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種種原因,光環效應之下,相比高端大牌,中小品牌在客戶或大眾眼里留下的印象通常很淡,與其真正實力完全不匹配,其間的差距比起最抽象的后現代派畫還要夸張扭曲。
文︱銳評辛
說到臺系單片機,回想一下上篇我說的那一段,千萬不要以為我是在虛構和夸張,那就是我在搜索百度的時候親眼見到的。出于種種原因,光環效應之下,相比高端大牌,中小品牌在客戶或大眾眼里留下的印象通常很淡,與其真正實力完全不匹配,其間的差距比起最抽象的后現代派畫還要夸張扭曲。
但是考慮要命的成本...來來來,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主要的臺系單片機廠商。
1.新唐
新唐成立于2008年,脫胎于華邦旗下的“邏輯IC事業部”,聽起來和單片機似乎只有幾分錢關系。其實對于新唐單片機的真正起點應該是什么時候這個問題,我一直很好奇,特別查了一下華邦的單片機產品。
一直以來,市場上都有提及所謂的“華邦單片機”,然而,我搜索了一番,并核對了華邦官網的公司大事記。1994年華邦的確有開發過32位RISC處理器,但是,此后它再沒有“單片機”的有關記錄。因此基本可以認為,新唐的成立就是它的起點。
新唐的單片機產品非常豐富,差不多有500個型號。和其他老牌廠商不同,新唐首先推出的產品就是基于ARM Cortex M0內核的32位機,后來又加入了8051內核系列,填充了低端產品線,至此,它衍生出四大系列——8051、3個ARM系列,按順序分別為M0、M4、M23。
關于新唐有多強,我想,可以以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兩點來佐證:
一個是新唐從2011年開始推出M0內核32位機,并在2014年年底累積達到出貨量一億顆,這個成績和意法比是沒法比,但和別的比,還是相當牛的。
另一個就是人家的營收規模可是可以排入臺灣半導體前50的。
而且從2011年到現在,關于新唐的活動、開發板,還是經常時不時能看到,網上關于它的討論,乃至B站的視頻教程也是很多,足見它的應用是相當廣泛的。
關于新唐官網的大事記中,還有一點我是印象深刻的,那就是2018年,它和意法一樣,購買了STEmwin的版權,使得使用新唐單片機的客戶可以自由免費使用,而Emwin可能是單片機領域最好的圖形庫,在我的印象里,目前支持這個的,除了新唐、意法也就剩下NXP了。
再聯想現在新唐出的板子,基本上都把NU-LINK附帶在開發板上,這種種行為看起來多么像ST啊,我想,新唐是有意在模仿ST的成功經驗吧?說實話,我也確實在新唐身上看到一點意法曾經的影子。
2.義隆
義隆是一家老牌廠商,它成立于1994年,沒多久,從1995年就開始推出4位單片機,同年7月開始推出8位單片機。2000年上市了。
它也是比較早就開始重視國內大陸市場的臺系廠商之一,在2001年它就成立了上海分公司。
與新唐這種比較單純以通用機型為主的廠商不同,液晶屏觸控方面的技術積累是義隆的專長,并加進它的單片機產品系列里。
義隆的單片機產品系列也非常廣泛——它的系列分的比較細,光通用系列就分RISC、8051以及它自有架構,除此之外,還有基于觸摸按鍵、PC周邊、通信,甚至還有一個計算器應用的專用單片機。是的,計算器,就是老板娘算賬那種。
老牌廠商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的機器架構通常比較繁雜,義隆就是這樣,它同樣有4位機,而8位機也同時有采用自家架構和常見的8051內核。
粗粗算了一下,義隆現有的單片機型號系列,合計也有將近四百款,在我所看到的這十幾家臺系廠商中,屬于產品線最全的少數幾個廠商之一。
略顯奇怪的是,從2000年開始,大事記里的記錄,就越來越少有關于新單片機產品面市的消息了,更多的更新集中在義隆擅長的電容觸控類產品上。這類產品的更新,直到最近的2020年都在推新品。
難道義隆已經不重視MCU系列的革新,吃老本就可以了?
3. 合泰(盛群)
合泰,實際上就是盛群。盛群成立于1998年,到2000年才首度推出單片機。合泰的總部設在廣東東莞松山湖,盡管它只是盛群的在內地的子公司,但這個子公司的地位比較不一般,因為它“專門負責大陸市場產品生產銷售”。原來,盛群在深圳有一個同樣叫盛群叫子公司,后來遷移到了東莞,并正式更名為合泰。我還發現了一個小細節:盛群是其臺灣繁體中文官網,如果切到簡體則會直接進入合泰內地官網。也不知道合泰和盛群之間的關系到底有什么特殊之處。
這種八卦我想,簡單地說可以理解為,在臺灣,Holtek就是盛群,到了內地,Holtek就是合泰,盛群就是合泰,合泰就是Holtek(明顯的音譯)。
合泰單片機的起點是8位機,算是比較高的起點——它沒有做4位機。
合泰的產品同樣非常豐富,數量我粗粗估計了一下,大概也是和義隆、新唐類似,都在四五百種型號的水平。屬于產品線最豐富的幾大臺系單片機廠商之一。
它的分類同樣以產品用途區分,涉及的功能幾乎覆蓋了所有需要用到的領域,包括語音(音樂)以及當下非常流行的藍牙BLE,從架構上來說,作為一家老廠商,合泰旗下的的8位、32位都有兩套架構,8位的既有8051也有沒具名的但可以猜測大概是某種RISC架構,32位也是,既有ARM也有非ARM的。
特別的一點是,合泰是一家最早關注,并大力耕耘大陸市場的臺系單片機廠商,因為它在推出單片機的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就已經在上海開設了分公司,甚至比同年5月設立的美國分公司還要早兩個月。多年來它在大陸市場積極建設,并且也取得了它應得的市場地位——它可以說是國內開發者最熟悉的一個臺系單片機廠商,幾乎可以說沒有之一。
4. 笙泉
同樣是一家90年代末誕生的臺系單片機廠商。成立于1999年,首次推出單片機的時間也很早,就在次年的2000年5月。
和本文提到的其他臺系單片機廠商相比,笙泉在資本方面的實力似乎明顯弱的很多,它足足用了十年,直到了2009年4月才掛牌臺灣股市興柜市場。且至今沒有上市。
這里多說一下,臺灣股市的興柜有點像我們內地的股轉系統,就是8字頭那個,其作用也很像,作為暫時不滿足登陸主板條件的候選,同時也為退市的股票進行緩沖。
不過,與另一家后面會介紹的在資本方面顯得弱很多的品牌——十速單片機相比。笙泉雖小,但在產品的推陳出新方面卻可圈可點。
稍微梳理一下笙泉的公司大事記就會發現,從2000年推出首款語音方面的MCU開始,接下去的每一年,笙泉都在推出新產品,或者進行產品的技術革新,每一年都如此。
此外,從2011年開始,它不僅維持單片機的出新,也開始推出其他芯片,這些大多是常見的單片機周邊配套產品。
國內的開發者,使用笙泉單片機的人也不算特別多,但大家提到笙泉似乎并不陌生。這其中和宏晶STC大概有點關系。
說到笙泉,往往都會提到宏晶,對于這家公司我曾經很鄙視它,但十幾二十年的發展下來,我不得不承認,它的確是一個經營的相當不錯的品牌。要說多高檔次是不見得了,但它確實覆蓋了中低端市場的不少份額,它那雷人不償命的數據手冊和官網廣告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當然最近數據手冊有所好轉,但官網依然我行我素,迷之逆天。)
不過,土不土不重要,就像“收禮只收腦白金”一樣,雖然它曾經讓我很惡心,可它不是依然很流行么?
據傳,宏晶曾經的代工就是笙泉,兩家的代工協議終止于2008年12月,宏晶就不再找笙泉代工了,這時候笙泉才開始在國內推廣自己的單片機。
也許是受限于自身的資本實力,相對于那幾個巨頭來說,笙泉的產品系列就要顯得小很多。盡管它也有32位的ARM Cortex-M0內核的產品,但目前來看,也就不過3款左右。但是,笙泉的8位機產品則要豐富的多,全是8051,包含帶USB的控制器,粗粗估計,加在一起應該也有將近100個型號。
盡管關于它的討論并不多,不過,似乎大家對它的產品口碑還不錯,據傳抗干擾性不錯。
5. 松翰
松翰成立于1996年,最初以語音IC產品為主,直到2000年才推出了第一顆8位機產品,而且用的是它的自有架構。
它的成長很快,早期以語音IC發展最快,到2000年7月,語音IC銷量累積就達到一億顆。隨后就上柜,并在2003年就上市。
其產品線豐富,8位、16位、32位都有,其中既有自有架構,也有如8051、ARM等通用架構,并廣泛涉足不同領域,單就MCU產品而言,它除了通用的32位(M0)、8051之外的產品,還有專門針對NFC、LED、USB,針對語音類控制器,它還有自有架構的16位DSP產品。
要統計松翰的單片機有多少個型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和大多數廠商一樣,產品分類自然是以應用為劃分標準,但是,在松翰的產品列表里,明擺著寫著“Microcontroller”的,大概只有50種不到。
然而,在它的其他分類中,例如“語音控制器”,“圖像控制器”的門類中,既有一部分同樣屬于單片機的微控制器,也有處理器。包括在語音控制器中的16位自有架構DSP。這大概是不能歸入嚴格意義上的單片機的。因此,單純說松翰“單片機”的種類確實不算多。但如果放寬一下,從產品用途來說,松翰的控制器產品還是不少的。
而說到對國內市場的經營,松翰在2005年就成立了深圳和成都兩個子公司,這個時間相對來說也算是比較早。如今在網上,關于松翰單片機的討論也比較多,大家對松翰的認知和熟悉,似乎和對合泰、笙泉等品牌接近,屬于“國內開發者比較熟悉的幾個臺系品牌”之一。
特別的,作為松翰在國內的一個重要代理,深圳的豐日科技在網上經營著一個松翰單片機的專門論壇,我上去看過一下,不能說有多熱鬧紅火,但內容都是有持續更新的。而松翰產品的口碑,也相對較好,據說在抗干擾性方面做得不錯。
前面介紹的這五家,要么本身背靠大廠,規模大,實力強勁。要么雖然自身規模相對有限,但依靠早早深耕了大陸和具體而寬泛的產品線覆蓋幾乎每個角落蠶食細分市場等正確策略,而取得了某種程度上(比如在中國大陸或者在某個細分領域上)甚至超越大廠的市場地位。然而,在臺系單片機廠商中,還有一個在我看來很奇怪的存在——凌陽。盡管規模很大,產品線也很豐富并且持續更近至今,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它幾乎沒有什么存在感——我的意思是,無論百度還是谷歌上,極少看到關于它的討論。
6.凌陽(凌通)
盡管凌陽現在,在國內單片機領域幾乎沒被提及。但是,它在臺灣半導體領域,卻絕對是一個巨頭,不是那種所謂的的細分領域的小巨人,是真正在整個半導體界都稱得上巨人的那種。
凌陽科技,1990年成立,算是最早的一批公司之一。從成立開始發展就很快,在營收規模上,2003年,其年度營收首次達到百億規模,同時它擁有自己的工廠,并以頻繁分離事業部的方式不斷擴大公司的產品領域。
產品從音頻、視頻類處理器、乃至曾經還向國際著名廠商Silicon出售過自家的IP核,產品的應用領域涵蓋了消費性領域,例如DVD音響,電視,液晶顯示器等——實際上,凌陽在2010年前后重新進入我的視野的時候,就是以全球最大的音響領域芯片廠出現的,那時候我的前同事小鳴就在凌陽深圳分工司上班。
它1997年登陸臺灣興柜市場,三年后正式上市,并于次年同時在倫敦上市。在一份2016年臺灣半導體營收排行榜中——全領域,不細分那種,凌陽排名第40名,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半導體廠商中,只有新唐和它一樣出現在這份排行榜中,新唐排名38,比它略前。
然而在更早一些的年份里,例如2013年、2014年,在(臺灣IC設計廠商)的排名中,凌陽更在前十大之列——排名比新唐還要靠前。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新唐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和凌陽的相對滯緩。
從整體來看,臺灣半導體營收靠前的大廠通常是晶圓代工廠,如臺積電、聯華,或者封測,如日月光,都是制造領域的。而IC設計領域,營收規模最大的也是做高端處理器的,例如全球老二的聯發科,單片機,也就是微控制器這個領域,能排到這個層次的廠商寥寥無幾。
只有新唐、凌陽,另一個偶然能排上號的也就只有義隆了,足見凌陽在臺灣半導體的地位。
當然,凌陽的單片機業后來分離到了它的全資子公司凌通,即General Plus,所以現在國內很少提到什么凌陽單片機或者凌通單片機,而一般只說GP單片機,說的就是它。
但和新唐脫胎于華邦,卻沒有看到它的單片機產品有多少直接來源于華邦不一樣,凌通的單片機業務,凌通早期是有相當部分來源于直接從凌陽獲得授權開始。
盡管存在感低到讓人發指的地步,但實際上,凌陽內部分出凌通,卻是很早的事情,在2004年,凌陽就以2億新臺幣獨資分離出凌通,它也逐漸獲得越來越多的凌陽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控制器、涵蓋LED、語音等原來屬于凌陽的業務。規模實際上相當大,即使只單論單片機的產品線,也絕不在新唐之下。
而且它不單是通過凌陽授權,自身也在不斷推出新產品,從凌通官網上可以看到它一直到2019年還在出新。
作為一名開發者,產品線之外,我更加關心的是它的開發工具鏈,和所有有些年頭的廠商一樣,它的產品系列非常全,8位、16位、32位俱全,同時這三大類里,又有不同架構,其中不乏有自有架構,例如16位DSP架構的產品。同時它也是臺系廠商里其實不多見的擁有6502架構產品——當然也就要擁有自己的6502開發工具鏈的一家。
然而為什么我會把凌陽,或者說凌通放在這么后的位置來介紹呢?這無論是從它的規模(說是凌通,實際完全背靠凌陽),還是它完整的產品線來說,都十分不匹配。
事實上,我之所以這么安排,是因為我已經很多年沒聽說過凌陽單片機了,或者凌通單片機、GP單片機。是的,我說的是“已經”。
因為,凌陽對我來說,并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牌子——盡管我直到最近才知道原來它規模這么大。
我還在大學的時候,就聽說過凌陽61單片機,因為這個和51有點叫板意思的名字,所以我對凌陽這個名字其實印象深刻。盡管我從來沒用過,也就沒有多少了解,甚至一度以為凌陽單片機已經被市場淘汰。
而凌陽的61系列單片機,現在能搜到的最早記錄是2003年4月。可見,凌陽單片機面世的時間很早,而且起點比較高——它沒有推出低端的4位機。
那幾年,凌陽在大陸動作頻頻,推出一個“凌陽單片機推廣”網站,與北京北陽電子技術公司合作,在各大高校搞比賽、合作、大力推廣61單片機等產品,還出版了為數不少的教材,這也是為什么到了2007年我上大學的時候還經常會聽到凌陽61的名字和相關的書籍。
實際上,如今網上能搜索到的關于凌陽單片機的應用情況的,絕大多數都只是當時這些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論文。但是,企業、社會上的工程師使用的卻很少見——各大電子論壇基本沒看到幾個具體的開發、技術討論。
網上有個2015年的帖子居然有人在問,現在還有人在用凌陽,也就是凌通的單片機嗎?考慮到凌通最近幾年還在頻頻推出新產品,真的好尷尬。
當然,兩天前,我忍不住好奇,厚著臉皮給它寫了一封郵件以后,我就一點也不感到奇怪了。
7.麥肯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麥肯,額,怎么說呢,這是一家神秘的半導體廠商。
麥肯成立于1996年6月,隨后,在2011年,它被深圳的匯春科技收購了。
然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真的,除此以外,基本上找不到什么和它的公司發展有關的信息。
我其實很早就聽說過麥肯。那時候,我對PIC頗感感興趣——是的,一半因為它的8腳、6腳系列超小封裝單片機,另外也因為它在歐美的廣泛受歡迎。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芯片代理商、廣告什么的頻頻提到,本公司產品可以完美替代某某廠商某某型號。比如我最近一直比較關注STM8S003F3P6的替代型號。
但通常情況下這種所謂“完美”替代,頂多也就是說引腳是Pin To Pin,這個所謂的“腳對腳”,是因為許多單片機的外設功能,比如PWM、串口,通常都與特定的引腳捆綁,能夠做到任意引腳都可以由程序隨意設置成任意外設功能的單片機不能說沒有,卻非常少見,我自己就只見過一款,就是一度很有名氣NordicSemi的ble SoC芯片nrf51822。
所以,所謂兼容某某單片機,首先要保證的就是管腳對應的外設功能要一致。但是大多數時候,所謂“完美兼容替代”,其實也就只是做到了這一步。但它的程序通常是肯定要重寫的,或者頂多提供某種形式的代碼轉換器,這就算到頭了。
但是,麥肯所謂的替代PIC,超越了這種程度,可以說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美替代。因為,你在PIC上開發的程序,只要找到對應它的麥肯型號,你可以直接把程序燒進去,它就可以了——當然,你得用麥肯提供的燒錄器。
盡管我從來沒打算使用PIC,但麥肯的這種程度的替代,當時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麥肯實在是太神秘了!
它在我剛畢業的2011年時悄無聲息地被收購了,不僅我不知道,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被收購以后的麥肯,連官網都打不開了——而且似乎它們也沒習慣開個官方微博、公眾號啥的,至少通知一下唄,沒有。所以我說麥肯特別像一個山寨小廠,除了知道它成立于1996年,以外,你不知道它的規模,你不知道它的正式代理商——當然,網上做廣告說自己全面代理麥肯單片機的倒是真不少。
甚至乎,這陣子我在搜索麥肯的時候,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帖子。
這是一個2013年的帖子,發帖的人是一個一直在用麥肯替代PIC的人,他和我一樣,在想打開麥肯官網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官網掛了。
這種感覺當然很崩潰——畢竟我只是好奇,而他是在用!不過從后來的回帖來看,這個兄弟估計真是嚇壞了,也不知道去百度一下——心里就惦記著官網了。隨后,發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正當下面回帖的人——其實就在發帖后一周左右的時間之內,當有一些不明真相觀眾——這些人明顯也沒有去搜索,只是隨口說了些沒什么用的回復,就像大街上隨口胡說那種。
很快神劇情出現了,某個應該是賽元的代理——大概是想橫刀奪客——他居然自稱,麥肯被賽元收購了,試圖忽悠樓主去聯系他。沒想到的是,幾個小時后立馬就被打臉。接下來出場的居然是匯春科技官方的人,接下來是一陣亂七八糟的討論。
我之所以對這件事印象很深刻,倒不是想探討那個大概是賽元某代理的人是如何地無恥挖人家客戶,而是麥肯,或者匯春科技,在信息發布這一塊,我的天,你們到底是有多混亂啊?
或者說,即使麥肯真的就是個小廠商,又不是什么上市公司或者娛樂明星,即使像足球明星那樣轉會也不太可能開什么全球發布會,那好歹,你應該和你主要的代理商通知一下撒?客戶是不可能通知到了,麥肯你轉會到匯春,真的不用對你的代理交代一下?
再回到匯春官網。
在這里,你只能看到一個簡單的還不如某篇不入流網文般地介紹麥肯的短文,然后,既沒有具體的麥肯單片機型號,也沒有相應的開發工具——即使你說好的可以直接用PIC開發環境完成,那好歹你得提供一個麥肯專用燒錄器的購買鏈接——我給錢,真的,不用你送,我給錢只要你賣就行,還有對應的驅動呢?
說實話,在這個搜索中,我不僅對麥肯的印象非常差,也包括這個收購它的匯春科技,實在過于兒戲,非常的不靠譜。
所以,如果不是想把這個有趣的帖子做一個典型,說實話,我是不考慮把麥肯列入“臺系單片機廠商”之列的,至于它的產品,我大概只能說,除非我就是要找山寨一個基于PIC的現有產品,否則,我真的是瘋了我才會去用麥肯單片機開發新產品。
8.十速&佑華
十速單片機,1997年成立。應該說,它是一個很老牌的臺系單片機廠商。而且如果我們單純看它早年的履歷(止于2013年),我們會驚訝于一家“這么牛”的老牌廠商,為何如今,在內地會如此默默無名?實際上,不僅是在內地,我的意思是搜百度,即便你搜谷歌,都一樣。
但如果我們稍微花點時間仔細一些看一遍它官網本身提供的信息,基本也能懂個八九不離十。
十速單片機在1997年年初成立后,很快就在當年5月就推出了首顆單片機,是4位機。實際上,在成立最初的幾年里,它的發展確實還不錯。至少,到了2001年,它就成了全臺4位機出貨量最大的廠商——當然了,它的這個數據來源哪里來的,有多準我們不好說,但這種敢寫入官網大事記的消息,我們姑且相信它好了。
同樣地,在這個時候,它也成了全球4位機出貨量最大的前五大廠商——當然了,4位機我是非常陌生的,而且這輩子,如果不是特別造孽,我是不會去碰的。
但無論如何,能做到這一步,對于一家新廠商其實還是可圈可點的。并且在1999年3月的時候,它也順勢推出了8位機。
此后,一直到2013年,至少從它自己的大事記宣稱,我們可以看出它的產品在不斷地改進,新型號也不斷地推陳出新,看起來相當厲害的樣子,而且在2003年3月的時候它也開始申請上市——當然了,它至今,連興柜都沒成功進入。
這里有一點很奇怪的是,那么,2013年以后呢?為什么它的大事記自此就沒了下文呢?
不管前面你寫的是真的還是純粹你善于營銷自己......我就納悶,那么2013年以后呢?難道你突然謙虛了?要知道,至今為止,并沒有任何十速單片機被收購的消息。
其次,搜索一下市面上使用十速單片機的人,幾乎沒有看到任何真切的技術相關討論,除了有一個人在各種求爺爺告奶奶的尋找會用十速單片機的人。
照例,我看了一下十速單片機的產品列表和相關的開發工具。
厲害了,產品列表還是有的,可是,所謂的開發工具,對不起,沒有。我感覺了一下,好歹它曾經真的是出貨量很大的,至少是4位機,就算是再簡陋的編譯器也總該是有的,那么,極有可能,它的意思就是,你要想拿開發工具就得專門發申請表格。
此外,在十速的官網上,除了一些沒頭沒尾的相關視頻教程外,你找不到任何例程——
我瞬間就對它失去了任何興趣,更別提什么信心不信心,盡管,有人宣稱,十速單片機便宜到了像廢品論斤稱的地步。
但是我還是多心看了一下它的產品系列,4位機就免了。從它的產品列表來看,它的8位機還有不知是什么的自有架構,以及標準的8051機型。既然是8051嘛,那自然也就是可以用KEIL C51,然而,還是那句話,一個連開發工具(我是說軟件)都要申請的公司,你逗我嗎?
與此類似的公司,還有佑華,全稱佑華微電子,這也是一家成立于1992年的老牌小公司,從官網看,它的產品系列還相當廣,數量看起來甚至有個好幾百種型號,給人一種不亞于幾個大廠的感覺。然而,當我想下載資料來評估的時候,納尼?居然需要賬號,而且這個賬號并不是注冊就可以的。
我試圖給他們發郵件,回復倒是蠻有速度,然而,并沒什么卵用。在我繼續完成這篇稿子的兩天里,依然如此——隨后,我終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9.新茂
至于新茂,其實已經不用特意去考究這家廠商究竟于什么時候成立,以及它有過怎樣的發展歷程。當然慣例我們還是看看它的產品線,它大概有100多個型號,而且,它算是臺系單片機里比較早推出8051內核單片機的幾家廠商之一。
但似乎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并不太適合做一個選擇——哪怕你是那種“有明確產品需求,而且量非常大又對成本非常敏感的那些工廠客戶”。
因為它自從2012年被昂寶電子收購以后,基本上也就沒什么下文了,我的意思是,它的單片機產品沒有什么新進展,也沒有什么其他新產品新型號推出。相應的工具也停留在比較老的時間里,沒有更新。
而昂寶是總部在上海的模擬芯片公司,它自己不做單片機產品,也沒有要把新茂系列的單片機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意思。
故而,網上想搜索和它相關的討論和使用吐槽,基本上,就是不用指望的了。
10.“千禧一代”:應廣、九齊、纮康
最后,我們來說說臺系單片機廠商里的誕生于2000年后的三個“千禧一代”。
最初知道應廣,是因為在立創上經常看到它的物料。簡單查了查,這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2月,最開始,因為前面提到的那些廠商的成立時間全部都是一九九幾年,所以我有一種錯覺,覺得這些是“新近幾年的新廠商”,其實稍微想想,別說2005年,哪怕是2010年,到今天也有十年了。
和下面同樣“千禧一代”的九齊相比,九齊成立時間稍微晚一年,但至今也有十四年了。九齊比較厲害的地方在于,它似乎頗受資本和行業的看好。2006年10月成立,盡管過了2年才首次推出第一款單片機NY5系列,但是第二年,2009年4月,它就獲得了新唐的投資,而且投資幅度很大,增資幅度達到了當時九齊原有資本的一半——增資以前,九齊的資本大概有六千萬新臺幣,而新唐一口氣追加了三千萬新臺幣。而后,2010年3月它在深圳成立子公司,盡管它一直到了2015年才上市,大概花了10年時間,算不上多快——好歹上市了,被新唐看中就是不一樣,好歹人家笙泉還在興柜待著呢。
而應廣沒有這樣的好運。不過,相比于九齊——我只在少數幾家九齊的代理和銷售頁面見到相關的介紹,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網上關于應廣的討論卻相當的多。尤其還有人做了教學視頻放在B站上,當然,我得說,這個視頻或者說教程并沒有做完。而且淘寶上還能找到專門賣應廣的芯片和相應工具的店鋪——盡管,明顯不是官方店鋪。
但種種跡象卻表明,國內的開發者,對應廣的興趣明顯濃厚得多。
稍微深入了解一下,這種濃厚興趣大概率是來自于應廣推出了幾顆特別具有性價比的單片機,其中包括只要2毛的16腳單片機,這個價格著實亮瞎了我的400度鈦合金近視眼,也刷新了很多人的“廉價單片機”的價格底線。我之前了解過16腳單片機,再默默無聞的小廠,按pin數算怎么著也要五六毛,而這個價格卻低到只要一半,難怪會這么受關注。
雖然我并不想說便宜沒好貨,但這個變態的價格,對應背后的確實是這顆料在開發上的抓襟見肘,比如說,居然有人說,某款后綴173的芯片,居然不支持除法,甚至還有不支持乘法的......臥槽,還活不活了?
當然了,這個......不支持乘除法的應用場合,我是能想到,但是至于這么兇殘嗎?扣成本真的已經扣到了這種地步了嗎?
也當然了,2毛這種價格確實太夸張了,有時我不免在想,如果真的做很簡單的功能,那么,與其用十速的4位機,還是用應廣的8位機吧。
當然了,應廣的8位機或者32位機,其架構即非8051,更非ARM,不知道是什么架構,甚至好像不是RISC,別的方面不說,IDE肯定是要重新學的——當然了,都2毛了,都沒乘法除法了,還去強求它用通用架構就過分了。
另外還有一家2007年成立的纮康——說實話,最開始,我連這個字怎么念都不知道。這是一個很小的廠商,它的單片機系列產品,8位+32位也不過就11個子系列,40個型號,和所有專攻專用領域的小廠一樣,這個廠商的產品,至少看起來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它主打儀表和便攜醫療產品。在萬用表,近年特別火的眾儀萬用表,據說就是用的它的芯片。還有過年來因疫情引發的一波各種額溫槍、耳溫槍的各種火爆行情,然而除此之外,似乎也沒什么存在感,基本屬于可以忽略那種。
四個原則Checklist
1. 凌通不回郵件,佑華連資料都不讓下
前面提到凌通,種種分析表明,這是一家實力、規模均屬上乘,并且是可以和新唐比劃比劃的存在,但是,我對于它在國內的默默無聞感到非常費解。
于是我忍不住好奇,給它寫了一封郵件咨詢。講道理,寫那封郵件的時候,為了彌補自己其實沒有什么真實訂單的尷尬,我挺臭不要臉地把對方吹了一波,不過我發誓,我用到的大多數結論、文字都是我在前面寫的關于凌陽的分析,應該說,至少能表明我是一個有心人吧,而且我還說明我的確是一個開發者并非只是媒體,然而......
幾天過去了,至今我連一個回復都沒有,也沒有咨詢我電話多少、貴姓、具體要做什么產品,有什么需求......雖然我知道自己沒啥地位,但是,也實在是——我的頭頂一萬只烏鴉,“嘎嘎嘎”尷尬的路過。
至于佑華,前面提到過,在它的官網,連開發工具軟件的下載都是要注冊的,而且自己注冊是沒用的,于是我又寫了一封郵件,講道理,他們的回復倒是非常及時,我在工作日的下午兩三點左右寫的郵件,五點多的時候我就收到了回復。
然而,并沒什么卵用,原廠隔空艾特了他們的一個代理商,然而代理商并沒有理我,當然,也沒有理他們——說實話,在以往的歐美日大廠的郵件里,哪怕是韓國搥子呢,我反正是從沒見過這么沒有地位的原廠的......嗯,他連在郵件里回復一下都沒有。就這樣過了兩天,我憤怒地指責了他們一頓,然而,依然是原廠說了句:臺系廠商走的代理制,我們會盡快安排代理和你聯系.....然而,這個尊貴的代理商始終沒有露面,傲嬌而高冷。
講道理,我還真的是想看看它的開發工具如何,好不好用,而不只是為了了解情況。因為如前所說,佑華的產品線相當豐富,而且是個相當老牌的廠商。
可是——很快我就不憤怒了,因為我突然明白了,也一并理解了我是不會收到凌通的任何回復這個事實的。因為它們火眼金睛地發現我即使不是那種白撞的,也不是那種有明確需求,有能讓他們感興趣的訂單數量的真正客戶。我頂多不過是一個有興趣想試試他們單片機的撲該個人開發者而已。
這件事告訴我們,任何時候,只要有量你就是大爺,反之,如果沒有量那就他是你大爺——當然了,明擺著還有這么多家更好的廠商選擇,熱臉貼冷屁股這種事我已經不做很多年了。
2. 合泰:少年,我很看好你喲
盛群...額,我是說合泰,是一家在國內知名度非常高的臺系廠商,實際運用中,其知名度不亞于新唐,盡管它的規模無法和新唐相比——新唐畢竟背靠華邦。但由于合泰屬于最早開拓內地市場的臺系廠商,所以在國內,合泰恐怕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個臺系品牌,沒有之一。
它在2001年3月就已經在上海設立公司,甚至早于同年5月才設立的美國分公司。并且隨后在2002年10月,通過投資蘇州金科集成,負責在大陸的生產和出貨。幾年后,它更是把原來設立在深圳盛揚半導體運營據點遷移到東莞,并改名叫合泰。嗯,合泰,就是Holtek,都不是什么親生還是撿來的問題了,根本就是說,這就是本人。
如今,在淘寶上搜索合泰單片機,既可以找到編程器,也可以找到各種開發板,價格十分美麗——一看就是仿制的...我喜歡。數量不少,簡直就不像一家“默默無聞”的臺系單片機該有的樣子,相信我,如果你也看到,一定會和我一樣感動地淚流滿面的——什么,你說去官網買正版e-Link?來來來,用正版JLINK的在下面回復一下。
在這里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不止臺系單片機,包括普天下的單片機原廠,能說說為什么你們總是要限制開發板流出的數量嗎?多做幾千塊真的會少塊肉嗎?
同時合泰多年來一直在舉辦“合泰杯”高校比賽,目的自然是去推廣這個品牌和它的產品,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它是成功的。
一言以蔽之,盛群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大陸市場,也正是這種策略使得它可以與新唐在內地市場上同臺競爭。
3. 不是ARM就是8051:新唐大法就是好
從開發者的角度來說,8051或者ARM這種常見的內核,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無須單獨學習廠商自己推出的不知道好用還是惡心的開發工具鏈,當然了,ARM就更好了,因為ARM可以用JLINK。
當然,如果要用它的8位機,那么就一定要用它家的NU-LINK了,不過新唐走的是當年ST有的路線——近年來,它的每一塊開發板上都附帶了NU-LINK,雖然聽說有個LINK1、LINK2的區別,不過能用就行,反正免費的還要什么自行車啊?
而合泰、義隆等老廠也挺好,雖然它們因為成立時間比較早,有很沉重的歷史負擔,但它們都積極跟進這兩個市面上的主流架構,而且價格也依然動人。
4. 阿爾法客戶?我還不想進八寶山
說起來,大概是由于經常給廠商發郵件打電話都吃閉門羹的關系,所以在任何時候,我都不喜歡嘗鮮最新出的芯片型號,無論是單片機還是其他外圍芯片。
然而最近,我卻因為一時麻痹,只因是一個同行的推薦,又因為是一個ARM Cortex M0內核的單片機,何況我對它的期待也就是替代STM8S003F3P6,完全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看了看,哎喲還有例程庫,當時感覺了一下大概沒啥問題吧。然后就悲催了,隨即我遭遇到了各種想都想不到的奇葩BUG——
其中最詭異的就是芯片手冊明明寫著該芯片的供電范圍為2.5V到5.5V,然而我在用2.8V供電的時候,居然發現ADC的結果錯的一塌糊涂。但是用了3V3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人家的最小系統就是3V3。
如果不是后來意外發現這顆料被力源代理,并找到了一個給力的FAE,得到了一套全新的SDK和例程,并震驚地被告知我拿到的樣片都是當時流片的測試品......我早就把它扔下樓了。
當然,比起前文提到2011年時,阿莫論壇那個帖子對新唐剛推出來的M0內核的32位機的各種吐槽,這算是輕的。
其實以前還在前東家上班的時候,我也曾苦逼地主導過一次新產品的研發,當時那個PCBA上,包括主控在內,絕大多數物料都是新的,新的主控,新的AMOLED屏,新的RF收發前端,但因為當時公司每年的訂單量足夠的大,而當時的主控Ambiq Apollo又是一家新近才出現的廠家,它們正處在開拓客戶的前期,所以對我們非常重視,真的可以一個電話就讓他們的FAE從深圳趕過來,哪怕是他們在上海的原廠總部也一樣。
不吹牛逼,當時,這顆料,它們在國內的兩個最大的阿爾法客戶,一個就是華為(GT手表一代就用了這顆料),還有小米,他們甚至想把我們公司發展成他們的第三個阿爾法客戶,只不過,盡管當時我們是一家有一定規模的智能穿戴設備OEM廠商,但還沒到這個地步,實在吃不下來這個量,但那時的服務絕對是杠桿的、讓人懷念的,前面我說的什么讓人家的FAE半夜11點在異鄉廣州的肯德基里吃宵夜,不是瞎編,說的就是他們......
嗯,我這人老實,瞎編什么的從來不會的。
可是,在我十年的職業生涯,也就這么一遭了。大多數時候我都是在小公司,或者我個人測試,出了問題,打電話發郵件都是沒人理那種,微信里,我又是“大哥你啥時候有空回復我一下”,又是“沒你我真的活不下去了”、“認真的,想要做什么都是可以的,除了撿肥皂”...
但一般都是石沉大海,最后我就是半夜電商一包煙,硬著頭皮啃一堆不知道在說什么的英文數據手冊,或者實在不行各種百度、谷歌、搜狗、Bing......要多凄涼就有多凄涼,無助而悲哀。
對這個問題呢,我想,我其實不應該太憤怒的,而是要重新認識自己,明明就是一個沒地位的小散客,連茶位費都夠不上那種,還談什么給小費要求服務態度呢?
上篇回顧:
《臺系單片機生存狀態考:悶聲發財的路人甲》
END
搞嵌入式開發和ARM開發搞了半輩子了,調試程序是不可避免的。接觸了那么多的調試規范、調試工具、調試手段,彼此之間的關系卻也不是特別清楚,今天就來捋一捋:
JTAG協議
JTAG(Joint Test Action Group,聯合測試行動小組)是一種國際標準測試協議(IEEE 1149.1兼容),主要用于芯片內部測試。現在多數的高級器件都支持JTAG協議,如ARM、DSP、FPGA器件等。標準的JTAG接口是4線:TMS、 TCK、TDI、TDO,分別為模式選擇、時鐘、數據輸入和數據輸出線。 相關JTAG引腳的定義為:
· TMS:測試模式選擇,TMS用來設置JTAG接口處于某種特定的測試模式;
· TCK:測試時鐘輸入;
· TDI:測試數據輸入,數據通過TDI引腳輸入JTAG接口;
· TDO:測試數據輸出,數據通過TDO引 腳從JTAG接口輸出;
JTAG協議在定義時,由于當時的計算機(PC機)普遍帶有并口,因而在連接計算機端是定義使用的并口。而計算機到了今天,不要說筆記本電腦,現在臺式計算機上面有并口的都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USB接口。所以,目前市場上已經很少看到它的身影了。
SWD接口
串行調試(Serial Wire Debug),應該可以算是一種和JTAG不同的調試模式,使用的調試協議也應該不一樣,所以最直接的體現在調試接口上,與JTAG的20個引腳相比,SWD只需要4個(或者5個)引腳,結構簡單,但是使用范圍沒有JTAG廣泛,主流調試器上也是后來才加的SWD調試模式。
SWD和傳統的調試方式區別:
· SWD模式比JTAG在高速模式下面更加可靠。在大數據量的情況下面JTAG下載程序會失敗,但是SWD發生的幾率會小很多。基本使用JTAG仿真模式的情況下是可以直接使用SWD模式的,只要你的仿真器支持,所以推薦大家使用這個模式。
· 在大家GPIO剛好缺一個的時候,可以使用SWD仿真,這種模式支持更少的引腳。
· 在大家板子的體積有限的時候推薦使用SWD模式,它需要的引腳少,當然需要的PCB空間就小啦!比如你可以選擇一個很小的2.54間距的5芯端子做仿真接口。
RDI接口
遠程調試接口(Remote Debug Interface),是ARM公司提出的標準調試接口,主要用于ARM芯片的仿真,由于各個IDE廠商使用的調試接口各自獨立,硬件無法進行跨平臺的調試。現在眾多的IDE廠家都逐步采用標準RDI作為ARM仿真器的調試接口,因此使跨平臺的硬件調試成為可能。EasyJTAG由于使用標準RDI調試接口,因此在任何使用標準RDI接口的IDE調試環境中都可以使用,例如ARM公司的ADS1.2/IAR公司的EWARM 3.30 。
JLink仿真器
J-Link是德國SEGGER公司推出基于JTAG的仿真器。簡單地說,是給一個JTAG協議轉換盒,即一個小型USB到JTAG的轉換盒,其連接到計算機用的是USB接口,而到目標板內部用的還是jtag協議。它完成了一個從軟件到硬件轉換的工作。
JLINK是一個通用的開發工具,可以用于KEIL、IAR、ADS 等平臺。速度,效率,功能都很好,據說是眾多仿真器里最強悍的。
ULink仿真器
ULINK是ARM/KEIL公司推出的仿真器,目前網上可找到的是其升級版本,ULINK2和ULINK Pro仿真器。ULINK/ULINK2可以配合Keil軟件實現仿真功能,并且僅可以在Keil軟件上使用,增加了串行調試(SWD)支持,返回時鐘支持和實時代理等功能。開發工程師通過結合使用RealView MDK的調試器和ULINK2,可以方便的在目標硬件上進行片上調試(使用on-chip JTAG,SWD和OCDS)、Flash編程。
但是要注意的是,ULINK是KEIL公司開發的仿真器,專用于KEIL平臺下使用,ADS、IAR下不能使用。
ST-Link仿真器
ST-LINK是專門針對意法半導體STM8和STM32系列芯片的仿真器。ST-LINK /V2指定的SWIM標準接口和JTAG / SWD標準接口,其主要功能有:
· 編程功能:可燒寫FLASH ROM、EEPROM、AFR等;
仿真功能:支持全速運行、單步調試、斷點調試等各種調試方法,可查看IO狀態,變量數據等;
仿真性能:采用USB2.0接口進行仿真調試,單步調試,斷點調試,反應速度快;
· 編程性能:采用USB2.0接口,進行SWIM / JTAG / SWD下載,下載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