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時,代表著地球自轉一圈所花費的時間,這是最簡單的一個常識。然而對2020年的統計發現,地球自轉的時間,比最近50年有精確歷史測量記錄的結果縮短了。
其中最短的一天出現在2020年7月19日這一天,那天地球自轉的時間竟然短了0.0145秒!當然,這個誤差對人們的感官而言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地球自轉時間縮短必定有其緣由。
事實上,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向來都不是標準的24小時,而是23小時56分4秒,略慢于24小時。這也是為什么每四年的2月份,都有29號的原因之一。
而且地球自轉整體上是呈變慢的趨勢,地球在誕生之初時,自轉一圈只需要8小時,5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需要21小時。而未來幾億年后,地球自轉可能需要30小時,自轉速度會越來越慢。
所以2020年地球自轉突然加速,還是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為何會突然加速!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地球為何會自轉?為什么自轉速度會越來越慢?
1851年,法國科學家傅科做了一個單擺實驗,只不過這個單擺有點大:他用一根60多米長的繩子,吊著一個50多斤的鐵球做單擺運動。
傅科擺
在這個單擺做出來之前,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鐵球的運動軌跡是左右擺動。然而把這個大大的做出來之后,對鐵球的運動軌跡做了統計繪圖。結果發現它并不是單純的左右擺動,鐵球的運動軌跡類似一瓣一瓣的菊花瓣,最終呈圓盤狀。
傅科畫出的圖案比這個要精細的多
傅科的這個大單擺,用了16個小時,“畫滿了”整個圓盤!單擺的鐵球運動軌跡之所以不是直線左右擺動,就是因為地球自轉的存在。
那么地球自轉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這要追溯到太陽系形成時期。
46億年前,位于太陽位置的一顆超新星發生爆炸,碎片四散紛飛,爆炸范圍達到了幾億公里,而且呈現出中心區域碎片密度大、越往四周碎片密度越小的分布趨勢。
超新星爆炸
爆炸停止之后,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爆炸產生的碎片開始向中心區域聚攏,而且碎片越往中心靠攏,速度就越快。但是碎片向中心靠攏的時候,并不完全走直線,而是有微小的偏移。
那些略有偏移的碎片互相撞擊,就會讓撞擊產生的整團物質,繞著核心轉動起來,至于是順時針轉動還是逆時針轉動全憑運氣。
在碎片向中心區撞擊的過程中,會產生熱量和壓力,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核聚變,一顆恒星就這樣誕生了,而太陽就是這樣一顆大火球。
太陽系形成初期
但是太陽在吸收周圍這些爆炸碎片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吸不進去的情況:
我們把超新星爆炸的整個范圍想象成一個大球體,爆炸碎片向中心聚攏的時候,就相當于這個巨大球體在收縮。而一個旋轉的物體在收縮的時候,會出現自轉加速的情況。
比如,我們在看花樣滑冰時可以看到,運動員正張開雙臂旋轉,然后突然抱攏雙臂后,他的旋轉速度會加快。
太陽形成初期,在吸收周圍碎片時,整個范圍在縮小,就會出現自轉加速的情況。這一加速,又會導致物質往外甩的情況發生,所以有些物質就吸不進去了。
八大行星幾乎在同一個平面
這些吸不進去的物質又會怎樣運動呢?它們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但是我們剛剛已經提到,這些物質無法向核心處的太陽靠攏,于是就一起向太陽自轉的赤道面壓縮。
所以太陽系最初那些沒能被吸進去的物質,就被壓縮在了太陽自轉的平面上,這也是為什么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基本上處在同一平面的原因。
了解了這個機制,我們就不難明白地球自轉的原因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一些物質,互相聚集形成地球的時候,撞擊的時候使得整個地球自轉。地球以及其他七大行星,就是那些無法向太陽靠攏的物質組成的。
不過地球形成之后,自轉速度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逐漸變慢的,這又是為什么?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地球自轉為什么會突然加速,但是從長期來看,地球自轉的速度是逐漸變慢的,這主要跟月球有關。
很多朋友知道潮汐發電,其實潮汐發電的能量來自于地球自轉的能量。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月球圍繞地球轉一圈要一個月,也就是說月球圍繞地球的速度,是遠遠小于地球自轉速度的。
地球自轉速度比月球旋轉快的多
所以在萬有引力的影響下,月球其實在給地球自轉拖后腿,讓地球自轉變慢。如果時間足夠長的話,地球的自轉速度會跟月球旋轉速度同步。那樣的話地球上就只有一個面能看到月亮,地球的另一面永遠也看不到,這就是潮汐鎖定。
這種潮汐鎖定作用是相互的,地球也會對月球的自轉產生減速作用,而月球早已經被地球潮汐鎖定。我們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就是這個道理。
在恐龍時代,地球自轉一圈大概20多個小時,如果倒退10億年,可能只需要10個小時,地球自轉正在逐漸變慢。
地月潮汐鎖定示意圖
地球本來轉的好好的,2020年為何突然就加速了?這看起來有些反常,但其實只是短期變化。
影響地球自轉速度的原因很多,有些是減速的,比如月球的潮汐鎖定。而有些因素則是加速的,如果物質更加靠近地球的自轉軸,自轉速度就會加快。
導致物質向自轉軸靠攏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后,一部分季風從常年往赤道吹變成了往南北極吹,氣體的質量分布就更靠近自轉軸了,于是就會加速地球的自轉速度。
另外,大陸上冰山融化,融化后的水流如果更多的流向兩極附近,也會加快轉動速度。同樣的道理,在地球內部流動的熔巖,如果更多的趨于往地心處流動,那么也會加快地球的自轉速度。
但是導致地球自轉加速的具體原因,我們無法判斷。因為人類對這些因素對地球自轉速度的影響,既缺乏定量的計算模型,又缺乏測量方法,短時間內根本無法確定導致加速的原因。
所以對于這次地球自轉加速,我們不必想太多,尤其那么微小的變化,人類感官根本覺察不到,對人們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
但如果地球自轉加速出現的次數很頻繁,一年之中有60天像2020年7月19日那天一樣,一年就會出現1秒左右的偏差。
這個誤差對人來說無所謂,但很多對時間要求極為精確的設備就不能接受了,比如GPS或者大型粒子加速器的發射端與接收端的時間同步問題。那又該怎么辦?
事實上,國際上有一個專門處理時間誤差的組織,就是在巴黎的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它是由國際天文聯合會和地球物理學會共同創立的,他們給世界各國提供民用的世界時間,建成UTC。
如果有印象的話,以前大家在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快結束的最后一步,讓你選時區的時候,就會出現UTC這個縮寫,咱們選UTC+8就對了。
這個組織負責觀察以銫133原子為標準的原子鐘計量的標準時間和地球在天文觀測角度上公轉一年的時間兩者產生的誤差,每積累出1秒的誤差,就會在下一個6月30日或者12月31日在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的服務器上更改1秒,保證全球時間的精確。
這項服務從1972年實施起到今天增加的閏秒。算上2016年的加1秒,最近49年來,它已經給地球的自轉誤差增加了37秒了,幾乎每年都為它加1秒。
但自從2017年開始,到今天一直還沒有變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地球自轉速度確實加快了一些。
本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地球自轉是如何產生的,可以聯想花樣滑冰運動員旋轉時的畫面,來想象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地球產生自轉的原因。
我們還介紹了地球自轉速度逐漸變慢的原因,涉及到了潮汐鎖定的相關內容,月球給地球自轉踩了剎車。
而關于地球自轉為何突然加速,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跟全球變暖很可能有關系。
最后我們提到了人類處理時間誤差的辦法,有個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專門處理這個事情。
關于這個換題就介紹到這里,讀者朋友有其他觀點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看法。
在這個萬物皆內容,人人可創作的時代,創意工作者或者說內容創作者,可謂是如魚得水,因而我們也能看到各種形式不一,豐富多彩,各領風騷的精神食糧。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走向內容創作領域,內容創作流程的專業化、細分化趨勢不斷深化,對于內容創作工具也提出了更加嚴苛的需求。
其中,能夠實現多設備的擴展接入,兼容平衡各平臺的系統需求,乃至于提供電力需求的桌面擴展塢,成為了眾多內容創作者不可或缺的核心裝備。
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
然而傳統的桌面擴展塢,受限于設計和功能,很難滿足不斷迭代的內容創作需求,例如兼容性,4K乃至8K級別的顯示擴展,亦或是讀取性能不足等問題,那么是否存在一款能夠一次性解決以上所有問題的“究極武器”呢?
01 關于LaCie以及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特點解讀
答案自然是有的,那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
熟悉存儲的朋友可能清楚,LaCie是源于法國的存儲品牌,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高端專業外置存儲設備制造商,產品涵蓋多種創意類存儲解決方案,研發出了多款兼顧設計和性能的經典產品。
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
被國際存儲巨頭希捷收購之后,依舊獨立保持著品牌運營,并持續發布了多款充滿想象力和實用性的外置存儲產品,而今天我們體驗的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便是LaCie針對日益龐大的專業創作人群,精心設計和打造的桌面工具,它的最大特點便是將擴展塢和移動硬盤進行了深度融合,從而解決了時下內容創作過程中的諸多困擾,例如存儲設備的兼容性、便攜性、大容量的問題,不同平臺不同系統的數據切換問題,多屏多設備的接入、擴展、轉換等問題。
當然除了擴展塢和移動硬盤的融合,這款寶藏級的工具還有諸多亮點和實用功能:
五合一豐富接口,簡潔桌面的同時滿足多樣擴展的需求
內置大容量存儲硬盤,高速讀卡器,一機滿足存儲需求
雙4K擴展、雙系統兼容、自動數據備份,適應跨平臺協作
雙雷電三接口,菊花鏈、70W供電
話不多說,下面我們開始一一剖析。
02 外觀設計 硬核長方體
外觀部分,源于內置機械硬盤,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在外觀設計上,不同于常規擴展塢,或長條狀,或圓形,而是類似長方體的形狀,根據官方數據擴展塢的長高寬,分別為215mm*56mm*117mm。
長方體設計
擴展塢主體采用鋁制構造,通過機器的散熱風口,能夠看得出此款擴展塢內置了冷卻模組,用于給擴展塢工作時進行散熱和冷卻,使用過擴展塢的朋友,都應該清楚,影響擴展塢性能表現的重要因素,就是高溫引發的元器件掉速。
內置散熱冷卻裝置
同時,基于筆者手上這款內置的是機械硬盤,總體上還是相當有重量,根據測算,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達到了1.8KG。
在整體設計方面,擴展塢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區塊,第一個區塊是擴展塢前上部分,設計了工作指示燈;
指示燈部分
第二個區塊是擴展塢前下部分,設計了三個接口,分別是USB3.0接口,CF卡槽以及SD卡槽;
三個接口
第三個區塊就是后半部分,也就是主體部分,用戶可以通過內置卡扣,彈出內置的機械硬盤。
內置硬盤
03 接口闡釋 強大實用性
接口部分,接口的豐富程度直接決定了擴展塢的功能表現,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的主要接口都分布在擴展塢的背部,一字排開。
從左至右,分布著電源接口,可為筆記本等設備供電的雷電三接口,支持菊花鏈鏈接的雷電三接口,DP1.4協議接口,睡眠喚醒按鈕等常用接口。
五大接口
我們一一來看,電源接口,顧名思義用于擴展塢工作供電,不同常規擴展塢功能單一,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豐富且強大的擴展性能,需要額外電源進行供電方能完成工作。
其次是可為筆記本等設備供電的雷電三接口,用戶可以通過這個接口,為筆記本等額外設備進行傳輸的同時,還能提供最高70W功率的實時充電,實用性極強。
兩個雷電三接口
再次便是能夠支持菊花鏈鏈接設備的雷電三接口,所謂菊花鏈,就是用戶可以借助該接口實現擴展塢、主機、顯示器之間,如同鏈條般的信號輸入和輸出,更加高效和省力的完成多臺顯示器的擴展和互聯。
然后便是原生的DP1.4協議,用戶可以通過DP1.4接口,接入8K60Hz刷新率的監視器,或是4K120Hz刷新率的監視器設備,對于專業級內容創作而言,十分具有價值。
工作狀態下指示燈情況
最后便是睡眠和喚醒按鈕,用于管理和監控整個擴展塢的工作狀態,在日常工作時可以讓擴展塢進入休眠狀態,節省硬件損耗;而當工作時則可以通過按鈕喚醒擴展塢,進行正常工作。
通過簡單的接口和外觀介紹,我們可以看出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無愧于專業二字,無論是在接口的豐富程度還是功能設計方面,都考慮到了專業內容創作者的實際需求,尤其是內置存儲盤,更是通過物理的方法解決了跨平臺多系統下的數據共享問題。
04 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功能實操
介紹完外觀和接口,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的實際表現是否如外觀設計般令人驚艷呢?下面,筆者將從幾個維度,一一體驗這款擴展塢的功能表現。
首先是雙4K連接,和雙系統擴展功能,作為擴展塢,多屏擴展,多屏協作是基礎需求,而此款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全面支持雙4K顯示擴展,以及兼容雙系統擴展。
通過菊花鏈即可連接雙屏
雙4K多屏多系統擴展
操作上也十分簡單,通過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背后的DP1.4接口以及支持菊花鏈的雷電三接口,只需一根DP線和TYPE-C線,即可完成雙4K擴展+主機+擴展塢的“四位一體”,同時無需額外操作和轉換,兼容Windows系統以及Mac OS,無縫銜接不同平臺,高效擴展。
Mac OS雙4K連接
Windows雙4K連接
性能和供電合二為一
其次是供電方面,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內置一個支持最高70W功率供電的雷電三接口,可以極大的緩解筆記本用戶在進行數據傳輸,后期剪輯工作時的電量損耗。
連接筆記本快充
連接筆記本快充
存儲性能實測
最后,便是關于內置的存儲裝置和卡槽設計了,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內置一塊希捷酷狼Pro機械硬盤,最大容量達16TB,根據性能測試,此款機械硬盤最大讀取速度達到258MB/S,最大寫入速度到達235MB/S,能夠滿足內容創作的存儲需求。
希捷酷狼Pro機械硬盤
性能測試
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擴展塢的存儲特性,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為其設計了專用的文件備份、增量拷貝等實用軟件。
數據備份、增量拷貝實用功能體驗
用戶通過官網注冊下載后,登錄后軟件會自動尋址,用戶可以在第一次備份時進行備份文件夾設置,增量拷貝等設置,設置完成后,擴展塢便會開始自動進行指定文件的備份,并在電腦內生成一個備份文件夾,用戶可以進行訪問;
數據備份和使用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至于增量拷貝,也就是在第一次拷貝后,第二次連接相應的外接設備后,將會自動跳過已經拷貝過的文件,而智能選擇沒有拷貝過的新增文件。
備份操作
瀏覽和暫停
當然還有更多實用的功能,需要大家自己去體驗和把玩。
讀卡性能測試
在卡槽設計方面,無論是CF卡還是SD卡,都是時下常用的存儲卡類型,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將其進行了集成,免去了內容創作者拷貝數據時,缺少讀卡器或是尋找電腦接口的麻煩,直接集成到擴展塢之上,用戶甚至可以直接將卡槽中的數據,復制和存儲到擴展塢內置硬盤之中,方便快捷。
存儲卡讀取
為了進一步驗證卡槽的讀卡性能,筆者以錄屏的方式,進行實際的傳輸測試。根據實測結果,拷貝1GB左右的數據,不到1分鐘即可完成,這樣性能堪比主流的讀卡器水準,專業用戶無需擔心內置卡槽的讀卡性能,影響數據的傳輸。
實際讀取測試
05 解決實在問題 LaCie依舊充滿洞察力
從外觀設計到功能表現,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再一次展示了LaCie品牌,在外置存儲設備上的產品想象力和洞察力。尤其是將內置存儲和擴展塢的融合,更是從物理層面,解決了多平臺多設備的內容創作者,在數據傳輸和多人協作上的長久矛盾。
同時,雙雷電三的不同功能定位,也讓這款擴展塢在功能擴展上有了更多的可能。
隨著內容創作的專業化程度越發深化,專業設備需求的日益細化,以及內容創作團隊的高度協作化,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的應用范圍和實用價值,會愈來愈凸顯。
如果有志于從事專業級別的內容創作,那么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究極武器”;如果你現在還不是專業內容創作者,卻預備走向專業領域,那么LaCie 1big Dock專業級桌面擴展塢更是你進入專業領域、提升創作效率的“絕對神器”。
(766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