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本身就是一門很難掌握的手藝,但許多攝影師和網站都用一大堆他們根本不懂的術語來轟炸初學者,這讓他們更加望而生畏。
這不是任何人的錯。初學者只是沒有足夠的經驗來掌握所有的攝影術語,而術語使用者只是太習慣于與攝影師交談。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不能解決。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一些最常用的攝影術語,并對它們進行了簡單的解讀。
曝光:
相機傳感器記錄的由光圈、快門速度和ISO控制的總光量。較高的曝光量意味著較亮的圖像。太亮的圖像被稱為過度曝光,而暗圖像被認為曝光不足。
曝光補償:
用于半自動模式,如光圈優先級和快門優先級,以調整最終圖像的整體亮度。同樣,以EV值為單位。EV值每增加1.0的曝光補償將導致圖像增加一倍的亮度。
包圍曝光:
用不同的曝光方式拍攝多張照片,它用于創建HDR圖像,并確保沒有高光被溢出,陰影中有細節。許多相機都有自動包圍曝光模式,可以自己改變曝光設置。它經常用于在困難的照明條件下的景觀攝影。
B門模式:
大多數單反相機和無反都有的一種設置,只要按下快門并釋放或遠程遙控釋放,快門就會保持開啟。當大多數相機的30秒最大快門速度不夠長時,可以開啟B門進行長曝光攝影。
白平衡:
光有許多不同的顏色這取決于它的來源,而我們的眼睛會進行相應得調整,但是相機并沒有。白平衡是一種補償的方法,而錯誤的白平衡可能會導致一個看起來與現實大不相同的圖像。這些設置通常以它們適合的光源命名,例如日光、陰影、閃光和鎢絲燈。
測光:
相機內部的測光表通過記錄可用的光來幫助確定正確的曝光設置。對于光表測量方式有不同的設置,如:中央平均測光、局部測光、點測光、多點測光、評價測光。
長曝光:
一種使快門長時間處于開啟狀態的拍攝技術。這是用來模糊移動的元素的場景,如水或云,或只是在弱光環境得到一個正確的曝光。在被歸為長時間曝光攝影之前,關于快門速度需要有多慢才算長曝光有不同的定義,但這真的無關緊要。三腳架在長曝光攝影中是絕對必要的。
長寬比:
這是指圖像中的高度與寬度之比。標準的單反以3×2長寬比拍攝(長邊緣比短邊緣長1/3),但可以裁剪為其他長寬比以更好地適應圖像。例如,許多打印提供為10×8。常用的寬高比包括5×4(較短的長邊)、1×1(正方形)或16×9(全景)。
裁剪:
當你去掉圖像的一部分,它就被裁剪了。這可以用來改變長寬比,刪除照片中不需要的元素,或者因為變焦不夠大而進行數字放大。
裁切系數:
這是指裁幅相機上的裁切量。例如,尼康半畫幅傳感器相機通常比全畫幅小1.5倍,而佳能的同類相機則小1.6倍。所以100mm焦距在尼康半畫幅相機上變成一個150mm鏡頭,而在佳能半畫幅上則變成了160mm的等效焦距。
存儲格式:
相機設置為保存的文件類型,通常攝影師會以JPEG或RAW格式存儲所拍攝圖像。
RAW:是來自相機傳感器的未處理和未壓縮的圖像數據,銳度和對比度較低(未處理),可與捕捉場景中更多動態范圍(從陰影到高光的色調范圍),后期處理的理想格式,文件大小非常大。
JPEG:通過相機程序從RAW傳感器數據進行處理,更清晰,對比度更高(通過相機內程序進行初始處理),動態范圍較小(從陰影到高光的色調范圍),并不總是“需要”照片編輯,標準化的文件格式,方便任何人,任何地方查看,文件大小要小得多。
超焦距:
在風光攝影中最常用,超焦距是你對焦的距離,它提供了最大的景深。這取決于焦距、光圈和拍攝對象的距離,像準確得計算超焦距,可以使用超焦距計算器計算。
動態范圍:
這是相機傳感器可以在單個圖像中記錄的曝光值的寬度。簡單地說:光與暗之間的反差能有多高?較寬的動態范圍意味著相機能夠在相當高對比度的場景中記錄明暗區域的細節,而不會溢出高光或失去陰影細節。如果場景的對比度太高,相機無法處理,則可以使用包圍曝光設置來使用HDR(高動態范圍)技術。注意:相機傳感器無法接近人眼的動態范圍。
定焦鏡頭:
具有固定焦距的鏡頭,這意味著你不能通過變焦放大或縮小。這些變焦鏡頭通常比同等的變焦鏡頭更便宜或質量更好,而且可以提供更大的光圈。
EXIF:
這通常用來指用于捕獲圖像的設置的細節。相機在拍照時記錄EXIF數據中的相機型號、鏡頭、焦距、快門速度、光圈和ISO。我們可以在Windows PC上找到EXIF數據。
光圈:
這是一個可變的開口,允許光線通過你的鏡頭和相機傳感器。一個更大的開口意味著更多的光可以通過,從而產生一個更明亮的圖像(如果所有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這類似于你的瞳孔在黑暗中放大,讓更多的光線進入。光圈是用F值表示(F值越大,光圈越小,景深越深。F值越小,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也是曝光三要素其中之一。
構圖:
簡單地說,就是攝影師如何選擇在他們的照片中安排拍攝對象。基本上,構圖就是照片中不同元素的構成,在我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有詳細的講解。
黃金時段:
通常用于景觀和自然攝影中,指日出后和日落前光線最好的時刻。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太陽的低角度所產生的金色色調。你可以在這里找到更多關于自然光和不同類型的光。
HDR:
HDR是高動態范圍的縮寫。這是一種攝影技術,當一個場景的動態范圍太大,你的相機無法處理一個單一的鏡頭。相反,攝影師使用包圍曝光模式下拍攝一系列照片,然后在后期處理中將它們合成在一起,創建的圖像具有比單個鏡頭更大的動態范圍。這項技術常用于風景攝影。
ISO:
代表著相機傳感器的感光度。更高的ISO設置意味著傳感器對光更敏感,從而獲得更明亮的圖像。但是,這會更加容易產生噪點,ISO也是曝光三要素之一。
焦距:
用簡單的話來說,焦距指的是你鏡頭的“變焦”量。焦距越高,放大率越高,視角越窄。廣角鏡頭的焦距很短,而長焦鏡頭的焦距要長得多。
焦點:
圖像中看起來清晰的部分稱為“焦點”。而模糊的區域稱之為“焦外”。有時我們想要整幅圖像對焦,有時我們想要使用選擇性對焦來虛化部分圖像并對焦于主題。
景深:
處于焦點中的圖像的范圍。較淺的景深僅有圖像的一小部分處于對焦狀態,而較大的景深將使圖像的絕大部分處于對焦狀態。
快門速度:
傳感器收集光線的時間。較長的快門速度會產生較亮的圖像,但會導致運動模糊或相機抖動。較短的快門速度會使動作定格,但需要更多的光線。
Lightroom:
由Adobe開發的非常流行的圖像編輯軟件。世界各地的攝影師用來管理他們的照片以及進行后處理。如果您想學習一些Lightroom攝影后期操作,可以瀏覽我之前的一些文章。
取景器:
在拍照時你所看到的窗口。在單反相機中,光線進入鏡頭,從相機內的鏡子反彈,并被引導到取景器中,這樣您就可以看到構圖,單反相機所采用的是光學取景器,無反相機所采用的則是電子取景器。
全畫幅:
全畫幅是相機內部成像傳感器的物理尺寸。全畫幅傳感器的對角線尺寸為35mm,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它們的尺寸與老式的35mm膠片相同。更大的傳感器意味著像素更大,能夠更好地處理更高的ISO值。
熱靴:
相機頂部的插槽(通常在內置閃光燈上方),用來安裝配件。最常用來附加一個外部閃光燈,但也可以用于東西,如指向性麥克風等。
散景:
描述的是一幅圖像故意失焦的部分,攝影師使用大光圈渲染的部分圖像完全失焦。常用于人像攝影,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并創造一個吸引人的背景。
色像差:
這是因為鏡頭不能在同一點匯聚到所有顏色導致的。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在高對比度的區域拍攝主體出現彩色邊緣。它經常發生在廣角鏡頭或鏡頭是在低端鏡頭。在后期處理中可以部分修正。
手動模式:
指的是相機上允許你完全控制一切的設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得M擋。你可以手動設置光圈、快門速度和ISO值,當你想對曝光的各個方面進行精細控制時就可以使用這些參數。
圖像穩定:
這是一些鏡頭所具有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說得鏡頭防抖,也被稱為IS和VR。當打開時(通常是通過鏡頭一側的開關),它試圖減少相機抖動,允許你用較慢的快門速度拍攝更清晰的照片。
無反:
快速增長的相機市場。無反相機將笨重的反光鏡從機身上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將圖像投射到傳感器上,并通過電子取景器顯示出來。它們比單反小得多,也輕得多,但也有折衷之處。
微距攝影:
微距攝影是一種拍攝非常小的物體或較大物體的一小部分的攝影題材。昆蟲和花朵是微距攝影中最常見的拍攝對象,由于需要非常近的對焦距離,需要專門的微距鏡頭。
炫光:
鏡頭炫光是拍攝時,一個強大的光源直接進入鏡頭的前面元素。它會在圖像中造成模糊的外觀或明亮的光圈,通常是您想要避免的。然而,一些攝影師創造性地使用它,并實際將其納入他們的拍攝。
相機抖動:
當相機在曝光過程中被移動時,會導致圖像模糊。如果是手持相機,這意味著你的快門速度不夠快,如果是三腳架,這意味著你的三腳架不夠穩固,無法保持相機的穩定。
溢出:
當您過度曝光您的圖像,并且圖像中最亮的部分被渲染為完全白色時,這就是所謂的被溢出的高光。如果你看到一個直方圖,會顯示最右邊已經接觸直方圖的邊緣。
引導線:
攝影構圖中的一種技術,當我們看一張照片時,我們的眼睛會自然地被吸引到它內部的線條上,我們傾向于跟隨它們看看它們的去向。換句話說,線條通過照片“引導”我們的目光。
掌握圖像中的線條和曲線,引導觀眾的眼睛穿過場景,可以增加深度和興趣。
中灰密度鏡(ND濾鏡):
中灰密度是一個種濾鏡,我們常常稱為ND濾鏡,將其附加到您的鏡頭前面,以阻擋光線。它本質上是一塊深色的中性玻璃,即使在明亮的光照條件下,它也能讓你進行長曝光攝影。甚至可以將1/30秒的曝光變為16分鐘的曝光。常用于拍攝瀑布和河流。
噪點:
噪點顯示為最終圖像上的小斑點,從而降低整體質量。使用太高的ISO設置會產生噪點,有時足以破壞最終圖像。
追焦:
這是一種在許多動作和運動攝影中使用的技術,在這種技術中,攝影師有意使用慢速快門,但在快門打開時跟蹤主體。結果是一個尖銳的主題,但背景模糊,強調運動的速度。
希望這些對于攝影術語的解釋,可以為新手和中級攝影師提升更多的學習效率,也希望可以幫助您更好的與其他攝影師學習和交流。
如果您想對其中任何一個術語進行深入了解,歡迎您點擊我的頭像查看我的主頁,這里的每一個術語都有相對應的文章供您參考。
這里是巨人攝影,攝影愛好者心中的“哈佛”,感謝您的關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到過萬元起步的移軸鏡頭,這通常用于建筑攝影以防止透視失真,或在景觀以及產品照片中來控制焦平面,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最關注的是它可用于現實微縮攝影效果,讓全尺寸人,汽車,建筑物等等都變成了迷你版本。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手動傾斜和移動相機鏡頭選擇性地對焦和失焦圖像,從而產生類似于微距攝影的淺景深。如果您不是職業的建筑攝影師,但是卻喜歡這種微縮攝影效果,那么花費萬元去選擇一顆移軸鏡頭真的值得嗎?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前期的一些準備,以及后期的處理,并且不需要任何預算的情況下實現它。在本文中,我們將詳細的了解,如何使用移軸模糊來實現微縮效果。
沒有技術上的要求,移軸照片本質上是一張照片的一部分看起來非常清晰,然后其余部分逐漸模糊的效果。當圖像被賦予這種效果時,它可以給圖像增加深度,類似于一種有趣的3D效果。它還可以使圖像看起來偏向卡通風格。許多移軸的照片也使照片中的物品看起來更小,甚至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移軸效應”。因此,你所看到的絕大多數的移軸微縮效果的照片都是由上而下拍攝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并不喜歡使用移軸鏡頭,但我非常喜歡它的微縮效果,因為當我們在一個城市高點,它會給我們帶來諸多的拍攝創意。
移軸攝影沒有定律,你喜歡怎么用就怎么用。事實上,打破規則有時會產生更加有趣的圖像。然而,總的來說,為了獲得最好的結果,堅持以下規則是相當重要的,至少在你學習的時候是這樣。
如剛剛我們所說的,這種效果最好選擇高處拍攝的照片,并以一定角度俯視拍攝對象。你還需要整張照片都保持在一個銳利的狀態,因為我們將自己調整景深。
第1步:復制背景圖層:
讓我們像往常一樣開始制作我們原始照片的副本,該照片將作為我們圖像的工作副本,因此我們最終不會對原始照片進行更改。我們可以在“ 圖層”面板中看到我的原始圖像位于背景圖層上,通過快捷鍵Ctrl + J(Win)/ Command + J(Mac)快速復制背景圖層。如果我們再次在“圖層”面板中查看,我們會看到圖層的副本,Photoshop已將其命名為“圖層1”,位于原始圖層上方。
第2步:選擇移軸模糊濾鏡
在“圖層”面板中激活第1層(突出顯示)后,通過向上移動到屏幕頂部菜單欄中的“ 濾鏡”菜單,選擇“ 模糊畫廊”,然后選擇“移軸模糊”。
這將打開移軸模糊,照片出現在占據大部分屏幕的大預覽區域中。我們在此預覽區域中可以找到調整模糊效果所需的大多數控件,但您還可以在右上角的“ 模糊工具”面板中找到更多選項和控件以用于“移軸效果”。
第3步:調整模糊量
覆蓋圖像的點,線和圓都是同一個引腳的一部分,用于控制模糊效果的各個方面(它被稱為引腳,因為我們可以“固定”它的多個副本到圖像)。
在畫面的中心點,你會看到它周圍的外圈。這個外圈就像一個表盤,讓我們只需將表盤朝一個方向轉動即可調節模糊量。將鼠標光標移動到環上,單擊并按住鼠標按鈕,然后順時針或逆時針繞環旋轉,以增加(順時針)或減小(逆時針)模糊量。
如果您愿意,還可以使用右上方“模糊工具”面板中的“ 模糊”滑塊調整模糊量。向右拖動滑塊可增加模糊,向左拖動可減小滑塊,滑塊和刻度盤相互連接。與表盤一樣,Photoshop可以在拖動滑塊時實時預覽效果。
這是圖像在預覽區域中的模糊量設置為25px的樣子。如果我們使用Photoshop的更傳統的模糊濾鏡之一,如高斯模糊,整張照片會顯得模糊,但使用移軸模糊情況并非如此。
實際上,有三個區域由線控制。
第4步:如何移動引腳
默認情況下,Photoshop將引腳放在圖像的中心,但我們可以將引腳移動到我們想要的任何位置。要移動它,請單擊引腳的中心點,按住鼠標按鈕,然后將其拖動到您需要的位置。整個模糊效果(包括受保護的焦平面)將隨之移動。例如,我會在圖像中向上移動我的引腳,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保護區域也向上移動了。
第5步:調整受保護區域的大小
保護區是兩條實線之間的區域。我們可以簡單地通過移動線來調整這個區域的大小。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在每條線的中心看到一個小點。單擊點,按住鼠標按鈕,然后向上或向下拖動點以重新定位線。濾鏡實際上也允許我們旋轉線條,但這通常我們不需要用到,因此為了避免旋轉受保護區域,請在拖動點時按住Shift鍵,這樣可以更容易地向上或向下拖動。
第6步:調整過渡區域的大小
除了兩條實線外,還有兩條靠近圖像頂部和底部的虛線。這些虛線表示模糊效果達到最大強度的點。實線和虛線之間的區域是過渡區域。模糊效果始于實線處的最小強度,然后隨著我們向上或向下靠近虛線而逐漸變強,在虛線處達到完全強度。然后,虛線外的區域具有100%的模糊效果。
要調整過渡區域的大小,只需單擊并向上或向下拖動虛線即可。將它們移近實線會在模糊區域和非模糊區域之間產生更明顯的過渡,同時將它們從實線移開會使您獲得更柔和,更平滑的過渡。
第7步:添加失真(可選)
我們可以在“傾斜偏移”面板中找到的選項是“ 扭曲度”,它可以讓我們為模糊添加輕微的動作效果。默認情況下,滑塊位于中心0%處,這意味著不會應用失真。將滑塊拖動到中心的右側會為模糊添加一點“ 縮放 ”效果,而將滑塊拖動到中心的左側會增加“旋轉”或徑向效果。
第8步:應用模糊
如果您對當前的模糊效果感到滿意,請按鍵盤上的Enter(Win)/ Return(Mac)將模糊應用到圖像,或點擊上方的“確定”按鈕。
步驟9:添加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
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圖像中的色彩飽和度來完成我們的微縮效果,這將有助于提供更有趣的卡通外觀。通過轉到“ 調整”面板并單擊“ 色相/飽和度”圖標(第二行,最左側)添加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
“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的控件顯示在“ 屬性”面板中。單擊并向右拖動“ 飽和度”滑塊可提高整體顏色飽和度。拖動滑塊時要注意圖像,這樣就不會太過分。在這里我們將設置為+20,具體設置根據圖像的實際效果而定。
在這里,在提升色彩飽和度之后,就是我們最終實現的移軸微縮效果。
大多數通過后期制作的移軸微縮效果基本上都是通過該方式來實現的,但主要區別在于圖像的選擇,您也可以嘗試各種設置和模糊位置,以實現您想要的效果。希望您喜歡這個有趣的效果,如果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在在下面的評論中留言。
這里是巨人攝影,攝影愛好者心中的“哈佛”,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