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ows 11(和 Windows 10)上的 Windows Copilot 并不是那么有用或令人興奮,但隨著"AI Explorer"的推出,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Build 26200 測試版發布后,我們才知道作為人工智能大升級的一部分所帶來的Windows 11些新功能,這些功能預計將于 9 月/10 月開始在驍龍 X Elite和 Plus PC 上推出。
Windows 11 24H2 的旗艦功能是"AI Explorer",它最近出現在Windows 11 Build 26100 中。該功能旨在利用神經處理單元(NPU)的強大功能來記錄你的屏幕和活動,然后將它們變成可搜索的內容。
例如,人工智能資源管理器會記錄你在電腦上的操作、使用的應用程序、收發的電子郵件以及其他活動。然后,它將使這些活動成為"可搜索的",讓你可以與你的數據互動,在時間軸中找到它們等等。不過,該功能不僅僅是記錄你的活動。
正如微軟觀察家 Albacore 所指出的那樣,在 Build 26200 中發現了有關 AI Explorer 功能的參考信息。其中包括一項新的"屏幕捕捉"功能,它可以捕捉屏幕并使用 AI 進行處理。
AI Explorer UI 軟件包還暗示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功能名稱,如側邊欄島、肩部輕點、屏幕理解、意圖引擎和發現疊加。
那么,這些代號是什么呢?我們還不知道它們具體是如何工作的,但"屏幕理解"可以讓人工智能資源管理器查看你的屏幕并提出建議以便采取行動。這使得人工智能能夠感知上下文,因為它可以檢測應用程序窗口,并根據屏幕上的內容提出建議。
此外,還有一個新的可執行文件"aihost.exe",它似乎支持屏幕理解和其他功能。根據 Windows 11 Build 26200 新增文件 baker.dll 中的參考信息,需要啟用"屏幕理解"才能"繼續享受 AIX 的強大功能"。
下面是其中一些字符串:
屏幕理解已打開 AI 主機未運行。
屏幕理解暫停。
模型不可用,需要下載。AI 主機無響應。
嘗試從任務管理器中終止 aihost.exe。
第二個有趣的代號是"發現疊加",它會出現在你的任務欄周圍,建議用戶采取行動。這可能類似于現有的 Copilot 操作,但會更先進,并能感知上下文:
新的 Copilot 圖像建議菜單
要支持人工智能資源管理器的功能,對系統的要求顯然很高:
ARM64 CPU
至少 16GB 內存
系統硬盤至少 225 GB
配備 NPU 的驍龍 X Elite 和 X Plus。
這些要求表明,未來配備 AI Explorer 的設備可能會從至少 16 GB 內存和 256 GB 存儲空間的配置開始。這標志著微軟和原始設備制造商之前提供的 8GB 基準配置有了大幅提升。
微軟和原始設備制造商似乎仍會提供低級別的人工智能電腦,但這些電腦將不支持人工智能資源管理器功能。
如上截圖所示,Albacore 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彩色"AI Explorer"徽標,該徽標似乎是圍繞微軟 Copilot 徽標設計的。不過,AI Explorer 徽標中還有一個新的星形圖標。
我根據 Albacore 的線索,在與 AI Explorer 功能相關的字形中找到了 AI Explorer 徽標:
這是用于日間模式的高清版 AI Explorer 圖標:
下面是黑暗模式下 AI Explorer 的高清版本:
于1984年發布的Macintosh System Software 1,界面如圖
System 1桌面,背景是由一像素黑色一像素白色組成的圖案,看起來像灰色。打開圖片后進行100%縮放,觀看效果更佳。
System 1應用程序窗口
可以看出,Mac界面的基本布局就已經確定了。全局菜單欄,顯示應用程序菜單,菜單內容隨應用程序改變而改變。桌面圖標也是放在右邊,廢紙簍在桌面右下角。應用程序的關閉按鈕(后來的Mac OS稱之為“關閉格”)在標題欄的左側。窗口調整大小需要按住右下角的按鈕才能進行拖放。
之前的System 1-3界面幾乎沒有變化,只有系統和功能上的改進。System 4,Macintosh II預裝的版本,應該是最早支持彩色的。見菜單欄上的蘋果logo。 另一個變化是,標題欄右側多了一個縮放按鈕(后來的稱之為“縮放格”)。此按鈕的功能類似于最大化,點擊后,窗口會放大,再點一下又還原回之前的大小。這個按鈕的功能在后來的System 7中稍有變化。后續的版本中,縮放格的功能是將窗口大小調整為最合適大小,以Finder為例,點擊按鈕后,窗口大小會調整為剛好能顯示下所有內容時的大小,而不是“最大化”窗口。
Mini vMac模擬的Macintosh II與System 4.1,分辨率640x480, 256色。這里就不剪掉模擬器窗口邊框了(前兩張裁剪512x342裁得煩了。)
放大后的窗口
System 4和桌面附件(Desktop Accessories)
這種設定一直沿用到了System 6,直到System 7才有一些改變。
中文System 6.0.7以及辣眼睛的桌面圖案,是預設圖案中的一種,可以自行在控制板中選擇及繪制。菜單欄右側的倒數第二個圖標(有個“中”字的圓形圖標)是中文輸入法開關。
標簽功能,后續Mac OS一直沿用。
運行Photoshop 1.0,菜單欄右側的圖標變成了當前應用程序的圖標。由于同屏只能顯示256色即調色板只有256色,運行一些應用程序后,調色板也跟著改變。PS中的圖片來自于系統剪貼冊。
位于蘋果菜單中的任務列表
早期System 1-4版本是單任務的,雖然在512K及更高內存的機型上能通過諸如Switcher軟件來進行任務切換。System 5和System 6自帶MultiFinder,啟用后也有簡單多任務支持。啟用MultiFinder后,菜單欄右側會顯示當前應用的圖標,點擊該圖標可以進行任務切換是按順序切換到下一個任務的。也可以點擊蘋果菜單,在下面的任務列表中進行任務切換。而Windows一開始則是多任務的。
至于關機,早期的System 1和2并沒有關機和重啟的選項,如果需要關機,則需要在File菜單中選擇Eject,將當前的軟盤彈出,然后關電源就行了。
軟盤彈出后,桌面上的軟盤圖標顯示為半透明
System 3開始,在Special菜單中才有關機選項。
硬件而言,當年的Macintosh機型大多使用黑白(二色)顯示器,分辨率為512x342(約3:2比例)。后來的Macintosh II支持256K/512K顯存的彩色顯卡,256K顯卡可以支持512x384(4:3) 256色,更高的640x480分辨率下只能顯示16色;而512K顯卡支持640x480分辨率下顯示256色。但Macintosh II屬于高端型號,當時主流Mac機型還是512x342的黑白機型。
同期PC/Windows(80年代)的顯卡/顯示器就五花八門了,什么CGA卡,MDA卡,大力神卡(Hercules),EGA卡,到后來的VGA卡,IBM XGA卡,Wyse卡等等。各自的顯示規格(分辨率和顏色)也不同。更混亂的是,CGA除了IBM原廠的CGA卡,還有Compaq CGA,Tandy CGA,還有基于CGA的Color Plus等等;EGA除了IBM EGA,還有更高端的ATI EGA Wonder系列等等。 這些顯卡所需的顯示器也不同。后來多媒體PC所要求的SVGA顯卡(當時最低標準是640x480 256色)也有各種各樣硬件方案。這種局面直到VESA出現才有所好轉。關于PC的這段歷史,可以參看The Legacy of 3dfx一書中的Chapter 1 / The History of 3D - 1970 / 1994。
Windows 1.04安裝程序,顯卡設置頁。(模擬CGA顯卡,拉伸到4:3顯示。)
早年的Windows 1.0-3.x只是個應用軟件,運行在DOS下,在Windows目錄下輸入win命令啟動。
看看同期的Windows 1.0,于1985年發布(比Macintosh晚一年),采用平鋪式窗口管理。打開新的程序后,原來的窗口會最小化到桌面底部的圖標上,這個設定沿用到Windows 3.x。
窗口標題欄左側的按鈕,點擊一下打開控制菜單,(連續)點擊兩下則關閉窗口,這個設定延續至今。標題欄右側的縮放按鈕,雙擊則最大化窗口。
CGA模式下的Windows 1.0,黑白顯示一點也不Color Graphics Adapter,不過總比辣眼睛的CGA默認的4色來說好多了。
菜單欄在應用程序的內部,不像Mac是全局菜單欄。但是Windows 1.x菜單的操作與Mac類似,鼠標點一下某個菜單選項,彈出的菜單馬上消失。需要一直按住鼠標,選取具體菜單命令后再松開鼠標。但Windows 1.0按Alt加一個字母鍵(如F)同樣可以訪問菜單,這個設定延續至今。
VGA顯卡(但是驅動最高只支持EGA因此用的是EGA模式),打開控制面板,MS-DOS Executive(文件管理器)自動最小化到桌面下方的圖標中。配色太辣眼睛。
平鋪式窗口管理,兩個窗口橫向對半開。
平鋪式窗口管理,四個窗口對開
兩年后的Windows 2.0,支持VGA顯卡,采用堆棧式窗口管理,與現代的Windows一致。界面也更接近Windows 3.0。最小化的程序同樣顯示在桌面下方圖標中。窗口左側的控制圖標稍有變化,與Windows 3.x接近,右側控制按鈕從箭頭中可以知道含義,最小化 和 最大化/還原。Windows啟動時默認打開的還是MS-DOS Executive文件管理器。
Windows 2.11 386版安裝界面,機型中的第二項無疑是對IBM的莫大諷刺。以前兼容機都叫IBM compatibles,這回是Compaq compatibles,誰讓Compaq DeskPro 386捷足先登呢。
Windows 2.11/386,VGA。堆棧式窗口管理,不需要再滿屏貼窗口了。配色也不至于太辣眼睛。
不過Windows 1.0和2.0上并不算成功,第三方應用程序并不多。微軟開發Windows,最初也是想讓圖形化的Word和Excel在PC上安個家,不必四處漂泊。(早期Word的DOS版、Mac版和Unix版都不太一樣,Excel最初也是在Mac上運行的。)有趣的是,Windows 2.0發布后,蘋果狀告微軟,說微軟抄襲了蘋果的圖形界面。當然,蘋果也好微軟也好,都是偷師Xerox Alto。
到了90年代,微軟的Windows 3.0發布,功能更加成熟,同時界面和操作有了較大的變化。蘋果也在1991年發布了System 7,系統的設計上有了較大變化,但界面總體變動不大。然而System 7的時間跨度達到了五年,其中也經歷了7.0,7.1,7.5和7.6幾個版本。7.0和7.1的界面和操作幾乎一致;而7.5/7.6增加了控制條和上下文菜單(子菜單)支持。System 7時間跨越了Windows 3.1和Windows 95兩代。
System 7的標題欄有了顏色,而且稍微有了些立體感。大部分圖標也有了顏色。窗口標題欄右側的縮放格的功能也變成了將窗口調整為最佳大小而不是最大化。菜單欄右側也多了一個幫助圖標,可以顯示旁注。蘋果菜單也開始可以自定義了,雖然后來Mac OS X中的蘋果菜單又是固定項目了。另外,隨著多任務需求的增加,System 7還稍微改進了窗口管理機制,點擊菜單欄最右邊的圖標,會列出當前運行的應用程序,可以在此進行切換,還可以選擇隱藏當前的應用程序或隱藏其他應用程序以專注于當前程序。
System 7.1中文版
System 7的應用程序切換和隱藏。
System 7.1的控制板和功能擴展圖標。由于安裝問題,網絡功能擴展和IBSTuneUp圖標損壞。
點擊縮放格后自動調整窗口為最佳大小,左縮放前,右縮放后。
System 7的蘋果菜單也可以自定義了,允許自己添加和刪除項目。
System 7.0/7.1桌面圖案還是可以自己畫的。菜單閃爍次數和光標點閃爍速度也可以編輯。
System 7的旁注,啟用后將鼠標移動到某個項目上會出現相應的說明?!坝捎谟袞|西在里面,廢紙簍鼓起來了。”這描述,比微軟的文案風格生動多了。
System 7.5允許使用低分辨率的圖片作為背景,當然這種背景也是不斷重復的,稱作是“桌面圖案”,系統也預設了一些桌面圖案。此外,早期Mac OS沒有最小化窗口的功能,當窗口多起來時,切換窗口變得很不方便。Mac中一個應用程序可以有多個不同的窗口,與Windows不同的是,對于當時大部分應用程序而言,關閉了所有的窗口并不會讓程序退出,需要在文件菜單中退出當前的程序。Mac OS還缺乏最小化窗口的功能。如果當前運行了多個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中也有多個窗口,工作區會變得非常凌亂。雖然可以隱藏應用程序,但隱藏后應用程序所有窗口也隱藏了。于是System 7.5中新增了一個叫窗口隱藏的功能,設置雙擊或三擊標題欄將一個窗口“隱藏”,當然這并不是真正隱藏,而是將窗口縮得只剩標題欄。在Mac OS 8中,“窗口隱藏”更名為“窗口收合”。顯然,這也并不是用戶想要的功能。Mac OS的窗口管理和Windows差遠了。
桌面圖案及窗口隱藏功能,被隱藏的“Mac OS 7.5”窗口縮得只剩下一個標題欄了
System 7.5還增加了控制條功能,可以進行一些簡單設置,例如音量、亮度、分辨率、共享等??刂茥l最初是給便攜機設計的,在臺式機上默認安裝中是沒有控制條的。還有就是蘋果菜單也終于支持子菜單了。
System 7.5的上下文菜單(子菜單)
題外話,System 7.5開始,蘋果授權過其他廠商制造Mac兼容機。而蘋果原裝機叫做Macintosh,其他廠的兼容機總不能叫Macintosh吧,而系統還叫做Macintosh System Software。于是從7.5.2起,蘋果自己的系統還叫原來的名字,而賣給第三方兼容機的系統則叫Mac OS。于是Mac也有了新的logo。到了System 7.6,蘋果干脆就把系統都叫做Mac OS了,原裝機也一樣。
再看看Windows 3.0/3.1和Windows 95。
Windows 3.0,于1990年發布(繁體中文版于1991年發布),就界面而言已經足以與Mac OS比美了。窗口的基本布局與Windows 2.0類似,標題欄左側的控制按鈕,單擊顯示控制菜單,雙擊關閉;右側的最小化/還原和最大化按鈕圖標有所改變。整體來看,這套風格更具立體感,按鈕點擊后也有凹陷的效果。與Windows 2.0不同的是,Windows 3.0使用程序管理器(臺譯“程式管理員”)來啟動程序,而不是Windows 2.0的MS-DOS Executives文件管理器。
Windows 3.0繁體中文版,VGA顯示,2x縮放
程序管理器中每個程序是一個程序項,而程序項歸屬于一個個的程序組。例如“主群組”程序組中有與系統相關的程序項。程序管理器中打開的程序組會顯示成子窗口,而未打開的程序組的圖標則顯示在程序管理器主窗口中,雙擊可以打開這些程序組。程序組好比是Windows 95開始菜單“程序”中的子文件夾,如“附件”,而程序項就好比是開始菜單中具體的一個程序快捷方式。
Windows 3.0各程序組
Windows 3.0的程序管理器可以將各程序組堆棧排列(如上圖),也可以平鋪排列。如果雙擊桌面的空白位置,會出現任務列表,這可能是任務管理器的原型了,在任務列表中同樣可以對任務進行堆棧顯示或平鋪顯示。由此可見,Windows 3.0的窗口管理功更先進,相比之下Classic Mac OS的窗口管理能力太弱了。
平鋪排列的應用程序和程序管理器程序組窗口
窗口堆棧和任務列表
相比Windows 1.0和2.0只能用顏色作為桌面背景,Windows 3.0可以將圖案設置為背景,也可以將bmp位圖設置為背景。將圖片設置為背景時,可以選擇居中顯示;如果是重復性的圖案,也可以平鋪顯示。而Mac OS 8以前的System 1-7只能設置圖案或小尺寸圖片為壁紙,并且只能平鋪。
將圖案設置為壁紙
將圖片設置為背景。
將小尺寸圖片平鋪為壁紙
從Windows 1.0開始,窗口的顏色方案是可以自定義的,Windows 3.0也不例外。而Mac OS的顏色設定則僅限于高亮的文本和System 7中窗口的邊框線條的顏色,直到Mac OS 8才能稍微定義一下主題色彩。
這個配色辣眼睛,不過還好只是個演示
Windows 1.0到3.x,要退出Windows,只需要雙擊MS-DOS Executives窗口或者程序管理器窗口左上角的控制按鈕,然后確定就能退出。至于關機,在DOS提示符下等后臺程序寫完數據,直接關電源就行了……
中文Windows 3.2,實際就是Windows 3.1的本土版本
Windows 3.1的界面和操作與Windows 3.0無太大差別,只是圖標和配色上的變化,較大的變化是系統和功能的方面的。
System 7時間跨度長,同時與Windows 3.x和Windows 95競爭。
發布于1997年的Mac OS 8,終于在外觀上有所改進,使用了Platinum風格的主題,整體看上去更具立體感,但整體操作還是和之前系統一致。Mac OS 8.1是Mac OS 8.0的小幅改進版本,外觀沒有區別。默認的桌面圖案是浮雕風格的Mac OS logo,同時允許圖片作為壁紙。許多圖標也進行了重新設計。
中文Mac OS 8.1
到了Mac OS 8,標題欄上的三個按鈕終于齊了,盡管它們的功能與現代Mac OS X中的有些不一樣。標題欄最右側多了一個“收放框”,點擊之后窗口會縮到標題欄,與System 7的窗口隱藏一樣。在收起來的窗口中,這個按鈕的名字變成了“擴展框”,到了Mac OS 8.5以后,這個按鈕名字變成了“收合格”。
三個控制按鈕終于到齊
Mac OS 8中的部分圖標
使用圖案做壁紙與使用圖片做壁紙??梢灾苯訉D案和圖片文件拖動到小窗口中進行設置。
Mac OS 8提供了十余種預設的顏色方案
Mac OS 8也開始支持右鍵菜單,當然Mac一直是單鍵鼠標,訪問右鍵菜單需要按住Ctrl鍵再按鼠標。但如果應用程序太老不支持右鍵菜單,那也無濟于事。
按下Ctrl鍵時,鼠標指針變成指針+菜單的樣式,此時按下鼠標按鍵會彈出快捷菜單。
再看看Window這邊的情況。
Windows 95本是處在System 7時期的,只是蘋果于1997年發布了Mac OS 8,而Windows 98在1998年才發布,因此可以同時拿Windows 95于System 7和Mac OS 8對比。
Windows 95可以說在界面上與前代有著巨大差別。不過也有共同點,即界面都是為VGA 16色設計的(汗),而Win 95 Plus!/Windows 98才是為更高色彩設計的。Windows 95可以說也奠定了現代Windows界面設計的基礎,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Windows了。比如任務欄,開始菜單,窗口標題欄右邊的三個控制按鈕以及幾乎無處不在鼠標右鍵菜單等等。在Windows 3.x中,只有部分程序是支持右鍵菜單的,連Win3.x的程序管理器都不支持右鍵菜單。
Windows 95一出,PC鍵盤上也多了兩個鍵,Win鍵和菜單鍵,位于鍵盤最后一行的一左一右Ctrl和Alt的兩個空缺位置中。Win鍵當然是打開開始菜單,而菜單鍵則是呼出右鍵菜單。老鍵盤沒有這兩個鍵,可以用Ctrl+ESC和Shift+F10代替,但是Ctrl+ESC快捷鍵僅能呼出開始菜單,不能用于任何與Win鍵相關的組合鍵(如Win+R等)。這些設定也保留在了現代Windows中。
中文Windows 95 OSR1,請忽略桌面上的Windows 3.2圖標和某游戲的快捷方式。桌面上的Windows 3.2只是PIF,運行后退出Windows 95然后運行Windows 3.2的win程序,當Win3.2的win退出后自動運行Win95的win。而某游戲的PIF則直接在Win95下運行。
為了照顧老用戶的習慣,Win95也有程序管理器,不過也已經是Win95風格的了…… 不過單擊窗口標題欄左側的應用程序圖標依然可以打開控制菜單,雙擊這個圖標也還可以關閉窗口。
Windows 95默認的資源管理器風格并非如截圖上所示的那樣有地址欄和工具欄,而是更接近當時Mac Finder的多窗口模式。只是出于習慣,我把它設置成了單窗口,并顯示工具欄的。
Windows 95默認的多窗口模式
2001年3月,次世代的Mac OS X 10.0發布。界面和操作習慣與之前的Classic有著極大的變化,雖然仍舊是全局菜單+右側圖標的基本布局。全新的Finder、Dock和系統設置讓用戶耳目一新。新的Finder可以將最常使用的目錄,如應用程序目錄,用戶的主目錄放在工具欄上,一點擊就能訪問。此外Finder還增加了分欄視圖,瀏覽文件夾時更方便。
Dock是Mac OS X中的新元素,功能較復雜,可以放置應用程序、網頁、文檔等,一點擊即可打開。已經啟動的應用程序也會出現在Dock上,在其圖標的下方有個黑點,可以通過Dock來管理已打開的應用程序,進行切換和退出等操作。Dock的加入對Mac的窗口管理也有一定的改進,至少讓Mac多了最小化窗口的功能,最小化的窗口放在了Dock的右側。
Mac OS X 10.0的Dock還部分承接了原先控制條的作用,例如圖中所示的“顯示器”設置,點擊圖標彈出菜單,可以對分辨率和顏色進行設置。如果電腦安裝有AirPort無線網卡,其狀態指示圖標也會出現在Dock上,點擊可以打開菜單管理無線網絡,而Dock上無線網絡的圖標本身也是指示器。當然,這些功能在Mac OS X 10.1還是整合到菜單欄中了。(在更早的10.0的公開測試版中,甚至連日期和時間都是作為Dock圖標顯示的。)因此可以說Mac OS X 10.0在設計上并未最終定型。
10.0的界面一直沿用到10.2系統,當然在10.1和10.2中也有一些細小變化。就比如之前Dock上的一些控制圖標移動到了菜單欄上,只是語言和輸入法的圖標還緊隨菜單,而不是放在右側的圖標區域。另外是系統設置采用分類顯示,與現在的一樣。只是系統設置的最頂欄是可以自定義的,可以將最常用的設置圖標拖放在上面,進入任何一項設置時都可以點擊。
(先寫到這,不定期更新。)這部分跨度較大,計劃從Mac OS X 10.0寫到近幾代的Mac,Windows 2000(及同款外觀的Windows Me)到現代Windows。主要概況其界面和操作中變化的部分,例如Dock,Finder,Windows的開始菜單,資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