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5年多的時間里,美國股市一路高歌猛進,不但收復了金融危機期間的失地,而且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中國A股的投資者遙看美國股市走勢的心情,大概與前一段時間中國球迷觀看世界杯相同,綠茵場上的拼搏再精彩,那也都是別人家的,與自己沒啥關系。
我們唯一能做的,也許是從美國股市的走勢中,試著探尋一下對A股投資有益的啟示。
危機后五年大牛市
7月22日,中國A股突然發力,上證指數在短短8個交易日上漲超過7%,站上2200點之上。然而,在之前漫長的數年中,A股市場溫溫吞吞,一路走低。如果從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后,股市跌到最低點1664點算起,在長達5年多的時間里,上證指數累計漲幅僅為32%左右,處于歷史最高點6124點的36%左右的水平;就算2009年上證指數一度達到反彈的最高點3478點,較最低點漲幅也不過109%,僅恢復到歷史最高點的一半略多。但也不能說中國股市沒有亮點,在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里,創業板指數從2012年12月最低時的585點,持續上揚,2013年9月創出歷史新高,2014年2月達到最高點1571點,最高漲幅達到168%。
再看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個當年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在2008年股市同樣遭遇了斷崖式的下跌,但在隨后的5年中,一路上揚,不斷創出新高。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紐約交所道瓊斯指數從最高點的14279點跌至最低點6469點,跌幅達54%;同期,標準普爾指數下跌57%,創業板的納斯達克指數下跌55%。此后,美國股市兩大交易所三大股指持續上揚。道瓊斯指數從金融危機后的最低點6469點起步,于2013年3月份超過14279點創出歷史新高,目前已漲至17151點,為歷史最高水平,累計漲幅達到165%;標準普爾指數從金融危機后最低點的666點開始上漲,達到目前的1991點的歷史最高水平,累計漲幅198%。美國創業板的納斯達克指數金融危機時最低跌到1265點,目前已漲至4485點,累計漲幅254%;雖然點位沒有創出歷史新高,但離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5132點的歷史高度,已近在咫尺。
值得關注的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股票(下稱中概股),也涌現出一大批大牛股。百度(BIDU)、唯品會(VIPS)、易車(BITA)、攜程網(CTRP)等股票漲幅都在10倍左右。
“美國股市之所以走得這么強,我個人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招商證券海外投資經理戴煒在接受《價值線》采訪時表示,“一是金融危機后,美國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去杠桿化,擠泡沫,2013年金融危機基本宣告結束。二是科技創新的突破,讓美國經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上海國景投資管理公司研究總監朱昂也持相同的觀點,他向《價值線》表示,美國股市的走強,政府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的量化寬松(QE)政策當然功不可沒,但更重要的是,美國一批有代表性的公司,自身的盈利狀況有了極大改善。
牛市背后的政策推手
朱昂向《價值線》表示,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作為更加市場化的國家,美國經濟的調整很充分。一方面,美聯儲針對此次金融危機,出臺了具有延續性的量化寬松(QE)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了導致金融危機的流動性風險。從2009年以來,美聯儲一共出臺了三次量化寬松政策,比其他各國的央行都更強勁。但更重要的是,美國企業自身的盈利狀況有了極大改善。美國企業通過金融危機,大量削減了本來就繁重的人力成本,使之能夠在經濟復蘇時,輕裝上陣,獲得了質量更高的盈利。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整體企業盈利水平,比歷史高位高出26%。而由于大量人力成本的削減,對應的是更高效率的節奏,這也導致了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就業率水平復蘇的節奏相對緩慢。所以他認為美國是一次無就業的復蘇(jobless recovery)。
與之對應,歐洲從某種程度來說更像社會主義國家,在金融危機開始的時候,由于其社會體制的原因,無法充分削減人力成本。這也導致了歐洲雖然在金融危機開始時,相比美國有著更低的失業率,但是在金融危機結束后,復蘇的節奏也大幅緩慢于美國。和美國企業盈利創歷史新高相對應的是,歐洲企業目前的盈利比2007年的高點還低了大約20%。
“到了2013年,美國通過一系列注入流動性、去杠桿化的政策,基本擠掉了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泡沫。”戴煒表示,房屋價格和銷售量已經在逐步回升,同時,制造業也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修復。
“美國這一輪股票上漲節奏也很清晰。”朱昂分析道。美股2009年3月見底,道瓊斯指數在6000點附近。之后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推出,給市場注入了流動性。這些流動性首先存在于銀行之中,所以金融類相關股票第一波上漲,諸如花旗、AIG、美洲銀行。市場的邏輯是,金融股會有政府出手相助,幾無倒閉風險。2010-2011年,QE不僅是釋放流動性至銀行,同時也大幅打壓了美國的國債收益率,這導致了美國房貸的利率非常之低。此外,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比如購置稅政策,即第一次購房優惠稅減免,鼓勵消費者購置房產。房地產相關股票啟動了,包括建筑行業、家電行業、建材行業。
“美國家庭資產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房地產,另一部分為養老金——養老金的大部分以買指數型基金為主。2011年美國房地產、股市反彈之后,美國人的財富水平整體上漲,刺激了消費能力。于是可以看到,這階段表現最好的是消費股。比如星巴克,2009年見底到此時出現了10倍的漲幅,包括Michael Kors,也出現明顯升勢。”朱昂說。
科技創新的力量
“政府推出的政策只是股市上漲原因的一方面。科技創新為經濟增長帶來的新的動力,才是股市走牛的根本原因。”戴煒向《價值線》說,“我把美國的科技創新歸納為四大類,一是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突破,二是移動互聯的普及,三是傳統互聯網在新型行業中的應用,第四是其他科技創新。”
戴煒進一步解釋說,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突破,之所以對美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是因為這項技術改變了美國的能源格局。從可開采的儲量上來看,傳統的油氣只夠美國用30-40年,而頁巖氣的儲量,可以支撐美國用300-400年,并且開采成本非常低廉。這對美國的整個工業體系都是一個推動,提升了各個行業的效率。美國在中東地區那么折騰,大家都知道是因為石油問題。如果美國自身解決了能源短缺,在全球政治和軍事布局上都有所改變,這會節約很大的成本。
第二類是科技創新。主要是移動互聯技術突破和普及,這應該歸功于喬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這項技術改變了整個人類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人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進行交流,創造了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比如,制造業方面,手機硬件、網格設備、視頻音頻設備等;服務業方面,推動了電子商務、娛樂、物流的發展,對傳統的商業和娛樂業有著顛覆性的改變。
第三類創新,是傳統互聯網在新興行業中的應用。首先是電子商務,現在已經非常發達了,而且在向移動互聯網蔓延。2000年期間,大家談起電子商務,把東西搬到網上賣只是一個構思,都是非常簡單粗放的。而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了,電子商務市場經過細分,不僅衣服、鞋子可以在網上賣,化妝品、汽車、房子、食品等等,都有專門的電子商務公司在做,而且各細分行業都誕生了有相當規模的知名公司,包括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易車、搜房、聚美優品等等。另外,像網上醫療、網上教育、網上娛樂等新興行業,都隨著技術的發展進入應用階段。
第四類創新,我們稱之為其他創新,因為這類創新目前應用都不太廣泛,涉及的經濟領域相對比較窄。比如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谷歌的可穿戴設備和人工智能機器人、亞馬遜的云技術,以及3D打印機、自動駕駛技術等等。但這些技術如果將來成熟了,應用就會迅速擴大,對經濟增長形有力的支撐。
對于科技創新推動美國股市上漲的觀點,朱昂也非常贊同。
“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諸如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3D打印等等,對美國經濟增長和股市上漲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動作用。”朱昂向《價值線》表示,這種創新跟2000年美國PC端“泡沫式創新”完全不同。之前的PC端互聯網泡沫變現能力不清晰,而當初許多門戶網站的流量質量比較低。相反,此次移動互聯網崛起的企業,它們的變現能力清晰,在移動端的流量也比PC端質量更高。從長期看,美國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還遠遠沒有結束。
朱昂表示,我們把2013年定義為移動互聯網元年,這段時間跟互聯網相關的創新非常多,比如Facebook、亞馬遜、谷歌都創新迭出,相關股票也是上漲主流,預計這種上漲還將持續。移動互聯網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線的時間越來越長,最近披露的Facebook季報,盈利強勁,甚至出現了翻倍增長。之前人們往往通過PC端接入,現在很多人選擇移動端也就是手機接入,用戶停留的時間較之前延長。再例如做在線旅游的Priceline,盈利增長都非常快。
朱昂表示,還有一些新能源股票,比如特斯拉之類,去年漲幅巨大,今年依然有空間。跟傳統汽車行業相比,它的變化是革命性的,過去一百年整個汽車行業的格局并無大變,唯一結構性變化是日韓兩國汽車業的崛起,特斯拉可能會令電動車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的主流。我記得兩三年前市場也高度關注過電動車,當時油價比較高,電動車迎合省油需求。其實特斯拉一輛車賣10萬美元,他的車主并不在乎今天可以省兩百塊油錢。特斯拉背后的邏輯是汽車的電子化:屏幕很酷,在開車時候可以上網,無線下載音樂……未來幾年甚至會普及無人駕駛汽車。在汽車電子化的浪潮中,汽車也成了一個互聯網的大入口。美國人平均每天在汽車上的時間為1.2個小時。汽車成為互聯網入口后,也會出現估值的重估。今天特斯拉的市值是279億美元,而通用汽車的市值為550億美元。從銷量上看,特斯拉遠遠不如通用汽車。然而市值卻已經是其一半左右了。市場對于特斯拉所隱含的預期,是認為這個公司將改變汽車行業未來格局。
另外,美國不斷把代表未來經濟的公司調入到權重股,這同樣推高它的指數。
中概股大放異彩
在美國股市不斷創新高的背景下,中國概念股大放異彩。
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百度(BIDU)在2009年1月份,股價僅為100美元左右,到2010年5月份,已漲至718美元,漲幅約700%;隨后百度按1:10進行了分拆,在之后四年的時間里,股價再次從70美元附近漲至目前的230美元左右。唯品會(VIPS)于2013年5月在美國上市,當時的股價僅為20多美元,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股價已經漲至217美元,漲幅近10倍。易車(BITA)于2012年2月末在美國上市,股價在4美元附近徘徊了一小段時間后開始發力上漲,目前價格為58美元,漲幅超過10倍。此外,攜程網(CTRP)、學而思(XRS)、歡聚時代(YY)、世紀互聯(VNET)、奇虎360(QIHU)、慧榮科技(SIMO)、前程無憂(JOBS)等一批股票,漲幅都在數倍以上。
“并非所有的中概股都上漲,是有分化的。像河南鴿瑞(CHOP)、中國陶瓷(CCCL)、中國綠色農業(CGA)等傳統行業的股票,不僅沒有漲,而且連創新低。上漲的中概股,與我前面講的與技術創新息息相關。”戴煒向《價值線》介紹,表現好的中概股,大部分都與互聯網或移動互聯有關,屬于新興的行業。比如說易車(BITA),它開拓了互聯網賣車的市場。消費者通過易車網購車,可以享受到比現場買車更大的優惠,這種優惠不限定哪款車。相當于它通過網絡聚集很多消費者,然后總體和廠家去談政策,有團購的意思。同樣,搜房(SFUN)也是這樣。還有聚美優品(JMEI),是通過網絡來銷售化妝品,以往從網上購買化妝品,最主要的障礙是沒法保證化妝品的真假,但這家公司打破了這個瓶頸,消費者拿到商品后通過相關的認證,以保證化妝品是真的。所以,它發展非常快。唯品會(VIPS)是在網上專門經營品牌尾貨的,相當于網上的奧特萊斯,增長非常快。
除了電子商務類的公司,網絡娛東和網絡教育也受到追捧。比如學而思(XRS)和正保遠程教育(DL),前者主要針對中小學生的常規教育,后者則主要針對成人教育。歡聚時代(YY)主要做音頻視頻娛樂,被稱作是網上夜總會,與9158網相似。
“中國移動互聯網目前的滲透率達到了40%多,再考慮中國人口基數,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使用人口絕對數量是最大的。”朱昂分析道,“這是中概股在美國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對A股投資者的啟示
美股持續創新高,對中國A股的投資者有何啟示呢?
朱昂認為,相比于美股,A股被明顯低估。從估值角度來說,目前道瓊斯指數的市盈在14倍左右,而A股估值只有11倍。盡管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下滑,但種種跡象表明,7.5%的增速可以維持,美國的經濟增速卻只有3%。此外,由于海外市場的持續上漲,很多人會考慮配置一些新興市場。金磚四國當中,中國市場基本面最好。巴西、俄羅斯都面臨能源和貴金屬價格進入瓶頸,印度大選之后,領導人改革的思路給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同時印度的基礎建設薄弱。所以,海外市場持續上漲后會帶動全球基金經理對滯后市場的配置,結合A股的低估值,加之政策對于經濟增長的扶持等,或許牛市就在眼前。
“我認為此次A股上漲最大的動力來自于估值修復,從具體的板塊上來講,比如地產、銀行。這種估值修復的觸發因素很多,比如經濟增長企穩,海外資金對于中國的配置,新政府改革的推動等。”朱昂向《價值線》說,“至于創業板,估值已經過高。而且許多在去年出現大幅上漲的板塊在今年已經出現了商業模式上的問題,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手游和電影。這兩個帶領創業板去年出現大幅上漲的板塊在今年也出現了股價回落。”
在投資品種的選擇方面,戴煒持不同觀點。
戴煒認為,從美國歷史上來看,每一次技術創新,都會帶動較為持久的牛市行情。例如上世紀70、80年代的天然氣、核能等新能源應用,90年代電子信息、通訊和互聯網的興起等。本次牛市的主要推動力,主要是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技術創新,美國股市的這輪牛市,應該會持續較長的時間。中國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方面,發展并不比其他國家慢。所以,未來的投資機會,主要還集中在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方面。(來源:《價值線》 楊玲 石方)
配圖: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主要股市表現
配文一: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出臺的經濟政策
(2009-2014)
《價值線》 楊玲 石方整理
●2009年2月10日,財政部長蓋特納宣布實行“金融穩定計劃”(FSP)
該計劃耗資1.5~2萬億美元,目的是控制金融困境的不斷惡化。主要步驟包括:第一,銀行進行壓力測試,壓力測試不及格的銀行將有6個月的時間從私人部門籌集資金,如果沒有籌集到,政府將對其進行額外的資金注入。第二,啟動支持消費信貸的項目,激活消費信貸市場。利用2000億美元的刺激消費信貸計劃帶動1萬億美元貸款的發放。第三,設立公私合營的投資基金以清除銀行不良資產。
●2009 年2月17日 奧巴馬簽署《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
該計劃耗資7870億美元,創造就業機會,拉動消費和投資。7870億美元中有一部分直接發放給消費者以支撐消費市場,保障社會的穩定和防止商業蕭條。另一部分是通過投資于基礎設施和再生能源來增加就業。重點發展新能源等綠色經濟領域,以此擺脫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2009年3月4日 政府公布“居者有其屋”住房援助計劃
降低“月供”(還本付息),防止房主因無力還貸而陷入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局面,幫助700萬到900萬個美國家庭繼續還貸,阻止住房危機給家庭和社區帶來破壞性影響。該計劃將同商業銀行合作,努力使房主的月供占其收入的比例不高于38%。
●2009年3月,美聯儲推出第一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QE1)
美聯儲通過購買1.7萬億美元的中長期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等將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大,用注入流動性的方式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在第一輪量化寬松中,將其資產負債表由8800億美元擴大至2 .3萬億美元,穩定住金融市場,拯救了銀行業,但對就業、消費的幫助不大。
●2009年11月4日,美聯儲宣布維持0~0.25%的聯邦基金利率不變,此后一直保持接近零的利率水平。
●2009年12月 政府公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
該計劃詳細分析了重振制造業的理論基礎及優勢與挑戰,并提出7個方面的政策措施。認為勞動力高度密集的、耗費原材料的制造業不適合“美國制造”,美國是要“抓住未來制造業的機會”,如清潔能源產業、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納米技術等等。
●2010年1月,政府正式提出“國家出口倡議”(NEI)
設立出口內閣并成立“總統出口委員會”,負責就如何促進出口向總統建言獻策。
●2010年3月18日 奧巴馬簽署《雇傭激勵以恢復就業法案》
●2010年8月11日 奧巴馬簽署《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
規模為170億美元左右,政府希望通過暫時取消或削減美國制造業在進口原材料過程中需付的關稅,重振制造業競爭力,恢復在過去10年中失去的560萬個就業崗位。
●2010年11月 美聯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QE2)
在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并對資產負債表中的債券資產到期回籠資金進行再投資,目的是通過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壓低長期利率,借此提振美國經濟,特別是避免通貨緊縮。
●2010年12 月24 日,參議院通過全面醫療改革法案
第一次把全美合法居民的醫療保險計劃覆蓋率提高到95%,使3200萬無醫保人口受益。
●2011年2月14日,奧巴馬公布2012年財政預算,財政赤字縮減到1.1萬億美元
該政預算表明在接下來的10年,美國政府將減少1.1萬億的財政赤字,使美國財政赤字達到一個“可持續”的水平。截止2011年9月30日,美國財政赤字預計達1.6萬億多,占GDP的11%,達到了自二戰以來最高點。
●2011年6月24日,奧巴馬公布“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AMP)
該計劃投資超過5億美元,期望通過政府、高校及企業的合作來強化美國制造業。
●2011年6月20日,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提出“選擇美國倡議”
●2011年6月底,白宮發布“材料基因組計劃”白皮書
實現材料領域發展模式的轉變,把新材料研發和應用的速度從目前的10~20年縮短為5~10年。通過開發數據共享平臺等措施,重點開發國家安全相關材料、清潔能源技術相關材料。
●2011年8月2日 國會通過《2011年預算控制法案》
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和削減赤字,暫時緩解了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和政府違約風險。法案將以后10年的支出減少了約2萬億美元。
●2011年 9月 美聯儲扭轉操作
美聯儲采取“賣短買長”的“扭轉操作”來置換國債期限,計劃到2012年6月,出售剩余到期期限為3年及以下的4000億美元中短期國債,并購買相同數量的剩余到期期限為6年至30年的中長期國債,以壓低長期利率刺激經濟增長。
●2012年9月 美聯儲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QE3)
美聯儲決定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壓低房貸利率,刺激房地產市場。決定繼續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區間,并計劃將這一水平至少保持到2015年年中。
●2012年12月 美聯儲推出第四輪量化寬松(QE4)
美聯儲宣布每月采購450億美元國債,替代扭轉操作,加上第三輪量化寬松每月400億美元的的寬松額度,聯儲每月資產采購額達到850億美元,并用量化數據指標來明確超低利率期限。
●2012年12月31日 參議院通過“財政懸崖”妥協議案
該議案包括了“布什時代”減稅措施、薪資稅、資本利得和股息稅、替代最低稅、稅務減免、失業保險和住房遺產稅,避免了自動啟動6000億美元的增稅和減支措施。上調用于支持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的薪資稅稅率。把2013年年初啟動的約1100億美元政府開支削減計劃延后兩月再執行,失業救濟金政策在2013年延長一年。
●2013年1月下旬 國會延長提高債務上限的最后限期至5月19日
將財政部的融資能力延持到11月中旬。在16.4萬億的債務限額外,財政部不得增加債務。財政部為避免觸及債務上限啟動特殊措施,包括推遲公務員的退休金和殘疾基金、郵政退休人員健康福利基金的發放,并將州和地方政府系列債的發行延遲到5月20日至8月2日之間等。
●2013年3月23日 參議院通過2014財政年度預算計劃
明確大部分社保類項目不受聯邦政府財政支出削減的影響,并計劃在未來十年增加將近一萬億美元的稅收。根據這個計劃,美國聯邦政府2014的財政預算總額為37000億美元。與此同時,未來10年計劃將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每年削減4千億美元。
●2013年5月19日 財政部提高債務上限
將原先16.39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提高到16.67萬億美元,其中,11.9萬億美元為公眾持有的國債,4.8萬億美元為政府賬戶債務。債務上限問題再次被推遲。
●2013年6月19日 美聯儲決定維持現有的貨幣寬松政策(QE)不變
維持目前的量化寬松不變,即每月購買45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和4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證券,并保持0~0.25%的聯邦基金利率不變。
●2013年10月1日~16日 美國政府停擺
由于民主、共和兩黨未能就新財年的政府預算達成一致,美國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約80萬雇員進入強迫休假狀態。10月16日晚,政府停擺結束。美國國會兩院通過為政府臨時撥款和提高債務上限的議案,各部門可以獲得預算運營到2014年1月15日,財政部發行國債的權限被延長至2014年2月7日。
●2013年12月18日 參議院通過兩年預算協議
美國自2009年以來達成的首個預算法案。根據協議,2014財年政府機構整體支出將恢復至1.012萬億美元的水平,未來兩年的支出增加630億美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動減支的壓力。但協議避開了退休制度、醫保計劃、稅收政策、債務上限等兩黨分歧最大的議題,在未來肯定會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
●2014年2月7日,奧巴馬提出“美國鄉村制造”倡議
未來9個月,美國農業部、商務部及其他聯邦政府機構將通力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業出口,包括舉辦“美國鄉村制造”地區論壇和“美國鄉村投資”會議,為農業部負責鄉村發展的雇員提供促進農業出口相關的培訓,利用網上平臺為鄉村企業提供促進出口和投資方面的信息等。
●2014年2月12日 參議院通過無條件提高債務上限法案
化解了聯邦政府暫時違約風險。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在17萬億美元左右,該法案生效后,美國聯邦政府可在2015年3月15日前自行提高發債額度。
●2014年5月 美國商務部提出“國家出口倡議”下一階段目標
美國商務部長普利茲克表示,美政府實施“國家出口倡議”(NEI)以來,美出口額連續四年增長,2013年達到創紀錄的2.3萬億美元。商務部制定了NEI下一階段的五大目標:幫助企業尋求海外客戶;幫助企業提高貨運效率;對企業融資提供協助;幫助社區將發展貿易、吸引投資融入未來發展計劃;在幫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
●2014年7月10日 美聯儲表示將于今年10月退出QE
美聯儲主席耶倫表示,量化寬松結束后美聯儲將繼續保持寬松貨幣政策,直至確認經濟增長達到充分穩步上升的局面。外界目前預期2015年年中到下半年,美聯儲有望首次升息。
配文二:
2014年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
《價值線》 楊玲 石方整理
2014年上半年,中國赴美上市企業共10家,6家在納斯達克上市,共融資25.16億美元,其中“京東商城”融資17.80億美元,打破中企海外上市紀錄。4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共融資5.89億美元。下半年還有多家互聯網公司可能赴美上市,如已遞交IPO招股書的阿里巴巴,此外還有大眾點評網、陌陌、趕集網、萬網等。
達內科技(TEDU)
創辦于2002年,主要為電信和金融領域培養中高端軟件人才。其商業模式為“招生-培訓-就業”, 2011-2013年凈營收復合增長達到88.9%。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開盤價為9.86美元,募資超1.37億美金,市值約為5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2.32美元/股。
愛康國賓(KANG)
愛康國賓是提供體檢和就醫服務的健康管理機構,為個人及團體提供從健檢、醫療、家庭醫生、慢病管理、健康保險等服務,同時為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提供第三方的健康管理服務以及客戶關系管理的解決方案。4月9日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開盤價16.5美元,總估值達9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8.98美元/股。
樂居購房(LEJU)
2008年,易居中國與新浪合資成立了新浪樂居,開始房地產互聯網業務。2009年10月,易居中國分拆子公司中國房產信息集團在納斯達克上市,新浪樂居劃為旗下全資子公司,新浪成為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第二大股東。2014年3月,易居中國宣布將主營互聯網和電商業務的樂居分拆上市,并宣布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4月17日正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開盤價10.08美元,募資1億美元,市值達14.2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3.99美元/股。
新浪微博(WB)
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測試版,引發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微博熱”,最多時有十余家互聯網企業推出微博產品。截至今年3月,微博月活躍用戶1.438億,日活躍用戶6660萬,是中國活躍度最高的社交媒體。4月17日上市,股價逆市上漲19%,每股價格為20.24美元/股,總市值達41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20.41美元/股。
獵豹移動(CMCM)
獵豹移動原名金山網絡,由香港上市公司金山軟件分拆而來。公司主要從事信息安全軟件、網頁瀏覽器、關鍵任務移動應用程序的研究開發及運營,由金山軟件持有約54.09%已發行股份。5月8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15.25美元,募資1.96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8.88美元/股。
途牛旅游網(TOUR)
途牛是美股市場上第一支專注于在線休閑旅游的中國公司,也是繼攜程、藝龍和去哪兒網之后,第四家赴美上市的中國在線旅游類公司。途牛現在超過70%的產品是做出境游,主要是瞄準休閑旅游客戶。5月9日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開盤價9美元,募資1.17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21.15美元/股。
聚美優品(JMEI)
化妝品限時特賣商城,由陳歐、戴雨森等創立于2010年3月。首創“化妝品團購”模式。目前,聚美優品在美妝電商領域的市場份額達到22%。招5月16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4.18美元/股,募資2.45億美金。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29.49美元/股。
京東商城(JD)
2004年初涉足電子商務領域,現為中國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京東商城活躍用戶數達到4740萬人,完成訂單量達到3.233億。5月22日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開盤價21.75美元,募資17.8億美元,市值達297億美元,由此成為市值第三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前兩名分別為騰訊和百度。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29.07美元/股。
智聯招聘(ZPIN)
1997成立,是國內最早的人力資源服務商之一,面向大型公司和快速發展的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人力資源服務。2010年首次實現盈利。截至2013年12月31日,注冊用戶總數為7410萬,較2012年12月31日增長18.7%。6月12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14.51美元,募資7573萬美元,市值約為7.32億美元。成為繼前程無憂后第二家赴美上市的中國招聘網站,也是2014年第九家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4.8美元/股。
迅雷(XNET)
2002年由鄒勝龍及程浩創辦,主要提供多媒體下載服務。截止2014年3月31日,迅雷擁有超過63億的數字多媒體文件索引,月活躍用戶為1.42億,在云加速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達84.1%。6月25日,迅雷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首日收盤價報14.90美元/股,較發行價上漲24.17%,市值約為10.34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2.42美元/股。
在過去的5年多的時間里,美國股市一路高歌猛進,不但收復了金融危機期間的失地,而且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中國A股的投資者遙看美國股市走勢的心情,大概與前一段時間中國球迷觀看世界杯相同,綠茵場上的拼搏再精彩,那也都是別人家的,與自己沒啥關系。
我們唯一能做的,也許是從美國股市的走勢中,試著探尋一下對A股投資有益的啟示。
危機后五年大牛市
7月22日,中國A股突然發力,上證指數在短短8個交易日上漲超過7%,站上2200點之上。然而,在之前漫長的數年中,A股市場溫溫吞吞,一路走低。如果從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后,股市跌到最低點1664點算起,在長達5年多的時間里,上證指數累計漲幅僅為32%左右,處于歷史最高點6124點的36%左右的水平;就算2009年上證指數一度達到反彈的最高點3478點,較最低點漲幅也不過109%,僅恢復到歷史最高點的一半略多。但也不能說中國股市沒有亮點,在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里,創業板指數從2012年12月最低時的585點,持續上揚,2013年9月創出歷史新高,2014年2月達到最高點1571點,最高漲幅達到168%。
再看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個當年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在2008年股市同樣遭遇了斷崖式的下跌,但在隨后的5年中,一路上揚,不斷創出新高。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紐約交所道瓊斯指數從最高點的14279點跌至最低點6469點,跌幅達54%;同期,標準普爾指數下跌57%,創業板的納斯達克指數下跌55%。此后,美國股市兩大交易所三大股指持續上揚。道瓊斯指數從金融危機后的最低點6469點起步,于2013年3月份超過14279點創出歷史新高,目前已漲至17151點,為歷史最高水平,累計漲幅達到165%;標準普爾指數從金融危機后最低點的666點開始上漲,達到目前的1991點的歷史最高水平,累計漲幅198%。美國創業板的納斯達克指數金融危機時最低跌到1265點,目前已漲至4485點,累計漲幅254%;雖然點位沒有創出歷史新高,但離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5132點的歷史高度,已近在咫尺。
值得關注的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股票(下稱中概股),也涌現出一大批大牛股。百度(BIDU)、唯品會(VIPS)、易車(BITA)、攜程網(CTRP)等股票漲幅都在10倍左右。
“美國股市之所以走得這么強,我個人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招商證券海外投資經理戴煒在接受《價值線》采訪時表示,“一是金融危機后,美國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去杠桿化,擠泡沫,2013年金融危機基本宣告結束。二是科技創新的突破,讓美國經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上海國景投資管理公司研究總監朱昂也持相同的觀點,他向《價值線》表示,美國股市的走強,政府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的量化寬松(QE)政策當然功不可沒,但更重要的是,美國一批有代表性的公司,自身的盈利狀況有了極大改善。
牛市背后的政策推手
朱昂向《價值線》表示,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作為更加市場化的國家,美國經濟的調整很充分。一方面,美聯儲針對此次金融危機,出臺了具有延續性的量化寬松(QE)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了導致金融危機的流動性風險。從2009年以來,美聯儲一共出臺了三次量化寬松政策,比其他各國的央行都更強勁。但更重要的是,美國企業自身的盈利狀況有了極大改善。美國企業通過金融危機,大量削減了本來就繁重的人力成本,使之能夠在經濟復蘇時,輕裝上陣,獲得了質量更高的盈利。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整體企業盈利水平,比歷史高位高出26%。而由于大量人力成本的削減,對應的是更高效率的節奏,這也導致了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就業率水平復蘇的節奏相對緩慢。所以他認為美國是一次無就業的復蘇(jobless recovery)。
與之對應,歐洲從某種程度來說更像社會主義國家,在金融危機開始的時候,由于其社會體制的原因,無法充分削減人力成本。這也導致了歐洲雖然在金融危機開始時,相比美國有著更低的失業率,但是在金融危機結束后,復蘇的節奏也大幅緩慢于美國。和美國企業盈利創歷史新高相對應的是,歐洲企業目前的盈利比2007年的高點還低了大約20%。
“到了2013年,美國通過一系列注入流動性、去杠桿化的政策,基本擠掉了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泡沫。”戴煒表示,房屋價格和銷售量已經在逐步回升,同時,制造業也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修復。
“美國這一輪股票上漲節奏也很清晰。”朱昂分析道。美股2009年3月見底,道瓊斯指數在6000點附近。之后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推出,給市場注入了流動性。這些流動性首先存在于銀行之中,所以金融類相關股票第一波上漲,諸如花旗、AIG、美洲銀行。市場的邏輯是,金融股會有政府出手相助,幾無倒閉風險。2010-2011年,QE不僅是釋放流動性至銀行,同時也大幅打壓了美國的國債收益率,這導致了美國房貸的利率非常之低。此外,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比如購置稅政策,即第一次購房優惠稅減免,鼓勵消費者購置房產。房地產相關股票啟動了,包括建筑行業、家電行業、建材行業。
“美國家庭資產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房地產,另一部分為養老金——養老金的大部分以買指數型基金為主。2011年美國房地產、股市反彈之后,美國人的財富水平整體上漲,刺激了消費能力。于是可以看到,這階段表現最好的是消費股。比如星巴克,2009年見底到此時出現了10倍的漲幅,包括Michael Kors,也出現明顯升勢。”朱昂說。
科技創新的力量
“政府推出的政策只是股市上漲原因的一方面。科技創新為經濟增長帶來的新的動力,才是股市走牛的根本原因。”戴煒向《價值線》說,“我把美國的科技創新歸納為四大類,一是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突破,二是移動互聯的普及,三是傳統互聯網在新型行業中的應用,第四是其他科技創新。”
戴煒進一步解釋說,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突破,之所以對美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是因為這項技術改變了美國的能源格局。從可開采的儲量上來看,傳統的油氣只夠美國用30-40年,而頁巖氣的儲量,可以支撐美國用300-400年,并且開采成本非常低廉。這對美國的整個工業體系都是一個推動,提升了各個行業的效率。美國在中東地區那么折騰,大家都知道是因為石油問題。如果美國自身解決了能源短缺,在全球政治和軍事布局上都有所改變,這會節約很大的成本。
第二類是科技創新。主要是移動互聯技術突破和普及,這應該歸功于喬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這項技術改變了整個人類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人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進行交流,創造了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比如,制造業方面,手機硬件、網格設備、視頻音頻設備等;服務業方面,推動了電子商務、娛樂、物流的發展,對傳統的商業和娛樂業有著顛覆性的改變。
第三類創新,是傳統互聯網在新興行業中的應用。首先是電子商務,現在已經非常發達了,而且在向移動互聯網蔓延。2000年期間,大家談起電子商務,把東西搬到網上賣只是一個構思,都是非常簡單粗放的。而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了,電子商務市場經過細分,不僅衣服、鞋子可以在網上賣,化妝品、汽車、房子、食品等等,都有專門的電子商務公司在做,而且各細分行業都誕生了有相當規模的知名公司,包括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易車、搜房、聚美優品等等。另外,像網上醫療、網上教育、網上娛樂等新興行業,都隨著技術的發展進入應用階段。
第四類創新,我們稱之為其他創新,因為這類創新目前應用都不太廣泛,涉及的經濟領域相對比較窄。比如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谷歌的可穿戴設備和人工智能機器人、亞馬遜的云技術,以及3D打印機、自動駕駛技術等等。但這些技術如果將來成熟了,應用就會迅速擴大,對經濟增長形有力的支撐。
對于科技創新推動美國股市上漲的觀點,朱昂也非常贊同。
“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諸如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3D打印等等,對美國經濟增長和股市上漲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動作用。”朱昂向《價值線》表示,這種創新跟2000年美國PC端“泡沫式創新”完全不同。之前的PC端互聯網泡沫變現能力不清晰,而當初許多門戶網站的流量質量比較低。相反,此次移動互聯網崛起的企業,它們的變現能力清晰,在移動端的流量也比PC端質量更高。從長期看,美國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還遠遠沒有結束。
朱昂表示,我們把2013年定義為移動互聯網元年,這段時間跟互聯網相關的創新非常多,比如Facebook、亞馬遜、谷歌都創新迭出,相關股票也是上漲主流,預計這種上漲還將持續。移動互聯網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線的時間越來越長,最近披露的Facebook季報,盈利強勁,甚至出現了翻倍增長。之前人們往往通過PC端接入,現在很多人選擇移動端也就是手機接入,用戶停留的時間較之前延長。再例如做在線旅游的Priceline,盈利增長都非常快。
朱昂表示,還有一些新能源股票,比如特斯拉之類,去年漲幅巨大,今年依然有空間。跟傳統汽車行業相比,它的變化是革命性的,過去一百年整個汽車行業的格局并無大變,唯一結構性變化是日韓兩國汽車業的崛起,特斯拉可能會令電動車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的主流。我記得兩三年前市場也高度關注過電動車,當時油價比較高,電動車迎合省油需求。其實特斯拉一輛車賣10萬美元,他的車主并不在乎今天可以省兩百塊油錢。特斯拉背后的邏輯是汽車的電子化:屏幕很酷,在開車時候可以上網,無線下載音樂……未來幾年甚至會普及無人駕駛汽車。在汽車電子化的浪潮中,汽車也成了一個互聯網的大入口。美國人平均每天在汽車上的時間為1.2個小時。汽車成為互聯網入口后,也會出現估值的重估。今天特斯拉的市值是279億美元,而通用汽車的市值為550億美元。從銷量上看,特斯拉遠遠不如通用汽車。然而市值卻已經是其一半左右了。市場對于特斯拉所隱含的預期,是認為這個公司將改變汽車行業未來格局。
另外,美國不斷把代表未來經濟的公司調入到權重股,這同樣推高它的指數。
中概股大放異彩
在美國股市不斷創新高的背景下,中國概念股大放異彩。
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百度(BIDU)在2009年1月份,股價僅為100美元左右,到2010年5月份,已漲至718美元,漲幅約700%;隨后百度按1:10進行了分拆,在之后四年的時間里,股價再次從70美元附近漲至目前的230美元左右。唯品會(VIPS)于2013年5月在美國上市,當時的股價僅為20多美元,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股價已經漲至217美元,漲幅近10倍。易車(BITA)于2012年2月末在美國上市,股價在4美元附近徘徊了一小段時間后開始發力上漲,目前價格為58美元,漲幅超過10倍。此外,攜程網(CTRP)、學而思(XRS)、歡聚時代(YY)、世紀互聯(VNET)、奇虎360(QIHU)、慧榮科技(SIMO)、前程無憂(JOBS)等一批股票,漲幅都在數倍以上。
“并非所有的中概股都上漲,是有分化的。像河南鴿瑞(CHOP)、中國陶瓷(CCCL)、中國綠色農業(CGA)等傳統行業的股票,不僅沒有漲,而且連創新低。上漲的中概股,與我前面講的與技術創新息息相關。”戴煒向《價值線》介紹,表現好的中概股,大部分都與互聯網或移動互聯有關,屬于新興的行業。比如說易車(BITA),它開拓了互聯網賣車的市場。消費者通過易車網購車,可以享受到比現場買車更大的優惠,這種優惠不限定哪款車。相當于它通過網絡聚集很多消費者,然后總體和廠家去談政策,有團購的意思。同樣,搜房(SFUN)也是這樣。還有聚美優品(JMEI),是通過網絡來銷售化妝品,以往從網上購買化妝品,最主要的障礙是沒法保證化妝品的真假,但這家公司打破了這個瓶頸,消費者拿到商品后通過相關的認證,以保證化妝品是真的。所以,它發展非常快。唯品會(VIPS)是在網上專門經營品牌尾貨的,相當于網上的奧特萊斯,增長非常快。
除了電子商務類的公司,網絡娛東和網絡教育也受到追捧。比如學而思(XRS)和正保遠程教育(DL),前者主要針對中小學生的常規教育,后者則主要針對成人教育。歡聚時代(YY)主要做音頻視頻娛樂,被稱作是網上夜總會,與9158網相似。
“中國移動互聯網目前的滲透率達到了40%多,再考慮中國人口基數,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使用人口絕對數量是最大的。”朱昂分析道,“這是中概股在美國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對A股投資者的啟示
美股持續創新高,對中國A股的投資者有何啟示呢?
朱昂認為,相比于美股,A股被明顯低估。從估值角度來說,目前道瓊斯指數的市盈在14倍左右,而A股估值只有11倍。盡管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下滑,但種種跡象表明,7.5%的增速可以維持,美國的經濟增速卻只有3%。此外,由于海外市場的持續上漲,很多人會考慮配置一些新興市場。金磚四國當中,中國市場基本面最好。巴西、俄羅斯都面臨能源和貴金屬價格進入瓶頸,印度大選之后,領導人改革的思路給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同時印度的基礎建設薄弱。所以,海外市場持續上漲后會帶動全球基金經理對滯后市場的配置,結合A股的低估值,加之政策對于經濟增長的扶持等,或許牛市就在眼前。
“我認為此次A股上漲最大的動力來自于估值修復,從具體的板塊上來講,比如地產、銀行。這種估值修復的觸發因素很多,比如經濟增長企穩,海外資金對于中國的配置,新政府改革的推動等。”朱昂向《價值線》說,“至于創業板,估值已經過高。而且許多在去年出現大幅上漲的板塊在今年已經出現了商業模式上的問題,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手游和電影。這兩個帶領創業板去年出現大幅上漲的板塊在今年也出現了股價回落。”
在投資品種的選擇方面,戴煒持不同觀點。
戴煒認為,從美國歷史上來看,每一次技術創新,都會帶動較為持久的牛市行情。例如上世紀70、80年代的天然氣、核能等新能源應用,90年代電子信息、通訊和互聯網的興起等。本次牛市的主要推動力,主要是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技術創新,美國股市的這輪牛市,應該會持續較長的時間。中國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方面,發展并不比其他國家慢。所以,未來的投資機會,主要還集中在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方面。(來源:《價值線》 楊玲 石方)
配圖: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主要股市表現
配文一: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出臺的經濟政策
(2009-2014)
《價值線》 楊玲 石方整理
●2009年2月10日,財政部長蓋特納宣布實行“金融穩定計劃”(FSP)
該計劃耗資1.5~2萬億美元,目的是控制金融困境的不斷惡化。主要步驟包括:第一,銀行進行壓力測試,壓力測試不及格的銀行將有6個月的時間從私人部門籌集資金,如果沒有籌集到,政府將對其進行額外的資金注入。第二,啟動支持消費信貸的項目,激活消費信貸市場。利用2000億美元的刺激消費信貸計劃帶動1萬億美元貸款的發放。第三,設立公私合營的投資基金以清除銀行不良資產。
●2009 年2月17日 奧巴馬簽署《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
該計劃耗資7870億美元,創造就業機會,拉動消費和投資。7870億美元中有一部分直接發放給消費者以支撐消費市場,保障社會的穩定和防止商業蕭條。另一部分是通過投資于基礎設施和再生能源來增加就業。重點發展新能源等綠色經濟領域,以此擺脫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2009年3月4日 政府公布“居者有其屋”住房援助計劃
降低“月供”(還本付息),防止房主因無力還貸而陷入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局面,幫助700萬到900萬個美國家庭繼續還貸,阻止住房危機給家庭和社區帶來破壞性影響。該計劃將同商業銀行合作,努力使房主的月供占其收入的比例不高于38%。
●2009年3月,美聯儲推出第一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QE1)
美聯儲通過購買1.7萬億美元的中長期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等將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大,用注入流動性的方式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在第一輪量化寬松中,將其資產負債表由8800億美元擴大至2 .3萬億美元,穩定住金融市場,拯救了銀行業,但對就業、消費的幫助不大。
●2009年11月4日,美聯儲宣布維持0~0.25%的聯邦基金利率不變,此后一直保持接近零的利率水平。
●2009年12月 政府公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
該計劃詳細分析了重振制造業的理論基礎及優勢與挑戰,并提出7個方面的政策措施。認為勞動力高度密集的、耗費原材料的制造業不適合“美國制造”,美國是要“抓住未來制造業的機會”,如清潔能源產業、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納米技術等等。
●2010年1月,政府正式提出“國家出口倡議”(NEI)
設立出口內閣并成立“總統出口委員會”,負責就如何促進出口向總統建言獻策。
●2010年3月18日 奧巴馬簽署《雇傭激勵以恢復就業法案》
●2010年8月11日 奧巴馬簽署《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
規模為170億美元左右,政府希望通過暫時取消或削減美國制造業在進口原材料過程中需付的關稅,重振制造業競爭力,恢復在過去10年中失去的560萬個就業崗位。
●2010年11月 美聯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QE2)
在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并對資產負債表中的債券資產到期回籠資金進行再投資,目的是通過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壓低長期利率,借此提振美國經濟,特別是避免通貨緊縮。
●2010年12 月24 日,參議院通過全面醫療改革法案
第一次把全美合法居民的醫療保險計劃覆蓋率提高到95%,使3200萬無醫保人口受益。
●2011年2月14日,奧巴馬公布2012年財政預算,財政赤字縮減到1.1萬億美元
該政預算表明在接下來的10年,美國政府將減少1.1萬億的財政赤字,使美國財政赤字達到一個“可持續”的水平。截止2011年9月30日,美國財政赤字預計達1.6萬億多,占GDP的11%,達到了自二戰以來最高點。
●2011年6月24日,奧巴馬公布“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AMP)
該計劃投資超過5億美元,期望通過政府、高校及企業的合作來強化美國制造業。
●2011年6月20日,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提出“選擇美國倡議”
●2011年6月底,白宮發布“材料基因組計劃”白皮書
實現材料領域發展模式的轉變,把新材料研發和應用的速度從目前的10~20年縮短為5~10年。通過開發數據共享平臺等措施,重點開發國家安全相關材料、清潔能源技術相關材料。
●2011年8月2日 國會通過《2011年預算控制法案》
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和削減赤字,暫時緩解了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和政府違約風險。法案將以后10年的支出減少了約2萬億美元。
●2011年 9月 美聯儲扭轉操作
美聯儲采取“賣短買長”的“扭轉操作”來置換國債期限,計劃到2012年6月,出售剩余到期期限為3年及以下的4000億美元中短期國債,并購買相同數量的剩余到期期限為6年至30年的中長期國債,以壓低長期利率刺激經濟增長。
●2012年9月 美聯儲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QE3)
美聯儲決定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壓低房貸利率,刺激房地產市場。決定繼續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區間,并計劃將這一水平至少保持到2015年年中。
●2012年12月 美聯儲推出第四輪量化寬松(QE4)
美聯儲宣布每月采購450億美元國債,替代扭轉操作,加上第三輪量化寬松每月400億美元的的寬松額度,聯儲每月資產采購額達到850億美元,并用量化數據指標來明確超低利率期限。
●2012年12月31日 參議院通過“財政懸崖”妥協議案
該議案包括了“布什時代”減稅措施、薪資稅、資本利得和股息稅、替代最低稅、稅務減免、失業保險和住房遺產稅,避免了自動啟動6000億美元的增稅和減支措施。上調用于支持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的薪資稅稅率。把2013年年初啟動的約1100億美元政府開支削減計劃延后兩月再執行,失業救濟金政策在2013年延長一年。
●2013年1月下旬 國會延長提高債務上限的最后限期至5月19日
將財政部的融資能力延持到11月中旬。在16.4萬億的債務限額外,財政部不得增加債務。財政部為避免觸及債務上限啟動特殊措施,包括推遲公務員的退休金和殘疾基金、郵政退休人員健康福利基金的發放,并將州和地方政府系列債的發行延遲到5月20日至8月2日之間等。
●2013年3月23日 參議院通過2014財政年度預算計劃
明確大部分社保類項目不受聯邦政府財政支出削減的影響,并計劃在未來十年增加將近一萬億美元的稅收。根據這個計劃,美國聯邦政府2014的財政預算總額為37000億美元。與此同時,未來10年計劃將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每年削減4千億美元。
●2013年5月19日 財政部提高債務上限
將原先16.39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提高到16.67萬億美元,其中,11.9萬億美元為公眾持有的國債,4.8萬億美元為政府賬戶債務。債務上限問題再次被推遲。
●2013年6月19日 美聯儲決定維持現有的貨幣寬松政策(QE)不變
維持目前的量化寬松不變,即每月購買45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和4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證券,并保持0~0.25%的聯邦基金利率不變。
●2013年10月1日~16日 美國政府停擺
由于民主、共和兩黨未能就新財年的政府預算達成一致,美國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約80萬雇員進入強迫休假狀態。10月16日晚,政府停擺結束。美國國會兩院通過為政府臨時撥款和提高債務上限的議案,各部門可以獲得預算運營到2014年1月15日,財政部發行國債的權限被延長至2014年2月7日。
●2013年12月18日 參議院通過兩年預算協議
美國自2009年以來達成的首個預算法案。根據協議,2014財年政府機構整體支出將恢復至1.012萬億美元的水平,未來兩年的支出增加630億美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動減支的壓力。但協議避開了退休制度、醫保計劃、稅收政策、債務上限等兩黨分歧最大的議題,在未來肯定會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
●2014年2月7日,奧巴馬提出“美國鄉村制造”倡議
未來9個月,美國農業部、商務部及其他聯邦政府機構將通力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業出口,包括舉辦“美國鄉村制造”地區論壇和“美國鄉村投資”會議,為農業部負責鄉村發展的雇員提供促進農業出口相關的培訓,利用網上平臺為鄉村企業提供促進出口和投資方面的信息等。
●2014年2月12日 參議院通過無條件提高債務上限法案
化解了聯邦政府暫時違約風險。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在17萬億美元左右,該法案生效后,美國聯邦政府可在2015年3月15日前自行提高發債額度。
●2014年5月 美國商務部提出“國家出口倡議”下一階段目標
美國商務部長普利茲克表示,美政府實施“國家出口倡議”(NEI)以來,美出口額連續四年增長,2013年達到創紀錄的2.3萬億美元。商務部制定了NEI下一階段的五大目標:幫助企業尋求海外客戶;幫助企業提高貨運效率;對企業融資提供協助;幫助社區將發展貿易、吸引投資融入未來發展計劃;在幫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
●2014年7月10日 美聯儲表示將于今年10月退出QE
美聯儲主席耶倫表示,量化寬松結束后美聯儲將繼續保持寬松貨幣政策,直至確認經濟增長達到充分穩步上升的局面。外界目前預期2015年年中到下半年,美聯儲有望首次升息。
配文二:
2014年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
《價值線》 楊玲 石方整理
2014年上半年,中國赴美上市企業共10家,6家在納斯達克上市,共融資25.16億美元,其中“京東商城”融資17.80億美元,打破中企海外上市紀錄。4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共融資5.89億美元。下半年還有多家互聯網公司可能赴美上市,如已遞交IPO招股書的阿里巴巴,此外還有大眾點評網、陌陌、趕集網、萬網等。
達內科技(TEDU)
創辦于2002年,主要為電信和金融領域培養中高端軟件人才。其商業模式為“招生-培訓-就業”, 2011-2013年凈營收復合增長達到88.9%。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開盤價為9.86美元,募資超1.37億美金,市值約為5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2.32美元/股。
愛康國賓(KANG)
愛康國賓是提供體檢和就醫服務的健康管理機構,為個人及團體提供從健檢、醫療、家庭醫生、慢病管理、健康保險等服務,同時為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提供第三方的健康管理服務以及客戶關系管理的解決方案。4月9日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開盤價16.5美元,總估值達9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8.98美元/股。
樂居購房(LEJU)
2008年,易居中國與新浪合資成立了新浪樂居,開始房地產互聯網業務。2009年10月,易居中國分拆子公司中國房產信息集團在納斯達克上市,新浪樂居劃為旗下全資子公司,新浪成為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第二大股東。2014年3月,易居中國宣布將主營互聯網和電商業務的樂居分拆上市,并宣布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4月17日正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開盤價10.08美元,募資1億美元,市值達14.2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3.99美元/股。
新浪微博(WB)
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測試版,引發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微博熱”,最多時有十余家互聯網企業推出微博產品。截至今年3月,微博月活躍用戶1.438億,日活躍用戶6660萬,是中國活躍度最高的社交媒體。4月17日上市,股價逆市上漲19%,每股價格為20.24美元/股,總市值達41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20.41美元/股。
獵豹移動(CMCM)
獵豹移動原名金山網絡,由香港上市公司金山軟件分拆而來。公司主要從事信息安全軟件、網頁瀏覽器、關鍵任務移動應用程序的研究開發及運營,由金山軟件持有約54.09%已發行股份。5月8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15.25美元,募資1.96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8.88美元/股。
途牛旅游網(TOUR)
途牛是美股市場上第一支專注于在線休閑旅游的中國公司,也是繼攜程、藝龍和去哪兒網之后,第四家赴美上市的中國在線旅游類公司。途牛現在超過70%的產品是做出境游,主要是瞄準休閑旅游客戶。5月9日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開盤價9美元,募資1.17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21.15美元/股。
聚美優品(JMEI)
化妝品限時特賣商城,由陳歐、戴雨森等創立于2010年3月。首創“化妝品團購”模式。目前,聚美優品在美妝電商領域的市場份額達到22%。招5月16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4.18美元/股,募資2.45億美金。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29.49美元/股。
京東商城(JD)
2004年初涉足電子商務領域,現為中國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京東商城活躍用戶數達到4740萬人,完成訂單量達到3.233億。5月22日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開盤價21.75美元,募資17.8億美元,市值達297億美元,由此成為市值第三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前兩名分別為騰訊和百度。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29.07美元/股。
智聯招聘(ZPIN)
1997成立,是國內最早的人力資源服務商之一,面向大型公司和快速發展的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人力資源服務。2010年首次實現盈利。截至2013年12月31日,注冊用戶總數為7410萬,較2012年12月31日增長18.7%。6月12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14.51美元,募資7573萬美元,市值約為7.32億美元。成為繼前程無憂后第二家赴美上市的中國招聘網站,也是2014年第九家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4.8美元/股。
迅雷(XNET)
2002年由鄒勝龍及程浩創辦,主要提供多媒體下載服務。截止2014年3月31日,迅雷擁有超過63億的數字多媒體文件索引,月活躍用戶為1.42億,在云加速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達84.1%。6月25日,迅雷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首日收盤價報14.90美元/股,較發行價上漲24.17%,市值約為10.34億美元。截至7月3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12.42美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