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5 月 29 日消息,微軟悄然上線了一份支持文檔,宣布從 Windows 11 版本 24H2 開始將不再內置 AC-3 編解碼器(Dolby Digital),但仍會有部分 OEM 設備制造商會預裝 AC-3 編解碼器。
如圖所示,當你在 Windows 11 24H2 中嘗試以 Media Player 等媒體播放器打開一些會用到 AC-3 解碼器的老片時將無法打開。
實際上,AC-3 編碼器(Dolby Digital)目前已經在被逐步淘汰,因此大部分流媒體平臺和媒體公司都已經不再使用該編碼器。如果你要用到一些使用 AC-3 編碼的較舊文件,還可以從 Microsoft Store 手動安裝一些其他編解碼器,或者安裝第三方軟件,例如開源的 MPV 播放器。
除了 AC-3 編碼器之外,Windows 11 24H2 版本還將刪除 Cortana、寫字板、步驟記錄器和一些其他舊版內容,預計將于 9 月 / 10 月開始面向現有用戶推送。
包含的編解碼器
Windows 包含允許 Media Player 播放以下現裝格式的編解碼器:
音頻編解碼器
MPEG-1、MPEG-2 音頻 (e.g. MP3、MP2)
高級音頻編碼 (AAC、M4A)
免費無損音頻編解碼器 (FLAC)
Apple 無損音頻編解碼器 (ALAC)
波形 (WAV)
Windows Media Audio (WMA)
3GP、3G2
自適應多速率 (AMR)
視頻編解碼器
MPEG-4、H.264
H.263
VC-1
Windows Media 視頻 (WMV)
DV
VP8
動態 JPEG
Microsoft Store 提供的其他編解碼器包
編解碼器包向 Windows 添加了其他編解碼器支持。然后,媒體播放器等應用將能夠播放以這些格式編碼的媒體文件。以下編解碼器包可用:
MPEG-2 視頻擴展
添加了對 MPEG-1 和 MPEG-2 視頻格式的支持。
HEVC 視頻擴展
添加了對 HEVC (H.265) 視頻格式的支持。
VP9 視頻擴展
添加了對 VP9 視頻格式的支持。
AV1 視頻擴展
添加了對 AV1 視頻格式的支持。
Web 媒體擴展
添加了對 OGG 音頻和視頻格式的支持,包括 OGG 容器格式、Vorbis 音頻編解碼器和 Theora 視頻編解碼器。
有關 AC-3 (“Dolby Digital”) 的說明
AC-3 是一種音頻編解碼器,支持多聲道 (“環繞聲”) 音頻。它也稱為 Dolby Digital。
在 Windows 11 版本 24H2 之前的 Windows 版本上,包括 AC-3 編解碼器。
從 Windows 11 版本 24H2 開始,AC-3 編解碼器不再包含在 Windows 中。但是,許多設備制造商會預安裝 AC-3 編解碼器。在這些情況下,仍可以播放使用 AC-3 音頻編解碼器編碼的文件。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視頻技術的制作加工門檻逐漸降低,信息資源的不斷增長,同時由于視頻信息內容更加豐富完整的先天優勢,在近年來已經逐漸成為主流。在基礎知識(1)里面已經講了模擬時代和數字化時代的視頻技術。接下來將對視頻編碼與壓縮、畫面壓縮、運動壓縮、互聯網視頻應用的到來做一個詳細的介紹?!?br>
視頻編碼與壓縮
視頻編碼與壓縮,是數字化視頻非常重要的技術,以至于它直接影響到視頻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如果沒有視頻編碼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們今天也不可能在方方面面享受到視頻的便利性。
首先,視頻編碼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遠超過對音頻和圖像壓縮的難度。其次,視頻編碼是一個多級壓縮的過程,而非單一壓縮方案。當然如果不是有著這么復雜的一項工程,視頻文件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的多。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按照CCIR 601的視頻信號采集標準,一個標準PAL制式電視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按照常見的非專業級采樣標準4:2:0(你想支持更高的也不行啊,民用級的設備做不到更高的采樣率),則每秒鐘產生的視頻內容所生成的數字文件為21MB。那么1分鐘的視頻文件有多大呢?1260MB那么大。
那么,如果按照RGB色彩表達方式,720×576分辨率,每個采樣點3個基色,每個基色是8bit數據,每秒25幀畫面。經過簡單的計算,我們很容易得出結果是720×576×3×8×25=237.3Mbit=29.67MByte。那么1分鐘的視頻就是1780MB。我想從沒有用戶見到過1分鐘的視頻會生成這么大的文件吧。這還僅僅是標清,如果是高清1080P的話,那就是69.5TB!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是不壓縮視頻,采用YUV顏色來存儲信息,比起使用RGB顏色來存儲信息,容量還是要小一些的。所以也可以說YUV顏色方式算是視頻編碼的最初一級壓縮方法。
這里面需要穿插一個話題,關于色階。
色階的意思,就是顏色從無到最大時,中間的過渡梯級有多少。假如說亮度的黑白信號,色階為2時,那么它就只有兩種顏色,全白和全黑。那如果變為256級是(比較常見的色階標準),結果就是下面這樣:
同樣的RGB三基色中,每種顏色都有色階。8bit數據能夠存儲256個色階,那么RGB三基色就可以實現1677萬種顏色,也就是24位色。
注:計算機顏色體系中有32位色,實際上是24位色之外增加了一個8位的Alpha透明層,所以也叫RGBA。
那能不能使用更高的色階呢?大于256級色階好不好?當然好了,不過一般的顯示器不支持。但是的確是有高色階的顯示器,目前色階最高的顯示器可以支持10bit顏色信息,也就是1024級色階。當然價格是不可想象的!
EIZO GX540醫學顯示器,1024級色階黑白顯示器 價格不明,但不會少于10萬元
SONY BVM-X300主控監視器,OLED顯示10bit彩色 可以顯示10億種顏色
還有得告訴大家一個不好的消息,一般民用的低端顯示器采用的TN型液晶面板,都是6bit的,也就是RGB每種顏色只有64級,一共可以顯示顏色只有26萬種。當然你可以選擇32位色模式,只不過它的1677萬種顏色,是通過插值換算出來的,并不是真正的1677萬種顏色。真正支持1677萬種顏色的顯示器,其實也不是很便宜的。
畫面壓縮
如果每一幀的視頻畫面,按照RGB顏色保存的話,文件會非常大。例如PAL制視頻畫面所產生的文件有1.2MB。
如果將每幀的視頻畫面壓縮,那么可能大大減小視頻的文件大小。而我們所知的最常見圖像壓縮算法就是jpeg。JPEG 是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聯合圖像專家小組)的縮寫,是第一個國際圖像壓縮標準。
首先JPEG壓縮是對圖像的YUV色彩分量進行分別編碼,所用的編碼主要算法是DCT(DCT for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離散余弦變換)。它是與傅里葉變換相關的一種變換,它類似于離散傅里葉變換(DFT for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但是只使用實數。DCT是一種非常高壓縮率低失真的壓縮算法,可以將圖像壓縮至1/5到1/10大小,而且畫質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那么利用JPEG壓縮算法,原本每幀圖像大小為1.2MB,現在就變成了180KB左右,減小了很多。而每秒鐘的視頻大小就變成了4.4MB,1分鐘的視頻就是263MB。頓時小了很多。使用這種算法的視頻編碼方式叫做Motion JPEG,也叫MJPEG。注意,視頻壓縮里面也有個比較知名的方法叫做MPEG,但不等同于MJPEG,兩者截然不同。
運動壓縮
雖然通過JPEG算法,可以將視頻變小了好幾倍,但是還是比較大。對于傳輸來說和存儲來說,門檻還是太高了,只能適合像廣播電視行業這種專業機構使用。
那么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視頻文件壓縮的更小呢?那就是幀間壓縮方法。
說到幀間壓縮,那必須提到一個組織,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動態圖像專家組)是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國際標準化組織)與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國際電工委員會)于1988年成立的專門針對運動圖像和語音壓縮制定國際標準的組織。
現在知道了吧,MPEG其實是一個組織的名字。當然這個組織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壓縮算法,都是以MPEG-X命名的。所以大家也就習慣的把MPEG稱作壓縮方法。
首先,運動壓縮采用的是幀間壓縮法。而什么是幀間壓縮法呢?
由于視頻是由很多幀的畫面集合組成,而鑒于運動的特性,在很短的間隔時間內運動幅度很小。另外就是運動的畫面中,存在很多并沒有運動的畫面信息。甚至有時候拍攝的畫面有很多幀圖像之間幾乎沒有變化。這樣重復的記錄這些沒有變化的圖像信息,簡直是太浪費了。
幀間壓縮,就是盡可能的剔除那些相鄰畫面中沒有變化的內容信息。舉個例子,比如畫面是一個人騎自行車,背景不變,而騎自行車的人從畫面一端跑到另外一端。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把沒有遮蓋到的背景部分,只保存一份就行了。剩下的只是記錄人騎自行車的整個動態畫面就OK。
當時原理上比較簡單,實現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幀間壓縮的時候首先要用到關鍵幀和非關鍵幀的概念。關鍵幀就是指你要保存畫面上所有數據的那一幀圖像,并且以這個圖像作為參考。關鍵幀后面每一幀都會比照關鍵幀和此前一幀的畫面,記錄畫面改變的地方,去掉重復的信息。
早期的壓縮算法就是采取這種策略,比如MPEG-1。它的應用產品大家可能更熟悉——VCD。
這里順便提一下MP3,MP3的全名叫做MPEG-1 layer3。也就是說MP3壓縮格式是MPEG-1壓縮標準里面的一個子集。跟MP4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VCD雖然在一張光盤里(650MB容量)可以放得下差不多一部電影的長度,已經是壓縮率很驚人了。當然這也是犧牲畫面為前提的:
VCD的分辨率很低,只有352×288(對應PAL制),比標準的電視畫面的清晰度小很多。
VCD在運動不太明顯的情況下畫質還可以接受,如果是運動很快的畫面中,就會出現很多慘不忍睹的馬賽克。
有了VCD產品,國人們是皆大歡喜。這里可以順帶講一下,VCD機是中國人發明的,那家公司叫萬燕。但是呢,VCD技術是飛利浦、SONY、松下、JVC等公司聯合制定的標準,而生產VCD芯片的公司是美國的C-CUBE公司。怎么說呢,技術雖然是老外們發明的,不過他們并不看重這項技術,所以就沒形成產品。反倒是國人把它發揚光大了。
與此同時,歐美國家其實對VCD是不太感冒的。因為他們還在VHS時代(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一下VHS,以及SONY的betacam與JVC的VHS制式標準大戰),而且VCD第一不便宜,第二畫質也不高,第三還不能錄像只能播放。
其實有了VCD產品之后,對世界還是很震驚的。大家都覺得把一部電影放在一張小小的碟片里面真的很方便。但是VCD畫質真的不好,有沒有什么新的技術可以做到更小的容量更高的清晰度呢?那就是后來推出的MPEG-2。
MPEG-2這個標準是最早風靡全球的壓縮技術,標準制定的時間是1994年(VCD標準是1993年)。雖然已經過去20多年了,卻仍然是當今最重要的視頻壓縮格式之一。除了還有大量的DVD產品以外,更重要的是目前廣播電視領域的數字電視DVB-T標準,仍然使用的是MPEG-2壓縮標準(在中國)。
MPEG-2相對于MPEG-1有什么提升呢?
1. 畫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且更加靈活了。MPEG-1幾乎所有的應用都集中在VCD上,分辨率很小,且不能改變。MPEG-2可以適合中等清晰度(D1標準、PAL制或者NTSC等制式電視標準)到高清晰度視頻內容的展示。也就是說即便是720P、1080P等這樣的高分辨率視頻,MPEG-2仍然適用。
2. 增加了GOP模式,使用IBP幀結構。原來的幀間壓縮方式,在大動態場景下馬賽克很嚴重。到了MPEG-2之后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因為使用了參考幀B幀,使用了向前預測幀方式,而且壓縮率是可變的??偟膩碚f,就是大動態時候不會有馬賽克了。
3. 增加了很多額外的信息,功能更加強大。比如支持更強的交互與命令控制(大家有沒有想起來VCD 2.0時候畫面有菜單可以選,DVD比這個強大),支持傳輸流形式(TS,TransportStream,就是可以用于直播,也不怕文件損壞就全完),多音軌而且多聲道。
但是MPEG-2也有不足的,主要就是它是面向工業化視頻信息生產發行領域的,也就是說只適合電視臺、DVD發行商、衛星通信等領域,不適合民用。因為碼流真的很大,比MPEG-1要大。雖然一張光盤就可以裝的下一整部電影,那是因為光盤的容量從650MB提升到了4.3GB,甚至7.2GB。
互聯網視頻應用的到來
早期的寬帶速度只有1~2Mbps(56K modem和ISDN時代根本就沒視頻什么事),想要在線播放DVD影片是不可能的(至少5~10Mbps),VCD也不行而且技術上不支持。MPEG組織的科學家就開始研究能夠適合在網絡上播放的視頻壓縮方法,也就是后面推出的MPEG-4壓縮格式。
MPEG-4很明顯的特征就是適合在網絡上播放,靈活度更高,功能更加強大:
壓縮比更高更靈活。MPEG-1壓縮比為20~30倍,MPEG-2壓縮比為10~20倍,MPEG-4壓縮比從幾十到一百多倍不等;
對于畫面內容可以使用不同的壓縮比率,可以對非重要對象使用高壓縮比,對重要對象使用低壓縮比。這樣可以在保證主要畫質情況下壓縮比更高;
不同對象可以使用不同編碼算法,進一步提升壓縮效率;
音視頻搭配更靈活;
交互性更強,尤其適合互聯網這種模式。
MPEG-4后來產生了很多衍生壓縮算法,比較著名的就是Xvid和Dvix了。其實MPEG-4的知名度不如Xvid和Dvix,因為在那個時期,MPEG-4為了適應互聯網較低的帶寬速度,大部分應用都是一些低分辨率低碼流的視頻。而Xvid和Dvix雖然源自MPEG-4體系,但是面向視頻文件存檔進行了優化,可以比DVD小3~4倍的大小,存儲與DVD畫質非常接近的視頻內容。受到了用戶的極大喜愛,以至于在那個時期已經成為盜版影片的必選格式。
RealMedia——曾經的王者
曾經互聯網視頻最大的贏家是Real Network,也是它最早實現了基于互聯網的流媒體視頻(在線觀看)。想當年還在56K Modem窄帶時期,Real Network公司就已經提供了視頻在線觀看功能。筆者曾經在那個還在PSTN上進行撥號的時代,體驗過通過realplayer觀看NBA的直播。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那個時期的產品,那就是延時巨大(經常要loading幾分鐘)、畫質慘不忍睹(分辨率超低,馬賽克嚴重)、經常性的卡頓。
但是隨著寬帶的逐漸普及,RealMedia的巨大優勢得以施展。在那個時期,RealMedia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首先,RealMedia壓縮標準并非是MPEG-4衍生的版本,而是一個私有的壓縮標準。這個標準由Real Network公司創立,且獨有。RealMedia擁有極大的壓縮比,遠超MPEG家族。比如說一部標準DVD格式的電影,大約4.3GB容量,如果采用Dvix壓縮的話,大概能壓縮到700MB,而使用RM格式壓縮,連700MB的一半都不到。即便是到了后期的RMVB壓縮格式,也基本不會超500MB。
第二,Real Network公司在當時提供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流媒體系統方案,只不過是收費的。那個時候的競爭對手只有微軟的Windows Media Encoder,免費但是功能不完善。而RealMedia Encoder提供了VOD模式和LIVE模式完整的流媒體解決方案,雖然比較貴(印象中大概1萬多美金)。
對于商業化應用的企業而言,要想做直播和點播業務,自然RealMedia Encoder服務會更加靠譜。雖然是收費的,但是系統穩定、可靠性強、又有服務支持(Windows Media Encoder只能在MSDN社區尋求幫助,沒有技術支持)。所以說那個時期Real公司已經處于壟斷地位了。
不過在那個時期,Real公司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盜版。因為RealMedia的播放器雖然是免費的,但是編碼器、解碼器、流媒體服務器等等都是收費的。隨著real格式日漸盛行,盜版就變得非常猖獗。當然Real公司沒有微軟那么財大氣粗,所以自然要到處封殺。這只能說是在21世紀初期的互聯網現狀,如果要是放到現在,像Real這種公司風投還不擠破大門?公司的估值少說也得幾百億美金吧。
可惜的是,由于封閉而且收費,加上到處封殺,給了競爭對手很多機會。然后就有了Flash流媒體的崛起。
RealMedia能強大到什么程度呢?在21世紀初一直到2010年之前的差不多十年間,real格式一度成為了互聯網視頻格式的幾乎唯一選擇。那時候幾乎所有盜版的電影和視頻文件,全都是基于RM和RMVB格式的。21世紀以前呢?那是avi的天下,科科。
RealMedia的視頻壓縮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RM格式,第二階段是RMVB。由于RM格式雖然壓縮率出奇的高,但帶來的問題就是畫質很差,馬賽克嚴重。隨著寬帶逐漸普及,人們對畫質的要求逐漸提高,加上競爭對手的壓力(Dvix和Xvid),RM升級到了RMVB。多出來“VB”這兩個字幕,其實指的就是“Variable Bitrate”動態碼率或者叫可變碼率。關于碼率的解釋我們在文章最后來做。
RM升級到RMVB之后,一直被詬病的畫質問題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可以支持較高的清晰度(最大到720P)。但是RMVB推出的時間已經晚于競爭對手,加上商業化的原因,以及更新速度越來越慢。最終消失在互聯網的視野中。
Flash Video的崛起
不同于RealMedia的全行業流行,Flash Video(以下簡稱FLV)主要應用在流媒體領域,提供VOD點播和LIVE直播服務。與Dvix和Xvid一起成為了第二階段的黃金組合。
FLV的壓縮編碼也不是源自MPEG-4,而是另外一個強大的標準H.26x體系,最早出現在1997年的MacWorld Expo大會上。說來很有意思,FLV天生就和蘋果是一對,到最后卻被蘋果拋棄。
首先,FLV并非是一種壓縮編碼格式,而是封包格式(比如AVI、MKV、MP4、MOV這些文件,都是一種封包格式。關于封包格式的問題,由于涉及技術過深,在這里暫不作詳解。感興趣的用戶可以自己了解掌握,@我也行哦)。FLV采用的視頻壓縮編碼其實有蠻多的,開始是Sorenson Video和Sorenson Video Pro,以及Sonrenson Spark;后來加入了Sorenson MPEG 1/2/4,再后來就是目前最流行的H.264。
其實早期Sonrenson的很多壓縮編碼格式源自QuickTime壓縮編碼,也是基于H.263的壓縮編碼應用。所以我們就不單獨介紹這種編碼的特點了。
至于FLV在市場上的表現,其實大部分人都可能比較了解。畢竟國內的視頻大站,比如優酷土豆、酷6、PPS、PPTV等,早期全都是用的FLV;國外的大站如youtube也是最早的FLV用戶。只是隨著蘋果公司倡導的全面去flash化運動,所有視頻大站不得不開始往HTML5轉型。
Windows Media Video
WMV一直是一種不溫不火的壓縮編碼格式,出道很早,但應用很少。早在RealMedia時期,微軟就已經推出了WMV壓縮格式。并可以配合Windows Media Encoder實現流媒體應用,也可以單獨編碼以文件形式存儲??梢哉f路數跟Real公司一樣,只不過是免費的。
其實Windows Media Encoder(以下簡稱WME)一直都沒有什么起色,屬于那種歷史悠久但無人知曉的品種。早期在跟RealMedia競爭中處于下風,但至少有不少用戶知道。后來有了FLV之后,基本就看不到WME的身影了。
至于WMV的壓縮格式,最開始也是一種私有格式。只不過到了WMV 9.0的時候,微軟向SMPTE學會提交的標準化方案,并入到了VC-1標準體系中。也就是其他家也可以共享這種編碼技術。
在早期的WMV標準里面,比如WMV 7.0,是基于MPEG-4 part2實現的編碼算法。最早期的版本沒有資料,但是可以看得出,WMV主流的版本主要是基于MPEG-4編碼的。
H.26x家族
除了知名度很高的MPEG組織(隸屬于ISO國際標準化組織下面的部門),還有一個在視頻編碼壓縮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組織,那就是VCEG(Video Coding Experts Group,視頻編碼專家組)。VCEG屬于另外一個非常厲害的組織ITU(國際電信聯盟)下屬的部門,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個名字,但你一定知道他們提供的標準——H.264。
VCEG組織主要編撰的是H.26x標準體系,主要有H.261,H.263,H.264。
H.261主要是面向視頻會議領域的,也主要應用在監控安防領域。前面曾講到的,都是低分辨率低碼流視頻。
H.263 算是H.261的加強版本,主要是支持更高的分辨率(16CIF),采用了更高級的運動補償算法。后期又升級到了H.263+和H.263++,使得算法性能和分辨率等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除了知名度很高的H.264以外,還有一個H.262標準,只不過應用非常少,就不講了。
H.264、MPEG-4 part10 AVC
目前大家最熟悉的壓縮編碼格式莫過于H.264了,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MPEG-4 part10 AVC。
原因是這個標準不是一家制定的,而是兩家世界上最權威的編碼專家組織一同來完成的。那就是ITU下面的VCEG組織和ISO下面的MPEG組織。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搜索一下ITU,就知道它在世界標準體系里面的重要性了。目前全世界的通信網絡標準,比如2G的GSM、3G的WCDMA、TD-SCDMA、CDMA2000,以及4G的FDD-LTE和TDD-LTE都是ITU來發布的。
H.264/MPEG-4 AVC是融合了兩家權威組織的知識結晶,是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編碼算法。它的特點非常多,我只列舉一下大家能感知到的一些特點。更多的內容大家可以自行查閱資料。
編碼壓縮率較高,也很靈活。同等畫質下,壓縮率為MPEG-2的2倍,MPEG-4的1.5~2倍。而且可以用很高的碼率(MPEG-2接近)和很低的碼率(MPEG-2的1/8),來實現更快的傳輸需要和更高的畫質需要。
動態效果更出色,基本上徹底消除了馬賽克現象。比如像《變形金剛》電影里面的大動態場景,你仍然可以非常清晰的看清畫面。
壓縮效率更高,比如靜態畫面可以實現超高的壓縮比。這是因為H.264/MPEG-4 AVC最大程度的去除冗余數據,使得編碼效率提升。
錯誤修復能力,可以在網絡QOS較差的環境下更高效率的傳輸。
適合各種行業應用,不管是視頻會議、安防監控這類的高壓縮使用,還是互聯網流媒體的動態網絡環境使用,以及廣播電視這類高畫質標準使用。所以你看到的結果就是,幾乎所有行業都在使用這個標準(國內的有線電視仍然是MPEG-2,主要是由于有線電視的帶寬很高且目前還比較充裕,加上技術升級成本很高)。比如小到CIF尺寸的視頻,大到4K標準的電影文件,你會發現他們基本都是基于H.264/MPEG-4 AVC壓縮的。
行業應用廣泛還得益于H.264/MPEG-4 AVC這種編碼格式的產品線健全。
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一個道理,當壓縮率越高的時候(同等畫質下),編碼就越復雜,計算量越高。對H.264的編碼和解碼,其計算量比過去的MPEG-2、MPEG-4等都高了很多。所以也就會出現較早期的電腦在軟解碼(CPU解碼)H.264視頻的時候,容易出現卡頓。就是因為對計算性能要求較高。
但是好在有大量的專用編碼解碼芯片,以及專門對H.264編解碼優化過的GPU(手機GPU和電腦顯卡GPU),使得流暢性和速度得到了保障。所以你會發現某些高畫質的視頻,可能在電腦上播放會很卡,但是在一些機頂盒上播放會非常流暢。
H.265
其實在H.264還沒流行起來,H.265標準就已經建立了。主要特點是壓縮效率進一步提升,對UHDTV的支持,更好的信噪比等等。
目前已經有一部分手機、監控安防設備、視頻會議設備開始使用H.265編碼格式。預計以后會更多,并且逐漸普及。
QuickTime家族
說起QuickTime,大家一定會想起蘋果公司。沒錯,quicktime就是蘋果公司推出的一整套編碼、解碼、播放和流媒體解決方案。quicktime的壓縮格式早期是私有的,由于早期MAC系列電腦(那時候沒有iphone)普及率很低,所以使用quicktime這種格式的非常少,包括他們的流媒體應用。
只是到了后期,隨著iphone的大量用戶,quicktime才被大家所知。但這個時候蘋果早就將quicktime標準加入到了MPEG-4標準體系中,以及后來H.264出現。結果大家都清楚了,蘋果目前也在用H.264壓縮標準。
壓縮編碼全集
其實除了上面講到的主流非主流的視頻壓縮編碼格式以外,還有很多大家不了解的。因為應用非常少,且現在幾乎都是被H.264統一了市場,所以就不做介紹了。下面的表格是目前所有的視頻壓縮編碼標準集合:
關于碼流的詳解
簡單的說碼流就是視頻每秒大概產生多大的視頻文件,一般以bps(bit per second每秒產生比特數)為單位。其中b代表bit(比特),跟B容易混淆。其實B代表Byte,意為“字節”。1Byte字節=8bit比特。一般存儲文件時,通常用B表示;傳輸文件時,為了表達速度時一般用b表示。
碼流常用于視頻傳輸時標記視頻屬性的,這是因為流媒體,尤其是直播體系中,文件的大小沒有太多意義。因為觀眾可能是隨時進來觀看的,那么一直等到他觀看結束后,才能獲取到視頻文件的大小。還有一點就是TS流文件不需要從開始讀取,它本身就沒有文件頭尾的概念,可以從任何一個片段開始讀取。所以這時候文件大小的意義也不大。
那么為了準確評估視頻,需要用到碼流這個參數。因為碼流代表你每秒需要傳輸的數據量,需要與你的網絡進行匹配。假如你的網絡帶寬是2Mbps,這代表理想狀態下。那么如果你播放碼率為1.5Mbps(約等于1500Kbps)的流媒體視頻,就很可能會卡頓。主要原因是網絡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務質量)的問題,它無法保證數據一直都能以最高速度傳輸,畢竟網絡環境很復雜。
在早期的時候,壓縮編碼標準都采用的是恒定碼流編碼形式(CBR模式),即每秒鐘產生的視頻文件大小是完全一樣的。例如MPEG-1的碼流就是1.5Mbps,那么60分鐘的視頻產生的文件就是675MB,正好一張VCD光盤的容量。
等到了MPEG-4時代,由于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如果采用恒定碼流的策略,在網絡速度突然變差的時候,視頻就容易卡頓。另外就是視頻畫面里面如果有存在大動態場景的時候,原先的碼流可能會引起畫質變差,需要臨時降低一下壓縮率。所以根據這兩種情況的應用,在流媒體直播編碼和視頻壓縮編碼時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采取不同的碼流。所以就產生了可變碼流編碼形式(VBR模式)。
在進行VBR編碼時,為了充分提高壓縮編碼率,可以采用2次壓縮法,也就是2pass。但是2次壓縮法會大大降低壓縮的速度,雖然視頻碼流更低畫質更好,但編碼時間也大大拉長。
END
小貼士
老司機帶你了解一下常見的電影文件信息及特點
現在很多電影的文件看起來都比較長,大家不一定能夠理解。例如下面的:
Children.Of.Man.2006.BDRE.1080p.x264.AC3-SiLUHD.mkv
對于這樣的文件名稱,需要拆分開來看。
l 剛開始肯定是影片或電視劇名稱,但有時候后面會有一些后綴來表示版本的特殊性,比如Director’s表示導演剪輯版、Unrated表示未分級版、Limited表示有限放映版本;
l 第二部分是發行年份,比如上面的2006;
l 第三部分是視頻來源,比如上面的BDRE,表示是來自于藍光盤(BD)進行了重編碼。同樣的表示方法還有HDrip表示從HD-DVD重新壓制、HR-HDTV表示從高清電視信號重新壓制、還有TVrip等。另外有些標識為CAM表示從電影院用攝像機偷拍的、TS表示雖然在電影用攝像機偷拍,但是音頻用的是影院提供的音頻輸出所以音頻沒有影院的干擾、TC表示直接從膠片上專制拷貝的(沒有數字化處理過,亮度不行,畫質很一般);
l 第四部分是當前視頻的分辨率,很明顯上面的1080P代表就是1920×1080分辨率,逐行掃描;
l 第五部分是當前視頻使用的壓縮格式,上面的X264表示使用X264編碼器壓縮的,另外還有些Xvid等等都表示用的編碼器。比較特殊的是REMUX代表從高清光盤(BD或HD-DVD)中直接提取視頻數據重新封裝(沒有做重編碼)。畫質最高,但一般文件也會非常大;
l 第六部分是當前影片音頻的壓縮編碼格式,常見的有DTS、AC3、DD5.1、AAC、LPCM、MP3。當然有些使用了次世代高清音頻格式,比如DTSHD,TrueHD;
l 橫線之后的表示是壓制小組的名稱。
有沒有get新技能!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