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電視、電腦、微波爐、高壓電線、變電站等等都會產生電磁輻射,甚至可以說每天曬曬太陽,都是一個被輻射的過程。 很多時候,人們在漠視電磁輻射,但是有些時候又在“談輻色變”,比如在談到手機輻射、基站輻射時。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矛盾現象出現,是因為對情況不了解而產生誤解。
針對手機輻射的安全性,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教授姚道新甚至表示:“如果說手機輻射危險,那平時處在太陽光下就更加危險了。”
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質,只要其溫度高于絕對零度(即-273.14℃),就會自然產生輻射電磁波。我們日常所處的溫度大約是300K(即27℃),這遠高于絕對零度,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輻射的世界。
我相信你現在的表情應該是這樣的——Σ(?д?|||)??——這個世界這么危險的嘛?——我要回家——嗚嗚嗚嗚~
不用擔心,輻射并沒有你想像的那么可怕,并不會讓你變異,畸形,然后長出腫瘤……
電離輻射具有足夠高的單粒子能量可以將原子或分子電離化,這類輻射在足夠的強度下可以對生物體造成嚴重的傷害。類似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以及無線長波等低頻率射線都屬于非電離輻射,而手機和基站輻射即無線電波范疇。
姚道新解釋,人們曬太陽時感覺身體發熱,甚至皮膚發燙,電器的輻射也是同理。相對來說,電器輻射強度極低,曬太陽都沒事,電器的熱效應就更沒必要擔心。
從電磁波的波長與頻率對照表中得知,人類肉眼可以感知的可見光發散的射線頻率約為1015赫茲,而手機、電視雷達發散的射線頻率僅約為109赫茲。最近,國內多地出現40℃高溫天氣,從某種意義上說,陽光的輻射確實遠大于手機輻射。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如洗臉防輻射、仙人掌防輻射、防輻射孕婦裝等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所以說,小伙伴們以后頭疼不要再甩鍋給手機了,手機說:“這鍋我不背o(′^`)o。”
<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新青年紀錄第220期
《輻射“把脈人”》
北京市小清河公園
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
輻射環境監測人
全葳
手機、電腦、微波爐
你心中存疑的,其實不會傷害你
水流、農田、土壤
你不曾在意的,輻射卻在你身邊
爬樹下田
是輻射監測人的“必備技能”
上山入海
他只為守護你最真實的安全感
每一朵浪花
都在守護大海的澎湃
近這幾年科學技術的進步十分的迅速,每個人肯定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手機或是電腦,而在家里玩手機我們就必須需要WIFI的存在,為了網速能夠變得更快,所以說現在家家戶戶幾乎都擁有自己的路由器。在新聞中老看到關于WIFI的危害,家長也老是告誡我們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一定要關掉WIFI,早上再開開。那么WIFI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危害很大呢?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其實生活中我們所見的輻射大多都不是對我們身體能夠造成實質傷害的輻射,像醫院的X光或是核輻射,這對于我們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慶幸的是我們不去過多的接觸或是不接觸。在家庭生活中,我們面對的一般都是電磁輻射,像微波爐、電吹風這兩個看似不起眼的工具其實輻射十分的多,過多的使用會造成頭暈和疲軟無力。而對于我們來說呢一般面對的都是電視、電腦、手機和WIFI的輻射。手機和電腦其實輻射并不算太大,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就過多的使用。
WIFI本質就是一個無線設備,作為一個發射的機器,對周圍的其他電器發射電磁輻射。根據研究者的數據表明,離WIFI路由器越近,它對于人體的危害實際上也就越大。所以說家長叫我們遠離路由器也并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其實WIFI也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它的功率密度大約是9微瓦/平方厘米,而根據國家制定的安全標準,人體所能承受的安全輻射大約是10瓦/平方米。這么一比較,其實WIFI的輻射對我們的危害其實并不大,那為什么在WIFI旁邊玩有時會頭痛呢?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玩手機的時間過長導致的。
現在社會的進步推動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要找到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說玩手機和電腦一段時間過后要學會休息,晚上睡覺時最好還是關掉手機和WIFI路由器,或許它們的危害很小,但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它們的危害。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這些所謂的有害輻射自然就傷害不到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