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觸摸屏失靈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修復小技巧,幫助你解決這一問題。
1、檢查屏幕保護膜:
有時,劣質或老化的屏幕保護膜會影響觸摸靈敏度。建議更換高質量的屏幕保護膜。
2、清潔屏幕:
使用微濕的軟布(如眼鏡布)輕輕擦拭屏幕,避免使用含有酒精或腐蝕性化學物質的清潔劑。
3、重啟設備:
長按電源鍵,選擇“重啟”選項。重啟可以解決許多臨時性的軟件問題。
4、檢查軟件更新:
進入“設置”>“系統”>“系統更新”,確保手機系統是最新版本。軟件更新可能包含修復觸摸屏問題的補丁。
5、進入安全模式:
長按電源鍵,按住“關機”選項,直到出現“進入安全模式”提示。選擇進入安全模式,檢查是否是第三方應用導致的問題。
6、校準觸摸屏:
某些手機提供觸摸屏校準功能。進入“設置”>“顯示”>“觸摸屏校準”進行校準。
7、檢查電池狀態:
電池電量過低可能影響觸摸屏靈敏度。確保電池電量充足,建議保持在20%以上。
8、硬件檢查:
如果上述方法無效,可能是硬件問題。使用T5螺絲刀拆開手機后蓋,檢查觸摸屏連接線是否松動或損壞。注意:拆機操作需謹慎,建議有經驗者進行。
9、恢復出廠設置:
備份重要數據后,進入“設置”>“系統”>“重置”>“恢復出廠設置”。此操作會清除所有數據,恢復手機至出廠狀態。
10、專業維修:
如果問題依舊存在,建議聯系專業維修人員或售后服務。可能需要更換觸摸屏或其他硬件組件。
通過以上步驟,你可以有效地排查和修復手機觸摸屏失靈的問題。
在多數用戶的主流認知中,要對電腦進行交互操作,鍵鼠肯定是首要選擇,而每臺Windows筆記本電腦上標配的觸控板,在很多用戶眼里是個“食之無味,棄之不舍”的工具:一方面,移動辦公、應急使用不能沒有它,但另一方面,Windows筆記本觸控板的體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也同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科技的進步往往讓我們感慨今非昔比,現今Windows筆電產品的觸控板體驗并非十全十美,但也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一談,觸控板這個小小的裝置,是如何從難堪大用的“雞肋”,發展成為今天令人“愛不釋手”的小玩意兒。
糟糕的觸控體驗,幾乎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回憶
觸控板誕生于1992年,一開始的確是作為鼠標輔助的裝置,被設計在鍵盤附近。隨后在1994年便被用在了蘋果旗下的筆電產品中。
要知道,被稱為“TrackPoint”或“Track Stick”的指點桿誕生于1990年,1992年起便開始了商用道路。同為系統光標交互工具,指點桿與觸摸板究竟誰的效率更高,至今依舊爭論不休,但毫無疑問的是,上手難度更低、操作更加舒適的觸控板被市場廣泛接納,現代筆記本的模樣才得以漸漸成型。
真正將觸控板(TouchPad)裝置引入Windows主流筆記本市場中的,是如今的觸控板業界領導者——來自美國加州圣何塞的Synaptics公司。從此往后觸控板裝置的曝光率開始突飛猛進,逐漸成為了筆電產品的標配。
然而,用上了并不意味著好用,在過去十幾二十年間,大多數Windows筆電產品上的觸控板一直處于體驗相當糟糕的水準,在光標移動、多指手勢、輕點操作、按壓操作等交互操作上,你幾乎很難找到合格的產品。
先說說基礎的光標移動,型號較老舊的筆電,其觸控板普遍尺寸較小,指尖本身就沒有很大的活動空間;其次,傳統觸控板的材質以塑料為主,僅僅有部分高端產品用上了玻璃、金屬材質,順滑度多半難以保障;再者,傳統觸控板對環境也有著很嚴苛的要求,稍微沾染污漬、液體,甚至是手指不夠干凈,就可能出現觸控失靈、漂移。
更致命的是,由于Windows系統長期沒有針對觸控板進行底層優化,Synaptics、ELAN等公司推出的配套驅動,其原理是將觸控板模擬成鼠標進行輸入,電路板在接收到信號后需要驅動進行信號轉換,這就導致了必定會有一定的響應延遲,進而帶給用戶一種遲滯的體驗感。而當用戶在重裝系統的機器上,沒有及時安裝配套驅動時,同樣會出現各類功能失靈的現象。
在多指手勢、輕點操作、按壓操作等復雜動作上,傳統觸控板多為分體式觸控板,受限于僅支持單點觸控、精度較低的自身屬性,單擊確認很不靈敏,在電源適配器不接地線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亂飄的狀況,更別說手勢操作了,就連簡單的頁面滾動,也要從本就緊湊窄小的觸控板上,專門劃分出右側、下側兩塊狹長條狀區域進行垂直滾動、水平滾動等頁面操作。
簡言之,相信真正體驗過這類傳統觸控板的朋友,沒有一個不覺得難用的——不僅精度較低,觸控功能還常常失靈,誤觸率也很高。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間,但凡你想要買臺筆記本電腦,就算你不想要,商家也多半會送你一個鼠標,而你就算把鼠標用到壞,也多半不會想用那個糟心的觸控板!
觸控板的體驗完善,是“軟硬兼施”的結果
正所謂“以史鑒今”,過去的經驗是未來探索的經驗資本,無論是PC廠商還是觸控板廠商,都知道理想的觸控板產品,應當是尺寸更大、精準度更高、支持多指手勢等復雜操作的型號。而事實上在過去的10年間,位于產業鏈上游的觸控板廠商通過試驗探索不斷發力,為主流PC提供過許多優秀的產品。
以Synaptics為例,從目前他們官網的觸控板產品線我們可以看出,TouchPad、ClickPad兩條產品線,毫無疑問是目前市場的主流,他們具有同樣的特性:支持多點觸控,包括兩指滾動、旋轉,三指滑動,甚至是左指敲下單擊左鍵、右指敲下單機右鍵等復雜功能;針對手掌誤觸進行了專門優化;從驅動上支持一些進階的多指手勢定制等等。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觸控板廠商也聯手OEM廠商開展了諸多差異化的觸控板試驗。如知名游戲硬件廠商雷蛇,在2012年推出的早期版本靈刃系列游戲本及鍵盤產品中,搭載了包含Switchblade用戶界面的液晶觸控板:通過LCD觸控屏、自適應可觸按鍵的搭配,玩家能夠通過觸控板屏幕便捷查看道具、任務日志、地圖等內容,而觸控板屏幕上的顯示內容,可以依據適配游戲中的技能、菜單隨之變化。如此創新、有趣而略顯激進的交互方式,放到今日也依舊屬于“黑科技”級別的玩物。
當然,先進觸控板的優化并非只是“一家之勞”,前面我們說到Windows系統沒有針對觸控板專門推出通用驅動適配方案,微軟在聯合OEM品牌探索超極本的過程中,也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畢竟超極本的用戶多半為重度辦公、有著移動便攜需求的商務人士——因此在2013年的微軟Build 2013開發者大會上,宣布聯手 Intel、Elan 以及 Synaptics 等公司,一起合作探索“精密觸控板技術”。
時間到了2015年,微軟在WinHEC大會上宣布了Windows 10將為搭載高精度觸控板的設備,增加更多自帶的基本觸摸操作,包括從單指到雙指、上至四指的多指手勢操作,與之配套的還有更完善的、針對Windows觸控屏設計的交互手勢,盡可能保證觸控板與觸控屏的交互邏輯接近。
到2016年,微軟又增加了幾個基于三指拖動管理程序的新手勢。至此時起,現如今Windows筆電的交互操作規范已經基本成型,理論上市面上絕大多數筆電產品都別無二選,只能使用精確式觸控板。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更能提升體驗感的地方在于,微軟為原生采用精確觸控板的設備,提供了精確式(Microsoft Precision)觸控板驅動適配,從底層開始優化,不再需要模擬鼠標進行信號轉換,帶來更加暢快、精準的體驗。更令用戶意想不到的是,精確式觸控驅動跟隨Windows 10進行更新,用戶無需擔心適配問題,這也意味著部分老款筆電的觸控板在更換精確式驅動后將迎來煥然一新的體驗。
理想的觸控板,絕不是鼠標的臨時替代品
這么一通說來,相比起移動精確、使用方便的鼠標,觸控板的劣勢似乎有些顯而易見,優勢反倒不易察覺。
然而理想的觸控板,必定不是鼠標的臨時替代品——雙指手勢滾動瀏覽網頁,遠比鼠標滾輪來得自然、符合直覺;多指手勢操作,遠比記憶快捷鍵、鼠標精準點擊窗口按鈕來得便捷;在非重度辦公的情況下,自如地垂下手腕使用觸控板,也要遠比養成“鼠標手”健康得多。
更重要的是,Windows觸控板的手勢,與手機觸控屏開始有了異曲同工之妙——兩指上下滑動,可滾動瀏覽頁面;雙指捏合,可放大、縮小照片;三指左右滑動可自由切換應用,同樣可看作是手機后臺的應用切換界面……這意味著初次上手觸控板的用戶,即將面臨的學習成本更低了。
這就自然引出了咱們的下一個觀點——剛才說到上游廠商“軟硬兼施”,努力得也差不多了,實際上就該輪到位于下游、為用戶提供終端產品的OEM品牌發力了。
這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及一些正面例子作為說明補充——時至今日,盡管我們不再能夠看到驚艷一時的“Switchblade”,但這并不意味著雷蛇旗下的靈刃系列游戲筆記本,其觸控板體驗就打了折扣:均應用了工藝成熟的玻璃表面,有效提升了觸控的順滑度與精準度,“指哪兒打哪兒”不再是吹牛的胡話;一體式面板設計嚴絲合縫,顏色、質感與機身外殼幾近相同,堪稱強迫癥患者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全系靈刃游戲本均配備了一塊在Windows筆電市場中尺寸堪稱“XXL”的觸控板,在上面你可以讓指尖盡情飛舞、無拘無束,配合Windows的手勢操作用起來簡直不亦樂乎,這種感覺,相信你用過了就再也回不去。
科技屆總是日新月異的,諸如Ubuntu 20.04這樣的主流Linux發行版,本身也已經支持了二指滑動等手勢操作,通過配置一些開源軟件甚至能夠實現多指手勢。
這恰恰證明了我們的觀點——目前觸控板的軟件優化正在快速發展,硬件產品也趨于成熟,唯一剩下的是筆電廠商們,得從實際感知出發、貼合用戶需求,在未來的筆電產品中,廣泛配備像雷蛇靈刃系列標配的尺寸寬大、順滑精準的觸控板,共同營造優質的Windows筆電生態,為用戶帶來更加暢快淋漓的使用感受。
部分圖源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