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analys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美國個人電腦(PC)(包含臺式機、筆記本和工作站)出貨量同比增長 3.3%,達到 1670 萬臺。消費市場受節日季推動,同比增長 15.1%。商用領域出貨同比小幅下降2.2%,而教育領域降幅較大,同比下降13.4%。美國PC市場反彈信號,預示著市場在未來兩年將迎來增長,2024年和2025年美國 PC 市場表現將呈現強勁態勢。

    Canalys分析師Greg Davis說:“消費市場PC出貨已經連續二個季度表現最佳。整個季度促銷期的延長和大幅折扣推動了相對強勁的季節性支出。在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購買優先級長期處于較低位后,消費者對購買消費電子產品的意愿有所提升。雖然企業的PC采購仍然受到限制,但出貨量下降的幅度有所收窄。隨著 Windows 11 PC的更新、AI PC的推出以及新預算的制定,2024 年商用領域的發展前景良好,預計今明兩年都將實現強勁增長。由于Emergency Connectivity Fund(ECF)將在夏季進行,預計 2024 年教育領域的需求也將保持健康。

    Canalys預計,2024年和2025年美國PC市場的同比增長將分別達到 7% 和 10%。

    Davis補充說:"從2024年開始,更健康的宏觀經濟形勢將支持PC需求的恢復。美國的通脹已經開始緩解,今年的利率可能會維持不變甚至下調。這個時機很關鍵,因為企業將尋求投資新的、更昂貴的AI設備,以支持業務運營。隨著2024年市場上將出現各種設備和 CPU 廠商推出的產品,預計美國將引領AI PC的裝機。"

    本文源自金融界

    源:環球時報新媒體

    據美聯社5月8日報道,美國紐約州州長凱西·霍赫爾聲稱,居住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黑人兒童不知道“計算機”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在遭到抨擊后,她說自己對隨口說出的這段話感到后悔。

    當地時間5月6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場大型商業會議上接受采訪時,霍赫爾說道:“如今,在布朗克斯長大的黑人孩子,他們甚至不知道計算機這個詞是什么。他們不知道,他們不知道這些事情。”

    這位州長接著解釋說,她的目標是為該州有色人種族群提供使用新興人工智能技術的途徑,作為解決美國社會不平等的一種手段。報道稱,這場會議的主題是討論為美國低收入人群擴大人工智能相關的經濟機會。

    報道稱,霍赫爾的上述言論立即引起了紐約一些政客的批評,其中包括來自布朗克斯區的民主黨籍州議員阿曼達·塞普蒂莫(Amanda Septimo),后者稱這一言論“有害、誤導嚴重,真的令人震驚”。

    當天晚些時候,霍赫爾發布聲明稱,“我說錯話了,我很后悔……布朗克斯區的黑人小孩當然知道計算機是什么——問題是,他們往往沒有機會學到在人工智能等新興行業從事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術。這就是為什么我從上任第一天起就專注于增加經濟機會,并將繼續努力確保每個紐約人都有機會找到高薪工作。”

    美聯社提到,在這位州長的言論開始在網上引發關注時,紐約州議會議長卡爾·希斯蒂(Carl Heastie)為霍赫爾辯護稱,“雖然州長的話既不客氣又傷人,但我不相信她的心意如此。我堅信,她希望看到我們所有的學生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國在工程領域的拉垮,是因為美國沒有工業所導致的。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工業國家,有多少工廠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如果只通過有多少工廠就能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工業化國家,那晚清也是工業化國家。

    一個國家到底是不是工業化國家,是看這個國家的經濟制度,社會體系,教育基礎能否培養出足夠且優秀的適合于工業化生產的人才。

    很可惜,這樣來衡量的話,如今的美國不是一個工業化國家。

    當一個非工業化國家守著工業時代留下的基礎設施時,由于其沒有能力維護,翻新這些基礎設施,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故也是必然的。

    這不是幾個總統弄幾個價值幾萬億美元的基建法案可以解決的。


    最近,中國和美國的手機廠商相繼有大動作,蘋果總裁庫克宣布放棄蘋果造車計劃,進而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小米總裁雷軍在3月28日舉行了小米首款汽車“SU-7”發布會,引發了世界的轟動。(具體內容,請移步《蘋果汽車和小米汽車:沒有工業的國家沒有造車的資格!》)

    說實話,這個車是真漂亮,我也想入手一輛。

    同樣是在最近,在美國巴爾的摩,以美國國歌的作詞者命名的“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被集裝箱船撞擊后坍塌。關于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在往期文章《三哥開船撞斷美國大橋:為什么美國和印度最終將殊途同歸?》中已經解釋清楚,在這里不再詳細展開。但是結合這幾年美國發生的奇葩事件,我們不由得發問。

    美國怎么了?一個在19世紀就修成了橫跨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的國家,在21世紀居然連一條幾百公里的高鐵都修不成了,在21世紀居然會有那么殘破不堪的鐵路。

    總長只有800余公里的加州高鐵,在21世紀的美國硬是修不成。


    俄亥俄州東巴勒斯坦鎮聚乙烯列車泄漏,很難想象這就是美國鐵路的真實情況。

    美國怎么了?一個在1930年代能以每周四層半的速度,一年建成帝國大廈的國家,在21世紀居然會有那么殘破不堪的基建設施。

    建設中的帝國大廈

    美國怎么了?一個在科學技術上領先世界的國家,居然連朝鮮,伊朗,甚至是胡塞武裝都能搞定的高超聲速導彈都搞定不了。

    事實上,翻看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界和工程界的歷史,發現雖然美國在科學界依舊一騎絕塵,但美國基本上沒有什么劃時代的工程成就。在美國,搞工程幾乎像中了魔咒一樣,無論怎么搞都不行。

    有人說,這是美國“去工業化”的結果,這句話很正確,但是“去工業化”也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事實上,美國落到今天這個境地,是有原因的,本期文章,帶您解讀,為啥在美國搞工程,這么難。請金主爸爸們點贊上車。我們一起了解美國工業的歷史,相信當您了解完之后,就能明白如今在美國為什么搞工程那么難。

    美國工業的歷史

    要了解美國工業如今何以至此,首先我們要先簡單的了解一下美國工業的歷史。

    自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來,美國大工業得到迅猛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原因[1]。

    第一,在政治上,南北戰爭后北方資產階級掃除了限制資本主義發展的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勢力,獨掌政權,廣泛采取了扶植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

    第二,隨著西進運動的持續進行,美國逐步占據了北美大陸中自然條件最好的土地,這里礦產、水力、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農業極度發達,在南北戰爭后,美國的農業和采礦業迅速發展,大量的農礦原料和糧食得以生產,進一步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相信不少讀者上小學時學過這篇課文,平和的文字背后是無數印第安人家園被侵占的血淚。

    第三,南北戰爭后,美國國內外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同時,以橫跨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為首的一系列鐵路的竣工推動了商品在美國國內的運銷,促進了工業發展的步伐;

    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線路圖,“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華人勞工的尸骨”

    第四,內戰后大量黑人奴隸得到解放,同時歐洲移民大量的涌入,給美國工業發展提供了足夠多的勞動力,同時美國政府大力資助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工業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

    1863年1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黑奴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合眾國政府行政部門,包括海陸軍當局,將承認并保障這些人的自由,當他們或他們之中的任何人為自己的自由而作任何努力時,不作任何壓制他們的行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第五,美國內戰后資本積累加速,美國充分吸收外來資金助力工業發展,同時美國在企業組織與管理方面大力進行改革,推行適合工業化生產的現金制度。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1856—1915),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經濟學家,被后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南北戰爭后美國的工業發展極為顯著,數據顯示:美國加工工業的產值從1860年的18.9億美元增加到1915年的242.5億美元,增加12倍;1860到1913年間,生鐵產量增加26倍,鋼產量增加2000多倍,煤產量增加45倍,工業已經成為美國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1850年美國的工業產量已經居于世界第三,僅次于英法,至1890年時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1918年美國的工業總產量站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8%,超過英法德日四國總和。

    當時間來到了20世紀,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相繼爆發,由于美國位于北美大陸,遠離戰爭中心,和其他國家相比,其工業產能完全沒有受到影響,且由于各主要交戰國的工業生產被打亂,美國通過向交戰雙方售賣武器彈藥等方式,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工業實力,在二戰結束后,美國工業實力達到巔峰。

    有一組數據充分的說明了二戰時期美國恐怖的工業生產能力[2]:自1940年7月1日到1945年7月1日,美國生產了約30萬架軍用飛機,8.67萬輛坦克和7.1萬艘海軍艦艇,戰時工業生產的繁榮讓美國得以獲得天量的財富,并且同時在鎂鋁加工業,核工業,飛機制造業,電子工業等新興產業得以占據先機。促進了美國工業以及美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戰時期波音B-29生產線,一架架轟炸機敲響了法西斯的喪鐘。

    根據數據統計,在二戰結束后,美國的GDP占到了世界的56%,工業產值占到了世界的40%以上,黃金儲備更是占到了世界的75%。美國的商品涌到了世界各地,美國的剩余物資一直用到戰后好幾年。美國的工業產能和經濟總量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以現代工業的基礎鋼鐵和石油為例,美國的鋼鐵產量占到了世界的63.92%,石油產量占到了世界的70%以上。美國的工業在此刻達到了巔峰。

    美國工業在發展中的隱患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回顧了美國工業高歌猛進的歷史,那美國在工業發展中是否存在問題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問題就是:美國工業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3],以及其他國家的工業體系受戰爭影響無法正常運轉下發展起來的。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由來已久,早在1791年,美國建國后不久,以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制造業報告》開始,經濟民族主義便開始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在其后的幾百年間《1816年關稅法》、《麥金萊關稅法案》、《丁利關稅法》、《威爾遜——高曼關稅法案》等等一系列關稅法案相繼出臺,貿易保護充分保護了處在萌芽期的美國工業,但是這讓美國工業長期以來處于一個“溫室”,當離開這個“溫室”后,大部分美國產品都面臨著競爭力不足,成本偏高的問題。

    其次。美國的工業長足發展,是建立在其他國家的工業體系受戰爭影響無法正常運轉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由于歐洲陷于戰火。一方面,為了規避風險,大量的資本、產業和人才從歐洲遷至美國。另一方面,由于其他主要國家均陷于戰火,其不得不從美國大量訂購軍需物資,海量的訂單促成了美國工業的長足發展。

    貿易保護和軍事訂單,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繁榮,但也讓美國工業陷進了溫柔鄉之中,一旦通過自由競爭無法取得優勢,美國就會動用國家力量采取保護主義進行不正當競爭,或者直接挑起地區沖突來進行“搶劫”。

    過去叫“貿易保護”,今天叫“小院高墻”時代變了,他們一點都沒變

    通過拱火沖突來販賣武器,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相信看完這些,您大概對美國工業如何衰落已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是,還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盡管他們工業落后,并且沒有辦法對外挑動他國矛盾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但是他們依舊保留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比如朝鮮、伊朗、俄羅斯等國,美國的條件比這些國家好得多,那為什么美國的工業如今凋零至此呢?

    美國工業的凋零原因之一:金融至上

    20世紀70年代以來,面對質優價廉的日本商品,美國生產的工業產品在競爭中一敗涂地,美國工業部門的投資回報率的下降,同時,美國企業的過度擴張也為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債務負擔。為了解決這些財務問題,高風險但潛在回報較高的垃圾債券開始流行。1973年,機構投資者開始涉足這類債券市場,為其提供了必要的流動性。隨后,一系列法律的修訂,包括1978年對《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的更新和1982年的《佳恩-圣·杰曼法》,進一步放松了金融監管,為市場的活躍創造了條件。特別是1990年代初期,投資管制的完全取消使得機構投資者在股票市場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面對質優價廉的日本商品,美國人再次使出他們的傳統藝能。

    從數據上來看,從1945年至1965年,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公司股票比例從7%微增至16%。然而,到了1990年,這一比例飆升至46%,1997年更進一步增至57.3%。大型公司股票尤其成為他們的首選投資對象,1990年機構投資者已經控制了美國市值最大的1000家公司50%的股份,而到了1995年這一比例超過了57%。這一轉變標志著美國企業治理結構的根本變化,由傳統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轉變為資本所有權(私人投資者)、資本經營權暨企業所有權(機構投資者)以及企業經營權(職業經理人)的三權分立。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私人投資者的代表,機構投資者追求確保自身的投資回報,這促使他們要求企業“釋放自由現金流”,主要用于分紅和股票回購。因此,“股東價值最大化”逐漸成為公司治理的核心理念,大多數經理人開始放棄對生產和創新性投資的長期戰略控制。企業盈余分配的重點也隨之從產業投資轉移到了分紅和回購等金融性支出,這一轉變在企業盈余分配結構上體現為金融化的趨勢。

    當金融能創造動輒幾倍幾十倍的利潤時,誰又會去俯下身子進廠工作呢

    在此時期,經濟政策的“去管制”特征催生了金融化的趨勢,不僅為整個宏觀經濟的金融化奠定了基礎,也為公司治理及盈余分配結構的金融化埋下伏筆。與此同時,企業金融性支出的增加為整個金融行業的擴張提供了必要的流動性。這些連續的變化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

    首先,企業債務水平不斷攀升成為顯著問題。伴隨著金融性支出的增長,企業債務也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趨勢:有數據表明,在1978年至1998年間,美國垃圾債券的發行量從約15億美元激增至超過1400億美元。

    其次,由于分紅和回購帶來的財務壓力,企業的創新活動受到了影響。盡管標普500企業的現金支出中研發支出占比一直維持在12%~14%之間,但企業對創新項目的投入和對創新成果的偏好發生了顯著變化。重大創新項目的比重大幅下降,革命性產品的數量銳減。像波音737 Max這樣存在問題的產品,就是美國對于創新成果偏好變化的典例。

    737今天的境遇,要在幾十年前就美國選擇了金融化的道路時就已經注定了。

    最后,股市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功能遭到了嚴重破壞。大規模的股票回購降低了市盈率,導致股價與企業的基本面脫節。統計數據顯示,在1997年至2000年以及2015年至今的兩個債務周期中,標普500指數的漲幅與企業的回購規模呈現出高度正相關關系,而同期企業的稅后利潤則相對平穩。這表明,美股長期繁榮的背后隱藏著日益龐大且脆弱的企業債務。一旦遭遇類似新冠疫情這樣的劇烈沖擊,企業的增長和償債預期將受到破壞,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將急劇上升。

    金融化給美國工業所造成的影響是顯著的。在宏觀層面,美國泛金融領域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顯著提升,從1950年的大約12%增至2001年的約24%,但同期該領域的就業份額僅從4%小幅增長至7%左右。換言之,金融領域的GDP貢獻增長速度遠超其就業增長速度。

    從企業內部運作的微觀角度來看,隨著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影響力增大,企業的盈余分配和資本積累方式發生了轉變。這些投資者傾向于追求短期內的高額回報,推動企業(包括非金融企業)加快盈利速度,并盡量降低獲取收益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這種“快錢”邏輯促使企業更加專注于即時的資本回報,而非長遠的投資和發展。

    在此基礎上,傳統制造業企業又要“開源”,又要“節流”。在“開源”層面,美國企業開始首推輕資產,快周轉的金融業務。以通用電氣為例,1996年之后,以次級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和抵押貸款業務為主營業務的金融部門對通用電氣的利潤貢獻常年高于40%。在“節流”層面,美國企業開始削減重資產,慢周轉的傳統業務。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美國企業將以往立足本土的運營工作,尤其是重資產環節進行全球化分工,以此降低固定資產投入,分散投資風險。而在產能全球化的背后,美國企業對國內勞動力的依賴不斷下降。在經歷了工作崗位長期縮編之后,幸存崗位的工資增長也停滯了。節流壓力與工會勢力的退潮相結合,結束了美國工業企業中工人工資與生產率水平齊頭并進的進程。20世紀70年代之后,二者開始脫節,且差距越拉越大。

    有人可能會問了,中國也有很多企業逐漸剝離了傳統的重資產業務,逐漸走向輕資產運營的道路,為什么中國沒有走向像美國那樣的道路呢?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企業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確保企業的生存,而美國企業這么做是為了擴大利潤,1994~1997年,美國企業縮編總額超過186萬,利潤水平卻屢創新高。同時,管理人員尤其是高管收入日益依賴股票和期權。這不僅強化了高管層通過回購推高股價的動機,而且進一步拉大了企業內部乃至全社會的貧富分化。

    就業機會的持續減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以及普通工人日益惡化的經濟狀況,這些問題不僅引發了社會分裂、食利階層的壯大乃至對民主的侵蝕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且在企業層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破壞了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的觀念,加劇了戰略與執行、技術與生產之間的脫節。這種情況導致美國工業企業中員工的忠誠度和內部團結日益減弱,車間的競爭優勢也蕩然無存。

    在這種背景下,原本是創新型企業所必需的戰略控制、財務承諾和組織整合這三大社會條件,被公司治理金融化、盈余分配結構金融化和積累方式金融化所破壞。美國的創新型企業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工業實力也逐漸被削弱。這種長期而深刻的能力衰退導致了美國傳統工業州的衰落、空前規模的產業空心化以及“銹帶”地區大量白人藍領工人的失業。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工業的凋零。

    底特律,曾經的美國第四大城市,破產后一片荒涼,這是美國鐵銹帶的真實寫照。

    特朗普上臺后,雖然力推美國制造業回流,然而這種長期的能力衰退依然困擾著美國。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的退化使得產業空心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美國本土難以找到足夠的生產性投資機會。盡管大量資金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回流美國,但卻難以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最終只能以回購的形式流入華爾街。這不僅推升了美股三大指數在特朗普的四年任期內的飆升,還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分化的問題。

    “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終究是一場空

    拜登上臺后,盡管力推價值幾萬億美元的基建法案,但是美國幾十年的金融化,產業空心化進程不是力推幾個幾萬億美元的基建法案所能解決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由于過度金融化所導致的美國制造業空心化將對美國產生持續且深遠的影響。

    美國工業凋零原因之二:失敗的教育

    在美國,有一部叫做《當幸福來敲門》的電影,它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后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在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美國這樣一個國家,勵志故事里寫的是主人公最后成為金融投資家,而不是成為科學家或者工程師呢?

    很簡單,在美國,金融行業最賺錢。

    美國長達幾十年的金融化和產業空心化進程嚴重的拉大了金融業和其他行業的薪資差距,在幾十年后,它又作用到了美國的教育中。具體在于:

    首先,美國教育的價值觀被嚴重扭曲。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之下,優秀的人才幾乎都會涌入華爾街,涌入金融行業去掙大錢,這樣導致了美國的科學界和產業界的人才發生了嚴重的斷代,缺乏新鮮血液流入的美國工業界和科學界進一步萎縮,加劇了美國工業的凋零。

    哈佛商學院,吸引了美國最頂尖的人才

    其次,美國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越來和工業社會的需求愈發脫節。

    數據顯示,在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電子工程專業的全日制研究生中,外國學生占81%;計算機科學的全日制研究生中,外國學生占79%;工業工程的全日制研究生中,外國學生占75%。美國學生不愿意投入到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學習之中,而更愿意去學習商科,醫學,法律等更賺錢的專業,持續萎縮的畢業生數量,支撐不起一個工業化的社會。

    第三,美國的教育不再以育人為目的,而以麻痹民眾為目的。

    金融化和產業空心化的美國,貧富差距進一步的擴大,既得利益者們為了麻痹民眾,開始大肆鼓吹所謂的“快樂教育”。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美國的公立學校不再是一個教書育人的機構,而更是一個日托機構,美國的孩子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也不再是足以讓他們成材的知識技能,所學到的也不再是作為一個人所應具有的美好品質。他們所學到的,只是自由散漫,不知廉恥的賴皮技能,他們所學到的,只是各種各樣的低級娛樂,他們在最該接受教育的年紀中散漫的度過,失去了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情緒被刻意營造的信息繭房所引導,他們無法辨別世界的真相,無法依靠自己的本領來謀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依附于既得利益者的這套體系,祈求既得利益者的憐憫。既得利益者們成功的消滅了民眾的思考能力,但在同時,也消滅了為美國源源不斷的培養人才的土壤。

    教育的斷層,讓美國失去了適合于工業化社會的人才,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工業的凋零。

    可能有人會說,美國如今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世界第一,美國依然可以通過移民政策吸引全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來美國啊。這句話說的沒錯,但是,一個工業化的社會,除了頂尖的人才外,數量眾多的“藍領”才是工業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可能是某個生產線上平平無奇的焊工,他可能是坐在電腦前正被代碼的bug逼到崩潰的程序員,他可能是機床上一個平平無奇的操作員……這些人,才是一個工業社會的中流砥柱,美國或許可以通過移民政策挖走幾個頂尖的科學家,挖走幾個頂尖的工程師,但美國無法通過移民政策挖走數以百萬計的藍領。看看蘋果造車的經歷就知道了,整個蘋果公司的造車團隊一共2000余人,都是來自世界各國頂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然而他們并沒有把車造出來,反而是一直被視作低端產品的小米率先造出了汽車。難道小米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比蘋果聰明嗎?不,能到達這種水平的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并且和小米相比,蘋果公司似乎更具有吸引力。那為什么小米就能成功的造出汽車呢?原因無他,在科學家和工程師之外,小米背后還有中國數以百萬計的藍領,正是這些人,和小米的科學家,工程師一起,讓小米的造車計劃從圖紙走進了現實。這就是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環環相扣,才能為一個工業社會源源不斷的提供人才。美國可能在高等教育層面做的比中國好的多,但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短板已經注定了美國工業凋零的結局。

    美國工業凋零原因之三:多元化的社會缺乏統一的價值觀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移民國家的好處在于,她可以吸收全世界的先進文化,全世界的優秀人才為己所用。但這個好處要想成立有一個前提:必須有一個民族或者人種在總人口中占據絕對優勢。并且這個民族或人種的文化必須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文化。

    在美國建國之初,美國的人口種族結構相當簡單,歐洲裔白人占比在95%以上,直到1980年代,美國白人依舊占據美國總人口的80%以上,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一方面,美國白人的生育率持續走低,而非裔,拉美裔的生育率始終維持在高位;另一方面,民主黨政府有意放寬非法移民的限制,大量引進非法移民,這進一步稀釋了美國人口中白人所占的比例。

    美墨邊境的非法移民,這些人進入美國,進一步沖淡了美國白人的占比。

    美國《國會山報》,根據一項針對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的研究表明,“Z世代”(Generation Z,1995年到2010年出生)將是美國以白人為主的最后一代,而2010年后出生的阿爾法世代(Generation Alpha)將以少數族裔為主。該研究預測稱,美國到2045年將成為以少數族裔為主的國家。

    由于美國歷史上的種族隔離政策,美國各族裔都相對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價值觀,這在美國白人占據絕對優勢的年代并足以為懼,然而當美國少數族裔人口的比例急劇上升,不同的價值觀之間,圍繞著誰才是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爭,必然會產生極為激烈的沖突。

    更加可怕的是,美國政府有意利用價值觀的分歧來使人民陷入無盡內耗之中,這幾年,美國國內政治高度極化,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再疊加性取向,少數族裔,極端女權等社會敏感議題,美國社會空前的撕裂,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不同族裔間的內耗,相同族裔的人群也會因為不同的政治觀點而陷于內耗。工業社會是一個社會高度分工協作的社會,無盡的內耗破壞了人與人之間合作的基礎,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也就無從談起。

    一共56種性別,你是那種?

    不僅如此,由于美國政府多年的“德政”,使得美國民眾視政府為洪水猛獸,美國高層的價值觀和美國底層民眾的價值觀嚴重脫節,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沒有意愿,也沒有能力去辦好工業,對于現存的基礎設施也沒有意愿去翻新維護,美國政府的不作為導致美國工業的進一步凋零。

    連美國的暴力機器都漸漸不再認同美國的價值觀,可見現在的美國已經撕裂到何種地步

    美國工程之殤

    前面我們花了極大的篇幅來介紹美國工業凋零的歷史,相信大家心里對于為什么在美國那么難搞工程已經有了答案。

    美國在工程領域的拉垮,是因為美國沒有工業所導致的。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工業國家,有多少工廠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如果只通過有多少工廠就能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工業化國家,那晚清也是工業化國家。

    一個國家到底是不是工業化國家,是看這個國家的經濟制度,社會體系,教育基礎能否培養出足夠且優秀的適合于工業化生產的人才。

    很可惜,這樣來衡量的話,如今的美國不是一個工業化國家。

    當一個非工業化國家守著工業時代留下的基礎設施時,由于其沒有能力維護,翻新這些基礎設施,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故也是必然的。

    這不是幾個總統弄幾個價值幾萬億美元的基建法案可以解決的。

    1879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電燈,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揭開了人類征服天空的序幕;1967年,土星五號首飛成功,人類的足跡踏上月球;2007年,iPhone首次亮相在世人面前,在手機領域引發了顛覆性的革命……這一項項成就都在訴說著美國工程界曾經的輝煌。

    而如今,蘋果造車黯淡收場,波音安全事故頻發,美國基建老舊不堪,搖搖欲墜,美國再也拿不出讓世人所震驚的工程成就了,美國,正如同那年久失修的基建一樣,正在慢慢的老去。

    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該我們了!

    當東方升起太陽,世界將不再需要燈塔!


    全文完


    感謝您讀完這篇文章,點贊,關注加轉發,您的支持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參考文獻:

    • [1]王繼祖. 十九世紀末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歷史因素 [J]. 歷史教學, 1980, (05): 41-45.
    • [2]郭振玉. 二戰時期美國的生產動員[D]. 湖南師范大學, 2012.
    • [3]張學軍. 美國保護主義的歷史作用[D]. 武漢大學, 2004.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