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對比Nexus 6P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對比iPhone6s Plus大小
核心硬件與主要功能
核心硬件:MOJO的外觀非常小巧,從圖片中和iPhone6 Plus、HUGO的對比不難看出,它的尺寸要比煙盒還小一些。在關注它的使用功能之前,首先我們還是來看看它的核心硬件部分的變化。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Xillinx Atrix-7 XC7A15T FPGA芯片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4E Pulse Array DAC外部元件-二極管與電阻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晶振
從我們的拆解和官方前期的介紹大家應該清楚MOJO可以變得如此小巧的主要原因是FPGA芯片的更新。在HUGO中,使用的FPGA芯片為Xilinx的SPARTAN-6 LX系列,這顆芯片出自三星45nm工藝生產。而在MOJO中,使用了Xilinx公司更新的ARTIX-7系列的XC7A15T FPGA芯片。這顆芯片來自于臺積電TSMC的28nm HPL工藝生產,性能和資源有所提升,功耗大幅度下降。
從Xilinx給出的官方資料來看,ARTIX-7系列的XC7A15T的可編程單元個數達到了16640個[SPARTAN-6 LX9為9152個],DSP Slice,XC7A15T為45個[SPARTAN-6 LX9為16個],1.2Gb/s的LVDS[Chord的數字信號通道使用LVDS配合FPGA實現],靜態典型功耗下降65%,動態功耗平均至少降低50%。同時,XC7A15T還有很多明顯更多的優勢,但我們也不清楚還有哪些提升對FPGA DAC有所幫助。
由于Chord官方沒有給出MOJO是否因為使用了ARTIX-7系列的FPGA芯片而讓它在WTA濾波器的精度有所提升,或者是否因為需要控制功率而降低了水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顆FPGA芯片明顯更好小的尺寸,大幅降低的功耗,是MOJO能夠將體積大幅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Chord 和弦 HUGO 外置解碼器-FPGA及周邊工作流程圖[官方圖]
雖然MOJO FPGA內部工作原理的精度沒有詳細的官方數據,但可以確定的是MOJO的核心工作體系和HUGO上的沒有差別,仍然是Chord的4E Pulse Array FPGA DAC架構。但從功能來說,HUGO耳機輸出部分的聲場DSP運算單元肯定被去掉了。而數字音量、數字信號的鎖相環功能、WTA濾波器以及最后的輸出方式都是沒有變化的。如需更詳細的了解相關技術,可查閱之前Chord HUGO的測評文章[Doc]Link=00006190[/Doc]。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ATMEL SAM3U1C ARM內核 USB控制芯片
從拆解可以看到,MOJO FPGA芯片旁邊仍然分布了一些貼片電阻和二極管元件,最終實現電壓信號的輸出。而模擬部分的輸出,看上去仍然是直接使用三極管芯片的方案,但似乎型號上和HUGO上的不同。而在USB功能和控制功能方面,仍然是和HUGO上一樣的ATMEL SAM3U1C ARM內核 USB控制芯片。
主要功能:MOJO外觀小巧,采用全金屬的外殼,表面進行了很細的磨砂表面氧化處理。從圖中看到,三個半透明的玻璃質感的小球,其中一個是電源開關按鍵,而另外兩個是音量大小調節按鍵。它們被設計的可以在機器上隨意轉動,但轉動只是為了手感摸著舒服?好玩?并沒有實際功能。實際功能還是需要靠向下按動才可以出發。半透明的設計,符合Chord一直以來喜歡玩“燈”的風格,同樣,在工作狀態下,電源按鍵的小球更具播放聲音的不同采樣率規格,有不同顏色對應。而音量鍵不同顏色代表音量大小。對應基本與HUGO的一致[音量最大段MOJO的顯示似乎缺顏色,稍有不同]。
MOJO提供了兩組3.5mm接口的輸出,兩只接口并聯,一般來說同時接駁兩只耳機由于它的輸出功率巨大,所以都不成問題。由于它的輸出部分和HUGO類似,所以Lineout也直接使用這兩個3.5mm接口即可。而實際測量,它的最大輸出電壓可以達到8Vrms左右。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3.5mm耳機輸出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同軸輸入、USB、充電和光纖接口
MOJO另外一側有多個接口。兩個Micro USB接口,其中一個專門負責充電,另外一個則是與電腦或iOS、Android設備連接。另外,MOJO還提供了一個3.5mm接口的同軸輸入和一個標準光纖輸入接口。而隨機器,MOJO只提供了一根短小的MicroUSB連接線,同軸轉接線需要自己定制。
MOJO使用電池供電,充電4小時左右可使用10小時,續航能力基本令人滿意,實際測試似乎比10小時要稍短一些。對于HUGO官方曾經談到過它永遠使用電池供電,即連接外接電源機器也同樣是從電池取電,外接電源做充電。而MOJO似乎也是同樣原理。負責USB數據傳輸的接口是不會和電腦或手機之間發生電池之間的充電關系的。
與HUGO相比,MOJO只提供了一個USB接口和電腦或手機連接,這個接口支持iOS和Mac的Core Audio,Android操作系統理論上也可以支持[需要配合第三方app]。而Windows系統需要安裝驅動才能支持。即這個USB接口是HUGO上所謂的高清音頻接口。而MOJO在USB接口指標上的確也比HUGO更進一步,可以在DoP 1.0規范下支持DSD256的解碼,和32bit/768kHz的PCM解碼,當然,這樣的音樂似乎基本找不到。
客觀測試與主觀聽感
E-MU 1616M PCIe 數字音頻系統
按照慣例,我們對Chord MOJO進行相關測試。測試在iOS、OS X和Windows10下進行,測試客觀結果保持一致,下面將不一一羅列。[下面使用HUGO的LO RMAA圖表與耳機輸出圖表是一致的。]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頻響曲線
Chord 和弦 HUGO 外置解碼器-頻響曲線@LO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噪聲分布
Chord 和弦 HUGO 外置解碼器-噪聲分布@LO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動態范圍
Chord 和弦 HUGO 外置解碼器-動態范圍@LO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總諧波失真
Chord 和弦 HUGO 外置解碼器-總諧波失真@LO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互調失真
Chord 和弦 HUGO 外置解碼器-互調失真@LO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分離度曲線
Chord 和弦 HUGO 外置解碼器-分離度曲線@LO
測試項目 | MOJO | HUGO |
噪聲水平, dB (A): | -96.7 | -96.4 |
動態范圍, dB (A): | 96.4 | 96.2 |
總諧波失真, %: | 0.0005 | 0.0005 |
互調失真, %: | 0.0042 | 0.0042 |
立體聲分離度, dB: | -95.4 | -95.1 |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頻率掃描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分離度測試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分離度頻率分析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頻率掃描@48kHz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頻率掃描@96kHz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頻率掃描@DSD[20Hz-48kHz]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頻率掃描@[20Hz-48kHz]-iPhone
從客觀測試成績來看,MOJO表現仍然處于非常理想的狀態,如果仔細觀察RMAA的測試成績頻譜,諧波失真的頻譜,會發現它的諧波失真是非常小的,要比RMAA給出的數字結果其實相對更優秀一些。頻率掃描的測試也印證了這一點。而在DSD播放、24bit/96kHz的播放,以及iOS下高清播放都不存在問題。仔細觀察DSD解碼20Hz-48kHz的頻掃信號可以發現,它所保留的“超聲波”噪聲頻率也要比我們常見的DSD濾波下的結果更好一些。當然,目前的這些客觀測試已經不能很好的說明優秀的聲卡輸出的特點和細節,還要配合主觀聽感來判斷它的表現如何。
主觀聽感
在主觀聽感測試中,我們對比的對象只選擇了Chord的HUGO,感謝網友再次提供測試樣機。另外,使用Westone W4R、Vsonic GR07Classic作為小耳塞參考。HiFiMan HE-560、森海塞爾HD800、AKG K701、K812等作為參考。音箱使用漫步者S1000和我們的高端土炮作為參考。
Chord 和弦 MOJO 便攜式外置解碼器[聲卡]-對比HUGO
整體印象:在11月MOJO剛剛上市的幾天,我曾經去一家銷售的店里做過對比,當時帶了HE-560和HD800以及筆記本電腦。雖然時間不充裕,大概也聽了10分鐘。當時印象,第一在驅動HD800時,MOJO還是比HUGO聲音單薄了不少,但在HE-560下差別相對較小,似乎MOJO的高頻密度還稍好一點。第二,MOJO的USB聲音似乎比HUGO力度更好,尤其是高頻和中高頻,當時感覺可能是MOJO的USB水平提高了。
而這次仔細對比可以確認是,在頭戴式耳機下,低阻抗的耳機MOJO和HUGO差別相對較小,而高阻抗差別較大。驅動音箱時,聲音細節有不同的趨向。但整體來說,MOJO和HUGO的聲音風格和特點一致。都擁有高頻端非常好的細節。
高頻表現:MOJO的高頻仍然和HUGO風格一致,擁有很好的張力和動態,在一些難伺候的小耳塞或者大耳機下,表現出非常好的控制力。雖然它的高頻談不上柔和,但良好的瞬態控制又讓高頻的后延不失溫潤。但由于它的高頻談不上柔和,所以搭配本身高頻有明顯修飾感的耳機表現不夠好。例如K702的表現就好于K701,HD650的高頻的修飾味道略顯突兀。
HUGO與MOJO高頻差異在高端耳機上表現比較明顯,HUGO的聲音更為松弛,中高頻的聲場更好,聲音更軟,更開闊一些。而MOJO的聲音明顯偏緊,聲音的形態要小了一圈。對于聲音本身比較舒展的耳機來說,這種差別體現的更明顯。而音樂類型也決定了這種差別表現是否明顯,如果是小提琴之類獨奏,初聽可能還會覺得MOJO的高頻密度更好?但仔細對比還是發現,MOJO聲音有些緊繃了。當然,這只是相比HUGO而言,與非常多隨身聽和聲卡相比,它們的聲音還是頗具張力的。
中頻表現:HUGO與MOJO在搭配耳機時,雖然聲音風格不是暖聲,但中頻的動態卻相對出色,這要比目前2000元級-4000元級的播放器好得多。MOJO的中頻同樣要比HUGO收的更緊,這在HD800上會顯得人聲明顯薄了不少。而在HE-560、K702下會覺得聲音更緊,彈性更好,但不夠舒展,尤其是中低頻部分,開始覺得很緊繃,聲音有些不自然了。而HUGO在這方面相對表現要更好,大動態下HUGO的聲音更顯大氣,而MOJO的聲音則比較拘謹。
低頻表現:低頻表現方面,MOJO和HUGO的差異基本和中頻一致,但MOJO明顯更緊的聲音對低頻的負面[相對HUGO]來說更大一些,以MOJO這樣的緊并有些擁擠的低頻而言,雖然仍然有非常好的動態和解析力,但是和高端解碼器相比就有一定差距了。這也許在入耳式小耳塞以及低阻抗頭戴耳機上表現不算明顯,甚至在某些音樂中,這種很緊湊的低頻會帶來更硬朗的風格。但至少在古典音樂、人聲方面,HUGO的松弛感表現會更好。
音箱下表現:MOJO的聲音在我們使用兩套音箱系統中表現,個人感覺與HUGO的差距要大于搭配耳機時的差距。MOJO的聲音狹窄了不少,中頻和低頻相對擁擠,聲音有力度但不夠舒展,低頻下潛和細節也有所損失。不過高頻部分雖然有差別,但可以認為是細節風格上的不同。但HUGO的聲音仍然更顯開闊。
數字源的影響:我們使用樂之邦Monitor 02 US MarkII作為數字源來對比HUGO和MOJO,感覺聲音舒展而開闊的02USMarkII對HUGO的幫助明顯更大,而對MOJO的中低頻偏緊的改善很有限,但對高頻的細節和舒展聽感幫助一樣不小。
附件的影響:我們在測試MOJO時為了使用同樣的RCA模擬音頻線,所以專門制作了一個3.5mm到RCA左右聲道的轉接線,使用了很好的接口和線材。但我們發現,不要認為花了錢使用了好材料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聲音。我們通過完全一致的AB對比[HUGO也有3.5mm接口輸出],發現新作的這條轉接線同樣會比較大的影響聲音風格,可能是使用了鍍銀線材的緣故,聲音會更緊,這對于MOJO來說反而是災難,因為我們本來就認為MOJO的聲音偏緊了些。所以,我們接下來會做一個測試,看看幾毛錢的3.5mm到RCA的轉接口音質好,還是花幾百元做的轉接線音質好。
總結
整體來說Chord MOJO也許是因為供電或模擬部分元件的變化,導致了聲音風格上相對HUGO變得有些拘謹。而在搭配耳機上,對于300歐高阻抗耳機來說,中頻和低頻的動態和厚度,相比HUGO有明顯的差距。而在其他方面,MOJO和HUGO表現的比較接近,HUGO的整體表現和素質仍然是更好一些的。不過在高頻的解析力和極細微的瞬態表現,中高頻中頻的動態和解析力方面,MOJO仍然表現出和HUGO接近,領先近似價位便攜播放器和高品質聲卡的實力。但若以高品質臺式解碼器來要求MOJO,MOJO的動態、中低頻和低頻的細節與張力,高頻的聲場相比HUGO有所退步,距離自然也有所擴大。
MOJO的魅力仍然在于它的小巧,它可以和iOS設備或Android設備的USB接口相連,作為智能手機的聲卡使用,雖然聲音表現稍弱于與電腦連接,但在同樣體積下聲音素質目前來看仍然一枝獨秀。而更大的優勢在于,MOJO[包括HUGO]它們在驅動高端耳機時足夠大的功率,和非常好的高頻細節。由于Chord風格中頻和低頻沒有偏暖的趨向,所以在搭配小耳塞時聲音不夠溫和,甚至有可能推的過頭,而一些近似價位的播放器比較溫和細膩的風格是可以與MOJO的聽感抗衡的。但在驅動HE-560、HD800、K702、K812這樣耳機時,MOJO作為“捆綁黨”來說優勢還是相當大。
段時間全球超算TOP 500最新榜單公布,各超算系統的排名有升有降,爭奪激烈,只有我國的神威·太湖和天河二號毫無懸念地又一次分別蟬聯冠亞軍(第四次)。下面為大家介紹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十臺超級計算機,以及它們的“TOP 500之路”。
10、K Computer
由富士通為日本RIKEN計算機科學高等研究院(AICS)建造的K Computer,在2011年6月時是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計算機,到了2017年11月已經成功跌落至全球超級計算機TOP 500名單中的第10位。K Computer在榜單里基于Sparc的計算機中排名最高,使用88,128個運行頻率為2GHz的SPARC64 VIIIfx八核處理器,共計705,024個內核。它具有10.51 petaflops的最大持續性能和11.28 petaflops的峰值性能。然而它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它的每瓦特性能僅為0.83 gigaflops,是前十名中效率最低的機器。
9、Oakforest-PACS
第九位Oakforest-PACS是另一臺富士通建造的機器,為日本聯合高級高性能計算中心建造。基于富士通的Primergy CX1640集群,并使用英特爾Omni-Path互聯,Oakforest-PACS于2016年11月進入排名第6位,但一年后滑落至第9位。其8178個Intel Xeon Phi 7250處理器共有556,104個核心。最高性能可達13.55 petaflops,峰值性能達到24.91 petaflops。它的功耗效率是每瓦4.986 gigaflops。
8、Cori
Cori是克雷公司建造的(Cray),它屬于美國能源部,坐落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Cori于2016年11月進入Top500排行榜,比日本的Oakforest-PACS高出一位,同時也是一路下滑。 2017年11月排在第8位。與Oakforest-PACS相同的另一件事是,同樣使用Intel的Xeon Phi處理器。其中有9152個核心,總共有622336個內核,最大持續性能為14.01 petaflops,峰值性能為27.88 petaflops。Cori的能源效率低于日本的Oakforest-PACS,每瓦3.558 gigaflops,不太能讓人印象深刻。
7、Trinity
由克雷公司為美國能源部門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建造的Trinity,在2017年夏季得到了升級,將其推到了500強名單的后面。它在2015年11月排名第六,配備18,816個Intel Xeon E5 16核心處理器,但排名穩步下滑,曾一度降至第十位。2017年11月,升級后的Trinity配備9,984個Intel Xeon Phi 68-核心處理器,攀升至第七位,共979,968個內核,最大持續性能和峰值性能分別達到14.14 petaflops和43.90 petaflops。總的來說,它的耗電量Cori低一點,效率稍高一點,為每瓦特3.678 gigaflops。
6、Sequoia
Sequoia在2012年6月份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但自那時以來排名一直下滑。到2017年11月,已經滑落到第六位。與Cori和Trinity一樣,Sequoia屬于美國能源部,坐落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不同的是,Sequoia由IBM建造,并使用該公司的16核Power BQC芯片與定制的互連技術。它有98,304個處理器,總共有1,572,864個內核,每個內核有1G的RAM。實現了17.17 petaflops的最高持續性能和20.13 petaflops的最高性能。在能源效率方面,能夠提供每瓦特2.177 gigaflops的中等功率。
5、Titan
Titan在2012年11月進入Top500排行榜的時候,打敗了當初的Sequoia成功登頂,但是在2017年11月之前已經滑落到第五位。它是美國能源部電腦中最強大的,位于橡樹嶺美國國家實驗室。它和Cori及Trinity一樣,是由克雷公司生產的,但與后兩者不同的是,它采用了AMD公司的16核Opteron 6274芯片和Nvidia Tesla加速器。它擁有總共560,640個內核,最大持續性能達到17.59 petaflops,峰值性能達到27.11 petaflops。能效達到每瓦特2.143 gigaflops。
4、Gyoukou
Gyoukou為日本海洋地球科學和技術機構所有。它是一款名為Earth Simulator的超級計算機的“繼承者”,并于2017年6月首次進入Top500榜單,排名第69位。自那時以來,制造商ExaScaler又增加了數百萬個加速器核心,到2017年11月,它已攀升至第四位。1250個Intel Xeon 16核處理器,采用Infiniband EDR互連,Gyoukou大部分性能來自于通過Pezy-SC2加速器加速的19,840,000個內核。它可以實現最高19.14 petaflops的持續性能以及28.19 petaflops的峰值性能。Gyoukou的突出特點是其效率為每瓦特14.17 gigaflops,幾乎是其競爭對手效率的兩倍。
3、Piz Daint
Piz Daint自2012年11月以來一直在TOP 500名單中攀升,當時它配備了1,504個Intel Xeon E5-2670處理器,占據第114位。自那時起,它的所有機構——瑞士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和制造商克雷公司對其進行了一系列升級。六個月后,他們將處理器數量翻了三倍,將Piz Daint提升到了第42位,再過了六個月又增加了Nvidia K20x加速器,將其提升到了第六位。在2016年,Cray將Xeons換成了新的型號E5-2690v3,每個型號都有12個內核,而不是2670的8個內核,用新型的Nvidia Tesla P100取代了K20x加速器。處理器數量的最終提升將Piz Daint推到了2017年6月的第三名,到11月份還沒有被超越。它的361,760個內核提供了19.59 petaflops的最大持續性能和25.33 petaflops的峰值性能。其效率為每瓦特8.622 gigaflops。
2、天河二號
天河二號屬于中國廣州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從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為止,是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后來被神威·太湖之光擠下神壇。不過截至2017年11月,它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快的機器。它使用了Intel Xeon E5-2692v2和Intel Xeon Phi 31S1P處理器,總共有3,120,000個內核和1 PB的RAM。天河二號的最高持續性能是33.86 petaflops,理論峰值性能是54.90 petaflops,功耗效率僅為每瓦特1.902 gigaflops,它畢竟是在2013年建成的。而據最新消息,今年年底天河二號將使用全新的國產Matrix 2000加速器,替換原有的Intel加速器,正式成為真正的國產超算,其最大運算速度也將大大提升,達到目前性能的近三倍。
1、神威·太湖之光
神威·太湖之光連續第四次領跑全球超級計算機TOP 500榜單,位于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于2016年6月首次亮相。它沒有加速器芯片,依靠的是40960個申威26010處理器,每個擁有260個核心,提供了93.01 petaflops的最大持續性能和125.44 petaflops的理論峰值性能。功耗效率是非常可觀的每瓦特6.051 gigaflops。
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于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它對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自2013年以來,我國的超級計算機在全球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排名中位居第一。今年最新的排名,美國超過了中國,重登500強榜首。
盡管美國再次躋身前500強,但中國擁有202個超級計算機系統,仍然是世界500強超級計算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全球TOP10的超級計算機,被用于模擬天氣、武器、洋流和其他物理現象。它們不僅超越了地球上的其他所有機器,還展示了企業可能會用到的技術。
那么世界上最快的10臺超級計算機到底落誰家?
處理器:2,282,544 個;峰值速度:187,659 TFlop/s
Summit是IBM和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推出的新超級計算機,理論峰值運算速度達200 petaflops,能夠每秒執行多達20億億(2x10^17)次的“浮點數操作”。
Summit 要比神威·太湖之光快 60%,比同在橡樹嶺實驗室的 Titan——前美國超算記錄保持者要快接近 8 倍。
Summit使用了IBMAC922系統,它包含了4608個計算服務器,而每個服務器又包含了兩個22核的IBMPower9處理器和6個NVIDIATeslaV100GPU加速器,它們之間通過雙軌的MellanoxEDR100Gb/sInfiniBand來連接。
Summit
處理器:10,649,600 個;峰值速度: 125,436 TFlop/s
我國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連續第四次領跑全球超算500強榜單,全部使用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安裝了40960個中國自主研發的“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該眾核處理器采用64位自主申威指令系統,峰值性能為12.5億億次/秒,持續性能為9.3億億次/秒。
該超級計算機由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安裝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
神威·太湖之光
處理器:1,572,480 個;峰值速度:119,193 TFlop/s
Sierra超級計算機被美國國家能源局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用于助力科學家在高能物理、材料發現、醫療保健等領域的研究探索。
Sierra能夠以超過每秒17千萬億字節的速度將數據傳輸至處理器,這相當于在1秒時間內將超過1000億張照片傳送至Facebook。
Sierra
處理器:4,981,760個;峰值速度:33,862 TFlop/s
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制的“天河二號”曾經6次蟬聯冠軍,位于中國廣州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
“天河二號”采用麒麟操作系統,目前使用英特爾處理器,將來計劃用國產處理器替換,不僅應用于助力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政府科研項目,還在石油勘探、汽車飛機的設計制造、基因測序等民用方面大展身手。
天河二號
處理器:391,680 個;峰值速度:32,576 TFlop/s
這臺超級計算機全名為 AI 橋接云基礎設施(簡稱 ABCI),專注于AI應用的大型云平臺。
由1088臺富士通Primergy CX2570 M4 x86服務器組成,每臺服務器配備兩個 Intel Xeon Scalable家族處理器以及四個NVIDIA Tesla V100加速器。
ABCI
處理器:361760 個;峰值速度:25326 TFlop/s
由Cray公司為瑞士的國家超算中心打造,該超算同時也是Green500的第一名,可見其節能效果非常明顯。
它使用了Cray XC30系統,在Linpack基準下,取得了6.27 Pflop/s的成績,然而它的能耗總計只有2.33 MW,折合2.7 Gflops/W。
Piz Daint
處理器:560640 個;峰值速度:27112 TFlop/s
泰坦(Titan)由美國的Cray公司研制,目前服務于美國能源部旗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 ,供各項科學研究項目使用。
泰坦從1993年就開始登了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系統是之前“美洲虎”(Jaguar)的升級版,基于AMD處理器、NVIDIA加速卡的混合計算系統。
Titan
處理器:1,572,864 個;峰值速度:20132 TFlop/s
Sequoia(紅杉)安裝在美國能源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曾在2012年6月登上了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的冠軍寶座,之后則是一直排名在前三。
“紅杉”的運算能力超群,持續運算測試達到每秒16324萬億次,其峰值運算速度高達每秒20132萬億次,令其他計算機望塵莫及。它1小時的運算量相當于67億人不間斷手工運算320年。
Sequoia
處理器:979968 個;峰值速度:43902 TFlop/s
由Cray公司為美國能源部門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建造的Trinity,有美國核武器庫“管理員”之稱,超算Trinity已打破世界紀錄,兩分鐘創建萬億個文件!
2017年11月,升級后的Trinity配備9,984個Intel Xeon Phi 68-核心處理器,攀升至第七位,共979,968個內核,較大持續性能和峰值性能分別達到14.14 petaflops和43.90 petaflops。
Trinity
處理器:622,336個;峰值速度:27880 TFlop/s
Cori是基于Cray公司的XC40超算,在美國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簡稱NERSC)使用,命名是紀念美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Gerty Cor(格蒂·科里),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女科學家。
它使用Intel的Xeon Phi處理器,其中有9152個核心,總共有622336個內核,較大持續性能為14.01 petaflops,峰值性能為27.88 petaflops。
Cori
Q:國內做超算的機構/公司有哪幾個?
A:國防科大、曙光、聯想、浪潮
Q:超級計算機的壽命是多久?過時淘汰后怎么處理
A:超級計算機的壽命一般很短,他們的服役時間一般在3-5年左右,老化的零件很難找到可用于替代的配件,隨著可靠性變差,運維成本陸續增加,選擇使用新機器來取代這些老機器是更加劃算的選擇。
往期回顧:
1、《云服務器真的淘汰了傳統服務器?!你怎么看?》
2、《買二手服務器靠譜嗎?!是科技還是“洋垃圾”》
3、《推薦|這才是企業服務器的正確選購方式!》
4、《如何搭建一個小型企業服務器機房?6個步驟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