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苑文颯 濟南報道

    供暖服務關系千家萬戶,連接著民生溫度。組建后的濟南能源集團,已向全市老百姓莊重承諾“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傾力打造“供暖管家”服務模式,與百姓“點對點”“心貼心”,打通供熱服務“最后一公里”。近日,濟南能源集團管家服務再升級,在官方網站和微信同步上線了用戶便于查找的“供暖管家”電子地圖,實現管家及服務片區一圖呈現,為今冬供暖服務提質增效再加碼。

    一圖呈現 精準定位供暖管家

    隨著手機和網絡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應用,為方便用戶隨時隨地查詢到“供暖管家”,解決用暖問題,濟南能源集團在官方網站(http://www.jinanenergy.cn/)和官方微信服務號(濟南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同步上線了“供暖管家”電子地圖。在管家地圖上用戶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分布了濟南熱電公司、濟南熱力集團319個標記點,即319個中心站信息。每個站點詳細展示了每個“供暖管家”的服務范圍及聯系電話,共計809名供暖管家。用戶可自行搜索自己所在小區的供熱站點,查看管家詳細信息。甚至在商河、濟陽、章丘、長清,還有濟南市民經常游玩的南部山區,都可以看到“供暖管家”的標記。

    在地圖上,他們是一個個星星點點的標記,在這個冬天,他們是活躍在小區、街道里一團溫暖的火,一束明亮的光,為用戶送去最暖心、最貼心、最專業的服務。他們始終撲身一線,幫助用戶解決供熱設施故障。看似家中的供暖瑣碎事兒,但都是老百姓大事兒。星星之火,點滴溫暖,匯聚成服務民生的無限能量。

    一單通達 方便快捷高效服務

    濟南能源集團進一步加大資源融合力度,與12345熱線對接,打破數據壁壘,實現供熱企業信息資源與熱線系統的有機融合,充實熱線知識庫近300條3.6萬余字,與12345熱線共享了全市供暖管家電子地圖和供暖管家信息表,對全市供暖管家的位置和管理區域進行了坐標定位,方便熱線受理人員更加精準地服務市民。堅持制度創新、流程再造,熱線直接三方連線供暖管家,省去層層周轉的中間環節,實現熱線從受理到辦理的轉變,達到一次辦成,一次辦好。

    一套標準 市民共享管家服務

    按照“四化”“四統一”要求,為讓用戶享受到國企優質標準供熱服務,濟南能源集團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整合各方資源,強強聯合,著力打造全國供熱行業標準化服務典范。編制《供熱服務標準化手冊》,涵蓋業務辦理標準、行業服務標準等六大類。特別是統一了“供暖管家”服務標準、服務規范,包括客服熱線服務規范、客服大廳服務規范、入戶服務規范(文明入戶服務規范“十個一”、入戶服務及測溫規范、解答規范)、入戶維修標準化操作;打造“供暖管家”服務平臺,擴展“供暖管家”延伸服務。按照“供暖管家”服務標準,為轄區用戶帶來“量身定制”的專屬供暖服務。

    使命在肩,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山高路遠,砥礪奮進風雨無懼。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濟南能源集團開拓創新、與時俱進,順時勢謀大勢,應變局開新局,為全力打造“五個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能源保障、貢獻能源力量。

    生代入殮師:人生大事不能草草了事

    殯葬行業推陳出新 高校開設專業 吸引年輕人加入

    《人生大事》里有這樣一幕:女孩文文跟幼兒園老師說,自己的爸爸是種星星的人。

    電影院里,看到這個情節,賀迅扭頭悄悄地對身邊的女兒說:“爸爸也是種星星的人。”那一刻,女兒出神地望著大銀幕,雙眼泛著淚花。“我想,她應該是懂了……”賀迅說。

    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7月10日20時08分,電影《人生大事》票房已達11.80億。隨著影片熱映,青年入殮師這一職業進入公眾視線。而進入殯葬行業多年的創業者賀迅就是其中的一員。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原本“冷門”的殯葬行業。青年一代為何有此選擇,這個行業的未來又在何方?

    故事

    入殮師眼中的“人生大事”

    伴隨著電影等文藝作品的熱度不斷升高,原本“不愿見光”、受人歧視的入殮師這一職業逐漸被大眾接受、尊敬。其中的青年入殮師們也從未放棄用技藝與堅守向社會詮釋他們的職業價值。

    “特殊情況我愿意免費服務”

    楊先生今年31歲,入行前,他幫人燒過電焊、送過貨,也刷過墻壁,如今他是貴州一家殯儀館的遺體整容師。

    幾乎所有電影中出現過的事故,他在現實生活中都見過,但每次遇到出意外的是小孩,他都萬分痛心。

    “曾經,一個男子載著妻子和幾個月大的小孩出行,不幸與一輛渣土車相撞,渣土車直接從妻子和孩子的身體上碾過,最后我們也沒把她們分開”,楊先生說,“當你有了孩子,就見不得有孩子這樣了。”每每遇到類似情況,楊先生都會“私自”給他們免費做遺體整容。

    楊先生的破例,都是為了一些比較貧困的家庭或特殊情況。在楊先生看來,通過雙手,讓家屬看到那個支離破碎的身體又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便是遺體整容師工作的意義。

    “假如你的孩子以后也想從事這個行業,你會同意嗎?”采訪中,北京青年報記者向楊先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而他的回答十分干脆:“我不同意。”

    楊先生認為,除了仍有社會偏見外,殯葬行業從業者還要面對很多東西。“首先是風險性很大,例如遺體散發的氣味本身可能存在毒素;其次,要長期看到血腥暴力和過度悲傷的場景,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不行。

    “所以,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我真的希望他不要從事這個行業。但以后孩子如果執意要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下一代面前,青年入殮師們也正思索著如何妥當地向自己的孩子介紹這份工作的價值所在……

    “爸爸也是種星星的人”

    2016年下半年的一天,一個青年從工地七八米高的攪拌站上摔下來,面目全非,右臉完全塌陷。在殯儀館內,青年的母親哭得撕心裂肺。

    賀迅注意到,青年的父親在角落里慢慢蹲下,點了一支煙,但一口未抽,直至煙在指間燃盡,這一幕對他觸動很大。

    最終,經過長達四個小時的入殮,青年的母親終于看上兒子最后一眼,她激動地走到賀迅跟前,撲通一聲跪下,“她拉著我的褲管,滿含眼淚地望著我,說,‘謝謝你,謝謝你把我兒子還回來。’”那是賀迅第一次對遺體產生了同理心,也是第一次真正做到了與遺體“對話”。

    賀迅有兩個孩子,大女兒7歲,小女兒5歲。此前,賀迅一直不知道該怎樣向孩子們解釋,自己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上月,賀迅特意帶大女兒去電影院看了《人生大事》。影片中有這樣一幕:女孩文文跟幼兒園老師說,自己的爸爸是種星星的人。看到這里,賀迅扭過頭對身邊的女兒說:“爸爸也是種星星的人。”那一刻,他只看到女兒張著小嘴,出神地望著大銀幕,雙眼泛著淚花。

    “我想,她應該是懂了……”賀迅說。

    調查

    高校開設殯葬專業 實訓課堂“角色扮演”

    “曾與您有過的畫面,此刻變得無比溫情,而如今,我們只能癡癡回想您無微不至的關愛、不厭其煩的叮嚀……此刻,惟愿一聲聲呼喚、一絲絲牽掛能伴您左右,讓您在遠去的路上一路平安。”殯葬禮儀課上,游家莉莊重而深情地讀著,底下人一片肅穆,他們這一課的作業就是為逝者策劃悼詞。

    游家莉,20歲,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大二在讀,她選擇的專業可謂冷門,甚至有人聞所未聞——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

    “之前從沒接觸過,網上的信息也比較少,全靠想象。”游家莉坦言,“好奇”是她選擇該專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她介紹,專業課程大致分為殯葬設備、防腐整容、殯儀服務、墓地陵園幾個板塊。在課程安排上,學生們平均每天有兩到三節課,除了理論知識學習,也會有實踐的課程。比如殯葬禮儀課上,學生們會練習儀態、站姿、坐姿、蹲姿、鞠躬等。此外,還要學習葬禮策劃流程,家屬的答謝詞、悼詞等也要自己學著寫。

    在學期規劃上,學生們會利用從6月份期末考試結束一直到7月底暑假的這一個月時間上實訓課。

    “比如去年夏天學了防腐整容,在后來的實訓中就要實際動手練習灌注防腐液、縫合等,我們的學習材料主要是醫學生的假皮子。”游家莉解釋。

    在練習給逝者穿衣服時,殯葬專業的學生們則要用到假人模型,“但給假人模型穿衣服和實際情況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為了更加接近真實情況,我們也會請同學‘角色扮演逝者’。”

    不難發現,老一輩的從業者中有不少人是半路出家,或是由師傅帶進門。而近幾年,像游家莉這樣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逐漸多了起來……

    據了解,目前,國內現代殯葬職業教育已經基本形成了中高職銜接的教育格局,其中大專層次的高職學院有5家,職業中專層次的學校有3家。

    據初步統計,僅2019年殯葬行業新增就業崗位近5000多個(包括殯儀館、墓園、殯儀服務公司等),而8所殯葬院校全年新增的畢業生人數僅800人左右,占比不到16%。

    從目前幾所殯葬院校畢業生就業調查的情況來看,各院校一次性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而據中國殯葬協會預測,未來5年殯葬行業還需中高端人才3萬多人。

    劉向達是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民政與社會治理學院的老師,主講殯葬管理課程。

    他觀察到,近幾年,殯葬專業越來越受關注,很多新開設殯葬專業的學校報考人數都比較火爆。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為例,該校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剛剛畢業的2019級學生有140人左右,男女生比例為55:84,其中大多數畢業生是專業對口就業。

    隨著殯葬改革不斷推進,國家越來越提倡推崇文明節儉辦喪事。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個性化的需求會倒逼殯葬行業不斷發展。

    “特別是行業內高端服務的發展,更需要專業人士填充。”劉向達表示,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也會結合發展進行推進,“比如,雖然我們學校在重慶,但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了解到各地方、各民族不同的殯葬習俗、禮俗,也是為了適應各地的殯葬事業發展。”

    發展

    殯葬行業推“生前契約” 可策劃自己的葬禮

    值得注意的是,與殯葬專業化發展幾乎同步,在尊重傳統殯葬文化的基礎上,殯葬行業內部也在推陳出新。

    電影《人生大事》中,一位老爺子因生前舉辦了自己的葬禮而遭到全家強烈反對。“其實,生前策劃自己的葬禮很常見。”進入殯葬行業多年的創業者賀迅這樣看。

    賀迅的公司有一項重頭產品:“生前契約”——當事人生前就自己或親人逝世后如何開展殯葬禮儀服務與公司訂立合約。“就像婚禮策劃一樣,一個人的婚姻可能不只一次,但死亡只有一次,為什么不能好好策劃?”賀迅說,很多人曾建議他多設置幾款套餐,但他堅決反對,“生命從出生開始就是平等的,生命契約也只能有一個價格。”

    從凈身到管家服務再到對接殯葬機構,這份“生前契約”涵蓋了喪葬流程中對遺體和家屬的所有服務項目,費用為7000元。簽訂生前契約時,客戶只需要預付二三百元,尾款則是在公司服務結束后再補交。

    與賀迅的公司簽訂“生前契約”的最小年齡客戶僅4歲,“他非常健康,是父母提前幫他簽下的。”賀迅表示,2019年至今,他們已完成了幾百次“生前契約”訂單。

    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病人還未去世,一些人就已守在ICU病房外等“生意”。賀迅說,許多人簽訂“生前契約”也是希望自己走后,身邊的人能不被打擾。

    本版文/本報記者 王婧懿(除署名外)

    專訪

    《人生大事》扮演者王戈:殯葬師是帶著“圣人心”的職業

    《人生大事》電影里,“上天堂”三人組各有分工,三哥負責斂容和喪葬整體流程,銀白雪負責葬禮音樂和嗩吶,王建仁則是個壽衣裁縫。

    “‘上天堂’店里掛著各式各樣的定制壽衣,這是作為壽衣裁縫對逝者的尊重——離開這個世界時,讓人走得更心滿意足一些。”日前,《人生大事》中青年殯葬師王建仁的飾演者王戈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講述了他對人生大事的新思考。

    北青報:首先恭喜《人生大事》大熱。很好奇你為什么選擇接下這個殯葬題材的電影,王建仁這個角色為什么吸引你?

    王戈:因為之前很少見到殯葬題材的電影。殯葬業與人生息息相關,但大家并不了解這個行業。所以我看到劇本的第一眼就被題材吸引了。

    大家會好奇,殯葬師是什么樣的,是怎么工作的?但我們看到王建仁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凡的人。但這個普通人做了一份有人情味的職業。

    看到他們工作,你會感受到殯葬是個特別專業、講究的行業——就像電影里邊說的,殯葬師是需要帶著“圣人心”去做的職業。

    北青報:在角色分析階段,你做了哪些準備?有去和年輕的殯葬師一起交流、體驗生活嗎?他們教會你什么?

    王戈:《人生大事》開拍前,劇組提前一個月到武漢做準備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在壽衣店里體驗生活。劇組通過專業殯葬師了解了很多工作細節:比如整理遺體時,遇到遺體僵硬怎么辦?影片的開場就是用熱毛巾敷在遺體的關節處把肌肉焐熱,而這也是殯葬師最普通的日常。

    電影里還有個重要轉場——“上天堂”三人組到沒電梯的老樓房做遺體整理,莫三妹、王建仁和家屬一起,扛著棺材從樓梯上艱難走下來,這也是殯葬師常會遇到的狀況。殯葬行業考驗的是從業者的民俗知識、手上功夫和處理人情世故的綜合能力。

    北青報:雖然是殯葬題材,但這部電影讓觀眾在含淚帶笑間思考了活著的意義。而你因這部電影,又有了哪些新思考?

    王戈:越深入了解殯葬師行業,我越明白:在“人生盡頭”的職業里,有眾生平等的哲學。之前壽衣店的裁縫和我們講,現在絕大多數壽衣都是定制化。盡管如此,店里仍會賣一部分批量生產的壽衣,價格便宜,同樣體面。

    我看到一些觀眾反饋說,他們哭得最兇的情節是影片最后一段,建仁和白雪手牽手從婚慶店走到“上天堂”那一小段路,其實人生就是這樣——從一件人生大事走到另一件人生大事,兩個人攜手,濃縮了很多人的一輩子。

    北青報:你以前出演的電影多是現實主義題材,像《動物世界》《銀河補習班》,平凡的角色都被你演得很生動。你怎么理解這類電影里的“小人物”?

    王戈:我一直堅信生活的劇本里沒有“小人物”。你看王建仁和三哥,他們在某些意義上是“小人物”,但他做的事情未必所有人都能做到。我很喜歡從平凡的人物身上找到那些“閃光的時刻”。

    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本版統籌/林艷 張彬

    (參考資料:現代殯葬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盧軍;殯葬服務人才需求調研報告 李傳霞,沈宏格。)

    來源: 北京青年報

    華(右一)慰問貧困群眾

    陽飛參與兔峨河清理行動

    2014年

    兔峨村有農村常住人口2647人,原有建檔立卡戶268戶903人,貧困發生率達34.11%;

    2014年—2018年

    脫貧96戶315人;

    2019年

    經動態調整脫貧157戶526人,未脫貧5戶1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45%;

    2019年底

    系統內建檔立卡戶有258戶853人,人均純收入7389元;

    截至2020年10月

    系統內建檔立卡戶有255戶850人。未脫貧戶5戶12人均收入達標,經各級黨委、政府、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合力攻堅,目前已經全部搬遷入住,故兔峨村目前貧困發生率為0,2020年全部脫貧。

    在怒江蘭坪縣,有一個叫兔峨的村莊,這里平均海拔1650米,年平均氣溫18℃,村莊里居住著怒族、傈僳族、白族等。兔峨村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村,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業和低產農作物及零散養殖業,民居以木楞房為主,屬深度貧困村。后來兔峨村來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工作在村里、吃住在村里,他們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他們推動扶貧政策落實,全力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給兔峨村的發展帶去了新思路,也帶去了怒江州中級人民法院的真情關懷……

    愛崗敬業的“覃書記”

    入戶遍訪 熟悉村情民情

    為打贏怒江脫貧攻堅戰,2019年3月,怒江州中級人民法院盡銳出戰,覃華、陽飛、楊鑒程等一起被派駐兔峨村。

    覃華,是怒江中院民事審判領域的一名資深女法官。駐村生活開始后,作為兔峨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兼隊長的她,很快轉變了角色。為了能盡快掌握村情民情,她首先組織新輪換的駐村隊員學習相關政策,明確幫扶的標準、要求。同時入戶遍訪,熟悉村情貧情,為下一步工作夯實基礎。不入戶時,覃華總是早早地就到辦公室開展工作,時常深夜了還在辦公室加班。“我們一大早去辦公,就發現覃書記已經將大大小小的方案、議程整理好,工作也已規劃好,清清楚楚,有條不紊。”陽飛說。

    黨建、農危改、易地搬遷、控輟保學、產業項目等多項工作齊頭并進,隊員們在她的感染下,動力滿滿,齊心協力助力脫貧攻堅。

    扶貧路上 與死神擦肩而過

    怒江交通條件惡劣,彎多路窄,處處滑坡滾石,車輛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2019年12月9日,覃華接到通知要趕回六庫,她立即前往,但第二天一大早,她為了能在9點前趕回兔峨村村委會參加會議,很早就獨自駕車在大山上穿行。途經彎道處為避讓迎面駛來的摩托車,又遇上路面結冰,導致制動無效車輪打滑,覃華不幸連人帶車翻入路邊約50深米的叢林中。

    “萬幸,車輛被兩棵樹卡住未繼續下翻,覃書記與死神擦肩而過,人無大礙。”陽飛說,在醫院觀察幾天后,覃華很快回到崗位上。她說,得上天眷顧,余生當感恩、珍惜,不負韶華!

    人見人愛的“飛哥”

    總愛搭把手 調侃自己“腿都跑細了”

    怒江中院的干警陽飛是一名“80后”小伙,也是一名電腦高手。單位的人都愛喊他“飛哥”。圓圓的臉龐,戴副眼鏡,看著像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為性格陽光,大家都很喜歡他。工作中,他從不抱怨,很是樂于幫助他人,也因此總是很繁忙。法院實行無紙化辦公,辦公設備自然少不了技術人員的維護,所以陽飛常在整棟樓來回跑,他也常調侃自己說“腿都跑細了”。

    駐村后,數據錄入、制表填表都離不開電腦,陽飛這一專長又派上了用場,其他工作隊員遇到什么技術難題找他準沒錯。工作積極主動的他,入戶調查、低保評定、河道垃圾清理、矛盾糾紛調處,到處都有他的身影。入戶調查時,無論路多難走、多偏僻,他總是戴頂有五角星的小帽子,樂顛顛地去,樂顛顛地回。

    別人需要幫助時,陽飛總會搭把手,如此便有了今天人見人愛的“飛哥”。作為一名電腦高手,陽飛在淘寶注冊了一個“扶貧小商鋪”,專為農戶出售天然無污染的農副產品,有小紅軟米、土雞蛋、蜂蜜、花椒等等。

    開扶貧店鋪 為農產品插上“翅膀”

    在瀾滄江沿岸的半山腰一個叫碧雞嵐的美麗小村莊,到了秋天,這里到處都是金燦燦的香醇潤口的小紅米。

    “若能發動村民們積極地種植小紅米,再將這些小紅米賣出去,一定是脫貧的好辦法。”陽飛介紹,為了保障農民種植的積極性、降低農戶的種植風險,村里成立了多個農村經營合作社,以略高于市場價格的保底價——5元收購村民們生產出來的小紅米。2019年,蘭坪縣滄江金甸紅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柔若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共向村民收購小紅米40余萬斤,村民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大大提高。

    老百姓有了穩定的收入是件大好事,但是合作社要將幾十萬斤紅米銷出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打開銷路,陽飛和駐村工作隊員一起深思鉆研。2019年初,駐村工作隊員在中國農業銀行電商扶貧平臺——農行e管家上面注冊了一個扶貧店鋪,將滄江金甸紅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收購來的小紅米掛上去,希望能通過電子商務手段找到路子。

    這果然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到2020年9月,兩家合作社所有庫存紅米全部售罄。2020年前9個月,平均每個月銷售額近3萬元。

    不遠千里 控輟保學

    控輟保學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工作任務。為了勸返一名輟學生,兔峨鄉派出工作組,趕赴昆明市、會澤縣等地,多部門聯動,歷經4天,成功將輟學生勸返。

    2019年,秋季開學伊始,經過排查,家住兔峨鄉江末村的小王未返校就讀。小王年僅14周歲,系初一年級學生。經初步了解,小王的父母在昆明打工,暑假期間被父母帶到昆明后一直沒有返校。

    2019年9月24日,兔峨鄉黨委政府派出覃華和陽飛組成控輟保學工作組,前往昆明勸說小王重返校園。覃華和陽飛趕到小王一家在昆明臨時租住的地方,將義務教育的重要性告知孩子的父母,希望他們能在教育好孩子的同時主動送孩子上學。

    小王的父母說,小王經常和社會閑雜人員混在一起,已經離家一個多月了,一直聯系不上。隨后,覃華、陽飛和小王的父母來到附近的派出所,通過溝通對接,值班民警根據提供的信息找到了小王。

    剛開始,小王不愿回家,通過大家努力勸說,才表示愿意跟隨工作組一起返校。由于天色已晚,覃華、陽飛決定第二天再返回怒江。可沒想到,當天晚上小王的母親帶她到街上買鞋時,她卻趁機逃跑了。

    收到反饋消息后,兔峨鄉政府馬上采取應急措施,在公安機關的協助下,找到了小王和其兩名朋友的蹤跡,原來她們去了曲靖會澤縣。覃華和陽飛接上小王的母親立即驅車趕往會澤,在民警的幫助下,幾經波折,終于找到了小王。

    隨即,覃華和陽飛帶著小王和她的母親開車趕回怒江。一路上,大家不斷對小王進行思想開導。當年9月28日中午,小王成功返校。

    一支穿云箭 直入貧困深山

    2019年11月1日,兔峨鄉選派易地搬遷工作組深入大華村5個深度貧困小組,動員村民搬遷入住新房。工作組由縣、鄉、村及部分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組成,共60余人,分為3個小組在村小組、農戶家中全面開展動員工作。

    “一大早,大家各自背起行李和口糧就出發了。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整支隊伍像支穿云箭,直入大山深處。”陽飛說,歷經幾個小時的徒步爬山越嶺后,工作組趕到了目標地。入戶時大家一邊向村民們宣傳講解政策,一邊給他們解釋易地搬遷入住后未來的美好愿景,用心和每個農戶交流。通過努力,村民漸漸認識到易地搬遷確實是惠民的好政策,小組干部、護林員和黨員帶頭抽簽,前來參加抽簽的村民越來越多。

    這些年來,怒江中院扶貧工作隊無數次往返于法院和兔峨村,詳細了解村民的困難,認真研究、對癥下藥、快速落實,給兔峨村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也把法院的溫暖送到村民家中。

    本報記者 林舒佳 通訊員 趙贏 文

    怒江州中級人民法院供圖

    來源: 春城晚報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