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為了反擊AMD ZEN3架構銳龍5000系列,Intel終于在今年3月30日正式解禁了第11代酷睿臺式機處理器產品家族的性能數據,不過從當時首發測試的情況來看,玩家發現了一些比較尷尬的情況,那就是第11代酷睿在某些方面的性能居然退步了。那么,對于追求旗艦級性能的玩家來講,目前要用8核旗艦U裝機的話應該怎么選呢?是AMD銳龍7 5800X還是Intel酷睿i9 11900K?且看我們詳細的分析。



    迫不得已倒吸牙膏,14nm工藝嚴重拉后腿




    Intel第11代酷睿臺式機處理器采用了全新設計的Cypress Cove架構,在IPC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點從CPU-Z等基準性能測試工具的單核得分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由于第11代酷睿繼續采用了14nm工藝,受限于功耗、發熱以及材料成本(第11代酷睿8核心的DIE已經比第10代酷睿10核心的DIE大了約1/4),不得不將核心數量從第10代的10核心縮減為了8核心,可見落后的14nm工藝嚴重地拖了第11代酷睿的后腿。


    如此一來,即便Cypress Cove架構大幅提升了IPC,但依然頂不住物理核心直接減少兩個對多線程性能的負面影響,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大多數考驗多線程性能的測試與應用中,第11代酷睿i9 11900K的表現甚至還不如第10代酷睿i9 10900K,這樣的升級也被玩家戲稱為“倒吸牙膏”。不過,既然單核性能提升了,那就理直氣壯地加價吧,于是Intel酷睿i9 11900K在“倒吸牙膏”的情況下,售價反而比Intel酷睿i9 10900K更貴。


    此外,Cypress Cove架構還引入了類似ZEN3架構的內存1/2分頻設計,可以通過分頻的方式支持更高頻率的內存,但是這樣就帶來了更高的內存延遲,這對于游戲性能的影響也是負面的,抵消了部分IPC提升帶來的性能增益(雖然可以通過1/2分頻支持超高頻內存來降低延遲重新達到第10代酷睿的內存延遲水平,但這樣就大幅增加了裝機成本,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可以超DDR4 4800以上的內存什么價)。同時,Intel酷睿i9 11900K的三級緩存也是一個“倒吸牙膏”的典型案例,由于核心數量的減少,它的三級緩存也從Intel酷睿i9 10900K的20MB又減少到了16MB,只有同級競品AMD銳龍7 5800X的一半,這對于吃三級緩存容量的游戲幀率也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第11代酷睿經過這樣的“升級”之后,導致它最頂級的旗艦Intel酷睿i9 11900K僅能做到8核心16線程,最多對位AMD銳龍7 5800X,而我們知道AM4平臺的ZEN3處理器最多已經做到了16核心32線程,這就是制造工藝領先兩代帶來的差距。


    當然,對于發燒級游戲玩家來說,8核心的規格對于玩游戲來說還是比較合適的,所以AMD銳龍7 5800X和Intel酷睿i9 11900K都是發燒級游戲玩家重點關注的裝機明星。不過,從表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制造工藝、三級緩存、平臺PCIe 4.0通道數量以及TDP,AMD銳龍7 5800X的優勢都很明顯,同時在價格方面也有接近40%的優勢(其實在電商促銷的時候,板U套裝的價格更加優惠,算下來AMD銳龍7 5800X價格僅有2500元左右),怎么看都更加劃算一些。當然,光比規格還沒有說服力,我們不妨看看實際測試的情況再下結論。



    7nm ZEN3架構才是真升級,性能提升不“倒吸”





    首先來看看生產力部分的表現。從主流的3D渲染與圖像處理軟件的測試成績可以看到,在這些專業設計類應用中,AMD銳龍7 5800X相對Intel酷睿i9 11900K有3%到16.4%不等的性能優勢,越是吃多線程性能的應用,AMD銳龍7 5800X的優勢越大,可見在核心數量相同的情況下,ZEN3架構更大的三級緩存確實帶來了更強的多線程性能,可以為專業設計師用戶提供更高的工作效率。



    游戲發燒友最關心的游戲性能方面,7nm ZEN3架構的AMD銳龍7 5800X相對Intel酷睿i9 11900K的綜合優勢也比較明顯。3A大作方面,AMD銳龍7 5800X與Intel酷睿i9 11900K互有勝負,差別基本上保持在4%左右,而《CS:GO》《OUTRIDERS》《魔獸世界:暗影國度》《英雄聯盟》等網絡游戲中AMD銳龍7 5800X的優勢就非常大了,達到了11%~43%之多,幾乎是領先了一代的水平,可見ZEN3架構的升級確實更加有利于3D網絡游戲的幀率提升,是實實在在的升級,而不是“跑分好看、游戲尷尬”的“倒吸”。



    總結:綜合對比,8核旗艦裝機還得選AMD銳龍7 5800X





    從前面的測試可以看到,由于采用了7nm先進工藝,ZEN3架構的AMD銳龍7 5800X的性能升級落到了實處,IPC的大幅提升完全反映在了實際的專業設計應用效率和游戲幀率方面,而Intel酷睿i9 11900K雖然基準測試跑分好看,但受限于14nm工藝限制核心數量縮水,多核心性能實際表現不敵AMD銳龍7 5800X,綜合游戲性能方面落后也比較明顯。此外,在平臺的整體價格方面,AMD銳龍7 5800X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從表中可以看到,在整機價格接近的情況下(其實AMD平臺總價還要低990元),AMD銳龍7 5800X整機可以選用性能高出一個級別的Radeon RX 6700 XT超公版顯卡、內存容量高出一倍達到了32GB、PCIe 4.0硬盤容量也高出一倍,可以說是整體配置都高出一個級別了,明顯能夠提供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游戲體驗。顯而易見,如果你要在同樣預算的情況下打造一套頂級的8核游戲主機,選擇AMD銳龍7 5800X就是當下最超值的選擇。



    往期內容推薦


    內存降價了買還是不買?

    銳龍6核挑翻8核裝機相當

    暑期3A游戲配置推薦

    ·


    核到8核處理器市場代表了游戲玩家的主流裝機選擇,是英特爾和AMD的必爭之地。因為Zen 3架構的成功和11代酷睿處理器的失利,英特爾對于高端消費級處理器采取了近乎放棄的姿態來應對,卯足了勁用在i7這個級別的處理器上。目前i7 11700K售價已經跳水至2899元,和目前已經漲到5000-6000元的i9 11900K形成鮮明的對比。

    上一期我們評測了銳龍 7 5800X和i9 11900K的游戲性能,這次我們來評測銳龍 5 5600X和酷睿 i7 11700K,雙方選手均下降一個級別,更貼近主流裝機玩家的使用需求,同時這個價位的處理器也更契合游戲玩家的預算區間。

    規格

    酷睿i7 11700K盒裝售價目前已經降至2899元,銳龍5 5600X盒裝售價也已經降至1899元,這兩顆處理器可能才是銳龍5000處理器和11代酷睿處理器斗得最兇的兩個型號。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顆處理器的規格,銳龍5 5600X采用6核12線程,酷睿i7 11700K采用8核16線程,11700K的核心數比5600X多出2個;頻率部分是我覺得對比起來最沒意義的東西,核心架構的不同注定了兩者無法以核心頻率直接衡量性能,如果11700K降至4.6GHz,失去了高頻優勢,估計得輸掉褲子;L3緩存部分,Zen 3架構的5600X更有優勢,足足比11700K的16MB多出一倍;TDP熱設計功耗,采用7nm工藝的5600X也更有優勢,僅有65W,大約相當于11700K的一半左右。也因此,5600X附送了一個原裝散熱器,而i7 11700K依然得額外購買一個散熱器。最后是售價方面,i7 11700K比銳龍5 5600X高出1000元,讓我們來看看這一千元的售價差異,PK起來會是一個什么結果。

    基準性能測試

    基準性能測試中,11700K憑借更多的核心數和更高的主頻,在單核性能上比5600X高3%左右,在多核性能上比5600X高20%左右,基本等同于11700K的核心數提升幅度。基準測試通常體現的是生產力應用性能,例如解碼、壓縮、渲染等純處理器運算。在這個部分,售價高1000元的i7 11700K更有優勢一些。但游戲玩家更關注的還是游戲性能,需要游戲性能和生產力性能是極少一部分的游戲主播用戶。

    測試平臺介紹

    銳龍 5 5600X平臺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X

    主板:ASUS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

    內存:G.SKILL DDR4 3600MHz

    顯卡:SAPPHIRE PULSE RX 6700 XT 白金版

    硬盤:OCZ-TRION150 480G/ UNIC P400 2TB

    散熱器:ROG STRIX LC II 280 ARGB

    電源:Enermax Revolution 85+ 1050W

    室溫:27度

    酷睿i7 11700K平臺

    處理器:intel Core i7 11700K

    主板:ASUS ROG MAXIMUS XIII HERO

    內存:G.SKILL DDR4 3600MHz

    顯卡:SAPPHIRE PULSE RX 6700 XT 白金版

    硬盤:OCZ-TRION150 480G/ UNIC P400 2TB

    散熱器:ROG STRIX LC II 280 ARGB

    電源:Enermax Revolution 85+ 1050W

    室溫:27度

    游戲性能測試

    我們選擇了《英雄聯盟》、《絕地求生》、《CS:GO》、《守望先鋒》以及《DOTA 2》五款電競游戲來進行測試,這幾款電競游戲是目前比較主流的電競游戲,在電競玩家中比較具有代表意義。

    首先是《英雄聯盟》,采用1920 x 1080分辨率,極高品質,關閉垂直同步,使用游戲回放功能選取固定的5分鐘游戲場景進行幀數測試。

    在《英雄聯盟》中,Zen 3架構非常有優勢,即使是銳龍5 5600X跑出的平均幀數也能達到305.2幀,比i7 11700K的231.2幀快32%左右,即使是i9 11900K,在《英雄聯盟》這款游戲中估計也是不如銳龍5 5600X。如果日常玩《英雄聯盟》比較多的玩家,選擇銳龍5000處理器能獲得更高的游戲性能。

    再來是DOTA 2,采用1920 x 1080分辨率、DX 11模式,渲染效果和質量設為最高,每秒最大幀數手動設置為最大的240幀。測試方法選擇比賽錄像回放功能,選取DPC春季比賽中固定的5分鐘場景進行測試。

    在《DOTA 2》中,銳龍5 5600X的平均幀可以達到184幀,酷睿i7 11700K的平均幀可以達到189幀,兩者有大約5幀的性能差距,基本可以算是同一水平性能,

    《守望先鋒》采用1920 x 1080分辨率,超高畫質設定,關閉三重緩存、減少緩存等影響幀數的功能,并關閉垂直同步和幀數限制選項,游戲最大幀數上限為400幀。守望先鋒的測試方法選擇實際打一把游戲,并選取固定的5分鐘游戲回放進行測試。

    在《守望先鋒》中,銳龍5 5600X和酷睿i7 11700K跑出的成績可以說是一模一樣,平均幀都在182幀,如果是玩《守望先鋒》,這兩顆處理器的性能基本沒有什么差別。

    《絕地求生》采用1920 x 1080分辨率,超高畫質,渲染比例100%,關閉垂直同步、幀率上限等設置。測試方法選擇打一把游戲,選取其中5分鐘的回放場景進行幀數測試。

    不同于5800X大幅度領先于11900K的測試成績,銳龍5 5600X在《絕地求生》中只比i7 11700K略高3幀,基本可以算是同一水平的性能表現。不過銳龍5 5600X在定位和售價上始終是比i7 11700K低一個級別,能有這個水平的性能,表現已經相當不錯。

    《CS GO》采用1920 x 1080分辨率,最高畫質,禁用節能模式、垂直同步等影響幀數表現的選項。因為CS GO并沒有官方Benchmark或錄像回放功能,所以測試選擇CS GO FPS BENCHMARK腳本地圖。

    在《CS GO》中,Zen 3架構效能表現同樣出色,銳龍5 5600X平均幀達到525.6幀,超過酷睿i7 11700K的417.9幀,這大約是25%的性能差距。可以看出類似《英雄聯盟》和《CS GO》等電競游戲,對于顯卡性能并不依賴,對于處理器的主頻或核心數也不敏感,更依賴于處理器的核心架構效能,而這部分具備更先進緩存流水線的Zen 3架構有著明顯優勢,在這兩款游戲中跑出了出色的成績。

    功耗與壓力測試

    散熱器的裝機成本在整機中占比雖然不算大,但也絕對不算小,便宜一點的入門級風冷和水冷基本都要100-300元,稍微好一點的水冷就得400-600元,旗艦級水冷神級能達到千元左右的售價。我們上期在5800X vs 11900K的評測文章中,使用的是頂級的ROG STRIX LC II 280 ARGB水冷,對比出了5800X和11900K的發熱水平差異,但我想這個對比可能還不夠直觀。

    這次我們選擇了平民百元級風冷散熱器-雅浚G3來進行測試,對比5600X和11700K在整機平臺中,散熱器成本的差距。

    (注:本次評測中性能測試與壓力測試使用的散熱器不同,前者為衡量絕對性能使用的是高性能水冷,后者為衡量散熱水平差異,使用的雅浚G3散熱器。)

    測試方法與室溫條件

    在27度的室溫環境下,使用雅浚G3對5600X和11700K進行AIDA64壓力負載測試,經過10分鐘的燒機后,清除所有溫度數據,再經過5分鐘的測試進行截圖。

    首先是銳龍5 5600X,可以看到使用雅浚G3散熱器對銳龍5 5600X進行15分鐘壓力負載測試后,CPU Package(處理器表面)溫度最高溫度88度,平均溫度為87度,全核加速頻率在4.45GHz-4.65GHz,穩定通過AIDA64 FPU負載測試。

    然后是酷睿i7 11700K,這個測試我們并沒有跑完15分鐘的全過程測試,而是僅僅跑了6分鐘左右就選擇了停掉測試。因為11700K使用雅浚G3散熱器進行AIDA64 FPU壓力負載測試,核心溫度以及CPU Package溫度均觸及95度的溫度上限,進而觸發處理器溫度保護進行降頻,i7 11700K需要降頻至4.3GHz才能穩定在89度左右的CPU Package溫度水平。4.3GHz的i7 11700K顯然與之前我們測試的性能成績不相符,所以這個測試沒有了繼續跑下去的必要。

    在好奇心下,我們手動調整了11700K的溫度保護上限到115度,這通常是我們進行極限超頻的一種方法。可以看到,11700K在解鎖了115度溫度上限后,發熱量依然超標,但全核睿頻能夠達到滿血的4.6GHz,CPU Package溫度達到114度,基本是踩著溫度上限在運行。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得到結論,對于普通玩家來說,11700K基本很難使用雅浚G3這個級別的散熱器穩定運行。唯有進行一些手動調整,例如提高溫度上限、關閉AVX指令集等,才能使用這個級別的散熱器運行。

    總結

    英特爾在11代酷睿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步伐,這是無奈之舉也是逼不得已。英特爾11代酷睿立項于2019年2月,在那個時候,AMD還處于Zen+架構向Zen 2架構過渡的時期,英特爾并不認為AMD處理器能對其構成威脅。不曾想,AMD在一年半后扛出了“核武器”-Zen 3架構的銳龍5000處理器,一舉扭轉了英特爾在消費級處理器的優勢,讓11代酷睿的單核性能提升了個寂寞。

    從商業角度上說,現在這個時刻嘲笑英特爾的頹勢并沒有意義。英特爾在11代酷睿中引入的AVX512指令集和堅定不移的核顯策略,對于商業客戶依然有其買單的必要,但在消費級市場中,面對Zen3架構的競爭,它有些水土不服。

    再說回本次評測的兩顆處理器銳龍5 5600X與酷睿i7 11700K,這兩者的優缺點通過這次評測一目了然。對于純粹的游戲玩家,銳龍5 5600X具有低功耗、高效能的特點,功耗低意味著整機成本的降低,散熱器、主板都可以選擇低配產品,從處理器售價到主板、散熱器、電源的成本差異,1500-2000元左右的差價應該是有的,完全可以多加一個固態硬盤或是大容量機械硬盤了。主板可以考慮PCIe通道數少一些但依然能發揮出5600X的滿血性能的B550主板,電源可以買小瓦數電源,散熱器則基本不花錢,加上處理器本身的差價,可以升級2個大容量固態硬盤和大容量、高頻率的內存條,甚至如果不在意顯卡的特殊高位價格,2000元以上的差價,已經可以將RX 6700 XT升級至RX 6800 XT顯卡,游戲性能更進一步。

    高效能意味著在電競游戲中依然可以打出高配的游戲性能,尤其是《英雄聯盟》和《CS GO》這兩款游戲,Zen 3架構處理器在這兩款游戲中的性能相較11代酷睿直接上了一個臺階,如果主玩這兩款游戲的玩家,5600X確實是一個性價比滿格之選。如果是同時有游戲和視頻、壓縮、渲染等生產力需求的用戶,則可以考慮5800X和11700K,這兩顆處理器價格相近,核心數達到8核16線程,更符合生產力需求用戶的剛需。

    言:

    新手最大的困惑往往是不能夠分辨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無用信息,因此這些商家才有機可乘。

    比如很多宣傳的功能看似高大上,其實只是一些噱頭,甚至有的是故意誤導你用的。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關注【裝機查館】每天分享科普解答各種大家想知道的電腦知識

    從這期開始,詳細給大家科普如何購買筆記本電腦,以及需要注意點和建議忽略的點。從電腦各個配件進行分析。

    其中建議忽略的部分,不是真的沒用,而是比較容易被商家拿來當做噱頭,忽悠新手的點。


    一、選對分類很重要!游戲本?還是輕薄商務本?

    選擇一臺筆記本電腦前,一定要明確自己需要買輕薄本還是買游戲本。它們的主要特點如圖:

    簡單來說就是你需要便捷優先還是性能優先。

    輕薄本:

    (1):沒有特殊要求,只是日常使用的人群。

    (2):如:辦公軟件、聊天、上網、看視頻、偶爾小游戲。

    游戲本:

    (1):需要玩大型3D游戲。

    (2):內容創造者,比如說視頻剪輯、大規模運算、建模等需求,并且工作強度較大。

    注意:

    工作強度“較大”這個限定條件很重要。因為很多的工作輕簿本也是可以做的,只是效率低

    不知道大家更關心哪一類呢?


    二、電腦能用多久取決于什么?

    電腦能用多久取決于什么?可能大多數人并不了解。有人說主板,有說人顯卡,這里我們從CPU的角度去看,比如i7可不一定就比i5強。

    CPU也叫中央處理器,它是電腦最重要的部件沒有之一。電腦的速度快慢,電腦能用多久被淘汰,一大部分都取決于它。

    目前生產的廠商主要有兩家:Intel和AMD。


    值得注意的點:

    一、CPU的性能由什么決定?

    CPU的性能=(頻率 * IPC)* 核心數。為方便大家理解,我們打個比方:我們是工人,需要搬磚。

    頻率:代表的是你每小時可以把磚從A地點搬到B地點的次數。比如說是能搬20次還是30次;

    IPC:代表的是你的負重能力,每一次能搬5塊還是搬10塊磚。

    核心數:代表的是幾個人干活,是4個人還是8個人搬磚。

    【一】:頻率:

    其中睿頻頻率比較重要。CPU的參數表里,表示頻率的通常有兩個數,都是幾點幾GHz到幾點幾GHz,分別代表的是基礎頻率和睿頻頻率。

    睿頻頻率可以簡單理解為汽車最高時速,它體現這款汽車的極限有多高,爆發力有多強。

    【二】:IPC:

    主要由CPU的架構來決定。但是這個新手通常看不懂。參數表里有時候也不會寫,所以簡單的方法是,大家看是第幾代就可以。

    說白了就是新款還是舊款。筆記本通常都是買新不買舊,因為除了處理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有很大的升級。

    Intel第11代,也就是名稱“i幾-”后面的前兩個數字。

    AMD的5000系列,也就是“R幾-”后面的第一個數字。

    【三】:核心和線程數量:

    剛才說了,核心數量可以理解為干活的人數,而線程目前大多數情況是線程為核心數量的兩倍,可以理解為一心多用。

    比如說一個人可以一邊搬磚一邊唱歌。或者可以一邊唱歌一邊向隊友傳達下領導的指令。

    目前最常見的是4核8線程、6核12線程和8核16線程這三種。同一代的產品通常是核心數越多越好,它會使電腦在處理復雜任務的時候,整體性能更強,上限更高。

    有一些不支持超線程的處理器。比如說8核8線程,最簡單的判斷方法是核心數量比線程要重要一些。比如說8核8線程,通常是要強于6核12線程的

    【四】:單核性能和多核性能:

    核心多固然好,但是單核心性能也同樣很重要 。在電腦的使用中,它們的區別簡單概括為:

    單核性能:對于日常使用和游戲來說比較重要;

    多核性能:對于同時運行多個程序,大規模的運算以及內容創作,比如說視頻渲染等工作比較重要。


    建議忽略的有:

    第一:Intel和AMD到底選哪個?

    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Intel比AMD的要穩定,兼容性好。

    【第二種】:AMD的性價比高,性能強,完爆Intel。

    那么Intel和AMD到底選哪個呢?

    第一種說法:在一些情況下確實存在,比如說裝黑蘋果,比如說很特殊的軟件。但是對于大對數普通人,尤其是新手來說,你并不會覺得有特別大的區別。

    第二種說法:之前的情況是AMD長期的劣勢終于翻身了。在多核心跑分上領先Intel不少。但實時上在實際應用中,并沒有體現出那么大的差距。大家都是可以的。Intel也還是有自己的一些優勢。

    而性價比方面AMD比Intel同等性能便宜500~1500元,但如今這個優勢早已談不上,所以其實買哪個都行。不用質疑某一個的實力。關鍵還是看價格。


    第二、i幾、R幾決定了性能的強弱:

    很多人會覺得i7>i5>i3,R7>R5>R3,這不就是官方用來區分檔子的嗎?沒毛病啊。

    但其實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年的i5可能比去年的i7要強很多,標壓的i5可能比低壓的i7強很多。所以你光是看i幾根本不可能看出來一顆CPU的好壞。反而有可能因為覺得i7很厲害,反而更容易被奸商騙。

    尤其不要相信所謂的“i7級”、“i9級”之類的說法。所以做好的方法就是忽略它。只看具體型號。

    第三、后綴H的比后綴U的要強:

    這個H和U分別代表標壓CPU還是低壓CPU,估計是廠商都知道用戶喜歡H ,就出現了很多標壓的旗號。

    其實可以算是低壓的處理器。界限是越來越模糊了,甚至有些型號,低壓的反而還稍微好一些。所以還是建議大家忽略這個指標。只看具體型號。


    第四、是基礎頻率:

    比如這兩款CPU,10代酷睿到11代酷睿,基礎頻率從1.2提升到2.4。那是不是代表就提升了一倍呢?完全不是。

    這就相當于一輛汽車,平時經常跑40km/h還是80km/h,這些都遠遠達不到汽車性能的上限。所以沒有辦法來衡量一臺汽車性能的好壞。所以大家重點看睿頻頻率就好。


    希望本期內容可以幫助到想要了解這方面知識的朋友。做為簡單的參考建議。

    點?贊、收藏、關注你的一個點贊就是我做講解的最大動力。謝謝大家!

    領略新潮硬件,分享優秀產品,傳裝機知識,解答電腦問題。這里是【裝機查館】,我們明天再見!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