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消息,蘋果將在WWDC上發布iOS 18操作系統。
據媒體報道,iOS 18引入了全新的深色模式,該模式下的背景將變為黑色,應用圖標、文件夾也會調整為深色模式。
這項功能會率先支持蘋果自家的應用程序,后續蘋果會開放相關API接口,第三方應用程序也將會適配支持,屆時深色模式下的應用圖標將會做到和諧統一。
并且,iOS 18允許用戶自定義應用圖標顏色,此次深色模式的變化與該功能有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深色模式不能“護眼”,相信不少人在睡前刷手機時,會將手機調整為“深色模式”,但這種“深色模式”只是降低了屏幕的亮度和對比度,或是減少了藍光的強度,長時間使用依然會傷眼。
因此,要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和距離,刷手機時可遵循“202020”護眼法則,即看電子產品20分鐘,遠眺20英尺(6米)處至少20秒鐘,以此有效預防視疲勞,降低近視進程。
#頭條創作挑戰賽#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 8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巨變七十載——寫在柴達木盆地里的“綠色詩篇”》的報道。
從昔日“天上無飛鳥,地上人跡少”的茫茫戈壁,到GDP位列青海省第二的工業強州,成立七十年以來,位于柴達木盆地內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走過了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實現了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強、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荒涼走向美麗的跨越,在柴達木盆地里寫下了波瀾壯闊的綠色發展詩篇。
茫茫戈壁上的綠色版圖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對于海西州來說,生態既是發展之要,也是發展之道。
如果在高空中俯瞰,位于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黃色的,連綿的荒漠、無垠的戈壁成了這片土地最鮮明的底色。
“小風沙飛揚,大風沙漫天。沙丘無腳處處走,莊稼遭埋常絕收……”過去,擺在柴達木的建設者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在這茫茫的八百里瀚海之上,如何畫下綠色的一筆。
“原來整個格爾木城里只有那么幾棵樹,大家都像養寶貝一樣養著。”年過半百的老養路工郭長青回憶起小時候格爾木的樣子感嘆:街上行人寥寥,滿眼都是荒禿禿的土黃色,刮起大風來,“旗桿都能吹倒”。
1991年由部隊轉業到格爾木市林業站工作的安從齊見證了格爾木從“黃”到“綠”的“蛻變”。“那時候種樹、挖渠、澆水全靠人工,大家都鉚著勁,人定勝天嘛!”安從齊說,“同志們都不怕累,頂著風沙挖坑種樹,種一次樹,回家身上能抖下半斤沙子。”林業站里七八位同志不分男女,都成了挖坑種樹的好手。
格爾木晝夜溫差較大,三四月份早晚還會結冰,用于林地灌溉的水渠因土質等原因經常淤堵。為了保證樹木成活,小伙子們跳到冰水里清淤。水渠通了,小伙子們卻落下了病根。
安從齊和同事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幾年間,2萬多棵紅柳、新疆楊、青楊,在格爾木遼闊的土地上扎下根,在這片蒼茫的黃色上灑下了星星綠意。
憑借這群“植綠人”的努力,格爾木的綠色越來越多。從2000年開始,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在格爾木市開展人工造林活動,格爾木的綠化總量以每年百萬棵林木的數量增加。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柴達木盆地的其他角落:在茫崖,建設者們改良土壤,鋪設管網,“死一棵我們種兩棵,那個時候像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樹種活!”;在德令哈,建設者們從千里之外拉來樹苗,在巴音河兩岸拉開“綠色德令哈”建設的序幕;在烏蘭,從草方格到楊樹林,從“固沙”到“變綠”,“沙進人退”的歷史畫上句號,“綠進沙退”的故事從此傳頌……
70年來,柴達木的建設者們在八百里瀚海之上不斷“點綠”“擴綠”,讓柴達木盆地里的綠色版圖不斷擴展。目前,全州擁有林地645195.77公頃、草地12091288.08公頃、濕地1804700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1%,草原植被覆蓋度達45.38%。
在柴達木這塊黃底的畫布上,綠色的線條不斷延伸,加粗,原本色彩單一的柴達木,正變得越來越多彩。
高原盆地里的“綠色產業高地”
“黃河長江發源在昆侖,柴達木井架密如林,油苗遍地似春草,風吹油味遍地香噴噴,這樣富饒的地方哪里有啊,我們的柴達木是個聚寶盆……”詩人李季用一首《柴達木小唱》描繪了這個位于世界屋脊上的高原盆地所蘊藏的豐富寶藏。
柴達木,看似貧瘠荒蕪,實則“寸土寸金”,五光十色的寶藏在這里交錯重疊,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柴達木盆地的寶藏逐漸被發掘出來。
位于柴達木盆地“盆底”的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鹽湖,因其豐富的礦藏,被稱為“聚寶盆”里的“聚寶盆”,自20世紀50年代勘探開發至今,已是中國主要的礦業基地之一。
在察爾汗鹽湖旁的鹽湖博物館里,珍藏著幾張老照片:起起伏伏的鹽堿地旁是一排鐵皮房,房前是工人們勞動的身影,屋頂裊裊炊煙。
鹽湖集團退休職工王西臣細細地看著照片對記者說:“看,這是我們剛到察爾汗時的樣子。”
1981年,王西臣從部隊轉業來到察爾汗,成為一名鹽田工人。“12頂鐵皮房、10臺挖掘機、十多輛翻斗車,我們在察爾汗開始修鹽田。”這里依然像戰場,王西臣和同事們天天套著水褲泡在鹵水里勞動。
“為祖國的農業發展,大家爭著干,我是共產黨員,更不能松勁。”王西臣指著鐵皮房的照片說,“‘堡壘’都修好了,再頑強的敵人也要消滅!”一個個鐵皮房從荒漠中冒出,就像一個個“堡壘”扎在陣地前沿。從鐵皮房開始,老一輩柴達木人在這里艱苦創業,用雙手開辟出一個生機勃勃的柴達木。
幾十年過去,鐵皮房換成了現代化廠房,工人手中的鐵鍬也被采鹽船代替,一座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正在柴達木盆地里萌芽生長。目前,海西州已建成912萬噸氯化鉀、500萬噸純堿、10萬噸金屬鎂、14.7萬噸碳酸鋰等產能,2023年鉀肥、碳酸鋰、純堿產量分別占全國產量的77%、21%、14%以上,累計培育規模以上鹽湖工業企業51家,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增強能源資源保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柴達木的“寶”,不僅是有色的礦,還有看不見的“光”。當地人說:“五色的柴達木里最值錢的顏色就是陽光的顏色”。
柴達木盆地海拔高、大氣稀薄、云層遮蔽率低,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500小時以上,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大于6800兆焦/平方米,為全國第二高值區。與此同時,柴達木還擁有近十萬平方公里可用于光伏發電建設的未利用土地,柴達木盆地新能源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燦爛。
在德令哈市郊,遠遠就能看到一處閃耀的高塔,這是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光熱電站的吸熱塔,上萬面光熱定日鏡如同向日葵般跟著太陽的軌跡緩緩調節角度,將一束束陽光反射至200米高的吸熱塔,光源在吸熱塔頂端的吸熱器匯聚,好似一個耀眼的“小太陽”。
在光熱電站的不遠處,是連片的光伏電站。成排的光伏板蔓延至戈壁深處,在陽光的照耀下宛如一片藍色的海洋。茫茫戈壁不再荒涼,炙熱的陽光變成電力,從這片荒灘出發,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發展提供能量。
“我們作為一家光伏發電企業,十多年前之所以選擇在海西扎下腳根,就是看中這里獨特的資源稟賦,現在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選擇來到海西,來到柴達木盆地,為柴達木清潔能源產業發展作出貢獻。”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樊玉華說。
不僅有“光”還有“風”。柴達木屬狹長型開闊盆地,地形走向又與我國西北地區盛行的風向一致,這里的年平均風速可達4米/秒,全年風能可用時間在5000小時以上。
漫漫風沙吹過千年,風蝕出茫茫戈壁,而如今,不知疲倦的疾風吹動一排排巨大的風電機組,風能化身綠能,吹亮了長夜,為青海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吹來動能。
近年來,海西州積極推進光伏發電和風電基地化規模化發展,已經建成第一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能源累計裝機達1930.6萬千瓦,第二個千萬千瓦級基地也蓄勢待發。柴達木沙漠基地列入國家“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布局規劃,規劃新增新能源裝機6000萬千瓦。
截至2023年底,海西州清潔能源裝機規模1880.6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34%。其中,新能源裝機1858萬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裝機的49%。
除了清潔發電,清潔能源裝備制造也是近年來柴達木發展的新動能之一。“隆隆”的機器聲響徹廠房,一個剛剛加工好的風電塔筒被吊裝下線。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紅祥看著眼前的產品,心里估算著這筆風電塔筒訂單的生產進度。
年過40的金紅祥是一個地道的浙江人,2011年3月,金紅祥來到柴達木盆地,依托海西豐富的風光資源,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扎根青海十多年,金紅祥將原來的小企業發展成了專精特新“小巨人”。如今他有了新的計劃:“我們現在的目標是爭取打通產業鏈,為青海省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盡一份力。”
像青海華匯一樣扎根在柴達木盆地的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還有很多,他們依托海西資源優勢,開拓出新的產業賽道。2023年,全州規上裝備制造企業實現產值突破10億元,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已經成為助力海西發展的新動能。
大山大湖的詩與美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1988年,詩人海子路過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留下一篇現代詩《日記》,從此,德令哈這座“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被賦予了現代詩城的浪漫氣質。
德令哈很粗獷。出了市區就是戈壁,哈拉湖、托素湖、柏樹山就在城市附近,大山大湖造就了這座城市的包容豪邁。
德令哈很細膩。夜燈璀璨閃耀,巴音河靜靜流淌,微風拂過樹梢,游人流連河畔,只有在德令哈才能感受到孤涼的浪漫與美感,在整個小城彌漫。“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與德令哈相似,海西州的每座城市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與性格:昆侖神話的奧秘藏在交通樞紐格爾木,九層妖塔的傳說要去都蘭熱水大墓一探究竟,工業與科幻在茫崖冷湖匯聚,青藏公路的故事要從烏蘭莫河駝場一路講起……
歷史文化的鏈條條理分明,絲絲入扣,不僅給海西的每個城市刻上鮮明印記,也串聯起柴達木盆地不可方物的美景。
不少來過海西旅游的人說,海西的風景有點“假”,“美得不真實”。從都蘭境內烏蘭烏蘇河的“大地血脈”“打翻的調色盤”的大柴旦翡翠湖,到雄渾神秘的黑獨山、“惡魔之眼”艾肯泉,海西的風景正如柴達木的礦藏一樣,五彩繽紛,數不勝數。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柴達木盆地的詩與美,海西州加快文旅發展步伐。“十四五”以來,海西州推進旅游景區、旅游線路建設,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完善服務設施,豐富和創新文旅產品。
如今,“天空之境”茶卡鹽湖、都蘭熱水墓群、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火星小鎮……一個個奇幻美景名揚四方,“魅力海西”的旅游品牌越叫越響。自“十四五”開局至2023年底,全州累計接待游客4000萬人次、旅游收入200億元、儲備生態旅游項目235個,相繼實施文旅項目200余個、完成投資21.44億元。
蓬勃發展的旅游產業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曾經的海西遙遠而神秘,而如今,敦煌鐵路、格庫鐵路相繼建成通車,西寧至格爾木、德令哈復興號動車組開通,動車飛馳在柴達木腹地。德令哈、格爾木、茫崖三地機場航線密集,安全、快捷、舒適的區域交通網絡正在逐步形成,“快進慢游”的旅游交通體系也在逐步完善。海西不再遙遠,詩與美的遠方變得觸手可得。
黃色的戈壁 “綠色”的產地
熱辣的陽光炙烤大地,在諾木洪農場的枸杞地里一顆顆枸杞像紅寶石一般掛在枝頭,枸杞豐收季馬上就要到了。
“過幾天品質最好的頭茬枸杞就要上市了,顆粒飽滿,顏色好,有需要的家人抓緊下單呀!”對著直播鏡頭,“漠里姐姐”牛夢琳正介紹自家產的有機枸杞。
牛夢琳家住海西州都蘭縣。作為枸杞種植大縣,2023年都蘭縣的枸杞種植面積達到20.04萬畝,占全省枸杞種植面積的42%。
“早上摘枸杞凍得臉紅手麻,晚上搬果箱累得滿頭大汗。”牛夢琳是枸杞種植戶,經過多年打拼,家里的枸杞地從8畝發展到上百畝,來收購的客商越來越多。
隨著枸杞銷售規模擴大,物流與采購問題逐漸凸顯。2020年初,牛夢琳試水短視頻電商產業。她注冊短視頻賬號,管自己叫“漠里姐姐”,意思是“從大漠里走出來的姐姐”。
曾經的“直播小白”變身擁有近700萬粉絲的“電商達人”,得益于她的宣傳,柴達木枸杞被更多人了解。戈壁灘上的“紅果果”變成了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海西州是全省枸杞種植面積最大的市州,2024年,全州種植枸杞面積近43萬畝,預計實現產值35億元,占全州農林牧漁總產值的42.3%。
海西州副州長劉貴堯介紹,枸杞畝均產值0.8萬元,種植1畝枸杞的產值相當于15畝小麥。枸杞產業已經帶動州內超過180家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和3.2萬戶農牧民,每年吸納省內外從事枸杞采摘勞務用工超過8萬人次,勞務總收入達到6億元。海西州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柴達木枸杞還入選首批歐盟保護地理標志名單,品牌價值突破196.75億元。
“丫頭!快過來!”拉毛話音剛落,一只駱駝就沖她飛奔而來。拉毛是青海柴達木農墾莫河駱駝場有限公司的一名牧工。放駝、入圈、收駝毛、接生駝羔……年輕的拉毛跟著父親在莫河駱駝場學了一年多,現在已經是個能獨當一面的“養駝老手”了。
從運輸物資的“主力”到“渾身是寶”的“大可愛”,在柴達木盆地,雙峰駝完成了它的“華麗變身”。如今,依托莫河駱駝場的柴達木雙峰駝,烏蘭縣努力發展駱駝產業,駱駝產業已成為烏蘭地區農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烏蘭已建成全省唯一的駝乳產品加工生產線,每峰產奶母駝每年能為牧戶帶來3萬余元收入,引進的駝奶加工企業為烏蘭縣城解決就業30余人。
柴達木盆地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的核心區,全球最適宜發展生態有機農牧業的地區之一,具有“凈空、凈水、凈土和土壤富硒”的獨特優勢,獨一無二的自然稟賦,造就了柴達木生態農牧業的發展優勢。
海西州州長喬亞群介紹,近年來,海西州努力推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發布“神奇柴達木”海西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認證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產品9個,308種產品入選“神奇柴達木”優品庫,累計認證綠色有機農畜產品471個,新增有機認證草場環境監測面積1.2億畝,率先在全省實現有機畜牧業認證全域全覆蓋。
如今,有機枸杞、藜麥、駝奶等特色農產品已成為海西的亮麗名片之一,曾經生機寥寥的黃色戈壁灘變成了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重要產地,柴達木盆地正在譜寫出新的綠色篇章。