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00 時間過得真快
2012年,以黑色力量為名的第一代ThinkPad X1 Carbon問世。那是我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我第一次參加ThinkPad發布會,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內藤在正先生。
轉眼間十年過去了,黑匠團體多次造訪過Yamato研究所,曾經與工程師們一起吃飯,討論機器設計和用戶體驗。
時間快速推進到了2022年,整整第十代ThinkPad X1 Carbon即將問世。雖然輕薄本受限于CPU和移動計算平臺的發展,配置和性能上的突破已經非常有限。關注ThinkPad的人們一方面期待著新品和創新,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希望看到,商務筆記本鋌而走險,去做一些非常大跨度的創新。因為我們無法接受,因為“創新”造成商用產品的穩定丟失,以及長久地使用成本波動。
ThinkPad X1 Carbon G10正是這樣的一款產品,經歷了10年的迭代,如今重新審視它的變與不變,這次叔分享的內容精簡到只有兩個要點:造型和性能,聽我細細講來~
0X01 飽受爭議的“凸劉?!?/strong>
30年以來,ThinkPad的設計精髓在于,從來不做一些顛覆性的改變,而是不斷的積累完成一些顛覆性的改進。
坦白說ThinkPad X1 Carbon G10(2022款)和G9(2021款)的模具幾乎是一樣的,他們擁有相同的尺寸外觀,相同的接口布局,相同的碳纖維材質+鎂鋁合金外殼。
可見工程師們對于這一套模具的認可是怎樣的高度,他們在機器的尺寸、便攜、重量上已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
ThinkPad X1 Carbon G9的銷量橫掃一眾前輩也已證明,這套模具經歷了2019短暫的“抄作業”劃水,這次重回ThinkPad X1 Carbon 2017/2018那時候的經典。
那么大家的目光,會非常容易聚集到這唯一的改變:攝像頭模組和頂蓋上一段“凸劉?!薄J紫任覀儊斫嚯x觀察一下這個所謂的“凸出”:從機器的頂蓋上看,我們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的異樣,G9和G10的頂蓋看起來是完全一樣的。
而且突出也不會讓G10的屏幕受到額外的側向撞擊,它與機身完全“一樣大”。
而這一段“突出”,是巧妙利用了傳統ThinkPad武士刀機身造型,與頂蓋垂直方向的造型差異,所創造的一個“小把手”。我之所以稱之他為把手,是因為在實際使用當中,因為多出了這么一個小條而對開合筆記本的體驗提升非常巨大。
不過這件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且還有一些概率的問題在里面。所以我就拍了下面一個動圖對比了G9和G10,在單手快速的無意識開合筆記本測試中,尋找兩者的差異。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兩代X1 Carbon的差異,G9在開合的過程中有一定的概率會失敗,或者由于手指的滑動導致機器往后移動,還有一定的概率會把整個筆記本抬起。
而G10隨便你怎么操作,怎么的快速&無意識的開合,幾乎都是滴水不漏100%成功。
這個設計簡單又粗暴,在產品圖上還挑戰著傳統Think粉絲的審美,但是它的的確確非常好用。我思考了很久細究其中原理,一方面歸結于ThinkPad家族祖傳的武士刀機身造型,屏幕延伸出于機身的設計,本身就相比那些類似華為和小米等,直切側面的筆記本來更容易開合。但是又不同于蘋果的MacBook,蘋果是在這個位置開一個槽,強迫用戶必須在這個位置下手指扣才能打開機器。這種強迫的行為不僅可以產生奴役式的習慣培育,還可以保證對屏幕的發力點位于中間,保證兩個轉軸的受力均衡。當然缺點也非常的明顯,在著急的時候無論你是從頂角、側面都非常難打開屏幕,甚至在移動辦公的時候容易失手跌落。(別問我怎么知道的,我的Pro就是這么碎的屏)
另一方面G10的設計,則是在原有的ThinkPad的武士刀造型優勢下,加入了一個“不強迫”的屋檐設計,使用者想在哪里打開筆記本都可以輕松的操作成功,當然利用這個屋檐結構是更快更準了。
當然,在筆記本越做越薄的大趨勢下,這樣的設計容易放下更大的攝像頭模組。在這個疫情泛濫的年代,可以顯著增強網絡視頻的體驗。官方的數據上稱,G10的攝像頭不僅升級到了1080P,還加入了類似ThinkBook中針對商用開發的模糊/更換背景以及美顏等等功能。不過我經常只是打語音電話,這個改進對我來說并不是非常的感冒。
0X02 不為改變而改變
從使用體驗上來看G9/10這套模具的核心優勢在于,它改變了空氣熱量的走向,釋放出機器左右側的空間。便于安放接口,保證了兩個雷電4、兩個USB-A、耳機接口以及一個全尺寸不需要任何轉接的HDMI接口。
同時雙風扇的引入,如果從側向出風,同樣一根熱管更多的長度用于,把熱量從CPU倒到機器邊緣再通過風扇吹出去。而雙風扇設計,熱管更多的長度用于與散熱器片的接觸,而從CPU熱源到機器后端的距離變得更短。
(ThinkPad X1 Carbon G9/10)
(ThinkPad X1 Carbon G6)
這樣的設計,從上一代開始就已經為12代更高功耗,更強勁的處理器準備好了散熱布局。我手上的這臺ThinkPad X1 Carbon G10搭載了一顆Intel Core i5-1240P處理器,隸屬于P28級別。實際測試的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了不少,特別是大小核的加入,處理器單核性能幾乎是爆炸式的提升。我饒有興趣的跑完了幾乎所有與處理器相關的測試,包括CineBench R15/20/23系列,所有的多核心單核心測試都測了。
不出所料,12代Intel Core i5-1240P的單核性能幾乎是測試對比中幾個型號中最高的,即使是面對當年頂級的桌面級處理器i7-7700K,也能拉出一大截性能優勢。
比較尷尬的是在CBR23測試中,配備在許多旗艦級工作站和游戲機中的高電壓處理器i9-9880H也晚節不保慘遭淘汰。你要知道這是一個輕薄的移動便攜筆記本的中端配置,預計如果 PC行業不會大幅漲價的話,應該是9999元X1 Carbon 入門款的配置。
還有老牌的PC測試軟件UL PCMARK和3DMARK,由于這次12代P28處理器并未升級Xe核心顯卡,紙面參數是80個EU單元,雖然看起來比11代的96EU還少,但是在LPDDR5內存的加持下,圖形性能有所提升。
除此之外我發現,新的12代處理器在解壓縮方面,性能提升也非常的多。最近由于Win11 Insider版本頻繁的更新,處理UUP包生成ISO鏡像的過程中,需要頻繁的使用7z和WIM Mount之類的解壓縮+文件操作。在使用G10新機器處理的時候,12代處理器運算速度明顯快于我之前的G9,幾乎是肉眼可見的領先。所以我就跑了一個7Zip的跑分測試,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性能釋放方面,12代酷睿也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樣子,35W的CPU功率釋放不知道在最終零售版的BIOS會不會有所調整。滿載96度的極限溫度,似乎還比上一代更涼快一些?
好的,這次的體驗暫時到這里了。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測試的不是最終量產版本,性能測試數據需要以最終量產品為準哦,歡迎關注ThinkUX Lab & HUA叔的ThinkMatser下次見!
(完)
本次送測的X1隱士為高配4K版,采用15.6英寸4K屏,六核i7處理器+1050Ti Max-Q顯卡組合,16G內存+512G固態硬盤。精確的信息如下表,大家可以參考下:
除了送測的4K版,根據之前海外的信息,國內應該可選i5處理器以及72%NTSC的FHD IPS屏幕版本,以便滿足不同價位段和需求的人群。
英特爾酷睿i7 8750H處理器,擁有6核心12線程的規格,基于14納米工藝的Coffee Lake架構,BGA封裝在主板上不可拆卸和更換。主頻2.2Ghz,最高可睿頻至4.1Ghz,熱功耗設計45W??膳渲玫腡DP down為35W。
CPU-Z
我們對CPU進行Cinebench R15的跑分測試,最終單核得分173cb、多核得分1160cb,屬于i7 8750H的正常水平。
Cinebench R15
對于一款標壓處理器的筆記本,在如此輕薄的機身下會怎樣調教我們是十分好奇的。使用Hwinfo64軟件查看其CPU信息,插電狀態電池模式為最高性能下,其PL2功耗水平為75W,而PL1為45W的標準狀態。
Hwinfo讀取的CPU調度信息
隨后我們使用AIDA64+FurMark對這款筆記本進行了單烤和雙烤的極限測試。CPU單烤最終穩定在40W,雙烤則在15-20W浮動,屬于對8750H調教較為保守的風格。而考慮到輕薄的機身,這樣的溫控優先的調教模式也是可以理解的。
雖然對于發燒友可以通過XTU來解鎖更高性能,不過那也會帶來更高的核心和表面溫度,不利于穩定運行,因而我們不建議這樣做。而且雙烤場景過于極限,在日常應用時基本不會有這么高的負載情況,所以參考意義并不是絕對的。
從拆機來看,ThinkPad X1隱士的散熱模組還是不錯的,并聯式雙熱管雙風扇。風扇扇葉十分密集,采用的是ThinkPad經典的基于貓頭鷹仿生學的鷹翼風扇,在保證散熱效率的情況下,還可以獲得相對低的噪音水平。
而針對性能釋放的問題,希望日后Think可以開放一個類似拯救者的Fn+Q一鍵性能切換,同時提供一個短時間內調教較為激進的性能方案,以便滿足不同用戶的選擇。
固態硬盤型號依舊為OEM旗艦級的三星PM981 512G,采用PCIe3.0*4總線,支持NVMe協議。使用AS SSD進行測試,讀取2371M/S,寫入1857M/S,綜合分數為4488分,可以說是目前頂級水平。相比于SATA3總線的固態硬盤可以獲得更快速度,隔壁的小孩都饞哭了系列。
AS SSD測試成績
顯卡為英偉達移動版GTX1050Ti Max-Q,擁有4G GDDR5顯存。相比標準版的1050Ti,Max-Q Design版的頻率上略有下降,不過也換來了更好的功耗和發熱表現,對于輕薄化設計的X1隱士來說再合適不過。
1050Ti Max-Q Design
ThinkPad X1 隱士還搭載了一塊4芯80Wh的大容量電池,于是我們也使用PC Mark8對其續航水平進行了測試。采用默認4K分辨率,屏幕亮度30%,電池模式為節電,選取Work模式進行測試。
實際的測試結果很震撼,預計續航時間為6小時。要知道這可是一臺標壓六核i7處理器+1050Ti Max-Q顯卡+4K屏幕的筆記本,這樣的性能級產品,即使是1080P分辨率也是續航堪憂,看來ThinkPad X1隱士充分繼承了Think家族長續航的特性,無論是續航方面的硬件還是軟件調度表現都很不錯。
官方測試數據i5 1080P版大約在14.6小時,即使是日常使用也應該在7-10小時無壓力。所以對續航有更高需求的,推薦購買i5處理器 1080P屏幕的版本。
常規性能測試部分到此結束。再次友情提示,本頁面主要作用是提供數據參考,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可以跳過閱讀,以免帶來困惑。
總結這款產品之前,我想先說一下好多小黑粉心中的經典產品,ThinkPad 700C。其極具創造力的蝴蝶鍵盤會在開蓋時展開,而在盒蓋時收縮成和筆記本本身一樣大,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我想借此表達什么呢?我發現最近幾年對于ThinkPad,大家的整體風向似乎是一邊倒的懷念過去:”當年Think多厚實你再看看現在“、”ThinkPad還是IBM那會好“。在或者就是摻雜其他因素的一味吐槽售價較高,經常蹦出那句常見的”這么貴為啥不買蘋果!“
好多人一直抱著過去的ThinkPad一些設計奉為經典這無可厚非,但是始終以此為政治正確噴如今的Think似乎就有些不夠公道了。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需求,任何品牌總要不斷隨著時代變化去調整自己的產品,你不可能要求它時刻保持如一。
而還有人覺得ThinkPad這么多年一直“一個樣”“換個處理器就又出來賣了“。那我僅以X1 Carbon舉例,來講講所謂激進與保守。
如今MacBook Pro上搭載的touchbar,其實最早搭載其雛形的是一臺Widnows筆記本—— ThinkPad X1 Carbon 2014。這款產品應該是迄今為止最大膽的一款X1C系列產品。取消了傳統Fn欄功能鍵,全部以觸摸條代替,可以在不同場景下自動切換功能。雖然并不是和MacBook一樣的顯示屏,但是兩種設計的目的類似。
此外,那一年的ThinkPad為了迎合Win8的手勢操作,將分體式三鍵觸控板改成一體式按壓設計,甚至在部分產品上直接取消小紅點。這可捅了大簍子,那一年Think系列產品的銷量和口碑都很受影響。而X1C 2014的觸摸條也因為Windows平臺的”才華配不上他的“野心”而草草收場。
所以對于ThinkPad來說,無論是變還是不變,都牽扯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經。基于大面上的平穩基礎上在進行一些創新,恰恰可以保證他在不會一次性得罪太多用戶的情況下穩步發展。你不可能要求他每一款產品都要賭上整體的命運。
回到X1隱士,應該有不少人會吐槽他的價格,當然這部分人大多數會把它看作游戲本,然后用一些航海品牌去對比性價比。也有人會吐槽15英寸輕薄有什么用,或者吐槽“為什么不上1060”雖然上了依舊還是噴。
可X1隱士就是這么個夾在中間的產品??!說性能釋放不夠滿血,可是至少夠輕??;說為什么不用低壓處理器做高TDP釋放,可關鍵時候低電壓U還是上不去;說憑什么那么貴,能采用X1系列材質,帶著拿出去不會重的壓彎腰,真需要性能時候隨時可以火力全開,有內容創作也不用單獨帶個iPad。
似乎人們總是對于一個設備承擔多個設備職能時候擁有更高溢價這件事不那么認可。不過不得不承認,最近幾年,隨著輕薄化的戰車不斷推進,類似X1隱士這種打破筆記本分類壁壘的all-in-one產品越來越多。二合一、雷電3、網游本、大屏輕薄高性能本,這些發展趨勢似乎都在向著未來的那個all in one努力。
而X1隱士不需要那么多夢想,他只是在合適的時機,為你在選購輕薄的高性能產品時多提供了一個選項,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