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什么值得買用戶原創:射手person
創作立場聲明:盤點全球的心態
大家好,我是person,來自地。
本篇將談談最近幾年或幾天出現在東亞耳機市場上的一些新舊產品:
由于篇幅有限,精力有限,很多耳塞沒法上相,簡單拍些圖,僅就我聽過的(目的是收集全球的耳機),以性價比和音質為終極原則,有線入耳式和無線藍牙式最佳型號名單。純粹主觀傾向,只代表自己。
按說最好是隨時更新,因為新品迭出,且各品牌各型號還會隨時調整價格。但鑒于編輯器不支持隨時更新,所以這份個人的超級盤點也難免有疏漏和瑕疵
正文中所出現的耳機大多數是能買到,有些是代購,有些是現貨,但也有些是下市了(盡量保證新鮮度),但凡是放進來的型號都是我比較或超級認可的。
這篇文章是各個時間段的總結,不像我的評測那樣有邏輯性,但“隨筆”這種可能更有參考意義。
(絕大多數圖都自己拍攝,且都是聽過或是聽了很久覺得確實太好,才放入文中,偶爾也寫個我喜歡的前端,請勿驚訝)
————————————————————————————————
美國advanced sleeper
價格100多點,日本fujiya拿了個銅獎、earphone三周銷量榜前五,成了睡眠用耳機中的佼佼者,能聽歌……這一點秒殺bose那個。。耳塞殼子是一體化設計(與耳套一體),而且是軟的,手感有較大的韌性,世間罕見(因為都是所有耳機都是硬殼子)
耳塞頭特小,晚上躺著睡覺比較舒適,調音也比較注重“安逸感”(低音厚,高音也較為精細),畢竟是伴睡屬性。
此外隔音比較牛X,在千元內的隔音效果可能是僅次于KINERA SEED,算是比較優秀級別。
不對稱色系的線材也增添了時尚感。代購也就100多塊,比較值。
一臺耳放:AUNE X1S 2020款
價格低(相對目前整個HIFI市場現狀),1000多塊錢,能推好和推飽不少耳機。我手頭的一些頭戴,一些入耳式,絕大多數都有良性的音質表現,有些甚至會讓人懷疑人生(尤其頭戴耳機),我那8000元的FOSTEX TH900MK2都推的很不錯。個人很推薦。造型也漂亮,適合所有有美術情節的人。
KINERA BD005:
日本版BD005E,國內版不帶尾綴字母E,區別只有這個。該型號是目前低價位圈鐵耳機中調音比較流行且扎實的那種,中低頻有厚度,密度,高頻稍纖細,金字塔形聲音挺不錯。
外形就像舒爾的mini版,在日本專業耳機銷售平臺統計的日本國2017到2018年銷售榜里,它基本是前五位的水平,甚至2019年年初,也仍在關注熱度榜前五,對于想體驗低價圈鐵的燒友,可以從它搞起,此外,可換線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國內售價200內。比日本售價還更便宜一點。
KINERA SIF(這個 塞子的聲音特別的動人,低頻可炸、中頻唯美柔和、高頻翠麗明快延伸好)
與價位更高的經典intime碧sora對決,音色勝出,人聲、器樂明顯更毒,具備更好的柔和感、華麗的延伸和抓耳的細膩度
KINERA的首款動圈耳機SIF問世,依舊延續了SEED和IDUN高隔音性的特色,而柔軟彈性的線也讓它更不易被生硬的拉扯到,最主要的音質,其優化了SEED略不自然的低頻,低頻氛圍有適度增強,且尤為出彩的是對高頻的延伸和光澤感,類似千元級動鐵耳塞的高頻精細感且又比這種動鐵的高音更柔美,實現了低價位動圈耳塞罕見的輕柔與華麗。此外,潛力夠大,不止可以直推,耳放加持下,音質提升巨大。如此一來,它成了250元內極少有的具備日后升級(加耳放進一步爽)潛能的耳機型號。
最后,外形撩人,銀色logo、銀白金屬管、純白腔體
由于采用了較為特殊的新型振膜材料,初聽不算好聽,會有缺乏層次的問題,建議煲機起碼30小時。
相對自家SEED,中頻密度略遜一些,其余層面都有一定勝出,中頻、高頻是非常抓耳的,即便搭配中性偏干澀的蘋果手機。
(kinera SIF在我所收集的耳機中,其實已能擺在500元左右價位去和高手們PK了,而聲音完成度,與我手里的EXK、天使吉米氧氣、水月雨KPE、山靈ME100等也都同處一線水準,有高級感。聯想到該型號200多的價格,是很顛覆認知的,如果煲機一段時間,我覺得——你可以夸它的任何一個頻段都有毒性。動圈耳機總是那么令人著迷。)
友情提示:該品牌在國內僅一家正規代理商。
TFZ T1S
全面升級的T1S在插頭、線材、耳掛、腔體質感上都超越初代T1。音質:因采用該品牌第二代石墨烯單元技術,且磁通量提升超20%,其在解析力、樂感上相比初代也有進一步增強。之前149元的T1,升級后價格提高大概30元。性價比仍然很不得了。在較低價位時尚動圈耳機中仍是佼佼者水平。
(我是想說:這個T1S或是200元內音質第一,它有一個200元內絕大多數耳機都無法實現的準確且較為完整的聲場,其三頻能量和信息量足以支撐每一個細微角落的立體感,這種聲音具有越級性)
TFZ MY LOVE II,擁有同價位最為爽朗,純澈的高音質。加之極高顏值,職業樂手們的偏愛,也讓它極具競爭力。(這個塞子很多人看樣子總以為是樣子貨,我也以為是,實際很牛的,對比過相鄰價位的耳塞,硬素質絕對值這個價)
凱聲小黑鈴(199元)
平頭塞中的絕佳型號,既高解析,又勁道低頻,且人聲還非常自然,三頻段都有力量,順滑感,無刺耳,流行樂一把好手。
人聲感染力很強,調音近乎完美。在低價位平頭塞中絕對是個經典。也算是2019年的年度黑馬級。199元絕對值得入手。(我一向推崇入耳式,但這個耳機徹底把我征服……2019全年推薦!)
TFZ KING II
KING II
千元內除了銅雀EN700PRO(還有水月雨KPE)之外,差不多就是TFZ KING了,音染很動人,人聲、器樂表現力都很出色,大聲壓、大動態下聲音平衡感,穩定性極佳。是千元內不多的素質與樂感結合最好的HIFI級入耳式耳機之一。有越級PK的實力。(更新:由于KING目前有點清倉的意思,500不到的售價相當誘惑,熱衷音質的完全可以搞一個了,但,如果你資金還是比較充足,KING II是更好的選擇,音色不太變的基礎上它的結像更穩,而且整個產品做工比KING好太多)
日本SAMU SE02和SE01
圖為SE02
SE02陶瓷外殼的耳塞一直都比較稀有,更別提300元不到的……,如果你想從正規廠商(日本一家耳機廠牌)那里體驗下IE800的“感覺”,那SAMU SE02是入手門檻最低的那個(代購)。做工極佳。音質也很好。還有個線控。
SAMU SE02在日本KAKAKU價格網上被作為3000日元級的推薦型號之一。白色款尤為驚艷,黑色的也不錯。音色秀美,柔和,低頻適度,高頻風格略張揚。線材被編織物包覆,類似K3003。
SE01
圖為SE01
SE01
SE01價格與SE02是一樣的,但聲音卻要比SE02更自然些,低和高頻也都挺過癮,且得到了VGP2019夏季的授獎,除了顏值……可能不像SE02那么騷氣,其余層面我是更愛SE01。
ZERO AUDIO 出品的ZIRCO PEZZO(400到500元)
VGP2018授獎型號,2019年4月底上市,外形小巧,殼體由氧化鋯陶瓷+鋁拼接設計,這塞子低頻稍微少一點,適合不那么低音狂的音樂愛好者,同時,某種角度來說,比如中頻、高頻解析層面,它還是個超越intime sora的耳機,是InTime的良好繼任者。
按說IPhone就可以完美驅動了,不過,若是有千元級國磚,那自然更好,更能展示它應有的解析水平。
音色柔和、曼妙,壯闊的空間感
HZSOUND HZ5和HZ5 PRO(2018年12月12日上架的升級型號)
HZ5:售價399元,可換線的同時,還可拆卸導音管以調節兩種音色。其低頻和高頻素質較驚艷,中頻能量收斂,背景很黑、橫向與垂直空間廣闊。亦是500元內稀有的適合搭配耳放并實現更高素質的入耳式耳機,越級能力驚人,調音很成功。HZSOUND HZ5對大場面音樂,純器樂有音色感染力的加成。
HZ5PRO:解析進一步升級,厚度、動態相比前作也都有一定的強化,調音完成度非常非常高!有不少層面已經超越GR09,是千元內玩法最多樣的純發燒級且高做工水平的耳塞。
鐵三角E40
不論怎么對比,鐵三角E40在500到1000元之間,都是硬素質非常突出的那個耳機。是千元內少有的幾個集密度、厚度、全頻高解析于一體的產品。是可以用來收藏的超高性價比絕佳素質的耳機之一。目前價位500到600之間(日行),對于執迷解析、準確性、人聲口型的人來說,E40是極為值得買的
KINERA IDUN:
截止2019年5月,市面上類定制耳機中售價相對最低,且聲音最毒的一個(沒有之一),那種柔韌度非常罕見,低頻相當剛猛(搭配某些播放器時),已經有兩三千耳塞的效果了(調音完成度極高),中高頻密度大,且透明,除了大編制,其余通殺,是我遇到的千元內最劇毒型耳塞。論抓耳,1000元以內沒有敵手,2000元內敵手可能有(主要是相對最便宜,799元)。有三個配色,藍、白和木色(號稱限量版),擅長搖滾、器樂、人聲流行、ACG。
kinera idun在美國Head-fi口碑(前期小范圍投放了一批貨)挺棒,但正式發售(美國地區)是6月,由于該型號先行在國內銷售,隨著口碑不斷發酵(相對便宜以及足量的高音質),目前也已經是非常爆的水平,另外,既艱難又刺激的是,kinera IDUN正和森海塞爾IE40PRO共同搶占著600到800元有線耳機市場,前者主打樂感、深度,后者強于分析和鑒賞。對于消費者來說,還是要想好自己最在意什么?最能長久的體驗什么
IDUN常規銷售的有藍、白兩個版本,腔體表層做的確實夠夢幻。有玉石的晶瑩感。
Ksearphone白鈴與其他
Ksearphone白鈴
千元內素質不錯的平頭塞也不少了,但Ksearphone白鈴(高阻高敏)還是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在保持高解析的同時,對樂感的處理,比如低頻和中頻人聲部分做到了極佳的耐聽性和自然度。黃銅外殼下有著非常潤澤和細膩的人聲詮釋,是一副可以無限循環至醉生夢死的平頭塞。
銅雀EN700 PRO與洛神EM3(雙11調價時性價比爆的要命)
古意雋永的名字,出類拔萃的工業設計,漂亮的顏色,包裝盒上酷到沒朋友的銅雀圖騰,以及既動人又細膩的解析力。可剛猛可輕柔的包容性,極均衡的分寸感,入耳聽感極佳。所有這些讓它成為筆者聽過的千元內最佳HIFI級入耳式耳機。(3月30更新:千元內以毒性來說KINERA IDUN還是最不得了)
(興戈品牌目前最好聽的,既高性價比,又高佩戴舒適度的是覓澈MT3,舒適度高于EM3,只是解析略遜色于EM3,但仍非常強)
圖為ELECOM HPC21(不太好買到了,可放棄搜索)
圖為ELECOM TWS01(不太好買到了,可放棄搜索)
藍牙耳機方面,從性價比和高音質角度出發,ELECOM的TWS01和HPC21仍是最值得推薦的。其中HPC21已經斷貨多次。TWS01作為新晉全無線繼承了HPC21的高音質特色,不知未來是否也會斷貨。
(這耳機真的很好)
下面這些都是聽過好久好久,覺得優點遠多于缺點的耳機:
有線耳機:
TANCHJIM CORA
實物很精美,音質也非常好,自然通透(均衡、細膩、有力度)是其優點,幾乎找不到啥缺點,300元檔上似乎是個完美級耳機,若是顏控、或是送禮,那簡直是必入。
威索尼可GR07 CLASSIC可換線版本(千元內國產高性價比,全頻舒展、高解析的動圈)中頻略細瘦,高頻延伸華麗,低頻量感不錯。600元左右。
興戈 EM2(一圈一鐵)2018年6月底上市的,599元,和郁少的一代神塞GR07終于展開了正面對抗。。顏值比威索尼可GR07高,聲音也相對更厚實,高配解析力似乎有超越GR07(可換線版本),價格定的很嚴謹。比自家EM1解析力有明顯提升,一耳朵濕,雜食塞子。過兩天寫評測。預感興戈會從這個型號開始飛起。
達音科TITAN5,低頻聽感似乎千元內最強,為什么這么說?索粉估計很多都知道NC020或是NC031 033這類隨身聽佩塞,它們的低頻量感非常大,TITAN5比索尼這種耳塞低頻還要大,且下潛、質感更好,很牛逼,你很難想象一個量感那么大的耳塞還能控制好中頻和高頻,這個調音,感覺有些革命性的意思。索尼的XB系列佩塞,它是只能做到低頻量感大,但中頻、高頻出不來效果,包括JVC等品牌也是如此(除了某些超出千元的耳塞),反正,TITAN5聽嘻哈或電音代入感是極強的,高頻素質也可圈可點。畢竟是HIFI廠家玩流行調音!對于新時代的青年,想在大音量下體驗刺激,勁爽,目前TITAN5可謂是這種類型耳塞中的”參考級“。如果非要給電音耳塞找個性價比的極致典范,TITAN5吧。
達音科TITAN6
這是個配件、外形設計、綜合品質感大跨越式的里程碑級產品,音質上,相對TITAN5適度提升了人聲表現力,低頻能量進一步增強,高頻相對TITAN5略內斂,全頻密度、聲場也都有進一步升級。由于采用直插式設計,且售價定在500到1000元之間,TITAN6已成為國產耳機的一次“壯舉”(通常為了差異化或討巧避開洋品牌競爭,國貨大都選用繞耳式),象征著品牌的成熟和自信,具有歷史意義。
雖說搭配也容易(靈敏度很高),但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買個更好的專業播放器伺候,提升會更大。
山靈ME100
產品綜合完成度非常高,是國產入耳式耳機中的恒久“經典”。中頻之王,非常健康的聲音,適合耳機收藏家門購入。價格七八百,在同類產品中算是非常高的“性價比”了。
————————————————————————
千元內優秀降噪耳機(性能、質量好):
1、藍牙降噪入耳式:
1MORE E1004BA
千元內幾乎是最佳(做過實驗的),兩檔降噪+環境聲切換,音質和降噪效果都超好,千元內那些兩三百的就別考慮了,咬咬牙多花點Money,買1MORE這個。不買是SB。我話放這了。
1MORE E1020BT
我一直以為索尼的頸掛式藍牙耳機在較高價格上是最漂亮,最好用,音質也最好的 ,但沒想到在顏值、好用、音質上,稍低價位上的1MORE E1020BT是更令我吃驚。這是國貨大牌中,不論設計感,還是實用性都徹底征服我的產品。音質也非常非常好,綜合所有要素,我認定它是國產頸掛式藍牙耳機中的“參考級”。
1MORE/萬魔 E1020BT雙動圈電競游戲無線藍牙耳機項圈頸掛脖入耳式499元天貓精選
去購買
2、降噪頭戴藍牙:
魔鬼貓降噪頭戴耳機
適合年輕人(長相顯年輕的也可以)最近發現嘻哈歌手GAI也戴著它(哈哈哈)。
作為定位潮牌的降噪包耳式耳機(兩邊耳罩圖案不對稱設計),音質非常好(有點索尼WH-H800均衡版的意思),做工極佳!降噪明顯(但也不要想著去打H900N),這貨要是beats出的,估計1500左右?可它價位600內!所以性價比爆表啊,同學們!
千元內,除了索尼WH-CH700N(內斂商務風),就是它了。不夾耳朵,耳墊包耳設計,極軟,像乳房一樣軟。。。。
1、平頭耳塞:水月雨VXC,有時會覺得它不亞于花灑。在平頭塞中可能是調音完成度最高的之一。金屬腔體的平頭難免有刺耳,這個沒有。女聲、樂器好于男聲,不算全能,但氣質獨特,高貴,大推力播放器接駁下,需要注意音量別太大,這塞子也是有極限的,這幾天有兩次不小心差點給它轟爆了。
2、HIFI入耳:TFZ SECRET GARDEN 1(動圈旗艦1299元),做工、包裝很好,而外形更是在千元價位中極具競爭優勢。聲場超大,動態強勁,解析到位,各種悅耳。豪邁奔放雜食,極易搭配。
索尼藍牙耳機2018春季出的這些都挺棒的:
游戲類入耳式耳機:
渡哲特DF-20(200塊不到)
功能、做工、設計感俱佳,極具性價比。是兼具音樂味與游戲體驗的入門級耳塞。實物會很吸引人。
HIFI級、音樂類、運動類:
1、威澤OS1
禮品級的入門級耳塞,外形風騷,且做工也可圈可點,在不到200元的價位上實現了某種程度的逆襲,是目前低價位上,外形最酷的國產耳塞(最),而且音質也非常不錯,低音控首選。
OM1新出的OH1,藍牙頸掛版本,非常潮,做工非常好。在200+的售價上有較強的競爭力。藍牙5.0、支持AAC、11小時左右續航。我個人是更推薦OH1,音質比OM1要好。具體直接點鏈接去看。這么潮的頸掛式耳機,在業內還是非常罕見的,產品完成度非常高。值得“潮人”砸點小錢買。
(圖為OH1)
便宜、非常潮、聲音有非常好的韻味感。外形設計絕對不亞于Beats X……
2、英國RHA MA390(淘寶有家約260元的)
音質 做工 設計感 隔音 價格 無敵。是本周發現的極具收藏價值的耳塞。值得小白嘗鮮,超越E2000。價格比E2000低,你們好好想想吧。
RHA MA650:
如果預算超500,想體驗高質感、高音質,拿MA650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具體看圖吧……
這塞子低頻量感略少,前端只要不是索尼XK,我估計都是比較均衡的聲音,具體特色是“清亮”,解析好,厚度適中,主要是明快和速度感,聲場也較大,適合非“低音控”的孩子們。上圖中的是安卓版。三鍵線控。
3、平衡入耳式
茶樂音人Co-Donguri 4.4平衡:
2000元以內,最適合搭配ZX300A的耳塞之一(僅次于達音科隼+4.4平衡線和TFZ SECRET GARDEN1+自家4.4平衡線),最大的優點是,雖很便宜(300多塊),但卻能有媲美隼解析和控制力(容許我稍夸張下),這會是一個“現象級”的低價位平衡耳塞。更是山岸亮的心血之作。耳機收藏家們也可以收一條,質感要比基本版(3.5mm)Co-Donguri雫更好。ZX300A這個機器,我見不少人反應力氣大,聽的頭昏,是一個聽感比較獨特的機器,Co-Donguri這個塞子可以把它的“混沌”“擁擠”感沖開一些,讓各個聲音元素分離的更明確一些,低頻也會適度收斂,竭力確保一種平衡感。反正,我個人是能聽很久。
4、藍牙有線運動入耳式:
sony WI-SP500(385元)這個型號我覺得是索尼的經典
5、藍牙頸掛式:
索尼WI-C400
想感受一把K3003的感覺么?最低從WI-C300開始(300不到),但想佩戴舒適,輕松出行,WI-C400更好(與C300音質相當),索尼流行音染怎能這么好聽……C300C400的調音好K3003啊……我TM真不知咋說了。索尼賜予了我力量。
(上面的描述略夸張,但大致感覺是類似的)
補充:C300和C400的耳塞頭是便宜到谷底的EX15AP,15AP低音下潛和高音延伸都一般,但即便如此,索尼的音染仍能感動到人(發燒友請無視),而當它被徹底推開后(以藍牙形態WI-C系列呈現),你會發現天都亮了,直逼K3003!總之,藍牙有線耳塞目前發展的總體狀況是好于真無線。真無線偶有幾個突出的,但完成度還是遜色于有線藍牙。
6、頭戴降噪耳機:
索尼WH-CH700N
千元內差不多是最強的集音樂性與降噪性能于一體的好頭戴耳機。佩戴舒適度高出天際(超過1000XM3),也很美觀,只是造型風格偏商務,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外形審美。WH-CH700N是個人最喜歡的(目前性價比超高)的索尼頭戴降噪耳機,音樂味比WH-1000XM2好,我可以保證……你會陶醉的。
7、藍牙降噪入耳式耳機:
截止2019年3月23日,最便宜的索尼藍牙降噪入耳式耳機(性價比很高)MDR-NWBT20N(日本賣的很火)國內需代購:
MDR-NWBT20N
該型號可能也是千元內性能夠好用,且價位還最低的大品牌藍牙入耳降噪耳機。不到500元,很推薦
8、超低價位入耳有線:
BOT1
波耳bboooll BOT1,這塞子3動圈混合(貌似噱頭),價位奇低,我以為不會多好,但搭配手機,播放器,彈性、通透度都很不錯,流行味濃郁,是比較抓耳的塞子,調音不算非常均衡,高頻略刺激,貌似也就這一個小缺點。在100元這個價位上,聲場是最大的。沒有之一。同樣是抓了一堆類似價位的耳塞對比過,200元內聲場排名前幾。
BOT1S三動圈頸掛式耳機
隨著熱賣,該型號的頸掛耳機版也出來了,我對比了下與有線版的音質區別,發現中高頻的刺激感略微有所減弱,低頻量感適度增強,其余差異感不算明顯,綜合來說,音色、音質仍然是非常好。只是做工目測中規中矩(畢竟便宜)。耳塞頭倒是仍舊風騷。在頸掛耳機中,以音質的角度看,很值得推薦。
頭戴藍牙耳機:勒姆森HB-69(帖耳式,比普通帖耳式再大一圈,最適合出街的那種尺寸)
外形很好看,掛脖上、戴頭上都是很漂亮的裝飾,且外殼不易被刮花,很耐用的感覺,聲音:低頻較猛烈,中頻厚實,高頻也比較細膩,在400左右的價格區間上性價比不得了,尤其是它還附贈通常千元或幾千元頭戴耳機才給的硬質高級收納包以及額外配送無電時使用的耳機線,更讓它誘惑力十足。此外,該品牌的HB-65s也是極好的。這倆聲音差不多,都是我驗證過的目前高性價比耳機。具體在本賬號的單品評測中。
頭戴HIFI類,包耳開放式耳機:
SIVGA SV004
高級感的木碗耳機大多爆貴,但SIVGA做到了“白菜價”(3個顏色),當然,這也是因為牌子不出名。但幕后研發人員都非常牛逼(具體不表)。聲音通透卻不冷聲,調音有感情,有態度,飽滿、自然,比較雜食,不太挑音源。蘋果手機推也足夠。是包耳式木殼耳機中稀有的超易推型號之一。
SV004的耳墊和索尼MDR-1A限量版大致是一個樣子,舒適度很好。
主要還是便宜好聲,以我看SV004差不多已是此類耳機中的性價比之王。
入耳有線:森海塞爾IE40PRO:
入耳監聽,解析力、分離度在千元內是個BUG,樂感極好,順滑、流暢、通透。或許已經是千元內最具競爭力的那個。是森海塞爾開啟動圈調音新篇章的里程碑型號。
IE40PRO比價位相差不大的IE60要再好一些,具體表現在分離度、聲場都更好,但樂感可能IE60更好點,IE60還是很經典,解析力仍在在線。
另,IE500PRO在發稿日的前三周,美亞299美元也是性價比非常不錯的,換算人民幣不到2000塊,這么一對比,國內近5000元的價格……哎,希望“不要再漲工資”了。
TFZ X1(499元):是一款真無線耳機,千元內綜合設計、音質第一梯隊,具有超高性價比。我就不放圖了。它的誕生不亞于Iphone問世。接近于全方位的性能爆表。有錢但又不想亂花錢的盡情去買。
TFZ T2(399元):千元內冷聲卻也很毒的耳機第一梯隊:三頻爆發力均優,中頻順滑凝聚,線條感極流暢,外形非常漂亮,金屬材質,擺脫了TFZ以往產品塑料化玩具化的浮夸感,檔次提升明顯。幾乎完美。是我認為的買了幾乎不會后悔的中檔次入耳式耳機之一。(我個人最喜歡的冷聲系耳塞,聲音超級Q彈)
(T2獲得日本2019夏季VGP授獎,日方評審團與我的看法高度一致,我對其表示認可)
tfz no.3
關于TFZ NO.3的音質:
首先,很多耳機初聽(一周內)的感覺,和數周之后再聽,認知上或會有不同。
NO.3也是如此。這篇文章在寫之前,我用原線和TFZ千元級的4.4升級線都體驗了一把,接的索尼ZX300A(3.5、4.4)
感覺如下:
1、靈敏度仍舊是TFZ傲人的武器,3.5的ZX300A也能把NO.3推的“嗷嗷叫”。
2、即便NO.3在3.5mm口的ZX300A下不夠出色(這就對了),但我仍無法否定它比較爽的聽感,中頻厚、低頻沉、較好的高頻細膩度。而在接ZX300A 4.4mm平衡口時,NO.3對KING II形成了較大的“碾壓”優勢,更凝聚的中頻和更清晰的分離。高密度、高速度、高沖擊力加之柔韌無刺的高音魅力。這已經是千元級水平了。如果你不適應TFZ中、低端耳機偶爾出現的“沖”和“刺”,那——選NO.3吧。
(ZX300A不算是最適合它的前端(4.4除外),國磚以及蘋果手機才是)
3、NO.3的第3代單元相對KING II的2.5代單元,的確是更強的,但,NO.3并未再堅持過去該品牌偏監聽的調音路線,而是走了類似達音科TITAN系列的路子,追求宏偉和敦實。這就使得NO.3宣傳文案中的“解析更強”有了點滑稽感。
實際上,它的素質沒啥問題,就是調音厚重了些,顯得解析不驚艷而已。
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它,NO.3:是一個解析更強,但厚度也同樣更強的塞子。
這顆單元(TFZ第三代)所呈現出的密度、厚度在TFZ產品線中,除了2000元檔的S7能干的過它,沒誰了。
另外,搭配手機、國磚都行。
最后,這塞子外形、做工、細節品質都符合價位,外殼設計是個亮點。特美型。不落俗套。到了冬天不“冰”耳朵。好評!
談談千元外,個人不喜歡的倆耳機:
森海塞爾IE80S
原因:搭配播放器不太容易,大多情況下,低頻都像是一團空氣,一耳朵還不如TFZ 149元的T1。高頻不錯,聽著和索尼XBA-N1AP的高頻有那么些像,算是華麗了。總體上低頻拖后腿太嚴重,需要配合更大推力的國磚才可以。索尼在產的幾乎全部播放器與之搭配都不出好聲(煲了也有100小時)。
新AIRPODS
音色不太好,音質比earpods某些層面稍好。與siri的交談堪稱悲劇,各種連接不上,反應滯后和垮掉,室內戶外與之對話,旁邊人會對你突然大音量的說話表示不解和尷尬(會有被視為神經質的可能)。此外,對于特別基本的觸控反應(掄起手指敲),遠遜色于我國產幾百元的派美特X13、T5。在蘋果系產品中,不如Beats X等藍牙塞子。
國產耳機這幾年整體表現很棒,消費級、HIFI級都有進步,另外,HIFI級和消費級的混合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比如索尼越來越發燒,山靈、飛傲在發燒的同時也越來越照顧消費級市場,還有TFZ這類長期關注發燒,表面卻給人消費級耳機的步調。
千元內好貨其實不算少,按說還有一堆堆的品牌和型號沒寫進去,限于篇幅和“0稿酬”的問題,就不再扯更多了。這篇算是個小總結,等我收集完全球200多個品牌的大多數耳機后,再談下一篇。
respect all 發燒粉絲兒
摩托羅拉上周發布了Moto E20,這是一款Android 11 Go版手機。據@evleaks透露,該公司還在開發一款更高檔一點的機型,即Moto E40。這款手機將由一顆未命名的八核處理器驅動。不幸的是,由于沒有更多的細節,我們無法判斷它是E20內部的紫光展銳Unisoc T606還是更強大的東西(T606并不是那么糟糕,它包括兩個Cortex-A75核心和六個A55核心)。
E40的6.5英寸720p+顯示屏將采用90Hz刷新率,與E20不同,后者的6.5英寸面板以60Hz運行。者很有趣,因為我們從未看到一臺具有高刷新率屏幕的Android Go版手機。
另外,三攝像頭的模組將有一個4800萬像素的主傳感器,這將是Android Go手機的另一個第一次。
其他兩個模塊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是超廣角和深度傳感器,可能是微距+深度。
無論如何,這些規格聽起來與Moto G20相當相似,后者使用Unisoc T700芯片組,以及6.5英寸720p+90 Hz顯示屏和背面的48+8+2+2 MP四攝像頭。很有可能E40和G20有很近的“親屬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