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 源硬件歷史
    • 主流開源硬件對比

    2019年8月21日,在美國圣地亞哥舉辦的Linux基金會開源峰會上,IBM為進一步彰顯對于開源研發的支持,宣布將向開源社區授權關鍵技術:POWER指令集架構(ISA)

    圍繞POWER架構,IBM已經貢獻了超過兩百萬行開源系統固件代碼和系統參考設計,以及大量的相關技術文檔,由此賦能OpenPOWER開發者。隨著ISA以及其他技術被納入開源社區,開發者將擁有構建革新性新型硬件的利器,這些硬件將可借助POWER領先的企業級能力來處理數據密集型工作負載,從而打開AI和物聯網快速發展的一條捷徑。



    像IBM這樣的巨頭都在往開源方向靠攏,可見開源的力量之巨大。那什么是開源硬件呢?

    “開源”這一詞語是在90年代后期OSI(開放代碼促進會)成立時才正式被使用。OSI是為協作開發而成立的宣傳和管理的組織,在早期,開源基本上指的就是開源軟件(OSS),開源硬件(OSHW)的出現晚于開源軟件,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開源硬件的歷史

    1997年,Bruce Perens(開源定義的創造者,OSI的共同創立者,同時也是一個業余無線電操作員和愛好者)發布了開源硬件認證程序。該程序可以讓硬件開發者將他們的產品自行認證為開源。

    1998年,很多人給出了他們的想象中開源硬件的發展方向。David Freeman宣布了開源硬件規范工程(OHSpec);Troy Benjegerdes把將開源軟件準則應用于硬件,并創立一個商業投機機構的想法公之于眾;Reinoud Lamberts創建了一個致力于低成本和開放設計電路的協作網站Open Design Circuits。

    一年后,Sepehr Kiani博士,Ryan Vallance博士和Samir Nayfeh博士參與一個項目,把開源哲學應用到機器設計應用,并共同建立了非盈利結構開源設計基金會(ODF),而且著手于開發一個開源設計定義。



    直至開源硬件協會(Open Source Hardware Association)對開源硬件給出了這樣的定義:開源硬件是可以通過公開渠道獲得的硬件設計,任何人可以對已有的設計進行學習、修改、發布、制作和銷售。硬件設計的源代碼的特定的格式可以為其他人獲得,以方便對其進行修改。理想情況下,開源硬件使用隨處可得的電子元件和材料,標準的過程,開放的基礎架構,無限制的內容和開源的設計工具,以最大化個人利用硬件的便利性。開源硬件提供人們在控制他們的技術自由的同時共享知識并鼓勵硬件設計開放、交流、貿易。

    開源硬件的發展史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爆發了許多圍繞OSHW概念的活動,但由于其不成熟性,很快就胎死于概念階段。直到2005年左右,OpenCores、Reprap、Arduino、Intel loT on Instructables和Open Prothetics Project等幾個主流的開源硬件項目和公司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僵局,開源硬件才再次成為焦點。

    目前,主流的開源硬件有Arduino、樹莓派、BeagleBone、Cubieboard、pcDuino、Kiwiboard、Mixtile等,下面給大家一一介紹一下。

    Arduino


    Arduino UNO


    Arduino的出現對于開源硬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Arduino是一個歐洲團隊開發的,出現于2005年,是一款便捷靈活、方便上手的開源電子原型臺,包含硬件(各種型號的Arduino板)和軟件(Arduino IDE)兩部分。兩者都是開放的,也就是說如果你購買了Arduino電路板,既可以獲得Arduino開發板的電路圖,也可以獲得Arduino IDE的源代碼,不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

    Arduino采用了Atmel公司的一款微處理器作為主芯片,具有體積小、價格實惠等特點。

    不僅如此,Arduino除了可以獨立運行外,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與不同的外設進行交互的需求,在與傳感器、控制器件、LED、步進馬達等連接時,幾乎不需要增加支持電路。

    Arduino IDE是基于processing IDE開發的,具有靈活、簡單的特點。

    軟件開發語言“Arduino語言”是基于wiring語言開發的,即是對avr-gcc庫的二次封裝,使用者不必掌握匯編語言和C語言等復雜技術就可以進行開發,所以說Arduino對初學者非常友好。

    樹莓派


    樹莓派4B


    樹莓派的尺寸只有信用卡大小,它是一款由英國的樹莓派基金會所開發的,目的是以低價硬件()及自由軟件刺激在學校的基本的電腦科學教育,后來演變為電腦業余愛好者、教師、學生以及小型企業等用戶的迷你電腦。

    樹莓派采用了ARM11系列的一款處理器,主頻達到700M,以SD卡為內存硬盤,卡片主板周圍有兩個USB接口和一個網口,可連接電視、顯示器、鍵盤、鼠標等設備和網線。同時擁有視頻模擬信號的電視輸出接口和HDMI高清視頻輸出接口,具備所有PC的基本功能,使用者只需接通電視機和鍵盤,就能執行如電子表格、文字處理、玩游戲、播放高清視頻等諸多功能。

    目前樹莓派的生態已經愈發完善,擁有詳細的學習資料,豐富的附加模塊以及 Pidora (基于 Fedora), Raspbian (Debian), Openelec (XBMC), 和 RISC OS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定制系統。

    有樹莓派愛好者總結了樹莓派的十大妙用:

    1.把Kindle電子書變成一個電腦

    2.打造出一款老是街機

    3.一個寵物喂食機

    4.遠程咖啡機

    5.一臺超級計算機

    6.太陽能環保電腦

    7.一個匿名化網站流量的Tor代理

    8.一款掌上電腦

    9.一臺“時間機器”

    10.一臺比特幣“挖礦機”

    BeagleBone


    BeagleBone Black


    BeagleBoard,作為全球第一款開源的ARM開發板,讓Beagleboard.org社區走進人們的視野。BeagleBoard實際是由TI支持的一個以教育為目的的開源項目。其發布的四款板子的硬件都是由TI的工程師Gerald Coley一人設計。BeagleBone就是其中一款板子,主芯片采用了TI的基于Cortex-A8的芯片:AM335x,板載DDR內存、eMMC存儲芯片,還帶有USB以及以太網接口,其性能完全稱得上一個微型計算機。與上述兩款開源硬件相比,BeagleBone的運轉速度幾乎是Raspberry Pi的2倍,是Arduino的40倍。當然,代價就是BbeagleBone的價格是Arduino的十倍多。

    BeagleBone是基于Linux系統開發的,支持程序并行運行,支持多語言編程,換句話說,在BeagleBone上可以運行Android、Ubuntu以及 Debian等系統,所以你能選用自己最喜歡的編程語言和編譯工具。BeagleBone有著性能強、價格相對較低、硬件擴展性強等特點,是為嵌入式Linux極客打造的產品。開發難度要比Arduino大一些,不太適合初學者。

    Cubieboard


    Cubieboard7


    Cubieboard,簡稱CB,是2012年由一支中國珠海的技術團隊Cubietech開發的一個開源MiniPC和開發板。Cubieboard這個名字源于在這個團隊創業初期,一個海外創客告訴他“risc + linux + small form factor + community=revolution”,使得他們最終決定做開發板。

    Cubieboard現有七代產品,第一代是采用A10的基礎版,第二代更換了雙核處理器A20,并且經過測試可以穩定地運行在1.2Ghz上,第三代產品又名Cubietruck,在原基礎之上增加了RTC和無線網卡、藍牙、千兆以太網等實用裝置,在此時,Cubieboard也使用了自己的小金絲猴Logo,同時也出了自己的擴展板,讓Cubieboard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

    Cubieboard的產品可以分為三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針對初學者的單片機,第二種形態是嵌入式Mini主機或服務器,第三種形態是一體機。

    Cubieboard7作為第七代產品,搭載了Actions Semi S700四核ARM Cortex-A53處理器與Mali-450MP4 GPU,配置2GB LPDDR3內存、8GB eMMC閃存,micro SD卡插槽可拓展至32GB,和二代和六代一樣,可以連接到DVK522擴展板,能更輕松地訪問更多的I/O,如LVDS,RGB LCD,VGA等。目前,只有Android 5.1.1可用于該板,但CubieTech承諾將“不斷維護Android,Debian,Debian Server操作系統”。

    Cubieboard開發資源可以在百度網盤下載,其中包括工具、Android 5.1固件、SDK、文檔、原理圖(PDF)和數據表等開發資源。另外還提供了MEGA的鏈接,以便其余地區人員下載。

    pcDuino


    pcDuino


    pcDuino是一種高性能、高性價比的國產迷你PC的平臺,能夠運行PC操作系統,如Linux 3.0、Ubuntu和Android的ICS等。它可以通過內置HDMI接口輸出視頻到電視或顯示器屏幕。 pcDuino專門針對開源社區快速增長的需求,即希望有一個平臺可以運行完整的PC操作系統,容易使用的工具鏈和兼容流行的Arduino開放的生態系統,如Arduino shield和開源項目等。

    pcDuino采用了一款基于Cortex-A8的ARM SOC作為主處理器芯片,主頻可達到1GHz,搭載了OpenGL ES2.0,OpenVG 1.1Mali 400 core的GPU,1GB DRAM,板載2GB Flash,micro SD插槽可擴展至32GB,HDMI視頻輸出接口,支持Linux3.0、Ubuntu12.10、Android ICS 4.0操作系統,兼容Arduino,所有Arduino擴展引腳可以通過API訪問,包括UART、ADC、PWM、GPIO、I2C,擁有2.54mm Headers,編程語言方面支持C, C++ with GNU tool chain和Java with standard Android SDK,同時擁有RJ45以太網接口以及可擴展USB WiFi。

    pcDuino的目標市場是樹莓派客戶群以及Arduino市場。

    Kiwiboard


    KiwiBoard


    KiwiBoard (www.kiwiboard.org)是由深圳一個團隊開發的開發板,是一款集成了ARM Cortex A8處理器的開放電路板,集成DDR 512M內存,Nand 4G存儲,體積比信用卡還要小。

    Kiwiboard 提供了一個兼容 Arduino 的解決方案,擴展板可以外接各種硬件設備,開發者可以通過 Android 來控制馬達,攝像頭,舵機等等。所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就是學習 Android 開發,極大的降低了門檻。當然開發者也可以通過 Linux 底層,C 來控制硬件。

    Mixtile


    Mixtile Loft-Q


    Mixtile是致趣科技推出的一個可擴展的嵌入式系列開發套件,可以幫助創客或者初創公司快速創建智能設備。之后致趣科技又推出了一款面向家居環境的原型板(命名為Mixtile LOFT-Q),采用的芯片特性偏向于娛樂方向,也可作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和數據中心。

    Mixtile Loft-Q留有2.5英寸SATA III硬盤接口,并且配置了千兆以太網口,它是低功耗小型NAS,可以通過Micro-USB 3.0設備接口連接電腦,作為移動硬盤使用。Mixtile Loft-Q提供了180-PIN拓展接口,具有強大的可拓展性,能夠滿足用戶更多的拓展需求。將Loft-Q作為一個小而強的計算機使用,將是個充滿想象的選擇。

    與樹莓派不同的是,Mixtile是以成型產品為目標,會考慮產品開發完成的封裝和外觀問題,由玩家組裝好之后它不會被看作是一個用來開學習、研究的東西,而就是一個家用電器。

    開源硬件分析

    從地域分布來看,Arduino、樹莓派、BeagleBone均源自國外,發展早、成熟度高、資料全,深受極客們的喜愛,而Cubieboard、pcDuino、Kiwiboard、Mixtile屬于開源中國,性價比較高,其中Cubieboard雖然在國內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卻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從價格的角度來看,國內的板子明顯比國外的板子要便宜很多,國外的三款開源開發板以Arduino最為便宜,接下來是樹莓派和BeagleBone。

    從開發者體驗的角度來看,如果是初學者,建議選擇資料多、易上手的Arduino和樹莓派。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Arduino更適合做一些與電路、傳感器等相關而不需要太多復雜計算的項目,比如機器人控制、四軸飛行器控制、時鐘、發光陣列控制等等;樹莓派的處理器運算能力更強,由于具有操作系統,可以設計出功能更豐富的軟件,因此樹莓派更適合做一些需要較多運算和功能的項目,比如游戲虛擬機、網頁服務器、機器人、家庭智能控制系統等。如果是經驗豐富的極客,推薦選擇配置更強大,開發難度較大的BeagleBone,可以打造功能齊全的機器人控制等。當然國內的開源硬件板有的也是不錯的,對于有興趣的玩家也不妨試一下。

    ameShell 是一款于 2017 年 11 月上線 Kickstarter 開展眾籌的掌上游戲設備,正式的項目名稱為“clockwork”。它由一支來自中國廣東的團隊打造并維護,上線僅 13 小時,眾籌金額就達到了預設目標的 100%,最終一共籌得了近 30 萬美元。

    筆者有幸在去年底訂到了一臺 GameShell,這是眾籌結束后生產的第二批貨。2018 年歲末,開發團隊向全體訂戶推送了生產、配送等環節照計劃推進的好消息,我們也在一月中旬按時收到了這款期待已久的產品。

    開箱與組裝

    在談技術指標之前,首先得承認,GameShell 是一款為優秀設計所浸潤的產品,單從包裝盒中就可見一斑了(包括最外層的快遞紙箱)。拆開包裝并清點內容物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幾板塑料零件、幾袋散裝的電子元件及線材、幾塊游戲機外殼、一大張貼紙……說好的游戲機呢?不用那么著急,其實 GameShell 首先是一款“拼裝玩具”,在模型剪、雕刻刀、銼刀(后兩者的需求不強烈)等工具的幫助下,不到一小時就能完成組裝工作。

    GameShell 的塑料板件與 GUNPLA 有些類似,只是接水口相對來說更大更硬,也沒有做內藏設計;好在是水口的總數不多,而且大都在邊緣而非側面,因此不至于讓圖方便的“素組”玩家們太犯難,想要追求極致做工的話工程量也不會太大。

    相比之下,電子元件組裝就顯得稀奇多了,畢竟大多數玩家主要接觸的可能還是純塑料模型。不過 GameShell 套件顯然也無意讓玩家們從電路板焊接之類的最初級工序開始上手,因為套件中的電子元件都有初步的封裝處理,這也被順其自然地打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特性——模塊化硬件。

    這臺設備共有六個組成部分,分別是主板、顯示屏、鍵盤組、電池、揚聲器、發光按鍵組(Lightkey Module),每一部分都是相互獨立模塊,各有透明的塑料外殼包裹;各模塊間通過特制的傳輸線相連后放入機身,再由左右兩側的旋鈕(類似四驅車尾的車殼扣)將正反面外殼牢牢地鎖在一起,最終就能得到一臺外表看似 Game Boy、能力卻不同凡響的掌上游戲機了。

    對于 GameShell 整機的工業設計,筆者想不出什么額外的溢美之詞,就是一個字:好。當上手這臺精致的設備時,順滑的表面材質、恰到好處的配重、反饋有力的按鍵乃至“性感”的透明背殼,每一處考究的細節都在向我們展示其設計基因,也正是這樣的基因孕育了舒適的手感。

    最后,在開機之前,讓我們再審視一下幾項的重要軟硬件指標:

    • 主板:經定制的 clockworkPi V3.1(樹莓派標準,采用Quad-core Cortex-A7 CPU, 搭載 WI-FI & Bluetooth 模塊,1GB DDR3 內存,支持 Micro HDMI 輸出)
    • 屏幕:2.7 英寸 IPS RGB@60fps,分辨率 320*240
    • 鍵盤:經定制的可編程鍵盤
    • 電源:1200mAh 鋰電池
    • 系統:經定制的 clockworkpi OS,支持至 Linux Kernel 4.1x

    可以看到,GameShell 官方配置的性能并不怎么高,但考慮到它主要定位于游玩復古、獨立游戲,如此的軟硬件指標還是恰到好處的,更不必說它們還擁有頗高的改造自由度;結合到開發團隊的自述,以上特點恰好也就對應著 GameShell 自眾籌開啟就確立下來的三大關鍵詞:開源(Open source)、復古游戲(Retro gaming)、教育向(STEM,代表“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在小心確認過各接線處的安全后,我們終于能夠摁開電源感受一下這款設備的“靈魂”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十幾秒的簡單引導過后,我們就能順利進入系統了。GameShell 采用的 clockworkpi OS 是一款基于 Linux 內核定制的操作系統,聽起來這似乎會為不熟悉 Linux 的入門級用戶帶來一些麻煩,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擔心,因為 clockworkpi OS 的圖形用戶界面的設計簡單明了(系統語言可改為簡體中文),且針對按鍵操作進行了優化,更可貴的是,設備正式發售后的這一年多時間里,在開發團隊與開源社區的共同努力下,這個系統的預裝功能已經大為豐富,越來越多的優秀開源組件被定制成為了 clockworkpi OS 的內建系統組件。

    因此,到了筆者上手時,GameShell 的操作系統已經顯得對入門級用戶非常友好了,全憑直覺與系統內的提示性文字就可以自如地操作。當然了,除了在努力降低入門級玩家的上手門檻,開發團隊也沒有忽視其重點目標群體——發燒級玩家的體驗;事實上,作為一款以模塊化設計、軟硬件開源為特色的設備,要想在這么一個平臺上限制極客們“折騰”的自由,反而是比較困難的。

    基于出色的軟硬件開放性,GameShell 提供了不大能在“掌機”這一范疇里見到的強勁輸入、輸出功能:

    • 得益于穩定的藍牙連接,這臺設備便具備了無線連接鼠標、全鍵盤、游戲手柄、音箱等多種外部設備的能力(不一定都有系統的原生支持),實在不行還可以退而求其次,嘗試用主板上的 Micro-USB 口接線操作。
    • 它擁有性能不錯的 Wi-Fi 模塊,除為聯網游玩提供了可能性,也令玩家可以擺脫連接線的束縛,轉而采用 FTP、SSH 等更為優雅的解決方案完成文件的傳輸與管理。
    • 既然 GameShell 可以透過 SSH 方式來管理,那么在軟件層面,能嘗試的玩法自然就變得十分海量。毫不夸張的說,適用于樹莓派與 Linux Kernel、符合硬件承受能力的,都在考慮范疇之內;像是裝上 vim 后用它處理代碼,就這么把這臺設備變成生產力工具也是完全可行的。
    • GameShell 還搭載了一枚 Micro HDMI 接口,在相關系統組件的輔助下,玩家能非常便利地將掌機的畫面輸出至高清顯示器,獲得更開闊的視覺體驗;這并非是簡單地擴大輸出分辨率,高分辨率狀態下的用戶界面也是被重新設計過的。

    應該說,這臺經過充分定制、擴展的樹莓派掌上電腦,雖然看起來能量不大,實際上則像是一把深藏不露的“瑞士軍刀”,具有相當多的驚喜與趣味。而你要知道,上面提及的還不包括對硬件的改造,但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比起軟件更考驗玩家的奇思妙想與動手能力,本文將不做更多展開,但我強烈推薦你們去官方社區里看看發燒友們的一些杰作(Swapping out Battery for Larger Capacity Li-Ion? - GameShell - clockworkPi)。

    為復古游戲而生

    誠然,高擴展性與高自由度雖然證明了它設計理念、工程工藝上的高明之處,但如果玩游戲的體驗無法打動玩家,想必也不能說是有多成功吧。

    好在這也僅限于是事前的擔心,GameShell 的實際表現非常棒。開發者采用了著名的模擬器合集 RetroArch,這款能力強悍的軟件可以頂格發揮這臺機器的硬件性能,讓我們可以在 GameShell 上模擬游玩 GBA、FC、SFC、街機、PS ONE 等一眾經典主機平臺的游戲。經測試,可以在設備上正常運行的游戲 ROM 基本都有非常好的幀數表現,僅有一些對 3D 圖形處理性能要求較高的游戲——如《鐵拳 2(Tekken 2)》或《潛龍諜影(Metal Gear Solid)》——平均幀數會向下波動, 但也幾乎不會低于 40fps。

    除模擬器游戲外,我們還有機會在此領略一番獨立游戲的風采。開發團隊在系統中已經預裝了幾款有意思的開源獨立游戲,如名為《Free Doom》的飯制復刻作品,以及獨立游戲屆的“祖師爺級”作品《洞窟物語(Cave Story)》,它們不但有很高的可玩性,還有拋磚引玉之用,能為有意針對 GameShell 開發游戲的玩家帶去啟發與鼓勵。

    有了優良的握持手感、經典的按鍵布局背書,使用 GameShell 體驗復古游戲不僅舒適,還別有一番風味:一方面,可選模擬器種類眾多,讓玩家可以在同一臺設備上自由體驗不同時代游戲的風情;另一方面,由于系統有強大的開放性,玩家不光可以用 GameShell 游玩更多獨立作品,還能自己嘗試一下獨立作品制作。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可以玩”確實不意味著”一鍵安裝、即刻開玩“,想在這樣一個系統下嘗試沒有預裝的內容,自然還是要求一定 Linux 基礎的,要不然就是自尋操作指南并執行的能力,總之需要多費些功夫在文件編譯、功能部署等步驟上,具體的工作量因內容而異。比起普通的掌機,擺弄 GameShell 是要折騰更多,但這并不算是一種缺陷,因為它的樂趣本來就不止于模擬復古游戲。

    一些遺憾

    雖然筆者對這臺 GameShell 已經足夠滿意,但客觀看待其當前版本的表現,其實還有一些遺憾。

    最為突出的可能就是續航的問題了,本機的電池電量僅有 1200mAh,經實測可以保證約 2 小時的持續游玩,這在消費電子產品高度發達的今天看來,實在不算太好的成績,與大多數玩家的想象可能也有些偏差,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玩家社區里會有那么多人想對電池“開刀”。

    另一個不太大的問題是背殼的選擇。這一批 GameShell 內附了兩款背殼,供玩家自行選擇:其中一款新版背殼,專用于掛載發光按鍵組,上面還有兼容樂高積木的點陣;另一款是舊版背殼,不兼容發光按鍵組但表面平整。為了能有足夠的肩鍵可用,安裝發光按鍵組可以說是非常必要的,除非你只玩 FC 游戲,或是堅持只用 Shift+X/Y 替代 L/R 以游玩 GBA 游戲(但你肯定還是會遇到鍵位、手型沖突的情況)。但十分顯然,機背中間如此凸起可能會破壞機身的美觀度,更會降低其便攜性。好在改用有樂高點陣的背殼、安裝好發光按鍵組后,機身的握持感應該說是不降反增,也說明它至少沒在手持的舒適程度上開倒車,但兩種背殼確實各有優勢。如果官方能將兩者的優勢相結合,推出一款包含肩鍵的新背殼(順便也可以增加一些空間放更大的電池),可能我們就不必糾結了。

    不過,無論是更強的電池組,還是改進設計的新背殼,或是其他能提升性能的新硬件模塊,官方的新出品在未來還是可期的,畢竟 GameShell 是一臺模塊化的設備,針對個別組件的單獨升級正應該是它的強項,這也確實是開發團隊已經做到過的事情——就像新推出發光按鍵組一樣。

    小結

    如果只是一臺單純的組裝模擬游戲機,可能也不至于讓筆者惦記如此之久、發售當天就趕著下單,更別說是讓人愉快地接受它 9 的高價;但 GameShell 真的做到了,第一次見時,它就給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而到手之后的體驗更應說是上佳,能在這樣一臺小巧的設備上得到如此濃厚、復合的復古游戲體驗,那感覺實在是妙不可言。如此效果的產生離不開它扎實的工業設計,與其高度自由的軟硬件配置也息息相關。

    就目前的狀態而言,GameShell 稱不上有如何的“高精尖”,但它所實現的”模塊化+開源“設計確實并非噱頭,而且足夠有趣;更重要的是,它還非常年輕,有活躍的開發團隊、玩家社區以及開源體系賦予它長久鮮活的生命力,讓我們可以預見它美好的未來。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 GameShell 官方網站,有剪裁)

    歡迎各位讀者通過“愛發電”平臺支持我們:「鏈接」

    ameShell 是一款于 2017 年 11 月上線 Kickstarter 開展眾籌的掌上游戲設備,正式的項目名稱為“clockwork”。它由一支來自中國廣東的團隊打造并維護,上線僅 13 小時,眾籌金額就達到了預設目標的 100%,最終一共籌得了近 30 萬美元。

    筆者有幸在去年底訂到了一臺 GameShell,這是眾籌結束后生產的第二批貨。2018 年歲末,開發團隊向全體訂戶推送了生產、配送等環節照計劃推進的好消息,我們也在一月中旬按時收到了這款期待已久的產品。

    開箱與組裝

    在談技術指標之前,首先得承認,GameShell 是一款為優秀設計所浸潤的產品,單從包裝盒中就可見一斑了(包括最外層的快遞紙箱)。拆開包裝并清點內容物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幾板塑料零件、幾袋散裝的電子元件及線材、幾塊游戲機外殼、一大張貼紙……說好的游戲機呢?不用那么著急,其實 GameShell 首先是一款“拼裝玩具”,在模型剪、雕刻刀、銼刀(后兩者的需求不強烈)等工具的幫助下,不到一小時就能完成組裝工作。

    GameShell 的塑料板件與 GUNPLA 有些類似,只是接水口相對來說更大更硬,也沒有做內藏設計;好在是水口的總數不多,而且大都在邊緣而非側面,因此不至于讓圖方便的“素組”玩家們太犯難,想要追求極致做工的話工程量也不會太大。

    相比之下,電子元件組裝就顯得稀奇多了,畢竟大多數玩家主要接觸的可能還是純塑料模型。不過 GameShell 套件顯然也無意讓玩家們從電路板焊接之類的最初級工序開始上手,因為套件中的電子元件都有初步的封裝處理,這也被順其自然地打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特性——模塊化硬件。

    這臺設備共有六個組成部分,分別是主板、顯示屏、鍵盤組、電池、揚聲器、發光按鍵組(Lightkey Module),每一部分都是相互獨立模塊,各有透明的塑料外殼包裹;各模塊間通過特制的傳輸線相連后放入機身,再由左右兩側的旋鈕(類似四驅車尾的車殼扣)將正反面外殼牢牢地鎖在一起,最終就能得到一臺外表看似 Game Boy、能力卻不同凡響的掌上游戲機了。

    對于 GameShell 整機的工業設計,筆者想不出什么額外的溢美之詞,就是一個字:好。當上手這臺精致的設備時,順滑的表面材質、恰到好處的配重、反饋有力的按鍵乃至“性感”的透明背殼,每一處考究的細節都在向我們展示其設計基因,也正是這樣的基因孕育了舒適的手感。

    最后,在開機之前,讓我們再審視一下幾項的重要軟硬件指標:

    • 主板:經定制的 clockworkPi V3.1(樹莓派標準,采用Quad-core Cortex-A7 CPU, 搭載 WI-FI & Bluetooth 模塊,1GB DDR3 內存,支持 Micro HDMI 輸出)
    • 屏幕:2.7 英寸 IPS RGB@60fps,分辨率 320*240
    • 鍵盤:經定制的可編程鍵盤
    • 電源:1200mAh 鋰電池
    • 系統:經定制的 clockworkpi OS,支持至 Linux Kernel 4.1x

    可以看到,GameShell 官方配置的性能并不怎么高,但考慮到它主要定位于游玩復古、獨立游戲,如此的軟硬件指標還是恰到好處的,更不必說它們還擁有頗高的改造自由度;結合到開發團隊的自述,以上特點恰好也就對應著 GameShell 自眾籌開啟就確立下來的三大關鍵詞:開源(Open source)、復古游戲(Retro gaming)、教育向(STEM,代表“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在小心確認過各接線處的安全后,我們終于能夠摁開電源感受一下這款設備的“靈魂”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十幾秒的簡單引導過后,我們就能順利進入系統了。GameShell 采用的 clockworkpi OS 是一款基于 Linux 內核定制的操作系統,聽起來這似乎會為不熟悉 Linux 的入門級用戶帶來一些麻煩,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擔心,因為 clockworkpi OS 的圖形用戶界面的設計簡單明了(系統語言可改為簡體中文),且針對按鍵操作進行了優化,更可貴的是,設備正式發售后的這一年多時間里,在開發團隊與開源社區的共同努力下,這個系統的預裝功能已經大為豐富,越來越多的優秀開源組件被定制成為了 clockworkpi OS 的內建系統組件。

    因此,到了筆者上手時,GameShell 的操作系統已經顯得對入門級用戶非常友好了,全憑直覺與系統內的提示性文字就可以自如地操作。當然了,除了在努力降低入門級玩家的上手門檻,開發團隊也沒有忽視其重點目標群體——發燒級玩家的體驗;事實上,作為一款以模塊化設計、軟硬件開源為特色的設備,要想在這么一個平臺上限制極客們“折騰”的自由,反而是比較困難的。

    基于出色的軟硬件開放性,GameShell 提供了不大能在“掌機”這一范疇里見到的強勁輸入、輸出功能:

    • 得益于穩定的藍牙連接,這臺設備便具備了無線連接鼠標、全鍵盤、游戲手柄、音箱等多種外部設備的能力(不一定都有系統的原生支持),實在不行還可以退而求其次,嘗試用主板上的 Micro-USB 口接線操作。
    • 它擁有性能不錯的 Wi-Fi 模塊,除為聯網游玩提供了可能性,也令玩家可以擺脫連接線的束縛,轉而采用 FTP、SSH 等更為優雅的解決方案完成文件的傳輸與管理。
    • 既然 GameShell 可以透過 SSH 方式來管理,那么在軟件層面,能嘗試的玩法自然就變得十分海量。毫不夸張的說,適用于樹莓派與 Linux Kernel、符合硬件承受能力的,都在考慮范疇之內;像是裝上 vim 后用它處理代碼,就這么把這臺設備變成生產力工具也是完全可行的。
    • GameShell 還搭載了一枚 Micro HDMI 接口,在相關系統組件的輔助下,玩家能非常便利地將掌機的畫面輸出至高清顯示器,獲得更開闊的視覺體驗;這并非是簡單地擴大輸出分辨率,高分辨率狀態下的用戶界面也是被重新設計過的。

    應該說,這臺經過充分定制、擴展的樹莓派掌上電腦,雖然看起來能量不大,實際上則像是一把深藏不露的“瑞士軍刀”,具有相當多的驚喜與趣味。而你要知道,上面提及的還不包括對硬件的改造,但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比起軟件更考驗玩家的奇思妙想與動手能力,本文將不做更多展開,但我強烈推薦你們去官方社區里看看發燒友們的一些杰作(Swapping out Battery for Larger Capacity Li-Ion? - GameShell - clockworkPi)。

    為復古游戲而生

    誠然,高擴展性與高自由度雖然證明了它設計理念、工程工藝上的高明之處,但如果玩游戲的體驗無法打動玩家,想必也不能說是有多成功吧。

    好在這也僅限于是事前的擔心,GameShell 的實際表現非常棒。開發者采用了著名的模擬器合集 RetroArch,這款能力強悍的軟件可以頂格發揮這臺機器的硬件性能,讓我們可以在 GameShell 上模擬游玩 GBA、FC、SFC、街機、PS ONE 等一眾經典主機平臺的游戲。經測試,可以在設備上正常運行的游戲 ROM 基本都有非常好的幀數表現,僅有一些對 3D 圖形處理性能要求較高的游戲——如《鐵拳 2(Tekken 2)》或《潛龍諜影(Metal Gear Solid)》——平均幀數會向下波動, 但也幾乎不會低于 40fps。

    除模擬器游戲外,我們還有機會在此領略一番獨立游戲的風采。開發團隊在系統中已經預裝了幾款有意思的開源獨立游戲,如名為《Free Doom》的飯制復刻作品,以及獨立游戲屆的“祖師爺級”作品《洞窟物語(Cave Story)》,它們不但有很高的可玩性,還有拋磚引玉之用,能為有意針對 GameShell 開發游戲的玩家帶去啟發與鼓勵。

    有了優良的握持手感、經典的按鍵布局背書,使用 GameShell 體驗復古游戲不僅舒適,還別有一番風味:一方面,可選模擬器種類眾多,讓玩家可以在同一臺設備上自由體驗不同時代游戲的風情;另一方面,由于系統有強大的開放性,玩家不光可以用 GameShell 游玩更多獨立作品,還能自己嘗試一下獨立作品制作。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可以玩”確實不意味著”一鍵安裝、即刻開玩“,想在這樣一個系統下嘗試沒有預裝的內容,自然還是要求一定 Linux 基礎的,要不然就是自尋操作指南并執行的能力,總之需要多費些功夫在文件編譯、功能部署等步驟上,具體的工作量因內容而異。比起普通的掌機,擺弄 GameShell 是要折騰更多,但這并不算是一種缺陷,因為它的樂趣本來就不止于模擬復古游戲。

    一些遺憾

    雖然筆者對這臺 GameShell 已經足夠滿意,但客觀看待其當前版本的表現,其實還有一些遺憾。

    最為突出的可能就是續航的問題了,本機的電池電量僅有 1200mAh,經實測可以保證約 2 小時的持續游玩,這在消費電子產品高度發達的今天看來,實在不算太好的成績,與大多數玩家的想象可能也有些偏差,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玩家社區里會有那么多人想對電池“開刀”。

    另一個不太大的問題是背殼的選擇。這一批 GameShell 內附了兩款背殼,供玩家自行選擇:其中一款新版背殼,專用于掛載發光按鍵組,上面還有兼容樂高積木的點陣;另一款是舊版背殼,不兼容發光按鍵組但表面平整。為了能有足夠的肩鍵可用,安裝發光按鍵組可以說是非常必要的,除非你只玩 FC 游戲,或是堅持只用 Shift+X/Y 替代 L/R 以游玩 GBA 游戲(但你肯定還是會遇到鍵位、手型沖突的情況)。但十分顯然,機背中間如此凸起可能會破壞機身的美觀度,更會降低其便攜性。好在改用有樂高點陣的背殼、安裝好發光按鍵組后,機身的握持感應該說是不降反增,也說明它至少沒在手持的舒適程度上開倒車,但兩種背殼確實各有優勢。如果官方能將兩者的優勢相結合,推出一款包含肩鍵的新背殼(順便也可以增加一些空間放更大的電池),可能我們就不必糾結了。

    不過,無論是更強的電池組,還是改進設計的新背殼,或是其他能提升性能的新硬件模塊,官方的新出品在未來還是可期的,畢竟 GameShell 是一臺模塊化的設備,針對個別組件的單獨升級正應該是它的強項,這也確實是開發團隊已經做到過的事情——就像新推出發光按鍵組一樣。

    小結

    如果只是一臺單純的組裝模擬游戲機,可能也不至于讓筆者惦記如此之久、發售當天就趕著下單,更別說是讓人愉快地接受它 9 的高價;但 GameShell 真的做到了,第一次見時,它就給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而到手之后的體驗更應說是上佳,能在這樣一臺小巧的設備上得到如此濃厚、復合的復古游戲體驗,那感覺實在是妙不可言。如此效果的產生離不開它扎實的工業設計,與其高度自由的軟硬件配置也息息相關。

    就目前的狀態而言,GameShell 稱不上有如何的“高精尖”,但它所實現的”模塊化+開源“設計確實并非噱頭,而且足夠有趣;更重要的是,它還非常年輕,有活躍的開發團隊、玩家社區以及開源體系賦予它長久鮮活的生命力,讓我們可以預見它美好的未來。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 GameShell 官方網站,有剪裁)

    歡迎各位讀者通過“愛發電”平臺支持我們:「鏈接」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