文件夾

    ●XP系統如何加快開機速度

    ●在電腦右下角顯示你的名字

    ●只改一個值!馬上加快寬帶上網速度

    ●語音找歌!對著電腦哼兩句就能幫你找到這首歌

    ●部分網站打不開如何處理?

    ●網頁特效收藏

    ●防止QQ密碼被盜的五個絕招

    ●“網頁上有錯誤”的解決方法

    ●在IE上顯示自己的名字

    ●輕松五招!查出你想要知道的IP地址

    ●電腦的開機密碼忘記了怎么打開

    ●部分網站打不開如何處理?

    ●教你破解40位加密密碼的方法

    ●輕松破解WMV格式電影的許可證

    ●軟件卸載難?高手教你解決

    ●小方法教你嚇走要動你電腦的人

    ●妙計:如何破解網頁文字防復制

    ●網頁特效收藏

    ●教你把千千靜聽變成在線收音機

    ●推薦幾個免費圖片上傳空間

    ●讓你的攝像頭變成文字掃描器

    ●破解禁用鼠標右鍵方法

    ●用小軟件輕松申請到QQ靚號

    ●十招讓你學會破解軟件

    ●教你免費玩收費的手機彩鈴和游戲

    ●上網時遇到惡意網頁時的處理辦法

    ●教你準確查找對方的IP地址

    ●電腦的屬性設置

    ●電腦使用技巧大全

    ●使用電腦小巧門

    ●Windows 技巧全集大放送

    ●Windows XP系統默認設置需注意7個安全問題

    ●注冊表大全

    ●破解網頁文字無法復制的方法

    ●裝機軟件集合(注冊、破解版)

    ●常遇電腦故障應急處理方法

    ●如何不讓別人亂動你的電腦上軟件

    ●電腦故障以及解決百科全書

    ●回收站無法清空問題解決方案

    ●Windows 罕見技巧全集

    ●木馬病毒的通用解法

    ●在Windows XP中制作屏保

    ●word有這么多簡便的使用方法

    ●怎么找回回收站里已經刪除的文件?

    ●Windows XP鮮為人知的70招

    ●拯救硬盤十大絕招

    ●電腦的屬性設置

    ●木馬隱藏地點全搜查

    ●硬盤數據恢復參考文章

    ●隱藏文件四大絕招

    ●Word 新建文檔的驚人發現

    ●不用重裝、還原、優化,讓你的系統比重裝還爽

    ●我的文檔一些不為人知的應用

    ●電腦各種錯誤信息的中文意思

    ●絕對有用的20條電腦使用超級技巧

    ●高手新手都適用的137個技巧

    ●鍵盤上每個鍵的作用

    ●教你怎樣抓圖

    ●釋放C盤空間的技巧

    ●一鍵恢復及重裝系統步驟

    ●幫你把電腦調到最佳狀態

    ●電腦問題解答

    ●電腦高手常用的組合鍵

    ●了解密碼破解原理,確保QQ相冊安全

    ●電腦小技巧70個

    ●四個你不知道的QQ絕密技巧!

    ●介紹用QQ看電視的方法

    ●用最簡單的方法讓QQ上的好友露出原形

    ●QQ使用的七大非常規秘籍

    ●看完這些,你就是電腦高手了

    ●XP扮靚進行時 文件夾顏色隨心換

    ●電腦常用密碼破解

    ●保護隱私:Windows八大保密技巧

    ●Windows操作系統快速關機之謎

    ●恢復丟失數據的方法

    ●連接寬帶時出錯表示的意思

    ●電腦高手應用技巧薈萃

    ●想讓你的電腦鍵盤說話嗎?

    ●鮮為人知的ESC鍵妙用法

    ●教你讀懂電腦系統

    ●如何去刪除對方qq中的自己

    ●QQ不為人知的使用技巧

    ●快速打開網頁的幾種方法

    ●XP怎樣節省內存,加快開機速度

    ●電腦命令一覽表

    ●關于QQ20個絕密技巧

    ●將300多萬首歌曲加到QQ中的方法

    ●解除網吧封鎖下載限制方法

    ●粘住QQ好友 讓他無法把你從名單中刪除

    ●病毒殺不死的原因及對策

    ●奇思妙想 QQ新聞窗口變成瀏覽器

    ●使用Premiere中遇到的常見問題

    ●PPT文字轉成Word文檔的4大絕招

    ●玩電腦必備的一些很經典的小技巧

    ●電腦使用技巧大全

    ●使用電腦小巧門

    ●XP鮮為人知的實用技巧(一)

    ●XP鮮為人知的實用技巧(二)

    ●怎樣解決虛擬內存不足問題

    背完這些基本可以純鍵盤操作

    Ctrl+S 保存

    Ctrl+W 關閉程序

    Ctrl+N 新建

    Ctrl+O 打開

    Ctrl+Z 撤銷

    Ctrl+F 查找

    Ctrl+X 剪切

    Ctrl+C 復制

    Ctrl+V 粘貼

    Ctrl+A 全選

    Ctrl+[ 縮小文字

    Ctrl+] 放大文字

    Ctrl+B 粗體

    Ctrl+I 斜體

    Ctrl+U 下劃線

    Ctrl+Shift 輸入法切換

    Ctrl+空格 中英文切換

    Ctrl+回車 QQ號中發送信息

    Ctrl+Home 光標快速移到文件頭

    Ctrl+End 光標快速移到文件尾

    Ctrl+Esc 顯示開始菜單

    Ctrl+Shift+< 快速縮小文字

    Ctrl+Shift+> 快速放大文字

    Ctrl+F5 在IE中強行刷新

    Ctrl+拖動文件 復制文件

    Ctrl+Backspace 啟動\關閉輸入法

    拖動文件時按住Ctrl+Shift 創建快捷方式

    Alt+空格+C 關閉窗口

    Alt+空格+N 最小化當前窗口

    Alt+空格+R 恢復最小化窗口

    Alt+空格+X 最大化當前窗口

    Alt+空格+M 移動窗口

    Alt+空格+S 改變窗口大小

    Alt+Tab 兩個程序交換

    Alt+255 QQ號中輸入無名人

    Alt+F 打開文件菜單

    Alt+V 打開視圖菜單

    Alt+E 打開編輯菜單

    Alt+I 打開插入菜單

    Alt+O 打開格式菜單

    Alt+T 打開工具菜單

    Alt+A 打開表格菜單

    Alt+W 打開窗口菜單

    Alt+H 打開幫助菜單

    Alt+回車 查看文件屬性

    Alt+雙擊文件 查看文件屬性

    Alt+X 關閉C語言

    Shift快捷鍵

    Shift+空格 半\全角切換

    Shift + Delete 永久刪除所選項,而不將它放到“回收站”中。

    拖動某一項時按 CTRL 復制所選項。

    拖動某一項時按 CTRL + SHIFT 創建所選項目的快捷鍵。

    WORD全套快捷鍵小技巧

    CTRL+O 打開

    CTRL+P 打印

    CTRL+A 全選

    CTRL+[/] 對文字進行大小設置(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D 字體設置(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G/H 查找/替換;

    CTRL+N 全文刪除;

    CTRL+M 左邊距(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U 繪制下劃線(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B 加粗文字(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I 傾斜文字(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Q 兩邊對齊(無首行縮進),(在選中目標情況下)或將光標放置目標文 字的段尾,亦可操作

    CTRL+J 兩端對齊(操作同上)

    CTRL+E 居中(操作同上)

    CTRL+R 右對齊(操作同上)

    CTRL+K 插入超鏈接

    CTRL+T/Y 可進行首行縮進(將光標移到需做此操作的段尾,或將此段選中進行操作

    Ctrl+A(或Ctrl+小鍵盤上數字5):選中全文。

    Ctrl+B:給選中的文字加粗(再按一次,取消加粗)。

    Ctrl+C:將選中的文字復制到剪貼板中。

    Ctrl+D:打開“字體”對話框,快速完成字體的各種設置。

    Ctrl+E:使光標所在行的文本居中。

    Ctrl+F:打開“查找與替換”對話框,并定位在“查找”標簽上。

    Ctrl+G:打開“查找與替換”對話框,并定位在“定位”標簽上。

    Ctrl+H:打開“查找與替換”對話框,并定位在“替換”標簽上。

    Ctrl+I:使選中的文字傾斜(再按一次,取消傾斜)。

    Ctrl+K:打開“插入超鏈接”對話框。

    Ctrl+Shift+L:給光標所在行的文本加上“項目符號”。

    Ctrl+M:同時增加首行和懸掛縮進。

    Ctrl+Shift+M:同時減少首行和懸掛縮進。

    Ctrl+N:新建一個空文檔。

    Ctrl+O(或Ctrl+F12):打開“打開”對話框。

    Ctrl+P(或Ctrl+Shift+F12):打開“打印”對話框。

    Ctrl+R:使光標所在行的文本右對齊。

    Ctrl+S:為新文檔打開“另保存為”對話框,或對當前文檔進行保存。

    Ctrl+T:增加首行縮進。

    Ctrl+Shift+T:減少首行縮進。

    Ctrl+U:給選中的文字加上下劃線(再按一次,去年下劃線)。

    Ctrl+V:將剪貼板中的文本或圖片粘貼到光標處。若剪貼板中有多個內容,則將 最后一條內容粘貼到光標處。

    Ctrl+X:將選中的文字剪切到剪貼板中。

    Ctrl+Z:撤銷剛才進行的操作(可以多次使用)。

    Ctrl+0:將選中的文本每段前增加12磅的間距。

    Ctrl+1:若選中的文本行距不是“單倍行距”,則將其快速設置為“單倍行距”。

    Ctrl+2:將選中的文本行距設置為“兩倍行距”。

    Ctrl+5:將選中的文本行距設置為“1.5倍行距”。

    Ctrl+F2:快速執行“打印預覽”功能。

    Ctrl+F4:關閉當前文檔。

    Ctrl+F5:使窗口還原到最大化之前的狀態。

    Ctrl+Shift+F5:打開“書簽”對話框。

    Ctrl+Shift+F8:激活列選擇功能,即通常所說的選擇豎塊文本(再按一次或按ESC鍵,取消該功能)。

    Ctrl+F9:在光標處插入一域記號“{}”(注意:直接輸入的一對大括號不能作為域記號)。

    Ctrl+F5:使窗口還原到最大化之前的狀態(再按一次,就會使窗口再次最大化)。

    Ctrl+Deltet:刪除光標后面的一個英文單詞或一個中文詞語(可反復使用)。

    Ctrl+退格鍵:刪除光標前面的一個英文單詞或一個中文詞語(可反復使用)。

    Ctrl+Enter:將光標后面的內容快速移到下一頁。

    Ctrl+End:快速將光標移到文末。

    Ctrl+Home(或Ctrl+Page Up):快速將光標移到文首。

    Ctrl+Insert+Insert(即按兩下Insert鍵):快速打開或更改“任務窗格”到“剪貼板”狀態。

    Ctrl+~:打開中文輸入法的“在線造詞”功能。

    Ctrl++:快速切換到下標輸入狀態(再按一次恢復到正常狀態)。

    Ctrl+Shift++:快速切換到上標輸入狀態(再按一次恢復到正常狀態)。

    Ctrl+→:按英文單詞或中文詞語的間隔向后移動光標。

    Ctrl+←:按英文單詞或中文詞語的間隔向前移動光標。

    Ctrl+J:文本兩端對齊

    Ctrl+L:文本左對齊

    Ctrl+Q:段落重置

    Ctrl+W:關閉當前文檔

    Ctrl+Y:重復上一操作(部分操作不適用-

    winkey+d :

    這是高手最常用的第一快捷組合鍵。這個快捷鍵組合可以將桌面上的所有窗口瞬間最小化,無論是聊天的窗口還是游戲的窗口……只要再次按下這個組合鍵,剛才的所有窗口都回來了,而且激活的也正是你最小化之前在使用的窗口!

    -

    這個就是winkey

    winkey+f :

    不用再去移動鼠標點“開始→搜索→文件和文件夾”了,在任何狀態下,只要一按winkey+f就會彈出搜索窗口。

    winkey+r :

    在我們的文章中,你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操作提示:“點擊‘開始→運行’,打開‘運行’對話框……”。其實,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就是按winkey + r!

    alt + tab :

    如果打開的窗口太多,這個組合鍵就非常有用了,它可以在一個窗口中顯示當前打開的所有窗口的名稱和圖標●,選中自己希望要打開的窗口,松開這個組合鍵就可以了。而alt+tab+shift鍵則可以反向顯示當前打開的窗口。

    winkey+e :

    當你需要打開資源管理器找文件的時候,這個快捷鍵會讓你感覺非常“爽”!再也不用騰出一只手去摸鼠標了!

    小提示:

    winkey指的是鍵盤上刻有windows徽標的鍵●。winkey主要出現在104鍵和107鍵的鍵盤中。104鍵盤又稱win95鍵盤,這種鍵盤在原來101鍵盤的左右兩邊、ctrl和alt鍵之間增加了兩個windwos鍵和一個屬性關聯鍵。107鍵盤又稱為win98鍵盤,比104鍵多了睡眠、喚醒、開機等電源管理鍵,這3個鍵大部分位于鍵盤的右上方。

    再補充點.....

    F1 顯示當前程序或者windows的幫助內容。

    F2 當你選中一個文件的話,這意味著“重命名”

    F3 當你在桌面上的時候是打開“查找:所有文件” 對話框

    F10或ALT 激活當前程序的菜單欄

    windows鍵或CTRL+ESC 打開開始菜單

    CTRL+ALT+DELETE 在win9x中打開關閉程序對話框

    DELETE 刪除被選擇的選擇項目,如果是文件,將被放入回收站

    SHIFT+DELETE 刪除被選擇的選擇項目,如果是文件,將被直接刪除而不是

    放入回收站

    CTRL+N 新建一個新的文件

    CTRL+O 打開“打開文件”對話框

    CTRL+P 打開“打印”對話框

    CTRL+S 保存當前操作的文件

    CTRL+X 剪切被選擇的項目到剪貼板

    CTRL+INSERT 或 CTRL+C 復制被選擇的項目到剪貼板

    SHIFT+INSERT 或 CTRL+V 粘貼剪貼板中的內容到當前位置

    ALT+BACKSPACE 或 CTRL+Z 撤銷上一步的操作

    ALT+SHIFT+BACKSPACE 重做上一步被撤銷的操作

    Windows鍵+D: 最小化或恢復windows窗口

    Windows鍵+U: 打開“輔助工具管理器” 

    Windows鍵+CTRL+M 重新將恢復上一項操作前窗口的大小和位置

    Windows鍵+E 打開資源管理器

    Windows鍵+F 打開“查找:所有文件”對話框

    Windows鍵+R 打開“運行”對話框

    Windows鍵+BREAK 打開“系統屬性”對話框

    Windows鍵+CTRL+F 打開“查找:計算機”對話框

    SHIFT+F10或鼠標右擊 打開當前活動項目的快捷菜單

    SHIFT 在放入CD的時候按下不放,可以跳過自動播放CD。在打開wo

    rd的時候按下不放,可以跳過自啟動的宏

     

    ALT+F4 關閉當前應用程序

    ALT+SPACEBAR 打開程序最左上角的菜單

    ALT+TAB 切換當前程序

    ALT+ESC 切換當前程序

    ALT+ENTER 將windows下運行的MSDOS窗口在窗口和全屏幕狀態間切換

    PRINT SCREEN 將當前屏幕以圖象方式拷貝到剪貼板

    ALT+PRINT SCREEN 將當前活動程序窗口以圖象方式拷貝到剪貼板

    CTRL+F4 關閉當前應用程序中的當前文本(如word中)

    CTRL+F6 切換到當前應用程序中的下一個文本(加shift 可以跳到前

    一個窗口)

    在IE中:

    ALT+RIGHT ARROW 顯示前一頁(前進鍵)

    ALT+LEFT ARROW 顯示后一頁(后退鍵)

    CTRL+TAB 在頁面上的各框架中切換(加shift反向)

    F5 刷新

    CTRL+F5 強行刷新

    鍵盤上每個鍵作用!!! (史上最全的)

    F1幫助

    F2改名

    F3搜索

    F4地址

    F5刷新

    F6切換

    F10菜單

    CTRL+A全選

    CTRL+C復制

    CTRL+X剪切

    CTRL+V粘貼

    CTRL+Z撤消

    CTRL+O打開

    SHIFT+DELETE永久刪除

    DELETE刪除

    ALT+ENTER屬性

    ALT+F4關閉

    CTRL+F4關閉

    ALT+TAB切換

    ALT+ESC切換

    ALT+空格鍵窗口菜單

    CTRL+ESC開始菜單

    拖動某一項時按CTRL復制所選項目

    拖動某一項時按CTRL+SHIFT創建快捷方式

    將光盤插入到CD-ROM驅動器時按SHIFT鍵阻止光盤自動播放

    Ctrl+1,2,3... 切換到從左邊數起第1,2,3...個標簽

    Ctrl+A 全部選中當前頁面內容

    Ctrl+C 復制當前選中內容

    Ctrl+D 打開“添加收藏”面版(把當前頁面添加到收藏夾中)

    Ctrl+E 打開或關閉“搜索”側邊欄(各種搜索引擎可選)

    Ctrl+F 打開“查找”面版

    Ctrl+G 打開或關閉“簡易收集”面板

    Ctrl+H 打開“歷史”側邊欄

    Ctrl+I 打開“收藏夾”側邊欄/另:將所有垂直平鋪或水平平鋪或層疊的窗口恢復

    Ctrl+K 關閉除當前和鎖定標簽外的所有標簽

    Ctrl+L 打開“打開”面版(可以在當前頁面打開Iternet地址或其他文件...)

    Ctrl+N 新建一個空白窗口(可更改,Maxthon選項→標簽→新建)

    Ctrl+O 打開“打開”面版(可以在當前頁面打開Iternet地址或其他文件...)

    Ctrl+P 打開“打印”面板(可以打印網頁,圖片什么的...)

    Ctrl+Q 打開“添加到過濾列表”面板(將當前頁面地址發送到過濾列表)

    Ctrl+R 刷新當前頁面

    Ctrl+S 打開“保存網頁”面板(可以將當前頁面所有內容保存下來)

    Ctrl+T 垂直平鋪所有窗口

    Ctrl+V 粘貼當前剪貼板內的內容

    Ctrl+W 關閉當前標簽(窗口)

    Ctrl+X 剪切當前選中內容(一般只用于文本操作)

    Ctrl+Y 重做剛才動作(一般只用于文本操作)

    Ctrl+Z 撤消剛才動作(一般只用于文本操作)

    Ctrl+F4 關閉當前標簽(窗口)

    Ctrl+F5 刷新當前頁面

    Ctrl+F6 按頁面打開的先后時間順序向前切換標簽(窗口)

    Ctrl+F11 隱藏或顯示菜單欄

    Ctrl+Tab 以小菜單方式向下切換標簽(窗口)

    Ctrl+Enter 域名自動完成[url=]http://www.**.com[/url](內容可更改,Maxthon選項→地址欄→常規)/另:當輸入焦點在搜索欄中時,為高亮關鍵字

    Ctrl+拖曳 保存該鏈接的地址或已選中的文本或指定的圖片到一個文件夾中(保存目錄可更改,Maxthon選項→保存)

    Ctrl+小鍵盤'+' 當前頁面放大20%

    Ctrl+小鍵盤'-' 當前頁面縮小20%

    Ctrl+小鍵盤'*' 恢復當前頁面的縮放為原始大小

    Ctrl+Alt+S 自動保存當前頁面所有內容到指定文件夾(保存路徑可更改,Maxthon選項→保存)

    Ctrl+Shift+小鍵盤'+' 所有頁面放大20%

    Ctrl+Shift+小鍵盤'-' 所有頁面縮小20%

    Ctrl+Shift+F 輸入焦點移到搜索欄

    Ctrl+Shift+G 關閉“簡易收集”面板

    Ctrl+Shift+H 打開并激活到你設置的主頁

    Ctrl+Shift+N 在新窗口中打開剪貼板中的地址,如果剪貼板中為文字,則調用搜索引擎搜索該文字(搜索引擎可選擇,Maxthon選項→搜索)

    Ctrl+Shift+S 打開“保存網頁”面板(可以將當前頁面所有內容保存下來,等同于Ctrl+S) 

    Ctrl+Shift+W 關閉除鎖定標簽外的全部標簽(窗口)

    Ctrl+Shift+F6 按頁面打開的先后時間順序向后切換標簽(窗口)

    Ctrl+Shift+Tab 以小菜單方式向上切換標簽(窗口)

    Ctrl+Shift+Enter 域名自動完成

    Alt+1 保存當前表單

    Alt+2 保存為通用表單

    Alt+A 展開收藏夾列表

    資源管理器

    END顯示當前窗口的底端

    HOME顯示當前窗口的頂端

    NUMLOCK+數字鍵盤的減號(-)折疊所選的文件夾

    NUMLOCK+數字鍵盤的加號(+)顯示所選文件夾的內容

    NUMLOCK+數字鍵盤的星號(*)顯示所選文件夾的所有子文件夾

    向左鍵當前所選項處于展開狀態時折疊該項,或選定其父文件夾

    向右鍵當前所選項處于折疊狀態時展開該項,或選定第一個子文件夾

    自然鍵盤

    【窗口】顯示或隱藏“開始”菜單

    【窗口】+F1幫助

    【窗口】+D顯示桌面

    【窗口】+R打開“運行”

    【窗口】+E打開“我的電腦”

    【窗口】+F搜索文件或文件夾

    【窗口】+U打開“工具管理器”

    【窗口】+BREAK顯示“系統屬性”

    【窗口】+TAB在打開的項目之間切換

    輔助功能

    按右邊的SHIFT鍵八秒鐘切換篩選鍵的開和關

    按SHIFT五次切換粘滯鍵的開和關

    按NUMLOCK五秒鐘切換切換鍵的開和關

    左邊的ALT+左邊的SHIFT+NUMLOCK切換鼠標鍵的開和關

    左邊的ALT+左邊的SHIFT+PRINTSCREEN切換高對比度的開和關

    運行

    按“開始”-“運行”,或按WIN鍵+R,在『運行』窗口中輸入:

    (按英文字符順序排列)

    %temp%---------打開臨時文件夾

    .--------------C:\DocumentsandSettings\用戶名所在文件夾

    ..-------------C:\DocumentsandSettings

    ...------------我的電腦

    \--------------C盤

    appwize.cpl----添加、刪除程序

    access.cpl-----輔助功能選項

    Accwiz---------輔助功能向導

    cmd------------CMD命令提示符

    command--------CMD命令提示符

    chkdsk.exe-----Chkdsk磁盤檢查

    certmgr.msc----證書管理實用程序

    calc-----------啟動計算器

    charmap--------啟動字符映射表

    cintsetp-------倉頡拼音輸入法

    cliconfg-------SQLSERVER客戶端網絡實用程序

    clipbrd--------剪貼板查看器

    control--------打開控制面板

    conf-----------啟動netmeeting

    compmgmt.msc---計算機管理

    cleanmgr-------垃圾整理

    ciadv.msc------索引服務程序

    dcomcnfg-------打開系統組件服務

    ddeshare-------打開DDE共享設置

    dxdiag---------檢查DirectX信息

    drwtsn32-------系統醫生

    devmgmt.msc----設備管理器

    desk.cpl-------顯示屬性

    dfrg.msc-------磁盤碎片整理程序

    diskmgmt.msc---磁盤管理實用程序

    dvdplay--------DVD播放器

    eventvwr-------一個事情查看器

    eudcedit-------造字程序

    explorer-------打開資源管理器

    fsmgmt.msc-----共享文件夾管理器

    firewall.cpl---WINDOWS防火墻

    gpedit.msc-----組策略

    hdwwiz.cpl-----添加硬件

    iexpress-------木馬捆綁工具,系統自帶

    inetcpl.cpl----INTETNET選項

    intl.cpl-------區域和語言選項(輸入法選項)

    irprops.cpl----無線鏈接

    joy.cpl--------游戲控制器

    lusrmgr.msc----本機用戶和組

    logoff---------注銷命令

    main.cpl-------鼠標

    mem.exe--------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migwiz---------文件轉移向導

    mlcfg32.cpl----郵件

    mplayer2-------簡易widnowsmediaplayer

    mspaint--------畫圖板

    msconfig.exe---系統配置實用程序

    mstsc----------遠程桌面連接

    magnify--------放大鏡實用程序

    mmc------------打開控制臺

    mmsys.cpl------聲音和音頻設備

    mobsync--------同步命令

    ncpa.cpl-------網絡連接

    nslookup-------IP地址偵測器

    netstartX----開始X服務

    netstopX-----停止X服務

    netstat-an----命令檢查接口

    netsetup.cpl---無線網絡安裝向導

    notepad--------打開記事本

    nslookup-------IP地址偵探器

    narrator-------屏幕“講述人”

    ntbackup-------系統備份和還原

    ntmsmgr.msc----移動存儲管理器

    ntmsoprq.msc---移動存儲管理員操作請求

    nusrmgr.cpl----用戶賬戶

    nwc.cpl--------NetWare客戶服務

    osk------------打開屏幕鍵盤

    odbcad32-------ODBC數據源管理器

    odbccp32.cpl---ODBC數據源管理器

    oobe/msoobe/a-檢查XP是否激活

    packager-------對象包裝程序

    perfmon.msc----計算機性能監測程序

    powercfg.cpl---電源選項

    progman--------程序管理器

    regedit--------注冊表

    rsop.msc-------組策略結果集

    regedt32-------注冊表編輯器

    regsvr32/?----調用、卸載DLL文件運行(詳細請在cmd中輸入regsvr32/?)

    sapi.cpl-------語音

    services.msc---本地服務設置

    syncapp--------創建一個公文包

    sysedit--------系統配置編輯器

    sigverif-------文件簽名驗證程序

    sndrec32-------錄音機

    sndvol32-------音量控制程序

    shrpubw--------共享文件夾設置工具

    secpol.msc-----本地安全策略

    sysdm.cpl------系統

    syskey---------系統加密(一旦加密就不能解開,保護windowsxp系統的雙重密碼)

    services.msc---本地服務設置

    sfc.exe--------系統文件檢查器

    sfc/scannow---windows文件保護

    shutdown-------關機命令(詳細請在cmd中輸入shutdown/?)

    taskmgr--------任務管理器

    telephon.cpl---電話和調制解調器選項

    telnet---------遠程連接程序

    timedate.cpl---日期和時間

    tourstart------xp簡介(安裝完成后出現的漫游xp程序)

    tsshutdn-------60秒倒計時關機命令

    utilman--------輔助工具管理器

    winver---------檢查Windows版本

    winmsd---------系統信息

    wiaacmgr-------掃描儀和照相機向導

    winchat--------XP自帶局域網聊天

    wmimgmt.msc----打開windows管理體系結構(WMI)

    wordpad--------寫字板

    wuaucpl.cpl----自動更新

    wupdmgr--------windows更新程序

    write----------寫字板

    wscript--------windows腳本宿主設置

    wscui.cpl------安全中心

    C:/windows/fonts字體

    主板
    ??Inter芯片組主板
    ??AMD芯片組主板
    ??主板尺寸
    ??關于品牌
    CPU
    ??關鍵參數
    ??Inter CPU后面的數字
    ??Inter CPU后面的字母
    ??ADM CPU后面的數字
    ??CPU天梯圖
    ??CPU的主要廠商
    顯卡
    ??顯卡品牌:N卡和A卡
    ??關于品牌
    ??核心顯卡、主板集成顯卡和獨立顯卡的區別
    內存條
    ??單通道與雙通道
    硬盤
    ??機械硬盤
    ??固態硬盤
    電源
    ??功率的選擇
    ??80Plus認證
    ??模組選擇
    ??電源尺寸
    ??關于品牌
    散熱器
    ??散熱器的工作原理
    ??影響散熱效果的因素(風冷)
    ??熱量傳遞的效率
    ??風冷散熱器的類型
    ??關于品牌
    顯示器
    ??液晶面板
    ??帶魚屏
    機箱
    搭配選擇
    如果因為資金原因,那么哪些電腦配件可以選擇二手的,哪些不能呢?
    參考
    ??硬件知識
    ??組裝電腦

    作者:凌逆戰

    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XP-Never/p/11607551.html


    電腦主要配件:主板、CPU、顯卡、顯示器、電源、機箱、內存條、硬盤。CPU、顯卡、內存條、硬盤是插在主板上的,電源用來給主板上的部件進行供電,CPU,主板,顯卡,內存條、硬盤、電源這幾個放在機箱中就構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主機。摩爾定律,硬件的性能每隔18~20個月就會提升一倍。

    主板

    主板主要接口:CPU插槽;內存條插槽;SATA硬盤接口;M.2接口(用于M.2接口的固態硬盤);背板I/O接口;PCLE-X16插槽(用來接顯卡);PCLE-X1插槽(用來接聲卡、網卡等);供電插槽

    主板性能指標:芯片組、供電項數目(供電項越多,平分下來每一路的電流就會減小了,減少主板發熱 超頻時更加穩定)、做工、擴展能力(是否支持USB3.0或者USB3.1,是否支持超頻)。

    對于主板最重要的就是其穩定能力,其次才是芯片組

    因為芯片組有Inter和AMD,所以主板可以根據芯片組分類,英特爾和AMD這兩家公司每次發布新的CPU的時候,都會先各大主板廠家發布適配自己CPU的芯片組,意思就是說:“我這邊CPU已經做出來了,你們主板廠得按照我的這個標準,做出來的主板才能用我的這個CPU”

    如何區分inter主板和AMD主板:

    • inter主板會有亮閃閃的金屬扣,且主板的安裝位置是一個一個針腳,均勻分布,因為inter處理器是觸點式接口
    • AMD主板沒有金屬扣,且主板的安裝位置是一個一個小凹槽,因為AMD處理器是針腳式接口

    Inter芯片組主板

    芯片組是主板的核心芯片,選對芯片組,主板和CPU才能兼容。

    型號字母

    目前英特爾的芯片組有4個等級,HBZX分別適配不同的用戶,下面只是一個大概的規律,不能以偏概全,比如:H370>B360

    H中低端、入門不支持超頻。價格在300元左右。

    B:中低端、主流,這類主板幾乎不能超頻(有特殊幾個主板能通過人工破解來進行超頻),而且僅支持最高DDR4 2666GHz的內存條頻率,所以如果你買的CPU是不帶K的如 i3-8100;i5-8500這類不支持超頻的CPU,或者本身沒有超頻需求,B系主板是非常劃算和有性價比的選擇。價格在500元左右。

    Z:高端,這類主板天生支持超頻功能(需要CPU支持,英特爾CPU后面帶K的都支持超頻,如i3-8350K;I5-8600K;I7-8700K),同時芯片組支持更多原生的擴展卡槽的接口,而且這類主板通常也支持非常高的內存頻率,價格也會貴一些,一般在1000元以上。

    X:特殊、頂級,這類主板有2066個針腳,也就是只能用英特爾后面帶X的CPU。如i9-7960X、i7-7800X。當然這類主板和CPU價格都高的嚇人,市場很小眾。

    H、B、Z芯片組的主板/CPU接口都是 LGA 1151的,X系列的主板/CPU接口是 LGA 2066

    字母后面的數字

    100系列支持英特爾6代CPU,如B150芯片組支持i3-6100、i5-6500、i7 6700等。(intel的100系列主板刷新bios是可以上7代cpu的)

    200系列支持英特爾6、7代CPU,如:B250芯片組支持i3-7100、i5-7500、i7-7700k等。

    300系列支持英特爾89代CPU,如:B360芯片組支持i3-8100、i5-8500、i7-8700k、i7-9700k、i9-9900k等。

    至于后面個位和十位數上的數字,越高代表主板在同等級中越高端。

    AMD芯片組主板

    芯片組是主板的核心芯片,選對芯片組,主板和CPU才能兼容。

    型號字母

    AMD平臺的主板芯片組,有ABX三個檔次

    A:低端,這類芯片組的主板不能超頻,普通用戶使用也足夠了。價格大多在500元以下。

    B:中端,這類芯片組的主板也能超頻,高性能的接口數量要少一些,價格在500元左右,是普通裝機用戶的性價比選擇。

    X:高端,芯片組支持更多可以擴展的接口,可以超頻

    AMD芯片組的主板CPU接口大都是AM4的,像高端的X399CPU接口是TR4的。

    字母后面的數字

    300系列支持 一代銳龍,需要更新BIOS才能支持二代銳龍

    400系列支持 一代、二代銳龍

    銳龍二代或一代的用戶買300 400系列芯片組的主板都可以

    主板尺寸

    常見的主板板型分為:E-ATX(加強型)、ATX(標準型)、M-ATX(緊湊型)、MINI-ITX(迷你型)。

    常見的主板板型對比

    E-ATX型主板高性能主板,一般會有8跟內存插槽,芯片組也多為X等級的,也就是說適用于英特爾以X結尾的CPU,如i9-7960X。價格非常高

    ATX型主板:用的最多的主板,俗稱“大板”。這類主板由于體型稍大,需要搭配中塔以上大機箱,做工用料較好,擴展接口比較豐富,不過價位略貴

    M-ATX型主板:比ATX要短了一些,俗稱“小板”,也叫緊湊型主板,其結構為方形。M-ATX主板主要用于小機箱電腦中,如今裝機非常主流的主板板型。

    MINI-ITX型主板:俗稱迷你型主板,結構是方形,主板尺寸小,適合一些迷你小機箱電腦,這種主板通常作為小巧的HTPC電腦,因此這類主板大部分都內置了Wifi模塊。

    主板小板和大板的區別是什么?主板小板和大板優缺點分析:

    1、同芯片的主板大板和小板性能沒有任何提升,主板尺寸并不會影響到電腦的整體性能;

    2、大板相比小板的擴展接口也許會更加豐富,比如大板標配4個內存插槽,而小板有可能是2個或則4個,大板的PCI-E顯卡插槽擁有兩個,而小板只有一個。此外,PCI插槽方面,大板也更豐富一些,USB方面,大板通常也多出兩個;

    3、大主板做工用料相對充足,不過價位上也會更加貴一些;

    4、大板需要中塔以上大機箱支持,而小主板既能夠兼容大機箱,還能夠兼容一些迷你機箱,價位上也相對可能實惠一些;

      對于買主板是選擇小板還是大板,關于這個問題,關鍵看個人需求。通常來說,組裝入門級電腦,選用小巧的M-ATX機箱,那么肯定需要選用M-ATX主板或者迷你主板,對于注重散熱并定位中高端或者高端,選用大機箱的裝機用戶,建議搭配ATX大主板,其擴展、做工更加有優勢,一般用戶,建議選擇M-ATX小主板,價格相對實惠一些,擴展接口也基本足夠使用了,屬于大眾型主板。

    關于品牌

    華碩:三大板廠之一,主板的BIOS界面做的超一流,簡單易懂,好用,而且功能很多。高端主板非常強,中低端主板與其他牌子拉不開差距。ROG玩家國度系列主板用料豪華,超頻能力非常強,是最高端主板的象征。

    技嘉:三大板廠之一,技嘉的主板一般比較耐用。AROUS系列主板定位高端,類ROG玩家國度。

    微星:三大板廠之一,微星的板子跟華碩技嘉都差不多,BIOS比華碩稍差一些,價格也低一點點。

    華擎:華擎是華碩的子公司,是華碩面對中低端市場與二三線品牌競爭的品牌,在低價位中用料算是不錯的,性價比高,價格比三大廠要低一兩百塊,被稱為價格屠夫。

    映泰:映泰也是臺灣的主板大廠,主板相對來說稍微低端一些,穩定性可以,價格也很低。

    七彩虹:七彩虹的品牌宣傳做的好,線下電腦城賣的好,但線上銷量有點凄慘,不建議購買。

    高端板子最好選擇華碩的,低中端主板最好選擇技嘉、華擎的

    CPU

    CPU有幾個重要的參數:架構、主頻(頻率)、核心數、線程數、緩存、最大睿頻。

    關鍵參數

    主頻:CPU的工作頻率,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為運算速度,主頻越高,計算能力越強,現在CPU主頻都以GHz為單位。

    最大睿頻:睿頻是指當啟動一個運行程序后,處理器會自動加速到合適的頻率,而原來的運行速度會提升 10%~20% 以保證程序流暢運行的一種技術。

    核心數線程數:核心數就相當于有多少只手,線程數就相當于你能同時干幾樣活,核心數*線程數=馬路寬度,頻率等于車速

    架構:架構對性能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每一代CPU的架構都是一樣的,

    緩存:位于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有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64KB,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沖容量相差不大,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內存的關鍵。

    如果玩游戲,就需要選主頻高的,簡單粗暴的進行計算。如果做圖形渲染,建議多核心多線程的

    CPU有兩家廠商在做Inter和AMD,處理器有兩種接口接口類型,AMD的CPU是針腳式Intel的CPU是觸點式,由于intelCPU采用了觸點式所以intel主板就必須有針腳,而AMD則是與之相反,CPU使用針腳,主板采用觸點式。雖然方式不同,但是從性能上完全沒有區別,主要AMD的處理器針腳特別怕彎,彎了或者斷了處理器基本就要涼涼了。而intel處理器就不會這樣,不過intel主板的針腳也極易容易彎折。現在AMD也推出了自己的觸點式處理器——線程撕裂者,以后AMD處理器也會朝著觸點式發展。

    Intel CPU:穩定性強,功耗低(發熱量少,常規散熱系統),兼容性強

    AMD CPU:爆發力強,多線程(適合畫圖)、功耗高(發熱量大,散熱系統需要規劃)

    Inter CPU后面的數字

      以i5 3450U為例

    第一位數字 是i 后面的數字代表的是家族名稱。

    第二位數字 “3”代表它是第幾代架構的產品,后面的三位數字是CPU型號,一般越高越好,

    第三位數字 “4”代表的是處理器等級。

    第四位和第五位數字 “50”代表處理器的頻率。如果后面還有@ 3.0GHz @ 3.0GHz,前一個是主頻后一個是睿頻

    Inter CPU后面的字母

    K代表不鎖倍頻的處理器;也就是可以超頻;

    M代表標準電壓cpu,可以拆卸的;

    U代表低電壓節能的,可以拆卸的;

    X代表高性能,可拆卸的;

    Q代表至高性能級別;

    H是高電壓的,是焊接的,不能拆卸;

    Y代表超低電壓的,除了省電,沒別的優點的了,是不能拆卸的;

    兩個字母的,屬于上面這些特性的組合

    相同性能的CPU,Intel的CPU價格要比AMD貴,且Inter的CPU功耗比AMD處理器功耗低。如果手頭預算不多,建議選擇AMD的CPU,而手頭寬裕的話,建議選擇Intel的CPU。相比而言AMD 的CPU性價比較高。

    ADM CPU后面的數字

      以R5 1500X為例

    第一位數字 是R 后面的數字代表的是家族名稱。

    第二位數字 “1”代表它是第幾代架構的產品,

    后面的三位數字是CPU型號,一般越高越好,

    X代表支持完整的XFR技術(帶X的超頻能力更強,而且超頻是全自動智能的)。

    CPU天梯圖

    想要看更詳細的CPU性能天梯圖請移步:http://www.mydrivers.com/zhuanti/tianti/cpu/index.html

    中關村CPU性能天梯圖:https://cpu.zol.com.cn/soc/

    注意事項:選購CPU、主板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接口時候匹配

    CPU的主要廠商

    • Intel:主要有賽揚(Celeron)、奔騰(Pentinum)、酷睿2(Core2)、酷睿i(Core i)這三個系列,賽揚系列以低端產品為主,奔騰系列以低端和低中端產品為主,Core2以低端和中低端產品為主,Core i系列以中端和高端產品為主,酷睿i3 i5 i7 是英特爾主流的處理器家族。總的來說,性能強弱為賽揚<奔騰<酷睿2<酷睿 i。但是不是絕對的,還要看該系列的產品是第幾代的,比如酷睿2系列的CPU不一定就絕對地比奔騰系列的CPU性能強,從天梯排行中就可以看出來,Pentinum E5700>Core2 duo E4300.
    • AMD:主要有銳龍(Ryzen,性價比)、AMD FX(推土機,高端)、APU(以四核為主)、速龍(Athlon,性價比)、閃龍(Sempron),這幾個系列,閃龍系列主要以低端產品為主,速龍以低端和低中端產品為主,弈龍主要以中端和高端產品為主,A系列(A系列集成了顯卡芯片)主要以低中端和中低端產品為主,FX系列以中高端和高端產品為主。總的來說,性能強弱為:閃龍<速龍<A系列<弈龍<FX。但是這個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弈龍1代的很多產品性能就比不上速龍2代的產品。AMD現在只有銳龍系列的CPU值得買

    顯卡

    顯卡的性能指標:架構、流處理器個數、GPU頻率、核心頻率、顯存帶寬、顯存大小(按重要程度排序)

    架構:越新越好

    流處理器:簡稱SP,也叫渲染管,是顯卡最重要的參數,流處理器的數量直接影響顯卡的性能,流處理器越多,顯卡畫圖能力越強,速度越快(同一代的顯卡比較流處理器才有意義)。

    GPU頻率:GPU頻率越高,性能越強,發熱也越大,功耗越高;頻率低,性能弱,發熱也越小。

    顯存帶寬:顯存帶寬=顯存位寬×顯存頻率,顯存位寬就相當于公路路寬,顯存頻率就像汽車的速度,所以,顯卡位寬和顯存頻率對顯卡的性能影響很大。

    顯存容量:顯存能提供臨時的存儲功能。很多奸商會把顯存當做顯卡的賣點來忽悠小白,這里要說的是,大顯存有用,但不是那么的重要。舉個例子:顯存是停車場,如果停車場的馬路不夠寬(位寬 bit),汽車的速度也不夠快(顯存頻率MHz),那么這個停車場的吞吐量就很小,修一個超大的停車場純屬浪費資源。

    顯卡品牌:N卡和A卡

    Nvida Geforce——N卡

    N卡有GT、GTS、GTX這幾個系列。

    GT是普通系列,而GTS和GTX是中高端系列的,如果后面跟了 Ti 表示是該型號的的加強版。

    在選擇N卡來說,一般看第一位數字和第二位數字,

    第一位數字 第幾代顯卡

    第二位數字 表示是該系列的低端、中端還是高端。1,2,3的話表示是該系列的低端產品;4,5,6表示是中端產品,7,8,9表示是高端產品,比如GT610就是第六代的低端顯卡,還有一點就是產品低一代的話,而第二個數字高一點的話,兩個顯卡的性能基本很接近的,比如GT640和GT550,GT640是第六代的顯卡,GT550是第五代的顯卡,而GT550第二位數字是5,GT640第二位數字是4,通常來說,像這樣的情況下,兩個顯卡的性能是很接近的。

    第三位數字 “0”表示常規顯卡,“5”表示升級版

    N卡優缺點

    • 設計側重點:3D性能和速度,
    • 性能運算:執行效率高,但運行能力較低
    • 視頻處理:色彩稍淡,需要手動調節分辨率

    ATI——A卡

    ATI(已經被AMD收購),A卡;N卡有鐳、HD、R、X系列。

    第一位數字 表示是第幾代,

    第二位數字 表示該系列的低端、中端還是高端。4,5的話表示是低端;6,7表示是中端;8,9表示是高端。

    第三位數字 “0”表示常規顯卡,“5”表示升級版

    A卡優缺點

    • 設計側重點:2D平面畫質
    • 性能運算:運算能力強大,但執行效率不高,對于復雜的任務適應性不強,需要軟件的支持
    • 視頻處理:自動調節分辨率,色彩還原度高

    娛樂一下

      相同性能情況下N卡價格比A卡貴,A卡的性價比相對來說要高一點。現在來說,N卡和A卡區別不大,普通用戶根本用不出來區別。但是A卡較N卡性價比高是真的。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顯卡相同的型號,但是卻買不同的價格,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顯卡的核心頻率、散熱設計等不同。

    關于品牌

    目前較大的顯卡品牌有:華碩、技嘉、微星、藍寶石、索泰、映眾、七彩虹、影馳等。

    華碩:三大顯卡廠之一,顯卡用料好、散熱猛、售后好、價格高。ROG玩家國度系列在性能、散熱、外觀等各個方面都幾乎完美,但是就是貴。

    技嘉:三大顯卡廠之一,顯卡做工用料都很好。旗下有AORUS系列,定位類似ROG玩家國度,價格和玩家國度也差不多。

    微星:三大顯卡廠之一,是三大廠中性價比最高的。微星紅龍系列顯卡性能和用料還是很強的,而且價格要便宜一些。

    藍寶石:是AMD最忠實的合作伙伴,A卡最強廠家

    索泰:索泰和映眾都是香港柏能旗下的品牌,索泰被稱為“堆料狂魔”,顯卡性能極強,核心頻率調的很高,性能甚至超越三大廠,價格還便宜,但是高頻帶來的散熱問題較大,可能會比較吵。

    映眾:映眾跟索泰的做法剛好相反,映眾在顯卡的核心頻率上沒索泰那么激進,為了散熱和靜音將顯卡頻率調低了一點點,犧牲了小部分性能。映眾冰龍系列散熱極佳,風扇非常靜音,價格也較低。

    影馳:影馳的顯卡其實也是非常不錯的,名人堂系列顯卡用料足,外觀也很好看,但是價格非常非常高,性價比很低,感覺不如買三大廠的旗艦型號。

    七彩虹:七彩虹也被稱為“凄慘紅”,七彩虹在十年前的名聲并不好,但是現在七彩虹的igame系列顯卡做的還可以,價格和性能都中規中矩。如果遇上打折力度較大,也是可以選擇的

    核心顯卡、主板集成顯卡和獨立顯卡的區別

    核心顯卡:處理器集成顯卡就是指集成在cpu內部的顯卡

    集成顯卡:集成在主板北橋中的顯卡,目前處理器核心顯卡性能已經領先于主板集成的顯卡,并且將顯卡集成在CPU中比集成在主板中更有優勢。新的主板廠商已經不會在主板上集成顯卡了。

    獨立顯卡:我們自己加的獨立的顯示芯片,采用PCI接口插槽。

    注意:圖N卡得RTX寫錯了,大家理解為GTX就行

    想要看更詳細的顯卡性能天梯圖請移步:https://www.mydrivers.com/zhuanti/tianti/gpu/index.html

    中關村顯卡性能天梯圖:http://vga.zol.com.cn/soc/

    內存條

      DDR內存,目前分為4代。每到新一代的內存的開發,都是為了解決上一代內存速度極限的問題,DDR2到了1066就不能再高了,而DDR3是從1066起步的,DDR3內存條基本上到了2400的頻率,就上不去了。而DDR4代,從2400起步,同之前的內存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其實是根本區別。再高的頻率,意味著更大的帶寬,就可以更好的適應新的CPU的要求。

    DDR3 支持頻率有6種:800Mhz(DDR2和DDR3換代時候的產品)、1066Mhz(DDR2和DDR3換代時候的產品)、1333Mhz(常見)、1600Mhz(常見)、1866Mhz(高端電腦配備)、2400Mhz(高端電腦配備)

    DDR4 支持頻率有6種:2133MHZ(常見)、2400MHz(常見)、2666MHz2800MHz3000MHz3200MHZ3300MHZ,

    內存最高頻率 < 主板最大支持頻率

      內存是CPU與硬盤之間的傳輸的中間設備,以DDR4為例,內存條的讀寫速度相比于硬盤快很多很多很多。

    內存的主要參數:頻率、時延、顆粒、容量、下行速度(按重要程度排序)

    頻率和時序:我們經常看到的2133MHz、2400MHz、3200MHz就是內存條的頻率,它可以看成是內存條數據的傳輸速度,超高頻率的內存條固然能給游戲帶來一點性能提升,但是需要更高端的主板和CPU的支持,普通用戶選擇2400MHz的也已經足夠用了,頻率是內存條最重要的參數。

      還有一個重要參數就是時延,一般用CL表示,時延就是尋址所需的時鐘周期。同一頻率的內存條時延越低越好。

    現在普通的DDR4代內存條一般為頻率2400MHz,時序CL15-17左右。但是一些使用極品顆粒的超頻內存條如三星的B-die顆粒就可以輕松做到頻率3200MHz,而且時序只有CL12。這類極品內存條可以做到保證時序不超標的情況下,超頻上4000MHz以上。

    幾乎所有的DDR4代的內存條默認的頻率只有2133MHz,所以即使你買的是高頻內存條,也需要在主板BIOS設置中打開XMP(自動超頻)或手動設置超頻后才能達到商家所給出的頻率,而且,很多主板并不支持超過2666MHz以上的頻率,所以即使你的內存條是4000MHz的神條,也會自動降頻到2666MHz使用,這個需要用戶去看主板上的說明。

    內存條顆粒:顆粒就是內存條的存儲數據的東西,現在主流的顆粒生產商就是 三星海力士鎂光這三家。由于顆粒在生產時候會有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所以一些成色極品的顆粒會被挑選出來做成高端超頻內存條,而一些成色普通但合格的顆粒會被拿去做成普通內存條。至于怎么看顆粒的好壞,我們可以從內存條的頻率和時序來做一個購買前的初步判斷。

    內存條容量:容量越大,存儲的數據越多。每打開一個軟件,這些軟件的數據都會被保存到內存條中,如果內存條被塞滿,我們繼續打開其他軟件的時候,CPU就只能從速度超慢的硬盤調取數據了

    單通道與雙通道

    CPU與內存條之間需要交換數據,就有上行數據(內存條數據傳入CPU)和下行數據(CPU數據傳入內存條) ,如果只有一根內存條,那么上行數據和下行數據的傳輸就需要占用一條通道,爭搶通道的使用權限和帶寬。如果有兩根內存條組雙通道,那么上行數據和下行數據的傳輸就可以分別在兩根內存條之間分別傳輸,互不影響。

      一般來說,兩根相同規格的內存條插在主板對應的位置上就可以組成雙通道了(看B站斜耳朵UP主說的)。

    雙通道能夠給計算機帶來5%左右的性能提升,雙通道最大受益者是集顯/核顯,因為CPU要同時負責程序數據和顯示數據的處理,需要的數據流量更大,所以雙通道帶來的雙倍帶寬才能滿足這么大的數據流量的需求。英特核顯可以提高20%性能,amd核顯可以提升30%-50%。

    內存條選擇注意事項:

    1. 對于普通用戶,選擇內存條的時候,一般來說4g就可以了,最多8g,16g的內存條看需求,如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容量的,可以先買一根8GB的使用,發現不夠可以再買一根8GB組雙通道。
    2. 如果有兩根或多根不同頻率的內存條同時使用,會以頻率最低的來統一頻率。比如有一根2133MHz、一根2400MHz、一根3200MHz的內存條同時使用的話,所有內存條都是按照2133MHz來使用。所以一般組雙通道建議購買兩根相同規格的內存條插在主板對應的位置上。所以如果是升級內存條的用戶,一定要看看已有的是多少頻率的,不要盲目購買高頻內存條。
    3. 有4根內存插槽的主板,你把內存條插滿它依然是雙通道的
    4. 關于內存條PCB板的層數,層數越多,電路板內部的電路走線層數增加,每一層的電路走線就不會那么擁擠了,這樣會有更好的電氣性能,使得超頻更加穩定。
    5. AMD銳龍平臺用戶可以選擇芝奇、英睿達等牌子的內存條,可以兼容。
    6. 關于品牌:各個主流品牌之間內存條價格差距不大,普通用戶建議在 芝奇英睿達海盜船影馳金士頓威剛阿斯加特十銓宇瞻等這幾個品牌中對比挑選一款頻率、時序、價格都不錯的內存條,然后認準官方自營旗艦店、官方旗艦店,因為內存條官方都會終身質保。

    硬盤

      我們都知道木桶的短板效應,就電腦的速度來說,CPU緩存、顯卡緩存、甚至是內存條都是以至少十倍百倍以上的速度差距遠遠的超過了所有的機械硬盤的,這就一定會給電腦的性能帶來一些瓶頸。固態硬盤的存儲速度是機械硬盤的5-10倍左右,多少能彌補一些硬盤在速度上的短板,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舊電腦有些卡,反應慢,換一塊固態硬盤絕對能給你的舊電腦帶來新的生命

    機械硬盤

      機械硬盤是利用磁性來記錄信息數據,原理類似與小時候聽歌用的磁帶,如果我們需要找到某個數據,磁盤就會轉動到記錄這個信息的部位,然后由磁頭感應磁性來讀取數據。

    注意事項:硬盤建議選擇西部數據和希捷的,我個人傾向于西部數據,相比而言穩定一點,硬盤的轉速有7200轉和5400轉的,最好選擇7200轉的,西部數據硬盤有三種:黑盤,藍盤和綠盤,在買硬盤的時候注意千萬不要買綠盤,最好選擇藍盤或者黑盤(價格有點貴)。好像現在又出了紅盤,具體不是很清楚。

    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SSD)是利用電流來記錄信息數據,原理類似與MP3,如果我們要找到某個數據,直接去找到存放數據的區域,就可以直接讀取了。

    固態硬盤的性能參數:固態硬盤的顆粒、主控、緩存、3D NAND堆棧技術、接口\總線\協議、(按重要程度排序)

    顆粒

    閃存顆粒是固態硬盤用來存儲數據的東西,分為SLCMLCTLC三種,是挑選固態最重要的參數。

    SLC:每個存儲單元只存儲1bit的數據。這種存儲方式穩定性強,讀寫速度很快,而且不會出錯,壽命長,但是成本高。

    MLC:每個存儲單元要廚房處2bit的數據,效率稍低,速度會比SLC慢一點,壽命短一些

    TLC:每個存儲單元要存儲3bit的數據,效率低、速度慢、還容易出錯、壽命短一些,,說雖這么說,但是現在使用最多的還是TLC,重度使用5年是沒有問題的,且價格相對便宜。

    現在世界上能自主生產顆粒的廠家有:intel、三星、閃迪、東芝、鎂光(英睿達)、海力士。所有正規的固態硬盤使用的都是這幾家的檢驗合格的原廠顆粒。如使用自家顆粒的inter、三星、閃迪、鎂光(英睿達)、東芝等;還有雖然自己不會生產顆粒,但是使用從原廠購買顆粒的浦科特、海盜船、建興等。

    主控:主控很重要,就相當于顆粒的管理員。比較好的主控品牌有:馬牌(Marvell)、SandForce、三星、intel、東芝等

    緩存:和前面一樣,緩存就是CPU和固態硬盤之間的緩沖區,方便傳輸,緩存越大越好

    總線:總線有SATA總線、PCI-E總線(PCIE×1、PCIE×2、PCIE×4、PCIE×8、PCIE×16速度越大,速度越快)目前固態硬盤用的都是PCIEx2和PCIEx4的總線,顯卡是PCIEx16總線

    協議:擁有NVME協議的固態硬盤速度比無NVME協議的固態硬盤快很多

    接口

    目前固態硬盤接口有:SATA、mSATA、M.2、PCI-E

    SATA接口:屬于老式的接口,分SATA 3GB和SATA6 GB,我們的機械硬盤使用的也是這種接口。這種接口速度稍慢,延遲稍高,最大速度不會超過600MB/s,

    mSATA接口:這種接口不多,一般用在筆記本上

    M.2接口有兩種:B key和M key。

    B key M.2接口:又稱“SOCKET 2”,豁口在左邊,比較老,支持PCI-Ex2總線和SATA總線,速度比較慢

    M key M.2接口:又稱“SOCKET 3”,豁口在右邊,目前主流,支持PCI-Ex4總線,速度比較快

    B&M型接口的固態硬盤兼容性好,兩種M.2的插槽都能用,性能和B key差不多。

    PCI-E接口:一般這個插槽是給顯卡用的,但也可以用它來插固態硬盤,這個長得跟顯卡一樣的固態硬盤也是 PCI-E ×4的接口,支持PCI-E ×4的總線。但是現在的主板大多數是沒有PCIE-4的插槽的。所以一般都是接在顯卡的插槽里使用的。

    4KB隨機讀寫:固態硬盤雖然順序讀寫速度超快,但是那是只有在讀寫一整個大文件(如一部電影)時才能體會到它的優勢,而影響我們日常使用的是硬盤的4KB 隨機讀寫速度

    排名

    固態硬盤推薦:

    120GB裝個系統,裝幾個日常軟件、裝一個大型游戲就差不多滿了,建議首選240GB容量。新配電腦的用戶建議選擇M.2接口的硬盤,因為這是未來的主流。老電腦升級的用戶要檢查主板是否有M.2插槽。4k讀寫性能才是影響日常體驗的重中之重,購買前需要重點關注。

    電源

      電源的選擇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又非常重要的一項,我們的核心部件如:CPU、固態硬盤、內存條都是由額定電壓的。如果如果供電不穩定忽高忽低,很容易造成元器件的損壞與老化。理想情況下,供電12V就是12V,但是市面上幾乎沒有一款真正能做到0偏差,inter CPU對電壓的要求是偏差不超過±5±5,電源的好壞和品牌沒有絕對的關系,即便是品牌好的牌子如海盜船,也依然有差的電源,如:VS系列。

    功率的選擇

    直流輸出中+12V的,是給CPU和顯卡供電的電壓和電流。最好買單路12V的,因為雙路12V的會限制CPU和顯卡的使用功率,單路的直接給他們,誰需求多誰就取得多。買電源的時候,+12V的直流電源功率大于顯卡和CPU的額定功率就不會出問題。

    80Plus認證

    80Plus認證是一個電源轉換率標準,轉化率越高,也就越省電。就是說,如果你的電源額定功率是500W的白牌電源(滿載轉化率為80%),那么當你的電源滿載時,你家電表實際用電為:500÷80%=625W

    注意:80plus認證僅僅是轉化率標準,不能直接反應電源的好壞,所以這個指標在購買時僅作為參考就行了。

    電源用料:日系電容>臺系電容>國產電容(大概排名,不絕對)

    模組選擇

    非模組:非模組電源價格便宜,但是全部線材固定,多余線頭不能拆卸,理線稍微麻煩一些。

    半模組:比非模組貴一點,重要線材固定,部分線材可拆卸,可以去除多余線材。

    全模組:價格最貴,全部線材可拆卸,美觀,方便理線。

    電源尺寸

    一般來說選擇ATX的電源就夠了,SFX尺寸的電源一般用在MINI型機箱上面。

    關于品牌

    振華(super flower):臺企,振華電源有戰碟、金蝶、金蝶GX、Leadex這幾個系列,建議從金蝶開始買起,

    海韻:臺企,海韻的電源清一色日系電容,用料很不錯。

    酷冷至尊:臺企,全日系電容,全模組,性價比高,穩定性很好。

    美商海盜船:美企,海盜船的電源一定要買高端的,也就是800元起步,低端的VS系列價格高,配置低,臭名在外;

    EVGA:美企,EVGA的電源500元以下的都不建議買,性價比太低了。高端的如G、P、T系列都是全日系電容,主流的LLC半橋+ DC-DC 結構。質保7-10年,性價比稍低。

    訊景(XFX):訊景低端的XT2電源(價格在300左右)不建議買,因為雖然價格不低,但是電源方案很落后,高端點的XTR、XTS系列價格在500元以上,方案主流,可以購買,但性價比稍低。

    臺達:臺企,臺達是世界最大的電源生產商,主要是做服務器電源和高端專業的電源解決方案,在零售商做的不是很多。有幾款在售的電源如NX系列和VX靜音王系列價格便宜,全日系電容用料很不錯,很耐用。

    航嘉:深圳企業,國內老牌電源廠商,型號多,價格從100-1000都有。航嘉的電源是國內做工非常好的,低端電源也比國內雜牌好的很多,安全有保障,300元以內還是推薦買的,超過300的還是建議去買酷媽和振華

    鑫谷:東莞企業,國內老牌電源廠商,比較推薦的是GP 白金版,使用日系和臺系電容,而且是白金牌認證,電壓波形很穩,價格也很便宜,性價比很高

    注意事項:

    不要不舍得為電源花錢,多花100塊錢有時就能拯救你好幾塊兒機械硬盤。功率選擇不要看廠家標多少瓦,主要看+12V,把顯卡和CPU滿載功耗加起來還有幾十瓦余量就夠了。80PLUS金銀銅牌認證僅代表電源轉化效率,高轉化率更加省電,但是不能完全評判電源的好壞。建議購買使用 LLC半橋+ DC-DC方案,使用日系、臺系電容的電源。盡量購買大品牌的電源,雖然貴一點點,安全有保障,不至于翻車燒壞主板。

    航嘉電源功率計算器:航嘉電源功率計算器 輸入你要買的主板、CPU、顯卡型號 它就會自動計算出你電源的待機功率和最大功耗,然后推薦出適合你的電源型號

    散熱器

      如果電腦散熱不良,CPU的溫度過高,CPU為了保護自己不被燒壞,首先會自動降低頻率來減少發熱,這會導致電腦性能下降,其次降頻之后如果溫度還是過高,CPU就會自動觸發電腦死機來保護自己。所以保證良好的散熱還是很有必要的。

    散熱器的工作原理

    傳熱底座與CPU緊密接觸,通過導熱裝置,將CPU產生的熱量傳導至散熱鰭片,然后由風扇吹走鰭片上的熱量。

    導熱裝置有三種

    純銅(純鋁)導熱:這種方式導熱效率比較低,但是結構簡單,價格便宜,很多原裝散熱器都是這種方式

    導熱銅管:這是現在最常用的方式,它的銅管是中空的,里面注有一種導熱液,溫度升高時銅管底部的液體蒸發吸收熱量,將熱量傳遞給散熱鰭片后溫度降低凝結成液體,流回銅管底部,如此循環,導熱效率很高。所以現在的大部分散熱器都是這種方式

    水冷散熱:嚴格來說它并不是水,是一種導熱率很高的液體。它是通過水將CPU的熱量帶走,然后高溫的水在通過曲曲折折的冷排(結構跟家里的暖氣片差不多)的時候被風扇吹走熱量,變為涼水再次循環。

    影響散熱效果的因素(風冷)

    熱量傳遞的效率

    熱量的傳遞效率是散熱的關鍵,影響熱量傳遞效率的因素有以下4點。

    熱管的數量以及粗細

    熱管根數越多越好,一般2根湊合,4根夠用,6根及以上就是高端散熱器了;熱管越粗越好(大部分為6mm,也有8mm的)。

    傳熱底座的工藝:

    熱管直觸:這種方案的底座非常普遍,一般的百元及以下散熱器都是這種的。這種方案為了保證與CPU接觸面的平整,會把銅管拍扁、打磨,這使得本來就很薄的銅管更薄了,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影響導熱效率。正規大廠都會把銅管打磨的非常平整,這樣就與CPU的接觸面積更大,導熱效率高。一些山寨廠家的銅管凹凸不平,導致有些銅管工作時根本接觸不到CPU,所以再多銅管也只是花架子。

    銅底焊接(鏡面打磨):這種方案的底座價格稍微貴一些,因為把傳熱底座直接做成鏡面,接觸面積更高,導熱效果也更好。所以中高端的風冷散熱器都是用這種方案。

    均熱板:這是一種很少很少見到的方案,原理類似于熱管,也是通過液體遇熱蒸發,然后遇冷液化來傳遞熱量,這種方案導熱均勻效率高,但是成本很高,所以很少見。

    導熱硅脂

      由于制造工藝問題,散熱器底座與CPU之間不可能有完全平整的接觸面(即使你看上去很平整,但是在放大鏡下是能看到凹凸不平的),所以就需要涂一層導熱系數較高的硅脂來填補這些凹凸不平的地方幫助導熱。硅脂的導熱系數比銅低很多,所以只要均勻的涂上薄薄的一層就好了,如果涂太厚,反倒影響散熱了。一般好的硅脂的導熱系數在5-8之間,也有非常昂貴的導熱系數在10-15。

    散熱鰭片與熱管交接處的工藝

    熱管是穿插在鰭片之間的,要把熱量傳遞到鰭片上,所以他們交接地方的處理工藝也會影響導熱性,目前的處理工藝有兩種

    ①回流焊:顧名思義就是將兩者焊接到一起。這種方案成本較高,但是導熱性能好,而且很牢固,不容易出現鰭片松動的現象。

    ②穿fin:也叫“穿片”工藝。顧名思義就是在鰭片上開孔,然后借助外力將導熱銅管插進鰭片里。這種工藝成本較低,雖然簡單,但是要想做好卻并不容易,因為要考慮接觸不良、鰭片松動等問題(如果你隨手一撥,鰭片就在熱管上滑動,導熱效果可想而知了)。

    鰭片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大小

    鰭片承擔著散熱的重任,它的任務是將熱管送來的熱量散發到空氣中,所以鰭片必須盡可能多的與空氣進行接觸,有些廠家會細心的設計一些凸點來盡可能大的增加鰭片的表面積。

    風量

    風量表示每分鐘風扇能送出風的總體積,一般用CFM表示。風量越大,散熱也就越好。關于風扇的參數還有:轉速、風壓、扇葉尺寸、噪音等。現在大多數風扇都支持PWM智能調速,我們需要關注的也就是風量、噪音等

    風冷散熱器的類型

    風冷散熱器有三種類型:被動式散熱(無風扇設計)、塔式、下壓式。

    1、被動式散熱:它其實就是一個無風扇版的散熱器,全靠空氣流通帶走鰭片上的熱量。

    • 優點:完全沒有噪音。
    • 缺點:散熱性能差,適合發熱量特別小的平臺(我們的手機幾乎都是被動式散熱,甚至不如被動式散熱)。

    2、下壓式散熱:這種散熱器風扇是朝下吹的,所以在兼顧CPU散熱的同時也可以惠顧到主板和內存條散熱。但是散熱效果稍差,而且會擾亂機箱風道,所以適合發熱小的平臺,同時由于體積小不占空間,所以是小機箱的福音。

    3、塔式散熱:這種散熱器高高聳立如高塔一般,故名塔式散熱。這種散熱器單向吹風,不會擾亂風道,而且鰭片和風扇可以做的比較大,因此散熱性能最好。但是不能兼顧主板和內存散熱,因此需要機箱上的風扇輔助才行。

    關于品牌

    貓頭鷹:來自奧地利的品牌,貓頭鷹主要以靜音風扇久負盛名。貓頭鷹的散熱器最主要的特點是靜音,而且設計絕對沒有光污染,堅持使用回流焊工藝,但是價格昂貴。如果只是追求靜音,可以買稍微便宜的型號,但如果還想要一個不錯的散熱效果,那就只能放血了。

    大鐮刀:日本品牌,鐮刀的散熱器做工優秀,設計很人性化,扭曲式銅管設計可以避開內存條,所以不擋內存條

    利民:中國臺灣品牌,利民的散熱器主要還是面對高端的超頻用戶

    九州風神:國內品牌,九州風神最出名的就是玄冰400和大塔霜了。但是99元的玄冰400不推薦,因為特別難安裝。229元的6熱管的大塔霜性價比非常高,但是可能會出現擋一根內存的情況。

    酷冷至尊:臺灣品牌,129元的T400,4熱管,安裝方便,比玄冰400要好,適合絕大多數人的裝機需求

    ID-COOLING:深圳品牌,產品設計很棒,而且性價比高主力產品是下壓式散熱器,ITX機箱用戶可以選擇199元的IS-VC45,采用均熱板設計,厚度僅為45mm;159元的is-60,采用6熱管設計,也是一款性價比很高的產品。

    超頻三:深圳品牌,超頻三的散熱器性價比很高,最出名的就是紅海mini了,不到40元的售價,2熱管設計,不玩游戲的話足夠了。東海X5和東海X6也都是很有性價比的選擇。

    總結:

    雖然熱管數量很重要,但是吸熱底座做工必須要足夠好才行,如果做工不平整,再多的熱管都沒用,因此散熱器拼的更多是做工。普通的i3、i5后面不帶K的CPU和銳龍不帶X的CPU,如i3 8100、i5 8500、銳龍1500 1600等選擇4熱管的散熱器就足夠了,比如99元的大鐮刀STB120或雙風扇的STB120 plus都能輕松應對。i3 i5 i7后面帶K的CPU和銳龍帶X的CPU,如i3-8350k、i5 8600k、i7 8700K、銳龍1600X等選擇6熱管就可以了,如大鐮刀的千石船、九州風神的大塔霜、利民的TS140P等。選擇散熱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①機箱限高和散熱器的大小;②擋不擋內存條;③支不支持你的主板平臺(大部分散熱器都支持英特爾和AMD多平臺)。硅脂也很重要,盡量選擇導熱系數在5以上的硅脂。這東西很便宜,確是散熱很重要的一環,均勻的涂上薄薄的一層就可以了。不要迷信水冷。風冷才是最安全,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顯示器

    不要以為顯示器不重要,顯示器總結影響用戶體驗呀,

    主要參數:色域(能顯示的色彩范圍)、色深(色彩的精細程度)、色差(色彩還原的準確性)、對比度(對比度越高,越清晰)、分辨率(表示圖像的清晰程度)、刷新率Hz(表示顯示器1秒能刷新多少幀)、灰階響應時間(畫面延遲)

    液晶面板

    TN面板

    TN面板的優點是:液晶分子偏轉速度非常快,所以灰階響應時間很短缺點是:色域窄,色彩差,畫面色彩蒼白,可視角度很小,有條件的可以用手機屏幕對比一下老式的便宜的筆記本電腦屏幕。這種屏幕本來快被市場淘汰了,但是隨著電競的火熱,TN面板借著刷新率高,灰階響應時間短的優點又重新回到市場,散發第二春。

    IPS面板

    IPS面板的優點:色彩顯示效果好,可視角度大,色彩準。缺點是:容易漏光,黑色不夠純正。這類顯示器由于色彩好,可視角度大,所以也是現在應用最廣的顯示器面板。

    VA面板

    VA面板有兩種:MVA面板和PVA面板,PVA是三星改良的MVA面板。這類面板算是TN面板和IPS的折中方案,優點是色彩準確,對比度高,可視角度較大,漏光少,黑色純正。缺點是響應時間比IPS還要長。

    PLS面板

    PLS面板是三星獨家研制的面板,類似IPS面板

    帶魚屏

    帶魚屏指屏幕比列為21:9或以上的顯示器,特點是非常的長,跟帶魚一樣,所以被調侃為“帶魚屏”。這種屏幕由于較長,所以一屏能顯示更多的內容。

    優點:

    1.多開網頁或者軟件、游戲時,同屏能顯示更多的內容,因此很適合用來工作

    2.如果能找到21:9的電影片源,看電影會非常爽。(這種片源很少

    3.支持市面主流網絡和單機游戲。LOL和絕地求生、cs go等都能有效擴寬左右視野

    缺點:

    1.由于直播、電視劇、綜藝節目等片源大多是傳統的16:9的,所以看這些內容,屏幕兩邊會有很寬的黑邊。

    2.由于分辨率高,所以玩游戲時對顯卡要求更高

    3.雖然視野變寬了,但是左右看時需要左右扭頭,累脖子,適合單機游戲娛樂,不適合電競。

    所以,對于有多開需求的用戶來說,帶魚屏或許是個能提高效率的選擇。

    總結:

    144hz/1ms的電競顯示器對CF、CS GO、絕地求生、守望先鋒等PFS射擊游戲來說,效果區別非常大,是那種用了之后眼睛就再也受不了60hz顯示器的那種,當然前提是你的顯卡得支持這么高的幀數一兩千塊錢的144hz/1ms電競顯示器都是TN面板的屏幕,色彩會很差,四五千的會好一些,但色彩依然比不過2千塊的IPS。IPS屏幕色彩很好,可視角度也很大,但漏光是IPS的通病,你買到的顯示器漏光嚴重與否,很大程度看運氣。而且輕微漏光日常使用看不出區別,所以不用太糾結。普通玩家選擇IPS或者三星VA面板的顯示器就夠了,不是PFS射擊類游戲玩家不用盲目追求144hz/1ms,效果不明顯。帶魚屏細長,能同時顯示多個窗口,對于多開多任務需求的用戶來說幫助很大。游戲時雖然能提供更寬的視野,但是需要左右扭頭,累脖子,適合單機游戲娛樂,不適合電競

    機箱

    散熱器的選擇也應該挑有品牌保障的產品,切勿貪圖便宜,品牌產品不僅有售后保障,而且在設計時為了品牌發展也會下較大的成本,而非品牌產品則更加注重于散熱器的外觀,實際的散熱性能會因為壓縮成本而大打折扣。

    搭配選擇

    家用:對配置要求不高,看電影、上上網之類的,選擇入門級CPU和顯卡即可

    打游戲:看游戲此配置情況選擇顯卡,游戲對顯卡要求特別高,同時對CPU也有一定的要求。

    辦公:辦公時常需要多線程切換,因此選擇一款多線程處理能力好的CPU,

    特殊領域:比如工程繪圖或者圖形渲染,深度學習等等,建議CPU和顯卡都買比較好的

    參考來自中關村:http://www.zol.com.cn/

    推薦兩個個自助裝機的網站http://www.pc028.com/diy.php和http://mydiy.pconline.com.cn/,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配置,而且會標出價格,配完之后可以在線咨詢客服,更方面用戶進行選擇。

    https://www.cnblogs.com/fjfsu/p/10945866.html

    如果因為資金原因,那么哪些電腦配件可以選擇二手的,哪些不能呢?

    可以買二手的電腦硬件部分

    處理器(CPU):處理器做工非常精細,一般都是在機箱內部,多層維護,輕易是不會損壞的,除非是人為把針腳搞壞或者是其它損壞,如果CPU正常點亮的話,買二手的話,是可以的。

    內存條:內存條也是如此,做工都是非常精細的,也是在機箱內部,不是人為損壞的話,除非你用力掰扯損壞或者是其它損壞。一般情況下正常用,買二手的都是沒有問題的。

    機箱:機箱對電腦的整體性能不大,只要能保證完整,可以用,那么機箱可以考慮買二手的。

    顯示器:顯示器新的和舊的差別不太大,顯示器保證正常,買二手的對于使用者來說完全沒有問題。

    不可以買二手的電腦硬件部分

    顯卡(GPU):顯卡的性能和使用的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別人挖礦的顯卡,長時間負載,元器件極易容易老化,影響較大,所以顯卡最好買新的。

    主板:主板上的電容 ,接口,線路較多,很容易損壞,舊的很容易老化有問題,建議買新的。

    硬盤:無論是機械硬盤還是固態硬盤,它們都有一定的使用壽命與做擦寫次數的問題,建議大家硬盤要買新的。

    電源:電源是維持電腦穩定工作的必備之一,二手電源會有一定的老化損耗,電壓容易不穩定,建議買新的而且要買額定功率大的電源,用來保證電腦正常工作。

    散熱器:二手的很多都是沒有經過保養的,二手散熱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會有磨損,使用時有明顯的噪音,散熱對電腦散熱方面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所以建議大家散熱,也要買新的。散熱器的選擇也應該挑有品牌保障的產品,切勿貪圖便宜,品牌產品不僅有售后保障,而且在設計時為了品牌發展也會下較大的成本,而非品牌產品則更加注重于散熱器的外觀,實際的散熱性能會因為壓縮成本而大打折扣。

    作者:凌逆戰
    出處:https://www.cnblogs.com/LXP-Never/p/11607551.html

    信大家都注意到這么一個細節,手機每次重啟后,或超過一定時間未使用傳統密碼解鎖(圖案、數字、混合密碼),系統會強制用戶通過傳統密碼解鎖一次。一加曾經科普過:是為了安全上的考慮,但機智的網友們紛紛發掘出另一大作用——怕用戶忘記密碼。

    桌面端就自信得多,不管是Windows Hello還是MacBook的指紋識別,都不會頻繁叨擾用戶讓用戶驗證傳統密碼。這么處理的好處是用戶使用過程中更方便,可以忽略密碼以及節省輸入密碼的時間,體驗上可以說絲滑、流暢并且一定程度上更安全。美中不足的是,長時間不使用密碼,很多用戶會忘記密碼,并且當初有多少人密碼提示都是瞎填的,就是當時非常認真地想了一個套路可能也跟密碼一起忘了,真到了需要填寫密碼時就抓瞎了。真應了那句老話——指紋一時爽,一直指紋一直爽,密碼火葬場。

    不過忘記開機密碼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兒,主流桌面操作系統不管是Windows、macOS還是Linux都是成熟的系統了,雖然不會自己恢復密碼,但也想到了肯定有許多用戶忘記密碼,預留了許多方式供用戶重置密碼,同時可以保留用戶數據。

    我們今天先來分情況看一下Windows。

    一、已登錄Microsoft賬號

    如果配置系統時用戶十分配合地登陸了Microsoft賬號,平時就放心大膽地用Windows Hello吧,忘記密碼時只需在賬戶管理界面重置Microsoft賬號的密碼,在手機上花幾分鐘便可以完成,電腦聯網登錄即可順利進入系統。

    順便我們解決了PIN碼的問題,若忘記可以用Microsoft賬號密碼來重置。

    可以看出Microsoft賬戶忘記登錄密碼時解決十分方便,所以建議大家盡量登錄,當然對本地賬戶情有獨鐘的用戶也不在少數,所以我們接下來著重討論一下僅登錄本地賬戶的情況。

    二、僅登錄本地賬戶

    脫機賬戶忘記密碼后處理起來稍微麻煩一些,步驟也多一些,有以下幾種方式:

    1.利用密碼重置盤重置登錄密碼(已創建密碼重置盤)

    “創建密碼重置盤”是Windows為方便用戶忘記登錄密碼時重置密碼推出的功能,是XP時代就有的“上古功能”。邏輯很簡單,為當前用戶創建一個包含認證信息的憑證文件,命名為“usekey.psw”,放在移動存儲設備如U盤中,當用戶忘記密碼而需要重置密碼時,插入對應設備便可以無限次數重置密碼。

    值得一提的是,系統只認文件不認盤,更不認人,也就是說平時可以將psw文件存儲在網盤內,需要的時候下載到移動設備就可以了,還是很方便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落入他人之手。

    考慮到使用此功能的用戶并不是特別多,所以我們創建方式和使用方式一起說一下。

    創建:只需打開控制面板,定位到用戶賬戶,選擇需要創建密碼重置盤的賬戶,點擊左側欄中“創建密碼重置盤”,在彈出的向導對話框中,一路點擊“下一步”,期間需要選擇移動存儲設備的盤符并填寫本賬戶的密碼,即可完成。

    點擊查看大圖

    當然一出現選盤符的情況我們就要提醒大家注意別選錯,雖然這個操作只是創建文件,并不會對盤中的數據造成損失,但是……會找不到啊。說到找不到,也不用擔心,真弄丟了文件的話,再創建一個,之前的自動失效,十秒鐘完成掛失和補辦,這效率得吹一波。

    重置:如果忘記了密碼,需要先在登錄界面輸錯一次,比如直接按回車,密碼輸入框下方即會出現“重置密碼”選項,然后根據“重置密碼向導”的提示,選擇psw文件所在設備的盤符,填寫新密碼密碼提示,點擊“完成”,就可以愉快地用新密碼登入系統了。過程還是很方便、流暢的,雖然還是永遠不要用到得好。

    點擊查看大圖

    2.更改SAM文件

    SAM文件是Windows的用戶賬戶數據庫,所有用戶的登錄名及口令等相關信息都會保存在這個文件中,文件路徑為:

    C:\Windows\System32\config\SAM

    其中C為系統盤盤符,不一定全為C盤,如果不確定是哪個盤,可替換為“%SystemRoot%”,下同。

    登錄時系統將[用戶選擇的賬戶和鍵入的密碼]與[SAM文件內的加密數據]進行對照,一致即可登錄。

    忘記密碼時,我們可以對SAM文件動些手腳。當然不是刪掉,Windows 10缺少SAM文件會無法開機,我們需要一些工具更改文件內的數據。

    這里我們需要用到的工具是WIN PE,全稱為Windows PreInstallation Environment(Windows預安裝環境),這是一類精簡而強大的Windows,精簡到系統大多小于500MB甚至300MB,只需要幾百兆的引導分區,即可讀入內存運行;說強大其實是因為預裝了非常多平時用不到但功能強大的軟件,比如DG、DISM++、WINNTSetup等等,分別可以用來實現管理磁盤、管理系統鏡像、安裝操作系統等功能,這些在桌面版Windows中也都可以實現。

    PE環境遠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限于篇幅和主題這里小編先挖個坑,近期內填上,今天只講怎么用以更改密碼。

    為了更容易操作,我們一般選擇自帶GUI和大量工具程序的第三方PE,基于默認無廣告、精簡、功能全的原則小編推薦使用微PE工具箱,大家可以按需下載對應的版本。

    首先來制作啟動盤,找另一臺PC或登錄另一個賬戶安裝之,選擇一個已經備份過數據×3)的U盤/移動硬盤,插入電腦,打開軟件,選擇正確的盤符,個性化設置,其余默認,點擊安裝即可,稍作等待啟動盤就做好了。這里選擇盤符千萬不要選錯,U盤會被格式化后再讀寫,兩行淚警告。

    點擊查看大圖

    寫入完成后插入忘記密碼賬戶所在的PC上,開機從U盤啟動(方法因機器而異,操作簡單可自行檢索),開機后就可以看到系統桌面了,沒錯,還是個Windows。這時如果愿意就可以拔掉U盤了,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現在系統運行在內存中。

    桌面上有個名為“Windows密碼修改”的軟件就是我們要用到的,打開后軟件自動檢測到SAM文件路徑,我們點擊右側“打開”,用戶列表中就會列出所有用戶,包括隱藏的。選中相應賬戶能看到可操作的功能,用戶創建的賬戶只可“更改密碼”而不可“解鎖”。我們要做的是選中忘記密碼的賬戶名,點擊“更改密碼”,填寫兩次新密碼,點擊“確定”,最后不要忘記點擊“保存更改”。重啟到Windows即可用新密碼登錄系統。

    點擊查看大圖

    3.命令提示符更改密碼

    Windows的前身是MS-DOS,改個密碼這種小事對命令行來說還是很輕松的,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無法進入登入賬戶,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第一種情況相對簡單,如果系統中有另一個可登錄的賬戶,恰好也在管理員組內,就可以直接用命令

    net user [username] [password]

    直接更改其他賬戶的密碼。注意需要賬戶在管理員組內,否則無權限更改其他管理員賬戶密碼,也無法開啟administrator賬戶。

    系統中同時有兩個管理員賬戶的情況可能并不多,所以我們著重看一下第二種情況,我們需要一點騷操作讓命令提示符可運行在登錄界面。

    這個操作的腦回路可能有點兒清奇,別的地方看不到的哦,我們先來說一下整體思路,將[命令提示符(cmd.exe)]的文件名改為[可以在登錄界面運行的程序]的同款,包括屏幕鍵盤(osk.exe)放大鏡(magnify.exe)滯粘鍵(sethc.exe)講述人(narrator.exe),之后就可以在登錄界面使用命令行更改密碼。這些程序均在C:\Windows\System32文件夾內。

    具體操作我們依然需要PE環境,或將硬盤掛載到其他電腦,PE最理想,因為進行文件操作時,可以無視權限,其他情況需要更改文件夾所有者權限。

    我們以PE為例,從U盤啟動后又能看到我們熟悉的IT之家,哦不PE桌面。

    打開此電腦,【Win+E】等快捷鍵依然有效,注意這里的系統盤盤符大概率不是C盤,具體是哪個盤需要判斷一下,比如靠硬盤空間大小,以及盤內文件結構,有下面這些文件夾的盤就是系統盤了,這種判斷方式僅適用于硬盤上只有一個Windows、電腦上只有一塊硬盤有系統的情況……

    首先我們定位到

    %SystemRoot%\Windows\System32\

    選擇上面提到的四個可以在登錄界面運行的軟件之一,以放大鏡(magnify.exe)為例,找到文件,重命名為一個記得住且找得到的文件名,如“magnify_1.exe”,找到命令提示符(cmd.exe),重命名為“magnify.exe”,就可以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你平時將Windows Defender作為主力防御/殺毒軟件,就需要額外的一步,將

    %SystemRoot%\ProgramData\Microsoft\Windows Defender

    整個文件夾移到別處,因為PE環境下默認顯示隱藏文件夾,很輕松就可以找到。這樣我們就可以禁用掉Windows Defender的“病毒和威脅防護”模塊了,不然會報毒,我們之后也無法運行命令提示符,話說沒有“病毒和威脅防護”的Defender界面不多見吧。

    完成后重啟,在登錄界面選擇右下角的快速訪問,就是夾在“電源”和“網絡”之間的按鈕,這里我們選擇放大鏡,命令提示符就出來了。

    用戶創建的第一個賬戶默認有管理員權限,我們只需要運行命令

    net user [username] [password]

    注意空格,每個單詞之間都有空格,回車即可,其中[username]為忘記密碼的賬戶名,[password]為新密碼,之后就可以用新改的密碼登錄系統了。

    點擊查看大圖

    到此我們的操作還沒有完成,還剩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把之前所做的更改全都還原。因為要規避權限使操作更方便,還是重啟回到PE環境,將兩個文件名還原,將移動的文件夾移回原處。

    至此,全部完成。

    另外有個小彩蛋,按住Shift鍵重啟,期間不要松開,會跳轉到“高級啟動”界面,選擇“疑難解答”→“高級選項”,可以看到也有命令提示符,小編依稀記得某個版本之前是不需要密碼即可運行的,但后來微軟修復了這個邏輯bug,也催生出了不少新套路。

    上面幾種脫機賬戶更改密碼的方式,說是破解也毫不為過吧,所以為了安全和方便,還是推薦大家登錄Microsoft賬戶(真希望有人投廣告)。當然安全是相對的,在PE環境下或者將硬盤掛載到別的電腦,系統的防御機制都是透明的,文件全部任人宰割。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密碼大部分時間都是防自己的。

    至于為什么不摳CMOS電池,因為大部分情況下既麻煩又不安全,最重要的是,摳CMOS電池真的真的不能清除操作系統的登錄密碼,Windows這點面子還是要的呀。

    看完Windows,明天我們來看macOS吧,也有幾種常見的和不常見的方法,PE的坑也會盡快填上的。

    家友們有沒有被自己密碼擋在系統外的經歷,不妨在評論區分享一下,我們下期見。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