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石作杜甫像
成都杜甫草堂內的詩碑
成都杜甫草堂內的標志性建筑:少陵草堂
前段時間,唐代大詩人杜甫再一次“爆紅海外”,英國BBC的一部關于杜甫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全世界居家抗“疫”的人們,認識了杜甫偉大的一生。通過紀錄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寬廣胸懷,給飽受疫情焦慮的人們以共鳴。國外還有網友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為治愈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
翻看杜甫的一生,追尋他走過的足跡,會給人們很多啟迪。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飽嘗人間的風霜和苦難。在他58歲的生命歷程中,他把最重要的歲月留在了西南。從759年末來成都,并于760年春在成都建起草堂,到768年受其弟杜觀之邀暫住江陵,杜甫在蜀中度過了八年時間。在這八年中,成都草堂里的歲月,又是杜甫生命中安穩寧靜的時光。他在成都草堂斷斷續續住了四年左右,卻留下了240余首不朽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就有世人熟知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句)正是寫于這段時期。現代詩人、著名學者馮至這樣評價草堂:“在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杜甫面對困境的豁達,也讓疫情期宅家的人們有很多感慨。
同樣,因為杜甫詩歌的魅力,在他去世后,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將他的草堂視作“圣地”,他在成都的草堂,穿越數千年的時光最終得以保留。盡管如今的草堂,已不是杜甫原來住過的那個草堂,但通過他的不朽詩篇,人們仍然能夠觸摸到詩人當年在草堂的生活細節。
在成都“眾籌”置辦草堂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推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系出名門,生長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中,祖父杜審言是當時著名的詩人,父親杜閑做過兗州司馬、奉天縣令。可以說在這樣的環境下,杜甫從小就有不一樣的眼界,也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杜甫還是幼童時,便在河南郾城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舞;十四五歲時,已經有詩名的杜甫來到洛陽,經人引薦,成為岐王李范的座上賓……如果按照這樣的軌跡,杜甫的仕途之路將無比矚目。可惜的是,杜甫沒有繼承做官的細胞,也不具備為商的能力,國運的衰落(安史之亂)加上自己的悲天憫人的性格,最終使得他成為一個憂國憂民且窮困潦倒的詩人。
杜甫成年后的經歷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至天寶四年的漫游時期(731-745),此時的杜甫意氣風發,充滿朝氣,盡管735年第一次考進士不中,但仍掩蓋不住自己的雄心,在到父親杜閑所在的兗州游玩時,寫下了氣度雄偉的《望岳》,在這一時期,他與李白、高適結為至交;
二、天寶五年至天寶十四年(746-755),這一時期,杜甫困居長安,只為博得功名,然而,此時的玄宗,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使得大批正直之士無法展現才華,直到安史之亂前的一個月,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的杜甫才獲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杜甫的詩風轉向現實主義,將目光放在普通人身上;
三、唐肅宗在位期間短暫的仕途時期(756-759),此時的唐王朝經受戰爭的創傷,滿目瘡痍,杜甫先是被唐肅宗授予左拾遺之職(諫官,類似監察部門),后因直言進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華州為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為掌官員、考課、祭祀等職責的小官),杜甫本人在灰心之余,最終辭去官職,斷絕了仕途之念,他開始了從華州到秦州(甘肅天水),從秦州再到同谷(甘肅成縣),再從同谷到成都的流浪之路,在這一路奔波中,杜甫攜家人老小翻越崇山峻嶺,遍嘗人間疾苦;
四、肅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歷五年的漂泊西南時期(760-770),在西南一帶,杜甫迎來了生命中少有的安定,數十年的世事滄桑,令詩人文思泉涌,寫下了眾多經典詩篇。
從以上的經歷可以看出,杜甫這一生充滿了曲折。在長安居住10年,杜甫因為沒有官職,生活比較拮據,居無定所,生活尚且勉強維持,根本沒有余錢添置房屋。杜甫辭官之后生活更是困窘,在從同谷到成都的路上,因家中無食,年近50歲的杜甫甚至只得到山里撿橡栗以維持生計(“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同谷七歌》)。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歲末,杜甫來到成都,住在西郊浣花溪一座寺廟里。優美的風景深深地吸引了詩人。他這樣寫道,“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在寺里沒有住上多久,他就尋思自己蓋一間草房,希望得到一個棲身之所。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塊荒地,并籌劃建草堂。他先是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株大樹下建了一間茅屋,有了后來草堂的雛形。盡管是幾間茅草房,對于生活貧困的杜甫來說,亦并非易事。那么,杜甫是如何建起草堂的呢?
按照杜甫當時的情況,想蓋房,如同夢想。但是好在杜甫有眾多熱情襄助的朋友,比如,高適、嚴武都在朝中做官,杜甫才能實現蓋草堂的夢想。
除了這些舊友,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修建草堂時,他表弟王十五出成都城看望他,送來蓋房資金,杜甫寫詩記載了當時的情景:“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他鄉唯表弟,還往莫辭遙”(《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遺營草堂貲》)。
作為當時頗有聲望的大詩人,杜甫的名聲還是換來了不少幫助。杜甫一方面通過友人籌集資金,營建草堂,一方面寫詩向各處朋友覓求樹苗。他這一時期的詩文,就如實地記載了建草堂的過程。比如,他向蕭實請求春天前把100根桃樹苗送到浣花村,“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綿竹產于漢州綿竹縣的紫巖山,杜甫向曾做過綿竹令的韋續索取綿竹縣的綿竹,“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他向何邕要過蜀中的榿樹苗,他還走過石筍街,到果園坊向園主徐卿索求果木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詣徐卿覓果栽》);他向韋班要松樹苗,“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寸栽”(《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
經過兩三個月的建設,760年的暮春時節,草堂落成。“背郭堂成蔭白茅,緣將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堂成》)。根據杜甫眾多詩作的描述,人們可以大概知道草堂四周的景物:草堂背向成都城,位于百花潭北面(“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在萬里橋及浣花溪西面(“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臨近錦江(“結廬錦水邊”),西北可以望見山巔終年積雪的西嶺(“窗含西嶺千秋雪”)。
“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就這樣,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杜甫的草堂生活開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草堂建成一年后,即上元二年(761)12月,嚴武被任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率軍抵御吐蕃對唐室的進攻。嚴武的到來,為杜甫提供了更多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762年7月,嚴武被召回京,但此時,杜甫的另一位好友高適代成都尹,這也給草堂帶來了些許歡鬧。
“著名鄰居”黃四娘
草堂在當時成都的郊區,人煙稀少,附近只住著八九戶人家,生活雖有不便,卻符合杜甫不入世俗,不媚潮流的心境。有趣的是,為了營生,杜甫還在草堂前開辟了一片藥圃,他美其名曰“藥國”。他在田地里種植有丁香、梔子、決明等草藥,有時他也翻山越嶺上山采草藥。比如,他就有“編蓬石成東,采藥山北谷”,“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等詩句。
杜甫忙得不亦樂乎,在他辛勤的勞作下,草堂向四周擴展,茅屋旁有向外眺望的水欄,堂前栽種四棵心愛的小松,堂內還置有烏皮幾(杜甫用“烏羔皮”裹飾的小案幾)。
成都草堂的面積開始并不大,只有一畝地。杜甫在《寄題江外草堂》詩中說得很明白:“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隨著草堂不斷地修建,占地面積不斷擴大,種植桃樹后,草堂由一畝增至五畝;桃林建成后,又營建了竹林、榿林,杜甫在《憑何邕覓榿林栽》詩中說:“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也就是榿木林占地有十畝之大。那么竹林又占地多大?有一頃。杜甫在《杜鵑》詩中說:“我昔游錦城,結廬錦水邊。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
兩年的工夫,在清澈的溪邊建筑起錯落有致的亭臺,雖然簡樸,卻已初具規模。這讓杜甫感到欣慰,顛沛流離若干年,終于在成都有了一處屬于自己的房屋,一個生活的空間,一家人可以歡聚一堂,雖然生活艱苦,但也其樂融融。
草堂周圍是田園風光,景色優美,生態環境非常好,杜甫非常喜歡這里的時光。“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田舍》);清澈的浣花溪水曲折蜿蜒地繞著草堂流過,夏日里的江村非常幽靜,“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魚兒游弋,燕子翩翩,“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之一);梁上的燕子、水中的沙鷗都自由自在,“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進水中鷗”(《江村》)。
不僅景色優美,這里的生活也充滿意趣。草堂門前有浣花溪,這條溪流成為杜甫的樂趣所在。杜甫會帶著全家人從水檻上船出游,泛舟江上,一邊觀賞兩岸風光,一邊喝茶飲酒,他在七律《進艇》中描繪了全家泛舟江上的景象。
杜甫似乎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草堂修好后,他與四周的鄰居關系非常密切。有時,熱情的農夫還會把杜甫拉進門強留喝酒,“步屧(xiè)隨春風,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有時,有農夫會送來一大筐櫻桃:“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野人送朱櫻》)。
草堂南面和北面的兩位近鄰,他在《南鄰》中將南邊的近鄰稱為“錦里先生”,他這樣寫道:“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這位鄰居也非等閑之輩,“看君多道氣,從此數追隨”。北面的鄰居則是一位退休縣令,也是一位風雅之士,“明府豈辭滿,藏身方告勞。青錢買野竹,白幘岸江皋。愛酒晉山簡,能詩何水曹”(《北鄰》)。看來,這位北鄰和杜甫一樣,愛喝酒,會作詩。
隨著《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的廣為流傳,黃四娘也成為杜甫最著名的鄰居:“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在草堂不遠,有一位叫黃四娘的女子,春天來臨,她的家里繁花似錦,鶯歌蝶舞,好一幅美麗畫卷。
草堂茅屋為秋風所破
作為當時知名的詩人,草堂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到訪。每次朋友來訪,令杜甫非常開心。
當杜甫在成都建草堂的消息傳出后,蜀中文人也慕名而來。其中有一位名叫韋偃的畫家,善畫馬,他來到草堂后,在新砌的白墻上畫出兩匹馬。杜甫寫下《題壁上韋偃畫馬歌》記之:“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戲拈禿筆掃驊騮,欻見麒麟出東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
不過最為尷尬的還是客人來了無錢款待,只能到家中的自留地里摘上一些菜蔬,吃一頓簡陋的飯菜,僅此而已。“有客過茅宇,呼兒正葛巾。自鋤稀菜田,小摘為情親”(《有客》)。
嚴武做成都尹時,常常帶著小隊人馬,走到郊外,來到浣花溪邊,拜訪杜甫,有時還帶著美酒佳菜肴,與杜甫歡聚;762年高適代成都尹后,高適常常帶酒到草堂拜訪杜甫,杜甫自愧沒有鮮菜招待,只好勸高適多多飲酒。
杜甫在成都草堂,結束了流離遷徙的生活,離開了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出現一片田園美景,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但是,未卑未敢忘憂國的杜甫骨子里流淌著對國家的無盡憂思,他也并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家的人們。
761年的八月,杜甫的草堂遭到風雨的侵襲,先是草堂屋頂的茅草被風吹落,大雨接踵而至,室內凌亂不堪。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感人至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juàn,纏繞)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寫的雖是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之情感。顛沛流離之后,好不容易蓋起了茅屋,卻被秋風所破。“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如果沒有窮困生活的體驗,是寫不出這樣的詩句的。成都的八月,天氣并不冷,正是由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這個冷,并不完全是自然狀況的“冷”,而是杜甫對社會現實的離亂感到“心灰意冷”。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望著殘破不堪的家園,回首“長夜沾濕”的現實,又怎能入眠?正是由于憂念天下事,杜甫才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與寬廣胸襟。
病逝于湘江船上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嚴武應召入朝。杜甫為他送行,一直送到幾百里外的綿州(今四川綿陽)。嚴武剛離開四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便在成都叛變,杜甫被迫滯留在綿州,他只好寄居梓州(今四川三臺),妻子還留在成都草堂。杜甫時刻惦記著浣花溪畔的草堂。后來,叛變被撲滅,杜甫為了把家人接到梓州,他回到成都,驚喜地發現草堂在大亂中沒有遭到破壞。寶應二年(763)春,延續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遠在梓州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百感交集的他寫下了著名的詩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嚴武再次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嚴武舉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之稱也由此而來。杜甫在成都節度使幕府中住了幾個月,因為不慣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嚴武允許了他的請求。杜甫再次回到草堂,因為長時間無人居住,草堂已是一片荒涼。不畏艱難困苦的杜甫振作精神,開始收拾殘局。他鑿井開渠,把草堂重新打理一番,晚春初夏時節,草堂又恢復了生機。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是他相對穩定的時期,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適在長安去世;四月,嚴武突然死去。高適之死,讓杜甫傷悲;而嚴武的逝世,卻讓杜甫失去了靠山,他不得不在五月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結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個階段。
765年九月,杜甫一家抵達云安,因病不能前進,至次年暮春病勢減輕,才遷往夔州。杜甫一家住在山坡上用木板搭建的簡陋房屋中,用竹筒引山泉飲用,生活更為艱難。在夔州居住未滿兩年,杜甫創作十分豐富,成詩400余篇,占杜詩全部的七分之二。而此時,杜甫的身體越來越差,瘧疾、肺病、糖尿病等不斷纏繞他。
因為夔州氣候惡劣,杜甫于大歷三年(768年,唐代宗的另一年號,永泰二年即766年改為大歷元年)正月起程出峽,三月到江陵。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數月。在此后的歲月里,杜甫居無定所,全家居住在一葉扁舟上,往來于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度過。大歷五年(770年)冬天,杜甫病逝在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上的舟船中,終年58歲。臨終前,他的絕筆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仍以國家為念。
杜甫去世后,因為家貧,家人無力把他的靈柩運回祖墓安葬,只好將靈柩停厝在岳陽。43年后的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他的孫子杜嗣業才將杜甫的遺體由岳陽移到偃師,葬于河南首陽山下杜甫祖父杜審言的墓旁,并且請詩人元稹做了一篇墓志銘。
縱觀杜甫的一生,杜甫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他的大半生處于顛沛流離之中,但正因為他飽經風霜,飽嘗“國破”之痛苦,他的詩歌才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年的社會全貌,這也使得他的詩篇影響了很多人,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瑰寶。
杜甫去世后,他的草堂歷經變遷得以保留。前蜀時期,詞人韋莊尋得草堂故址,此結茅為舍。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成都知府呂大防在草堂故址重建茅屋,立祠宇,并刻杜詩于碑上。此后草堂經過多次修繕,最終形成今日規模。杜甫一次無奈的“置業”,給他帶來了短暫的美好時光,而保留下來的草堂,也成為后人瞻仰、緬懷杜甫的絕妙去處。(黃強)
[懂車帝原創 評測]這一期《懂車帝評測》我們來評測一臺非常簡單的小車,來自豐田的威馳。現在來看,在豐田家族中,威馳跟眾多TNGA架構下的主力車型相比,已經沒有太強的存在感了。但掐指一算,這臺車來中國已經18年了,在國內家用小型車領域中,絕對算得上元老了。
來中國的18年中,威馳經歷了三代車型,價格從最早的12萬元也變成了如今6萬多起步,我們這次買來的威馳,就是1.5升自動擋的中配車型,指導價9.08萬元,實際購車價只要8萬出頭。那這臺價格親民的威馳,各方面的表現如何呢?
基礎性能方面,首先來看加速。豐田威馳搭載了一臺1.5升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110馬力,最大扭矩138牛·米,匹配CVT變速器。從硬件來看,就是一套買菜級的動力配置。
在八達嶺機場經過實測,威馳的0-100公里/小時的加速時間為10.79秒,0-400米加速時間為17.85秒,尾速為132.05公里/小時。
得益于1085公斤的超低整備質量,威馳的動力日常使用是夠用的,但0-400米加速時間去到了接近18秒,這就意味著威馳后段加速能力比較弱,高速超車會比較吃力。
剎車成績方面,威馳發揮穩定,8次連續全力制動測試中,最好成績為37.65米。整個過程沒有出現明顯的熱衰減現象,最差成績也只有39米出頭。從絕對制動能力以及抗熱衰減性能來看,即便威馳后輪采用了鼓剎結構,實際制動表現依然不錯,足以應對日常駕駛。
麋鹿測試環節,威馳在八達嶺機場的水泥路面通過麋鹿測試的成績為72.7公里/小時,算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成績。麋鹿測試中,威馳給人最大感受就是輕巧靈活,轉向手感很清晰,車頭響應速度也不錯,再加上全系標配的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工作效率很高,介入過程沒有突兀感,最終幫助車輛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在麋鹿測試中,我們也發現了兩個小問題。第一個就是后輪在緊急變線的時候,會出現單后輪輕微離地的情況,導致后輪出現橫向滑移,容易碰到樁筒。第二個小問題就是威馳的方向盤非常細,并且還是塑料材質,在緊急變線快打方向盤時,容易手滑。
總的來說,在基礎性能這方面,威馳整體表現還算不錯,沒有什么明顯短板,各方面都算比較均衡,對得起那枚豐田標,更對得起它的售價。
在懂車帝金港賽車場,威馳的最快圈速1分33秒35,低速彎最大g值為0.903g,最低車速為47.08公里/小時,高速彎最大g值為0.929g,最低車速為87.61公里/小時,大直道尾速134.05公里/小時。
從數據可以看出,威馳絕對不快,但車手對于這臺小車的駕駛體驗卻非常滿意。根據車手的反饋。威馳雖然絕對動力不強,但在出彎要動力的時候,只需要深踩油門,CVT變速器就能很快響應,拉高轉速釋放動力,整個過程非常迅速,而且很平順。底盤方面,雖然是一臺入門級家用車,但在這種賽道極限駕駛中,懸架還是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力,沒有過大的側傾也不會隨著重心的突然變化導致車輛失去控制。
制動方面,由于車身輕,對于制動系統的壓力會小很多,所以在測試中,即便高強度使用剎車,也足以支撐連續3圈的不過熱,這在家用車范圍里已經是很不錯的表現了。簡單總結一下,威馳在賽道方面,雖然成績不好,但好在車身非常輕盈,駕駛樂趣還是有的。
日常駕駛感受方面,首先來說動力。威馳在動力上確實無法帶給你太強的加速體驗,即便是空載狀態下,油門踩到底也沒有有所謂的推背感。不過,雖然極限動力一般,但日常開真的是平順,動力響應也很快,深踩一些油門,CVT會很短的時間里調整傳動比,拉高轉速輸出動力,這種跟腳的感覺就非常好。
另外,這臺CVT變速器雖然可以模擬8個擋位,但在日常駕駛中,不會純粹為了假裝AT變速器而刻意給你制造一些換擋頓挫的感覺。在日常比較溫柔駕駛時,基本還是非常明顯的CVT特性。日常溫柔加速時,轉速就維持在2000轉/分左右。想要體驗類似換擋的特性,需要深踩油門,把轉速拉高,這時你就會感受到AT變速器在加速時的那種韻侓感。
隔音降噪方面,威馳在怠速以及60公里時速內巡航的噪音控制得還不錯,并沒有特別惱人的噪音。但是隨著車速的提升,時速超過80公里時,這臺車的噪音就越發明顯了。胎噪、風噪都有顯著地增加。所以單從噪音這方面來講,威馳還是更適合城市代步而不是長途出行。
底盤方面,本不該對這臺小車抱有太大期望,但實際感受還是值得給個好評的。威馳底盤的高速穩定性很不錯,單人駕駛狀態下,高速以120公里時速巡航,并不會有發飄的感覺。應對高速路面的起伏以及顛簸都非常從容。另外,我們還用減速帶模擬了一條極端爛路,來體驗一下威馳在這種狀態下的舒適性如何。
測試過后,比較讓人驚喜的是,威馳底盤還是比較緊實,并沒有松散的感覺,車內也沒有異響。但是從底盤視角看,在以20公里的時速通過時,懸架的反應速度還可以。不過,一旦速度提升到50、80公里的時速時,威馳的后扭力梁懸架左右車輪互相干涉的特性以及扭力梁本身就比較大的簧下質量,致使威馳在減速帶模擬的極端爛路中表現沒有那么從容。
油耗測試環節,我們還是按照懂車帝標準油耗測試路線,繞三環四環各一周,然后直奔八達嶺機場附近的加油站。按照計劃,我們依然選擇在北京晚高峰時段進行油耗測試,但受疫情影響,即便是在晚高峰的時段上環路,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擁堵,導致最終的平時時速達到了47公里/小時。
最終,199.4公里的路程消耗燃油9.65升,核算下來百公里油耗僅僅只有4.84升。這個油耗相比于我們日常用車油耗的確是低一些,但在同樣的路況下,我們一起測試的瑞虎8,最終測得的百公里油耗是7.12升。對比之后,我們依然可以說,威馳這臺車是真的省油,而不僅僅是因為路況比較通暢。
威馳的內飾做工和設計,還是有些槽點的。比如說車內很多接縫處理得略顯粗糙,手套箱邊緣縫隙也不均勻,后門門板上沒有儲物格,后排也沒有頂部閱讀燈,并且它的方向盤也不支持前后調節,只能上下兩向調節,很多人可能沒辦法調出一個合適的坐姿。轉頭再一想,畢竟這車就7、8七八萬塊,既然錢沒花到位,那就忍了吧。
雖然威馳的內飾有很多槽點,但空間上的確算個驚喜。這個級別大家都覺得飛度很大,我們也找了一臺飛度按照同樣的標準進行了測量。
兩臺車前排分別調整好950毫米的標準腿部空間之后,威馳后排腿部空間為760毫米,飛度的后排腿部空間為780毫米,差了2兩厘米公分。將我們身高176厘米的假人放入威馳之后,腿部余量還有180毫米,表現不錯。頭部空間方面,威馳后排頭部空間為870毫米,而飛度是900毫米。所以雖然沒有超越飛度,但威馳的乘坐空間在小型車中已經算是相當充裕的了。
行李廂方面,威馳的行李廂縱深為860毫米,最大寬度為1580毫米,由于后懸架采用了扭力梁結構,所以行李廂空間還算規整,實用性是沒有問題的。
經過實測之后我們發現,威馳這是一臺被低估的國民小車。雖然它跟很多同價位的合資車有著很多類似配置低、質感差、缺乏設計感等等問題,但是回歸到汽車的本質,回歸到汽車發明的初衷,你就會發現這的確是一輛非常好用且實用的代步工具。它滿足一件好工具應該擁有的素質,價格很合適,樸實不浮華,耐用不愛壞,用著還順手,所以如果你買車就想要一臺代步工具,那這臺工具屬性非常明顯的威馳就非常適合你,如果你對汽車還有其它的要求,不好意思,這臺車即便是頂配似乎也無法滿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