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e是一款專業級熱體驗優化工具,數據精準、性能功耗損耗小(
1 下載安裝
kite的域名是在小米下面的,網址是https://kite.mi.com/#/,大家直接進入下載。目前只提供了Windows和Linux兩種平臺,不支持Mac。目前基本適配各大Android廠商的主流機型、CPU架構、Android版本,ios暫時不支持,正在開發中。
那么kite和一些收費軟件比較起來,數據的準確性以及平臺的功耗如何呢?
測試條件:在同一臺手機,同時運行,王者120幀,觀看游戲視頻回放40分鐘,關閉其他優化策略,裸跑,減少誤差。 測試機型:小米12 Pro 結論:數據精度高, 基本和某些收費軟件一致。
測試條件:在同一臺手機,分別運行,王者90幀,觀看游戲視頻回放40分鐘,關閉其他優化策略,裸跑,減少誤差。 功耗引入只有15mA左右,目前功耗引入最低。
也就是說小米kite在數據的真實性和功耗達到了可用能用的級別,大家無需擔心。
2 怎么使用
手機進入開發者模式,打開USB調試選項,插入USB線,需要選擇僅充電,具體參照下面。
小米、vivo、三星機器:在開發者選項中,打開
OPPO、一加機器:在開發者選項中,打開
華為機器:在開發者選項中,打開
連接成功以后,會有兩種連接方式:有線和無線。無線wifi模式下可以測出功耗,而USB有線模式,會有電流的影響無法精確測量出精準的電耗。
點擊開始測試即可,中途可點擊暫停測試,數據保存在excel表格中,在Kite/Data目錄。
3 其他功能
除了測試功率之外,kite還能測試非常多的項目,打擊可以看一下下圖的測試項目。
另外,小米kite還支持自動測試,但是我沒有搞明白如何使用,歡迎各位留言探討。
(8700189)
如今這個能源消費日益增長的時代,家庭儲能解決方案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尤其是對于那些希望減少電費、提升生活品質的現代家庭而言。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正是這樣一款能夠解決家庭能源管理難題的產品——安科瑞戶用儲能多功能計量表ADL3000-E-B。 對于許多家庭來說,電力使用一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如何有效監控和管理家庭用電,以及如何利用新能源如太陽能來降低傳統電網的使用。 這正是ADL3000-E-B大顯身手的地方。 這不僅僅是一塊普通的電表,它是一塊集成了多項高科技功能的智能電表,能夠精準監測并統計家庭中的電能消耗,甚至還能管理家庭的小型儲能系統。 來說說它的安裝和使用。 這塊電表采用了標準的DIN35mm導軌式安裝,意味著無論你是電工高手還是DIY新手,都能輕松地將它安裝在家庭電路中。 體積小巧、安裝簡便,讓你不必擔心空間占用和復雜的安裝過程。 而且,由于其易于組網的特性,你可以通過簡單的設置將它接入家庭的智能管理系統中,實時監控家中每一個角落的能源消耗情況。 接下來聊聊它的核心功能。 ADL3000-E-B不僅能夠進行電能參數的采樣計量和監測,更有趣的是它能與逆變器或能量管理系統(EMS)通訊,根據實時功率和累計電能實現防逆流、調節發電量、電池充放電等功能。這意味著什么呢?簡單來說,如果你家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這款電表可以幫助你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發電,減少對外部電網的依賴。 ADL3000-E-B還具備雙向計量功能,這一點對于分布式光伏能量管理尤為重要。無論是太陽能發電高峰時將多余的電能存儲起來,還是在夜間或陰天使用儲存的電能,這款電表都能讓你輕松掌控。 它的響應速度快達100ms,保證了電壓、電流、功率等重要參數的準確測量和快速反饋,確保家庭能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我們不得不提的是這款電表的應用場景廣泛,不僅可以應用在光伏并網系統、微逆系統、儲能系統、交流耦合系統等新能源發電系統中,更是為那些注重環保、追求綠色生活的家庭提供了解決方案。家庭能源神器:UL認證多功能表讓電費清晰 如何購買并使用這款神奇的電表呢?很簡單,訪問安科瑞網站或者聯系我們的客戶服務代表,即可獲取更多信息。
1 概述
家庭能源神器:UL認證多功能表讓電費清晰、LCD顯示,測量電能及其它電參量,可進行時鐘、費率時段等參數設置,并具有電能脈沖輸出功能;可用RS485通訊接口與上位機實現數據交換。
安科瑞儲能柜用電能檢測終端IEC證書電力表
公司在2007年底引進了ERP企業資源管理軟件,每道工序都進行條形碼掃描,使整個生產進度和過程都得到了控制,避免了以前人工計劃帶來的原材料的錯誤采購、超量采購、漏采購等現象的發生,使資金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對現有儀表整機的生產從調試到檢測都實現了電腦化操作,每種儀表都通過公司研發的上位機軟件進行電腦化調試,避免了人為因素可能帶來的質量隱患,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滿足了日益增加的訂單需求。
高效的產品線、產品、以人為本的理念、遠大的目標,安科瑞正在用自己的努力為廣大的用戶打造*的產品使用體驗,我們也相信,在這些實力的基礎上,未來的安科瑞能夠帶給用戶更多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三相導軌式多功能電力儀表,是針對電力系統,工礦企業,共用設施的電力監控及能耗統計、管理需求而設計的一款智能儀表,產品具有精度高、體積小、安裝方便等優點。集成全部電力參數測量及全面的電能計量及考核管理,并提供一路剩余電流檢測及21次諧波內的總諧波測量。帶有開關量輸入和繼電器輸出可實現“遙信”和“遙控”功能。帶有RS485通信接口,采用MODBUS-RTU協議。該電力儀表可廣泛應用于各種控制系統,SCADA系統和能源管理系統中。儲能計量表 終端電能管理表
安科瑞CE證書外貿出口智能電力表可出口歐洲
UL證書
IEC證書
CE證書
主營產品:安科瑞城市智慧用電用電管理云平臺、安科瑞民用建筑自復式過欠壓保護器、安科瑞變電所運維云平臺 、安科瑞無線電能計量模塊、 安科瑞ARCM體式電氣、 安科瑞液晶顯示故障電弧探測器、 多功能儀表、 網絡電力儀表、 數顯電度表、 導軌式安裝電能表 、低壓電流互感器 、剩余電流式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 智能電動機保護器、 電流變送器 、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典型設計方案、 直流數顯電表 光伏匯流采集裝置 、光伏直流柜用采集裝置 IT系列產品、 消防電源監控模塊 溫濕度控制器 、智能水泵控制器 、并網逆變器、 霍爾傳感器 、開口式互感器 、保護型互感器、 中壓保護器、 過負荷監控裝置、 線路過負荷監控器 、有源電力濾波柜、 電能管理系統、 能耗管理系統、 電力監控系統、 漏電流系統、 消防設備電源監控系統、 安科瑞推出充電樁計量及監控解決方案、 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 工業企業電力需求側用電管理系統、 防火門監控系統、 AEW110無線通訊模塊轉換器 、安科瑞ARUPV光伏浪涌保護器 可編程智能電測儀表 智能電動機保護器 數字繼電器 電流互感器過電壓保護器 光伏匯流采集裝置 AM6微機保護 安科瑞UL認證電能表儲能柜配套智能電力儀表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安裝光伏發電和儲能設備來減少能源成本并實現綠色生活。 然而,如何有效管理這些系統的能量流動成為了一個挑戰。 幸運的是,ADL3000-E-B導軌式多功能電能表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它是一款專為電力系統、工礦企業及公用設施設計的智能儀表,具備高精度測量與方便的安裝特性。[1][2] 該電能表不僅能夠進行電能參數的采樣計量和監測,還可以與逆變器或能量管理系統(EMS)通訊,基于實時功率和累計電能數據執行防逆流、發電量調節以及電池充放電等重要功能。其雙向計量能力使得分布式光伏能量管理變得更加高效,尤其適用于光伏并網系統、微逆變器系統、儲能系統以及交流耦合系統。
MD在今年年初推出了銳龍8000G系列處理器,但它們其實是把移動端的Phoenix核心搬到桌面上,CPU部分依然是Zen 4架構,而且它們的賣點是強勁的RDNA 3架構核顯,和傳統的銳龍桌面處理器定位不太一樣,而真正新架構的Zen 5處理器就直接叫銳龍9000。
AMD Zen架構的每一次升級都會帶來相當大的性能增幅,初代Zen架構較此前的挖掘機架構IPC提升幅度高達52%之多,對AMD來說是近些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架構變動。隨后的Zen+只是制程升級和一些小改動,真正第一次大改是Zen 2,它也奠定了后續Zen架構產品的MCM結構,IPC較初代提升了15%。Zen 3則是對CCX內部進行大改,8核CCX和環形總線也沿用至今,它的IPC提升了19%。Zen 4架構則改用了全新的AM5平臺,帶來了DDR5內存與PCIe 5.0,并且加入了對AVX-512指令集的支持,IPC增長了13%,而最新的Zen 5架構,AMD官方表示IPC比上代提升了16%。
和此前的銳龍7000處理器一樣,首發的銳龍9000處理器有四顆,但這次是分兩批開賣,首發的是銳龍7 9700X和銳龍5 9600X,而銳龍9 9950X以及銳龍9 9900X則要晚一個星期。
Zen 5架構的改進方向大體可歸納為:每周期可執行更多指令;更寬的調度和執行單元;數據緩存帶寬翻倍;更強的AI加速性能。
Zen 5架構的設計目標是提升單線程和2線程的性能,并為未來計算核心架構奠定新的基礎,并為AVX512運算提供完整的512位數據位寬以提升吞吐量并提高AI運算性能。而平臺方面,新架構包含Zen 5和Zen 5c兩種針對不同方向優化的核心,雖然現在Zen 5處理器都是用臺積電4nm,但未來會有3nm的版本,Zen 5支持可配置的FP512/FP256數據,并新增了ISA功能指令集。
先來看前端的改進,Zen 5直接升級成雙管道預取和解碼,優化分支預測與預取Zero-bubble分支,L1/L2分支目標緩沖區從上代的1.5K/7K大幅擴大至16K/8K,目標地址生成引擎也更大,返回地址堆棧現在擴大到52個條目,這些改動可提高處理器的分支預測準確性,減少分支重定向的開銷,從而提升性能,現在每周期最多可采取2次預測,最多3個預測窗口。
內存管理采取了激進的取指隱藏了L2和表遍歷延遲,L2指令地址轉換緩存擴大到2048個條目。緩存延遲與帶寬方面現在每周期64字節的取指,并有兩個指令取指流。這些改動能讓處理器夠快速地從緩存中獲取指令,并且支持多個指令同時進行取指,從而提高了處理器的吞吐量和效率。
解碼部分同樣升級成雙管道,兩個管道支持獨立的并行指令流,每個管道每周期處理4條指令,在SMT模式則為每個線程提供一根管道,在工作分配上,有8-wide派遣到整數和浮點運算執行單元。Op Cache方面,條目關聯性從12-way增加到16-way,密集型條目存儲6個指令,由于采用雙管道設計所以每周期一共可存儲12個指令。
整數執行單元加寬了指令分派和執行通道,分配和引退從以往Zen架構的每時鐘周期6條指令增加到8條,整數調度聽過age matrix同一可以更堆成并簡化挑選。
以往的舊Zen架構整數執行單元包括4個ALU和3個AGU,而Zen 5則增加到6個ALU和4個AGU,而這6個ALU包含3個多乘法器和3個分支單元,4個AGU可每周期處理4個內存地址。執行窗口也顯著增長,調度器增長到88 ALU和56 AGU,并配備240條目的物理寄存器,在更復雜的計算工作負載下會有更好表現。
此外核心緩沖區從320條目增加到448條目,以更好地處理更廣的調度和執行所產生的更多的未命中。
浮點執行單元獲得重大更新,AMD自上代Zen 4開始支持AVX-512指令集,但那是使用256位SIMD用兩個時鐘周期來執行AVX-512指令的,而Zen 5則可提供完整的512位數據位寬。新的執行單元擁有更高的帶寬與更低的延遲,擁有4條執行管線,2條LS/整數寄存器管線,每周期可執行2條512b的加載和1條512b存儲,并配備2周期延遲的FADD。
執行窗口也變得更大,NSQ伴隨8-wide派遣而有所增加,從64增加到96;調度器數量從2個增加到3個;物理寄存器從192翻倍到384;ROB/退休隊列從320增加到448。這些改動讓CPU可處理更多浮點指令,在CPU執行一些AI模型時,能夠顯著提高反應速度與效能,面對未來各種AI應用。
緩存方面,一級數據緩存容量從32KB增加到48KB,寬度也從8路增加到12路,4條L/S管道每周期4次讀取2次寫入;4條整數裝載管道可以配對到2條浮點管道;每周期2條儲存提交;與L2緩存的通信位寬上下行均從32B翻倍到34B,讓L2帶寬直接翻倍。DTLB數據轉換旁路緩存也跟隨增長,L1從72條目增加到96條目,L2則從3072增長到4096。一級緩存與浮點單元的最大帶寬直接比上代翻倍,改善了數據預取的效率。
以上就是Zen 5架構的改進更新重點,改進方向大體可歸納為:每周期可執行更多指令;更寬的調度和執行單元;數據緩存帶寬翻倍;更強的AI加速性能。
新架構包含Zen 5和Zen 5c兩種采用同架構,但針對不同方向側重優化而設計不同的核心。Zen 5是針對單線程性能優化的核心,目標是更高的時鐘頻率,每核心更大的L3緩存,因此Zen 5核心會更為耗電并且會占用更大的芯片面積。Zen 5c則是針對可擴展性而優化,擁有相同的IPC和指令集但頻率會較低,而且每個核心的L3緩存也較少,所以芯片面積也更小,單個內核面積會比Zen 5少25%,算上L3的話縮小比例更多。
AMD這次為面向移動處理器的Strix Point同時配備了Zen 5和Zen 5c兩種內核,并通過簡單的軟件調度核心工作,由于Zen 5和Zen 5c擁有相同的IPC和特性,所以調度程序不太需要擔心性能上的落差以及調度錯誤的問題,而且Zen 5和Zen 5c都支持SMT同步多線程,所以軟件只需要考慮核心的效能和效率即可。
至于桌面端的Granite Ridge,也就是銳龍9000,AMD認為不需Zen 5c核心來擴展多線程性能,用兩個Zen 5的CCD即可獲得較好的多線程性能。
Zen 5增加了ISA指令集,包括MOVDIR/MOVD64B可跳過緩存直接移動4、8或64字節數據至存儲;VP2INTERSECT和VNNI/VEK都是針對AVX512所增加的指令集,前者是AVX-512的向量對相交操作,后者則擴展AVX512指令到VEK編碼;PREFETCHI是軟件預取指令行到緩存層次結構。PMC虛擬化則是針對安全所增加的指令集。
Zen 5對比Zen 4的改動匯總可見上表,Zen 5架構的性能提升主要由數據帶寬、執行/退休、解碼/指令緩存以及獲取/分支預測這四大部分改進相互促進而成的,根據此前給出的數據,Zen 5的IPC較Zen 4平均提升了16%之多。
根據AMD給出的數據,Zen 5架構的性能提升主要由數據帶寬、執行/退休、解碼/指令緩存以及獲取/分支預測這四大部分改進相互促進而成的,而Zen 5的IPC較Zen 4平均提升了16%之多,而使用VNNI的機械學習單核性能則比Zen 4提升了32%,使用AVX-512的AES-XTS加密負載單核性能則提升了35%。
這是Zen 5 CCX的緩存結構圖,大致結構和Zen 4差不多,L1緩存的變動在上面內核介紹時已經說了,L2緩存容量依然是1MB,但從8-Way增加到16-Way,這直接讓L2緩存帶寬翻倍,L3緩存的延遲有所降低。
采用N4P工藝的Zen 5 CCD芯片面積是70.6mm2,晶體管數量是86億,而上代采用N5工藝的Zen 4 CCD芯片面積是70mm2,晶體管數量是65億,可見Zen 5和Zen 4的CCD芯片面積基本沒啥差別,但晶體管數量增加了32.3%,算上芯片面積的微小變化,晶體管密度提升了31.2%左右,可見臺積電新工藝的有明顯的升級。
銳龍9000桌面處理器采用Granite Ridge SoC,它的結構和Zen 4的Raphael完全一樣,繼續使用上代的6nm IOD,可配備兩個Zen 5 CCD,最多16核32線程,IOD支持128bit DDR5-5600內存,配備兩個RDNA 2架構CU的核顯,可提供4路顯示輸出,有28條PCIe 5.0,5個USB接口。
其實銳龍9000系列桌面處理器的規格早在Computex 2024上就公布了,基本和當年首發的銳龍7000是完全一樣的,包括:
兩顆銳龍9是雙CCD,而銳龍7和銳龍5則是單CCD,而且銳龍9 9950X、銳龍9 9900X的最高頻率和銳龍9 7950X、銳龍9 7900X也是一樣的,而銳龍7 9700X和銳龍5 9600X則比銳龍7000的兩款同型號的高100MHz,但處理器的基礎頻率是明顯要比上代要低的,此外除了最高端的銳龍9 9950X外,其他三顆TDP都比上代降了一級,銳龍9 9900X只有120W,而銳龍7 9700X和銳龍5 9600X降到只有65W。
由于Intel的新一代桌面處理器估計要10月才上市,這次AMD給銳龍9 9900X找的對手是現在Intel現在的旗艦酷睿i9-14900K,而銳龍7 9700X的對手則是酷睿i7-14700K,銳龍5 9600X是酷睿i5-14600K,具體的性能對比大家看圖就好了,至于頂級的銳龍9 9950X,就等著對手的下一代處理器來挑戰。
AMD沒給出銳龍7 9700X與銳龍7 7800X3D的性能對比,而是放出了銳龍7 5800X3D的對比,根據官方數據,65W的銳龍7 9700X在游戲性能上領先于105W的銳龍7 5800X3D,平均要快12%,而且功耗更低,實際上銳龍9000X3D應該也不遠了,到時候再和銳龍7 7800X3D對比吧。
除了最頂級的銳龍9 9950X外,這代每個型號的TDP都要比上代有所降低,性能方面則有11%到22%不同幅度的增長,此外得益于新架構和新工藝,處理器的熱阻降低了15%,同TDP下溫度要比上代低7℃,對散熱器的要求明顯降低。
內存支持也有所改進,默認的JEDEC內存從DDR5-5200提高到DDR5-5600,但新的AGESEA可讓內存頻率直達DDR5-8000,同時支持內存實時超頻,可在系統內對內存時序經行更改,可隨時使用Ryzen Master軟件進行內存超頻,也可隨時切回默認狀態。
CPU超頻可直接交給PBO,可實現6%~15%的性能提升
此外AMD在原有的Curve Opitimizer功能基礎上推出Curve Shaper功能,可進一步允許玩家最大化調整降壓曲線,可提供最多15組頻率與溫度的組合,玩家可以在穩定區降低電壓并在必要時增加電壓,這允許玩家把銳龍9000處理器的潛力挖掘到極致,這設置適用于所有核心,不能單獨對某個核心進行調節。
主板方面,且和之前透露的消息差別不大,X870E是雙芯片,與X670E相比就是多了USB4的支持。X870變成了單芯片,現在GPU和M.2都強制支持PCIe 5.0,同時也支持USB4,可看作是多了USB4的B650E。B850其實就是B650的平替,但顯卡插槽升級支持PCIe 5.0。B840大家把它理解成A620就行了,不支持CPU超頻但支持內存超頻,只支持USB 10Gbps,顯卡和M.2口都是PCIe 4.0的,其他擴展則是PCIe 3.0。
銳龍9000系列處理器的包裝和銳龍7000還是有明細區別的,盒子外圈上AMD的Logo顏色加深后明顯了許多,那些橙色線條也加粗加亮了不少,而內圈和兩側鏤空部分顏色則調明亮了,感覺拉高了整個包裝盒的對比度。
包裝盒背面自然也變成了Zen 5架構
至于處理器本身,由于繼續采用AM5平臺,所以外形什么的肯定和銳龍7000是一樣的,就是處理器正面的型號變了。
本文測試的是8核的銳龍7 9700X與6核的銳龍5 9600X,對比的對象自然包括上代產品,同型號的是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但我們手頭上并沒有銳龍5 7600X,所以拿了規格接近的銳龍5 7600代替,其實新的兩顆銳龍9000 TDP都是65W的,拿同是65W的銳龍5 7600來對比其實也沒啥問題。
他們的對手自然是酷睿i7-14700K和酷睿i5-14600K,AMD平臺使用華碩 ROG CROSSHAIR X670E HERO主板,而Intel平臺則使用使用華碩 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主板, 測試的時候會分別測試處理器默認狀態以及解鎖功耗或開啟PBO后的性能,游戲測試就只會放出默認性能的結果,實際上解鎖功耗或開PBO對游戲性能的改善有限。
其他配件包括雅浚 ECONOMIC AIO 5 36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芝奇焰峰戟DDR5-6000 CL30 16GB*2 EXPO內存,長城獵金部落 N17 1700W電源。顯卡則是目前AMD最頂級的RX7900XTX,使用的是盈通 Radeon RX RX7900XTX-24GD6 櫻瞳水著 SUGAR。
由于銳龍9000處理器的I/O Die沒有更換,而AMD的這些桌面處理器內存控制器就在I/O Die里面,所以兩代處理器的內存性能基本沒啥變化。而Zen 5架構對L1和L2緩存都進行了改進,很明顯的L1緩存帶寬都接近翻倍了,而L2緩存的帶寬也提升了30~40%,L3緩存AMD雖然沒說有改動,但帶寬明顯是比上代要高的,所有緩存的延遲也比上代略低一些。
測試使用的軟件版本是Sandra 2021.12.31.137,它的處理器計算測試可以測試出處理器的運算能力,其實從同是65W的銳龍5 9600X和銳龍5 7600的對比就能看出Zen 5的性能改進很明顯,同功率下整數算了提高了26.9%,浮點性能提升了10%。而銳龍7 9700X就明顯被65W的TDP嚴重限制了,默認狀況下它和105W的銳龍7 7700X相差很少,但銳龍7 9700X開了PBO后性能提升相當明顯,整數提升了16%,浮點則提升了12%,而銳龍7 7700X則因為撞到溫度墻的關系,提升很小。兩者都開啟PBO的情況下,銳龍7 9700X的整數性能比銳龍7 7700X提升了24.1%,浮點性能提升了8%左右。
處理器計算測試由于AMD的銳龍處理器是純大核設計,不像酷睿處理器有E-Core協力,所以跑分不如對手高是意料之內的。但在處理器多媒體測試中,由于該測試可以使用AVX-512指令集,所以測試結果則是一邊倒向AMD這邊。而且Zen 5架構有完整的512位數據位寬,所以在該測試中算力幾乎是上代的兩倍,這是新架構性能提升最為明顯的一個改動。
SuperPi是一個完全比拼CPU頻率的測試,是單線程的測試,這測試結果比較奇怪,采用Zen 5架構的銳龍9000處理器用時反而比上代還高一些,原因不明。
wPrime的測試的單線程測試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銳龍9000比銳龍7000略有提升,比14代酷睿好多了。多線程方面由于核心數量不占優,所以這結果正常,但差距沒有想象中那么大,默認狀態下銳龍7 9700X由于功耗限制反而比銳龍7 7700X慢一些,但開啟PBO后性能有了大幅提升。
國際象棋測試由于最多只能測試16個線程,所以這里只用來測試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兩個Zen 5架構的銳龍9000處理器單線程性能都比上代產品有所提升, 但增幅并不是很大。
Dolphin是一款對應任天堂游戲主機GameCube和Wii的模擬器,測試使用的是Dolphin 5.0 Benchmark,這是一個純粹的單線程測試,該測試中銳龍9000處理器較上代提升非常大,兩顆處理器用時均比上代縮短了三分之一,超越了各自的競品。
7-zip使用內置的Benchmark測試,該測試中銳龍5 9600X相對銳龍5 7600的提升較為明顯,而銳龍7 9700X相比銳龍7 7700X的提升并不大,不開PBO在解壓縮測試中比后者還低些,開了PBO后性能反超,但增幅較少,瓶頸可能出在內存帶寬上面。
3DMark CPU Profile測試可以測試CPU在不同線程下的性能表現,單線程的測試可以看出Zen 5的單核性能確實比Zen 4有明顯提升,成績均提升了15%左右。最大線程測試銳龍7 9700X默認狀態下明顯受到了功耗限制,只比銳龍7 7700X高出一點,但兩者都開啟PBO的話性能增長同樣有15%左右。
x264以及x265是兩個老牌開源編碼器,應用相當廣泛,這次我們使用了新版本的Benchmark,它能更好的支持AVX 2指令集,此外x264的測試還支持AVX-512。在x264測試中,同功率的銳龍5 9600X比銳龍5 7600默認下提升了6.5%,如果兩者均開啟PBO的話性能提升則會增加到12.2%。而銳龍7 9700X默認情況下性能是低于銳龍7 7700X的,但開啟PBO后性能提升了20%之多,性能反超后者不少。
x265的測試并不能把處理器全部吃滿,所以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開PBO后的銳龍7 9700X直接超過了解鎖功率的酷睿i7-14700K。
Corona Renderers是一款全新的高性能照片級高真實感渲染器,可以用于3DS Max以及Maxon Cinema 4D等軟件中使用,有很高的代表性,這里使用的是它的獨立Benchmark。默認的銳龍5 9600X比上代性能提升了11.6%,都開PBO的話就是提升了14.1%。銳龍7 9700X默認狀態下性能和上代相約,開啟PBO后性能提升了10.7%。
POV-Ray是由Persistence OF Vision Development開發小組編寫的一款使用光線跟蹤繪制三維圖像的渲染軟件,其主要作用是利用處理器生成含有光線追蹤效果的圖像幀,軟件內置了Benchmark程序。銳龍9000的單線程性能較上代提升了大概11%,多線程方面 同樣出現了銳龍7 9700X默認低于銳龍7 7700X,開PBO后反超的情況,可以看出這處理器受功耗限制比較嚴重。
V-Ray是由專業的渲染器開發公司CHAOSGROUP開發的渲染軟件,是業界最受歡迎的渲染引擎,其內核可應用在3Dmax、Maya、Sketchup、Rhino等多個軟件內,測試使用的是官方Benchmark。銳龍5 9600X默認時測試結果比上代高17.4%,開PBO后性能提升有25.4%之多。而銳龍7 9700X默認時性能和上代差不多,開啟PBO后性能比上代提升了20.9%,性能增幅還是非常大的。
Blender是一個開源的多平臺輕量級全能三維動畫制作軟件,提供從建模,雕刻,綁定,粒子,動力學,動畫,交互,材質,渲染,音頻處理,視頻剪輯以及運動跟蹤,后期合成等等的一系列動畫短片制作解決方案, 測試使用官方的Benchmark工具,軟件版本是4.2.0。其實各個渲染軟件出來的結果都挺接近的,銳龍5 9600X默認就比上代有明顯提升,而銳龍7 9700X則需要打開PBO后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實力。
CINEBench R23使用MAXON公司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件的引擎,而更新的2024版則使用先進的Redshift引擎并更換更復雜的測試場景,該軟件被全球工作室和制作公司廣泛用于3D內容創作,而CINEBench經常被用來測試對象在進行三維設計時的性能。 從CINEBench的測試可以看出,采用Zen 5架構的銳龍9000處理器單線程性能是要優于14代酷睿的,不過多線程方面由于對手有E-Core幫忙這就沒辦法了。
游戲測試為了反映CPU的真實性能,測試全部都是在1080p分辨率下進行的,盡量減少顯卡上的瓶頸,不過畫質依然是開啟非光追下的最高,此外游戲測試只會使用CPU的默認設置。
這次我們測試了10款游戲,包括5款單機和5款網絡游戲,在大部分游戲中兩顆銳龍9000處理器的表現都相當優秀,即使是6核的銳龍5 9600X也能輕松打平甚至超越上代8核銳龍7 7700X,與對手相比也基本上是各自戰勝了自己的競品,甚至在某些游戲中出現了銳龍5 9600X比酷睿i7-14700K表現更好的情況。
看來緩存上的改動對游戲性能的提升確實起到不小的幫助 ,另外你們看了下面的功耗測試就會發現這兩顆銳龍9000處理器確實是能耗比極佳的游戲處理器,能用比對手小得多的功耗提供更好的游戲性能。
在功耗測試方面,我們使用專用的設備直接測量主板上CPU供電接口的供電功率,但也會給出軟件記錄的CPU Package功耗數據,雖然CPU的供電主要來源是CPU供電接口,但我們也發現有一小部分是來自24pin接口的。
此外必須說明的是,目前我們測量的是主板上CPU供電接口的輸入功率,并非直接的CPU供電功率,因此從該理論上來說應該是略高于CPU的實際供電功率,而且會更因為主板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但是這個測試數據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因為電源實際上是對主板進行供電而非直接對CPU進行供電,因此對于電源的選擇來說,直接測試CPU供電接口的供電功率更有實際意義。
會分別測試所有處理器解鎖功耗或開啟PBO后的溫度功耗,AIDA 64 FPU烤機并沒有使用AVX-512,環境溫度是28℃。
由于銳龍7 9700X和銳龍5 9600X的TDP只有65W,所以它們默認狀態下的功耗和銳龍5 7600是完全一致的,烤機的時候銳龍7 9700X的全核頻率只有4.45GHz,而銳龍5 9600X則是4.81GHz,此時銳龍5 7600只有4.62GHz,可見在同核心同功耗下新一代銳龍處理器頻率是比上代更高的。
在開啟PBO后銳龍7 9700X的處理器封裝功耗從88W提升至140W,全核頻率也大幅提至5.13GHz,銳龍5 9600X的功耗也增加到113W,頻率提至5.07GHz,兩顆銳龍9000在開啟PBO的功耗都比上代低,頻率也更高。此外我們可以從這里看出銳龍7 7700X在開啟PBO后功耗可增加的量很少,因為它默認的時候就在過熱邊緣,留給它的余量并不多。
和對手相比,即使是開了PBO后的銳龍7 9700X功耗都比默認的酷睿i5-14600K更低,更別提解鎖后的酷睿i7-14700K了,它的功耗直接是銳龍7 9700X開PBO后的兩倍多。
CPU的發熱是這代銳龍9000處理器明顯改善的一點,默認的銳龍7 9700X烤機時只有60度出頭,開了PBO后溫度上升至86℃,這發熱比上代銳龍7 7700X低得多。而銳龍5 9600X默認時烤機溫度是69.7℃,開啟PBO后則是85.2℃,說真的這兩個處理器默認使用的話隨便找個百元風冷都能壓,開PBO的話至少得找個240水冷吧,畢竟這是用360水冷壓出來的溫度。
待機并不是完全的桌面待機,而是開著HWinfo監控著,Windows的電源計劃選的是平衡。銳龍9000的待機功耗也是這次的一大亮點,這次的待機功耗只有上代的一半左右,有了明顯改善,這些多芯片處理器待機功耗終于到了和對手的單芯片差不多的水平。待機功耗雖然下去了,然而溫度并沒有下去,畢竟IOD沒換,待機時CCD可能真休息去了,但IOD依然要干活。
以前我們的CPU天梯榜是以處理器的默認性能為基準的,就是開機點亮后BIOS最多開個XMP或者EXPO,其他啥都不改就直接測試。然而Intel最近那事大家應該有所了解,現在的主板都從默認解鎖功耗限制邊成Intel Default Setting,性能都下降了,關于這部分的內容大家可以去查閱我們之前的評測。
所以我們會逐步對天梯榜上的各處理器的性能進行補充,但這是需要時間的,這次先把銳龍7 9700X和銳龍5 9600X默認和開啟PBO后的性能都放上去,銳龍5 7600開啟PBO后的性能也放上去了,至于銳龍7 7700X由于開啟PBO后性能變化太少所以就不單獨列出了,后續出現類似的情況也會按這方法處理。
默認狀態下銳龍7 9700X的單線程性能比銳龍7 7700X提升了10%,但多線程受制于功耗所以兩者性能接近,可能讓大家產生整體性能并沒有太大提升的錯覺, 但開啟PBO后它的多線程性能提升了15.4%之多,比銳龍7 7700X提升了領先11.3%,和官方的16%性能提升大體一致。
默認狀態下銳龍7 9600X單線程性能比銳龍5 7600提升了17%,多線程提升了13%,由于兩者的核心數量和功率是相同的,這其實就是同功率下Zen 5相比與Zen 4的性能提升,單線程那邊可能因為兩者最高頻不同功率確實有點不太一樣,但多線程測試的時候兩者都會受到88W功率限制,所以可以看作在該功耗下Zen 5架構比Zen 4性能提升了13%。
其實新的Zen 5架構提升最大的是AVX-512性能,性能幾乎比上代翻倍,但這東西對于消費級應用來說確實挺難用得上的,就是部分模擬器可能會調用。但Zen 5在處理器緩存方面的改動確實給游戲性能提升帶來不小幫助, 測試的游戲中有不少一部分銳龍7 9600X甚至是比上代更高檔次的銳龍7 7700X更好,兩顆銳龍9000處理器在面對對手14代酷睿時游戲性能在大部分游戲中都能領先,溫度功耗表現也大幅度優于對手。
當然了你要是比多線程性能的話銳龍7 9700X和銳龍5 9600X確實無法和酷睿i7-14700K和酷睿i5-14600K比的,其實單純從P-Core性能來看的話AMD Zen 5已經超越了對手的Raptor Cove,然而多線程對手多了相當多的E-Core幫忙所以才比不過。然而單純從游戲負載上來看,這些E-Core也幫不上什么忙,不幫倒忙其實已經很好了,真的需要跑多核性能的話AMD也有銳龍9 9950X和銳龍9 9900X這兩位在等著。
價格方面,銳龍7 9700X的定價是2549元,銳龍5 9600X的定價則是1949元,和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的上市價相比其實是要低不上,當然你和現在價比的話肯定沒法比,畢竟銳龍7000還是會繼續賣的。和對手的酷睿i7-14700K和酷睿i5-14600K盒裝價相比其實也要低不少,在散熱方面由于發熱不大也不需要規格很高的散熱器,也節約了平臺成本,可以說是目前性價比相當不錯的兩顆游戲處理器。
京東購買鏈接:銳龍7 9700X/銳龍5 9600X
等待新旗艦的朋友下周還有16核的銳龍9 9950X和12核的銳龍9 9900X在等著,它們已經到達了我們評測室,敬請期待下周的旗艦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