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未允侵刪)
這是流行于美國多囊圈的一種食療方法,在我們國家首先從小紅書開始流行,據說可以調節多囊女性的激素情況,改善排卵,提升生育力。
然而,這些說法一直只存在于患友之間,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更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但因為都是天然食材,對身體也沒影響,所以嘗試的姐妹很多。
今天圈姐偶然查到一篇相關文獻,正好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聊聊這個天然的助孕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01到底什么是種子循環?
這套方法據說最早是由自然療法醫生Lindsey Jesswein在2012年左推廣起來的,英文是Seed Cycling,也有翻譯成“種子周期法”。
簡單說就是在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吃不同的種子,以促進激素平衡。
種子循環是根據我們的月經期來吃的,簡單來說就是28天一個循環,前14天是卵泡期,后14天是黃體期。
第一個14天,從月經第一天開始吃,一直吃14天,每天吃1-2勺亞麻籽和南瓜籽
第二個14天,從第15天開始,堅持14天每天吃1-2勺芝麻和葵花籽
有姐妹說,我多囊月經不準這個方法還能用嗎?或者有姐妹說,我多囊導致了閉經了,我怎么用這個方法呢?
上面這兩種情況可以用月相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歷,從新月到滿月,從初一到十五用前14天方案,從十六到三十用后14天方案。
種子循環到底有沒有用,以往都是聽患友們口耳相傳,大家本著也許吃不好,但是肯定吃不壞的原則也跟風去吃。
但今天圈姐發現了一個隨機對照試驗,證實這個方法不但有用,而且還比對照組的藥物顯示了更好的療效,跟著圈姐一起來看看吧。
02種子循環有效性的隨機對照
這個隨機對照試驗選擇了婦科的90名15-40歲的多囊卵巢綜合征女性,這些女性被分為三組,T0為對照組,T1為飲食控制加藥物治療組,T2為飲食控制加種子循環組。
藥物控制組使用的藥物為500毫克的二甲雙胍,是多囊卵巢綜合征女性的常用藥,這項研究的持續時間為12周。
結果發現種子循環組12周后平均促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促甲狀腺激素(TSH)和催乳素(PRL)水平均有所下降。
與藥物組比較,促黃體生成素(LH)和催乳素(PRL)下降幅度均大于二甲雙胍組。
FSH從6.545 ± 0.16 mIU/mL下降到3.51 ± 0.13 mIU/mL。總體而言,部分控制飲食和種子循環將FSH水平降低了1.2%至2.5%。
從卵巢超聲掃描來看,與對照組相比,種子循環組卵巢大小正常,卵巢中的囊腫不見了,雙側卵巢竇性卵泡減少,這說明卵巢的多囊狀況得到了改善。
這個研究可以說有重要的意義,是種子循環的第一個隨機對照,從試驗中,我也找到了研究者的具體操作方法, 我貼過來,姐妹們可以照著做。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是嚴格遵守了少食多餐的原則的,這些食物總共包含1500大卡的能量,完全可以滿足一個正常成年人的需求,不是餓肚子減肥。
這里面有個chapati,你可以理解成我們常說的大餅,不過我網上搜了一下應該比我們國內的大餅要小。
除此以外,這個方案還包括:
輕快步行40分鐘;每天喝10-12杯水;避免所有垃圾食品、脂肪餐、腌制餐和烘焙食品;清晨定期步行60分鐘,深呼吸10分鐘。
我沒翻譯錯哦,上面就是兩個步行,我理解可能是一早一晚吧!
03為什么種子循環作用有那么大?
從上面的隨機對照來看,它甚至超過了二甲雙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實研究者也回應了這個疑問。
原話是這樣的,這些種子中含有有益的ω-3脂肪酸,可以幫助控制與多囊卵巢綜合征相關的胰島素和膽固醇水平升高。
ω-3脂肪酸我們已經科普過很多次,可以抗炎、抗衰老,同時更能直接提升生育力,改善卵子質量,如果孕期食用,還能預防早產。
此外,這些種子中還包括豐富的β-谷甾醇,它可以減少過多的雄激素,并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癥狀,如多毛癥。
β-谷甾醇主要存在于各種植物油、堅果等植物中,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安全、天然和有效的營養補充劑,并已被證明具有許多潛在的益處。
主要包括抗氧化、抗菌、血管生成、抗氧化、免疫調節、抗糖尿病、抗炎、抗癌和抗傷害活性,無重大毒性。
綜合以上這兩大主要成分,我們就可以基本總結出為什么種子循環對多囊姐妹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有姐妹說了,不是多囊是不是也可以堅持種子循環呢?當然可以,這都是天然食物,而且這兩種成分不止對多囊有利,對所有備孕人群都有幫助呢!
04種子循環有什么注意事項?
這種循環和月經周期對應起來效果更好,所以鼓勵大家先學會如何監測排卵(試紙和白帶,體溫可以結合著看,醫院監測比較準確),這樣吃起來也更科學點。
但如果有女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排卵期和黃體期,那可以嘗試有從農歷初一開始吃,然后持續循環這個過程,假設中間來姨媽了,直接重新調整即可。
因為這些種子就是食物,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多禁忌。
關于每頓吃多少,試驗中是每頓吃兩種,每種30克,大家對照吃就行,我自己覺得多一點少一點無所謂,可以放在酸奶里或其他食物里混合吃。
另外種子選擇盡量選擇天然種子,而不是深加工的,當然能生吃的話,生吃可能是效果更好的。
當然大家還要有個好心態,這是天然食物,不是藥物,不要指望吃上就立刻見效,試驗還是三個月呢,所以要有一點耐心。
另外,種子循環也是一種改善身體慢性炎癥的有效方法,卵子質量差、卵巢功能不好的姐妹也推薦嘗試呢!
我還想多說一句,種子循環其實和我們中醫說的以子助孕很像,中藥中枸杞子、菟絲子等都是種子類,而且有助孕功效。
堅持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食物對我們身體的改善究竟有多大,加油!
全文完!現在流量為王的年代,圍觀也是一份力量,轉發就是一份擔當,希望動動您發財的小手,給我點個贊,如果您能轉發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會讓更多孕育困難的小家庭受益,謝謝您!
鄭重聲明
本賬號發表的內容僅作為資訊分享,本賬號不做任何形式的營銷推廣,文章觀點不能直接用作醫療診斷或健康干預建議。在采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前,請與你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溝通。
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公眾號
永遠在意真實數據和文獻論證
抱娃路上,我愿意陪你一起走過最無助的歲月
——THE END——
參考文獻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seeds (pumpkin, sunflower, sesame, flaxseed): As adjacent therapy to trea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females. Food Sci Nutr. 2023 Mar 25;11(6):3385-3393. doi: 10.1002/fsn3.3328.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2日訊 近年來,兒童肥胖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公共衛生健康問題,且呈逐年高發和低齡化趨勢。近日,國家疾控局、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中小學生超重肥胖公共衛生綜合防控技術導則》,明確提出了“預防為主、早期干預和疾病預警”的三級預防策略。
根據2018到2023年青島市中小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顯示,島城中小學生超重肥胖高位流行并呈上升趨勢。肥胖不僅嚴重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多個方面,而且很可能發展為成人肥胖,同時增加成年后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以及某些癌癥的發病風險。
近日,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產科中心副主任、產科六區主任呂紅娟提醒,“不良妊娠環境”是導致部分兒童肥胖的高危因素之一,預防兒童肥胖的關鍵節點應追溯至胎-嬰兒時期。
“胎兒期肥胖”可能導致終生肥胖
作為島城分娩量最大、自然分娩率最高的專業孕產期保健團隊,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產科中心多年來長期關注兒童肥胖與孕期宮內狀況的相關性。呂紅娟介紹,以往很多人認為兒童肥胖是從四五歲的幼兒期開始的,但有研究發現,孩子從胎兒第30周開始到出生后1年,是脂肪組織最為活躍的增殖期,這個階段營養過剩會導致孩子脂肪細胞數目增多,而且終生不會減少,也就是說從胎兒期開始的肥胖可能導致終生肥胖。因此,預防兒童肥胖應從媽媽的孕期開始。
呂紅娟為孕婦檢查胎兒的大小。黃飛攝
“胎兒的發育與母親的營養狀況直接相關,而且胎兒的代謝調節機制是在母體的代謝機制下發展形成的。孕婦無論營養過剩還是營養不良,或者罹患高血糖、高血脂、高胰島素血癥等疾病,都可能導致糖代謝、脂肪代謝的改變,增加孩子未來肥胖的風險。”呂紅娟說。
很多孕婦唯恐自身營養欠佳而累及胎兒,仿佛只有大補特補,腹中寶寶才能健康強壯。但在呂紅娟看來,這種孕期進補行為只會導致孕婦體重過高,不僅增加分娩時的風險,還會“制造”出越來越多的“巨大兒”。一般來說,寶寶出生的正常體重(40周)是2.5到4千克,但近年來,新生兒體重都趨于上限,3千克以下的寶寶已經很少見了,還有7%到10%的寶寶出生體重超過4千克,被稱為“巨大兒”。 “巨大兒”不僅在出生后要面臨潛在的健康風險,日后肥胖的幾率也很高。呂紅娟曾接診過一名體重超標的孕婦,寶寶出生體重高達6千克,這名“超巨大兒”不僅給分娩帶來了高風險,而且因為糖代謝異常,出生后一度出現低血糖。“孕婦在孕前超重肥胖、妊娠期體重過度增長、妊娠期血糖血脂異常等都是‘巨大兒’的高危因素。”呂紅娟說。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因孕婦營養不良,宮內生長受限出現的早產兒或足月低體重兒(出生體重小于2.5千克),同樣有兒童期肥胖的風險。“這些胎兒身體發育不完善,可能存在糖和脂肪代謝異常或其他病理因素,而且家長很可能過度喂養,這些都會增加兒童肥胖的風險。”呂紅娟說。
過度喂養種下肥胖的“種子”
“寶寶出生后1年內仍然處于脂肪組織的活躍增殖期,此時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度均會給脂肪組織留下‘不良記憶’,一旦再度受到刺激,就可能過度增生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呂紅娟說,因此該時期不合理的喂養方式不僅會導致嬰兒體重增長過快,還會為孩子今后的肥胖埋下隱患。”呂紅娟說。母乳是寶寶最好的口糧,4個月純母乳喂養不僅有助于均衡嬰兒各方面所需營養、提高免疫狀態該,還可自動平衡嬰兒的食欲、吸乳量和吸吮頻率,從而顯著降低嬰兒期的能量攝入過高的風險。但堅持母乳喂養不代表寶寶不會超重,部分新手爸媽因為擔心孩子餓著,喂奶過多過頻,也會導致寶寶胃口逐漸變大。而相較于母乳喂養,輔食添加更易導致寶寶肥胖。
“此外,嬰幼兒輔食添加不合理現象依然存在,過早過多添加輔食,可能導致嬰兒脂肪細胞數目和體積的增加,而固體食物添加的時間越早,學齡前兒童肥胖發生的危險性越大。”呂紅娟說,過去,嬰兒期的肥胖很難持續到5歲以后,老一輩人常有“嬰兒肥不等于今后肥”的觀念。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孩子們生活在“易肥胖”的大環境中,高熱量飲食、不良生活習慣等都會使嬰幼兒時期的過度喂養成為兒童肥胖的持續影響因素。
預防兒童肥胖從孕早期做起
“預防兒童肥胖應抓住關鍵窗口期,從孕婦的健康管理著手,將全生命周期的肥胖防控落到實處。”呂紅娟提出,應進一步提高孕婦合理膳食、科學營養的健康意識,鼓勵孕婦在孕早期就到醫院建冊,及時接受健康管理,將糖耐量的檢查與監控納入孕早期健康管理日程。同時,孕婦應加強孕期體重控制,尤其在孕晚期,在保證自身與胎兒營養供應的前提下,應注意控制飲食,少吃糖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補充多種維生素,盡量讓體重維持在正常范圍內。青島婦女兒童醫院產科中心承擔著全市妊娠婦女孕期建卡、定期產前檢查的重任,醫院設有專門的營養門診,為孕婦提供孕期體重管理的專業指導意見。
呂紅娟還建議,孩子的父母要掌握科學的喂養方法,提倡母乳喂養、按需哺乳,重視預防嬰兒期肥胖,輔食的添加最好等到4月齡以后,根據嬰兒的具體情況給予果汁、米糊等輔食,但不易過早添加固體輔食,以免加重嬰兒消化系統負擔,為孩子未來肥胖埋下“危險的種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實習生 趙一婧)
(作者: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