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軟死機畫面這個事兒,應該追溯到幾十年前的微軟Windows 3.0了。從這個版本起,微軟正式引進了BSOD機制,簡單來說就是當系統出現問題崩潰后,Windows系統將呈現一個有眾多信息的藍色畫面,這些信息可以幫助IT專業人士和維護人員提供了診斷硬件和內存故障的方法,如果讀懂了這些信息,用戶也就能避免出現相同的問題導致系統崩潰了。
所謂的BSOD實際上全稱為Blue Screen of Death,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藍屏”,后來甚至國內用戶直接就將藍屏作為系統死機崩潰的代名詞了。當然我們知道系統死機并不僅僅局限于藍屏,也可能出現畫面定格或者自動重啟的問題。比如說如果處理器超頻過頭,就會出現重啟的現象;或者內存出現問題,畫面也可能出現定格。
不過相對于重啟和定格,大家估計印象最深的還是藍屏現象。實際上早期系統出現藍屏時,信息是非常多的,一般用戶也看不明白。可能微軟自己也覺得不方便,所以從Windows 8開始,微軟就對藍屏進行了改革,當藍屏畫面出現時,屏幕上出現的信息更少也更直接,用戶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電腦出了什么問題,同時微軟還搞了一個二維碼可以讓用戶直接掃碼跳轉到微軟自己的頁面,查看系統到底哪里出現的毛病。
但如果你真的以為微軟只會玩藍屏,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微軟這幾年在這種系統崩潰畫面上真的玩出了不少花樣,甚至有一些系統死機崩潰的畫面和我們想象的藍屏完全不一樣、比如“紅屏”就是大家很少見到的畫面。另外,還有綠屏、黑屏這種估計沒幾個人聽說過的系統崩潰界面。
通常來說,紅屏是Windows在啟動時出現問題后才會有的專屬畫面,一般正常Windows系統在崩潰的時候是不會有這個畫面的,所以了解的人也比較少。不過現在微軟應該已經取消了這個紅屏畫面,如果什么時候你看到自己的屏幕泛紅了,那肯定不是微軟的問題了,得檢查一下自己的顯卡或者顯示器。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Windows用戶,那基本上是遇不到藍屏之外的崩潰信息;但如果你加入了微軟的Windows Insider會員,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各種Windows測試版本的話,那么有很大幾率會遇到綠屏的問題。綠屏其實和藍屏的意思完全一致,但是微軟為了讓Insider會員和普通用戶有所區別,所以在Insider版本的系統中加入了綠屏畫面。由于Insider版本都是測試版本,說不定就會遇到什么問題而讓系統崩潰,所以綠屏畫面對于Insider會員來說應該是不陌生的,包括那個愁眉苦臉的系統崩潰表情包和藍屏都是一樣的。
不過藍屏這個設計也用了很多年了,微軟看來也想給用戶在死機崩潰的時候帶來一點新意,或者說讓用戶更深的體驗一下系統死亡的感覺。目前來看,在未來的Windows 11中,我們將徹底告別藍屏迎來黑屏時代。
在目前的Windows 11預覽版中,系統崩潰的畫面和Windows 10一樣,目前依然為藍色。但是根據報道,微軟將在Windows 11正式版本將藍屏正式改為黑色。有意思的是,藍色和黑色的英文首字母都是B,所以連簡稱都不用更換了,還是叫BSOD(Black Screen of Death),據說微軟是讓這個新的死機畫面,匹配Windows 11黑色背景的登錄畫面和關機畫面,不得不說微軟還真有點強迫癥……另外,下面微軟的二維碼似乎更大了一些。
離Windows 11正式發布也就兩個多月了,在10月20日就有很多人會免費升級到Windows 11,同時PC廠商新的電腦也會預裝這個系統。新系統出來的時候,我們估計問題會比較多,所以不出意外的話,有很大幾率我們會看到黑屏死機的畫面,特別是那些喜歡超頻的DIY玩家。不過就像我們已經習慣了藍屏一樣,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也會和微軟最新的黑屏畫面相伴。現在大家就可以準備對藍屏說拜拜了!
題外話:關注我,每天都有稀奇古怪的干貨文章哦,想看什么也可以私信我
就在前兩天國外的一個統計網站netmarketshare發了一份8月份的操作系統的統計圖,win10的份額首次突破了50%,而win7的份額也在7月份開始首次出現了頹勢,短短兩個月份額就已經下降了5%
此前,微軟官方發布消息稱,將于2020年1月14日宣布停止Windows 7系統,并呼吁大家盡快升級Windows 10系統。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Windows 10替代Windows 7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這對微軟來說無疑是好消息。
但是對于我來說,并沒有過多的興奮
自微軟的操作系統發布以來,也自從筆者能夠記事以來,筆者也就主要接受過三個版本,winxp、win7、win10,像vista和8(8.1)無疑是比較失敗的版本,也相信這三個版本直到現在也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各方各面
之前加藤惠寫文章的時候,總是有讀者在下面評論,"我還在用win7""win10不會用,wn7用的很舒服""win7不會出很大的問題"
究竟是win10好還是win7好一直都是一個喜聞樂見的爭論,有人眼中的缺點或許就是其他人眼里的優點,反之亦然
作為一個win7愛好者,我站在win7的立場上說說他的優點,或是win10的缺點
現在說這個話可能沒有多大說服力了,不過在win10剛出來的時候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感觸,win10動不動的藍屏(綠屏紅屏白屏?)當真勸退了一大批的嘗鮮者,win10從設計之初就已經確定的熱更新注定了win10的發展過程會是跌跌撞撞的,出現bug-推出補丁修補-補丁又有問題-確認問題-再次推出補丁修復,雖不可否認現在的win10穩定性已經要比2012年的時候好了很多,但是諸如此類的問題仍在發生,微軟8月30日為最新1903版WIN10更新的KB4512941就會導致cpu占用莫名其妙的多了30%以上,即使微軟承認了這一問題,等到完全修復仍會很長時間吧
上面一個點已經說到,win10的熱更新路線注定他三天兩頭就會更新,相信很多使用win10的同學都遇到過"更新并重啟""更新并關機"的情況吧,最最開始用win10的人編輯文檔時都隨時會按"ctrl+s",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電腦就會突然重啟更新,相比之下win7就顯得要"安靜"許多,微軟對于windows defender的定位是從win10開始展現的,在win7上顯得軟弱無力,或許有人連win7自帶defender都不太清楚,而是使用國產的安全軟件進行漏洞更新的吧
說到安全軟件,就不得不提win10的防御機制,國產的安全軟件在winxp,win7階段可是非常吃香的,從xp結束更新服務的"xx遁甲"到win7時代的大混戰,國產的各大安全公司也得到了很多的市場份額,可是這一情況在win10情況下也受到了威脅,windows defender的防護能力暫且不說,但是不由分說的危險檢測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Win10電腦如果檢測到病毒(可能也許大概)的時候,defender是不會給你選擇的權力的,直接刪除之后才會告訴你,剛用win10的人這時才會發現,我們的電腦里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軟件
我承認在國際測評上他是越來越優秀了,成績也越來越好看了,但是defender應該是不太符合中國國情的,他不知道在中國軟件產業的外掛和腳本之類的東西去如何定義,動不動就占用大量資源進行后臺掃描也讓用慣了win7的人措手不及
全滿分的成績是值得驕傲的
2018年,微軟對Windows部門進行了分拆,內核部門整合到了Azure中。
可以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這次變動徹底讓微軟轉變為了以"云"為主的方向,all in Azure的時代已經來臨,萬物皆云
對于我們最直觀明了的就是互聯協同辦公,大力推廣的office 365,不斷宣傳的微軟桌面,也證實著微軟想將手機電腦平版聯合的生態建立起來,電腦上未完成的工作手機上立刻就能辦,手機上收到的消息電腦上也能及時顯示
可是這對于把電腦只是看作電腦的人,沒有一點用處,他們只想安安穩穩的辦公,打開文檔,瀏覽網頁,然后下班關機
云對于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很清楚的人,毫無用處,win10云辦公的出現不光打亂了他們的生活作息,還讓他們平時本能夠閑下來的時光再次忙碌起來
為了推廣自家的軟件和增強"實用性",微軟在自家的win10加了好多好多,諸如skype,onedrive以及雜七雜八的小工具
但是,主不在乎
因為很多人根本就用不到這些功能,沒有人手一份skype的,也沒有很多人執著于速度慢的onedrive
Win7和win10誰更好,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永遠沒有答案的一個問題,不過,win7能在win10出現后的7年后仍保持這么高的市場占有率,肯定是有他的一定道理的,不能因為win7這般如此而內心歡喜,隨著時間的推移,Win7也一定會被埋沒在windows操作系統的長河中
加藤惠做一個大膽的預測,我認為目前還在使用win7的,大部分應該是年齡在40歲左右的人群,或是平時只用電腦辦公的人,對于他們來說電腦的用處很單一,并不為了追求新鮮的體驗,穩定不變,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能打開的文件都能打開就是最高的要求了,不會隔三差五的升級,不會動不動藍屏,更不會用一堆莫名其妙的軟件,沒有必要的交互性,自己使用的電腦是win7就完全足夠了
更多的人想要有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我只想要win7的小房子,我不想要win10的大社交,這就足夠了
所以,我還是win7的忠實守護者
雖然當年xp退役時我喊出了"我要一直用xp下去"
雖然現在我的電腦早就已經是win10,還是最新的1903版本
在這一點上看起來我很虛偽吧
但是都不能否認,在這幾年之內,人們對于win7的熱愛,遠遠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千人千面,各有不同
哦,對了,既然都看到這里了,那不如~~~
點一下關注點一下贊吧,他們會亮的啊
引用數據來源:
Netmarketshare
https://netmarketshare.com/operating-system-market-share
AV-test
https://www.av-test.or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