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你是一個「小黑」粉,肯定對 ThinkPad X1 Carbon 這個型號不會感到陌生。
作為目前 ThinkPad 旗下定位最高端的傳統輕薄本,X1 Carbon 在用戶中有著非常優秀的口碑。去年,我們自己在體驗了兩個月 X1 Carbon 之后,也認為這是當時市面上最優秀的 Windows 筆記本電腦之一。
從 2013 年推出第一代 X1 Carbon 以來,聯想已經推出了 4 代產品,隨著產品的迭代,X1 Carbon 也變得越來越成熟和完善。在這次的 CES 2017 上,聯想拿出了第 5 代的 X1 Carbon,不同的是,這次的產品在外觀的變化有點出乎意料地大。
或許是為了迎合年輕消費者的口味,或許是感覺「黑」了這么多年需要做點改變了,聯想這次在 X1 Carbon 上頗為意外地推出了一個銀色的版本。除了 X1 Carbon,同樣定位高端、不過增加了旋轉觸摸屏的 X1 Yoga 也會有銀色的版本。
在這之前,聯想在 ThinkPad 的 E 系列、S 系列等產品線也推出過銀色甚至紅色的版本,但這些畢竟不是 IBM 時代就有的經典產品線,不過這次的 X1 可是目前 ThinkPad 最高端的產品線,代表了目前最優秀的 ThinkPad。聯想在這一系列上嘗試新配色,還是讓我們感到有些小驚訝。
關于銀色的新 X1 Carbon 好不好,看大家可以在評論里聊聊自己咋想的。可以遇見的是,在銀色 X1 Carbon 上市后,一番激烈的討論肯定是少不了的。不過下面這一個改變,相信大家都會「喜聞樂見」。
新(左)老(右)X1 Carbon
相比上一代產品,新 X1 Carbon 大幅度收窄了屏幕邊框,看上去很有幾分戴爾 XPS 13 的感覺。不過相比 XPS 13,新 X1 Carbon 在細節部分的處理要更合理一些。
戴爾 XPS 13 屏幕的左右和上邊框都極其窄,視覺上更有沖擊力,但副作用是原本位于屏幕頂部的攝像頭沒地方擱了,戴爾的做法是把它挪到屏幕左下方(如上圖),帶來的問題是使用攝像頭視頻時畫面看起來很奇怪。
新 X1 Carbon 的屏幕上邊框要比左右邊框略寬一些,可以正常地把攝像頭擺在屏幕上方。值得一提的是,新 X1 Carbon 的攝像頭還支持 Windows Hello,可以通過「刷臉」登錄系統。當然,如果你不喜歡這種方式,也可以選擇用指紋識別的登陸,X1 Carbon 保留了鍵盤坐下方的指紋識別模塊。
受益于明顯更窄的邊框,新 X1 Carbon 的長和寬都明顯上一代產品小了一大圈。事實上,當我把新 X1 Carbon 拿在手里,感覺它更像是一款 13 英寸機型,而不是一款 14 英寸筆記本電腦。
新(下)老(上)X1 Carbon
另外,或許是為了和「嬌小」的機身配合,新 X1 Carbon 的屏幕轉軸明顯比上一代產品窄了很多。
新(左)老(右)X1 Carbon
當然,作為這一系列的第 5 代產品,新 X1 Carbon 保留了很多經典的 ThinkPad 基因。比如采用碳纖維材質的頂蓋、霧面且不支持觸摸的顯示屏、類膚處理的 C 面、手感好得「沒朋友」的鍵盤、ThinkPad 招牌式的小紅點「指點桿」等等。
如果你是一名經典「小黑」的粉絲,新 X1 Carbon 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最后,作為一款定位極致輕薄的商務本,X1 Carbon 在重量和厚度上控制地都還不錯。
其中 X1 Carbon 的重量 1.12 公斤,比上一代的 X1 Carbon 還要略輕一點,在商務定位的 14 英寸超極本中,應該很難找到比這更輕的。此外,X1 Carbon 的機身厚度為 15.95 毫米,這個數字算不上多么「極致」,不過考慮到新 X1 Carbon 豐富的接口,它的厚度控制得還是相當不錯的。
在去年 10 月發布新款 MacBook Pro 上,由于蘋果過于激進地提前砍掉了除了 Thunderbolt 3 和 3.5 毫米耳機插孔之外的所有外接插孔,導致用戶在使用這款產品時不得不隨身必備轉接頭,而蘋果這一「前瞻性」的選擇召來了無數的批評。
相比之下,ThinkPad 的選擇就要「理性」地多。在新 X1 Carbon 上,聯想增加了兩個 Thunderbolt 3 接口(外觀和 Type-C 相同),電源適配器也「與時俱進」地采用了 Type-C。在此基礎上,新 X1 Carbon 還保留了兩個標準的 USB 3.0 以及一個 HDMI。
除了依舊沒有 SD 卡讀卡器,相信新 X1 Carbon 的這個接口配備應該沒啥可以挑剔的了。
配置上,X1 Carbon 就沒什么意外的了。
除了 CPU 換成了 Intel 第七代的 Kaby Lake 架構(還是 U 系列的),新 X1 Carbon 基本就和上一代產品沒啥區別了。
新 X1 Carbon 的內存最大可選 16GB,硬盤最大為 1TB SSD,當然,如果真需要這個配置,售價也必然是非常「可觀」的。
續航方面,聯想表示,X1 Carbon 一次充電可以使用 15.5 小時,不過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聯想 ThinkPad 官方的續航數據水分都會比較大。由于我們還沒有體驗過這款產品,無法對新 X1 Carbon 的續航給出準確的判斷。
The Verge 編輯 Vlad Savov 在體驗了幾個小時后,認為新 X1 Carbon 的續航水準雖達不到官方數據,但堅持使用 10 個小時應該問題不大。如果真是如此。新 X1 Carbon 的續航比它的上一代產品有了明顯的進步,后者在我們的測試中可以使用 6 小時左右。
除了變化比較多的新 X1 Carbon,聯想還展示了新款的 X1 Tablet 和 X1 Yoga,這兩款新品也都換用了 Intel 最新的 Kaby Lake 處理器,X1 Yoga 還取消了翻轉后鍵盤整體收縮的設計,改為每個按鍵獨立固定,有助于減少日常使用中的損壞。
根據我們從聯想得到的信息,X1 Carbon、X1 Yoga 預計將于今年 2 月正式上市,X1 Tablet 稍慢,大概要等到三月,這可要比去年發布的上一代 X1 系列新品的上市速度快了不少。
不出意外,聯想應該也會于近期在國內發布這三款新品,我們也會之后在第一時間給大家帶來想關的報道。
(編輯:Rubberso)
更多關于 CES 的科技酷品和行業趨勢,請關注極客公園 CES 2017 特別報道。
神Master N6是一款雷神全新推出的面向創意設計方向的主機產品,這款主機采用了銀色鋁制機箱與全景鋼化玻璃側透設計,對于一臺品牌產品來說是并不多見的。目前消費者對于游戲臺式電腦要求已經不單單是提供充沛的硬件性能,外觀的設計也逐漸被看重,畢竟也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群體需要這類PC產品做專業方面的使用。
機身正面
首先來看一看雷神Master N6的機身正面,極具金屬質感的前面板下方印有雷神品牌LOGO,圓滑的上下邊框與銳利的左右邊框展示了工業美感。
機身左側面
雷神Master N6的左側采用了全景鋼化玻璃側透面板,內部硬件一覽無余,通電后就能夠看到內部硬件運行狀態與光效。
機身右側面
而機身的右側面板為金屬材質,顏色與前面板保持一致,左上貼有整機規格的介紹貼紙。
機身上部
雷神Master N6的上面板與正面板為一體設計,并設計了按鍵與接口區域。
前I/O面板
湊近來看,帶有光效的電源鍵布置在中央,左側帶有3.5mm耳機接口與麥克風接口,最左側為重啟按鍵。而右側提供了兩個USB3.0接口,硬盤指示燈在USB最右側。
機身后部
機身背部為黑色設計,帶有大面積出風格珊,電源布置在底部。
主板I/O面板
后面板接口方面,雷神Master N6提供了一個PS/2接口,兩個USB2.0接口,一個DVI接口,一個VGA接口,一個HDMI接口,四個USB3.0接口,一個RJ45網線接口以及三個音頻接口,種類十分豐富。
顯卡視頻輸出接口
而顯卡的視頻輸出接口帶有DVI、HDMI以及DP,能夠兼容大部分顯示設備。可以看到雷神特地貼上了貼紙來提示小白用戶視頻線應該插在顯卡上,因為確實不乏一些對電腦不太了解的朋友會將視頻線插在主板I/O接口上。
硬件規格
然后我們來看一下雷神Master N6的硬件配置。處理器方面雷神Master N6采用了英特爾酷睿i7-8700,顯卡為RTX2060 6GB,內存采用了兩根8GB DDR4內存組成的雙通道,存儲為512GB固態硬盤+1TB 機械硬盤,500W的功率足夠使用。
Cinebench R15
雖然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已經上市,但i7-8700處理器作為第八代中的次旗艦型號,性能仍舊是無可挑剔的。在Cinebench R15測試中我們得到了1343cb的多線程分數和197cb的單線程分數,得益于120mm水冷散熱加持,性能發揮很充沛。
存儲性能
存儲方面,這塊512GB的大容量固態硬盤性能非常出色,尤其是55MB/s的4K讀取速度能夠讓用戶感受到極為順暢的使用體驗,搭配1TB容量機械硬盤后保證了充沛的存儲空間。
PCMARK 10
PCMARK10能夠對整機的生產力表現進行考量,雷神Master N6在Express模式下得到了5248分,這個成績表現是目前消費級PC產品的高水平,選擇雷神Master N6作為專業辦公電腦完全不成問題。
那么我們再來看一看雷神Master N6的圖形性能。
3DMARK FSE
3DMARK Time Spy
3DMARK Port Royal
新一代RTX 20系顯卡擁有Tensor Core深度學習張量單元,支持實時光線追蹤與DLSS技術,能夠帶來前所未有的畫面品質。在3DMARK測試中雷神Master N6的成績是RTX2060顯卡的PC產品普遍的表現,說明雷神Master N6的性能發揮十分充沛,擁有應對目前熱門的游戲的實力。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際的游戲測試來看一下。
《古墓麗影:暗影》
《古墓麗影:暗影》
首先是《古墓麗影:暗影》,我們將分辨率調整為2K(2560x1440),手動開啟最高畫質以及SMAA抗鋸齒,最后得到了51幀的成績。雖然幀數并沒達到60幀大關,但這畢竟是2K分辨率,而且實際過程中流暢度表現良好,通過圖中的幀數曲線也可以看到并沒有明顯的頓挫。
《刺客信條:奧德賽》
《刺客信條:奧德賽》
然后是《刺客信條:奧德賽》,我們同樣選擇了2K分辨率最高畫質,得到的幀數同樣是51幀。不過這款游戲不止對顯卡有很高的考驗,同樣也對于CPU和內存的性能有較高要求,所以雷神Master N6的表現確實很強悍。
《孤島驚魂:新曙光》
《孤島驚魂:新曙光》
最后是《孤島驚魂:新曙光》,雷神Master N6在2K分辨率最高畫質下平均幀數高達76幀,很輕松地將這款大作斬落馬下。
評測總結:雷神Master N6是一款設計感良好、硬件規格平衡的優秀產品,作為一臺游戲臺式主機,能夠在高畫質下流暢運行各種游戲大作是它的基本任務,同時它也擁有不俗的生產力性能表現,滿足辦公與專業設計人群使用也不在話下,近期有意購機的朋友可以考慮一下。
【ZOL客戶端下載】看最新科技資訊,APP市場搜索“中關村在線”,客戶端閱讀體驗更好。
為一直沒有停止在筆記本市場的探索,去年發布的華為MateBook 13憑借優秀的屏幕素質以及超高的性價比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爆款神器。但對于僅僅需要進行辦公使用的消費者而言,雖然其功耗控制和續航相當出色,但對于挑剔的他們而言,若能更進一步也是極好的!
也許華為聽到了他們的心聲,在上周華為宣布推出華為MateBook 13的i3版本。別的先不說,4399元的價格可能就會讓不少人把持不住。不過我們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整體看看他的優勢到底在哪里?
散熱強悍,性能并不弱
對于輕薄本來說,性能本來不是賣點之一,不過隨著英特爾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的出現,處理器的性能與廠商的散熱機制息息相關。同一款處理器,最保守的調校相比較為激進的方式,性能的釋放有較大的差距。而作為本次新品的亮點所在,這款處理器自然擔負著此等重任,而它的性能表現又有如何呢?
雖然華為MateBook 13 i3版本內部搭載的是一顆i3-8145U處理器,但此i3非彼i3。英特爾第八代酷睿移動版i3處理器加入了睿頻的支持,加上工藝的升級,性能完全可以媲美上代i5處理器,甚至有所超越。
在CineBench R15的測試中,華為MateBook 13的這顆i3-8145U能夠維持在360cb的成績,結合任務管理器以及華為安全管家,這顆處理器能夠維持接近18W的功耗,核心頻率可以達到3.7GHz。
在后續的Aida64 CPU壓力測試中,華為MateBook 13 i3版本也能維持15W功耗,雙核3.7GHz的頻率,性能釋放堪稱完美。
除了處理器的散熱機制,另外消費者較為關心的就是固態硬盤的性能。但我想對于華為MateBook 13這個系列,大家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這一次我們收到的版本搭載了256GB容量的固態硬盤,性能屬于標準PCIe3.0×4速率的NVMe固態硬盤,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i3的版本,華為MateBook 13并沒有對散熱模組有著過多的改動,還是雙風扇設計,這就保證了i3-8145U這顆處理器能夠長時間保持較高的性能,并沒有因為雙核四線程的規格而帶來較大的性能缺失。
Huawei Share 一碰傳:全新的文件傳輸方式
除了性能功耗的優勢之外,其出色的“黑科技”——Huawei Share一碰傳功能,則輕松解決了手機與電腦之間的文件傳輸的痛點,相較一般大眾采用微信與QQ等第三方軟件作為載體,操作上難免會覺得繁瑣,更不用說使用數據線來傳輸。作為一款主打辦公的筆記本,華為MateBook 13通過一碰傳功能輕松滿足了用戶的此種傳輸需求。
該功能的通過筆記本C面右手掌托上的NFC貼紙,建立手機與電腦之間的連接,在手機圖庫中打開任意圖片以及視頻可以立即傳給電腦,而且可以對圖片中的文字進行識別提取。
在手機桌面狀態觸碰NFC貼紙則可以接受當前電腦最前端軟件的截圖,同理在電腦端打開的圖片也可以傳到手機。此外通過手機“搖一搖”后觸碰“Huawei Share”標簽,還可將電腦屏幕動態以視頻的形式錄制下來(最長60秒),錄制完成自動保存至手機。
這個功能在辦公的時候簡直就是神器,特別是做文字工作的朋友以及做PPT的朋友,Huawei Share快速在電腦手機之間圖片可以提高不少工作效率。不僅如此,其“碰一碰”還可將圖片、視頻、文檔(Word、PPT、Excel、TXT、PDF)在筆記本與手機之間進行高速傳輸,傳輸速率高達30MB/s,傳輸500張照片只需1分鐘,甚至對傳至筆記本的圖片進行文字識別并編輯。
全新升級的該功能,需同時支持NFC功能與EMUI 9.1及以上版本的華為手機,配備電腦管家9.1及以上版本的華為筆記本即可。自4月22日起,華為MateBook 13的新老用戶均可以通過升級電腦管家軟件至9.1版本,體驗全新的Huawei Share一碰傳功能帶來的智慧互聯新體驗。
外觀:還是那樣輕薄美觀
從移動辦公的角度上看,外觀也是大家選擇一款產品的因素之一。此款i3版本的華為MateBook 13在外觀上,A面采用金屬的材質,并輔以磨砂工藝,美觀且不容易沾染指紋。中心是以浮雕形式設計的HWAWEI LOGO,表面光滑的鏡面反射效果配合銀白色的材質顯得更加自然溫潤。
B面則是華為MateBook 13的主要賣點之一,雖然在此之前窄邊框的設計已經在出現過,但首次在筆記本產品上提出「全面屏」設計理念的廠商還是華為。曾經屏幕三邊窄邊框的華為MateBook X Pro的出現被人喻為萬元以內最好看的筆記本電腦,而這一優良傳統則很好的繼承在了華為MateBook 13上面。
屏幕的左右邊框僅為4.4mm,屏占比達到88%,更重要的是屏幕素質屬于行業前列水平。這塊13英寸的屏幕采用了罕見的3:2比例設計,分辨率達到2160×1440,100%sRGB色域,并使用玻璃進行覆蓋保護,這讓華為MateBook 13的屏幕素質在同價位幾乎沒有對手。
當然作為一款定位于商務辦公的筆記本,華為MateBook 13并沒有因此丟失一些使用體驗,例如攝像頭的位置還是在屏幕上方,在線視頻的畫面仍然還是正常的視角。屏幕的下方有HUAWEI的LOGO,顯得比較低調。
對于一臺筆記本,C面是手掌接觸最多的地方。華為MateBook 13 在這里采用了與A面一樣的金屬材質手感十分順滑,而且邊緣采做了CNC切邊,進一步降低了割手的感覺。不僅可以提升手感,而且還能讓外觀更美觀。
右上角是指紋識別電源一體式按鍵,別看這只是個不起眼的設計,更大的識別面積可以有效提高使用體驗。此外,不同的廠商在鍵盤設計上有著不同的理解,鍵程其實不是影響打字手感的決定性因素,鍵帽的大小以及鍵帽穩定性也同樣重要。華為MateBook 13的鍵帽不小,回彈有力。
即使所有的PC運行的都是Windows系統,觸摸板的手勢操作均大同小異,華為MateBook 13的觸摸板還是做了些差別。更大的橫向距離在某些操作中頗有優勢,特別是外接屏幕的時候。讓這款產品的更好的幫助你完成工作上的挑戰,輕松做到快捷移動辦公的全新體驗。
機身的左邊是一個USB-C接口支持數據傳輸、充電,以及一個3.5mm耳麥接口。右邊則是另外一個USB-C接口,支持數據傳輸以及視頻輸出。
可以說華為MateBook 13 i3版本其外觀體驗的整體水準處于同價位產品中的上流水平,甚至說「沒有對手」也不過分。
總結
誰都沒想到華為MateBook 13的價格竟然能如此吸引大家,而且i3的版本僅僅在處理器性能上有所區別。輕薄的機身,優秀的屏幕素質以及性能突出的散熱都是華為MateBook 13 i3版與競品比較的優勢。
在4000價位的筆記本市場消費者的選擇實在太少,華為MateBook 13 i3版的出現則滿足了不少人對一塊好屏幕的需求,同時也會給競爭對手當頭一棒敲響警鐘。華為的這款產品也許會讓消費者更加重視屏幕的素質,從而引起筆電產品升級屏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