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市面上主流的顯示器都是LCD,也就是液晶顯示器,而目前市場上有許多種類的液晶顯示器,比如TN屏、IPS屏還有VA屏等等。那么這些不同種類的面板究竟是在哪些地方上面有區別?各自又有什么樣的特性?這篇課堂就簡單介紹一下目前主流的幾種LCD屏幕。
目前最常用的LCD技術為TFT-LCD,中文全名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目前的TN、IPS和VA等等種類的LCD屏幕都是TFT-LCD的分支,要搞明白不同種類LCD屏幕的區別,首先要簡單理解一下LCD顯示原理。
LCD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利用到了液晶。液晶是介于液態與固態之間的一種特殊化合物的通稱,現在定義已經擴展到了在某一溫度范圍可以實現液晶相、在較低溫度為正常結晶之物質。
這類物質在電場和磁場的影響下非常容易發生形態的改變,光在通過這類物質的時候會發生強度的變化,而不同形態的液晶對于光線有著不同的通過率。LCD就利用這點特性來進行像素點顏色的控制,打個比方液晶層就像是百葉窗,你在光源的另一頭看到的光已經經過了百葉窗的調節,其強度由百葉窗開了多大決定。
上面就是一張比較簡單的部分原理圖,可以看到中間的液晶層夾在上下兩塊偏光片之間,起到一個光閘的作用。
我們知道在常用的計算機系統中,顏色是用RGB,也就是紅綠藍三種顏色來描述的,顯示器也是這么干的,一個像素由紅綠藍三色來組成。而在LCD的液晶層的更上面是有一層彩色濾光片的,每個像素對應了紅綠藍三塊濾光片,它們非常非常小,以至于不借助放大鏡,人眼是無法識別出每個像素點上面的三束光線,其實為了防止光線間互相干擾,在三塊濾光片之間都有黑色填充的間隙的,只不過太過于微小,人眼將其自動拼合成了一個像素點。
整個的LCD結構大致可以用這張圖來表示:
用我們平常使用LCD顯示器的視角來看,LCD面板的最后面是背光模組,早期為CCFL,后來為了節能與整體的壽命考慮,用上了LED。它提供了整個顯示器的光源,然后光線穿過一層偏振片,然后再穿過一層玻璃基板達到液晶層,這時候外部的電場就根據顯示內容的需要,選擇性地給液晶層加電,能夠穿過液晶層的光線已經是強弱不一的了,再打到更前面的RGB三原色濾光片上面就形成了一個像素所顯示的顏色,最后再穿出來,打到我們能夠看到的那層屏幕上。
TFT-LCD其實就是應用了TFT技術的LCD,其在下層的玻璃基板上面覆蓋了各種不同的薄膜,使得半導體材料可以積在基板上,形成控制電路,從而實現了在更小的體積空間內對液晶層分子的控制。
先天不足
誠然,LCD有許多優點,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是LCD有許多先天性的不足。
首先,對比度低。LCD的背光模組要求是常亮的,而它的液晶層并不能完全阻斷光線的通過,只能是最大程度的進行減弱,所以就導致最后我們看到的黑色并不是純黑,也就是一點光都沒有的那種。對比度這項參數簡單地說就是黑與白的對比程度,LCD自然打不過前輩CRT。
不過目前市場上一般的LCD都能做到1000:1了,基本能夠滿足日常使用。
其次,顏色還原差。現如今,Windows系統一般輸出的都是32位真彩色,是RGB每個通道用8個bit來描述,另外加上一個透明度通道A,一共4x8=32位來描述一個像素點的顏色,不過實際上顯示器只需要RGB三個通道的數據,所以是24位。每個顏色都有8個bit,一共就是2的八次方——256種,一共有三個顏色通道,那么總的顏色就是256的三次方,也就是最常見的1677 7216種顏色,常見的表示方式就是16.7M種顏色或者是1677萬種顏色。
而早期和現在普通的1080p或更低的LCD面板因為驅動速度的原因,原生其實只能夠顯示6bit的顏色,也就是每個通道64種,三個通道一共262144種顏色,這差距也太遠了吧!怎么辦呢?廠商想到了用多個像素點一起顯示從而擬合出想要的顏色,比如想要一個R通道顏色值為2的像素,那么就可以用兩個相鄰的像素點,一個顯示RGB(0,0,0)一個顯示RGB(4,0,0),通過人眼擬合出來就差不多是RGB(2,0,0)的效果。這種模擬的辦法最高可以實現出來16.2M種顏色,一般在廠商說明中會寫明。
但是模擬出來的顏色總歸不如原生的強,在顏色進行過渡的區域,6bit面板的劣勢就會體現出來,有色塊等現象產生。不過目前原生8bit的屏幕越來越多了,1440p分辨率級別的LCD基本都用的是原生8bit屏幕,而4k級別的顯示器用10bit屏幕的也越來越多了,這不最近N卡驅動還加入了10bit視頻輸出的功能,就是為了應對現今的大潮流。
最后,可視角度小,最早廣泛應用的TN屏在側看屏幕的時候會出現色差的問題。
其實其他還有一些問題,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以上三點。
TN(Twisted Nematic)是最早被廣泛使用的一種LCD的實現技術,因為其制造相對簡單的原因,目前LCD中占很大比重所用的也還是這項比較老的技術。
TUF Gaming VG27BQ,TN屏,1440p分辨率,240Hz刷新率,最快0.4ms的響應速度
但是TN屏幕也具有LCD幾乎所有缺點,在顏色還原、可視角度等方面都比較差勁,不過因為TN屏幕因為可以做到非常快的響應速度,幾年以前就有做到5ms以內的TN屏幕產品了,這幾年更是把響應時間壓縮到了1ms以內,甚至有0.4ms的產品出現,受到了不少游戲玩家的歡迎。另外目前很多240Hz刷新率的顯示器使用的都還是TN面板,IPS對應的產品還很少。
優點:響應速度快,成本低。
缺點:色彩還原不夠準確、可視角度小(近幾年已經有所改善)。
由于TN屏在很多方面表現都不盡如人意,所以之后業界又研發出了新的IPS(In-Plane Switching)技術來嘗試解決TN屏的一些痛點。
簡單來說,IPS就是把控制液晶的電場方向從原本的縱向換成了橫向,使得液晶分子不管在加電還是不加電的情況下都與屏幕平行,并且在結構上進行了一些改良,最終使得整體的可視角度大幅改善,多年前的產品就可以達到178°這樣的數據。
EZIO的專業級顯示器幾乎全部使用IPS面板
而IPS面板的響應速度會比原來TN面板的要高一些,不過近幾年的IPS面板已經可以將響應速度控制在個位數毫秒級,與TN屏差距很小了,最近Acer還發布了原生1ms響應速度的一款IPS屏幕。而且IPS面板因為需要更高的背光亮度,所以漏光是家常便飯。
優點:色彩更加精準、可視角度更大。
缺點:響應速度慢一些,成本更高,漏光。
另外三星的PLS本質上與IPS相差并不大,所以它也具有類似IPS的優缺點。
VA屏幕是最近幾年隨著曲面屏和大屏幕潮流重新流行起來的一種面板類型,本身是面板廠想將TN和IPS兩種技術的優點結合在一起而誕生的,它的液晶分子扭曲幅度不會像TN屏那么大,也不像IPS屏那樣完全平行于屏幕,而是介于兩者之間。
不過很可惜,VA屏還是受限于LCD的先天不足,繼承了兩位前輩的一些缺點,比如在響應速度方面不如TN屏,顏色還原也離IPS差了那么一點點。不過VA屏的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它容易做大屏和曲面屏,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曲面屏都采用的是VA面板,在比較低的價位上也可以提供不錯的視覺體驗,而高端VA顯示器則可以提供超過IPS的體驗。
優點:容易做大屏,對比度更優秀。
缺點:在大角度下看屏幕會泛白,響應速度略慢(已經改善)。
三種面板都說完了,簡單用一張表來總結一下,表中的"+"、"-"號代表在這項上表現相比更好/壞,"="號表示處于三者之間的水平。
TN/IPS/VA面板對比
很簡單,如果你是極致電競玩家,那么選購TN面板超低響應速度的顯示器準沒錯,而如果你是專業用戶,需要做圖形設計或者處理視頻,有色彩精準度的需求,那請認準IPS面板。如果喜歡曲面屏,那么VA面板的屏幕是你幾乎唯一的選擇,當然,對于普通玩家和喜歡多媒體娛樂的朋友,VA屏幕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不少攝影愛好者都認同黑白照片所帶有的一份獨特的魅力,把色彩從照片上抽走后,剩下的黑白世界反而會呈現出一份更豐富更戲劇性的畫面。
正是因為黑白攝影的獨特魅力,即便在這個彩色照片為主流的時代,黑白攝影依舊占有其一席之地,更是有大批攝影愛好者專門研究黑白照片的拍攝方法。
那么黑白攝影都有哪些特點?什么題材的照片適合處理為黑白?該如何處理?好機友攝影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下黑白攝影。
撇除色彩的干擾,突出主題
黑白攝影與彩色攝影最明顯的分別,就是從肉眼看到的彩色畫面上,把色彩抽去,只留下黑與白構成的影像。
這能令相片上的主題更突出,因為畫面上其他只作陪襯之用的色彩和干擾都被撇掉了。沒有多余的色彩與添加,影像更能以其真實的形式展示出來。
攝影:Pedro Luis Raota
強調細節
黑白的色調更能為相片帶出分明的對比度,因為整個畫面都被濃縮在黑與白之間,這令我們抽離于日常置身的彩色世界,使畫面上每一個細節的重要性都彷彿被「放大」了。
盡管是一個隨機的倒影、一個簡單的輪廓、一組幾何的紋理,透過黑白攝影的呈現手法,都能輕易營造出一份新鮮的戲劇性效果。
建立氣氛
有一些拍攝主題彷彿就是與生俱來的黑白攝影寵兒,例如是凄美或感性的題材。相片上的黑白世界往往給予觀眾一種接近靜止的氛圍,無聲似有聲。適當運用黑白攝影可為拍攝主題建立出獨特的意境和氣氛。
但并不是所有照片在換上黑白色調后都會好看。假若那照片本來就不怎好看,不要奢想在后期時強行加上一個黑白濾鏡便可把一張爛作品「起死回生」。
嘗試在下次拍攝前多準備一點,或學習由不同角度出發,從錯誤中學習,是學習攝影必經的一個過程。最好和最自然的黑白照片,都是從按下快門的一刻就決定好了。
攝影:Emmet Gowin
攝影:Garry Winogrand
攝影:Herbert List
突出畫面影調與形態
攝影無非是對光、影、形、色的捕捉。而如果一張照片沒有了色彩,那么就只剩下了光、影與形,光與影可以合并稱之為影調,也就是說黑白照片,只有影調與形態的表達。
正因如此,在黑白照片上,我們的注意力會自然地集中在影調與形態上,從而讓著重強調影調與形態的照片更出彩。
《玩具小子》 攝影師:Rene Bernal(菲律賓)
紀實類照片
紀實類照片的表達重點在于真實地記錄場景,強調客觀性。而黑白照片由于摒棄了色彩,使得畫面本身更純粹,非常適合表達場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而且黑白照片與生俱來的具有一種成為“經典”作品的潛質,因此多數紀實類照片均適合采用黑白來表現。
比如下面這些名家作品,由于畫面中只有黑白灰的影調變化,因此觀者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每一位行人的動作、神態的觀察。
攝影:Pedro Luis Raota
攝影:Edouard Boubat
展現線條美的照片
絕大多數展現線條美的照片都屬于極簡風格的照片。原因在于線條美很容易被畫面中的其它景物所掩蓋。因此利用黑白照片減少色彩干擾的特點,線條的表現將更加純粹,畫面也會更具美感。
展現歷史感的照片
黑白照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過去性”。理論上來講,任何照片拍攝的都是已經發生的場景,但經過攝影長時間的發展,在彩色照片占據攝影主流的今天,拍攝黑白照片這種行為本身就帶有一種“過去”的性質。因此當一個場景使用黑白照片表現時,其歷史感就會尤為濃重。
攝影:Christer Stromholm
攝影:Margaret Bourke
色彩不突出 以影調取勝的照片
有些照片本來就沒有突出的色彩,而且美感主要是通過影調的變化或者對比來表達,這類照片就非常適合處理為黑白。
比如下圖這張獲獎作品,即便有色彩,畫面其實也是灰蒙蒙一片。所以干脆將其處理為黑白,并仔細處理畫面中各個區域的明暗過渡,另暴雨云的層次感更加突出。
1、飽和度法
就是把飽和度降到最低,這個方法的可控性很低,因為一張圖片只能形成一種效果。
2、Lab法
Lab法就是把照片轉換成Lab模式,再把其中的Lightness信道轉換成Gray模式;這種方法的效果對膚色的感覺很好,反差比以上的方法控制得要好,整體明暗適中,效果不錯。但其通透性,層次感仍未能充分表現出來,高光區反差和對比度很小。
具體操作如下:圖象-模式-Lab通道-再在通道面板中把a通道拖移到右下角的回收箱里把該通道刪除即可。如果想把圖片保存為JPG格式,則需要先到模式菜單中把圖片格式轉為灰度模式才可以存為JPG格式。
3、黑白法
黑白法就是利用PS的黑白工具調整畫面色彩。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調整不同色彩的亮度,從而實現更加豐富的畫面效果。
4、通道混合器法
通道混合器與黑白工具有些類似,只不過其調整的對象是通道而已。這應該是把彩色圖片制作成黑白圖片最好的方法了,因為它能讓使用者們對圖片有完全的控制,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參數。
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在通道面板中觀察各個通道的效果,記住最好的那個,這樣便于你對各通道的細節調節,然后點擊菜單調整-通道混合器。
結果彈出“通道混合器子菜單”,在對話框中選取左下角的單色項。現在能看到原圖成為黑白了,然后再根據自己的感覺調整各通道的值,直到最好的效果出現為止即可。
通過該方法制作黑白圖片,各色調轉換成的灰階都可以讓你隨意控制調節,只要有足夠的耐性和細心,慢慢觀察與調節一定能制作成很好的黑白照片!
5、去色法
所謂去色法,就是利用PS的去色工具去調整畫面。這個方法的可控性很低,只有一種畫面效果,但是其優勢是可以保留比較豐富的畫面細節,方便你進一步處理。
6、轉灰度模式法
將其直接轉換為灰度模式;對比去色,效果比較好些了,圖片的影調的對比鮮明了很多,灰階和層次也較為豐富了,對于一些色彩或明暗對比強烈的照片直接使用灰度模式就能獲得不錯的效果。但使用這種轉換方法會對圖像對比度產生影響,損失圖像細節,轉換后圖像層次感受損。
7、漸變映射法
由于這個功能在菜單中的位置不佳,人們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恰恰它能實現的效果會讓你愛不釋手。彩色照片轉黑白就是它最簡單的一個功能。
步驟一:打開圖像,設置前景色為黑色,背景色為白色。
步驟二:執行圖像 — 調整 — 漸變映射,調出漸變映射設定對話框。可以選勾仿色(Dither)選項以增加漸變的平滑。實驗下來,效果不是很明顯。其它選項保持默認值不變,完成之后漸變將會自動依照圖像的灰階數值,自動套用到圖像上。即轉為黑白照片形式。
這樣的方法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不是很直白呢?黑色與白色自動套用到圖像上,成為黑白照片,感覺很合情合理吧。實踐下來,比直接去色和將飽和度設為0好得多,不信你試試看吧!
8、利用計算命令混合不同的通道法
利用“計算”功能在photoshop中打開要轉換成黑白圖像的彩色圖片。進入菜單.選擇“圖象”菜單中“計算”并打開對話框。這一對話框允許用戶從圖片中選擇兩個通道,并將其混合.生成—個全新的通道。
從彩色圖片中選擇兩個通道,使用“計算”中的“混合”生成一個新的灰度通道。這個通道要比灰度轉換操作得到的結果好得多。
為了得到一幅更好的灰度圖片,可以使用如下兩種方法:
?嘗試不同的通道組合(紅和藍、紅和灰,綠和藍及藍和灰的且合)
?混合模式設置為“柔光”。也將混合模式改為別的模式看一下效果,降低或增加“不透明度“設置.然后觀察一下效果。
當找到了一種合適的組合方式之后,進入對話框底部的結果”,彈出菜單并選擇”新文檔“。單擊OK按鈕,會出現一個新的文檔,其中的背景圖層是用戶定制計算的通道。隨后,生新文檔中,進入“圖像”菜單,在“模式”菜單下選擇“灰度”命令進行調整。
9、混合模式法
新建一個空白圖層,填充黑色或白色,然后把混合模式改為顏色。這樣的話,下面的圖層就會變成黑白。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以上的方法。常規圖片選擇黑白法比較適合。如何需要比較豐富的細節,可以選擇Lab法。
10、外掛插件法
Convert to B/W是一個專門制作黑白照片的PS插件,可以對照片運用不同的濾鏡,包括紅橙黃綠青藍紫,還可以選擇不同的密度;更精彩的是,你還可以選擇不同膠卷的特性,包括AGFA PAN APX、ilford DELTA、KODAK T-MAX等等,相當專業。可以調節的參數較多。
在好機友攝影學院課程中,雷波老師針對黑白照片講解了多種后期思路及修片方法,并通過實操案例進行講解,比如:
1.老人-將皮膚調整為黝黑色的方法
這個案例重點講解了,如何通過后期將老人面部,調整成為近期在攝影界制作人文照片時特別流行的黝黑色調。
案例涉及到的技術如何快速制作分區選擇區域,并分別進行調整。如何在制作黑白照片時對局部明暗進行調整。
2.老宅-為制作黑白照片時統一光線的方法
這個案例重點講解了,如何通過將現場雜亂的光線理順,如何通過濾鏡命令增強畫面的局部立體感,在將照片處理成為黑白效果時,如何考慮畫面的亮部與暗部。
3.迷霧-通過后期模擬霧效的方法
這個案例重點講解了,如何使森林有霧氣朦朧的效果,其中使用到的技術包括繪畫、混合選項、圖層蒙版、圖層混合模式、圖層不透明度等。
4.向天歌-拼合照片并去除背景的方法
這是一個典型的通過拼合素材圖像得到新效果的案例,屬于目前較為流行的后期手法。在制作過程中綜合使用了調色、處理照片明暗、改變素材形態等多種技術。
下面,通過圖文教學,直觀地了解下如何處理黑白照片。
調修分析
時下,拍攝彩色照片是很常見的事,但在相機剛剛被發明時,只能拍攝黑白照片,因此黑白照片效果容易給人一種懷舊的感覺,尤其是在人文類照片中,黑白照片獨有的表現力,能夠進一步強化照片的韻味。
另外,由于黑白照片沒有色彩,因此觀者能夠將注意力更集中在照片的內容上,更容易突出畫面的主體。在不失協調性的前提下,黑白照片的反差越大,就越容易吸引觀者的目的。
本例就來講解制作高反差照片的方法,首先要將照片處理為大致合適的黑白效果,然后再大幅提高照片的對比度即可。
要注意的是,高對比度不等同于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而且調整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些關鍵位置不要出現過亮或暗的問題。
原始照片
效果照片
調修步驟
1、初步將照片轉換為黑白
?打開一張raw格式圖片,以啟動Camera Raw軟件。下面先將照片初步轉換為黑白色彩,以便于后面對其黑白效果及反差進行處理。
?下面將照片處理為有層次的黑白色效果。選擇“HSL/灰度”選項卡,并選中“轉換為灰度”選項,此時會自動對照片進行一定的處理,具體表現就是下方的各個滑塊會發生變化。
2、強化立體感與反差
初步調整好黑白效果后,照片顯得非常灰暗,缺少立體感與反差,下面就來對其進行強化處理。
?選擇“效果”選項卡并向右拖動“去除薄霧”滑塊,以增強畫面的通透感。
?選擇“基本”選項卡,在右側參數區的底部向右拖動“清晰度”滑塊,以進一步提高照片的立體感與細節。
3、優化照片曝光
通過上面的調整,大大強化了照片的反差,但同時也導致其曝光存在一定問題,下面分別來對其進行校正處理。
?選擇“基本”選項卡,在右側參數區的中間部分,調整各個參數,以改善照片的曝光與對比。
上面是以天空為主進行的曝光調整,此時觀察地面上的大山和平地,仍然較嚴重的曝光問題,下面來分別對其進行調整。
?選擇調整畫筆工具并在右側設置的畫筆大小等參數,然后在大山上涂抹,以確定調整的范圍。
?在右側設置適當的參數,直至得到滿意的調整結果。
若對此范圍不滿意,可以按住Alt鍵進行涂抹,以減小調整范圍。
?按照上述方法,再在平地上進行涂抹,并設置相應的參數,以適當降低其曝光,使照片整體顯得較為協調。
攝影:Bruce Davidson
攝影:Pedro Luis Raota
攝影:Pentti Sammallahti
攝影:Elliott Erwitt
一等獎,《瑪迦與魯弗斯》 攝影師:Simona Nálepková(捷克)
一等獎,《金色山脈》攝影師:Kevin Evans
二等獎,《黑沙灘,維克冰島》攝影師:David Rosen
一等獎,《在森林中》攝影師:Charlotte Gibb
二等獎,《海洋支柱》攝影師:romain barats
一等獎,《逐浪》 攝影師:Guy Al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