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會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將通過前瞻為大家梳理Computex2018即將呈現的精彩!
電腦報Computex2018專題網頁(點擊鏈接前往)
WWW.CPCW.COM/COMPUTEX
科技盛宴又開場!
看PC大佬華碩怎么玩
一年一度的COMPUTEX 2018大會將在6月5日正式開幕,屆時各大IT廠商也將發布一系列的新產品、新技術。而作為IT界的科技盛會,COMPUTEX也將向世界展示IT科技發展的動向與趨勢。
作為PC界領頭羊的華碩,在2018年上半年已經推出了大量新品,其中主板類的代表作有基于Intel新300系芯片的全新ROG STRIX主板,硬派軍事風格的TUF GAMING電競特工主板;電競顯示器的代表作有65英寸帶G-SYNC和HDR技術的ROG SWIFT PG65;AI產品代表有人氣爆棚的機器人小布;無線網絡產品則有黑科技級的AiMesh、Lyra智能無線解決方案。此外還有更多出色的新品,可謂是全線發力,來勢洶洶。
華碩今年主推的TUG GAMING電競特工系列主板走的是硬派軍事風格路線
ROG Swift PG65堪稱夢幻級電競顯示器
全新ROG STRIX系列主板打造出了電競潮牌的風格
強悍的外置顯卡盒讓輕薄本秒變強力游戲本
功能強大外表可愛的小布是華碩進軍Ai的代表之作
ROG敗家之眼凝視著你!
那么在今年的COMPUTEX展會上,華碩又會展出什么新產品呢?主板方面,除了AMD和Intel平臺已有的產品之外,AMD新400系主板、Intel新Z390主板有望亮相;基于NVIDIA新GPU的顯卡產品露出機會則不大,畢竟NVIDIA更大幾率會在晚些時候公布新GPU;玩家期待的ROG手機會不會登場呢?我們認為機會大概是55開吧。另外,DC迷可一定要關注我們的直播,因為根據華碩發布的海報來看,神奇女俠蓋爾加朵可能會在華碩靈耀X筆記本發布會現場出現喲!
神奇女俠將出現在華碩COMPUTEX發布會現場
為玩家打造更強裝備
技嘉電競家族將添新成員!
IT界的科技盛宴COMPUTEX 2018大會即將在6月5日正式開幕,在COMPUTEX大會上,不但有大量的新產品、新技術亮相,同時也標示著下半年到明年中IT科技發展的動向與趨勢。作為PC硬件廠商中的翹楚,技嘉在2018年上半年推出了不少勁爆新品,包括基于AMD 400系芯片和Intel新300系芯片的AORUS主板、X系列電競筆記本、外置顯卡盒、全新電競外設等等。
今年的COMPUTEX展會技嘉會帶給我們什么驚喜呢?主板方面,技嘉除了AMD和Intel平臺已有的產品之外,有可能會展出AMD新400系主板、Intel新Z390主板產品,而且每年都會在101大廈上展出的大量酷炫MOD主機也不會缺席喲!而且往年我們也在技嘉101大廈展區首次見到了Intel未發布的Core i7 7900X處理器和AMD的X399主板,今年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X470 AORUS ULTRA GAMING堪稱第二代銳龍豪華座駕
技嘉X系列的電競筆記本無論是性能還是外觀都充滿信仰
今年的101大廈技嘉專場展臺也會有豐富的酷炫MOD主機展示
高端爭霸戰再起
AMD或將發布全新高端平臺
在去年的Computex 2017上,面對Intel Core-X的挑戰,AMD發布了線程撕裂者ThreadRipper作為回應。在即將開幕的Computex2018上,AMD或將發布第二代ThreadRipper的相關信息。此外,AMD還可能發布全新的Z490主板,成為AM4接口最高端的主板,AMD將在高端領域重裝上陣。
首代ThreadRipper稱霸高端
ThreadRipper的發布標志著AMD信心滿滿地重返高端發燒市場,用更強的多線程性能以及更誘人的價格與Intel不久前受到銳龍的沖擊而匆忙發布的Core-X系列展開正面較量。
實際上,16核的Threadripper內部是由4個8核的ZEN架構單元組成的,只不過其中兩個是用來補位的(支撐電氣功能和平衡散熱),并不提供運算功能,所以最終組成了16核。每個工作的8核心單元具備16MB三級緩存,因此Threadripper總共具備32MB三級緩存,每個Die還對應一組雙通道內存,從而組成四通道內存。
其中銳龍 Threadripper 1950X擁有16核心32線程,3.4GHz基準頻率,可以智能超頻到4GHz,通過XFR還可以雙核心達到4.2GHz(銳龍7 1800X的XFR則只是單核心達到更高頻率)。
銳龍 Threadripper 1920X擁有12核心24線程,默頻3.5GHz,智能超頻最高4GHz,也支持XFR。銳龍 Threadripper 1900X則是8核心16線程,默頻3.8GHz,智能超頻最高4GHz,支持XFR。三款Threadripper都支持4通道DDR4,都內置64個PCI-E 3.0通道,且全部不鎖頻,可以說規格相當豪華。
第二代產品看好有較大提升
不出所料的話,第二代ThreadRipper線程撕裂者也會是由多個第二代銳龍架構單元組成的。第二代Zen+架構進行了大幅改進,L1緩存的延遲大約降低了13%、L2緩存的延遲大約降低了34%、L3緩存的延遲大約降低了16%、內存延遲大約降低了11%、單線程性能大約提升3%,帶來更高的執行效率和單核心性能。與此同時,制程升級到了12nm之后,頻率更高、功耗更低,這對于降低功耗和發熱都有明顯的好處。
由此可見,第二代ThreadRipper線程撕裂者的性能將會非常給力,即便Intel發布了新款Core-X也難以抗衡。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鏈接前往電腦報Computex專題頁面
http://www.cpcw.com/computex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電腦報COMPUTEX 2018專題網站
位電腦報的小伙伴,今年是《電腦報》創刊30周年,創刊于1992年的《電腦報》,可以說見證了全球行業產業IT產品和技術的發展變遷,更見證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壯大。30年IT行業的重要技術、產品和事件,《電腦報》的報道從未缺席。
時值《電腦報》創刊30周年,我們將以16個《電腦報》過往報紙封面,一起回顧那些曾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深刻,因此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電腦報創刊30周年# 特別報道之”封面故事“。在接下來的一周里,我們將持續通過這種內容報道方式,讓我們一起去梳理過去,展望未來,歡迎小伙伴持續關注。也歡迎大家踴躍留言互動,說不定有機會獲得《電腦報》創刊30周年的定制小禮物呢?歡迎參與!
1992年 《大陸首例電腦病毒發現始末》
《電腦報》1992年第15期,刊發了《中國大陸首例電腦病毒發現始末》一文,詳細記載了作者1988年在西南鋁加工廠計算機中心工作過程中,發現并解決我國首例計算機病毒“小球病毒”的全部過程。小球病毒的表現形式在當下視角來看非常簡單:當系統時鐘處于半點或整點,而系統又在進行讀盤操作時,該病毒就會發作,屏幕會出現一個像素點,像小球一樣不停地跳動,它碰到的英文字母會被整個削去,而碰到的中文會被削去半個或整個,也可能留下制表符亂碼。
在小球病毒剛剛出現的時候,國內還沒有殺毒軟件,一些程序員就使用微軟的軟件缺陷調試程序DEBUG來跟蹤清除病毒,這也成為最早最原始的手工殺毒技術。自從國內出現了第一個軟盤病毒小球病毒以來,隨著新生病毒的不斷增長,中國的反病毒技術開始了漫長的探索過程。
在那個計算機剛剛在國內工業領域開始普及,大家都還在命令行界面的時代背景下,1989年7月,公安部計算機管理監察局監察處病毒研究小組聯合后來大名鼎鼎的江民科技創始人,也就是人稱“殺毒軟件之父”的王江民,推出了中國最早的殺毒軟件 Kill版本6.0,簡稱KV6,可以檢測和清除當時在國內出現的六種病毒,后來隨著病毒庫的不斷更迭,還推出了KV8、KV12、KV18、KV20甚至KV300等版本。
隨著Windows 95和Windows 98操作系統的逐漸普及,電腦開始進入可視化窗口時代,電腦與外界數據交換越來越頻繁,電腦病毒開始從各種入口入侵。除了軟盤,光盤、硬盤、網上鄰居、電子郵件、網絡下載、注冊表等都可能成為病毒感染的通道。殺毒軟件擺脫了一張殺毒盤的概念,以程序安裝的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打開了現代防病毒時代的大門。
1994年 《比爾·蓋茨中國行》
《電腦報》1994年第13期,頭版封面刊發了《比爾·蓋茨中國行》一文,本報記者、創始人陳宗周先生在北京詳細記錄了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1994年3月22日首次到訪中國的全過程,此行也為Windows 95中文版的最終發布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僅僅在2000年之前,比爾·蓋茨就足足六次造訪我國,幾乎每年都有一次中國行。但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第一次造訪中國,39歲的比爾·蓋茨頂著最年輕世界首富的光環,只帶了一位翻譯就來到中國,其間會見了王選等中國信息產業界的杰出人士,認識了求伯君和王志東等軟件業的后起之秀,也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接見,江主席談到了中國文化和科技的同步發展,談到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精華,他要蓋茨多了解一些中國的語言和文化,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微軟與中國企業在高技術領域的合作。
比爾·蓋茨初次訪華所形成的影響力是爆發式的,1995 年9 月,轟動世界的Windows 95正式發布。同年,比爾·蓋茨帶上了他的新婚妻子、父親和當時的全球第二大富翁沃倫·巴菲特等一行十多人再次來到中國,同年便成立了微軟中國研究和開發中心。而在1997年12月第五次造訪中國時,比爾·蓋茨在清華大學發表了演講,成了當時中國高校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
這時候我們回過頭再來看,微軟在個人電腦發展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說“自稱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作為以計算機科普為己任的《電腦報》自然不會錯過這個重要的歷史風口,比爾·蓋茨的初次訪華也是中國個人電腦開始萌芽出現的標志性事件,這次面對面的采訪也為《電腦報》接下來的內容戰略方向提出了有效的建議,也是《電腦報》輝煌時期能夠抓住時代脈絡和讀者想法的關鍵。
1999年《十問聯想》
38年前,40歲的柳傳志和十位同事拿著中科院計算所給的20萬元,下海創辦聯想。很難想象,當年的一間傳達室能夠演變成凈資產上百億元、品牌顯赫、猛將如云的聯想控股有限公司。
現在回看1999年,算得上是中國互聯網最黃金的年份。名不見經傳的中華網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大獲成功,一下子點燃了創業者和資本對互聯網的期待。
李彥宏、邵亦波、沈南鵬……這些在美國已經事業有成的海歸,紛紛選擇在中國互聯網即將鋪入百姓家之前,回國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馬云、陳天橋等曾在傳統領域獲得成功的本土創客,也在新世紀來臨前開始了自己的互聯網夢想。
聯想也在這一年11月發布了號稱“因特網電腦”的天禧電腦,表明了進入互聯網業務的態度。這一“互聯網戰略”還未落地,就已經在聯想的股價上有所表現。短短一年后,其股價就上漲了近30倍。事后證明,聯想除了給互聯網留下一些記憶的殘片,和一堆不知去向的域名外,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價值。
但在當時,隨著聯想的規模逐漸擴大,涉及的行業越來越多,這家一路從市場拼殺而來的國企經歷著許多質疑:聯想對國家的貢獻、貿工技路線是否正確、利潤為什么那么低、有沒有自己真正的技術等等。這也是該篇報道誕生的主要背景。
2000年 《千年蟲的最后一天》
“千年蟲”,這是一個很多“90后”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詞兒,但在1999年到2000年,這可是全球計算機行業的重大安全事件。其實所謂的“千年蟲”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歷史積累的問題,在計算機剛發明不久的1960年,為了節約硬件成本,年月日的表達只有6位數字,比如1997年10月1日就是971001,這一方式也在后來的三十多年內應用于整個計算機程序界。
但這個時間記錄方式在具體的時間可能會導致系統出現問題,比如2000年,00代表的是1900年還是1800年或者其他xx00年呢?系統會因此出現時間識別錯誤,比如2000年是閏年,但因為無法識別具體是哪一個xx00年,所以系統不會生成2月29日這一天,這對于很多需要嚴格記錄時間信息的行業,比如金融、電力、交通行業來說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除此之外一些比較老的計算機系統會使用數字串99來標定一些特殊事件,比如文件結束、刪除等操作,在1999年9月9日處理到內容中含有日期的文件時,就可能導致錯誤操作,引發系統混亂甚至崩潰。
但從《千年蟲的最后一天》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通過計算機工作者連續多個日夜的奮戰,平安度過了這次千年蟲危機。解決的方法也可以說是簡單粗暴,針對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投入使用的電腦所運行的程序往往最容易中招,但這些程序運行到2000年左右時也已經有了非常龐大的規模,比如美國AT&T電信公司就檢測了超過3.6億行代碼。
除此之外,所有采用嵌入式芯片的電子設備也是千年蟲的“重災區”,因為這些設備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每個角落,所以檢測和替換工作都非常繁瑣,這也是千年蟲問題最大的難點——它的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但因為工作量龐大到無法計算,所以才成為世界性的難題。
2003年 《SARS讓中國IT變局》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圍內反復肆虐,實際上在19年前的2003年,我們也曾經歷過另一場疫情:非典型肺炎。因為當時的疫情對線下市場的沉重打擊,催生了電子商務的極速增長,才有了后來的淘寶、天貓、京東以及各類線上賣場,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曾說過“非典啟發了京東的成立”。而以聯想、宏碁為例,都在這段時間增大了電話直銷和網絡銷售的力度,并大量采用送貨上門服務,還能看到熟悉的“佩戴口罩”政策,當年一直以直銷而聞名的戴爾也正是趁此機會,利用自身的渠道優勢將銷量沖到了全國第三的位置。
電子商務的生根發芽也為物流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順豐在當年就是趁著疫情期間航空公司整體遭受冷落的檔口,順勢與多家航空公司簽訂空運協議,將“時效”這個物流業最核心的價值點發揮到了最大值。所以也正是在非典疫情后,“四通一達”才開始在快遞行業嶄露頭角。而在2003年第19期,總586期的《電腦報》封面文章針對非典疫情推出了2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剖析。
無獨有偶,非典疫情期間也是遠程教育第一次站上歷史舞臺,當時北京的中小學生和各大高校從2003年4月就開始了網絡授課模式,并利用電子郵件幫助學生學習,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時尚未成形的學而思,因輔導班初具規模,早期投入成本較少,即使全面停課也沒有遭遇新東方式重創。借此優勢,看準線上教育的張邦鑫迅速創辦了奧數網,開始在網上為學生、家長提供學習解答,網上教育不僅打破地域、時間的局限,還降低了線下租賃成本,張邦鑫認為互聯網教育會迎來一個爆發期,非典結束后便創立了學而思。
2004《解讀“新技術民族主義”》
在2018年經歷華為事件之后,全國人民對技術標準自主化的關注力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事實上早在2004年8月,《電腦報》就曾以技術標準自主化為主題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和著名IT評論家方興東,當時的西方政客為我們扣上了“新技術民族主義”的帽子,這個源于 20 世紀末美國在科技領域壓制日本的概念,實質上就是對中國制定技術標準的貶稱,而倪光南院士當時就提出了“中國應該主導技術標準”的觀點,強調在人類共同的知識產權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
事實上,“技術民族主義”近年來也確實呈現出回潮態勢,比如我國的科技產品和服務就成為了西方針對的焦點,除了打壓華為5G之外,還有包括抖音海外版TikTok風波等等。并且這一風向也并不完全只吹往我國,2019年和2020年,歐盟對臉書、谷歌、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頭展開反壟斷調查。2020年12月,歐盟公布 《數字服務法案》,其多項條款直接指向美國科技巨頭。歐盟認為可通過此類政策提升歐盟本地科技企業的競爭力,掌握數字經濟的主導權,但這些做法也加劇了美歐之間在數字經濟規則領域的分歧……
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們的觀點是科技的發展應多以技術角度尋求共識,而非以民族文化區別彼此,中國的行業生態能為全球發展提供獨特經驗,所以我們應該避免在文化層面被定義,更不能主動呼應保守主義和保護主義,否則只會走上故步自封的歧途。
2005年 《摩爾定律腦死亡》
“摩爾定律”在很長時間里,都充當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指南,但這一科技樂觀主義卻在2005年左右開始退潮。該定律1965年由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它不是一種解釋科學的精確定律,更像是IT業的經驗之談。其內容是:微芯片集成的晶體管數量每18到24個月就會翻一番。由于晶體管是電腦的信息載體,該定律也被引申為計算能力的倍增。
行業也一直按照摩爾定律的“劇本”演化:晶體管的尺寸不斷微縮,光刻的精度越來越重要。
時間來到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摩爾定律的繼續演進,工藝開始從130nm進入90nm,晶圓尺寸也從8英寸升級到12英寸。與此同時,光刻機的波長也從248nm進入到193nm,但沒想到的是,產業在193nm波長上,一卡卡了近20年。
一次又一次地,人們預言摩爾定律已經到頭了,但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了新的技術創新,于是,摩爾定律繼續有效。
不過,到了2005年左右,芯片行業又卷到了瓶頸,甚至摩爾本人也表示“這一預言是不可持續的”。也正是在這時,伴隨著消費電子的崛起,我社記者判斷摩爾定律將逐步“腦死亡”。
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半導體工藝制程正向3納米、2納米推進,晶體管尺寸已逼近物理極限,先進工藝的迭代收效放緩,制造、設計成本卻大幅增長。放眼全球,目前具備5納米及以下制程能力的晶圓代工廠僅有臺積電、三星兩家,英特爾正在奮力研發追趕臺積電,格芯、聯電等晶圓代工企業則幾乎放棄了先進制程的競逐。
2007年 《蘋果有毒,iPhone深度解析》
回望2007年,有兩件事深深影響了普通人的生活,一件是華爾街的危機正在浮現,最終演變成了全球性金融風暴;二是第一代iPhone引爆手機行業智能革命。
2007年1月9日,在MacWorld大會上,喬布斯穿著三宅一生的定制款黑色圓領羊毛衫、李維斯藍色牛仔褲、New Balance 992運動鞋,喝了一口水,緩緩地揭開了手機革命的大幕。
就如文中所述,在iPhone推出前,安卓手機基本已經處于同質化狀態,而蘋果開始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都領先于同行。
盡管在iPhone發布之前,市面上就已經有了不少采用觸屏設計的手機,但從來沒有一個品牌敢將所有交互都放在觸屏上。iPhone的出現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智能手機硬件發展的方向,也是很多消費者都認可“iPhone重新定義了現代智能手機發展方向”的原因。
軟件來看,一年后的iPhone搭載著iOS 2.0.1系統重新定義了現代智能手機“應用商店”這個模式。2008年7月11日,iPhone 3G正式發售,新系統中的蘋果App Store首次登場。這一舉動不僅彌補了iOS并不豐富的系統軟件,讓iPhone更具競爭力,也為蘋果未來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競爭力。
看完了1992年~2007年的《電腦報》往期重要內容報道,不知道大家對哪些內容印象深刻?歡迎留言說說你的感想。明天,我們將繼續為大家報道2008年~2022年的相關內容,其中包括“山寨機”等關鍵詞,歡迎持續關注。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內頁:
2024年《電腦報》訂閱、購買渠道:
3、讀享時光圖書專營店(天貓店):http://985.so/mh1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